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分类
微商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微商货源 > 微商代理 >  如何发现下一个大趋势?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如何发现下一个大趋势?

发布时间:2019-11-29 03:29:11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要发现未来的趋势,我们就得先来理解一下趋势是怎么产生的,到底什么是趋势?百度的解释: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听着有点抽象。我们把这个「事物」简化成一个平面上静止的小球,小球只要
如何发现下一个大趋势?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要发现未来的趋势,我们就得先来理解一下趋势是怎么产生的,到底什么是趋势?

百度的解释: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


听着有点抽象。

我们把这个「事物」简化成一个平面上静止的小球,小球只要运动了,这个运动方向就是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小球产生运动呢?


让小球产生运动有2个方法:


  1. 由「外力」产生的运动

大家在中学都学过牛顿运动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要让平面上一个静止的小球运动,就需要对它施加一个外力,在外力的作用下,小球就会朝外力的方向产生一个加速度并开始沿直线运动,这就形成了运动趋势。

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小球运动?

对了,把平面倾斜一下,小球就往低的地方滚动了,这就是让小球运动的第二种原因:势能差。


2. 由「势能差」导致的运动

什么是势能?是一种储存在物体系统内部的能量。

势能有很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重力势能」,物体的「位置」越高,势能越大。而物体会自然的从「高势能」的地方往「低势能」的地方运动。

比如水往低处流;电子在静电场中由高势能处往低势能处运动等等…

因此,当倾斜平面的时候,小球就自然会从「高势能位」往「低势能位」滚动了。

所以,趋势是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要么受「外力」影响,要么存在「势能差」。


由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趋势的2大原因:


第一,外力:

某个「突发事件」会导致新的趋势,比如特朗普的意外当选改变了美国多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二,势能差:

只要存在势能差,那么就必然会有趋势。

  • 比如,大家都去买股票导致「买方势能 > 卖方势能」,因此股票上涨;
  • 比如,大量人口流入一线城市导致「买房势能 > 卖房势能」,因此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
  • 比如,腾讯做个游戏和你做个游戏,势能也是不同的,他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它赋能,能让他的游戏迅速流行起来。而你做完游戏的那一刻起,就面临三个天大的问题:1.推广怎么做?2.钱从哪来?3.腾讯做了怎么办?


那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呢?

第一,外力

哪些是外力?

比如热点、重大新闻、科技突破、黑天鹅事件等都是突发性的「外力」。

一旦这种重大意外事件发生,你就得去了解一下它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趋势,然后跟随进去,赚取趋势红利,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追热点。

不过这种方式存在2个问题:

  • 一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从哪个位置来,这个很难预测,只能等;
  • 二是即使来了,你也不知道它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往往重大事件之后还有重大事件,也许一开始看上去是好事,但是结果却越来越糟糕。

比如当年保时捷放言要收购大众汽车,由于《大众法》和德国《交易所法》的限制,让大量基金公司断定收购一定不能成功,就大肆做空大众的股票好趁机大赚一笔。


可保时捷却意料之外的通过期权的方式绕过了法案,让大量基金公司血本无归,甚至被逼上了天台,将大众汽车的半个身子已经放入了口中。

然而,更戏剧性的是,随后由于保时捷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自身债台高筑,最终竟然被大众公司给反收购了…..

正可谓是一波三折,黑天鹅之后还有黑天鹅...

所以,外力确实会产生趋势,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但由于这种外力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难以捉摸的特点,我并不推荐这种方式,它更像是一种投机。

当然,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比较激进,我也不拦着你...


第二,势能差

找到有趋势差的地方,然后站在高势能的这边,跟着他一起往低势能处流动。

寻找势能差,其实就是在主动寻找存在「不公平竞争」的地方,然后成为高势能的一方,顺势而为,用「不公平」的方式赢得胜利。就像站在山上和山下的人打仗一样,在万仞之巅推下千钧之石。

但是山有四个面,四面八方相对于山顶来说都是低势能的地方,你该往哪边推下石头呢?

都可以!

只要相对于你来说是低势能的位置,都是进攻方向,对你来说都会势如破竹!

就比如腾讯这家公司,将海量的用户基础作为势能高地,他们就像一支常年驻扎在一座大山山顶的大军,俯视群雄。他们没有明确的进攻方向,但是只要想打哪边,就能打哪边,一旦发起进攻,都是碾压式的胜利,所以行内有句话叫做:腾讯之下寸草不生。

如果你能有幸成为腾讯军队中的一员,你的战斗力就自然比在平原上的人高出数百倍,并不是你的能力真的高出别人数百倍,而是腾讯这座大山给你赋了能,同样一款游戏出在腾讯和出在一个小公司手上是完全两种命运。

前段时间网上一个热议话题叫做《腾讯没有梦想》,因为他们看不清腾讯这家公司的「趋势」会去向哪里。在我看来,腾讯并不是没有发展趋势(梦想),而是他就是趋势本身,他的势能太高了,所以他流向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会成为趋势,你只要跟着他,你就走进了趋势。

所以,我更推荐这种策略,只要找到有势能差的地方,并加入到高势能的一边,你就能稳定的分得这份趋势红利。

势能差,就是未来世界向你发来的微弱信号!


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还不错,请帮忙先点个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 那我们该如何找到势能高地呢?

直接去投奔腾讯爸爸或者阿里爸爸吗?

山上面积有限,容不下你们那么多人啊…

那怎么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哪几类势能差,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如何顺势而为。


?? 四类势能差


第一类 效率势能

效率越高,势能就越高。其中又分为3类可以提高效率的方法:优打劣;快打慢;廉打贵;

1.优打劣:

这里说的优并不是指你的东西比别人高级,而是同样的东西,你的品质更好。两双一样的鞋子放在你面前,你自然会选质量做工更好的一双,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就是因为好东西自然拥有更高的势能。

做企业就像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然后在山顶上,通过营销和渠道,把石头一把推下,将势能转化成巨大的动能。

这块石头就是你的产品,产品质量越好,推上的山就越高,就能获得越大的势能,营销只是减少你下行时候的摩擦力,渠道是拉长你的下行坡道,让你的石头能够滚得足够远….

《刘润·5分钟商学院》之“企业能量模型”


2.快打慢

也就是我们在互联网圈里长听说的「快鱼吃慢鱼」,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个我们从一个物理动能公式里就能明白

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你已经做完了,别人怎么和你玩?

比如去年开始有个外号叫「吃鸡」的游戏特别火,但是你们知道吗?首发这款游戏的是小米,上线后大火,随后网易、腾讯、英雄互娱连夜赶工,一周以内也全部上线了该类游戏跟进。

因为大家都知道,慢一步,就是生和死的区别

快一步就意味着抢先占领了市场,用户规模会成为新的势能高低,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然后优势不断累积,后来者就再无机会。


3.廉打贵

同样的东西,品质一样,价格更便宜的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就是说在竞争中拥有更高的势能。

比如当年杀毒软件大战,都是靠卖软件赚钱的,结果来了个周鸿祎,直接免费,就把几乎大部分用户全部吸引过来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那些杀毒企业不也免费?

因为在一个一直靠卖软件为生的企业内部,你想做免费,你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会受到各种既有利益群体的压制,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你处在低势能位,你是在山脚下往山上攻。

这里说的便宜即是策略的选择,也是效率的结果。

什么意思?效率的提升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你成本5块,卖10块;我通过优化我的供应链,提高我的运营效率,成本降到3块钱,我卖4块还有得赚,你就活不下去了。


第二类 规模势能

就是大打小,大鱼吃小鱼。

就是用规模去碾压对手,你一个人很厉害,不过抱歉,我有一百个人,还想跟我打吗?

很多人崇拜以弱胜强,喜欢用计谋,认为自己能够像很多电视剧里说的那样,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力挽狂澜,以少胜多,变成一个传奇!

但现实里这种案例很少。

我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兵法奇书里讲的内容,其实都是教你如何以强胜弱,以大欺小,而不是以弱胜强。

里面有一句话是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意思是真正会打仗的人,他们的功绩都是看起来很平常的,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以大欺小,以强胜弱的方式去碾压对手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战争还没开始,胜负已定。

那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广为流传,那是因为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少了,而真正的大将是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不利的位置的。

前段时间的共享单车大战、打车软件大战其实都是上演了这样一个剧本,一开始都是诸侯割据,群雄涿鹿,大家彼此混战,打的不可开交,一旦其中某一方通过资本注入,平台为其打开流量,它就会迅速扩大规模,然后用规模优势碾压对手。通过这一点点优势,再将优势转化成更大的规模,进一步压榨市场...

最终形成721的市场格局:第一名拿走市场70%的份额;第二名拿走20%;剩下的所有参与者瓜分10%。后来者就几乎再无机会。

这是从势均力敌的状态开始能找到的竞争案例,那些一开始就1:100的不成比例的战斗,往往一开始战斗就结束了,甚至大公司抢了你的业务,都不知道你的存在,我灭了你,却与你无关...


第三类 认知势能

什么意思?就是高级文明打低级文明,我懂的你不懂,用新模式、新科技进行降维打击。

无论你是太极拳还是咏春拳,在机关枪面前都是一样的。

规模优势怎么破?就是用认知势能碾压。

柯达,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胶卷公司;诺基亚,曾经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厂商。同类产品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最终倒在了更为先进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上。

这种方式也称之为「颠覆式创新」。

你可能又要问了,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做?

还是那个答案,在企业内部,想在原有技术上改进那是可以的,你要干掉原有业务?想颠覆到原有技术?那你面对的就是具有规模势能的既有利益者的压力。革新者往往处于低势能处,仰面进攻山顶,要把自己的主力部队干掉,这等于是在企业内部改朝换代,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现在的大企业学会了2个新的方式来应对这种「创新者的窘境」:

  1. 要么从内部独立出去一个团队,脱离原公司,在创业环境下单独搞新业务;
  2. 要么看到好的公司直接买买买。

总之,不让他们在企业内部和老部队直面交战。


第四类 引力势能

就是某个事物,能够像拥有引力一样的吸引周围的事物,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能力,类似一个黑洞一样的存在。

比如,拥有网络效应的平台型公司。

拥有一个互相增益的双边市场,用户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商家来到平台,而更多的商家来到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平台购物。

比如,城市化。

城市越大,人们分工协作就会越细,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就会越健全,人口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商家愿意进入这个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进一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些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大城市发展。

比如,新的经济体。

经济体原来是指国家或者地区,但现在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的边界,在虚拟环境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体」,互联网经济体。现在又出现了一个移动互联经济体,人们在这个新的经济体里生活,交流,购物,娱乐,经商……「生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的人越多,就会吸引越多的人和商家也来到这个世界中生活。


那我们该如何站上这些势能高点呢?

这里我借用阿里巴巴的曾鸣教授和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都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叫做「点、线、面、体」战略分析框架来分析这个问题。

什么是「点、线、面、体」

  • 点:可以指个人,或者某个单一产品;
  • 线:一个小公司,也可以指大公司里的一条业务线;
  • 面:指平台型公司,或者生态型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
  • 体:指时代、行业、新的经济体;

有了这个分析框架,你看自己的位置和看市场的竞争,就能有更立体的视角了:

  • 你这个「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
  • 这「条」线附着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
  • 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你面对的是什么竞争?是来自对手的竞争?还是对手+所附着的面一起对你的攻势?还是来自趋势的对抗?

我们再把「点、线、面、体」的思考框架和4个势能差结合起来看,看看他们分别能拥有什么势能:

  • 」自身唯一能把握住的是「认知势能」,其他基本都不具备;
  • 线」可以拥有「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势能比「面」小一个数量级,比「点」高一个数量级。
  • 「规模势能」和「引力势能」是「」和「」独有的,而「体」的势能比「面」高出一个数量级;

有了这个分析框架之后,我们就有了寻找、并站上势能至高点的方法了。

?? 站上势能高点,抓住趋势,顺势而为的具体方法

方法一:成为

让自己成为高势能的一部分

从这张图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会选择以打工的方式加入一家公司,然后做一个勤奋「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富足的生活。

但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到了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希望公司钱多事少离家近,完全缺乏对线面体的关注,甚至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而忽略对“线、面、体”的关注,只是做一个勤奋的点,成功率其实是非常低的,比如2010年的时候,如果你选择加入纸媒行业并开始拼命工作,最后换来的,也许将是失业...为什么?

你选择的这家公司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它所附着的这个“体”正在快速下沉,甚至消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就像是你坐在电梯里,电梯在快速的下降,你不停的跳跃、跑步、呼喊,非常努力的往上爬,但结果却还是跟着电梯一起到了楼底。

所以,当你选择加入一家公司时,不能仅仅关注工资和待遇,而要开始关注这家公司所在的势能位,你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能否“顺势而为”,你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 这条“线”(公司)有没有效率势能或认知势能?
  • 这条“线”所附着的“面”是哪个?它在和谁竞争?有没有规模势能?是在不断扩大,而是逐渐缩小?
  • 这个“面”又是附着在哪个“体”上?这个“体”有没有引力势能?它是在快速崛起,而是逐渐下沉?

如果忽略线面体的势能情况,糊里糊涂的加入一个正在下沉的公司,那就悲剧了…


个人可以选择加入一家有势能的公司,那公司怎么办?

小公司就是「线」,「线」如何与「面」竞争?

小公司靠好的战略,并发挥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来执行战略。

大公司有的规模势能你没有,你有的只有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直面竞争肯定死路一条。

所以你只能选择在大公司瞧不上的某条业务线上,通过集中的效率势能,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快速将效率势能转化成用户规模,建立起自己在单一业务上的势能高点,再以这个为根据点往外衍生。

这个方式的关键在于速度,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单点突破

或者你在某些业务上有核心技术优势,通过认知势能直接攻击,这个叫高维打击,但这种机会并不多。

所以,小公司想要战胜大公司,或者在市场中撕开一条口子,就得靠优秀的战略,选择一个细分市场,找到一个相对的势能高点,执行上把效率势能和认知势能发挥到极致,迅速形成自己的局部规模势能优势。

什么是好战略?

好战略就是将自己放在某个领域,某个维度上的相对势能高点,让自己与对手通过「不公平竞争」而获得胜利!


方法二:赋能

找到高势能的「线、面、体」来帮助自己提高势能,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赋能」

刚才有说过,作为一个点,你本身拥有的势能是很小的,单打独斗在这个时代成不了什么气候。

有些伙伴可能忍不住要跳出来了…

不对啊,现在很多个人单干的都财富自由了,比如一些自媒体,一些网红…

那是因为他们这个「点」在如今这个时代,可以脱离于「线」直接附着在「面」上,比如知乎、微信、淘宝、抖音;这个面又附着在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体」上,也就是移动互联网。

体和面一起给这个「点」赋能,给他提供海量的客户资源,给他提供数据支持、技术支持等,让这个「点」拥有了规模势能、效率势能,相当于是把「点」的能力给放大了成千上万倍。

两个记者,写一样的东西,一个放在今日头条上,一个做成大字报贴在电线杆上...一个可能一天就能获得上百万的流量,另一个可能连被别人看到都难。


我们再来看公司:

公司发展遇到瓶颈,员工事情没做好,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么办?

把员工骂一通,然后自己上?

在《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做“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一个员工,可能不够努力,可能不够能干,但你别忘了,他只是一个“点”而已,能发挥出的能量本来就很有限,你再鞭策,提升的空间也不大,你不能怪他们,这叫不责于人。

那你该怎么办呢?

你要去外面,找有势能的“线、面、体”回来给他们赋能。

比如你是一家小区门口的杂货铺,虽然有地理位置的优势,但由于自己的体量太小,供货商给的进货价很高,品类又不足,所以生意远不如更远处的大型超市和连锁便利店,怎么办?

骂员工不积极?这根本改变不了现状...

你可以试着去找阿里来给自己赋能。

2017年有一家位于杭州的“维军超市”突然火了起来,一家普通的杂货店被天猫“赋能”成为了一家“天猫小店”。

天猫不仅为小店提供信用贷款、门店及管理系统升级等服务,还借助其强大的溢价能力,在“零售通”平台上为小店提供了价格更低、品质更好的货源,线上一键订购线下统一配送,解决了小店原先供货杂、品控松、价格贵等一系列问题,店铺内的产品开始拥有了媲美大型超市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天猫还将其“大数据”能力也赋予了小店,通过对附近居民交易数据的分析,告诉小店该选什么商品才更加好卖,进一步促进了小店的生意。

被“赋能”后的维军超市,在人员结构没有任何变化下,销售额环比提升了45%,客流量环比提升了26%。

这就叫求之于势,拉入有势能的资源,让员工顺势而为,在万人之巅,推下千钧之石!


☆ 总结一下刚才说的内容

你该如何找到未来的趋势呢?

产生趋势的原因有两个:1. 外力;2. 势能差。但是外力的发生不可预测,未来的趋势捉摸不定,因此我更推荐“寻找势能差”这个策略。

势能差一共分为四类:1.效率势能;2.规模势能;3. 认知势能;4.引力势能。

想要抓住由“势能差”带来的趋势,你可以通过“点、线、面、体”这个分析框架,立体的看待所处的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势能高点,或成为他们,或想办法让他们为你赋能。

站在势能高点,也许你还是不知道未来的趋势会去向哪里,但是你却和趋势站在了一起,抓住未来世界给你留下的信号,让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部分,祝你好运~!


