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港口人选择站在光背后丨港口圈 MBTI的流行,救了多少人?
当一个港口人选择站在光背后丨港口圈 MBTI的流行,救了多少人?,
当一个港口人选择站在光背后丨港口圈
——专访山东港口青岛港建设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王正喜
即使已经在去董家口港区的路上了,一个多小时的路途里,“为什么是王正喜”这个疑虑仍旧没有打消。建管中心作为港口工程的建设管理机构,并不特别。
山东港口 青岛港的土地上,从来不缺少镁光灯的闪烁。媒体为港口打破世界纪录写下报道,不吝40万吨级矿船靠泊的溢美之词,赞叹邮轮母港的壮美。
至于这些码头是由谁建造管理?几乎没人注意,看起来也不重要。就连钱钟书都说,“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鸡蛋好吃,但并不需要知道是哪只母鸡诞下了这个鸡蛋。”
那为什么是他来接受采访?港口 圈 (ID:gangkouquan) 不准备回避,决定首先把问题抛给他。
王正喜在工作中(中间戴红色安全帽的是王正喜)
董家口暴雨夜
“你觉得为什么选择你来接受这个访谈”?问题非常直接地递到了王正喜面前。
问得猝不及防,但思索了几秒后,他以戏谑作答,“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有重病在身吧”,他回以近乎直白的坦诚。
疾病从来不是一种勋章,但如果它佩戴在一个坚守工作岗位的人身上,则会闪耀出完全不同的光芒。
但是在90后,00后“整顿职场”的今天,“带病工作”这样的叙事已显得不合时宜。疾病总是令人恐惧的,也会极大地消耗一个人的心力,非要在那个时候回到岗位不可吗?
“不是非要不可,回到熟悉的工作,可以战胜人身上的一部分恐惧”。
于是,2021年,王正喜在大病手术一年后回到工作现场,彼时董家口港区的发展需要一个有建设经验,懂港口的“老法师”去领头,而他早已在董家口这片土地磨炼了十几年,他自称是一个地道董家口人,因为早在2009年,董家口港区第一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造时,他就已经在现场。
但是,十几年过去,他仍旧清晰记得的是一件小事。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天的日期,2010年8月12日晚,距离4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仅有4个月时间。
王正喜本来的安排是在板房里开现场会,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有上级检查,但是为码头配套建设的四合院以及变电站用的加气砌块还横在必经之路上。夜里暴雨如注,施工单位的人早就跑得一干二净,东拼西凑来的几个人看着这么恶劣的天气,说什么也不愿冒雨干活。
那年王正喜39岁,仗着自己年轻,二话不说带领职工,光着膀子冲到暴雨里去带头搬砖,身边跟着干的那帮兄弟也很年轻,都是些刚出炉的大学生,一起干了半宿,终于把那条路搬了出来。这么多年过去,那帮年轻人们许多都当了干部,但是偶尔碰到,还会说起那个晚上。
暴雨后的第二天,阳光明媚,领导们满意地在现场逡巡。王正喜平静地回忆,“没有人知道我们前一个晚上在那里干过什么事,遭过什么罪”。4个月后的2010年12月26日,中国首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具备靠船条件,本应该花4-5年才能建成的码头,“王正喜们”仅花了363天。
建成后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
在那个港口发展风云激荡的年代,经过多年曲折博弈,2014年淡水河谷40万吨级矿石船正式获准靠泊中国沿海港口,对于董家口港区来说,它早已做好准备,摩拳擦掌。截至今日,已有超350艘40万吨级矿船靠泊董家口港区,领跑全国港口,青岛港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船母港”。“王正喜们”将“世界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这句话从口号变为现实。
而像王正喜这样一个在董家口港区的暴雨夜搬过砖的人,随着一个港口基建项目的完结,自己也像一块砖一样,又砌到了另一个工地去。
十年后的邮轮母港
青岛邮轮母港俯瞰图
当你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俯瞰青岛邮轮母港时,你会被它流畅优美的风帆外形所吸引,它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帆船之都的“帆”和青岛历史建筑连绵的“坡屋顶”,19个钢结构组成的风帆像翅膀一样向大海延伸,你很容易就能直接从建筑中感受到美感。而为了这样的美,王正喜投注了极其艰苦的心力。
邮轮母港的设计是由知名的悉地国际承揽,它的主创设计师从哈佛大学学成归来,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设计主张,而这种坚持,对于建造邮轮母港的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流畅线条的风帆结构,需要使用到一万多吨的钢结构,这是整个建筑的筋骨。但当王正喜带着内部专家去工厂查看进度时,却赫然发现钢结构焊缝不合格。一边是极为紧张的工期,另一边是钢结构的瑕疵,在这种高压下,王正喜没有任何犹豫:返工、处罚。对于这个决定,他只有一个出发点,“必须保证质量,工程质量是个良心活,必须经得起一辈子的检验”。直到钢结构厂家去他驻扎的板房里“负荆请罪”,他才放下心来。
