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分类
微商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微商货源 > 微商品牌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发布时间:2019-09-02 20:21:21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幸福的社会大多数人为了能平凡的活着,都已经狼狈不堪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走错一步,可能就错了半辈子。所以同样大学生毕了业,五年后都是完全不同的境遇。事业上运气好的——找了一份好工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幸福的社会

大多数人为了能平凡的活着,都已经狼狈不堪了


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走错一步,可能就错了半辈子。

所以同样大学生毕了业,五年后都是完全不同的境遇。


事业上运气好的——找了一份好工作,干了三四年有点职位,收入是普通打工者的几倍。

事业上运气不好的——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钱没挣到,吃的亏却越来越多。然后找一份能从头开始的工作都很难了。


感情上运气好的——遇到合适的另一半,谈恋爱一年结婚,一年怀孕,三年后二胎在路上了。

感情上运气不好的——也谈过几次恋爱,都没结果,渐渐的习惯了单身,还安慰自己感情要看缘分。


甚至,有些更倒霉的人,丢了健康


所以大学毕业五年以后,大多数人人生前半生已经定下来了,

五年之后,有少数人生活水平在加速提高。

而大多数人,除了年龄,其他都还停留在原地。

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眼下该如何?

努力真的有用吗?人生还能有转机吗?

我们都没有答案……

迷茫且焦虑着。


而更可怕的是,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太大了,做出的选择压根不知道是好是坏。

当下看着不错的选择,一段时间后就可能让你后悔莫及。

在东北某省的省会城市,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进了某国有银行。你猜一个月能拿到多少钱?

每月到手1500块。

有没有觉得不可思议?

你可能不信,那我举个其他例子。还是这个省,一个相对有点名气的二线城市,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一个月税后3000到4000,研究生4000到5000之间。

这次你可能觉得工资水平正常了。然而你猜房租多少钱?

房租平均一个月1000到2000。

交完房租之后,每个月能剩的可支配收入,大概2000块钱。

这2000块钱,需要吃喝,买生活用品,外加娱乐。

你说,我就吃喝,我宅在家打电脑,我电影都不看,衣服打补丁穿,我不娱乐,我连对象都不搞,怎么也能攒下来一千块钱吧。但你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你不搞对象,别人就不搞了?刚毕业工作不久的这个年纪,是你身边许多同事同学扎堆结婚生孩子的时候。叫你了,你去不去?

这个二线城市里,随礼最少200,一般都是500,关系好的甚至1000到2000。

交完房租,让自己吃饱穿暖,再随个礼,基本所剩无几。甚至还需要家里补贴。


于是大家都觉得,刚毕业一两年生活都是苦的,熬过去就好了。

过了两三年会发生什么呢?工资涨了,但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

还拿这个破二线城市举例。你都快住到郊区了,房价却是1w一平。再看看工资,涨到一万了吗?并没有。

结婚买车买房呢?家里给首付,给买车的倒还好,那些家里没条件的呢?丝毫帮不上忙还指着孩子给交养老保险的家庭呢?

你婚后有孩子了,一边还贷,一边养娃。孩子的教育要不要投资?看着其他人的孩子学特长,双语教育,很多家长是不是咬着牙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而同时,自己的父母年龄也越来越大了,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你有多余的钱和精力能够付出吗?

你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些年,给孩子送上了大学。转眼间孩子又要结婚买房了,掏空了你奋斗到秃顶这些年攒下来的积蓄。


再来看看工作和职场。

还是这个破二线城市,靠人情关系空降的比比皆是。你没背景没资源,进了公司之后,发现最累最麻烦的活都是你干的,最轻松最省事的活都是别人干的。到最后,辛辛苦苦干了好几年,眼看着平时不干活的靠关系得到了提拔。不但如此,还会被逼战队,甚至明明不是你的锅,却落到两头不是人的下场。


许多普通的年轻人从毕业开始,就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而更让人绝望的是,我们心里清楚,这枷锁大概一套就是一辈子。

刚毕业的时候,大多人就像饱满的橙子,被投到了名为生活的榨汁机里。在高速运转了几十年后榨汁机终于停了下来,里面只剩下干瘪的橘子皮。

很多年轻人觉得苦难没有尽头,甚至得了抑郁症,焦虑症,偶尔会想一死了之。

但是敢死吗?

我们这一代许多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精神支柱。一走了之后,父母要怎么办?因而就算生不如死,也要强撑下去。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明明在二线城市赚不到钱也不去北上广的原因之一。很多年轻人,尤其女生,心里放不下,怕逐渐年迈的父母会有三长两短无人发觉,怕自己远在他乡会让爹妈惦记。


你的父母偶尔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想太多,庸人自扰。我们那个年代天天吃窝窝头都能挺过来,你们现在幸福多了,怎么就那么矫情呢。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大家都那么活着怎么就你焦虑呢?

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过的很艰苦,当他们看向周围时,发现周围的人也大多过的和他们一样辛苦。那个没有互联网,电话,交通也不便的年代,大多人甚至没有出过省。八十年代时,东北的孩子还在家里吃窝窝头咸菜玩泥巴,首都有钱人家的子女已经开始尝试西餐喝可乐学吹黑管。可东北的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以为全天下的孩子都和他们一样,只有过年才能吃顿肉,每天除了干农活就是玩泥巴。

而我们出生后,中国的变化天翻地覆。因为这些变化,当年一起吃糠咽菜的小城人们之间也产生了强烈的贫富差距。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变得飞快,我们看到了更远的世界,我们看到了拆迁户的一夜暴富,我们看到了数以亿计的贪污,我们看到了当我们的孩子还在玩泥巴时,别人的孩子已经环游世界开始学起了编程。我们发现越有钱的人越容易变得更有钱,而越贫穷的人却世世代代重复着贫穷的轮回,以蜗牛爬树的速度企图跨越阶层。

这一切都让人焦虑和无力。


现在的普通年轻人,需要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活在这个时代,穷困潦倒或者一夜暴富都是正常的。焦虑,痛苦,生活不顺,甚至你的努力得不到回报等都是普通人人生的常态。对于普通人得一生来说,世界的残忍往往要大于它的善意。

所以,想开点吧朋友们,不要在太多事情上和自己较劲,这个世界,远不值得你为此忧虑一生。

先说结论:


【越努力,越憋屈】


【你站的越高,看到的就越多;你看到的越多,就越觉得不公平】


再说根源:【贫富差距】


你知道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到了什么地步么?


北大之前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顶端的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早就远远超出0.4的警戒线,而且高于所有发达国家。


我们可以看看基尼系数最高的那些国家都是哪儿:塞拉利昂、巴西、危地马拉、南非、巴拉圭...


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都是哪儿:瑞典、比利时、丹麦、挪威、德国、芬兰、奥地利、法国、荷兰、卢森堡、日本、冰岛、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国、瑞士、葡萄牙、斯洛文尼亚。


这样一看你就知道我为什么会特别强调这个贫富差距的问题了。


基尼系数低的国家,就是中国留学生都去并且都想留下的国家,基尼系数高的那几个地儿,我认识的人里没听说谁在那定居了。


很多人很好奇,拿着1/3全国财富的那1%的家庭和人群到底是什么人。


不管是高官、富商、明星或者什么,毫无疑问,都算是有特殊优势或者机会获得财富的人,他们只要动用手中的权力或者关系、甚至公共影响力就可以兑现巨额财富。而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依靠劳作挣得一份能够生活的收入。


就好比什么呢?


你在曾经在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会里奔跑,你身体还算矫健,拼劲儿十足,汗水挥洒,想依靠努力不停的追逐超过前面的人。


直到你看到旁边有人叼着烟咧着嘴开着跑车招摇的过了终点线。


后来你发现这运动会的规则里并没有说不让开跑车,所以这是合理的。


于是你特别想买跑车,你拼命的攒钱,跑车也拼命的涨价,你省吃俭用攒了三年,开跑车参加运动会的人已经获奖无数,成为知名运动员了。


你终于攒够了钱,突然发现跑车限量发售了。之前买完的人可以直接发运动会驾驶跑车资格证,没买的人再买必须要有运动会驾驶跑车资格证。


这证特别难考,但是你特别想考。毕竟考出来以后,你就可以拥有你羡慕的那个人拥有的一切了。


你开始发愤图强的买书、报班,只为考证。


你慢慢的又发现之前开着跑车的人又开了个辅导班,专门辅导你们这些想考证的人,还自己写了本辅导书,赚了更多的钱。


你还是啥也没有。


运动会组织方为了保证运动会不解散,决定扶持你们,跑的最慢的十个人补贴10秒钟,年龄超过50岁的可以骑共享单车参赛,但是这是马拉松啊,而且快的人始终开着跑车啊。


开的越快越有钱,越有钱越能买车,越买车越快,死循环啊少年。


最可怕的是,当你看不到、不接触、不掌握这些差距和不公平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互联网时代里,你想不知道都难,你想避开都不行,他们天天晒,不怕你知道,不怕你掌握,甚至他可以影响改变规则。


我绝不是仇富。

我只是平静的说出一个事实。


不是越努力,越幸运。

而是越努力,越憋屈。



我,一条城,外号毒sir。


公众号id:毒Sir一条城


我呢,说话是出了名的难听,但我确确实实骂醒了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帮助他们走出情感的深渊,不再为情所困。


看见他们的眼泪,我难受在心里,于是我决定做个坏人,我知道也许在我骂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恨我,但我相信有一天,他们真正醒悟的时候,找到真爱的时候,他们会感激,那个骂醒他们的我。


我知道我知乎上写的东西有些泛娱乐,你们看的很爽。我也明白,这些泛娱乐的文章并不能真正教会你如何找到真爱,为此我建了个公众号,id——毒Sir一条城


关于提升自我,关于追寻真爱,关于挽回感情,不再泛娱乐,直击核心,点醒为情所困的人儿。


我们城里见。


爱情是一辈子的事儿,麻烦你把它当回事

我手下有一个软件工程师。28岁,参加工作5年。挺聪明一小伙,但就是工作没“干劲”。领导交代的事情,虽然也能够按时完成,但如果领导没有交代,也绝不多干一分。用管理学的说法就是,特别缺乏“工作积极性”。

早晨上班,小伙子基本也是踩点到。问起来,总是说地铁人多,没办法。

因为小伙挺聪明,我也对他寄予厚望。也单独找他谈过几次,“晓之以利,动之于情”,告他要努力,要奋斗。当时,小伙也答应的挺好。但事后,还是老样子。

至于小伙是什么心态,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也闹不明白。只得感慨“现在年轻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件事,我才算彻底弄明白了小伙子的行为。

一个星期四,上午。在我办公室,我正在给小伙子讲解一个新的设计。这个时候,他突然去外边接了一个电话。回来后,面带急色的告我说:

“钧哥,我家里有点急事,今天下午和明天,要和您告个假!”

看他不安的样子,我就关切的问:

“这么着急,不会是父母生病了吧?”

“那倒不是。前段时间,我和女朋友在西安看了一套房子,定金也交了。明天开盘摇号。所以我得赶紧到西安去。”,他答道。

“啊!”我有些吃惊。

“你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而跑到西安?”

“钧哥,您不知道,北京现在的房价有多高?这半年,我都快把北京城转遍了。随便一个老破小都要400万朝上,加上税费、手续费、首付没个150万根本拿不下来!”

"可是,你和女朋友俩人都做软件开发,工作5年,钱应该攒的差不多了吧?",我问道。

“钧哥,您别说笑了!我不瞒您,工作5年,省吃俭用,我俩总共攒了80万不到,这已是极限了。”

“而且,我们双方的家庭都是农村的,经济条件一般。而即使再攒几年钱,也不知道到时候北京的房价涨成啥了?”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

“而且,将来即使把钱攒够了,在北京买了房,也落不了户,将来孩子上学还是不行。而在西安买房子,能落户,而且西安的IT环境也不错,将来我俩也准备到哪里发展!”

“而且,听说西安马上就要限购了,所以我不能再等了!”

听到这里,我沉默了一会,想说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啥,只得说:

“这是大事,不耽误你了,工作不用担心,赶紧准备去吧!”