对了,听说题主准备创业?

创业只知道未来趋势在哪就够了吗?当然不行...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有兴趣的话欢迎移步阅读我的专栏文章:

谢春霖: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可行吗?

我们专栏见~!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 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

谢谢你的支持!


1.主线与变量

请问,如果确定有一个趋势汹涌而来,他是全新的,我们从来未曾见过的吗?

一定不是!他只不过是乔装打扮一番,用另一种形式呈现给我们看:

比如,拼多多就是抓住了人们亘古不变的,希望用更便宜价格买到更实惠产品的需求;商家希望用更低甚至同样的成本覆盖到同样甚至更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当年的淘宝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依托淘宝而生的物流,也是在解决人们一直都有的“懒”、“渴望更快收到货”等等需求。


你说这些需求是因为淘宝、拼多多、物流才出现的吗?


他们从未创造,只是在顺应我们内心从未改变的需求。


农用无人机已经在新疆这个被我们忽视的地区大展拳脚,第一批使用农用无人机的农民可以承包上千亩地,资产千万,这是已经发生的事了!


这难道不就是农民渴望更高效、更低成本喷洒农药的需求被解决了吗,十多年前我们看到有收割机,播种机,翻土机,除草机。这些东西几千年前可没有,但是我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的祖先制作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工具,战国时期就开始了铁犁牛耕,西汉开始使用耧车,唐朝时开始使用曲辕犁。


渴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需求,亘古不变。


如果你想找到趋势,你第一件事情其实恰恰是寻找到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东西,我称之为——主线。


去寻找到那根主线,那根一直存在、一直没有改变的主线。它的形式可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但内核却一直没有发生改变。


而围绕着各个主线不断改变的形式,我称之为变量。而技术作为推动人类上万年的变量,其实它是一个慢变量。


什么是慢变量呢?这是一种让你能够看穿历史的雾霾,让你能够在10层楼的高度俯视街道发生的一切的上帝视角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不妨去看看心理学家是怎么给人的需求分类的。人的需求從下到上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感、自我尊重、自我实现五种,越底层,越是强烈。




人们对于水和食物的需求应该是最根本的,甚至超过安全。如果一个人渴极了,饮鸩止渴的事情都干得出来——这就是永恒不变的主线。


但是如何给人提供水,这可就是个不断改变、因地制宜的变量了。古代来源普遍是井水、河水、湖水,获取方法多是用水桶打水;现在的来源也差不多,因为有了自来水厂,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用;后来又诞生了桶装矿泉水、现在净水器已经悄然进入了很多家庭。


主线就是不变的底层需求,变量就是解决需求的方式。


技术作为推动人类上万年的变量,其实它是一个慢变量


什么是慢变量呢?这是一种让你能够看穿历史的雾霾,让你能够在10层楼的高度俯视街道发生的一切的上帝视角

1870-1970年,美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跃进,这场经济大跃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把这100年拆成2个50年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870-1920这50年间,美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技术创新成果:电话、电报、飞机、火车、抗生素等等。而今,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些技术创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技术是1870-19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个50年1920-1970,这是美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1929年股灾、30年年代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降临,二战之后的美国实行管制经济,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50年。

有趣的就在于,这既是最多灾多难的50年,也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50年,比1820-1870年更快。


这就是技术这个慢变量的威力,越是重大的技术进步,影响历史的进程反而越是缓慢,因为它将带来的是包括软件、硬件在内的所有系统的重建。


汽车就是个极好的例子,在美国汽车行业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发展,最早的汽车非常简陋,哪有什么仪表盘、车灯,连挡风玻璃都没有更别提雨刷了。结果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汽车这个行业却在蓬勃发展,技术和产品都在日益精进。


成为一个趋势观察家要学会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何帆


这段的最后告诉你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当慢变量发威的时候,有个人跳出来了,他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他的新政中,有一条政策支持工人组织工会,这对企业来说造成了工资提高、生产成本上升。于是,我们刚刚学到的主线也跳出来了,人想省钱这可是刻在骨子里的主线,于是企业家转而加速了对机械设备的投资,技术的进步速度也随之加快。



2.记录


2018年10月29日,我定下了一个目标,在2019年10月29日之前更新120篇文章,平均每3天一篇。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要用文字记录这一年的成长与改变。


时间总是在过后显得飞快,在12月31日晚上,我回顾2018年的经历,我能够列举出来做的还不错的事情没超过20个。可事实上2018年足足有365天,我所参与和主导的事项肯定不止20个,可是短时间内我却没办法想起来。


除了文字,我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记录自己。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如何发现趋势,这和记录有什么关系呢?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子内部有一个香蕉样子的开关,如果有一只猴子按了这个开关,所有的猴子都会被电击。在经历过多次尝试后,所有的猴子达成了共识,都不再去碰这个开关,这时候科学家将其中一只猴子放了出来,换了一只新的猴子进去。


结果你肯定猜到了,这只猴子迫不及待的去拿香蕉,结果还没拿到,就被其他猴子暴打一顿,几次下来这只新猴子也知道了不能去拿“香蕉”,因为只要它去拿“香蕉”就会被打,但它不知道的是,之所以这群老猴子会打它是因为拿香蕉会被电击。


当这只新猴子也开始遵守规则时,科学家陆续将老猴子换出来,换新猴子进去。每一只新猴子都会再次经历上面的过程,同样的,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揍,只知道不能去碰香蕉,否则就要挨揍,而且他们也会跟随去揍别的想去碰香蕉的猴子。


这就是社会规范的起源,这也是人们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的起源。


太多时候我们也像极这了这些猴子,我们忘记了太多的起源,我们忘记了去探寻本质。


这也就是很多人看不见趋势的原因,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满了理所当然、你对几乎所有的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总是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你怎么可能看得到趋势。


现在请仔细思考你所有认同的信念、观点、价值观,你究竟是因为了解其来龙去脉并仔细分析,最终认同它;还是因为你凭借感觉,凭借过去几十年别人告诉你的故事、规范而随大流,最终麻木不仁了。


如果你想把握趋势,从现在起,你就要和我一起开始记录。只有用记录的方法才能帮助你看到变化,记录每一个当下,面对不同的事物,你是怎么想的。几个月后再来看,如果你觉得对于这件事情有新的看法,有补充,甚至是有颠覆性的变化,你应该给自己鼓掌。


因为,你看到自己的进步了!


比如,我在2017年的12月23日写了一个小文章你认为,中国房价会涨吗?,几个月前我遇到了更多的数据可以支持我的观点;我发现了另外一个变量可能会影响房价——人口年龄的结构;从廊坊的房价下跌、粤港澳大湾区走进我的视野,我发现我对于城市化的认识更近了一步。


这就是记录的力量,如果我未曾记录过去我的想法,那么我既不能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也无法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趋势。


那么我们就开始使用这个方法来发现趋势:


请记住:

行业是企业的根基——企业不好做了,一定是行业出问题了

产业是行业的根基——行业不好做了,一定是产业出问题了

生活习惯是产业的根基——产业不好做了,一定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转变

文化是生活习惯的根基——消费者行为转变了,一定是文化有所转变





如果你希望能够发现及掌握趋势,你一定要做的事情,从现在起,拿起你身边纸笔,写下来上面的5点,然后仔细思考当下他们是什么情况,然后记录下来。建议使用有道云等在线保存,可以随时搜索到的软件记录,既是你和别人的谈资,也是自己的成长记录,更是大浪淘沙发现趋势的秘密武器


举个简单的例子:

  1. 这些年来火爆的网红奶茶店,他们存在的形式是一家一家店,是企业;
  2. 他们进入的是已经杀得血染半边天的红海市场,这是行业背景;
  3. 奶茶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兴起是因为城市化,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因素;
  4. 城市化会带动第三产业,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才决定了人们会消费奶茶;
  5. 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习惯,比如我们传统的认知是西方喝咖啡,东方喝茶,所以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客户。人们对于网红的喜爱,以及随大流、尝鲜等等文化或心理现象最终决定了很多人会选择网红奶茶店;

当然了,干奶茶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绝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搞定的,这也是很多网红奶茶店后来干下去的原因。


结合本段再回顾上面讲到的主线与变量,文化、生活习惯、产业、行业、企业都是诞生变量的领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趋势观察家,请务必仔细寻找这5大领域的慢变量。


慢变量最大的特征在于,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慢变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在变化之中



3.小趋势


在罗振宇的2018-2019跨年演讲上,多次提及这个词。


那什么是小趋势呢?

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未来学家马克 · 佩恩提出来的,指的是占美国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


这群人的数量不多,但是他们爆发出来的影响力却异常的强大。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在中国其实远远用不到1%,哪怕只有千分之一,也至少140万人口。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另类的一个群体。在群体内部这可至少有140万,这简直是一片海!


而且因为这部分人聚集的方式大多是共同的爱好,相似的价值观,所以他们也更为团结,更容易形成一个线下线上的网络。这群人的力量,也会通过这个网络被成倍的放大。


小趋势的特点是足够小,所以才能展露锋芒;但又必须大,才能够彰显力量。


2018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趋势群体当属那一群曾经被家长禁止打游戏,现在按照传统体育竞技刻苦训练程度要求自己,并且在国际大赛中夺冠的电竞选手。以及站在他们身后,有类似经历,一路打游戏长大的年轻人,现在成了电竞赛事的忠实观众。这两拨人,共同推动电竞行业从边缘走向主流,这些人就是小趋势。


多年前我曾听说过无人机,后来就没怎么在意。万万没想到的是,有这么一群想把农业变成一件很苦的事情的年轻人,开发无人机的程序员,操纵无人机的飞行员,还有一群敢于尝试新科技的新“棉农”、“新果农”、“新菜农”。他们真的做到了,他们都是小趋势。


小趋势都是在大趋势之中诞生。

当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做个网站都没多少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不懂编程也能发微信,发微博。互联网就是大趋势,自媒体就是小趋势。


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个小趋势,并且服务好这个小趋势群体,你想不成功都难。

比如卖有个叫桥哥的小伙子,卖过红糖、樱桃都失败了,结果卖榴莲之后竟然两年就开了100多家连锁店。因为喜欢榴莲的人常常是被区别对待的,他们之间会形成彼此的认同感,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就可以把这类有独特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


如何找到小趋势

在上面我们已经学到了,你要学会把握慢变量,找到主线,这样就可以拥有上帝视角,同时你也要时常的参与其中,并且做好记录,这样才能发现小趋势。


慢变量让你有上帝视角,主线让你不迷失方向,小趋势让你不错过细节


做一个有上帝视角的趋势观察者

未来十年,无论你是老板,还是创业,或者就业,都必须认识到的五大趋势:

流量如水


3个月之前,拼多多挂牌上市,创始人黄峥个人身价直奔600亿;一年之前,抖音的日活超越快手,目前日活7000万人;2016年微商的规模达到3287.7亿元,预计2019年会达到一万亿……


为什么这些新兴的事物发展如此之迅速?因为他们做的都是巨大流量的生意!


过去,流量大多被锁定在线下商场,线上的巨头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天猫等。那时候中国聚集最大流量的地方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微信,2015年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个机会。


流量对于商业来说,就像是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拼多多通过社交裂变,将流量从微信中解放出来;抖音通过短视频,把流量从视频网站和微信中解放出来;随处可见的无人售卖机,把流量从线下商店、卖场中解放出来。


未来:


抓住释放出来的流量,就是抓住时代的机遇。
因为任何企业一定是需要销售的,而销售= 流量 x 转换率 x 客单价 x 复购率
如果没有流量,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技术如刀


时代赋予我们的第二个模式机遇是:技术如刀,解放人类时间。


搜狗的自动翻译,正在解放同声传译的人类时间;

谷歌智能助手,正在解放呼叫中心的人类时间;

旷世科技的人脸识别,正在解放安保的人类时间;

COIN的智能合同审核,正在解放律师的人类时间。


什么叫解放了人类的时间?就是我们未来不需要这种职业了,把它交给人工智能更加划算。


就像挖掘机发明之后,


人类时间将从原来的工作,迁移到新的工作上,是巨大的模式机遇。


人口如山


时代赋予我们的第三个模式机遇是:人口如山,步入老龄社会。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抚养越来越多的老人。这里有巨大的挑战,更有伟大的机遇。依靠人力成本低建立的产品优势,必然越来越危险;但反过来说,这意味着一直努力建立“了解、信任、偏好”品牌附加值的公司迎来春天。


年轻人越来越少,各大城市拼命抢人;但反过来说,这意味着帮助老年人再就业,成为一片蓝海。


随着科技与医学的发展,10年后的70岁老人的身体状况,可能就和今天的65老人一样。而10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可能由现在的9亿青年人,5亿老年人,逐渐转变为9亿老年人,5亿青年人。


可以想象到,如果只依赖年轻人的劳动,想要支撑这么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是几乎不可能的,再加上人类身体的健康程度逐渐提升,未来帮助老年人再就业的市场,会成为不下于老年人健康的市场。


而放眼全世界的话,就会发现,如今的东盟国家如柬埔寨正处于40年前的中国,这些国家正处于人口红利,政策红利,机会无数的时候。



短路经济


所有的商业行为,最终一定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式去演变。


定倍率


定倍率=一件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 / 生产成本


假设一件衣服100元,那它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呢?大概是10-20元,普通衣服的定倍率大概在5-10倍。化妆品的定倍率大概在20-50倍,也就是说你买了一个2000块的化妆品,其生产成本可能只有40块钱。矿泉水,一瓶550ml的矿泉水售卖价是1.5元,而它的成本只有1分钱,瓶子要比水值钱。这个定倍率高达150倍,贩毒也不过如此。

既然定倍率这么高,是不是你也想赶快进点产品,开始卖货赚钱了?


并没有你想象的这么美好,咋一看定倍率高,似乎是有利可图,实际上这一意味着另外一件事——销售成本高


也就是说,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利润在销售的环节中被一层一层的代理商,批发商分掉了。最终能够获取较多利润的只是最高级的代理商,还有厂家,下层的零售商只不过有点蝇头小利。一般定倍率越高的商品越是能够有更广阔的市场,因为厂家可以为代理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奢侈品除外)


定倍率高究竟是好还是坏?答案当然还是看情况。


前些年国内手机销售榜前两名是oppo和vivo,这两家就属于典型的渠道做的特别好,好到什么地步?在18线的小乡镇里随处可见他们的代理商!


你说他们凭什么这么厉害,关键就在于厂家原意让代理商赚到更多的钱。





过去,为了有更多的人买你产品,你就需要铺设更广,更深的销售渠道,所以很多企业不得不设置更高的定倍率,也就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售价。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甚至来买产品,而且这种方法又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经过层层代理,你觉得商品的价格会如何?


事实上也有不少企业在做这件事,比如小米,大家都知道小米是以性价比著称。凭什么你小米敢这么自夸?就是因为小米没有代理商,所有的销售与宣传都在网络上进行,这就意味着小米不用给代理商分成。我们前面讲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在销售的环节中被消耗掉的,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销售环节变得极为高效。


近年来兴起的拼多多之所以便宜,本质上也是一种,众多消费者团购一种商品从而直接和厂家对接,砍掉代理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能砍低定倍率,你就创造了价值,直接从制造商到消费者,去掉代理,去掉库存,去掉物流,分销,零售等一切可以短路掉的中间加价环节,可以让用户用超低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商品。


我把这称之为新零售与新制造的结合,因为作为中间的经销商肯定是不愿意放弃手中这块蛋糕,所以这不是属于传统零售、批发商的机会。而过去制造商不得不仰赖经销商,现在,作为制造商一定要学会把握这个机会。


实体店、线下批发商纷纷倒闭就是因为有人在利用互联网,短路掉了批发商的中间环节。

启发:

一.主动去短路他人,方法社群电商,目的砍低定倍率。被砍掉的是从中抽成,但是不创造价值的中间商。
二.把传递价值变成创造价值。变成一个服务商,做短路别人的电商做不了的事——品控
三.这个方法只适用于2C的生意,不适合2B的生意。

未来产品的趋势是,我比你便宜,我质量还比你好。——因为我定倍率低



用户体验


第五个趋势是用户体验。


什么是用户体验?


举个栗子,电饭煲应该都见过,我们过去使用电饭煲都是先把米啊等等需要的食材放进去,然后开始煮。后来有了可以定时的电饭煲,然后就出现了很奇怪的一件事,这上面的按钮都是设定:1.什么时候开始煮;2.煮多久等等


这很没道理啊,假设我白天上班,晚上想回到家后刚好能吃上热腾腾的米饭。我还得想一下,我大概得几点到家,然后只煮我一个人吃的需要多久,好。然后我早上出发之前设定好,比如我7点到家,煮好需要30分钟,我就设定6:30开始煮。


我就很想问一句为什么呀?我的需求只是7点到家之后能吃上一碗热腾的米饭。我为什么要帮你电饭煲计算几点开始煮,我还要算煮多久??你可是电饭煲啊,你不应该比我擅长这件事吗,为什么需要我来算?