钢结构和土建合龙吊装是一个傍晚。当描述起那个施工场景时,王正喜不自觉微微仰起头,声调中充满了罕见的兴奋,当大型机械将钢结构一榀一榀吊装完成,钢铁丛林好似美国大片中的大黄蜂。那是一个很复杂的吊装过程,但王正喜只用了三言两语表述,场地狭小,吊装技术要求高,但他们就是高效地完成了。
但并没有到此为止,作为一个公共的交通枢纽,邮轮母港还需要承担实用的功能。
其中一项就是阳极氧化铝板的使用,这种材料不腐蚀不生锈,防火性强,耐污性高。但在十年前,能生产这个建筑材料的企业极少,但设计师坚持使用,王正喜支持他这种“倔强”。他觉得,应该相信专业的力量,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支持面临风险。
只有一家达标的企业生产这个材料,这并不符合国企的采购标准,也可能面临厂家的坐地起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王正喜齐聚了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港内的主管部门、采购中心等召开现场会,共同研判使用这种材料的优劣、价格,再将采购决议上报集团审批。这一整套机制流程下来,就破除了单人做决定的风险和不透明。最终,阳极氧化铝板顺利使用在青岛邮轮母港上。
十年后,当你再次走进邮轮母港时,时间证明了王正喜们的选择。作为铝板界的劳斯莱斯,阳极氧化铝板已经广泛使用在中国各种地标建筑上,王正喜承担的风险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因为这座建筑的“花期”很长,它的外观、材质和十年前一样崭新、漂亮。
建造100年码头
介绍一个码头的技术参数时,我们习惯于告诉大家码头岸线有多长,配备多少台港机,是垂直布局还是平行布局,而下面是什么水工结构,是沉箱基础还是桩基础,能使用多久,显然不必拿到台面上来讲,但在王正喜的理念中,这里面意味颇多。
他谈到青岛港的1号码头,那是100多年前由德国人建造的,此前从水底起了几根木头出来,发现有的木头被腐蚀了,但有的还很完好。他去汉堡港参观,发现老外的码头并没有采用很复杂的建造技术,但也使用了100多年。
沉在水底不被腐蚀的木头,建造了100多年仍在使用基础建设,都让王正喜升腾起执念和好胜心,“老外可以,我们中国人建的码头不应该比他们差”。事实上,在现行的规定中,中国的水工建筑能使用50年就可以达到标准,他完全是在跟自己较劲儿。
直到2024年,交通运输部发文《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工作管理办法》中提到,满足了“规模达到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或3万吨级以上其它沿海码头,1000吨级以上内河码头,沿海10万吨级以上或内河Ⅲ级及以上的航道、通航1000吨级以上船舶的通航建筑物,重要的防波堤、护岸等”这个基础条件,就可以申报100年品质工程,这个管理办法和他的好胜心不谋而合。
正在建造中的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
除了跟研究机构、高校合作跟进新技术外,王正喜觉得要建成一个100年工程需要一个简单但又必备的品质:盯靠。在他的理念中,要想干好一个项目,不管你是博士还是硕士,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即使你的理论讲得再头头是道,如果不能盯靠在现场,实时掌握项目进展,那几乎就没戏。很多港口的建设指挥部并不在建设现场,但是青岛港的建管中心,历来都有把办公室设在码头的临时板房里的传统。
“说了算,定了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变”,这些话是从码头基层传出来的,但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个港口的精神属性。
即使并不站在镁光灯下,王正喜仍有很强的价值感。
因为持续的港口项目建设所形成的强大枢纽功能,正是青岛港赢得发展先机的关键所在。青岛港近年来连续实现逆势增长,货物吞吐量接连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赶超釜山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五。事实上,青岛港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生产布局调整,逐步将大港港区的货物吞吐量以及前湾港区的散货业务向董家口港区转移,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今天的基建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董家口的建设更是青岛港未来的增量所在。
当年轻人说要“躺平”时,53岁的王正喜却反其道行之。
青岛港第二个40万吨矿石码头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他又盯靠在了这个项目现场。他很笃定地告诉港口圈,项目预计年底完成码头主体建设。项目建成后,董家口港区铁矿石年通过能力将增加1600万吨。
建设现场吵闹轰鸣,王正喜却怡然自得。镁光灯未来或许仍旧不会照耀在他们这群干基建的人身上,但他们就像一根根沉入水底的灌注桩,以沉默,以坚实,支撑着港口发展的重量。
MBTI的流行,救了多少人?