至此,我陷入了深思,似乎明白了小伙子以往的表现。

人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前些年,房价虽然也不低,但刚工作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攒上几年钱,再借点,踮踮脚,还是能够到的。

而现在。这样的房价,年轻人,即使再踮脚,甚至拉长脖子,也只能望房兴叹。

因此,人除了不能安居外,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工作中,表现不积极,得过且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上面小伙的例子,同时,我还想到我带过的两个实习生,一男一女,都是北京名校的研究生。

在公司实习的半年,俩人的表现非常让我满意,聪明,认真。因此,当年6月份,当实习结束的时候,隔壁部门刚好也在招人。因此,就委托我,问两位有没有留下的意愿。

于是,找了个时间,会议室里,我们三个人。

因为和他们两位很熟,在简单介绍了下工作背景后,我就问她们是否愿意考虑留下。

短暂的沉默后,两人相互看看了,女孩子先说话:

“钧哥,不瞒您说!我一开始就没打算留在北京,我妈想要我回老家当老师。”

“而且,通过这半年的实习,我个人感觉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太累!”

为了劝她留下,接着她的话,我自然就开始了一些“大道理”,例如:年轻时不要怕累,多经历一些,吃苦也是一笔财富等等。

然而刚等我说完,那个男孩子接住了话,说:

“钧哥,您说的可能对!但是,最近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留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去进研究院,虽然缺少你所说的奋斗的激情,但轻松,有我自己的生活!”

“我不知道您当年上学时咋样,但我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坦率的说,我感觉太累了。然后经过半年的实习,又参照同学们的情况。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停顿了下,小伙子接着说:

“而且,如果我留下,就面临买房、落户等问题,想想都头大。所以,我也不准备留在北京,而是准备回老家进一个国企研究院!”

“...”

那天,我们三个聊了1个多小时,但最后还是没有说服两位留下。倒不是因为我的口才不够好。而是最后,我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有什么理由劝人家留在大城市奋斗。

几个月后,两位实习生都主动联系我,女的如愿成为一名教师,男的去了武汉的一个研究院。我也真心的替他们高兴。

上面是遇到的两个典型的例子,其实还有更多。

从表面上看,似乎现在年轻人更“衰”了,更迷茫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认为他们是更现实、更清醒的一代。

我年轻的时候。信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手头能看的“励志”读物,大概就是《卡耐基成功学》、《读者》、《青年文摘》等。而且,年轻的时候,自己真的挺中二,真的会为很多鸡汤文感动。于是高呼着奋斗的口号,拼命努力,想要在大城市,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而且最后,也有很多人能够如愿。

而现在,房价高企,阶级越来越固化。奋斗,在很多时候,变成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正如那个年轻的工程师。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在大城市落根。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大“干劲”呢?

因此,外人看起来,批评他们“不思上进”,是“迷茫”的一代。但其实更多的是无奈,是叹息。

除此之外。相对于过去。现在,资讯更发达了,人能阅读到的东西更多了,遇到的价值观也更多元了。所以,年轻人自然就更善于思考,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

而那个两个实习生,来自城市,小康家庭。有更多的选择(回到老家),再加上独立思考的能力。两相对比,追逐本心,自然就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在大城市的“奋斗”。

看起来,似乎是“不思上进”,但绝不是“迷茫”,反而是清醒,是独立思考。

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没有发改委公布的数据那么好看


我就举五险一金来简单说说,每次我出去谈客户的时候,都会留意这个细节,我发现现如今乡镇级别的80后90后群体,除了在政府单位、银行、上市公司的本地分公司上班的之外,剩下的可以说90%目前是没有五险一金的状态,换言之如果这个现状继续持续下去,等他们退休的时候,将面临无退休金可领,甚至不用等退休,退休之前如果生病住院的话,没有社保卡也将无法报销,只能通过另外的渠道,比如商业保险、自费的方式住院治疗,而后者的支出远远大于社保卡。

其实并不是很多人说的国人放弃缴纳五险,很多人说五险是个坑,但更大的原因是乡镇级别根本没有很多优质的企业或公司给他们缴纳,甚至北上广也无法做到所有的公司和企业给员工进行缴纳。

我一个关系很好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大概5年前给当地一个局的领导开车,月薪1600,有时候跟着沾点小光,比如领导会给他分一点送的礼,还有烟啊酒啊这样的倒是不用自己花钱,但是后来公车改革,反腐倡廉,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说失业了,现在33岁了,在当地找了半年多的工作了,可是小地方,企业就这么几家,很快就面试一圈了。想开个店又没有本钱

他这个例子可以说极具代表性了,初中那个班级60多位同学,4分之3的人都留在了本地,只有极个别的靠拆迁、家里有个有钱的爹来实现财富自由,更多的像他这样,拿着很低的工资,甚至相当一部分女同学都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光在家带孩子。

而我们老家新泰市是全国百强县,排名大概在60多到70多的样子,而我们山东的整体GDP,在全国也能算前几名了。

我奶奶那边的亲戚,我有2个堂哥,4个堂姐,2个堂妹,含他们的对象在内,除了我大嫂是在本地的建行工作有社保、二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烟台有社保外,其他的都没有社保

我姥姥那边的亲戚,和我一代的没有一个有社保的

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一代人,除了农村户口没有出来的,几乎都有社保

我很担心这个群体,再过20年,当他们真正面临住不起院、没有退休金的可怕生活,20年后这个走向绝路的群体将以何等可怕的面目来面对这个世界

因为90%的人不会在职场混出个什么名堂来,90%的人终其一生只能辗转于最低端的岗位打杂,蹉跎一生,贫困一生。

前几日,一位接近三十岁的读者给我发来简历,问可不可以推荐一份工作,其主要需求是可以提高工资待遇,目前的情况是工资无法满足养家需要。我打开简历一看,觉得手足无措。因为,简历上所呈现的是,三段工作经历均为非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没有看到技能的积累,也没有看到管理才能。所以,以这样的一份简历去面试高薪职位,显然是很缺乏说服力的。


这并不奇怪,这是很多职场中年人士所面临的困境。


按照中国当下的事实,90%的人不会上一本,假设在不拼爹的情况下,90%的人大学毕业后不会进入大平台历练,剩下的那些工作呢,五花八门,普通毕业生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就欢天喜地,并不会考虑专业对不对口,以及专业的积累性。


大学刚毕业,找到工作是很欢喜,但是没过几年,恶果就凸显出来了,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项支出都在显著增长,但工资未必。其次,年纪大了,都有了结婚养家的需求。


此时,再考虑如何大幅度涨薪水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多年来在职场上长期打杂的经历,根本无从锻炼出管理和技术上的技能。一个年近中年的职场人士,想转型,却发现,高端市场竟无自己容身之处。转来转去,依旧是那些低端岗位。


也就是说,这些年你的时间,你的青春,全用来打杂了,你活着,也只是活着。你每一天的上班,也只是为了维持当天的生活费而已。谈积累,谈发展,是很奢侈的事情。


事实就是这样残酷,明显的职场上升路径、完备的职场培训课程、以及伴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积累起来的行业名声,只存在于那些行业头部企业,而剩下的各种不知名的小企业,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活下来,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人,不要指望和你的老板谈福利待遇、8小时工作制的保障、职场发展路径等等这些高大上的词汇。


在你卖身进入不入流的小企业的那一天起,你的24小时就已经卖给了老板,私企往往比国企和外企压榨得更厉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当然了,也许它们的老板给到你的待遇会稍微高那么一点点,但也绝不会高到哪里去,你会发现,自己终究走不出出卖更多时间、更高强度的劳动来换取报酬的怪圈。


并非私企老板都是黑心老板,而是私企老板在市场上也很无奈,行业头部资源、顶级的供应商、管理团队、人才都被那些高大上的企业占据了,私企能做的生意,都只是那些行业中头部企业看不起、不想要的生意和单子。


什么是行业头部企业看不起、不想要的单子?也就是高强度劳动、极度细碎而没有技术性、没有附加值的活儿。这些活儿,卖给私企老板,私企老板接下来之后,招个不那么出色的普通员工也能完成,而私企老板呢,在中间赚点人头差价。


这种业务模式通常让私企老板和私企员工战战兢兢,因为做的事情没有技术性也没有多大的优势和壁垒,随便一个其他企业若是肯出更低的价格来竞标,你老板就有可能丢掉单子。丢掉单子,全公司喝西北风,但是对于甲方却没有什么损失,这种技术性不高的活儿,换谁来做都一样。


所以,私企老板和员工的首要任务不是把活儿做的有多好,而是维护好相关的人脉关系,保证下一年还能顺利签单。


反正那些活儿做来做去也就那样,顶天了也做不出高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私企老板通常不怎么重视企业管理和员工发展。因为私企的地位就决定了它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其它一切都得靠边儿站。私企老板也没精力去折腾什么管理和员工发展,因为光活下来,就已经耗费了老板90%以上的精力,再者,管理也不是一句空话,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有先进的业务模式、优秀的人来配套,私企显然耗不起。而员工发展?抱歉,老板自己还要发展呢,私企心知自己没有多少吸引力,员工随时跳槽辞职也是常态,你要走就走,并不会如同大型外企、国企那样,提交了辞职报告之后,还要层层提交HR部门、直属领导、部门经理、总监各个审批,最后走之前,HR还专门找你谈话,了解平时工作情况,是否对公司有什么不满,对公司的发展是否有什么建议等等,让你走之前还能刷一把存在感。


也就是说,私企不会有什么温情,你要走就走,老板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一个,能干活儿就留着,不想干了走就是了。


私企老板最喜欢的员工不一定是那个最卖力的,而是那个能给他带来资源、带来单子的员工。

但是,很可惜,没背景没关系的普通员工,这点是做不到的。在私企积累人脉、关系、资源行不行?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相信的话你看一看,公司的资源是不是90%以上掌握在老板一个人手中?他怎么可能分你一杯羹?甲方要丢单子过来,认的可不是哪一个员工,哪一个团队,而是它就认你老板这个人,这就是生意场上的关系。


于是身心俱疲、积累无望的你,开始寻觅市场上的其它职位,结果发现,招聘网站上的职位,能给到你的基本也就是和你现在职位差不多的岗位,你换来换去还是原地打圈儿。


高端职位,有猎头去挖,高端人才,有猎头对接,不需要来市场找工作,甚至,有些人工作久了,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行业圈子,想换工作了,微信里说一声就是了。


好职位,又怎么可能放到招聘市场上来?


人到中年,想转型,却发现市场无情,到处碰壁,因为别人早已经形成了壁垒和圈子。


在竞争的一开始就处于下风的你,这些年也没想着怎么力争上游,怎么就可能想转型就成功转型了呢?


中年危机,说到底,难道不是自己作出来的?


18岁的那年高考失败,人与人形成分流,可你也没想着去考研镀个像样的学历不是?进入破烂小公司,时间浪费在打杂上,你也没想着利用业余时间把含金量高的证书考下来敲开大企业的门不是?工作进入瓶颈,跟老板分红无望,你也没想着打磨人情关系,练就一身在鱼龙混杂市场上拉到单子的能力不是?行业整体衰落,你也没想着阅读大量的经济、政治、时事新闻,观察领会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行业局面变迁,顺利转行不是?


人生哪有一步错步步错的道理?通常是,你一步错了,你并未想着挽回,然后惰性思维导致步步错,最后把自己锁死在困境中。


我并不认为一次的失败,就能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因为毕竟也还是有曾经走过弯路,最后顺利折返、攀爬成功的人。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决定我们走多远、爬多高的是我们的纠偏能力。


人生的每一步,都懒惰不得,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偏。

“吾日三省吾身”,“活到老,学到老”这些简单朴素的大道理,又有几个人去执行了的?


最后总结一下,职场中年人士转型指南:


所有的努力都发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最好不要等到人到中年再努力,抱歉,社会没有理由去包容一个人到中年什么都不会的人,市场也没有这样的容错机制去不会等待他学习,等待他成长。


你最好在结婚之前,把该考的证书考下来,否则,等待你的是鸡飞狗跳的婚姻生活和家庭压力,你更加无心应考。


实在不知道从事什么行业,则选择那些长久以来久盛不衰、工资明显高于大多数行业的行业。金融、法律、咨询、互联网等。不要找理由说,这些行业门槛很高,进不去等等,你都没有仔细了解过行业需求,又怎么能断定你进不去?当然,这些行业的确需要付出大量脑力劳动,但是反过来,你从事着低级的不动脑子的打杂事物,又凭什么谈行业积累,谈高薪?