过去我们是技术水平达不到,但现在我们的技术早就可以做到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厂家会继续制造这种很傻,很没有用户体验的产品呢?



最后,还有一招“九阳神功”——平行转移

过去,我们常常被成为山寨大国,我们在不断向西方取经,我们不断尝试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道路。

现在,我们已经逐渐成为创新大国。

于是开始有国家开始抄袭我们了,我们走过的路,他们会再走一遍!

去到东南亚,去到朝鲜,你就会发现遍地的机会。

那里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你只需要把在中国实验成功的项目,在当地本土化你就是一方地头蛇,甚至未来可能被阿里、腾讯、谷歌等近期也开始关注这些地区的大公司收购。

甚至,你很懒,不想自己干。

那就去圈地,看这几十年来中国房价和地价的飙升你就知道值不值,或者去投资当地的创业者。

在中国大陆,100万砸到创业市场,连点水花都没有。

在东南亚,1万块钱可以投资100家创业公司,每家投100块,占他个5%的股份。

但是,如果你没有当地的资源,还是别干。

因为你会发现,跟你接洽的全TM中国人,都是来坑国人的钱的。

我怎么知道的?

我们集团在东盟十国部署了30多个创业孵化基地。。。。

先教育当地的创业者如何创业,然后给他们投资。

不久前阿里已经开始加入我们的项目。

真的很感叹,这群同样是90后的东南亚创业者,他们已经受到了马云的接见,而我现在还在码字。。。。。

包括谷歌,腾讯,阿里在内的很多公司都开始重视东南亚

根据谷歌的分析报告,截止到2025年,东南亚地区德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400亿美元

这个数字在2017年是500亿美元,2015年只有191亿美元,预计今年会突破720亿美元。


这是我们投资的一家做自有品牌的低价开源笔记本电脑的柬埔寨创业者,最初一年一共只有5个人的团队,刚刚开完发布会,猜猜我们投了多少钱?

一分都没有,我们用自己建设的孵化基地提供的场地和创业教育,占25%的股份。






2010年,全球最有钱的388人,他们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一半贫困人口拥有的财富总和;2014年,这个数字是85,2015年,只有62人。2017年,只有8个人。也就是说,一辆商务车就能装下全球一半人口的财富。2018年底了,这个数字又会是多少?商业认知的严重不对称,正在带来财富机会的极度不平等,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


未来182.5天,我会持续做这件事:

作为一个使用知乎50天的人,感觉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仍然太多人对于商业,对于人和钱的关系有太多误解

最可悲的是,嘴上羞于谈钱,却仇富,内心比谁都想暴富的扭曲状态。

Money&You,缺一不可!

武安君:找到目标,才知道如何前行,182.5天的计划

同时向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童鞋征稿,我们一起做一件值得的事情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唯学日益」, 第一时间阅读专栏最新课程

谢谢你的支持!

谢邀。

分享一个省时省力易落地的方法——

借用“风险投资机构下注的 [早期市场] ”来发现趋势。


想想商业社会中,谁最关注趋势?或者说谁靠判断趋势“吃饭”?

是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


两者中谁更了解趋势呢?

风险投资者

至少从宏观层面、广度上,是的。

风险投资,又称为创业投资,主要是指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取得该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追求长期利润的高风险高报酬事业。


风险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与创业者共同承担创业风险“赌未来”,就势必在下注之前“做足功课”——

调研市场大盘和趋势,再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刚需和自己的经验认知,对待投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在“未来机会、行业前景”这个层面上,没有人比他们看得更清楚更专业了。


所以,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发现趋势。


比如,我们看下清科研究中心刚发布的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

其中就有今年以来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行业分布,就是说投资者最看好的行业都在这里了。



但知道这个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预测趋势,在目标市场变成竞争的红海之前进去占坑。

那看什么数据呢?

风险投资机构下注的“早期市场”(如下图)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种子轮”、“天使轮”投融资,

投资机构在目标行业/项目成熟之前 3-8 年,提前下注“赌未来”的市场,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即将在未来 10年内孕育新的“风口”。


可见,风投机构一致用钱为这些趋势投着票:IT、互联网、娱乐、健康(医药)、教育等。



如此长周期高风险的投资,对标着“趋势”裹挟而来的高回报。

最典型的比如:

南非传媒集团 2001 年用 3300 万美元收购腾讯 46.5% 股份,17 年后的今天,这笔买卖已经赚了超过 8000亿。


了解了行业大盘,我们就可以挑选目标行业进一步深挖,比如我所从事的互联网,

可以查看IT桔子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盘点》(已连续发布 4 年)




还可以看到行业内投资机构的"投资版图"



一通参考下来,再跟圈内的朋友们交流一下,相信你就能对“未来机会、行业前景”有个比较客观正确的了解了。


为什么要强调 看风投机构的“早期市场”呢?

因为当一个“趋势”已经尽人皆知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该领域已经是红海了,随着产业愈发成熟,竞争的“赢面”将会越来越小。

所以说贸然去“追风口”风险太高,

要么举棋不定东打一枪西打一炮,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要么遭遇兵强马壮的对手,成为陪跑的“炮灰”。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提前预测趋势,提前布局卡位。

比如最近网友在热议“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应届生年薪已经涨到 80 万了”,

但不妨想想 7、8 年前有多少同学,敢于视“移动互联网风口”而不顾,毅然选择当时“虚无缥缈”的人工智能呢?


“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同样的,不是因为看到“风口”才蜂拥而至,而是因为坚持积累才“创造”了“风口”。


但这里还有一个偏误,就是我们发现了趋势,不一定代表我们就能把握住趋势。

就好比说消费需要不代表消费需求,因为“消费需求=消费需要+购买力”,

豪车豪宅人见人爱,但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个“购买力”。


所以,

我们必须在“顺势而为”的基础上量力而行,

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去判断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好好验证市场需求并坚信它的未来,“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坚定地走下去~



感谢阅读,也许你还会喜欢我的其他回答:

有哪些内容极度舒适的视频?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有什么看了就让人想哭的视频?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中国人是如何做到不信教的?

如何才能让自己「不纠结」?

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这个问题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授之以鱼,直接告诉你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

人工智能,大数据,市场下沉,新零售,虚拟现实,产业互联网......

以上这几个都是行业内普遍比较认可的。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比如:

无人驾驶,消费升级,教育领域,新农业,文娱......

这上面每一个单词,都至少可以展开三百到五百字,凑一篇回答也是稳稳的。

但我认为题主的提问方式特别好,他说:

如何发现下一个大趋势?

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授人以渔。


这个问题挺大的,很少有人能拿出“正确”答案。本文将基于笔者个人的从业经验和日常积累进行作答,抛砖引玉尔。


我的观点总结出来如下:

短期判断看政策导向和前沿技术,中期判断看宏观条件和潜在需求,长期判断则需要深入学习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而无论是短期,中期,长期,你都需要有一套以一贯之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短期趋势判断之政策导向:

不是要你去当常委,但国内的基本方向要搞清楚。以农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政策上,“城市化”一直是坚定不移的道路。而农业其实有一个非常底层的问题,那就是土地问题。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我不展开。但你稍微研究一下国内的基本土地政策,再横向比对一下海外的农业模式,再结合一下中国的具体国情,那你不难得出一个非常粗暴的结论,那就是“亟待改善”。

这当然是非常考验执政能力的一道难题,但从各地的若干“意见”“办法”等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即这件事在最终终究是会被妥善处理好的。而结果出来的那天,就是农业领域大有作为的时候。

除此之外,关于“一带一路”的政策?“十九大”中确立的,关于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诉求?关于“环保”领域?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故事。由于工作原因,曾经跟某环保企业老板有过接触,在喝茶途中他曾给我讲到说,“都说我运气好,可你知道我是从几几年就开始干这个事儿了?”

“一睁开眼就是赔钱,一睁开眼就是赔钱,有几个人能熬住?”

“12年的时候就说过要出文儿,我坐等右等就是不来。”

“14年底,有消息给我说十二届常务委员会要说环保这个事情,我都不敢相信了。”

“终于,那天,那天我就在那会儿咱刚刚呆的那个办公室,我在电脑上,看到国家官网上颁布的条例,我那个眼泪,真的是,哗......”

南方老板,聊起来很感性。

他是做汽车尾气处理的,主要就是车用尿素溶液。在环保之前谁买他这个?可政策出来以后,现在厂子开的全国各地都是。


短期趋势判断之前沿技术:

在技术科技飞速进展的今天,许多人,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大都是基于这个点来进行趋势判断的。

我前面有提到说要有“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这种东西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高下之分的,但你一定要有。

我个人是很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思想的体系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因此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坚定地相信,任何一项成熟的技术,必将引领时代风向。

说起这个,常常有人会给我举反例,说前一段那个VR,怎么就凉凉了?

那我的回答一直是,所谓的2016VR元年,不过是被资本错误判断,过早催熟的产物。

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这样一个过程:

基础科学的完善→应用科学的突破→技术成本的持续降低→市场适应;

而VR在2016的状态,还处于“应用突破”和“成本降低”的区间,你冷不丁要让它直接推向市场,那必然将会以失败告终。

但长远来看,我依然坚定不移地认为VR必将引领未来。

可黎明前的黑暗究竟是多久呢?一年?五年?十年?

没人知道。而此时此刻,正是打硬仗的时候。


中期判断之宏观条件/潜在需求:

基本思路:价值蕴含在需求里,而潜在需求即未来趋势。

有人说,“只恨人类没长尾巴,要是有尾巴的话,围绕尾巴所为的美容,按摩,装饰,体育活动等等等等,将养活一大批产业链。”

这自然是段子了,其本质或许是在说“人体部位的每个需求都对应着巨大的市场。”

在那个段子的出处里,我听到说“人体各部位的需求都已经被饱和满足了。”

对于这一点我无法苟同。

在我看来,需求是无底洞,可以被持续挖掘。

以“吃饭”为例。

自古以来我们就要吃饭。首先发展出了农业。

其次我们自己不想做饭了,希望被人伺候,那便发展出了“厨师”。随着若干年的演变,我们有了“皇家厨师”,“私人厨师”,“酒楼厨师”,以及厨师内部的大厨,二厨等一系列分工演化。

后来普通人懒得连门儿都不想出,于是我们有了“外卖”行业。紧接着,遇到互联网之后,我们有了“饿了么”“美团”等一系列行当。

再往后呢?

我们是否需要吃得更科学,更健康?我们是否需要私人营养师的服务?

我们是否需要吃得更干净,更放心?我们是否需要该行业更加透明?


需求是很暴力的事情,它只需要张着如渊巨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人自愿上前填补那一空缺。

需求在持续召唤的,就是“趋势”。


长期判断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没有什么资格谈这件事,但我有权思考。

你也一样。


比如教育行业与阶级固化的关系?

比如大数据应用与人类隐私之间的冲突?

再比如“奶头乐”理论与文娱行业的发展?

再比如两性关系之间的演化方向及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变化?


我说不好。但很多时候,安利一本书也就够了。

【未来几年,我们的机会在哪】


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而言,一般情况下,若是想把握机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对趋势进行预判;
2、结合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一步步的做好未雨绸缪;



以上,所谓顺势而为。


对于趋势的预判,一般需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



1、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动向;
2、资本的流向;
3、从媒介与营销的关系中,挖掘的潜在消费趋势;
4、社交趋势;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为大家分享。




1

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动向




对于第一点而言,此趋势与动向瞬息万变,要想100%预测准确是不太可能的。毕竟,有半数左右的事情并非我们能够整体把控和预测。除了需要共同的诚意以外,也许大家对合作共赢的定义与理解不同。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啦,在职场工作时,若是一项工作需要你和一个小伙伴共同完成,且该工作是合作制,没有谁主导谁辅助之分。那么,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当你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同时,你不一定能保证他也如期完成工作。


原因在于,除非这项工作与他个人的职场升职加薪有关,也就是和利益挂钩,不然,很少人愿意在职场上成为一名完全意义上的“给予者”。


既然此方面预测的准确率不会超过50%,不妨静观其变,把自己能把控的事情做好,才是聪慧之举。




2

资本的流向




对于第二点而言,这一点会基于第一点的影响。于是,对于股市、楼市、币圈、P2P,建议持保守与观望态度,选择相对稳妥的投资渠道和理财产品,锻炼好身体,多读书,会是个不错的主意。


此外,除了刚需行业和当下的高精尖行业,也许在未来的三到五年,资本的流向会往以下几方面领域进行:



1、科技领域涉及到的行业;
(有核心技术的行业和企业)

2、泛娱乐行业;
(一直都是前景行业)

3、知识产权;
(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人才会逐步脱颖而出)

4、创新领域所在的行业;
(每个行业都会创新,开启脑洞的时代来临了)



以上就是未来三到五年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大家在找工作时,建议按照“城市 - 行业 - 岗位 - 公司(城市与行业的顺序可以交换)”进行选择。




3

从媒介与营销的关系中,挖掘的潜在消费趋势




对于第三点而言,从工业时代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人们接受资讯与信息的方式从相对集中的媒介到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媒介,随之而来的消费观念也从以前物质不丰腴时代的只好随大流,变成可以通过消费,展现自己的个性。


于是,整个消费市场有两类产品变得受大家欢迎:



1、性价比高且实用的适合大众消费的消费品;
(宜家、小米、沃尔玛和淘宝等)

2、私人订制的小众产品;
(根据用户的需求量身定制)




4

社交趋势




上述两个趋势也比较符合第四点,即随着社交方式发生改变,人们的购买方式也发生改变。对于社交而言,我们能够获得的启发在于实体(线下)、线上和“线上 + 线下”三个方面。


在实体(线下)行业中,以下几个领域将存在机遇:



1、房地产;
(想结婚和房屋已拆迁的小伙伴,购买房产是刚需。可是,投资房地产就值得商榷。那么,租赁会不会是下一个机遇,如果是的话,该如何未雨绸缪;)

2、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最佳选择;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们的口味随时在变,作为商家,该怎么办;)

3、线下实体店;
(如果不是十年以上的老店、网红店、跨界整合的“新”店,机会会在哪里呢。要知道,有的时候,即使是开一家餐饮店,凭借口味好,时间长了,用户也会厌倦的)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实体(线下)机会已经相对饱和,问题来了,对于我们而言,机会在哪:



a 结合上面我们为大家分享的趋势,找一份有前景的行业,通过三到五年的积累,积累一定的现金流,采取保守型投资的方式,让自己的现金流财富逐步增加;

b 开启“线上 + 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上班 + 下班”打组合拳的方式,成为斜杠青年或做自品牌;



选择a选项的小伙伴,不妨在业余时间里做个副业,也许,可以相对缓解经济压力。当然,副业的类型不一定都是线下行业,输出你对某个领域的独道见解,成为一名IP也不错呀。


选择b选项的小伙伴,如果在刚起步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人脉和资金,则建议通过建立个人IP的形式开启你的事业。

值得一说的是,若是能成为IP,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趋势:



1、知识产权;
(你某个领域的独到见解)

2、创新领域的机遇;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垂直领域的新机遇,机会就来了。而值得一说的是,垂直领域的机会有很多)



假以时日,通过积累,机会就来了。


在上述两类选择中,选项a相对稳妥,b则是机遇所在。选择b的小伙伴,记得要从增量市场中未雨绸缪,规避在存量市场中竞争。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若是能提前在创造力市场中未雨绸缪,说不定就能提前退休哦。

然后,我们从职业发展和轻资产创业的角度来谈。


若是大家确认自己的个人事业发展方向是在职场上打拼,以下机遇可以考虑:

1、平台类 / 细分领域巨头、细分 / 垂直行业前三到前五名;

2、具有核心创新技术的轻资产行业;

3、信息、培训、咨询及商业服务业;

4、第三产业,为生活服务的高端服务类型;

5、满足人们一般需求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性价比产品;
(性价比高)

6、增量市场小而美产品;
(知乎上很多公司不是正在在打广告嘛,要学会仔细甄别)

7、网红产品;
(可以积累独特的营销及推广方式)

8、积累时间越久,越吃香的职业;
(个人IP、增量市场;如某个领域的被大家「信任」与「背书」的人)

9、前景行业;
(教育、医疗和科技技术等)

10、新兴行业;
(跨界重混、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与IP)

当然啦,上述这些机会大多是存量市场,记得提高学历、积累工作经验和学好为人处世的功课才行哈。


纵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和产业机遇,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而言,在未来的三到五年,这些领域将会有不错的机遇,建议从此刻起未雨绸缪:


1

增量市场个人IP

(增量市场内容提供者)



1.1 成为个人IP;


需要注意的核心关键点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a 核心三法则;
(见《在找到个人事业发展更多可能性的道路上,需要注意的三个核心法则》这篇文章);

b 找到方向;
c 创造力;
d 行知合一;
e 平衡感情、事业与生活的关系(注意选择适合的伴侣);
f 独立的认知模式 / 思维方式;
g 持续精进;