策划、撰文 / 卢舫
合作专家 / 卢美妏
编辑 / KY主创们
你可能还记得,这个社会对不同的性格,曾有着非常明确的偏好。
比如内向者,就长期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很多内向的小孩,大概都不止一次听过类似「这孩子不开朗,不好」这样的话。
类似的,假如一个人做事看起来总缺乏条理、喜欢赶ddl(最后期限)、或者房间看着比较乱,也许也免不了要收到「真不成熟」的评语,或者面对「以后怎么过日子」的担忧。
而那些爱幻想、爱不着边际的人,也肯定思考过自己是不是要改,是不是要「变得接地气」。因为「不落地」、「无厘头」、「能不能说人话」等标签和评判,实在如影随形。而那些想法特别落地的人,通常很少苦恼于「我是不是要做个更爱幻想的人」。
在过去,如果一个人不幸拥有诸如此类被看低一线的个性,这或许意味着一段不停自证、不停调整、不断自我怀疑的人生。
但近两年,情况好像发生了改变。
MBTI突然风靡起来后,上述三种人,突然找到了定位:I人、P人、N人。
MBTI风靡后,
我的个性才被确认
b站up主「彭春花本人」在分享自己作为内向者的成长经历时,还提到 ——
这种把外在偏见内化为自我怀疑的过程,还常出现在所谓P人、N人们的生活里。
「我以前每次工作都要压线完成,总是没法很有条理、按部就班地推进进度时,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工作能力弱得不正常,这世界上估计没有比我还差劲的职场人了。」
@ Eric
「我读书时总被老师批评我写作文跑题、说话让人云里雾里,我和同学聊天也总喜欢发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怀疑自己脑子有问题,觉得这是一种缺陷,从未认为它只是我的特点。」
@美心
这种对外界负面评价的内化,很容易把人卷入这样的漩涡 ——想改变,改不了,然后习得性无助,做不了自己,又成为不了别人。最后,向低自尊状态、甚至抑郁走去。
但问题在于,很多个性本就无须改变,也很难改变。
个性的生成,首先来自基因和遗传,再加之后天家庭教育、阶级、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在跨时间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个人过去是内向的,现在也会是内向的,将来仍很有可能是内向的,除非遭遇某些特别重大事件,人格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
对于那些拥有不受欢迎人格的人来说,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死局,自己似乎要被永远困在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人格牢笼里,各自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怪胎。
而MBTI的风靡,有点像打破了这些牢笼的墙,让大家看见了彼此。
在一项2018年的统计数据里,MBTI已经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被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0万人参与测试。
MBTI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后,各个字母所代表的人群,也通过互联网彼此相认。
现在的豆瓣上,每一个MBTI人格,都拥有不止一个小组,各色各样的人格标签被运用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大家随便点点,都能发现许多I人、P人。
更重要的是,在MBTI的体系里,无论你内向外向、关注现实还是乐于想象,这都只是人格光谱中的一个字母。所有的个性在这里,都是平行存在、有好有坏的。
MBTI拥有一个简洁、美观的系统,16种人格被以不同的亮色调划分成四类,每种人格都有精心设计的形象和名字,配以详细的解读,而每个人格的解读中都有详尽的优点和局限性的论述,并且都有不同的历史名人作为icon,为其背书。
人们由此对每种个性都有了浪漫、开放性的想象,而不再是以前那套简单粗暴的「这个好、那个坏」。
INFP的人,大概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你仔细看这几个字母代表的人格,按照以前的说法,这些人就是又内向、又不切实际、又没有条理,怎么看都不像受欢迎的人。
而《MBTI手册》是这么描述它的:
「理想主义者,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及自己所重视的人。追求一种符合内在价值观的外在生活。
富有好奇心,快速地看见各种可能性,并能以此加速对理念的实践。渴望了解他人、协助他人发展潜能。适应力强,有弹性,如果和他们的价值观没有抵触,往往能包容他人。
他们理想中的工作,是对自身和他人的成长与内在发展都有贡献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仅仅是薪水。
INFP类型最重视的事情,莫过于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保持知行合一。」
看完这一段论述,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有一段时间,好像大家都以自己是INFP为荣,互联网上还曾出现过「人均INFP」的梗。
彭春花说,她是学习了心理学后,发现世界上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内向的人,才开始确定自己是正常的。但大部分人都不会深入学习心理学,而MBTI则用流行文化的面貌触及更广大的人群,告诉大家:
