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无知:看不透这6种人性的“阴暗面” 资深猎头给职场人士的10条忠告
一个人最大的无知:看不透这6种人性的“阴暗面” 资深猎头给职场人士的10条忠告,
一个人最大的无知:看不透这6种人性的“阴暗面”
成年人和小孩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年人有一定的江湖认知,而小孩子的认知过分浅薄。
江湖认知,主要跟这两个字有关,人性。谁对现实的人性了解深刻,谁就是江湖里边的行家。否则,就容易到处碰钉子。
一谈到人性,你会想到什么?你绝对会想到“人性本善”。
这,还是过分狭隘了。要是人性本善,庙堂和江湖当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正如李宗吾先生所言,唯有拨开黑的,才能看到真实的。
一个人最大的无知,就在于看不透这几种人性的阴暗面。
01
屁股,决定了脑袋。
你处于什么层次,坐在什么位置,那你就会以什么样的逻辑思考问题。由于每个人的层次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思维逻辑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对于996,你有什么看法?你肯定会说,996就是职场的毒瘤。可见,你是职场的打工人。而老板会说,996是福报,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人与人之间,基本都做不到感同身受,因为白天不知夜的黑。
02
人性,始终是自私的。
老板为什么要开公司?不是为了员工,也不是为了行业的发展,而是为了捞钱。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打工人为什么要拼命内卷?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已。本质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试问,我们会帮助街边的乞丐吗?基本上不会。同样的道理,精英阶层也不会帮助弱者。
03
所有的关系,都是利益使然。
丘吉尔说过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并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男女双方谈恋爱结婚,是一场物质交易;父母养儿防老,是一场物质交易;亲戚之间相互偿还人情,也是一场物质交易。
利益的关系,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也贯穿了我们的一生。所谓“人性无利不起早”就是这个道理。现实得很。
04
钱权名势,会让人变了嘴脸。
过年的时候,老陈兄弟俩都回到了老家。大哥是单位的小领导,有权有钱有势,所以来巴结大哥的人特别多。而二弟只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没权没钱没势,所以没有一个人搭理他。
为什么别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会不一样呢?因为钱、权、名、势这四点,既改变了当事人的嘴脸,也改变了别人对他的嘴脸。
趋炎附势,拜高踩低的人性,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试问,你有两个亲戚,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穷困的打工人,那你会对谁的态度比较好呢?答案,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05
见不得人好,是一种缺陷。
近些年,有一个词在网络上频频刷屏,见不得人好。你过得好,别人就对你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希望你快点倒霉。而你过得不好,别人就会捂着嘴巴偷笑。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朋友打电话问你这段时间过得如何,并不是想知道你过得有多好,而是想知道你过得没有他好。
每个人都喜欢拿别人跟自己对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比中的胜利者。这就注定,人性里边见不得人好的缺陷,永远都不会消失。
06
伪善,是人性的常态。
上文谈到了一个词,人性本善。你所认为的善人,真的就善良吗?不见得。因为善良分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善良,一种是伪装的善良。
在这个年头,一般都是伪装的善良居多。举个例子,有人找到你,跟你说某某产品收益率特别高,还表现出一脸诚恳的样子。
那你是相信呢,还是不相信呢?我建议,不要相信。因为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天大的好处找上门。别人装成善良的模样来劝告我们,不过是想忽悠我们罢了。大概率,你贪图别人的利息,别人贪图你的本金。
写到最后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要谈及人性的阴暗面?
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都是以人性的阴暗面为基础,来构建的。你想想,底层普通人拼命内卷,甚至六亲不认,这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
在内卷的过程中,大家都害怕自己沦为失败者,大家都希望自己上岸,成为有钱有势的人上人,大家都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而活着。
这一切,不就是上文谈到的人性阴暗面吗?不接触过黑暗,就不会明白什么是光明;不吃过江湖的大苦,就不会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
了解黑暗,并不是为了堕入黑暗,而是为了走出黑暗,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文/舒山有鹿
资深猎头给职场人士的10条忠告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
从平庸的忙碌到
精准的勤奋
很多忙碌,只是现实刺激下被动反应式的平庸忙碌。
目前的社会和职场,无论你是否愿意,被环境所迫,“忙碌”似乎都已成为标配。但很多忙碌,只是现实刺激下被动反应式的平庸忙碌。
也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完全放任、毫不费力地对刺激进行反应,最后会感觉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沉淀下来。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勤奋程度可能相差无几,比如工作9小时与工作10小时不会形成太大的差距。但方法论上的差距却是极大的,而且受惯性的支配,比起勤奋,方法论更容易被忽略。
平庸地忙碌,其结果是人们很难获得认知水平以外的收益。强制性地分配一定比例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方法论的打磨、认知水平的提高,结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设定个人参数系统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个人参数系统中的“参数”,简要地讲,就是你对某些事物相对稳定的分类。
比如,你如何分类你的人脉?你如何分类你要管理的文件?你如何分类你要处理的事务?你如何分类你要管理的物品?