1.2 先专注做一件事,待做成(成为资源的对接口)之后,再考虑其他的跨界合作 / 斜杠青年的每一件事要做到极致;


1.3 规避人性的弱点;

1.4 以个人IP为核心,关注轻资产行业或第三产业 / 可以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


1.5 小而美,精而简是关键;


2

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相关

(内容支持者、内容销售者和内容营销者)



2.1 增量点是新的科技技术,创新是关键;

2.2 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2.3 引入资本投资时,需注意合作方式和风险掌控;


2.4 注意核心团队的搭建与人才梯队的选拔与培养(培训与咨询市场有机会);


3

存量市场每个细分行业排名前三至前五的公司

(泛娱乐内容支持者、内容营销者、内容销售者;适合职业发展)



3.1 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所在的行业会进一步洗牌,每一行的头部内容可以考虑前三到五名的公司;

3.2 小而美,精而简是关键;


3.3 平台类公司仍然有机会,但要选准;


3.4 需要持续关注前景行业、潜力行业与新兴行业,并选准入行时间(忘掉「最佳跳槽时机」这个概念,有好机会一定要把握);


3.5 增量创业,可以寻找存量市场中尚未解决的机遇;


4

增量市场 / 新兴领域的创业型公司

(内容提供者、内容支持者、内容营销者)



4.1 远离短平快要求你出业绩的创业型公司;

4.2 不能犯人性的弱点;

4.3 看创始人与创始团队靠不靠谱;


4.4 尽快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在创业公司里打拼,是很关键的 / 千万别被创业公司的老板画饼;


5

高端第三产业

(内容提供者)



* 质量优先 + 创造力 + 了解人性 + 做自己;



此外,温馨提示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所有的机遇要结合分工、城市和行业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增量市场没有标准答案,偶尔参考下时下火热的网红店和存量市场不错的案例是可行的,可是一味模高档,也没有机会;

3、个人状态的调整、想改变自己当下境况的意识、决心与行动力同样重要;

4、机会永远都存在,光看到还不行,还得实践;

5、人性的弱点是一定要规避的,如此,你才能更好的成为你自己;


美好的一天,祝大家一切顺利^_^

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有3个简单的办法。

1. 跟着资本走

大量资本扎堆的领域,往往是热点和趋势。

然后再看这个领域,有没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和应用,如果完全找不到,得观望下。如果已经有不错的产品应用和活的不错的公司,那这个领域可以进。

2. 跟着政策有走

十三五规划就提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文化消费、物联网等领域,可以关注。

然后看这些领域,哪些是现在就有好产品应用和好公司的,进去没错。如果是说来说去没动静的领域,比如生物、环保,那就不要进去。

3. 跟着生活刚需走

衣、食、住、行、医、美、文化、娱乐……这些都是刚需,与他们关联的领域,虽然很多是传统的第三产业,但是有很多可以和互联网叠加的混合区域,很有潜力。所以,可以关注这些领域的明星公司,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觉得不错,可以考虑加入。

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说过一句话,“在未来10年,超过一半的职业会被取代。”


“资本没有寒冬,只有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而历史从不改变,因为人心不曾改变。所以历史是又一轮又一轮的周期,风口则是呈现它的一种方式。


那么10年内的8个风口是什么呢?


1、顶级私人医院



中国激荡四十年的改革史,在管理层顶着当时的巨大压力破除固有思想的指导下,着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也涌现了好一批富豪。如果你去看看互联网大佬的发家史,这批富豪几乎都拥有高学历高智商以及时代的敏锐感知力。而以这批人为代表的富豪则会对自己以及家族的健康保持强烈的关注。


我们现在的社会的行走方式几乎是复制美国。对比一下美国,你就知道如果年薪百万rmb就是医疗系统报酬的天花板的话,那你也太低估整个医疗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了。


2、优质幼儿园的崛起



携程和ryb幼儿园虐童事件曾经引爆了整个社交网络公众的愤怒。可以看到,在这片看似是红海的市场,实际上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


而十年内,优质幼儿园的崛起几乎是一种必然。这类幼儿园的孩子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蓝本,很可能年纪轻轻就操着一口native speaker的英语。而在未来,寒门子弟在教育上的差距恐怕会被越拉越大。


3、以提供感受为主的老人疗养院(辅助中心)



如果你在三线城市的大街上找一个人随便问问,把父母送进老人院恐怕是不孝的表现之一。现在的养老院几乎不注重老人的感受,以老人不出以外事故为主要目的。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很多传统的老人院约等于监狱。


而以提供感受的为主的老人疗养院,可以做到对于生命的尊重,让老人活着爱着年轻着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4、文娱市场会继续爆发




很有可能10年内,中国的经济会软着陆。随着这场蛋糕的做大,人民不再满足于吃喝住行而是玩乐。


另一方面,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孑然一身的人会越来越多。


而未来中国最有钱的人很有可能是内容生产者。如papi,张召忠类的网红,以及周杰伦,tfboys这类中心化的偶像会在未来赚越来越多的钱。


5、AI/VR技术应用的爆发




这是众所周知的风口,但是由于高技术的门槛,很多人也只有看着红利而踌躇不前。


2016年3月,Google Alphago 战胜李世石,17年再胜柯洁。AI的核心问题包括建构能够跟超越人类的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移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等。从大脑构造来说,一切人类大脑可以达到的,计算机大脑都可以达到。


AI可能会广泛取代人类的行业,李开复说,“在十年内,50%的行业会被AI取代。”


在未来,恐怕要重新定义人类存在的价值这个终极哲学问题。


6、属于码农的十年黄金时代继续




让世界完成从实物到信息的转变远远还没有做完,人类的未来还需要且大量需要码农。


码农的稀缺性也让这个行业的薪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7、物联网的彻底实现



“物联网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出它们的具体位置。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检索于Google)


虽然物联网这个词语被当做概念被炒作了十几年,如同家具,共享单车,只要你能想到的东西都可能被接入这个互联互通的网络。


8、私人订制行业的崛起



有一部纪录片叫《Feeding the Super Rich 》,讲的是伦敦的富豪们如何为了满足舌尖上的蓓蕾一掷千金。如果全球以拥有100W美金的可投资资金为富人的话,再来对全球的城市做一个排序。那么第一和第二分别分属伦敦和纽约,分别为36W和34W人。而亚洲城市中,百万美金俱乐部城市排行榜前十中国则占有五席,在香港则拥有23W,北京为12W。


但是在未来20年内,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极大概率事件。可以预见的是,北京香港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富豪聚集最多的地区。


随着富人的增多,私人订制行业的崛起向富人贩卖前所未有的舒适感与体验感。





未来的风口一定不止这8个,正像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所写的,“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


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

感谢阅读~我还有2个知乎万赞回答,不妨来看哦~


微信公众号【欧阳畅说】(betterlife2019),一起看到更大的世界


1.公号后台回复【词汇】,送给你一个“美国国家语料库的最高词频两万列表”


2.后台回复【大学】,获得国内top5法学院学长分享给你的一点人生经验


3.后台回复【简历】,送给你秋春招必备的简历模板~

谢邀。


作为一个曾经也在创业路上尝试过、迷茫过的人,看到这话题,心里多少是有些共鸣的。我自己本科在复旦求学时,尝试过咨询、媒体等各种工作,却始终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2011年,我去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开始到南美非洲各地做调研,进而成为了许多国内外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国际组织的特约顾问。机缘巧合下,成为小李子作为执行制片人的奥斯卡入围纪录片的主角之一,被《国家地理》专访,和联合国和平大使珍古道尔博士一起上《朗读者》;


2014年,我正式开始创业,在肯尼亚成立了“中南屋”,想要把更大的世界带给更多的中国年轻人。今年,我作为中南屋创始人成为了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一员,而我们机构也成为了央视纪录片、BBC纪录片等国内外媒体报道的主角,哥伦比亚大学的官方孵化机构和国际发展实习基地等等....


朗读者节目


这样七年走下来,其实我会觉得能走到这里,能有幸经历一系列这么有趣的故事、在创业路上被许多朋友所支持,绝对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优秀多特别,而是跟我走出去得比较远、比较早地看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顺势而为是有关的。因此,在这里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今天,如果想要发现下一个大趋势,或者说,想要看见此刻世界的大趋势却感到迷茫、无法作出长远的判断,我真诚的建议是需要“走出去”,通过真正的国际视野,去尝试看到整个世界前进的方向和需求。


视野这个东西,听上去很虚,但是实际上可能决定了我们对世界、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判断,也决定了“时势造英雄”的前提下,我们能否抓住时代趋势和机会。中国视野,也就是对中国发展趋势的判断一度非常重要、至今也仍然很重要:在改革开放时,能否看到市场经济趋势放弃铁饭碗选择下海经商?在北京房价便宜时,能否看到房地产未来的崛起而把钱投到买房子?而在过去数十年,国内视野似乎不够用了——因为越来越多人都逐渐有了,而大家都看到的机会就不再是你的机会——我们还需要知道国际上的趋势,具有国际视野:在美国出现facebook、youtube、twitter、MSN时,能否判断中国也会有类似需求,在中国创立人人网、优酷、微博、QQ?在大家觉得非洲很危险很遥远的时候,能否想到把中国的衣服拖鞋百货运到那边去卖,去那边淘金?


能做到上述这些的,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都“淘到了金”。



我经常在非洲、南美洲到处跑、做调研,不时会遇到十年二十年前就来的华商,听他们讲“当年从中国发一集装箱拖鞋之类到这里就能赚几十万几百万”的故事,有时候也会感慨和遗憾:这么好的时代机会,怎么就错过了呢?而同样的事情现在依然在发生:非洲的今天,就像二十年前的中国,金融科技、互联网技术、基础建设、工业园区,正在快速成长,机遇喷薄而出。


然而遗憾错过了的事情并没有太大意义,我又会去思考这些今天的非洲华人富豪是如何做到了今天这一步——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开始无论在教育基础、语言基础还是事业、资本基础方面都并不出众,而他们之所以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大多数国人未曾看到非洲、拉美这些地方的时候,他们看到了,而且他们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他们看到了水平的差距和因之而生的机会。他们看得比别的中国人远,走得比别的中国人远,因而机会属于先到的他们。



2011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因为正好学的是国际关系里的国际发展,我发现,原来当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还把眼光方在欧美身上的时候,今天欧美顶级名校师生和企业家会觉得欧美等发达地区已经机会相对饱和,因而会把眼光放在广阔的发展中世界,如人口增长迅速的非洲、资源丰富的南美洲等地方,称非洲为“世界上最后一片蓝海”。从那之后,我开始逐渐打开视野,去关注那些以前在中国从来思考过的地区。我发现,国际视野,不应该仅仅是发达国家视野。


接下来一两年,逐渐地,我去了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巴西调研,见证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也看到许多中国企业走进这些国家的脚步,以及在其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我逐渐了解到,今天无论是非洲还是南美洲,早已经有了许多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足迹,我们在讨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不提中国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饱和、产能过剩、资源不足,中国国家、企业、个人越来越多地面对走出去的需求。我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觉得这个话题会越来越重要,值得关注。于是,接下来我持续关注这个话题并在里面做调研、做项目,后面还创立了帮助中国青年人走进亚非拉地区的社会企业中南屋。在我的厄瓜多尔之行之后几年,这个当年被称为“中国走出去”的话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以及伴随之的巨大热度:“一带一路”。



最近几年,媒体采访我的时候会说我们创业方向选得好,行业内也会羡慕我们开始得早。其实,无非是我们最开始走出去得比较早,看到这个趋势比较早而已。我记得哥大毕业时自己是这么想的:即便作为一个所谓的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在美国也好在中国也好,像我这样的人千千万万,我能做的事情,有无数类似的人都可以做,我很难脱颖而出,我其实不被需要。但是,在非洲南美,我这样的中国青年人并不多,而这些地方又正有与中国之间的神奇而重要的互动正在发生,因而,我可能能够创造出一些特别的价值,我可能能够“被需要”。而一个人有多被需要,就能创造多少价值,也注定会收获相对应的价值——我是这么相信的。后来那一系列被国内外媒体报道的关于我和中南屋的故事,都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逐渐生长起来的。


虽然可能已经不算早了,我依然会建议“想发现下一个大趋势”的大家多把视野投向非洲、南美这样的地方——因为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可能还没有看到这些地方喷涌而出的机会:如果你想做商业,那么这里的商机之多,远远超越于日渐饱和的中国和其他的发达国家;如果你想钻研学术,在国内抑或美国,你可能发现大部分你感兴趣的课题都被先人研究过了,但是在一带一路领域里,你还有许多重要而还未被探索的领域;如果你想做传媒,那么在国内发现随便一个话题都被人写烂了的你,在非洲和南美很可能会写出被冠以”历史上第一次”的报道;如果你想做公益环保,那么你会发现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潮流中,“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公共外交”这些概念,都将给你带来国内不能想象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在美国,在发达国家,在饱和而竞争充分的地方,可能我们天资平平,机会也已经轮不到我们,但是,在非洲、在南美、在广大一带一路地区,我们很可能因为世界之大,而大有可为。


如果你问我,世界之大,你不知道该去往何处,那么我的回答是:你要前进的方向可能是这世界地图上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


如果大家对我的故事和我的事业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中南屋


创业趋势和就业趋势区别还是很大的。

就业方面举个栗子,有个大学校友一年前选择进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商(可以理解为第四方),这两年做大客户赚的盆满钵满,二十多岁拿着50K+的月薪。就是身边的故事。但实际上大多数同学没有能看懂这个行业潜力的能力,而他也是刚好满打满撞,入行前啥不懂,为了就业而就业。

实际上支付行业十几年前就开始有苗头了。当时中国有银联,2003有的易宝支付,2004年才有的支付宝。易宝支付很正挣钱但一直没有像支付宝那么牛,在B端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支付宝顺电商之力。前者没有电商平台做杠杆。

前几年P2P在法律边缘风生水起是因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P2P说白了就是线上的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几百年前就有了;

但真正预见危机的有多少?P2P洗牌之后多少家庭倾家荡产?能够预料到危机也是个重要的思考能力。

千万不要把类似比特币、十几年前的腾讯股票当作什么大趋势,那是赌博、是九死一生的拼杀不是趋势。不要沉迷投资,踏踏实实赚大钱的路子很多,不要因侥幸赌博之心纠结于投资啥啥的。

有些东西你多看一眼就会发现它是假的(图是盗的),但是你会回味第一眼那种蜜汁信任

创业趋势也有很多,这几年很多企业做To B转型说白了就是做家小公司围绕大公司做服务,帮助大公司解决一个专业问题。结果是大公司的需求现在靠多家小公司分包完成。

同时能够成为巨头的企业越来越少,上一代企业逐步定型(该死的都死了),新一代企业越来越多,做大的空间越来越少,即便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的一种方式,但还会是围绕传统内容做技术转型,我倾向于支持技术公司并购传统公司。

还有的创业项目围绕一个特定人群,不再是一家通吃。挖掘出0.2%的客户群体创造出99.8%的消费额,是现在创业的主流思路。围绕这个思路衍生很多词汇,有一个词好像叫“社群营销”(大概意思)。

营销界流行“增长黑客”,说白了就是产品就在那,我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到了用户群体增长、获客、转化和变现。方法就是“流量监控”和“用户行为跟踪”,然后制定增长实验方案,逐渐摸索一套适合你自己产品的市场方案。初次创业,产品的竞争力源于:差异化、速度、和定位。


另一方面,美国限制中国进口商品,中国内部调节卖不出去的产品政策是啥?拉动内需啊。拉动内需可能还不行,那就投钱给非洲,限制发展中的非洲国家的技术引进,撒出去的外汇变相的回到祖国大陆。(一手好牌)。

未来几年会有一场消费大潮。今年双十一弱爆了。

政策鼓励出口发展中国家,开个进博会效果一般般,但是趋势是明显的:

出口商品到发展中国家!

出口商品到发展中国家!

出口商品到发展中国家!