有家族背景资源的,赶紧利用起来,无论是你爹的做生意的秘诀、还是你爹多年打拼积累的生意场上的人脉、渠道,这些远比你在职场从零开始打杂要强。


学历低下、经历低端、家族资源为零的人怎么办?那就只能打磨自己,学习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因为学习和工作不一样,学习是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产出的事情,学习的结果几乎是确定的。你认真投入学了,自然就有回报,你没有投入就自然没有回报。而这回报足矣让你敲开很多高门槛行业的门。


工作不一样,在工作中的积累太慢了,你想好好干活儿,可发现给你的活儿都是初中生都能干的,纯属浪费时间,但恶心的是,你还不得不把时间给别人压榨。你好好干一回事情,好不容易出成果了,结果发现职场小人、或者你的顶头上司居然抢了你的功劳,你想好好结识一下客户人脉,结果发现,关键性的、重要性的场合,你老板根本不带你玩儿。你这样消耗一年,却发现自己什么也得不到。但是你若能用一年时间专心备考,等待你的是什么?也许是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许是CPA、法考等各种考试的证书。你有了技能,也有了敲门砖,然后你就可以顺利逃离low圈子,不和低端小人一起玩儿了。


你可以去大的平台,去操盘企业上市的项目,去和跨国企业打官司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也只有大平台能给你,再不济,你在大平台混日子,但鉴于平台在行业头部位置,你想跳槽,这个行业所有的公司都在等着挖你,随便挑一挑,工资翻几倍,这就是市场法则。


你想创业,随便在圈子里挑一挑,选一选,可能都是国外知名商学院毕业的人才、可能都是家族中自带资源的牛逼人物,你懂财务,懂法律,没资本的情况下,你照样能找合伙人技术入股。信得过你的想开公司又不想自己管理的壕,给你个CEO当当也可以。


这就是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又有几个人有决心、有毅力去踏上那条看似更艰难、实则越走越宽的路呢?


以上是靠学习逆袭的路。 好,你可以说自己实在没有学习天赋,实在不是学习的料子怎么办?互联网时代,那么多草根崛起,但凡有一技之长又能抛头露面的,几乎都成了炙手可热的流量,红人。多想想自己会什么,会唱歌、会跳舞、会剪辑视频、会拉拉面、会做手工活儿等等,各大APP上注册一个号,搞直播,吸粉,开课程,淘宝卖货,都是发家路径。


但我们大多数人,也不过是在一份螺丝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到老,到死。穷困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宿命。


向上的道路从不拥挤,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安逸。

潘晓,还记得这个名字吗?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那个23岁少女饱含着泪水的激越诉说,在1980之夏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
  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请教了……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如说为吃喝玩乐,……也没什么意思。
  我求助于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编辑同志……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

收藏感谢的同时也请点个赞吧。谢谢了。

我觉得大家单单从经济角度出发谈这个问题,视角还是窄了。所谓的“年轻人没有动力”其实是一个覆盖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具有永久性。跟经济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相关。


混知乎这么久,大家难道还没发现吗?那些整天丧丧的年轻人,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上升无望”,挣不来钱,买不起房,没有性生活,娶不起老婆;另一类则相反,有个外人看起来不错的工作,收入公积金都很高,但老抱怨自己“提前养老”、“没有成长”、“温水煮青蛙”。


前者不会理解后者,只会装作过来人对后者说:等你XX了你就知道自己多么幼稚了。后者看到这样的评论,只会在心里冷笑一声,燕雀乃知鸿鹄之志哉。


说白了,只要能够合理控制欲望,钱其实并不是主要矛盾。我很喜欢家族一个长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人没钱不行,但没钱也不会死”。


也许你会说,没钱怎么就不会死呢?家里有人出车祸怎么办?得了癌症怎么办?不要钱?


话是没错。但君不见多少人这辈子从没生过什么病,照样活蹦乱跳直到寿终正寝?新闻上平均年龄动辄8、90+的所谓长寿村还少了?那些农村老太可确实没啥钱,有也不舍得花。天天野菜拌饭,还真就不会死。


讲真,没钱,无非生活质量差点而已。而且人的适应性这么强,说不定早习惯了,压根都不觉得。


既然钱不是主要矛盾,那什么是呢?我觉得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所谓成就感。


说得哲学一点,也就是对自我存在价值本身的焦虑。即“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的源问题。


这个焦虑本身是可以通过工作来缓解的。但要看工作的性质是什么,以及个人逆向合理化能力的高低。


我个人喜欢把工作岗位粗略分为两类——创造者、和维持者。


前者好理解,无中生有嘛。乔布斯、马云等企业家;李安、科恩兄弟等文艺工作者;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以及很多不能提名字一提就会被删的政治家。都是创造者。他们的共性在于创造了一些造福人类的东西,比如高效的商业模式,社会的组织形式,牛逼的产品和艺术品等等。过程中也能挣到钱,但挣钱真的也就只是一个顺便的事了。


而维持者一般就是依托一个组织,不负责主要业务线,主要工作内容只是让创造者造出来的组织能够跑得更顺滑一点。比方说,公司法务、会计师、修bug的程序员、HR、行政、新媒体运营,等等。这些职业从业者的普遍共性是又丧又无聊,爱好是在办公桌上摆盆仙人掌,撸个猫,聊八卦。毕竟成就感比创造者要低太多,因为不主动创造价值,可替代性又高。


长期从事这种工作,心理就容易出问题。必须培养点别的什么爱好来解决,或者逆向合理化一下,发挥点想象力,说服自己也在参与某个伟大项目,正在“成长的路上”,变成“更好的自己”。外在表现是消费不理性,且对公司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


这个分类并不是死的。即使是同一个工作,也有创造和维持之间的区别。比方说,记者。有些记者能够扎根深处,整合信息,稿件震动行业,可称创造者。有些记者整天到处跑会,代发通稿写软文,微信群里求转发,绞尽脑汁挣红包,这种就不够格说创造了什么东西,无非就是甲方公关部门里可多可少的一颗棋子罢了。


有些工作看起来像创造者,其实只是维持者。比方说编辑。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在媒体圈中很火,中心论点是编辑是没有才华的作家们最后的归宿。这话确实残酷,然而是对的。


不过好歹编辑可以协助创造价值。发现有才华的作家并把他们推出来。离价值本身的距离是不远的,所以成就感一般来说还好。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创造者就一定比维持者高贵。要知道,不少文艺工作者这辈子无论怎么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一堆屎,自己还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但选择不相信。最后结果就是坑了投资人,让观众抠鼻,自己还有种以为自己最伟大是这届观众不行的错觉(e.g. 逐梦演艺圈)。某些屡屡破产、干啥啥不成、最后只能跳楼的连环创业者本质上也一样。不过这类人逆向合理化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能够让自己相信自己正走在改变世界的路上。


还有一些维持者,比如说律师、医生和金融家,虽然不能说直接创造了什么新东西。但人家参与的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的运转,站得高也看得远,无论成就感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比起狗屎制造机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残酷之处就在于,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机会创造什么东西,做维持者也做得很低端,于是中年危机一来,行为就开始返祖,只能拼命挣钱消费生孩子搞外遇来缓解焦虑。毕竟创造受精卵也叫创造,创造GDP也叫创造嘛。


绝望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开始大量花钱造垃圾,并将之上升到精神层面去。比如某些做小买卖发了点财的老板就特别喜欢找人给自己写自传or家书。把自己毫无新意的经历、七零八碎的感慨用大量的修饰语句拼接在一起,掏钱自费出版,然后到处发放。最后的命运只能是被人拿来垫麻将桌脚。


(e.g.《某欧传: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不知道那位作者收了多少钱写出这么个东西,我读都能读起鸡皮疙瘩,写的时候该是什么体验,真的不敢想。)


之前GQ有篇特稿《消失的煤老板》也举了个例子,有位大佬花了好几个亿,在山里搞什么文化中心,挖了一堆大石头,砌出一个“干”字来。最后身边人都以为他发了疯,和妻子儿女的关系也崩了。


内心动机不难理解,做袜子、造回形针,挖煤这些事虽然能赚钱,但毫无门槛,时势造英雄耳,换个人也能干。当你年逾五十回首过往,发现自己这辈子干的事,就是把一样东西从一个地方拉到另一个地方,过程中还少不了坑蒙拐骗黑,也会觉得自己有些窝囊。


很多宗教、理念、艺术奇形种也是在这种焦虑下产生的。程度比较轻的,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些N线县城的什么书法协会,推杯换盏,互相吹捧一番,老王你这真是大艺术家啊,送到北京肯定进国家博物馆。其实心里都明白大伙儿包括自己写的就是个屁,自娱自乐、造个不愿意醒来的梦而已。也有比较过分的,比如一些研究毛思想研究了一辈子,正经事不会干,整天在网上抱团凑在一起,计划着打倒一切改变世界的家伙们,那真的是有毒。


(没错,我说的就是乌有)


更绝望一点的就会开始搞破坏。比如抵制日货U型锁。还有最近鲜活出炉的四川魏静,搞体育吧跑又跑不过别人,事业吧也就是给保健品牌打打工才能维持这样,然后只能把成就感寄托在国旗上,最后就成了个变态。


其实跟钱没关系,这是全人类共有的悲哀。当你意识到,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蹦哒,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过是一抹尘埃,史书上不会留下你、或者你的家族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甚至你的儿女也不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你,以你为榜样,你的老婆跟你也没有性生活。你迟早也会发点疯,就看程度如何了。


为什么说欧美变态多?圣母多?人家早就解决了生存问题,成天熏在大麻里,想的就是这些事。但不管你怎么想,都改变不了圣人永远只占小部分这个事实。意义是没有意义的,这辈子都找不到什么意义的,创造价值又不会,只有搞点什么Asian Fetish,交点钱参加个什么NGO,到非洲去和疟疾病患拍拍照搞搞互动才能维持生活这样子。


而我们还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挣钱大过天。至于挣到了钱该怎么办,就都没想好了。


我突然就想到了记者采访放羊娃那个段子:


记者:你放羊干啥。


小孩:挣钱。


记者:挣钱干啥。


小孩:娶媳妇,生孩子。


记者:生孩子干啥?


小孩:放羊。


你真的以为你比这个小孩强吗?形式不同罢了,本质都一样一样的。

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发现,不管你干什么,怎么干,都是买不起房的。


那还干个屁啊。

本质上,是社会老了,朝气不再。


有个朋友,名校硕士毕业,到了一家国字号的企业工作。

一开始的几年,很拼。住的离公司近,走路五分钟回住处。

一日三餐公司都包了,他也每天奋斗,晚上都干到十点多,再踩着夜色回家。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工作后的第一个长假,是国庆节。我跟他见了面,看他一副疲惫的样子。他说,自己主动给领导提了个建议,打算做一个白皮书,平时的工作饱和,于是国庆节加班,之前刚刚通了宵。

国企,加班是没有加班工资的。

但他乐在其中。

虽然钱也不那么多,但公司在发展,利润在上升,机构在扩张,年轻人的机会也多。

很多硕士毕业的年轻人,五年光景,就能当上所谓的“副处”,算是基层管理者了。

虽然企业的副处不能完全等同于行政编制,但可以挂职政府。一个县的副县长,也是副处。(当然,并非真正的公务员系统,除非机缘下真去挂职。)

机构在蓬勃发展,大家都有干劲。


但是,事情在发生变化。

他所在的公司,不再保持高速的发展。

领导层更迭,思路变换,大环境的变化,让机构激进的扩张陷入停滞。

扩张时,多一个部门,就多一批中层管理者,多数十个副处这样的基层管理者。

现在不再有这个可能。

公司利润增速下滑,他们不降薪已经不错了,很多福利开始砍掉。

业务高速扩张掩盖掉的风险和问题逐步暴露。

于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光没有了上升的机会,还要给此前那批享受了高速发展的红利,迅速升上去但却遗留了很多问题的人擦屁股。

这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所谓接盘侠,不过如此吧。

别人享受了她青春的容颜,你却慢慢陪她承受岁月的变迁。

而且,机构一旦过了打天下的快速发展阶段,就进入到存量博弈时期。

存量博弈时,业务能力不再重要,办公室政治的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因为一切都已经成熟,按部就班,按流程办就行,没有什么开拓性的工作。

换句话说,业务已经是个傻子都能做了。

那么,差异化就体现在搞关系、投名状、拉帮结派的办公室政治斗争上了。

几个死气沉沉的人,在死气沉沉的机构,天天做这些没有意义的内耗。

所以我这朋友能怎么办呢?


他这一生啊,个人的奋斗终究效果有限,历史的进程似乎已遥不可及。

历史的进程如此了。他再奋斗,也很难出头。

因为稀缺的管理职位,已经为那些背影深厚的人,备着了。

希望渺茫,动力自然也没有了。

不如养生吧。

当然,大势再怎么不堪,个人如果能够正确的努力,还是能改变个人的境遇的。

比如他继续奋斗,一半精力做业务,一半精力研究如何往上爬。别人一天干四个小时歇四个小时,他一天干十二个小时,六小时做事,六小时琢磨人,能不能上位?

只要不太傻,我觉得大概率是能的。

但是,有意思么?