「无论你个性如何,你不是怪胎,你有你的好与坏,有很多人和你一样。」
咨询师卢美妏认为MBTI有着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意义,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有属于一个团体的归属感,当发现跟某个人的MBTI分类相同,甚至只需要其中一个字母相同,就可以带来归属感。
以MBTI为工具,
人与人的理解更容易达成了
对个性的广泛兴趣和探讨,实际上提升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元认知——意识到人格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以前的那一套,都只是刻板印象。
这无论对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对人的自我认知,都有很多好处。
在关系中,它让一些理解更容易达成了。
我朋友是一个F人,也就是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一类人;而她有个朋友小美是个T人,也就是凡事讲逻辑的一类人。
曾经,我朋友觉得小美有点不近人情,否则怎么会什么事情都只讲逻辑、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止一次,她忍不住要把问题上升到这个人好像「不太善良」的人品层面,想要和她绝交。
后来,MBTI流行起来,小美的MBTI是ENTJ。我朋友看到「T」的描述:
喜欢那些注重逻辑的领域,注意逻辑上前后矛盾的地方,为绝大部分事情寻求逻辑和解决方案。
追求公平,觉得实话实说更重要,有时会忽略或否定“人”的价值,可能被视为过于功利、冷血或无动于衷。
朋友意识到虽然小美确实不近人情,但也如描述所言,她特别追求逻辑和真实。而顺着介绍继续往下看,她看到了属于自己的「F」:
以人为本,以人际交流为导向,注重和谐,发掘对人重要的事情,并对人表达关心。
追求同情心,认为与其说出“残忍的真相”,不如说话更圆滑得体一些。有时候会被视为过于理想化、多愁善感、不过直截了当。
她进一步恍然大悟,自己确实是更体恤人情的那个人,但同时也确实在许多问题上无法好好提供解决方案、让事情变得更为复杂。
小美的行为或许不是因为人品出了问题,而只是她个性本就如此。这个性也不是恶劣的个性,它有好有坏,只是在被MBTI提醒之前,朋友只对不好的那一面感知特别强烈。
MBTI就这样平滑地帮助一对差点绝交的好友,达成了相互理解。
以MBTI为桥,这样的理解频繁发生。总是无法把I人约出门的E人,终于不再怀疑对方不珍视这段友谊了:「行吧,i人就这样,可能比我们更需要独处。」
而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的J人,也越来越少认为P人把生活过得一团乱,是能力不足。因为MBTI已经告诉我们,P人喜欢偶然的心血来潮、喜欢让所有事情都顺其自然,但同时,ta们也更灵活、更开放。
许多J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总把生活框死在严丝密封的日程中,确实应该学习P人的开放性。
这种发生在关系之间的理解,最终也会进一步让人在理解中照见自己。
当我们看见一个和自己不同的人,ta看起来无法理解的行事方式背后,是一套自己从未想过的逻辑和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一个内省的机会:
「我有没有可能也像ta这样?」
鄙视链消除之后,人们平等地站在一起,孔子的古老名言就会被验证 —— 三人行,必有我师。
最终,接纳别人的个性里,有自己难以理解的部分,也会让自己,更接纳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无法得心应手。
现在,一个人在职场中显得比其他人少话、对特别需要规划性的事情无法驾驭,也很少会直接认为是自己「有毛病」,或许更容易去思考的是:如果这份工作真的不适合我,那就是我把自己的特点发挥错了地方而已。
这或许是大家能最松弛地去面对自己个性的时代。
必须承认的是,
MBTI存在局限
其实,心理学界已经对MBTI有了很多质疑,我们必须承认,MBTI无法科学、精确地帮助我们理解人格。
MBTI是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一个人格测验,而问题在于,荣格的这一套理论,并没有经过实证检验,并有没有可靠的证据证实,这些心理类型确切存在。
卡尔·荣格
另一方面,MBTI通过让测试者做题得分,然后通过得分来划分人格的方式得出结果,在同一维度上以50分作为区分分界。这种模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
首先,在mbti海量的题目中,一个人前一次做和后一次做可能会因为当下心境略微有差,而在几道题之间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有可能导致某个维度从49分变成51分,由此得出和上一次测试不同的结果,这导致mbti的重测信度很低。
重测信度对于一项测试而言,是判断其是否可靠的关键指标。它反映测验跨越时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第二个问题是,从50分到100分,是一个很大的跨度。
一个人可能测出来51分的I,但事实上ta可能和48分的E更像,而和98分的I根本不是同一种性格,MBTI却会因为ta跨越了50分,而直接归类为I。
这样的分类显然过于简单粗糙,严重者,还可能会影响一个人自我认知的准确性。