类似非洲“市场”有两个优势:①剩余劳动力的待开发 ②商业模式的待开发


我亲戚家真有在非洲开金矿的,去年一两个亿的销售额净利润也就几千万。按他的话说,当地劳动力水品不及国内一般,有很大的劳动力市场。

矛盾在于潜在的传染病和危险的环境。

工地实拍微信小视频https://www.zhihu.com/video/1048733025210359808

最近这半年来很关注这方面,生怕漏掉一次“发财”的机会(哈哈)。但为普通人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最新行业的开拓人才,要怎么了解整个社会或是影响众多人的新事物呢?总结我最近关注的几点吧。


1. 关注新发现,看些著名的科学杂志和热点论文。这些新发现往往几年后,会有初步应用。


2. 关注新产品。首选得关注大公司发布的新产品,大公司新产品直接影响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除了新产品,也需要关注老产品的退市。另外对于互联网,关注各种App排行,周、月、季、年等排行。


3. 关注新词汇。如果身边有人说出你没听过的新名词,一定要关注(当然也可能是网络新词,也需要关注)。新词汇同样用于新岗位。公司要研发一个新项目,必须有新人才,当然这主要在大公司里面,关注新岗位。


4. 关注新投资。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投资就是赌明趋势。有专门人员去调研的大企业,有关注新行业的天使人。新投资就是看哪个新项目被提到风口上。


5. 关注新政策。政策解决民生。当我们看到一些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那么接下来可能是法律完善、政策提出。民生的问题,都是常见的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往往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政策的决定,肯定是会落实的,这就可能导致老行业的洗牌、新机遇及新投资的出现等。


此外,还要说一下其他回答里其实有个错误的自我认知。比如说,母婴是趋势、培训是趋势、养生是趋势,养老是趋势……这些是民生问题,但是你会发现,这只是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当我们开始读书后,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读书,是不是读书、办学、培训就是一个趋势呢?不是。当我们活到成年、中年,我们身边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养生、父母养老,这是不是一个趋势呢?也不是。这些都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都存在,没关注是我们还没到那个年纪。到了那个年纪发现同龄人都关注同样的话题,这就使我们产生一个错误的信号——这、就是趋势。这是不准确的,比你年龄大的也曾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不用到处找趋势了,我直接告诉你下一个趋势吧。

整体来看,大趋势是:未来脑力劳动会比体力劳动更值钱,也就是说,创造性劳动会比机械性劳动更值钱。

这个趋势在过去百年里已经被证明是真理,以后社会还会按照这个大趋势继续发展。

具体到各大领域的话,未来有五个前景比较好的领域。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多了。已经在逐渐替代会计、翻译、打字员、司机等等纯技巧性劳动,也就是说,未来机械性劳动和技能性劳动会逐渐被机器和人工智能代替,那么从事这些劳动肯定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但是如果能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跟随这个新兴行业一起发展,那未来将能收获行业的红利。

2、文化娱乐

除了跟随人工智能发展,我们还可以去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这些行业未来依然有很好的前景。文化娱乐行业就是人工智能做不好的。具体到事,比如写有新鲜思想的书,创作漫画,艺术作品,好听的音乐,拍电影,视频等等,这些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触及的,而且是人类大量需要的。那么我们有意识地从事这些领域,或者把孩子往这方面教育,一定不会被人工智能甩开。

3、在线教育


4、


5、


有事走开。

这个问题可以在直白点:到底哪些行业能赚钱啊?

贴篇旧文《借鉴美日:经济下行时,什么行业还在赚钱?》


问君能有几多愁,满仓A股又买楼。

花爷有个朋友,港大毕业,研究股市多年,号称总结了十大投资心法。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近终于被A股、美股、港股、币圈同时收割......

三杯酒下肚,他终于还是没憋住,说经济真的下行了,到底干啥才能赚点钱。
这问题我能答么?

咱们还是先看看,美日经济萧条是个什么情况。
注意啊,美日,万恶的资本主义。如果聊嗨了,说到其他主义,纯属胡言乱语。



大多数人,最耳熟的金融危机有两个。
上世纪8、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国。

砖家们聊到这两次金融危机,M2、经济周期、PPI......
一堆专业词汇能瞬间把你砸晕。
其实没那么复杂,你只需要记住一句: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

经济砖家们说了,这句话不严谨......
您还是别说了,出门左拐吧。
剩下的普通人,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好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金融危机”是个富贵命,不是你想危就能危的。
金融危机的前提,是有一段“繁荣蓬勃的发展”。

美国的繁荣不用介绍了。
上世纪末的日本多有钱,很多人可能没什么概念,随便举一组例子:

1988年,《商业周报》的世界公司排名,前30名里有22家是日本的;
1991年,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1.2倍;

SONY 34亿刀(1986年的34亿刀哦)收购了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集团(发行了蜘蛛侠、功夫的那个);
松下斥资61亿美元购买环球电影公司;
三菱重工出资8.5亿美元,购买了“美利坚标志”之称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

当时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全球都来日本投资,与此同时,日元还在升值。

资产的价格相当于受到双重刺激,房价和股票坐火箭一样的往上涨。

日元因《广场协议》持续升值


你想,要是有天你穿越到日本黄金年代。
经济好到赶超美国都不远了,本国房价和股票眼看着涨得没个头。
你存了半辈子钱,买不买?

傻子才不买,难道眼睁睁看着隔壁老王暴富?
于是,繁荣之下,债务和储蓄纷纷用来买入资产。

(哦对了,不用穿越到日本,这场景你估计也挺熟,只不过只有房价,没有股票。)

反正大家都觉得房价股票会永远涨下去,银行发放了大量高风险的次级贷款。
但银行业蔫坏啊,联合金融公司分散风险,把资产证券化。

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A想开间小店,银行经过评估,只能借给他20万。
等A开了店,绞尽脑汁做生意,赚钱还钱。

但在泡沫时期,银行相信房价会一直涨。
所以,银行愿意借100万让A买房,再把A的贷款,拆分成100份,做成每份1万元的高利率理财产品,卖给普通人分担风险。

如果A的房子涨价了,皆大欢喜,A、银行和100位理财购买者全部赚到爽。
如果房子卡在手里卖不出去,等于拿100万换了一堆板砖。A还不了钱,连带所有人都颗粒无收。

一个人投机不可怕,就怕负债去投机,链条上的每一环都要倒霉。

金融危机里因为次贷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


正常情况下,借贷是用来发展生产力和投资的。
借钱不可能白借,每笔债务是需要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还债。
而金融危机时期,大量的新债务并没有变成未来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投资,而是变成了房贷、地贷等资产。

投机市场上累积了大量高风险债务,资产涨幅一个不给力,就会爆出海量坏帐,进而影响了整个信贷市场。
所以说,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出来混,债务迟早要还的。

那怎么判断郭嘉的整体债务,主要是合理的投资,还是高风险投机?
全球头号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Ray提出了一个数据指标——债务/GDP

美国的债务/GDP比值在2008年前大幅上涨,金融危机后,从峰值的170%降到了150%。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债务/GDP比也迎来飞升,之后就是还在持续的“失去的三十年”。


根据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过去5年债务/GDP比值增幅超过30%的郭嘉,有43个。
其中38个郭嘉,都在之后的5年内爆发了金融危机,2个在10年内爆发了金融危机。

有人问了,不还有3个幸存么?
哦,那3个郭嘉在增长30%前,刚爆发金融危机不久。

以上数据出自Ray Dalio新书《债务危机》


按债务/GDP的指标来看,图左上角的绿色圆点是个最大的意外。
正是我朝。
因为还没爆发过危机的,就剩咱们了。



我们讲金融危机的本质,讲债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什么?

不是让你去当金融砖家的,也不是让你撸串儿的时候去吹牛批的。

潮水来了,重要的不是找个好位置,傻了吧唧的观潮,而是想法子顺势当个弄潮人。
任何一个赚钱周期,都要符合历史的进程。

吹泡泡的时候,有产者鹤立鸡群;泡沫一旦不稳,我们要思考,郭嘉怎么应对,大型企业怎么应对,以及我要怎么应对(才能赚钱)。

而郭嘉的应对又是一切的基调:历史上,面对泡沫,没有一个郭嘉不救市。

1. 救市第一阶段,先印钞放水。

早在21世纪初,美国经历纳斯达克狂跌78%和911事件,就开启了一轮救市。
主动印钞放水、下调利率,3年内利率从6.5%降到了1%。


但是,放水救市,最多只能起到“缓刑”作用。
市面上的钞票更多了,也更容易借到钱了,大家接着靠债务投资,钱又全部流进了房产和股市,泡泡只能被吹得更大。

如果01年美联储没有放水,经济危机可能会提前,但也就不会有08年那么严重了。


另外,市场很容易对印钞放水产生钝性。第一针打下去跟兴奋剂一样,越往后就越不管用。

比如大家更熟悉的,我朝2008年放水四万亿,效果斐然,房价一路大涨。
等到14、15年连续6次降息放水,次年房价又涨了一轮。
再往后,每年放水几千亿,已经不痛不痒了。

2. 放水不管用,救市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汇率和资产“双高”,泡沫被吹到了顶点。

比如1990年初,日本的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一半,股票总市值却超过了美国。
再比如2015年我朝仅东北三省的工业产出就和整个俄罗斯差不多。

你猜猜,如果中国的汇率和资产一直保持下去,再把资产全卖了换成美元,可以卖多少东西?
可以买下全世界。

早在2015年,中国整体新增M2(流通现金+企业居民存款),大概等于全世界除中国外所有郭嘉的总和,是美国的3.5倍。
这还是低估版本的数据。



为了避免买下地球的惨案发生,砖家们纷纷断定:

要想抹平泡沫,汇率和资产(主要是房价/股票)必须有一个得跌下来,才能保住另一个。

错。

从显微镜下看微观,汇率和资产这两件事,是完全独立区分的。
通过补贴、退税、外汇买美元等手段,创造贸易顺差保住汇率,并不是难事。

八十年代末的日本是出口狂魔,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日元汇率一直站的非常高。
但同期,日本国内物价、服务产业、房子却出奇的贵,国内日元实际上已经不值钱了。

资产和贸易一对比,非常魔幻,一条街的房价总值能顶全国的CD机出口额。
一内一外,内部资产还在虚涨,而对外日元也在升值,资产和汇率看上去全都保住了。

这段时间内,只要国内资产不流转到海外,不会有任何问题,郭嘉报表反而非常有面子
所以,汇率和资产,不是能保几个,而是郭嘉想不想保。

而从历史来看,郭嘉救市的选择,框架不外乎三板斧:

a. 限制资本外流,防止崩盘

有人问了,如果保持汇率和资产不出现断崖下跌,那“买下全世界”的问题怎么解决?
很简单,限制买海外资产。

救市第二阶段,郭嘉会严格限制资本流到海外。
这个窟窿眼一定最先被堵住,否则汇率和资产,一个都守不住,那才是真正的崩盘。


搜一下“限制资本外流”就知道,想在国外配置资产、投资,只会越来越难。

b. 降汇率,定向放水降息

为了给各种企业兜底,刺激经济回到正轨,在历史的所有的金融危机中,郭嘉既要选择印钞放水,大搞投资,又要防止大水再次流进了房地产,也就是所谓的定向。

钞票多了,对应的,汇率在可控范围内下降,是郭嘉希望看到的有利局面。
而在资本外流管制的情况下,下降幅度远不会大到导致货币危机的地步。

而且,越快降低利率和汇率的郭嘉,经济回归正轨的速度越快。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利率从5%降到0只用了一年,而日本用了整整六年。
为什么?

日本没顶住美国贸易战之后,签订了《广场协议》。
按日本发言人的话说,“我们需要考虑国际贸易伙伴的利益”。
日元从1985年开始一直在被迫升值,在金融危机最猛的时候,日元的汇率竟然还在往上涨,基本等于自杀。

广场协议签订


所以说,日本金融危机不一定是《广场协议》导致的,但它确实耽误了救市。
一块疤再小,放六年也要伤到骨头里了。

以上,贸易战、定向放水、汇率下降、货币贬值,这些词,对最近的诸位而言,应该很熟悉了。

c. 房价下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上,当债务达到顶峰,无论郭嘉怎么救市,房价最终都会下跌。

美国08年之前连续上调利率,算是主动戳破泡沫,房市大跌。
日本金融危机后硬抗汇率,房价还是大跌。
联想到我朝最近唱衰房地产的各路自媒体,是不是我们的房价真的要大跌了?

又错。

抛开债务问题到底有没有到顶不谈,房价下跌只是整体趋势,而已。

是一手房跌还是二手房跌?到底跌多少?
是北上广跌还是全国都跌?
如果北上广涨了,三四线跌了,你说是涨了还是跌了?

问房价会不会跌的人,其实是在问自己的房子会不会跌。
你跟北上广的人说三四线房价要跌,没任何意义,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里花爷先按下不表,下一段咱们聊“赚钱”的时候,专门有一部分聊聊房子。



我们通常认为,金融危机了,终于他么的轮到富人倒霉了。
不破产也要出血三升,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平衡,贫富差距会缩小。

不是的。

恰恰相反,美国金融危机后,收入分配更不平等。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中产以下的财富全部都要缩水。

数据显示,美国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一系列救市政策让人均GDP实现了增长,但收入中位数以下的人群,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则由13.7%跌到了12.5%。

中产家庭的经济情况比1999年还要差。
而顶端1%人群的财富占比,从07年的34%,涨到了37%,这3个百分点换算成美元,是个天文数字。


为什么大部分收益最终还是流向了顶层?

因为郭嘉在救市第一阶段大水漫灌之后,钱又流进了资产里,郭嘉吃了苦头。
到了救市第二阶段,最重要的印钞放水,不再大水漫灌,而是定向灌溉,只刺激特定行业。
而富人的眼光,往往比穷人更准。

如果经济下行是黎明前的黄昏,那黄昏里还有什么行业能赚钱?

金融危机后,美国一通政策刺激,王牌制造业却还是扶不起来,总产值比10年前降了2.9%。
但到2017年,服务、养老、医疗、娱乐、教育连年高涨,成了发展势头最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前阵子,我朝刚刚推出了的《个人所得税抵扣意见稿》。
大意是说,从19年开始,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租房、养老、房贷利息这6个领域,可以抵扣个税了。


如果是个直脑子,一听可能挺高兴,夫妻小两口,最多一个月能抵扣上万块。
但花爷听完第一反应是:这六个行业,要涨价了。
为什么这么说?

“政治-经济-实业-个人”,自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政治是郭嘉的诉求集合,经济是郭嘉的调节工具。实业和个人,是郭嘉的基本面。

这个生态里,每一项经济政策,一定先满足上层政治需求,再满足下层的个人需求。

郭嘉的第一政治诉求,是稳定。
稳定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平静的水面下,经济健康流动。
既然房产、债务已经被锁死,那就让其他的好行业先流动起来。

个税抵扣这事,从郭嘉高度看,政府只要严查税收,每个行业都逃不了个税,甚至因为个税减免政策,企业也变相承担了个税负担。
用个税抵扣这六个行业的费用,相当于让所有行业都拿一份钱出来,补贴发展这六个行业。

从个人角度看,个税抵扣相当于交出去的钱又能拿出来了,不用反而吃亏。

郭嘉变相补贴激励,个人主动想要消费,两层利益劲儿往一处使,供需关系一定会向供方倾斜,涨价是必然的。

这六个行业,就是我朝先挑出来的希望之星。
真巧了,恰好和美日经济下行后高速发展的行业重合。

如果把相近的行业再归成一类,可以分成养老医疗、教育、娱乐和房产四块。

要是让花爷胡言乱语聊起来,这里头每一块都是一篇长文的量,所以此文咱们只能大概聊聊。
如果真对某一块特感兴趣,加花爷私人微信( wechatID: huayemengyi ),咱们拉个读者群,慢慢聊。


1. 养老医疗

NBER上有一篇工作论文,作者通过处理1978年到2013年美国社保署的数据,评估了各个行业,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图片里系数波动越大,就越依赖市场行情。

各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数曲线


所有行业里,只有教育和健康行业,是几乎完全不受经济环境影响的长青行业。

特别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好日子过习惯了,人更惜命了,医疗需求更旺盛了。
不管有钱没钱,面对生老病死,谁也逃不掉。
2007年以来,美国大部分行业的指标都在回落,但门诊服务的增长趋势,是一条直线笔直的往上涨。

但是,把医疗当成理所应当的赚钱生意,就错了。

美国的医疗支出巨大,常年上涨,政府早就不堪重负。
2017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已经飙升到3.2万亿,占GDP总量的18%。

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值


对郭嘉来说,公共医疗根本不赚钱。
美国医疗行业的增速,靠的是遍地开花的私立医院、医疗集团。

而我朝,自有另一番国情在。

众所周知,我朝的医保、医药质量、医疗服务环境都比较堪忧,这些年问题一直没解决,短期内也不会解决了。
但印钞放水,货币贬值,普通人更看不起病了,难道大家就不用治病的?