在社会的上升期,公司的上升期,不管你是业务骨干,还是人精,都有出头的机会。

现在你为了出头,得做很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

不情愿做,自然很难做到极致。


他转头再看看自己周边的那些老同事。

大部分在公司发展的快车道搭了便车,最少是基层管理者,有的还进入了中层。

中层自然也有中层的烦恼,但当上了管理者,就不用做最底层最累的那些dirty work。

而且这些人,大多数也搭上了房价的顺风车。

早年买几套房的,不说房价涨幅,光是租金,就比他的薪水高。

就算只有一套房的,当年房贷的压力,岂是现在可以比?

别人过的比他悠闲,职位比他高,薪水比他高,工资外收入还比他高。

你说他有希望有动力么?

他还能怎样?

只能选择佛系。


见微知著。

我这个朋友,属于泛体制内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社会整体的趋势,对个人还是颇有影响的。

在外企的,感受到了这几年跨国公司的收缩阵线,缩减员工人数。

在民企的,感受到这几年经营环境的艰辛。

在高科技创业公司的,也感受到了资本的寒潮。

本质上,也许社会,没有了那些年的朝气了罢。

所以大部分庸常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

少数人,能在暮霭沉沉中发现光亮,他们依然雄心勃勃,依然跃跃欲试。

这是天才,是英雄,却不是芸芸众生的大多数。


公众号:皮球研究所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第一,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到,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很轻松的阶段了。

这很正常,别说北上广深了,就我在这五线城市,虽然说收入有限,但消费也有限啊。

尤其对比一线城市,一栋房子看似好几百万,可也就一个小户型,能宽敞到那去?而日常生活的差距也不大。

我说过很多次,你老老实实上班,混个温饱没问题,但是如果想实现阶级跨越,需要一次重大而正确的投机。这个难度太高,失败率也太高。

第二,大饼也不容易画了。

十几年前,各行各业大扩张,基本上就是跑马圈地的时代,无论做啥生意都可能做大,你搞批发,很可能搞成整个地区的代理;你开一企业,产品很快推向全国。但如今,那个爆炸增长的年代过去了。

如今的年轻人,可以轻易的看见自己的天花板,这叫看清现实,多赚哪一点富不了,少干那一点穷不了,那里来的动力?希望?别骗自己了。

第三,大家大大的低谷了年轻人的思想水平。

如今很多年轻人虽然在人生阅历上不是特别丰富,但是见识方面绝对不差,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还有什么新鲜事吗?

见识多了,以前公司管理的那套把戏就不管用了,很多老板还停留在低级的层面,你让员工积极工作?这得多假。

最后,我相信,人类一代比一代强,后人总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历史总是前行的,不用怀疑。这是时代的进步。

我以我个人为例,我在杭州工作。

211+硕士+五百强级中层管理+25万年薪(传统行业)+35万存款。


生活的希望在哪里?

杭州一套房轻松400万往上,首付150万,房贷30年,月还一万三,我能承受哪个?


我不扯闲篇,现在的市场行情,不买房能结婚?子女教育能解决?

再换句话,我的直系高管,年薪50万,身家1500万,杭州一排屋一大平层。

大平层8千/平买的,排屋1.8万/平买的,现在大平层3.5万以上,排屋5万以上。

即使我五年后,年薪50万,我买得起他内个大平层?三室都难,还是说指望女的一起还贷?


资产是随着楼市增值3~5倍以后,

我正常工作再努力,也达不到现在直系高管的1/3。

在杭州,靠自己,年薪10万,20万,30万,就那么回事,不会有特别大的差距。


我曾以为自己努力就可以了,以为能力强总能好好吃饭。

然则,时间长了,我终于明白,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道理。


其实我觉得自己挺积极的,升职也挺快的,不到30岁,已经离高管职级只差一级差距。

我就是踏踏实实的说:

  1. 当前时代,再努力,无非是为房子增值差价做贡献,资产差距已拉开,弥补不了。
  2. 当前时代,我非常理解女性思考的生存问题,没房不能结婚,我十分理解,我不介意。
  3. 当前时代,我非常理解父母想我赶紧稳定结婚,我也不抗拒结婚,这不仅仅是我的问题。

从我个人而言,我也会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1. 投资20万,给合作伙伴创业开教育公司,盈亏均承担20%。
  2. 尽量找个有股权的中等教育公司做高管或过几年合作创业。

这些不一定赚,很可能亏个底朝天,不过我也完全不在乎。

因为工作和职业发展只能让我吃饱而已,想要正常有个人样的生活,工资没意义。

工资都没意义,工作能有什么希望?

我觉得自己还能积极主动的去投资,去考虑股权,去考虑创业,已经不丧了。

最差无非退守三线城市么,也不是什么大事。

因为这个社会已经逐步从靠劳动、靠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逐步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依靠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而资本、金融,是一小撮人的垄断特权。

上世纪90年代,Nicholas Shaxson曾在安哥拉担任路透社(Reuters)和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记者。他回忆说:

“所有的西方游客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矿产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会穷成这个样子呢?

答案之一是腐败:在首都,精英阶层变得非常富有,他们吃龙虾、喝香槟,而他们贫穷的同胞却在一些尘土飞扬的省份中互相残杀。另一个答案是石油和钻石工业为战争提供了资金。但这些都不能概括具体的情况。

造成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约在同一时间,经济学家开始对安哥拉等国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他们称之为“资源诅咒”

学者们得出结论说,与资源较少的国家相比,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似乎都遭受着经济增长放缓、腐败泛滥、冲突加剧、管控变严和贫困加剧的困扰。

关键是,这种糟糕的表现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政治盗贼们窃取了财富并把钱藏匿在了海外(尽管这也是事实)。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带来财富的自然资源,可能还不如全然不曾发现它们要好。

更多的钱会让你更穷:这就是为什么“资源诅咒”有时也被称为“因富致贫悖论”。

上世纪90年代,John Christensen是英国避税天堂泽西岛(Jersey)的官方经济顾问。当我在写关于安哥拉资源诅咒问题的文章时,他正在关注这一问题,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和他在泽西岛看到的事情相似。

在这个小岛上,庞大的金融部门正在使少数人成为显而易见的富人,他们坐拥肮脏的钱财的同时,另一部分新泽西人正遭受着极度贫困的折磨。但他可以其实还可能看到一个放大了的“泽西岛”:英国本土。”

看到上述文字,我直觉感觉中国的当下,也正是一个放大的泽西岛,“金融诅咒”正发生在这里。

市场统计显示,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负债率再创新高,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房企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高达79.42%,较2017年年报的79.08%继续攀升。这种高负债,不是房地产企业一个两个房企,而是全行业都在疯狂举债。

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仅次于银行和非银金融。2018年一季度13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近40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80%,占比接近26%,近一半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

恒大和万科现在的负债已经达到了万亿大关。中国恒大的负债合计1.52万亿,负债总额在内房股中排名top1,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6.25%。万科的负债合计1.03万亿,负债总额在上市房企中算是绝对的高位,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4.04%,虽然不是最高,但也是创下了历史新高。1万亿总负债,超过新西兰、科威特等国GDP,相当于海南全省人民3年辛勤劳作创造的财富。

依靠负债,依靠金融系统的支持,中国短时间造就了惊人数量的亿万富翁,也使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无可忍受的数值。

2017年10月12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7年胡润百富榜》。

从上面的榜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单是前10名富豪资产总和已经达到了16,700亿元。2017年,中国大陆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647人,加上港澳台华人富豪,中国共有749位富豪财富超过10亿美元,这一比例占全球十亿美元富豪的36%。简单点,只看首富许家印一个人的资产,那也是2900亿元。

2900亿元是什么概念?就是从现在开始,哪怕你一年挣一亿元也需要2900年。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工薪族的年薪绝大多数不超过10万,这也意味着你需要不吃不喝工作2900000年而已。

从历年发布的基尼系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贫富差距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8年基尼系数是0.382,1994年是0.434,1997年是0.4577,到2004年达到0.465,此后十年不再公布,2013年再次公布时,基尼系数呈现回落态势。这也引发看很多质疑,甚至有经济学家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2017年,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670,较2016年上涨0.002个百分点,较最近触底的2015年上涨了0.005个百分点,中国贫富差距再次扩大。

民间发布的基尼系数早就超过了0.5。2015年,西南财大甘犁教授课题组,调查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0.61。而北京大学早在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民生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家庭净财产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3。该报告称,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全国大约1/3的财产,而底端25%的家庭拥有全国家庭总财富的1%左右,1/3的钱装进了1%人的口袋。

再看另一边。2015年9月,网络购物平台拼多多正式上线,2018年7月在美国上市,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2年11个月,这个速度令人难以置信。据拼多多的宣传数据,其购物平台目前有3亿多用户。这些人难道不知道几百元买的大电视和几千元的一点区别都没有吗?难道他们不知道100元买的手机真是正品?当然知道,但他们太缺乏消费力了,他们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很多,他们在乎的是超低价买的商品只要可以用就行了。

许家印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吗?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他勤奋吗?就算没有,差距有这么大吗?都不是,是金融,是1.52万亿的负债帮助他获得了现在的财富。

2018年9月2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18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中国500强企业合计营收71.17万亿,占全国GDP82.71万亿的86%,合计净利润3.35万亿。其中,服务业营收占总营收41.79%,29.74万亿;制造业营收占总营收38.99%,27.75万亿。服务业占全部净利润74.08%,2.48万亿;制造业占全部净利润20.05%,0.67万亿。

“500强”中,金融业营收10.7万亿,占服务业的35.98%、全行业15%;净利润1.7万亿,占服务业68.55%、全行业50.7%。

“500强”中利润总额前10名的企业依次是: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平安、腾讯、中移动、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有8家是金融企业。

金融业中银行仍是最赚钱的,17家银行(见下表)实现净利润1.4万亿,占“500强”企业全部净利润43.4%。换言之,占500强企业数3.4%的银行,赚取了“500强”全部利润的43.4%。

2018年9月18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说,中国上市公司全部利润,银行占5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占121家,在这121家利润中,银行业所占比重也是50%左右。

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96年至2002年在5%左右,2003年至2006年接近4%,2007年以来不断走高至2015年的8.4%。从2005年4%的低点至2015年8.4%的高点,在这11年间,我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了一番。2016年上半年,该数据进一步升至9.2%,2016年末,8.35%;经整顿,2017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至7.95%。

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2013年超过美国,2015年超过英国。2015年,中美日英四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8.4%、7.2%、4.4%、7.2%,中国已超过另外三国。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之比,表明全社会有多少资源和多少回报流向了金融业。

2016年麦肯锡发布一份名为《中国的选择:抓住5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机遇》研究报告。该报告预测,中国80%的经济利润来自金融业,而美国该比例仅为20%左右。测算依据基于3500家中国上市公司(营收相当于中国2015年GDP总量的55%)和7000家美国上市公司(营收相当于美国2015年GDP总量的85%)数据。

中国金融业的利润主要从哪里来?绝大部分从房地产来,从金融机构自己设计产品,互相买来卖去中来,极少部分从实业中来。

中国M2增速,从2008年至2017年,分别为17.77%、27.58%、19.73%、17.32%、14.39%、13.6%、16.7%、13.3%、11.3%、8.2%,这些资金都流向哪里去了?找不到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来看看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2017年3月7日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讨论上的发言:

“一是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少了。我们资金池里的总量并不少,M2总量155万亿,增长11.3%,但是资金过多地流向了股市、债市、房市、期货市场,炒作获取高利。还有大量资金通过理财等金融衍生工具,或者是在金融系统内循环,或者是在体外循环。最新的数据,去年银行新增贷款12.65万亿,房地产贷款占44.8%,将近一半。全部贷款余额106.6万亿,房地产占了25.03%。“工业占了多少?我找遍了数据,找不到。我到几个省调研,他们跟我反映大约 17%-18% ,超不过20%,最少的省份只有13%。(本文作者加黑)

还有的企业,自己资金不搞改造,不搞设备更新。最典型的例子,2015年4月份股市疯涨,在2015年4月之前,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连续6个月负增长,4月份突然正增长。什么原因?数据分析,当月增长的300亿中95%以上的都来自炒股、炒房、期货、基金等资金,说明企业不务正业。2015年5月份 ,股市下来一点,企业的利润虽然还是正增长,但是很少。2015年 6月份,股市掉下来了,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又掉入了负增长的深渊,利润连续7个月负增长。

二是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弱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2010年是7.6%,然后逐年降低,7.6%、7.2% 、6.66% 、6.58%、6.16%、5.76%,去年有所好转是5.97%。企业的利润不好,不能怪资本,资本总是要流向平均利润率高的领域。去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260余家,占一半多,净利润只占17.1%,而33家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占比56.8%。我们算了一下,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是制造业的两倍多。