当然,如果我们仔细看MBTI的测量结果,会发现它是一个光谱,会具体地呈现测试者在每一项的分数。甚至,如果你进一步研究MBTI,会发现在更初代的版本里,它会给你提供2-3个结果,告诉你「和这些个性更相近」。
但毕竟这么细致的枝节,已经在面向大众的推广中被抹去,人们现在更习惯的,就是简单粗暴地取四个字母作为最终答案。
这也导致MBTI俨然已经成为标签文化的又一代表。
正如刚才所说,51分的i人和98分的i人在MBTI的体系里会被认为拥有同一种人格,会被以同样的叙事去认识,这颗粒度显然太粗、太简单。
但这简单的分类正好迎合了人类大脑对认知的懒惰和偷懒需求,这也是MBTI如此风靡的重要原因。
结果就是,通过MBTI认识对方时,我们只剩下16种讲述的方式,而忽视人性里千丝万缕的区别和独特性;
通过MBTI认识自己时,我们也磨平了自身的许多可能性,用四个字母造起对自身认知的回音壁,不断暗示自己往MBTI所描述的方向去发展。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出发,卢美妏表示,咨询师一般不喜欢把精神疾病标签化,这样会导致僵化、缺乏弹性的认知,我们会更难相信不同的可能性,好转的希望跟期待也不容易发生。
标签化地使用MBTI,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困境,人会暗示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了」,而拒绝任何改变的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芳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相同MBTI的人聚在一起,可能导致群体极化,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
诚然,MBTI让人已经明白个性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这对于人与人的尊重和理解而言,本来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如果接下来大家一起往标签化的方向飞奔,真正的理解将无法达成。
把MBTI作为认识自己的起点,
而非答案
也许,无论对于自我还是外界,我们根本不应该仅仅通过MBTI,或者任何类似的人格测试、标签体系,去促成真正的理解。
正如王芳教授所说:
「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来讲,MBT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虽然远不完美。事实上任何一种工具都可以作为认识自我的途径,星座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人们有意识地想要去认识和了解自己,都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工具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相信和依赖它到什么程度。」
MBTI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以此作为契机,对他人和自己的人格产生了解的兴趣,而不再简单粗暴地用刻板印象把人分三六九等。
它看起来用8个字母回答了我们关于人格的提问,但事实上,它更像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人格是有差异的,然后呢?」
作为MBTI理论基础的提出者,实则上,荣格主张,如果你是某一种类型,只不过意味着这一种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而跟它对立的另一种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要达到「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发展另一面,以让二者获得平衡。
显然,和现在许多人抱着四个字母说着「我就这样」,然后往一个方向越走越远不同,荣格更推荐人们用开放、接纳和尝试的心态,去了解更多的人格特征。
真正要关注的不是眼前的那几个字母,而是去探索那些自己没拥有的字母。
我想起朋友所在的外企,在多年前MBTI还没火起来时,就已经在入职时让每个员工都做测试。
而这测试并不是为了筛选员工,无论什么结果都不影响受聘。
在员工入职后,根据测试结果,公司会把不同MBTI的员工分到一组去团建,以此,公司内彼此就可以更理解不同的同事为什么会是那样子的工作方式,不同的人身上,又有什么自己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种开放性,或许是一个面对MBTI时,更好的态度。
事实上,大概没有任何心理学家能给你精确提供「我是谁」的答案,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思考契机和由头,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如何抵达其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寻了。
好啦,看到这里,如果你想起身边某位很热爱MBTI的朋友,不妨 转发 给ta,一起讨论一下看待它的方式;
如果你想起一位很反对MBTI的朋友,也不妨 转发 给ta,或许你们能一起找到,MBTI新的价值和意义。
*KY知我心理入驻咨询师卢美妏对本文内容有贡献。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