这一块,就是替代医学的市场了。

遍地的莆田医院、专科医院、整容医院,明知道不靠谱,为什么还能一直开下去?
军队医院的科室,为什么可以租给莆田系挂牌?
无他,市场有需求罢了。郭嘉的第一需求是稳定,看贵点,效果差点,偶尔出点事故,都比没得看强。

再说药,虽然至今没有任何一种中药或者中成药能通过FDA的审查,但吃不起进口药的老百姓,也得有药吃啊,造不出原研药的中国药厂,也得有钱赚啊。

我朝近年来靠外交手腕,以一己之力向全世界大力输出中药,今年世界卫生组织也罕见的把中医纳入了《全球医学纲要》。
可谓让中国药厂赚全世界的钱,让全世界人民,都有药可吃。
简直造福地球。

难怪韭菜之王李笑来说:不信中医药,不影响我买中医药的股票。


再往下一个层面,中医养生店会越开越多,甚至火疗、小儿推拿、微商各种养生产品。
这些连正统中医要鄙视为“骗子”的产品,不仅不会被掐灭,市场还会越来越大。

有人问了,养生馆的价格也不便宜啊?
人家虽然动辄上万,可是包治肩周炎肿瘤癌症腰间盘突出不孕不育人间百病的。

花几万块钱买包治百病,这就是很多人的养生需求。
记住,你赚不赚这个钱,人民的需求都不会变。

2. 教育服务

前阵子和投资经理聊天,他开玩笑说,今年的互联网融资环境,只要和教育沾边,估值翻一倍,K12教育再翻一倍。
新东方、英语流利说、好未来、尚德教育这两年都上市了,今年还有十几家公司排队等着IPO。

想要下一代跨越阶层壁垒,都要先叩教育的大门。

山里人累死累活,把孩子送到县里上学;
中产阶级花上百万买学区房,从幼儿园开始给孩子卡位;
外企高管一年投资千万买一个校董位置,才能供孩子进顶尖国际私立。除了顶端那群人,没一个人躲得掉。

但经济下行时期,重点要说的,是教育服务业。

在美国,服务业里增长最快的细分行业,不是餐饮。
而是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公司和企业管理服务,行政管理服务,分别达到了7.0%、2.8%和5.1%,全部属于教育服务业。

在我朝,教育服务业演变成一个更通俗、更古老的名字:学徒制。

不管是学校,还是线上网课,这些课程要想赚钱,必须做到学习资料标准化。因为

1. 标准化才能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2. 标准化才能将学生分类,尽可能一对多,利润翻倍;
3. 标准化才能培训老师,新人老师1个月上岗,压榨劳动力。

计算机系大学生,书本里全是十年前就淘汰的语言,光靠标准化学习,你让他毕业怎么找工作。
经济下行环境下,谁都想赚钱,靠标准化学习提高竞争力,远远不够了。



而学徒制,不仅是学知识,更是老师的资源、人脉、经验的打包产品。

有人说,学徒制不就是现在的知识付费么?
不是的。
得到、三节课、樊登读书会之类,只讲课,虽然频次比传统经验高一点,内容新一点,但不做服务,都不是学徒制。

古代的商会,师傅不光教你手艺,还要带你练手,等你出师了,师傅再给你介绍客户,大家利益绑定,把盘子做大,一起赚钱。
古代科举,老师不光指点你文章,还要教你官场的规矩,等你做官了,师傅在朝堂上帮衬你,大家官官相连,同门师兄弟遍布朝野,一起平步青云。


相比知识付费,学徒制更像是社群。
老师收你的学费,提供更快的知识更新,更精准的经验传输,更有效率的资源连接。

但老师最希望的,是你有能力成为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
而不是让老师给企业和个人上课、做咨询、做方案,永远单项输出,每笔生意都要累死。

一个老师收100个高质量学徒,就是一股不小的市场力量。
多个老师如果再绑定在一起,对市场的话语权,直接是普通教育机构的上百倍。

学徒制培养利益团体+知识付费跑订单数量,金融、交易、房产、营销、开店......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在垂直行业按这个模式在跑,以后也会有更多人套用这个模式。

3. 娱乐

电影《追龙》里,还没坐上总探长的雷诺,在天台上跟猪油仔说:

“现在那些小混混搞得乱七八糟,弄得他们也没钱赚,我们也赚不到钱。依我看,如果我来做主,搞得样样都有规有矩,到时候外面丰衣足食,我们也多赚点,你信不信?”


雷洛这一句多赚点,就是5个亿,比前不久冰冰的8.8个亿还差了点。

冰冰被查,有人说电影娱乐业要凉了。
比她还惨的是腾讯,游戏版号被限制,腾讯股价从480跌到250,几乎腰斩。

电影和游戏的事,花爷不是内行。
经济萧条下的“口红效应”,花爷倒是知道一二。

据说早在1930年代,美国办公室的女打字员,因为经济大萧条被解雇了。
下岗当天,她就到百货商店购买了两支心仪已久并且不算太贵的口红。

后来就有个“口红效应”这个说法:
经济低迷时,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的“廉价的小奢侈品”行业反而会逆势增长。


历史上,“口红效应”出现过很多次:

1990年至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
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中,口红、面膜的销量大幅上升,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逻辑其实很好理解,经济萧条后,低收入者改变了攒钱买房、买车、旅游等计划。
反而腾出了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奢侈品”。

在花爷看来,电影娱乐和游戏,就是现代人通用的廉价奢侈奢侈品。
过去三次经济危机,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都在走热,xbox、任天堂、PS的销量也出奇的好。


电影和游戏行业,看上去被郭嘉整顿。
实际上只要从业者“搞得样样都有规有矩”,自然会“到时候外面丰衣足食,我们也多赚点”。
雷探长们的胃口,远远不是5个亿。


而以腾讯为代表的行业巨头,最近一年虽然被自媒体批评没有创新能力,眼看着都快被黑成迅雷了。
但别忘了,腾讯们缺的不是技术,是规矩。
专家毕竟是专家,等到腾讯们反应过来,仍然不会有人打破他们的资源壁垒。

腾讯的股票还会涨回去,电影公司也不会被殃及。
最惨的,可能真的只有范冰冰。

4. 房地产

房价说多了遭罪,花爷只说一件事:什么是价值?

花100万买辆保时捷,一公里不开,第二天转卖,可能只能卖90万。
这辆车到底价值100万还是90万?

很多人把价值,理解成“上一次购买的价格”。
不是的,价值是“未来的价格”,再直白点,新房到手后,它的价值跟二手房价相关性最大。

懂了这个道理,咱们再从整个市场看二手房价。先举个例子:

小区有100户,每户都是3万一平买进。
高档小区释放价值,房价涨了,50户标价4万一平,50户还没反应过来,仍然标价3万一平。
过了段时间,房子还在涨,更多人懂行情了,30户定在4.5万一平,60户定在4万一平,剩下10户还没反应过来,还是3万一平。

在很多人眼里,只看挂牌最低价,这个小区一直是3万一平,从来没涨过。
这不是傻是什么?

事实上,从成交价上来看,房价也是三维的,画成图表,类似于下面的山峰等高线。
我们在网站上看到的价格曲线,只是三维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


所以,购买价格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价格;个体案例不重要,重要的是三维大盘。

从历史来看,经济萧条时房价下跌,是整体趋势。
但跌,也只跌泡沫价值。

对三四线城市来说,新房小区价格还在微涨,没有任何意义,全部都是购买价格。
二手市场流动性几乎为0,才是死穴。

对北上广深和省会城市来说,流动性好,能抵押,有租金,相当于金融产品。
只要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工作机会遥遥领先,我朝人民还是想往大城市挤,房价就永远只跟地段相关。

好地段的房子,新房价格看着高,其实一点都不高。真正的市场价值被政策、促销、回款等因素压低了。
这种楼盘进入二手市场,涨幅比周边楼盘高得多。

再说深一点,同一地段、档次差不多的房子,进入二手房市场,可能又会有20%左右的差距。
为什么?

因为物业水平、小区环境、居民收入、邻居教育等等软因素,对买二手房的人,影响特别大。

对业主来说,如果小区里也有一个老师,像上面花爷说的那样做学徒制,让大家明白这20%房价差(可能是上百万)的道理,居民自然会形成利益共同体。
对买房的人来说,参考以上因素,应该也能摸索一二。


我是花爷,猥琐流扯淡砖家,不扯正确的废话,尽说难听的实话。

我听说最亲密的六个朋友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
最常看的八个公众号的平均质量,就是你的认知水平。
你未来的可能性,都是你自己投票选出来的。

这篇文章东扯西扯,快九千字,停笔时已经凌晨三点。


如果你选择和我一起,接着探索99%的人还懵懂不知的生存规则,给人生再多一点、哪怕多一点点可能性,那可以加花爷私人微信 (wechatID: huayemengyi )。

咱们拉个读者群聊开点。以后你可能会明白,“交个朋友”比字面上的意思,力量大得多。

美股出现大跌前的征兆 或重现2007年崩盘行情 _ 东方财富网 美股出现大跌前的征兆 或重现2007年崩盘行情
2007年,银行股指数在(1)处跌破11年上升趋势线支撑和1年均线,此后价格大幅下行,在2年内跌幅超过80%。

  银行股指数在过去几年上涨,并在今年测试2007年高点水平。此后价格受阻回落。已经在(2)处跌破9年上升趋势线支撑和1年均线。
分析师Kimble指出,这意味着银行股指数下行压力增加。同时,银行股往往反映美国大盘市场,若银行股重演2007年大跌行情,则美股市场或出现糟糕的局面。


昨日东风偶然恶。桃花乱落如红雨。昨夜东风又发狂。满地不知何处去。
一簇人烟岛外村。落花流水月黄昏。百川到海应须住。毕竟何曾别有源。
即心是佛外忘求。心佛圆明不假修。云淨远山千点翠。水和明月一天秋。
风劲叶频落。山高日易沉。坐中人不见。窻外白云深。
素琴张午月。流水落花深。寂听希声彻。令令太古音。
百万雄兵出。将军猎渭城。不闲弓矢力。斜汉月初生。
马驹千里行。卷席相随逐。秋风一夜生。处处开黄菊。
天已明。
僧已到。
性惺惺断烦恼.
尔道。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雷惊蛰户。
万物发萌。
杲日当轩。
人心不昧。
为什麽。
无眼人不照。
且道过在什麽处。
朝参暮请尽寻常。
不落言诠。
作麽生道。
闻声见色。
触目舒光。
山高海阔。
地久天长。
作麽生辨得主中主。
==================================
现在政府的定调是定向放水,明摆着不想让水流到楼市去。但如果政府不控制好,资金会有自己的想法,继续流入楼市,将楼市价格进一步推高,日本的故事重演不是没可能。
因此,这些约束下,中国宽松的空间是有限的。
当然,无论美联储加息也好,P2P平台爆雷也好,这些都是短期的因素,对中国更深远的影响恐怕是贸易纷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安信的高博士最近有一个刷屏的演讲,其中提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就是对美国的开放。个人很认可这一点,我们过去40年能取得这样的经济增长,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融入了欧美主导的全球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另起炉灶了吗?
往短了看,是个需求问题,离开了美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能消化掉我们的产能吗?
往长了看,是个供给问题,这个更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讲,是供给因素,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还有技术。我们算一下,为什么中国人与美国人,同样一天24个小时,我们的劳动力是人家的好几倍,经济体量还不如人家呢?
关键的因素是技术,是生产效率问题。
放长看,清晰可见的是,劳动力将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绝对劳动数量(15到65岁人口)在减少。要实现经济增长,只能借力技术的不断升级。而离开了美国这个全球技术的主要输出国,失去了与美国的技术交流,中国的技术升级,即使会成功,也会是缓慢的。
如果技术升级无法覆盖劳动力的减少,那么未来的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这点, 我们可以看日本,从1990年到2018年,28年间人类的技术是突飞猛进,但它仍然无法覆盖日本人口方面的负作用,日本过去28年里GDP年复合增长不到0.7%。
日本1990年人均GDP水平已经很高了,而我们今天还很低的。最近拼多多是个非常热的话题,它让我们意识到另一个更真实的中国。看下面这张图,如果经济不再增长,我们的收入就停在这个水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失去了改善生活的可能。


目前这场贸易纷争,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许多人总是把特朗普视为商人。早在1988年,特朗普接受采访的时候发表了其对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看法。一个人念念不忘30年,绝不仅仅是商人思维可以解释的。无论他目前的所做所为究竟于美国是对还是错,他在做的是创造历史。


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在贸易纷争这个大逻辑下,投资股市,实际上你是在赌国运,赌国运在未来40年,仍然能如过去40年那样继续上升。
而赌错的话,日本的股市又提供了指引,1990年见顶,一直跌到2008年见底,现在还没涨回去。


4
结语
很多人问:熊市不是早就来了吗?
但,如果前面你以为的熊市,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呢?

====================================
美股全线大跌:道指跌超600点下破23000点大关 纳指陷技术性熊市 _ 东方财富网 http://forex.eastmoney.com/news/1129,201812201010699024.html








  东方财富网21日讯,美东时间周四,美股三大股指全线大跌。道指跌超600点,跌破23000点大关;纳指跌逾2%,陷入技术性熊市;标普500指数跌2.3%。盘面上,科技股表现不佳,推特大跌超10%,特斯拉跌3.6%,刷新日低。高通目前上涨1%,苹果股价大跌近3%。
  值得关注的是,苹果公司股价从10月的纪录高点已经下跌了超过30%。最新消息显示,高通称在德国获得针对苹果的永久禁令,并表示,德国法院还裁定,苹果公司对经济损失负有赔偿责任,具体数据将在稍后确定。
--------------------------------------------------
眼下投资变得越来越困难!索罗斯基金大举削减宏观交易押注 _ 东方财富网 http://forex.eastmoney.com/news/1129,201812201010463390.html
据媒体周四报道,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削减了其大部分的宏观交易仓位。 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索罗斯基金的宏观团队今年亏损了4%至5%,而整个公司的总体回报略有上涨。
在2017年初加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并提任首席投资官的Dawn Fitzpatrick在过去一年一直在削减该投资策略,原因是获利机会减少。据知情人士透露,她从外部宏观经理那里撤回了资金,同时削减了对公司内部团队的拨款。
  知情人士还称,索罗斯基金负责宏观和房地产业务的总监亚当·费舍尔目前掌管着约5亿美元左右的宏观投资,而在去年有30亿美元。
本周,曾在1988年至2000年期间为索罗斯工作的德鲁肯米勒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到了在当前环境下投资获利有多困难。“30年来,我每年都能赚30%。现在,我们远远够不上这个区间。”
  德鲁肯米勒还指出,全球央行紧缩遇上了经济放缓,金融市场条件正变得极具挑战性,预计未来三年至五年来股市的回报都会很糟糕。“根据我惯用的指标,虽然未至于亮起红灯,但确实已经响起了警讯,未来很大机率会充满挑战。”德鲁肯米勒透露,他已经做空了所有的金融股。
====================================
又撑不住了!美布两油双双跌逾4% 都是算法惹的祸? _ 东方财富网 又撑不住了!美布两油双双跌逾4% 都是算法惹的祸?





  周四(12月20日),市场对供过于求的担忧仍未消散,油价回吐昨日的全部涨幅,继续下跌之路。美、布两油日内持续下挫,WTI原油一度跌逾4%,布伦特原油跌破55美元,刷新2017年9月以来最低,跌幅扩大至逾4%。
==================================















编辑于 07:46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趋势。

1、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进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格局。

作者:白云先生

链接: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趋势 - 至道学宫

来源:至道学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缘政治,和狮王争霸,猴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换成新老狮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像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猴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的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间也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核大战意义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部环境。至于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本质上,都是中美关系的延伸。

2、海权的没落与陆权的崛起
在美洲大陆上,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两边都是大洋,纵使有强敌,也很难进犯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可以通过超级海军,控制两个大洋,一手北约,一手亚太,来控制全世界。过去的几十年,也就是所谓的二战秩序,便是以美国所主导的海权时代。
海权的象征,便是航空母舰战斗群。航母的作战范围可以达到方圆1000海里,像一个移动的黑洞一样巡弋在大洋上,常规的武器,很难靠近它,更不要说攻击并摧毁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敌只有两个,一个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个是陆地。因为航空母舰无法在陆地上航行,舰载机对敌对大国的岸基空军作战,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所以,美国的地缘优势,也是它的地缘劣势。一个整合连接起来的欧亚非大陆,面积,纵深,人口,资源,经济总量,市场规模,都对美洲大陆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就会把美洲大陆变成岛屿。整合起来的欧亚非大陆,则象征着陆权力量的崛起。而陆权的崛起,则会把曾经兴盛的海权,挤压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陆权兴,则海权废,这是必然的。
随着两场反恐战争,08年金融海啸,伊斯兰文明和俄罗斯对美国的反挤压,美国的全球统治能力,越来越力不从心。到了利比亚、叙利亚战争期间,作为地球实际统治者的美国,甚至连个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这是美国实行全球统治的三大法宝。
中东局势越来越复杂,对于美国而言,已经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东,则就无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则因为之前的量化宽松,极大的透支了美国的主权信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份额渐渐的从历史峰值的70%以上,向50%的方向下滑。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么单纯靠航母,根本无法实行全球统治。航母威慑小国有用,对大国并没有什么决定大局的价值。霸权在衰落,作为霸权之剑的海权,也随之衰落,这就是正在形成的趋势。
另一边,则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趋势,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来。所谓此消彼长,地球这个大舞台,从来就不容许存在权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进一步。
随着美国海权力量的没落,那么一支新兴的陆权力量,正在寻求将欧亚非三块大陆整合并连接在一起。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却更符合欧亚非三块大陆人民的利益。人心背向,不可阻挡。