三是工业投资增幅急剧下降。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国增长7.9% ,我认为不低,是正常的,但结构上出了问题。整体是7.9%,工业是3.6% ,民间资本是3.2%。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投资占了61.5%,工业制造业民间投资占85% 。所以,民间投资不投了,最受影响的是工业制造业。工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总体是合理的,但是一些省市工业投资锐减 ,工业投资明显低于工业占当地GDP的比值。“所以,我说工业被边缘化,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工业不被重视了。”

李毅中的讲话连在一道理解就是,由于工业企业利润率低,不仅银行贷款仅有17—18%进入工业领域,就是进入工业领域的资金,也被拿出来重新回到金融行业赚快钱;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的资金急剧下降。李毅中的讲话只讲了银行贷款,还没有包括债券和影子银行,如果各类资金全部算上,真正投入到工业领域的,恐怕10%都不到。

金融领域,金融机构不断开发、设计金融产品,你卖给我、我卖给你,从“钱”直接到“更多的钱”,大家都赚钱了,但没有任何实际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金融就这样成为吞噬实体产业的“魔鬼”。

金融的繁荣会让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繁荣吗?不会。金融的繁荣会让绝大多数人过得更好吗?不会!金融是一台伟大的分离器,它加速将人分为资本家、劳动者,富人、穷人,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压迫者、被压迫者。

这个时代看起来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好,但实际上是最糟糕的,因为劳动根本跑不赢负债、勤奋根本跑不赢金融。“金融”这只怪兽正嘘嘘地喘着粗气,在这片土地上发出恐怖的诅咒,咒语是:这些带来财富的金融资源,可能还不如全然不出现好,更多的钱让你更穷。

至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和职业发展没有动力、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了。



PS:关于中国过度化金融的实证分析

一、私人部门信贷量/GDP

根据国际认可的标准,当私人部门获得的信贷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0-100%时,往往是金融部门的最佳规模,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金融部门扩张就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截止2017年末,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居民向金融机构的借款,40.52万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居民贷款/GDP,48.98%。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创造真实财富的企业向金融机构借的钱,其中,债券18.33万亿(中国人民银行“国内各类债券统计表”),贷款81.02万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合计99.35亿元,与GDP之比为120.11%。

再考虑影子银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图谱:结构与动态》,信托贷款、委托贷款、P2P贷款等,在2016年末直接影子银行约占GDP的32%;如果加上对最终借款人的间接影子信贷,总体影子信贷占GDP54.8%。假定2017年这个比率不变,那么,中国实体企业的债务与GDP的比例为:175%(120.11%+54.8%)。

私人部门(居民+非金融企业)债务与GDP的比例224%(48.98%+120.11%+54.8%),远远超过90-100%的比例。

二、私人部门信贷量/GDP缺口

2015年3季度,国际清算银行BIS首次提出以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测量各国债务水平。BIS认为,当同时观察到持续性快速信贷增长和巨幅资产价格上升,金融市场极大可能将来是不稳定的。其逻辑是:信贷规模过快扩张意味着金融市场负债率较高,总体杠杆倍数上升,若伴随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可能意味着增长的大部分信贷资金并未落入实体经济中,此时资本市场存在泡沫,这将导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财务危机。

BIS认定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的正常范围是2-10,中国该指标在BIS2017年6月发布的第87期报告中显示为24.6。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量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只是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本身周转。资源之所以被错误配置,是因为金融本身已经成为这样一种投资的游戏: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与它应该服务的人和企业脱节。

三十年前,你能看到的最有钱的人是靠劳动所得勤劳致富的万元户,最有权的是兢兢业业数十年的车间主任,最受尊敬的是认真肯干的劳模,最被羡慕的是工人岗位,最被鄙视的是社会闲散人员。

我也能做到。


二十年前,你能看到的最有钱的是下海经商者,最有权的是厂长,最受尊敬的是可以给你盖章的人,最被羡慕的是铁饭碗,最被鄙视的是罪犯。

我胆子大一点也能做到。


十年前,你能看到最有钱的是炒房客和拆迁户,最有权的是董事长,最受尊敬的是一夜暴富者,最被羡慕的是富二代,最被鄙视的是老实人。

我好像有点做不到。


到了现在,我们羡慕尊敬并鄙视的都是有钱人,被踩进地里鄙视的是没钱,其他路径都被金钱淹没,钱这个字被放大到遮盖了一切。

你见到的有钱人有权者受尊敬者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在媒体上百花齐放,他们共同点是都有钱。

把自己的家庭、资源、能力往里套,很多时候除了运气和祖上积财不能解释为什么我只能被鄙视,而且是没钱的那种被鄙视。

不看点毒鸡汤不读点“晓波米蒙”不明白怎么保持有点尊严的苟且下去。


以前看到的少,知道的少,可希望和空间还在,觉得还有机会,大家都一样,机会差不多。还有各种方法努力,还有多种路走,还有多种途径有建树。

现在见的多了,卯足劲奔钱,使劲冲阶层的天花板,头破血流才知道牢不可破。

面对各种资源比你集中,选择更多的少数同龄人,才知道人家叫生活你那叫生存,只能心怀不忿又无可奈何。


你能想到的赚钱和暴富方法,让自己现在受点尊敬的方法,要么写在刑法上,要么早被高人玩儿剩下了。想努力读书,想认真踏实做点积累,不单被无情嘲笑,更因为钱被践踏的模样模糊。

机会太少,限制太多。

太难做到了,甚至只能不甘心的说,我做不到。


怎么办?丧、佛、宅横空出世。

还要活着不是。能期待的,能让自己舒服点的,除了隔离社会染缸的自我认知修正,找点小确幸,鼓捣点划地自嗨,保留点自己还相信的希望,还能咋办呢?毕竟人要靠希望活着。

哦,好像还可以投身哲学佛学研究以及进入精神病世界。

这都是你自己唯一靠点谱,能在现今挤出来的一点呼吸空间。哪怕这点空间也在是想象中的。

不甘心的喘息着,能不失望危机嘛!慢慢就习惯了。

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就预言过了,在我们中学的课本也提过了无数次。这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异化!同时也是对人的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属性。何为本质属性?就是这个属性不像吃喝拉撒睡,饱暖思淫欲去啪啪啪一样,这个属性别的动物都没有,唯独人有。人是无法不劳动的,让一个人休息一星期、一个月可能会很开心,但让他一直闲着,他就总要找一点事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价值就是劳动,价值就是凝结于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所以劳动本来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嘛,劳动是自己本质属性的表达嘛。如果想找这样快乐的劳动者聊聊,就来北京打一辆出租车。北京开出租的本地人好多都不差这几个钱,为啥还要开出租?有一次我出差,出租车司机师傅特别贫,一直和我说“现在好多人都看重钱,我才不在乎,我一分存款都没有,我儿子我也不打算给他一分钱…”我一听就赶紧打住,师傅您先说说自己有几套房吧。师傅说也不多,就两套,不过有一套快拆了,拆了我能再买八套。我边听边带上耳机说,师傅我有些晕车,不说话了啊我眯一会儿……

同样,马云说他不喜欢钱,我也觉得他是真心的。他犯得着撒谎吗?

但现在呢?很显然没有年轻人觉得劳动是快乐的,除非你有出租车师傅那样的资本。现在年轻人劳动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这就是异化。强调一点,异化不是指一个东西失去了他的本义,异化是指,本来是客体的存在却反客为主,进而控制了主体。本来劳动是人实现价值的手段,劳动是客体,现在却成了人不得不劳动,劳动成了主体。本来金钱是为了方便人的生活,现在却是人的生活为了获取金钱。本来是人在玩手机,现在却是手机在玩人…这些才是异化。

过去的国企工人,虽然钱不多,但是单位有食堂,有房子,国家管了教育、养老和医疗,自己挣多少花多少,可不就“咱们工人有力量”了?现在的年轻人,哪怕在互联网这种高薪行业,工资扣个知道自己一时半会用不上的五险一金,再交一交房租水电,真的也不剩几个子儿了。可不就自嘲是社畜、肥宅?这不是开玩笑,调查一下当年的工人幸福指数绝对爆现在年轻人几条街不止。

这还没有完,因为马克思说资本是有自己的意志的,它的意志就是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所以劳动和价值开始完全脱钩,10年前有个房子,现在抵得上别人一辈子的劳动,另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人越来越原子化。我那些进互联网的同学,一个个都是名校研究生毕业,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随便一个本科生来学段时间就把自己取代了。

再者,就是加班时间越来越长,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就是个笑话。什么叫“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就是劳动者一天劳动所得,仅仅够他恢复劳动力进行第二天的再次劳动。这下好了,广大年轻人累死累活,忙到晚上连性生活都不想有,结果却发现没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本来以为自己赚钱就可以想买什么买什么,本来以为工作没有人管,周末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是现实却是下了班累得只想躺在床上,点个外卖刷刷手机。

另外,资本可以自己进行增殖,即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有了京户,就有了学区房,然后又有了区重点和市重点…一个阶层强者为了巩固和展现自己的优势自然会集中资源再打造一个阶层,于是阶层层层化分。据我了解,去年北京海淀区某区重点高中——按理说也是北京二流学校——的理科状元的分数只能去哈工大。更何况还有多少当年从高考独木桥冲过来的精英,他们的孩子连区重点都没得上?

这就是所谓的阶级天花板。随着楼上的人越来越多,楼上的人不但拼命踹想要往上爬的人,还要在楼上再起一层高楼,楼下的空间自然越来越小,天花板越来越低。之前当一名工人也挺滋润,现在当个小领导都焦头烂额。之前的孩子放了学扔了书包就可以去玩,现在的孩子放了学就要去补习班。所以现在人们觉得努力没有希望并不是没有道理,而是源自于我们对周围这个世界长时间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

最后,资本还要做一件事,就是登堂入室,为自己合理化,占领舆论的高地。为这样的不平等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宣传各种奋斗实现财务自由、阶级跃升的例子,让年轻人普遍焦虑,觉得自己活成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另一方面,资本又是需要市场的,为了扩大市场资本再次鼓吹消费主义,如网红餐厅之类,并且给年轻的脑力劳动者一个华丽丽的名词——白领,中产阶层。让年轻人误以为自己相比父辈们,相比工人农民地位有了本质的提高,而为了配得上这个地位,必须有相应的消费。这就是小资产阶级,这就是小布尔乔亚。

什么是小资产阶级?明明没有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却把自己当成了资产阶级,明明还是个劳动人民,却总觉得自己比劳动人民要优越。

最后的最后,马克思的追求是什么?就是人的解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个疲于奔命的人是不会有劳动的动力的,你找不到一个奴隶会兴高采烈地为奴隶主干活,就算你举出有的奴隶通过自身的奋斗而当上了宰相,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当然,个人的奋斗还是很重要的,虽然个人的奋斗常常敌不过历史的进程,但是个人的奋斗总会或多或少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It's not your fault!


原答案里那位哈工大状元去别的省有机会去清北那句话删了。当时写这句话时主要对比了下别的省市的二流学校,没有考虑到北京中考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筛选。具体那孩子去别的省市结果怎样?大家见仁见智吧!

不过这个例子主要想反映的还是资源的集中、明显的阶层固化以及更大的竞争压力。中学的差别大到难以弥补,只能在高中前开始竞争,然后又是熟悉的学区房、择校费、补习班。而且,曾经相对公平“应试教育”高考,现在也在逐渐降低统一考试比重,从自主招生到综合量化……也就是说高考分数越来越多和考生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关。

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明白人。财务自由的方法有很多种,而工作,是概率和效率最低的一种。Nobody gets rich through working。

很多年轻人刚入职场的思路首先就不对,他们的想法居然是学好一项技术,或者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以便得到晋升或者跳槽拿到更高的薪水。可惜,这种思路往往会让人这辈子都翻不了身,经济好的时候,行业处于风口的时候,这部分人可能当个中层领导,成为都市的中产阶级。经济不好的时候,人家有的是办法让你滚,因为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可以替代的。如今的社会,能力,技术真的不是什么核心竞争力,500强的科技公司还缺技术储备?管理类的人才稍微大点的平台也是一抓一大把,猎头所谓的招不到人很可能就是钱给不到位没人去而已。过去的几十年,在经济发展,人口红利,各行业兴起的大环境下,有能力,会拍马匹会舔领导的人精还能混到一官半职。但是现在再去当舔狗那可能真的舔到最后一无所有了,而且你舔的,很可能还只是个公司中层,可以预见的将来,这职位也就是你的天花板。

打工表示出卖个人的劳动力来换取收入,而个人的产出很有限,再加上公司的剥削,真正到你手上的有多少?如果是国企事业单位,那么我觉得性价比还算不错,而且相对稳定。但是对于狼性的互联网或者某些房地产、金融企业来说,加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你拿着百万的年薪,表示你至少能给公司带来千万的利润,而且到了年龄,你干不动了,或者哪天你无法再对公司创造价值了,或者仅仅是换帅,新帅想T走老根,只要你不是股东,哪怕高层也是让你走你就得走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上班,都是被剥削,要赚钱还是得剥削别人。

二代的天下已经到来,尤其各种大型体制内,交叉入股,强强联手,互相扶持的现象我见了很多,深8会发现每个领导都有后台。哦对了,可怕的是他们能力还都不差,因为继承了父母精英一辈的基因,脑子都不差,外加家教、眼界、社会阅历都和从小所处的圈子有关。年轻人若要不是双商超群,能力出众还真别上去凑热闹,最后么加班加出一身病,老了把赚来的钱全拿去看病,何必呢?