例如,有关客户信息的参数系统包括:跟自己关系远近的程度参数系统,需要维护的频率参数系统,可推荐性的价值参数系统,潜在价值参数系统……
在确定、优化、完善种种参数的过程中,我们会很自然地提升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当我们同时运用多种参数系统去看待某个事物时,就能较快地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对提升认知很重要。
个人参数系统在构建的前期,可能会显得有点费力不讨好,但长期来看却很有价值。
这就好比,火车需要修铁轨、修车站,最初通行时故障率还可能挺高,不如驾马车顺利。但长远来看,马会越跑越累,马车会越跑越慢,火车却能在装载更多货物的同时不知疲倦地奔跑……
场景定式刻意练习
定义一些高频场景,为每种场景总结出相对稳定的最优应对方法,并刻意练习,形成思维定式。
我对场景定式思维的感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跟儿子下围棋的体验。
我有30年以上的棋龄,是业余一段。我儿子有10年左右的棋龄,是业余五段。我们父子对弈时,他都会让我三个子,但好多盘下来,我从未赢过。
在经历多次沮丧之后,我体会到了因棋力成长的方法论不同而带来的巨大差距!
在下围棋上,我是个十足的实战派,棋力的长进来自不断地下棋实践。儿子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一个训练环节就是对上百个围棋定式进行深入学习。
所谓定式,就是针对围棋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总结出的最优应对招法。
对这上百个定式,儿子驾轻就熟,我却要临场反应、重新计算。尽管我的反应较快,却避免不了耗时多且水平不稳定。
对围棋定式的感悟让我意识到,职场中业务能力的提升是与之相通的:
定义典型的业务场景,总结针对每个场景的“定式”(通常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框架及核心要点),把每个实战任务转化为刻意练习的机会,就可以更快速、更系统、更扎实地提升业务能力。
人生框架与动态拼图
思考人生的底层逻辑,设定相对稳定的人生框架,有助于在终身成长中实现较为精准的动态拼图。
“人生框架与动态拼图”的思路可以支持到我们的终身成长。比如,我在思考人生的底层逻辑时,会借助汽车的比喻,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人生框架。我把它命名为PD-Car(Personal Development Car,个人成长汽车模型框架)。
GPS系统:指导自己人生的基本原则体系。比如,不断追寻人生的意义,探寻自己真正想要的活法、想做的工作、对幸福的基本定义等。
动力系统:如何建设并维护好自己的动力体系,构建良性的外部压力,持续提升内在价值感,找到让自己有使命感的人生目标等。
底盘系统:核心为三个维度,包括健康与体能建设,综合思维能力(如各种实用思维模型、元认知能力、创造力、深度思考能力、记忆力等),高效的个人操作系统(如资讯管理、人脉管理、精力管理、状态管理等)。
综合配置:包括通用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专项能力(职业知识与技能),特定能力(需要阶段性重点突破的能力)。
方向目标:如喜欢做、能做好、可以赚到钱的职业目标,个人、家人、朋友一起成长的目标等。
路况环境:各种综合背景知识,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时事热点、科技、商业、市场、管理、创业、社会人文、娱乐休闲等。
参照一个长期稳定的人生框架,每天有序且精准地修图或拼图一小块,持之以恒,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概率会高一些。
清晰定义成长
为何“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人都知道成长重要,却无法清晰定义成长。我把成长分解为六个阶段:知道,懂得,记住,刻意,留意,自然。
在资讯极度发达的社会,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避免被所谓的“知道”欺骗,而是从知道开始迈上各级台阶,最终把知道内化为习惯,走出“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窘境。
用写作提升思考的
深度和系统性
为何想了很多,却写不出来?