3、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可控
中国经济,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诅咒着会崩溃。被口头诅咒了几十年,不仅没有崩溃,还发展的越来越好了。一直都觉得奇怪,这些人是出于什么心态,老诅咒着渴盼着自己的国家经济崩溃。好像国家经济崩溃了,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一样。
好比一个坐船的人,老念叨着快沉船啊沉船,好像船沉了,只淹死别人,不会淹死他。
墙倒了,只砸死别人,不会砸死他。友邦的船,可并没有多余的船票卖给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国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们的船上不拉只会抱怨诅咒却没钱买船票的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那是人各有志的事。上面两段,并不是要争价值观上的政治正确或者不正确。而是想说,经济分析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义倾向,而是要客观,要超脱。唯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经济现象的问题症结和本质。而抱怨,愤懑,情绪,诅咒,对经济分析的价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负价值,因为基于心理主义出发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很可能全是错误的,那么根据错误的判断出发,又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错误的决策,必然的会招致损失。
中国经济,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和风险出现。历史上,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也没有什么模板和历史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很多现象,用既有的主流的经济学模型,甚至连解释都无法解释。这导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学者们认为,不是模型错了,而是中国经济错了;不是理论错了,而是现实错了。如同拿着张图去找马,发现现实中的马和图里的马不一样,就宣布现实中的马不是马。按图索骥,也是经济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释不了现实,那显然是模型错了,理论错了。在经济分析领域,教条主义也是没有前途的。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客观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在于,上一个周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增长点还没有找到和发挥引擎支柱作用。解决上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就要排洪排涝,自然导致流动性枯竭,于是增长失速。经济转型关键期,结构要调整就要疏浚阻碍新经济的旧的生产关系,那就要深化改革。从上一个周期,如何平稳的过渡切换到下一个景气周期,是V型过渡,还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这都是摆在当前的问题。是问题,也更是风险。
如果是V型过渡,那么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进的政策出台,把之前的旧模式都打的稀巴烂,剧烈的阵痛过后,然后再重生。短期内,即可过渡切换到新模式。相信,这不符合稳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针。因为这个选项,是风险失控的选项。既然要稳健,那么风险控制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未来中国的经济,不会出现V型过渡。睡一觉,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这样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么就会是一个中等周期的调整。7%左右的低速增长,会持续好几年的时间。风险会控制的更稳健。新常态,并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经济,而是指两个景气周期之间的调整期过渡期。解决遗留问题,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如何实现呢,唯有通过改革。
如果是L型,则说明,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国内的环境,都遇到了更复杂的难题。那么这个调整周期就会加长。在改革的政策举措上,也会更加的深耕细作。深度上,也会更深。
无论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中国经济出现崩溃的风险,可能性都很小。因为激进高风险的V型过渡选项,已经被排除。
最大的洪涝,已经安全过境。所以,后面,不会再有更大的洪涝出现,中国经济的崩溃风险,可以认为,已经被排除。排除了三战的外部风险,排除了经济从内部崩溃的风险,并已经确立了高远的新的战略决心和使命,满足了这三点前提,那么才有资格有条件谈后面的经济转型和新的经济战略。
中国未来10年的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呢? 哪些产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引擎呢? 下面从具体的细分领域进行分析。

4、三农问题与农业现代化
建国以来,中国前后经历过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从地主手里分给了农民。第二次,又从家庭里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体里面成立农村人民公社。第三次,解散了人民公社,又把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分给了农民。这就是现行的小岗村模式,家庭联产承包制。
小岗模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模式,是小农经济,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三农问题,从其本质来看,就是中国经济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但是农业却仍处于前现代化的水平。正是因为农业的塌陷,才导致了三农问题。而不是三农问题,导致了农业现代化的滞后。
现在,农村土地已经开始出现了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农业。这是生产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来的农业现代化尝试。现在的土地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更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制度架构里最底层的制度,它远仅仅是非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可以左右和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基本制度。从目前看,中国现阶段的制度改革,已经不是给上一代系统打补丁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彻底的更换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不然也不会频繁提到顶层设计这个概念。
如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设计中国经济的操作系统,那么这个新系统的架构设计里,土地制度,则是最最底层的一层。它是其他各层的基础。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钱,其实房子之所以值钱,房地产之所以红火,究其根本,它不过就是当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经济现象。有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才会演生出来什么样的房地产业态。
第四次土改,牵涉到的历史和政策包袱比较大。所以一直迟迟不见实质性的动静。都知道这么拖着不是办法,但是也一直没有更好的解答。因为,如果响应生产力的需求,那么就要再次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出来,集中起来规模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续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农业,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但问题是,一旦给农村土地确权,可以自由流动和买卖,那么必然的会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如果不给农村土地确权,很多农村人口已经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处于流转承包状态,甚至是失耕。农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这实质上是现代版本的人民公社。并且,股份能不能转让,又如何继承,如果像私产那样,可以自由买卖和流动,又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问题。
可见,当前的土改问题,不是不想改,而是对制度设计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点像个无解的题。但是一旦这个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那么所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将对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三农问题,也不再是个问题,农业现代化也将补上拖欠的一课。全面实现现代化,不提农业现代化,那是说不过去的。这个问题可以往后拖,但是早晚总得要面对它。一个新版的操作系统,也无法直接跳过最底层的设计。

5、中国版的工业4.0
工业1.0是蒸汽化,工业2.0是电气化,工业3.0是自动化。中国当前处在工业3.0的中后期。表现为,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业4.0,就是完全的自动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产系统,和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工厂内系统断层问题,把所有的部门和环节,流程都连接起来,消灭信息孤岛。
把一切都连接起来,给工厂设计并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这件事,德国叫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物联网的粉丝们把它叫做万物互联。或者通俗的讲,这样的工厂,是一种智能工厂,它的生产方式叫智能生产。
连接靠什么呢,靠通讯。通讯又靠什么呢,靠协议。所以,这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整个建设周期,会以十年为计。
工业互联网,和现行的互联网相比,对速度,精度,安全,鲁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高于互联网。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标准。未来关于工业4.0,竞争的焦点,就是标准之争。中国所提出的标准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德国。
从工业3.0开始,产能的过剩,就已经成为了常态。因为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了。到了工业4.0时代,生产效率还会进一步的得到极大的提高。到了工业5.0时代,可能人作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应该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图景:机器为人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句话,是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个乌托邦之梦。
经常会看到产业或财经新闻说,哪个哪个厂破产倒闭了。然后推断,国民经济运行出了问题,社会即将崩溃。如果从事工业行业,在工业4.0的冲击下,没有赶上潮流,及时的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级,那么未来的生存处境,会比较艰难一些。旧的生态,被新的生态取代,这是一种必然。不能因为看到旧事物的消亡,就推测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旧事物消亡的时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蛮生长。
6、服务业将迎来暴涨期
农业现代化,解放了农业工作者。工业4.0,解放了工业劳动者。但是转念一想,他们岂不是都要失业了呢。这样大规模的失业潮,可如何是好。可能会有人顿时觉得寝食难安,这个社会一下子要灰暗了起来。
农业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迁徙到工业。工业中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被迁徙到服务业。就好比说,马车这个行业消亡了,马车夫们会在新兴的行业里,重新找到工作。他们并不会因为马车行业的消亡,而终生失业把自己饿死。
任何行业,都不是永恒兴旺的,所以任何就业都不是终生就业,那么任何失业,也都不是终生失业。这就是行业迁徙与就业迁徙。未来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需要的农业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工业品需求。而剩下来的劳动者呢,都会迁徙到服务业。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业现代化可能会赶着和工业4.0差不多时期完成。那么一下子迁徙出来的人口和劳动者,会将第三产业挤爆。服务业将会迎来大面积的爆发。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大爆发,将催生出来为第三产业服务的第四产业,甚至是第五产业。第四产业,可以称之为数字产业,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而到了第五产业,则是一个象征性消费的产业,它将彻底的把消费者的人格也数字化,并把他们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网。
7、比黑科技还要黑的新科技
未来的5G网络,将会把带宽变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而且免费。速度,也将达到足够的充裕。也就是说,以后上网,随便怎么用,都不要钱,随便怎么用,都不会卡。
5G网络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前提。未来的汽车行业,将会出现超级革命。
司机这个职业,会消亡。汽车摆脱交通工具的属性,升级成为超级移动终端。也就是说,以后开车,很可能不需要考驾照了。无人驾驶汽车,随喊随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给自己加油,跑坏了,还可以自己开到维修店给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来可是实现车祸零伤亡。车祸,作为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将为成为古董词。可能2015年后出生的人,应该难以理解车祸是什么。
随着5G网络的成熟和新的通讯技术的进步,万物互联,在下一个十年,也将基本完成。
一切都被连接了起来。这将孕育出一个超级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也将创生出来无尽的机遇。在一个一切都连接起来的世界里,想象力卓越的人,将获得最终统治权。不会开脑洞的人,将成为新形态社会里的搬砖工。
因为未来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整体。就如同一个操作系统一样。它的迭代,不再是单个商品的黑科技升级进步和创新,它的升级和迭代,将是整个系统的升级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会非常快,快到只有想象力发达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单纯的靠理解力,已经慢了。因为等你刚理解它,它已经又有了新变化。
黑科技为什么黑,因为它是产品的颠覆式迭代和创新。或者是小生态系统的局部颠覆式迭代和创新。而万物互联时代,它是以整个世界这个大系统为单位,进行全系统迭代和颠覆式创新。所以说,它所产生出来的爆炸式整体颠覆,将比黑科技还要黑。信息和创新的传导,获得了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传播。一个革命式的创新,几乎会在短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系统。并驱动整个系统进行全系统颠覆。
8、码农们的黄金时代还将持续
把世界翻译成数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设浪潮,还远没有结束。全面信息化改造,目前还只是铺设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设好基建,还要盖房子,盖完房子,还要装修。等等等。所以,码农们的黄金时代,还将持续。可能这个黄金时代,才刚刚过去了三分之一。
在农业社会,社会建设的主体生产者,是农民,俗称劳力。在工业时代,社会建设的主体生产者,是工人。在后现代化的信息化时代,它的主体生产者,就是码农,俗称程序员。
码农们的黄金时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设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大约分为三段,基建阶段,城建阶段,装修阶段。基建是信息时代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它将新媒介搭建了起来,将生态系统也搭建了起来。华为和BAT们就是第一阶段的基建三大包工头。包工头们,还有一块更大的基建生意等着它们,万物互联。
万物互联完成,标志着基建阶段的结束。基建阶段结束后,信息化社会,将迎来城建阶段。要建纸上城市,纸上帝国。要建很多很多的乌托邦。BAT们更多的是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业。在未来真正的城建阶段,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超过BAT的更大的城建巨头。
在装修阶段,也就是说,基建结束了,城建也结束了。信息化社会,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经完成,这两个阶段,追求的就是标准,生态和共性。剩下来的,就是软的方面的精细化塑造。装修阶段,体现的就是个性,特殊性,非标性,强调的是表达,细节塑造和表现。装修阶段,将是创业产业的黄金时代。
9、文化工程师们的超白金时代到来
信息化建设完成,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适的大床上,接下来自然的就是要做梦了。码农们退场,造梦工程师,开始进场。
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科技做到极致,会发现,人文才是它最终极的目的地。码农再能干,可惜他们不会编制梦,它们只会造公路,造房子,搞装修。帮人做梦这种事,当然要交给文化工程师们来做了。
在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社会,一切都连接了起来。每个人都盯着电视,盯着手机,盯着各种显示屏。媒介把每个人都延伸了,延伸的很长很长,并且让他们互相交织。在这种社会里,媒介赋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线了,成为信息孤岛,那就意味着,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征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征性消费的新浪潮。
象征性消费,简单的说,就是做梦。有人不善于做梦的,那么就会有人帮着他们做梦。
这个帮人做梦的人,他们就会凭空的制造出来一个个的梦,这就是传说中的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新兴热词:IP。
IP,说白了,就是象征性消费。就是做梦。而能帮别人做梦的人,则会迎来他们的超白金时代。
10、金融业的新舞台和新使命
在新的十年里,资本账户的管制将会被解除。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它最关键的时期。
金融业的舞台,也随之从国内的局域网舞台,切换到全球性的互联网舞台。通道全球化,资产配置和流动全球化。这是一个十分大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一个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场。
从A股启动注册制,不难看出,金融业的改革,是向着自由流动,去摩擦成本,以便让企业可以更便捷的获得融资这个思路去的。这背后更深层的意图,是为了给全民创业,全面创新,提供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未来要启用新版的操作系统,金融在这个新的操作系统里,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任何生意做到最后,都是金融:融资,风险,流动性。
万物互联,当然也包括一切资产的互联。所以,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小试牛刀。当一切资产都被连接了起来,那会是一个金融版本的互联网。就像工业4.0也叫工业互联网一样,金融业,也将会出现一个金融互联网。也可以称之为,金融2.0。
金融2.0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篱和壁垒都将被拆除。资产将获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动性。这是金融业的新浪潮。
这个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连接全球市场,向全世界输出中国资本。通过输出中国资本这个手段,来实现输出中国意志,和收获中国利益。这不仅是个生意场,更是一个战场。
11、阶层焦虑的抒困与善政
再回到罗素的那句话:机器为人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他认为,这就是他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完美的社会类型。他的这句话,既暗含了科技乐观主义,也暗含了终极的社会关怀。
他虽然是个英国人,他说的后半句,和中国人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道理差不多。
真正撕裂一个社会的,不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分配。
在未来,商品不再短缺,甚至是过剩的。生产效率也会进一步的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果不把这些产品及时的分配出去,那么反而会导致库存和滞销。如果把这些产能导向国外市场,则必然的会摧毁它们的本土产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
罗素碰巧预想到了一个可能的未来主义式的的社会新图景:在一个生产力超级发达的社会里,分配比生产更重要。这和我们的立场,价值观,政治取向并无关系,因为它是一个规律:在一个商品过度丰裕的社会里,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追逐人。
再进一步开脑洞。既然空气可以免费,带宽可以免费,为什么商品就不能免费呢? 在商品稀缺社会,是人追逐商品,在商品极大丰裕的社会,是商品追逐人。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效率的不断升级和极大提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真正的终极的阶层抒困,是在一个商品极大丰裕的社会里,商品到处追逐着人,社会不再以掌握商品的多寡来划分阶层。就好比,没人会以呼吸多几口还是少几口空气来划分社会阶层那样。社会阶层现象消失了,并不是通过暴力革命人头翻滚消灭的,而是,被科技进步所消灭。科技最终导向了人文关怀并与之交汇,这也是最终极的善政。
12、开脑洞一定要开的越大越好
倒退到十年前,现在的很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你能想象得到吗? 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现在看十年后的未来,很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很难以想象和预料的出来的。
所以,这篇文章,脑洞开的有点大。不过,既然开脑洞,不如开的越大越好。因为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了。社会的发展被它带着向前狂奔,也越来越快。快的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未来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怎样把握时机,走向未来:

有雄心壮志的人,一定要学习韬略之术

人生的跃迁是通过互联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大专生,已经从业电商8年了,浸淫这么久,现在我仍旧推荐互联网。它依旧是一个风口,很多行业随之起飞崛起。关键是看你在它之下做什么行业。

未来10年,至少5年,有前途可考虑的领域包括:线上教育和文化工程师(知识IP)(教育教师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更黑的黑科技(程序员依旧很吃香),电竞领域(联赛、直播平台、主播等,今天腾讯还刚刚宣布计划在中国举办更多电竞比赛)。

当然,电商也更是红利期。


现在我30出头,已经拥有了我从没想过的财富。一个年营收过百万的淘宝小C店店主,我们做的产品利润很大,所以就算扣除各项成本,年入50万也是足足的。

就看下面这个图,这是我家店,某款低价位产品,手机里翻了一下一张2号截的图,卖了11单,2w+,利润50%左右,一天赚5000是日常。



虽然和百万富翁相比,我这个50万很渺小,小打小闹,但现在有拥有年赚50万的能力和思维,以后我有翻倍的资本和基础


我的学历不高,18线小城市农村出身,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身体不好但幸好还有姐姐照料。家里很贫困,老老实实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爹娘和姐姐供自己一路大专毕业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我从小就只知道,我最该做的,就是早点出来赚钱。我出来自己打拼,做了8年生意,5年以上电商,可以说靠电商发家吧。


以前大家公认,穷人改变阶层一般两条路:读大学、进城工作。现在也还是,但我想根据打拼经历再加一条:借助互联网做生意。

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只要你的酒香,不管你是谁住哪以前多平凡多失败,你的酒都会被人闻到尝到,好的东西你不卖都有人催你卖。就是这样。

大家看现在互联网大厂,新型独角兽巨头BAT(百度腾讯阿里)、TMD(头条美团滴滴)虽迎资本寒冬,但业绩依旧很稳,并没有产生巨大波动。他们都是靠互联网发家、壮大,成就如今不可撼动的位置。

现在的营销,不叫【市场营销】了,改叫【社群运营】了。通过社群推广和变现。所以做生意一定要借助互联网,学习最细营销手段,通过社群的拉新、促活、裂变。


就拿我做电商来说,几个你起步时一定要注意的点:


1、一定选品要精准。产品选择小而美,产品质量很关键。


我们要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小而美策略意识。这是我做了这么多品类最后的良心话,如果你选择服装,那么就意味着投身巨大的竞争之中,那么你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就会相应多很多,省下这几倍的精力多开几个小而美的品类C店,不是更好吗?