个人认为,除非你真的喜欢,不然上班就是上班,搞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喜欢钱,那就想办法搞事,学投资,搞副业(或者搞富家女)。99%的人年薪到不了百万吧,但是年薪百万在上海不吃不喝20年都买不起内环一套大平层,效率远不及娶个富二代。喜欢清闲,就去体制内,养好身体慢慢混,一般退休前都不会太差的,也不会有啥中年危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努力错了方向,再努力也是徒劳。

工作和职业发展从来就不能让人变富和变得财务自由。你要拿之前的一波互联网创业致富的事来和我杠我也没话说,但是创业真的算工作和职业发展吗?而且咱国家的创业大环境你也不是不知道,纵使你有无敌的技术,要是被某行业巨头发现了,收购你公司给你留点股份算给你面子的了,不要脸的直接找人来抄,然后拿碾压级别的现金流、人脉等资源做出市场,玩的就是垄断,比如某只南极动物,你啥都没有只会被玩的妈都不认识。真有能力有实力还想干一番事业不想被埋没,先娶个大官的女儿当踏板再搞公司,懂的人自然懂。

真正能让你翻越阶层的是资源,让人无可替代的资源。比如独家代理的货源,通天的人脉,一线核心地段的土地,互联网流量这种可以拿来套现的东西。

我从小在上海这座城市长大,圈子里面几乎没有年收入百万这个数量级的,大多数人像我一样是工薪阶层,6位数的年收入,但是极少数同学,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家庭年收入8,9位数。。。我仔细观察发现,越是忙,越是累,结果反而越是穷。加班加出了许多人的奴性,甚是哪天这个人突然闲下来了,他还会觉得有种今天什么都没做的罪恶感,这是有多贱。。。因为穷,所以胆小,不敢闯荡,怕失去,因为胆小所以只能选择稳妥一点上班,因为上班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工作而无法思考和洞悉未来的趋势,于是继续贫穷。而那些有钱人,送个礼吃几顿饭再谈几笔生意,几套房子就来了,事情全是下面的人做的。平时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资源搞事,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甚至他们在饭桌上吹逼的空手套白狼的赚钱套路,屌丝想都不敢想,贫穷,真的会限制想象力。

正如DC正义联盟主题曲唱的那样,the poor stay poor, the rich get rich。


2019年4月8日更新:

收藏都比点赞多了。。。点个赞再走啊!尼玛写那么多很累哒!

另外再说几句,虽然短时间内翻不了身,但是你要会来事,会8信息。信息时代,有时候信息比能力还值钱,一些私募或者券商大佬有时候就是利用抢先一步的信息来赚钱。

我对职场年轻人的建议如下:

1、上班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是做人的原则,同时也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万一有机会上去呢。

2、刚进公司,先摸清楚派系,关系户,别惹错人,不然直接上黑名单,那你在这家公司的职业生涯就到头了,自己家里没背景刚起步就是个弟弟。

3、不要做奋斗逼。领导也欺软怕硬,看你这么拼,项目做的那么出色,他不一定会马上提拔你,相反,第一反应是再给你做几个项目。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领导,看到这小伙子这么能干,你舍得让他这么快升上去做管理层吗?肯定先利用他多给自己干点业绩出来啊。我是领导,看到这种员工,隔三岔五请吃个饭,画个饼说再干几个项目给你升职加薪。但是这俩年的上升通道我会留给VIP关系户,这样又能拍上层的马屁又能把业绩干出来。VIP反正天天混日子,在底层交给他干活也不放心,出了事还要自己兜着,还不如让他早点升上去,拍个高层马屁呢。

4、为人处世要圆滑。紧接着3,既然你能力真的很强,领导很可能逼你加班多做东西。一开始别直接拒绝,但是你就做好最核心的业务,其他的就吊着领导,慢慢来,千万别按时完成。他骂你就让他骂你,你就不说话,骂了几次以后他也懂了,就不找你了。然后逢年过节该送礼的送礼,这样其实就是委婉的表示不想多干活,但是依然对领导表示敬意。多做多错,承担太多真的不是好事。更何况活太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更容易出错。而且做了那么多,结果升上去的是个关系户,容易心态不好。

5、男人是厚积而薄发的,我不建议资质一般应届生刚毕业就创业,因为应届生除非有超凡的社交能力或者意识,在大学里面就已经看透了社会的本质,摸清了游戏规则,否则很容易被人窃取劳动果实被人坑。还是建议找个500强大平台先锻炼这,积攒启动资金、人脉、能力并等待时机,也就是行业的风口。如果等不到,至少你大平台的工作经验能保证你在职场可以顺利的存活下去,你的下限被定住了。至于翻越阶层,大多数人其实看不清自己的能力,在这个阶层固化的时代,90%以上的人注定平凡一生。


2019年4月18日更新:

评论区里面有很多怼我的,这些人都很较真,认为人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别去动些歪脑筋。说实话还有这些人的存在我很欣慰。还有些言语过激的,懒得回。

我也没有劝大家消极怠工,我的核心观点是上班该做的还是要做,这是做人的原则。但是类似某些狼性企业的996我觉得就有点过分了。996并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国外也早就验证过996不会让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短期的996会让企业减少人力成本,用最少的劳动力达到原本的效果,以此提高企业利润率。长期来看,如果大规模实行996,会导致失业率升高,消费下降,负反馈到企业的业绩上,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进一步裁员,恶性循环。

有人提醒我那一套职场混法适合体制内,不适合外企。我也在大型外企呆过,确实不适合外企,因为纯外资,核心管理层往往是老外,中国人天花板往往很低,你要强行混日子,老外表面上不说,心里知道你没有什么产出,自然不会重用你,甚至到期不续约。大型外企有很完善的办事流程,分工也明确,往往不会让一个人的loading很重。外加氛围开放,培训制度完善,员工也能得到较好锻炼和成长。另外外企很多也讲究生活与工作的balance,比如某些外企干脆圣诞节放假,加班还要和领导申请。这些公司尊重员工,也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但是这种企业毕竟少数,985211的本科加海归硕士大概是基本的敲门砖。

还有我发现娶个富二代老婆这一段老被人杠,我只是说出了一个现实告诉大家还有这条路而已,我自己还真没想娶个富二代/官二代。有点社会阅历的都会知道,门当户对很重要。你和她家境差那么多,先别说结婚,平时压力就够大了,她的圈子你无法融入,你的圈子她得配合着你放下身段。人家一个月花销好几万甚至几十万,你说她生日礼物你送她什么?送炮嘛?

但是真的有野心想翻身,找个有背景的老婆可以让你离成功一下子近很多步,很多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其实一开始都是靠老婆的,有些现在还在靠老婆。这里就不点名了,命要紧。

为什么年轻人感觉工作和职业发展没有动力和希望?

为什么会越努力越痛苦?

可能是这些“问题”造成的:

空心病

2016 年 9 月,小明「极不情愿」地来到某所「211」高校报到,成了该校的一名大一新生。为什么说他是「极不情愿」呢?因为按照他平时的成绩,即使进不了清华北大,进入一个「985」高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平时成绩优异的他却在高考时发挥失常,最终只能进到这所在他看来很一般的学校。

虽然是「极不情愿」地来到这所「211」高校,但是天生要强的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经过第一学年的努力,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为此,他被邀请给刚入校的大一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经验。从这以后,每次学弟学妹们见到他,总是投来敬佩的眼光,并窃窃私语:「看,这就是给我们介绍经验的『学霸』师兄,好厉害。」听到这些的时候,小明感觉可好了,自信心爆棚。

可就在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小明的成绩掉到了年级第五名,因而心情低落,压力巨大,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也无脸见曾经被传授学习经验的学弟学妹们。每次听到学弟学妹们夸自己时,就想躲开,觉得自己不配「学霸」的称呼。这时的他不愿意见到自己熟悉的同学,一些不好的念头也常常在他的大脑中浮现——总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什么都做不好,比如自己的个子这么矮,身体还这么胖,课上老师的提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尤其是最近,需要找老师指导学年论文,但是自己一直不敢去联系老师,因为害怕被老师拒绝。如果老师拒绝了自己,那真是太丢人了,老师一定是认为自己不行、不值得他指导才拒绝的。

其实就算是考第一的时候,小明的内心也充满焦虑,生怕自己犯错误、被别人超过。每当想放松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一种罪恶感,看到别人都在学习,而自己却在看电视剧,于是更加害怕落在别人后面,被别人超过。

小明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我从小到大好像都在为别人而活着。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大家口中的『好孩子』,我依然焦虑、恐惧、害怕,担心哪一天这些东西就会失去,表面上优秀、阳光、积极的我其实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的努力都是为了超越别人,为了别人的赞美和夸奖,为了爸妈的期望和面子。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像小明这样的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老师形象地称为「空心病」,是指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现在,「空心病」在高校里越来越常见,而且越好的高校这样的学生越多。比如,据徐凯文老师的调查,北大一年级的新生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 30.4% 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 40.4% 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一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在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在这几年的咨询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这样的学生在逐年增多。

微笑型抑郁

现在不仅学生中像小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里也更加常见,而且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老李最近几年在 IT 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创业以来虽然吃了很多苦,但还是成功地发展了起来。可是就在取得辉煌成就之际,他却服药自杀了,幸亏被及时发现,才得以生还。所有老李的亲朋好友以及商业伙伴都难以相信,平时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老李怎么会自杀呢?但据老李家人反映,老李其实已经患抑郁症好几年了,最近几年一直在服抗抑郁的药。

像小明和老李一样,很多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拼搏努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内心依然痛苦。这种抑郁又被称为「微笑型抑郁」或「成功型抑郁」。不论是「空心病」还是「微笑型抑郁」,它们都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而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有心理学家将其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努力,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情绪的漩涡中挣扎,在他们阳光开朗、积极乐观的表象下,埋藏着一颗抑郁痛苦的心。这种抑郁多发生在那些身份地位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他们或是机关官员、成功商人和企业中的白领,或是大学生、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

「微笑型抑郁」确实有很多典型抑郁症的症状,会让人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助无用感增强、自我评价低,甚至有自杀倾向,但是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型抑郁」的患者并不是每天满脸愁容地缩在床上,丧失工作、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比常人更加地积极。

1. 过于追求外在成就

「微笑型抑郁」和「空心病」的本质是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像小明和老李,他们表面上努力、阳光、积极奋斗,但是内心却充斥着低自尊,失去了奋斗的方向。所以,他们不得不靠这些外在的成绩和成就来证明自己,而他们努力拼搏来的这些高成绩和成就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甚至很厌恶。

那这些外在的成绩和成就与我们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是什么关系?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为什么年轻人感觉工作和职业发展没有动力和希望?

为什么会越努力越痛苦?