有些问题,我们想了很多,也想得很清楚,但诉诸文字时却感觉颇有难度。这是因为,我们思考得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
思维往往是网状的、跳跃的,文字记录却是线性的。将网状思维线性输出,如果思考得不够深入、系统,写作时自然会有难度。
反向来看,我们可以利用写作来提升思考的深度与系统性。不一定要写长篇大论的文章,中长篇幅的朋友圈记录也很有效。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针对某个主题的思考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之后,会感觉大脑中的混乱程度降低了。
相关的思路都会变得更加有序,大脑的运转效率也相应地提升了。
输出倒逼输入
——对种种热门的需要付费的音视频学习资源,我们需要保持清晰的认知。
教别人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权威研究把各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做了如下排序:听讲<阅读<多媒体学习<演示<讨论<实践<教别人。
对于这个排序,我非常认同。我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好为人师”,很大的原因是体会到了教别人其实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相反,对种种热门的需要付费的音视频学习资源,我们需要保持清晰的认知。“听讲”对学习者而言,投入要求极低,但却可以听到质量很高的内容,所以非常容易流行。
但听讲,其实是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方式,与“奶头乐”的原理类似,除非在听讲之后加入记忆或其他应用环节对知识进行巩固。
对于非常精彩的大片或电视节目,观众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获得极高的娱乐享受并乐此不疲,最后却没有太多真正的收获。
正如成长效率原理,听讲、阅读、利用多媒体往往只是停留在“知道”与“懂得”的阶段。
而教别人时,输出倒逼输入,更容易理解透彻、融会贯通。
把握好每一次教别人的机会,有意识地去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会成长得更快!
复盘和记录自己的
最优状态
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对于他人传授的经验,有时我们会存疑:它们真的适合我吗?我是否能够做到?
而参照自己曾经达到的最优状态,我们起码有信心说,这是我能做到的!如果能够经常保持这样的最优状态,我们就有了一个向更高层次攀登的稳定基石。
系统地记录、复盘、重温自己曾经达到的最优状态,用这样的真实经历来滋养自己,我们就会前行得更快。
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也要向自己学。最好的老师可能就是自己!
营造彼此“陪跑”的
成长环境
人与人之间是互为土壤的。
在一个营养浓度高的环境里,即使你没有主动去思考、规划如何成长,环境也会自然地推着你往前。
尽管我们可以努力跳槽到成长养分更充分的地方,但机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会大有裨益。
彼此“陪跑”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阶段性地分享彼此的成长、方法等。
在彼此“陪跑”的过程中,大家互为对方的良性外部压力,同时也能相互勉励。这样往往比一个人独自前行的效果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在彼此“陪跑”、收获成长的同时,我们还能收获友谊。
构建个人成长操作系统
如何避免掉入“工龄长,资历浅”的陷阱,让自己越老越值钱?
职场中有个“35岁天花板”的说法。
我对它的解读是,工作了十年,只是把入行两三年的经验重复了几遍,有价值的资历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最终难免被年轻的职场人所取代。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掉入“工龄长,资历浅”的陷阱?
我的建议是提早构建个人成长操作系统。
举一个图书管理极限的例子。
图书管理员的一项工作是:把读者要的书从书架上找出来,把读者归还的书放回书架上。
如果怎么方便、怎么顺手,就怎么放,在刚开始的阶段,效率会很高。但按照这样的方法,即使图书管理员的天赋再高,3000本或5000本可能就是他能有效管理的上限了。
超过这个数字,基本上就只能熟悉一些新的、当下热门的书,而忘记一些之前管理过的书。这样干上十年,他也只是工龄资深,不见得有太大的成长!
如果改变一下方法,花点时间建立一个图书分类的目录,并在每个书架上贴上标签,坚持将每一本书都放到相应的位置。
尽管刚开始会费点事,但图书管理员能有效管理的书籍将很容易突破之前的上限,达到5万本,甚至10万本。
提早构建个人成长操作系统,就是明确各个阶段的成长层次,以及需要掌握的具体能力。
这就好比盖楼,没有地基和框架结构,只靠不停地搬砖、砌墙,可能会收获一堆砖、一堵墙,但楼肯定是建不高的。三天两头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框架结构,楼同样也是建不高的。
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合理且稳定的框架,需要时间与经历的沉淀。
刚开始的阶段,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模仿、套用别人的框架,然后逐步改进。
*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