可能是这些“问题”造成的:

空心病

2016 年 9 月,小明「极不情愿」地来到某所「211」高校报到,成了该校的一名大一新生。为什么说他是「极不情愿」呢?因为按照他平时的成绩,即使进不了清华北大,进入一个「985」高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平时成绩优异的他却在高考时发挥失常,最终只能进到这所在他看来很一般的学校。

虽然是「极不情愿」地来到这所「211」高校,但是天生要强的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经过第一学年的努力,他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为此,他被邀请给刚入校的大一学弟学妹们介绍学习经验。从这以后,每次学弟学妹们见到他,总是投来敬佩的眼光,并窃窃私语:「看,这就是给我们介绍经验的『学霸』师兄,好厉害。」听到这些的时候,小明感觉可好了,自信心爆棚。

可就在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小明的成绩掉到了年级第五名,因而心情低落,压力巨大,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也无脸见曾经被传授学习经验的学弟学妹们。每次听到学弟学妹们夸自己时,就想躲开,觉得自己不配「学霸」的称呼。这时的他不愿意见到自己熟悉的同学,一些不好的念头也常常在他的大脑中浮现——总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什么都做不好,比如自己的个子这么矮,身体还这么胖,课上老师的提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尤其是最近,需要找老师指导学年论文,但是自己一直不敢去联系老师,因为害怕被老师拒绝。如果老师拒绝了自己,那真是太丢人了,老师一定是认为自己不行、不值得他指导才拒绝的。

其实就算是考第一的时候,小明的内心也充满焦虑,生怕自己犯错误、被别人超过。每当想放松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一种罪恶感,看到别人都在学习,而自己却在看电视剧,于是更加害怕落在别人后面,被别人超过。

小明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我从小到大好像都在为别人而活着。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大家口中的『好孩子』,我依然焦虑、恐惧、害怕,担心哪一天这些东西就会失去,表面上优秀、阳光、积极的我其实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的努力都是为了超越别人,为了别人的赞美和夸奖,为了爸妈的期望和面子。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像小明这样的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老师形象地称为「空心病」,是指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现在,「空心病」在高校里越来越常见,而且越好的高校这样的学生越多。比如,据徐凯文老师的调查,北大一年级的新生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 30.4% 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 40.4% 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一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在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在这几年的咨询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这样的学生在逐年增多。

微笑型抑郁

现在不仅学生中像小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里也更加常见,而且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老李最近几年在 IT 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创业以来虽然吃了很多苦,但还是成功地发展了起来。可是就在取得辉煌成就之际,他却服药自杀了,幸亏被及时发现,才得以生还。所有老李的亲朋好友以及商业伙伴都难以相信,平时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老李怎么会自杀呢?但据老李家人反映,老李其实已经患抑郁症好几年了,最近几年一直在服抗抑郁的药。

像小明和老李一样,很多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拼搏努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内心依然痛苦。这种抑郁又被称为「微笑型抑郁」或「成功型抑郁」。不论是「空心病」还是「微笑型抑郁」,它们都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而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有心理学家将其形容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努力,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情绪的漩涡中挣扎,在他们阳光开朗、积极乐观的表象下,埋藏着一颗抑郁痛苦的心。这种抑郁多发生在那些身份地位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他们或是机关官员、成功商人和企业中的白领,或是大学生、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

「微笑型抑郁」确实有很多典型抑郁症的症状,会让人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助无用感增强、自我评价低,甚至有自杀倾向,但是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型抑郁」的患者并不是每天满脸愁容地缩在床上,丧失工作、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比常人更加地积极。

1. 过于追求外在成就

「微笑型抑郁」和「空心病」的本质是由于价值方向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像小明和老李,他们表面上努力、阳光、积极奋斗,但是内心却充斥着低自尊,失去了奋斗的方向。所以,他们不得不靠这些外在的成绩和成就来证明自己,而他们努力拼搏来的这些高成绩和成就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甚至很厌恶。

那这些外在的成绩和成就与我们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是什么关系?

这其实就是职场的习得性无助。

职场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就像塞利格曼试验里那些被电击的狗、被噪音摧残的人。

大家刚进入职场,肯定都是信心满满想做一番事业,想升职加薪、香槟美女。

我看到很多单位里的新人都有这个阶段:做事兢兢业业,午间休息还在加班,每天早早扫地、打水。

一年后呢?大部分人都变成了老油条。

他们感觉在职场、在社会努力似乎没有一点儿用:别说升职,你连见领导的机会都很难;你学不到任何具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基本就是机械重复枯燥的工作;你也不会通过工作拓展多少人际圈,下班各回各家,哪怕吃工作餐,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

很多人甚至发现升职对生活没多少帮助:哪怕大家到领导的年龄也升迁了,但自己的领导现在每天就是挤公交,和同事聊得都是希望可能拖关系让孩子上名校。可我就名校毕业啊?面对未来的镜像,大家会对未来充满绝望。

年轻人在职场尝试了努力工作、赔笑端水,可是依然被生活摧残,渐渐地就变成了试验里那条不再试图逃脱牢笼被电击的狗。

就像试验里逃过牢笼的狗,不会习得性无助,而是对逃脱充满希望。这个社会是有人努力成功了,他们也会相信努力,相信希望。

可是那些永远被电击,习得性无助的狗,从没有逃脱,体验过自然的感觉,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

当年轻人无法被小小的成功激励,无法体会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不懂得努力的价值,然后变得佛系。

我不觉得这是现在年轻人的问题,以前的年轻人也是这样。

因为如果以前的年轻人,也就是现在年轻人的父母,体验过成功的感觉,知道工作的方向,会给孩子们提供的都是些技术性的知道,而不是说些大而化之的原则。

比如做哪种工作更容易被更高层的领导注意,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决定你升迁的希望。

克服一个个技术性的难题,而不是在原则里寻找努力的方向,年轻人自然会被小成功推向大成功。

有时候,我坐电脑椅上,就在想“我能够给我孩子那些具体的工作建议呢”?

我尝试总结自己茫然的十年,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我一样浪费同样的时光。

生物型组织的方法:All in 年轻人https://www.zhihu.com/video/1126903795338354688

年轻人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其实,有时候换个角度想问题,跳出自己的小情绪,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你也许会发现新的商机。比如,年轻人普遍比较宅,也不爱逛菜市场,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正就看到了新的商机,并做成功了。

每日优鲜可以说在洞察年轻人消费场景与需求上,做到了精准捕捉,抓住了年轻人不愿意逛菜市场的痛点,紧紧握住了服务年轻一代生鲜配送的商机。

我是每日优鲜 CEO 徐正,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创业心得。我觉得在组织上,我们的做法比较聚焦,我们叫生物型组织,All In 在年轻人身上,我们的合伙人现在都是 1988 年、1999 年、1990 年的这么一批合伙人,一开始我觉得是说,把公司带到一个阶段,我跟我的搭档说,我们俩应该能做到一定程度,但公司要长续地发展,这个过程是不是培养出了一批人,通过这个成长过程带出来一批人,这批人让公司持续的发展。

如果你要持续的发展,我觉得一个公司要成就一些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比较注重这样一个结构的建立。

在组织建设上,我觉得有三件事,其实是我们创业过程中,都是走过来的坑,有的是经验,有的是血一般的教训,提炼出来的。

第一个是心力,心脑体是阿里老讲的一个语言,所以心力、脑力、体力,讲这个组织能力就讲这三个。

腾讯的语言就好讲杨国安杨教授的杨三角,所以它叫组织文化、组织能力、组织治理。

我原来在联想做了很多年,柳总他也讲管理,讲管理他就讲,愿打仗、会打仗、打仗。

其实这三个事,我一看高手都是相通的(好像),其实后来一串是差不多相通的。我们认为心力是什么?就是文化,大白话讲就是你的团队愿不愿意打仗,或者为什么愿意打仗,他为什么在这打仗?

我认为一个人愿意做一件事,大概有三类原因。

1,精神的。

2、情感的。

3、物质的。

好的组织应该是早精神连接驱动的人,他因为这个跟着一起打仗,你们可以走的更长久,可以经历更多的业务周期和市场周期,可以更同甘共苦。

精神连接说白了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物质连接这种东西呢,可以连一时,不能连一世。业务有它的周期,有好有坏,很正常,所以物质连接就不长久,恐怕能同甘,不能共苦。情感连接往往是能够共苦,很难同甘。

所以我觉得,你要去看你的团队,特别是你的核心班子,是不是和你志同道合,志就是我的使命,道就是我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一点连接是很重要的。在这件事情上对于核心成员一点折扣都不能打,没有这个志同道合是走不长久的,将来付出的代价更大。

第二件事情我觉得是脑力,其实就是组织能力,会不会打仗,比如我们刚才讲说我要全球买那些商品,那我的组织就得具备全球买得到好商品的人,这就是一种能力,要找到这种能力模型的人。

而这背后,因为我们每年涨 3-5 倍,所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招聘,组织能力可以招聘,可以培训,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我记得公司有一天上班出电梯看到一个海报,叫易拉宝,写的每日优鲜学院上线了,E-Learning,我当时一看就一脚给踹了。

我说如果我的员工还需要靠公司搭一个 E-Learning 平台学习,这个员工我招错了,肯定是,有混沌大学你不会去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生物型组织的方法:All in 年轻人https://www.zhihu.com/video/1126903795338354688

年轻人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其实,有时候换个角度想问题,跳出自己的小情绪,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你也许会发现新的商机。比如,年轻人普遍比较宅,也不爱逛菜市场,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正就看到了新的商机,并做成功了。

每日优鲜可以说在洞察年轻人消费场景与需求上,做到了精准捕捉,抓住了年轻人不愿意逛菜市场的痛点,紧紧握住了服务年轻一代生鲜配送的商机。

我是每日优鲜 CEO 徐正,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创业心得。我觉得在组织上,我们的做法比较聚焦,我们叫生物型组织,All In 在年轻人身上,我们的合伙人现在都是 1988 年、1999 年、1990 年的这么一批合伙人,一开始我觉得是说,把公司带到一个阶段,我跟我的搭档说,我们俩应该能做到一定程度,但公司要长续地发展,这个过程是不是培养出了一批人,通过这个成长过程带出来一批人,这批人让公司持续的发展。

如果你要持续的发展,我觉得一个公司要成就一些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比较注重这样一个结构的建立。

在组织建设上,我觉得有三件事,其实是我们创业过程中,都是走过来的坑,有的是经验,有的是血一般的教训,提炼出来的。

第一个是心力,心脑体是阿里老讲的一个语言,所以心力、脑力、体力,讲这个组织能力就讲这三个。

腾讯的语言就好讲杨国安杨教授的杨三角,所以它叫组织文化、组织能力、组织治理。

我原来在联想做了很多年,柳总他也讲管理,讲管理他就讲,愿打仗、会打仗、打仗。

其实这三个事,我一看高手都是相通的(好像),其实后来一串是差不多相通的。我们认为心力是什么?就是文化,大白话讲就是你的团队愿不愿意打仗,或者为什么愿意打仗,他为什么在这打仗?

我认为一个人愿意做一件事,大概有三类原因。

1,精神的。

2、情感的。

3、物质的。

好的组织应该是早精神连接驱动的人,他因为这个跟着一起打仗,你们可以走的更长久,可以经历更多的业务周期和市场周期,可以更同甘共苦。

精神连接说白了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物质连接这种东西呢,可以连一时,不能连一世。业务有它的周期,有好有坏,很正常,所以物质连接就不长久,恐怕能同甘,不能共苦。情感连接往往是能够共苦,很难同甘。

所以我觉得,你要去看你的团队,特别是你的核心班子,是不是和你志同道合,志就是我的使命,道就是我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一点连接是很重要的。在这件事情上对于核心成员一点折扣都不能打,没有这个志同道合是走不长久的,将来付出的代价更大。

第二件事情我觉得是脑力,其实就是组织能力,会不会打仗,比如我们刚才讲说我要全球买那些商品,那我的组织就得具备全球买得到好商品的人,这就是一种能力,要找到这种能力模型的人。

而这背后,因为我们每年涨 3-5 倍,所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招聘,组织能力可以招聘,可以培训,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我记得公司有一天上班出电梯看到一个海报,叫易拉宝,写的每日优鲜学院上线了,E-Learning,我当时一看就一脚给踹了。

我说如果我的员工还需要靠公司搭一个 E-Learning 平台学习,这个员工我招错了,肯定是,有混沌大学你不会去吗。

本文篇幅约5.5k字,仔细阅读大概需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

如果你对于未来一脸茫然,面对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这篇回答绝对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让你了解【为何自己总是处于迷茫状态】的同时,也清楚【打破迷茫困境的第一步该怎么走】,并且持续调整自己的前进路线。

内容框架结构如下:


“22岁,快毕业了,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好迷茫……”

“25岁,毕业3年,打杂3年,好像什么都没学会,怎么办,好迷茫……”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人生陷入迷茫”

这样类似的问题,网上上简直是一搜一大把,似乎「迷茫」是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摆脱的噩梦。


为什么我们总会感觉没动力、没希望,甚至认为“中年危机”提前了?

以及更重要的,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出人生的迷茫?

“ 生活不会再你都准备好了以后才开始;生活已经开始,你在试验的过程中把时间用完,而受骗本身也是生活中的常态。”——经济学家 薛兆丰

这句话,是薛教授在接受GQ采访时说的一句,仔细品品,字字诛心。


我一直都很敬佩学经济学的人,尤其是薛兆丰老师,他用经济学解释与人有关的事与物,道尽真相,又冷漠的让人绝望。

这句话仔细看来,是在告诉我们三件事:

1、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2、不断尝试是解题方法;

3、不要害怕失败的结果。


看似鸡汤的三件事,仔细看来,却涵盖了大部分人都存在的问题:

  • 有人是不迷茫的么?
  • 怎样确定职业方向?
  • 失败了怎么办?
  • 怎样才能不迷茫?

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其实就像完成一个字谜游戏,只有了解了字谜游戏的规则,按照有限的线索解开一个又一个字谜,才会不断接近那个错综复杂的谜底。


01 认知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虽然这句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是难道就没有人的人生是不迷茫的么?

有。

——迷茫这件事,似乎是这个时代才开始愈演愈烈的「病」。

我家楼下有个中年女子,身体干瘦,一头短发,看不出她脸上的表情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

我每次见到她的时候,永远都是同一件天蓝色T恤,黑色裤子,坐在楼底的垃圾桶旁。无论是早上上班,中午下楼取外卖,还是晚上下班回来,她永远都是这个状态。

我在揣测,她是遭受过病痛的折磨,还是上天给了她智力的缺陷,她幸福么?她迷茫么?

我现在很后悔没有跟她聊聊,反而是坐在这里揣测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很不礼貌。

但我想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内耗,无需担心未来,起床、吃饭、睡觉成了全部的生活本能,她就不是迷茫的。

认知是痛苦的开始,因为认知唤醒了思维,胡思乱想常常会给自己带来内耗。不认知者,不迷茫。

你会说,你这个例子太极端了,还有么?

我们父母的这代人,就不太迷茫,也就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随大流

上过大学的,大学毕业包分配,铁饭碗,在体制内安稳的度过中年;半路下海经商的人,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人说进500强的外企有出路,那么毕了业大家就都进外企。

没上过大学的人,要么就是在家务农,要么就是进工厂干活,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厂,所以基本上也没啥上班的概念。

他们的行动指标就是,挣钱,活着,养家糊口。似乎没有什么可迷茫的,老一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么。

随大流者不迷茫,因为他们不需要做选择。

我们也都有这种体会,那些毕业回老家的大学同学们,总是结婚生子特别早,因为他们不需要做选择,这是唯一的选择,他们迷茫么?

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迷茫的大多数」了。为什么是我们?

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变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开放式命题,而不是选择题。

拿游戏来举例:

十五年前RPG游戏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游戏,以《仙剑奇侠传》系列为代表)非常火。

《仙剑奇侠传》游戏截图

RPG游戏的特点是,玩家扮演一个角色,在特定的剧情中操纵角色,给出选择指令,完成指定的任务,获得设定好的奖励。

这一类游戏的关键点在于“有清晰的剧情走向”,所以玩家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走,每一关的怪要怎们打,甚至关卡过不去的时候,还能找找游戏攻略——总而言之,你是在通关,并且方向明确。

另外,还有一种游戏,叫做沙盘游戏(可以在一块区域中进行自由地创造的游戏,以《我的世界》为代表)。

《我的世界》游戏截图

这一类游戏,没有特定的剧情,没有设置好的关卡,游戏的核心在于“创造”,自由度极高。

所以习惯了RPG游戏的玩家,一旦进入了《我的世界》,马上就一脸懵逼了:“我该干些什么?我的任务是什么?剧情呢?”

——像不像刚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多数年轻人,包括你?

而我们父母那一代,以及我们在大学毕业前的生活模式,都是有设定好剧情、关卡、任务的RPG游戏。

老一代,几乎一辈子都是设定好的剧情,从出生到读书,从毕业到包分配……所以他们不迷茫,他们无比明确自己的方向。

我们这一代,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你所经历的生活不都是具备清晰剧情的吗?主线剧情是考试、学习,设置了明确的奖励以及获得奖励的方式,所以即使再怎么样,你都有清晰的目标,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以及“执行”。

但是一旦踏出校园,我们就离开像《仙剑》那样的角色扮演类游戏的剧情了,取而代之的环境,是《我的世界》一样的沙盘游戏。

在完全开放的沙盘世界,谁都没有特定的剧情主线,所以谁都迷茫——因为谁都在最初期没有方向,而唯一的目标是:好好度过一生,莫随大流。(后四个字是我自个加进去的)


如果把地球的生命史浓缩为24小时的话,那么大概在一天中的23点59分40秒,距离结束一天的时光仅仅剩下20秒的时候,人类才在地球上诞生了。

而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也变大,可能原来30年才能带来的科技变革,现在只需要3年,而这个加速的时间在变快,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种高速变化的时代。

所以原以为,跟随着时代的大流就能生活的很好,但现在环境变化的速度大于自己适应环境的速度。

我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认为「是问题就一定会有标准答案」,而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

薛教授过去在北大上课时,也从来不要求同学们只写一种「标准答案」而是更希望大家分别站在不同答案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分析的过程写清楚,不必得到某个确切的答案,也照样能够得分。

这大概就是大学生迷茫的原因了,毕业意味着命题开放,没有按部就班的路可以走了。

而你还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环境,找工作是个优势匹配的问题(优势能力匹配优势工作),而你两者都未知,自然难以选择。

所以去网上提个问题,想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这个确定的答案只能是,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

甚至有很多很多人,毕业多年,依然为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职业方向而痛苦不迭,焦虑、迷茫。

职业迷茫的根源是在于,没有人生的目标,所以你就没办法行动。


02 行动:不断尝试是解题方法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事情,那就趁着年轻去多尝试啊。

话虽如此,现在的问题是在于:

  • 你不了解自己:

我不知道我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有什么优势,我现有的资质能够得着什么工作?

  • 你不了解环境:

有哪些行业发展的比较好?这些行业都是做什么的?一个公司都有哪些岗位,岗位负责什么内容?岗位的要求是什么?

  • 匹配优势:

我适合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的工作?


所以,要去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远见》的作者布莱恩·费瑟斯通豪把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职业生涯时间=退休年龄-毕业时的年纪,再分为三份,就是每一个阶段职业生涯的长度
比如:(60-22)/3=13年左右,那么以每13年为一个职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这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第一阶段(22~34岁)的任务是:加添燃料,强势开局。
第二阶段(35~47岁)的任务是:聚焦长版,到达高点。
第三阶段(48~60岁)的任务是: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


这里第一阶段往往是迷茫困惑最多的阶段,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尝试。


1、认识你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发现你自己,才能改变你自己,用好你自己」。

虽然听起来是个想不清楚的哲学问题,但是在职业发展上的认识自己,却是可以实现的。不妨按照下方的几大要素,来盘点一下自己有哪些价值,帮助你自己了解自己:


(1)自己的知识技能:

  • 资质

学历、专业证书。

  • 技能

软技能:逻辑思考、结构化思维、数据分析、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等。

硬技能:外语、编程、乐器、计算机工具使用(PR、PS、AI等)等。


(2)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和动机:

你喜欢做什么?什么能最大地发挥出的优势。这个可以借助一些职业测量工具作为参考了解即可,下面都市面上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格测试了,可以选择1-2个进行参考,网上都有免费资源。

  •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
  • MBTI职业性格测试:
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4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
  • DISC个性测验 :
D:Dominance(支配性)I:Influence(影响性)S:Steadiness(稳定性)C:Compliance(服从性)

当然还有很多按照气质分的、性格的很多测试,别问我怎么这么清楚,因为我刚毕业时候,迷茫到把我目光所及的所有跟职业规划有关的测试和书,都翻了一遍。

这里面要说的是,不要对测试结果过于痴迷。

因为很可能你会发现,测试结果出来,可能有的结果是相悖的,测完之后你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所以仅作为了解自己的一个参考即可。(不是说你的性格适合当作家,你就能当了对么,就是这个道理)


(3)经历、经验

国外工作经历;企业管理/专业经验;实习经历;社区或志愿者活动;包含你个人贡献的大型活动、产品发布或知名项目;

公开演讲、写作或表演经验;教学、咨询或指导经验;兴趣爱好、业余活动和工作之余的热情所在……

所以,了解完自己,我们还要了解行业和岗位。


2、了解行业&岗位

  • 行业

建议在尝试前期,我们先锚定三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行业进行了解。

而了解行业大概分为这几个维度:消费升级、赛道如何、波动性、入行难度、是否是鱼龙混杂。

  • 岗位

了解岗位的方法很简单,企业中的岗位可以粗犷分为三大类:

技术岗:程序员(前、后台开发、运维、测试)、产品——专业技术背景要求高。
业务岗:市场、运营、销售——门槛相对不高、挑战比较大。
支持岗:财务、人力资源(招聘、行政)、法务——稳定、较重复、偏paper work。

当然不同性质的公司,对于岗位的具体划分、定位是不同的,这里只是大致划分。所以我们需要选定1-2个岗位,再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

比如,我选定的岗位是运营,那么我们到招聘网站上搜运营,会搜索到不同的结果: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用户/社群运营、渠道运营等。

在对每个岗位有大致的了解之后(看工作内容),我们就需要将第一步的分析结果(自己的现状),匹配第二步的分析结果(目标行业岗位),进行目标的确定,开始尝试。


3、能力匹配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能力和我们想要尝试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不匹配。

所以,我们下一步就需要寻找差距,补充差距。类似的寻找差距的方法,在我们过往的很多文章以及回答中也频繁提到过,在此不再重申。


03 反馈:不要害怕失败的结果


你可能会说,我不行啊,学历不高,经验不够,也没本钱,我能行吗?

越野车帕杰罗的广告是这么说的:

“放眼整个世界,地球上只有1%的面积是铺装路面。”这句话是说,99%的面积是没有路的。

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比拼设备的赛车场。高配车不一定是赢家,在满是泥泞的地面上,低配玩家同样有很多机会

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是万事俱备的。

比如做互联网公司,很少有公司是花五年研发一个产品,觉得打磨好完美才上线的,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小步快走,快速迭代。

先把产品推入市场,根据用户的反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迭代优化,周而复始。

商业中没有战无不胜的法则,经验只能在试错中积累。

生活也是一样。你想着设计出一套完美的计划,万事俱备,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可惜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根本不存在万事俱备的那一天。

所以你只能不断试错,开始行动。

根据上面的步骤,寻找自己现有的能力和目标岗位能力的差距,弥补差距,去逐一试试,用一两年的时间,试出自己未来3-5年想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是个划算的买卖。

这个时间节点适合于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因为你步入社会的时间越晚,留给你试错的时间越长,成本越低。

当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再想重新规划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缩短试错的周期,前期对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需要相对详细。

但是我们有一定的社会职场经验,这会帮助我们加速了解和学习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问我,试了,失败了怎么办?那么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失败是最好的反馈因为你知道了,什么是不适合你的,你知道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行动。

乔布斯曾说「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

可惜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怕丢脸,怕失败

但偏偏,进步的路径是这样的:设定目标-行动(尝试)-反馈(失败、成功)-调整策略。

在失败的反馈中,无论最终找到或者没有找到最优解,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积淀出的,就是你的思想、你的经验、你的人脉、你的能力,就是你这个人。


04 总结


1、迷茫是占用精力的一件事,如果你想一件事,超过1个小时想不明白,那么你9成是想不明白的。不要继续下去,陷入精神的内耗。

这个时候我们要切换任务,被无数人验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运动。

2、有些事是需要一辈子来思考的,比如人生的意义;但有些事,比如职业规划,是可以马上开始通过行动来执行的。我们需要尽量在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来多做尝试。

认识自己——了解行业/岗位——能力匹配——试错(行动)

3、尝试新鲜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增长见识的过程。见识的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4、我们还需要了解的一件事请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职业道路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的意思是,职业发展的曲线,不是一路向上,或者一路向下,或者一直平稳的在一条直线上发展的,很有可能是走两步,再退一步,再进三步的。

5、每个人都是需要在行动中学习的。因为只靠「想」是没有反馈的,只有「做」了,才能得到反馈。

6、「害怕失败」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失败本身」。因为前者阻碍我们行动,后者给了我们行动的方向。面对每一次的失败,我们都要相信: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

看完这篇内容后,相信以下三件事,也会对你的个人提升有所帮助:

1、点赞,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篇内容,同时你的认可也会鼓励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2、观看 暖石网免费公开课《职业规划让你不迷茫》(如果你面临职业迷茫方面的问题)。自从这部分课程免费开放以来,已经帮助数万人提供规划职业的思路,引导大家走出迷茫的状态,相信对你也有所帮助。

3、关注微信公众号【暖石网】,观看更多优质文章。

关于作者:

暖石网,零基础、一站式的互联网学习平台,2-4个月转行互联网运营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微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