以下是几个选品思路。

第一:尽可能的在现有类目下挖掘出相对竞争小品类。

第二:最好是能体现手工价值的那种,参考章丘铁锅。

第三:品类没优势的时候尽量避开关注度最高的价位区间。


第一是强调品类下的细分商品,同时它可能也是冷门类商品。为什么这样选呢?竞争小,定价空间广,很容易做到一档的段位。对于小卖家来说上手容易且好盈利,一种很舒服的赚钱方式。

第二,尽量关注那种包含手工劳动的商品,一般这种商品成本低,又受有钱人青睐,定价空间更大,一般都是你说它值多少就值多少。

第三,关于定价问题,小C店,一定要先摸清你选择要卖的东西按销量的排序格局。第一段位一般都是天猫店铺,他们稳居第一。为什么?淘宝有个规则,就是如果你销量第一,你的位置排第一,固定的流量支持就只给你,第二都没有,所以要看你的目标,如果只想先做好稳稳盈利的C店,那就选择中间价格的定位,如果要争第一,那要下大力,后边会讲到。

目前,推荐几个可以做的品类吧,高档真花艺、精致伴手礼花茶、家乡传统手工艺的器具都可以。这是我根据自己从业经验摸索思考的,大家可以按照以上思路对照分析。


2、巧用微信社群营销:


(1)朋友裂变效应。

有些东西自己去宣传,不如通过朋友之口去宣传,省时省力,还可以保证源源不断,但一定要保证店铺诚信,做好口碑。


心态一定要稳,不是一两个月的事,凡事都是慢慢累积,持续稳定的增加销量,保证你可以达到月销量对应的那个心仪的段位,只要你上了那个段位,淘宝会给你流量,你的销量就稳了。


(2)微信营销。就是我刚才讲的现在很流行的营销高级操作,社群!

如果你刚开始做淘宝,对微信的认知一定要变,它一定是一个强大的自媒体工具+营销工具。我就是做到了成功将朋友圈几万用户变现几百万,现在的主品新品都依靠朋友圈老顾客创销量。在微信里搞促销,甚至赔钱都行,引流大家到淘宝点击原价链接购买,下单立减。说是赔钱卖商品,其实就是在打广告,而且效果随时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一单单生意,而且只要通过我以下的朋友圈营销步骤来做,这些单子大部分回转化成你的老顾客,甚至帮你推广。

·加微信好友,为其提供优质售后。

·朋友圈发布内容包括:

1)活动促销信息。这里发布保证大部分即时看到,还有比这更好的广告投放地儿吗?还是免费的。加好友发朋友圈都不花钱,还有比这更好的方式了吗?

2)于产品的科普和专业知识。目的就是树立一个权威用心实在的店主人设,一旦信任慢慢形成,顾客就不会为了选择自己不了解的同类商品而抛弃你,会有但几率很小。

3)定时再发布一些回馈老客的活动。比如试吃试用小赠品什么的。


这样,你的宣传形式就是一对多,而且是一对巨多,接收有保证,能省下多少精力。


先写到这里,如果有用还请大家给个赞再走吧。让好东西被更多人看到。

吸引相同的伙伴一起进步。欢迎留言评论和提问。

如何白手起家挣一百万?

不要蒙头考虑自己跳槽到哪个行业,哪个公司更有前景,因为未来有一个趋势就是:机器式工作终将终结,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入到自由职业的行列。

就像《未来的工作》这本书里说的:

全职工作者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因为在工业时代,大部分工人其实本质上是机器的延伸,所以他们必须像机器一样,待在一个地方,整齐划一的工作。
但全职员工并不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唯一工作方式,它只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用以满足工作需求的产物。
随着新型工作方式的出现,这一历史阶段很快就会寿终正寝。

——

以下是正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静静教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警醒和帮助:


最近一两年里,各企业裁员的新闻特别多。

5月初,全球第二大的软件公司甲骨文宣布:首批裁员900人,其中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

5月29号,也就是今天上午,甲骨文又宣布:西雅图再次裁员300人,而这些人曾被视为云计划战略的未来。

以前我们觉得:只有工作能力不强的人才会被淘汰。

但现在,甲骨文用实力告诉我们:即便你能力再强,在职场上也没有铁饭碗。

我身边有个朋友,去年年底离职,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

一来,是自己看不上某些岗位;二来,是与以往相比,招人的企业真的变少了。

以往的金三银四,大家都在疯狂面试,激情跳槽;今年的金三银四,简历投出去没什么回应,好像很多企业一夜之间都不招人了一样。

前天,我的小社群里有人讨论:

每天都想离职,不想上班。自由职业会不会是未来的大趋势?

我想肯定地说:是的

10年,20年之后,大量岗位会消失,而自由职业者将会变成很重要的一股生产力。


为什么自由职业是大势所趋?

《经济学人》曾经统计了美国从1990年到2014年,这20多年的职场变化。

发现:在公司坐班的稳定工作者,比例下降一半,而自由职业者上升一倍。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1>对于企业来说,部分工作与自由职业者合作更省时,省力,省钱

举个例子:

在我原来工作的公司,雇佣一个新媒体内容编辑,一个月的工资要10k,其核心工作就是2天产出1篇原创文章,总计1个月15篇。
但这个原创任务如果外包给兼职作者,写1篇500块钱就可以搞定,而且这个价格还属于中上等的水平。
也就是说,找全职,同样的工作内容,一个月10k;而找兼职,同样的工作内容,一个月7.5k,还不用交社保公积金。

所以,对于企业的部分工作来说,外包更加划算。

而且,如果你在公司接触过招聘业务,就会发现,想招到一个合适的员工,简直难于上青天。

岗位在网上挂1个月,都等不到合适的人来面试。

但这时候,如果找一个合适的自由职业者去顶位,1天沟通,2天任务完工。

(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自由职业以来,遇到的都是急稿...)

2>员工缺乏安全感,90后更想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90后已经开始谋划做副业了?

90后开始搞副业,最大的原因不是因为想多挣钱,而是因为对公司和领导不满。

这样等到自己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愤怒裸辞:老子离开你这破公司,照样能活。

很多人说:90后不好带,90后不稳定,90后太嚣张。

但现实是:比起工资,90后更想心里舒坦,更想从公司获得尊重和认可,而不是无限制压榨。

我认识一个摄影师朋友,他的正常工作是:老板让拍什么就拍什么。

工作的时候,他会按老板的要求来,但如果老板跟他生气,他一点也不犯怵。

记得有一次他就当面怼老板:

你要是能尊重我,那我就干,你要是不尊重我,那我也不是非得要这份工作,我还有兼职。

以前的人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份工作,现在的90后不稳定,是因为他们还有很多选择,他们不想屈服于淫威,想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3>机器式工作终将终结

全职工作者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因为在工业时代,大部分工人其实本质上是机器的延伸,所以他们必须像机器一样,待在一个地方,整齐划一的工作。

但全职员工并不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唯一工作方式,它只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用以满足工作需求的产物。

随着新型工作方式的出现,这一历史阶段很快就会寿终正寝。

这句话是《未来的工作:传统雇佣时代的终结》这本书里说的,看到它的时候,我甚至想感谢去年逼我离职的领导:

我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提前布局自由职业。

我越来越认同自由职业是未来的趋势,是因为身边肉眼可见的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了。

比如,蓝田,2016年年底开始做自由职业,靠写作为生;
比如,大葱,2017年开始做自由职业,靠约稿撰稿为生。
比如,很多自媒体人其实都是自由职业者。

其实仔细想一下,大部分人的简历里:这里工作一年,在那里工作两年,在下一个地方工作5个月...

这还算是稳定的全职工作吗?还是自由职业者的初级阶段?

在这篇文章出炉之前,我不敢写,因为怕阅读理解差的人说我贩卖焦虑。

但面对已经在悄悄改变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充耳不闻,不是自动屏蔽,而是提前做好准备,保证自己多年之后能顺利应对这场风险。

普通人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1>10年之内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热爱和专长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忘记叫什么名字了。里面说:

未来,大家的工作状态更可能会是这个样子:

有特长和专业能力的人不用上班,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脑,在网络平台上接收各个公司发布的任务,大数据会帮公司和自由职业者最精准地进行匹配。

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先做事,后赚钱,并且按完成度和质量来赚钱”是常态。

而这就要求,我们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一定是自己热爱、且能给自己带来价值感的东西。

就比方说我自己,我自由职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写文章。可写文章本身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为什么能坚持?

因为除了能通过写作拿到收入之外,我更享受我的干货文章帮助粉丝解决了各种生活和职业迷茫的问题。

每次粉丝来感谢我,我都会从他们的言语里获得无比大的动力(感觉自己半夜爬起来都能再写个10篇)

所以,在布局自由职业之前,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仔细想想,你想做的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感?

然后再去有计划地培养其需要的专长,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有意培养自己的个人品牌。

比如:通过写作,把自己的专业性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认可你。

2>最有前途的自由职业,应该是抱团发展

我从2018年年初开始做自由职业,在这个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单个自由职业者的力量还是薄弱的。

除了行业嗅觉不灵敏之外,战斗力也会相应较弱。

举个例子。

我自由职业之后,其中一份工作是给讲书稿,一篇稿费6000。

本来,我以为自己可以靠这份兼职活得很滋润。但现实是:单个的兼职作者不如外包工作室更受欢迎。

2018年年中,得到撤掉了一些产出量不高的兼职作者,转而更愿意和专业的外包工作室合作。

而这些工作室其实也不是公司,只是以几个人为伙的一个小团队,大家协作工作,战斗力更强一些。

所以,以后自由职业者如果抱团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3>提前享受自律,自由职业不是996,而是007

自由职业最大的缺点就是,你可能比在公司996的时候还要忙。

而当你真正进入自由职业之后,最需要改变和调整的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包括管理自己的作息,管理自己做事的效率,提升自律性。

在刚开始做自由职业的时候,我也很颓废,每天睡到自然醒,什么都没干,拖拖拉拉一天又过去了。

后来意识到不能再保持这种状态,于是我提起背包,带着电脑,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咖啡馆,每天像正常上班一样,早上9点出门,晚上7点回家。

效率比自己呆在家里要高很多!

自由职业的自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所以可以趁现在,早早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休息的时候不要过度放纵,该看书就看看书,该学习就学习,提前进入自由职业的状态。

自由职业很难,但它是一种趋势。提前布局,总是好的。

——

??看完如果对你有启发,请帮忙点个赞哟~ 么么哒

答主:静静教主;专注职场、学习、个人成长。产出的干货已经获得了超过10万次收藏。

趋势就是万物互联吧.电商崛起成就了马云等.还有最近的短视频崛起成就了抖音,快手等,这些更属于国内现像.但在更大的势头下,人民币国际化解决资金流,高铁解决运输流,中国目前主导的5G(2019被名为5G元年)的信息流.三通实现,这一次完全是帝国主导的一次全球化.所以从前的互联网电商崛起都不值一提了.会比过去电商崛起催生更多的富翁...这大概2023年5G大概形成基本骨架.我们目前得做好准备.

学好英语

现在国民一般是出国旅游签证.估计未来2023年5G基本搭建完成之后(三通也进展的会很顺利吧),工作签证会像现在旅游签证很随便了.英语的重要可想而知.

形成个人品牌

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尤其是未来万物互联,自由职业正在大量的、不断的兴起。催生大量的网红,大V,自由代工者职业(我本来就一直在做代工职业..).要形成个人名牌,我也没有秘诀...传统的互联网时代,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更大,但每个人赌命概率加高,都可能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主角。也许一不留神你哪天就红了.我指的网红不一定是卖脸蛋的,泛指包括编程,英语等各种老师...

形成职由者的观念

大量的人还是习惯于找工作,这观念其实不好.一旦你没有这观念,你会更注意自己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上班,都是网上代工啦,自媒体,或是培训等等啦.你的个人名气决定你获取金币的速度,你的技能越多,那做为自由职业者更安全.培养自己成为自由职业者吧.不再是为工作而工作的单一技能.

为兴趣而生

以前的事业越做越宽,今后的事业越做越深,深度工作才是真正让你成为少数领先者的关键。扩张自己,形成个人影响,自然有人找你.比如以前开店,最关键的是地段,后来最关键的是流量,而如今最关键的则是粉丝。粉丝需要你努力维持自己的名片,如果你忙不过来,可以请好几个人努力维持你在网上的名片,让别人看到的永远是一个人.其实是好几个人在运营..为兴趣才做得长远,因为在私人定制已经不再像电影里刻画的是富人所独有的奢侈行为了。这需要高超的自由职业家给个人,给企业量身定做.没有兴趣与努力是走不长的.

感情陪护

你离千里之外的人很近,你离身边的人却越来越远.这都是后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你得粉丝比你身边的人更喜欢你。。像陪练,陪护等工作会兴起.比如最近看了一则新闻说:......这个时代已经属于后互联网时代的黄昏了,一个全新时代正在到来,万物互联.未来或许人更寂寞...人的感情色彩正在变淡,人们更愿意相信数据,变得像机器,而机器正在加感情化,尝试走近人的内心,变得像人。这或许都是人工智能时代将要带来的预兆.在未来,人会更寂寞.大家都买机器人当老婆老公的..未来机器会更像人.你看现在单身的,离婚的这么多,据说中国十个有四个离婚.(以前看新闻看到的.)或许是全球趋势吧,再看最标榜独立的美国,也有百分之35的人啃老.以后人工智能全面普及,现在只是萌芽。那衡量得不再是贫困人口,而是无用人口.

创意

在那个时代,要么自我迭代,要么就会被淘汰。学习也非常重要.学不同的东西.因为你不知道哪个领域给你带来点子或创意.而在未来创业,最关键的问题不再是钱,而是创意,是思维。作为创业者,你很难再聘用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选择与他合伙。但不要忘了,现在乃至未来优秀的人才其实都是自媒体。所以你必须与他合伙,而不是雇佣关系.

对于自己的想法,不太想不断的去学习深造会计证件..觉得那是夕阳产业,浪费时间。肯定被机器取代的。十年罢了.所以考CPA之类对我是浪费时间......

如何发现下一个趋势?

个人建议。

1.应用宝,应用商店,豌豆荚,安智市场,安卓市场,小米应用商店。中国主流的这些社交软件分享平台。现在什么软件应用最热门?什么用户最多?什么下载量越多,这个是趋势一。

2.zf监管互联网会越来越严格,也就是说你在互联网想做灰色,也会越来越困难,只能走向正规化,做垂直领域健康的项目,做价值释放,比如说美食,比如说评测。就不可能再讲羊毛,天天q群发黄色链接了。这是趋势二,互联网正规化,体系形成。


3.发现趋势的第三个点,网易博客在去年关闭,头条,天涯论坛也已经没落,未来是短视频的风口,社群电商的天下。

4.多去关注时互联网资讯类的公众号,互联网资讯类的媒体博客,互联网资讯类的微博,他们都掌握着中国比较前沿的互联网信息,比如吴晓波。

5.中国的离婚率以后会越来越大,所以做情感项目,婚姻,小三分离,泡妞项目非常有钱赚。

6.多关注一些咨询类的网站,比如说艾瑞咨询。具体的话我会发一个图片在下方,大家可以进行浏览。

7.那些大佬。大公司,巨头已经在做的项目,就是未来五到十年这个行业正在变革的项目。比如百度现在在做ai智能,再比如说阿里在做生鲜。你可以通过淘宝指数,微博指数,微信指数,百度指数。指数查询相关的工具,得到这些数据分析这些行业的波动。

8.中国的国情和外国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国人的你无法逃避的那几大问题,第一是就业,第二是学业。第三是成家立业【一般我都是简称为娶媳妇。】围绕这三个点,你最少能够演变出来的趋势项目最少有几百个。

比如,公务员培训,考研项目。因为这个市场人群在中国最少有几百万,而且他们都是有付费能力的,年龄25岁,26岁,完完全全能够买的起她一两千块钱的培训费,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现在随便一个农村娶个媳妇最少要十几万彩礼,有些地方二三十万都正常。。也就是为了婚姻状况突出。如果有从事法律专业的各位兄台,你专注于离婚法律调解,分居,闹离婚相关的法律案件,那么你有大钱可赚。

特别是大城市那一些有几千万资产的富婆,只要你有对应有她的服务,那么他就会把钱扔给你。

比如淘宝上有几款旗袍,成本也就一两佰块钱,但是可以卖到两三千。

大数据导航3500多款数据工具,分析趋势的营销网站。

「抓住趋势,你的职业发展会更快。」这是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过 40 年的努力得来的一条实践经验。我不敢说这条经验是永远正确的,但是我敢说,至少在过去的 40 年中它是行之有效的。

这里所谓的抓住趋势,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行业。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国热门行业的变迁史。

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行对外开放的时代,因此,90 年代时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和外贸行业是最热门的行业。我曾经在中国通信领域最大的设计院工作,那时,我国的通信建设仅限于铺设电话线路,而我们设计院的建筑设计所,一年能接到几十个通信大楼的设计项目,当时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年收入十几万元。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升级,城镇化、电信、能源等领域纷纷爆发,以外贸为核心的商业也保持了增长,所以在那个时期,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人都有较高的薪资收益。与此同时,许多外资企业借助外贸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如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行业,直到现在依旧在持续发展。

2000 年以后,金融行业与保险行业快速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的企业化,股份制银行迅速扩张,大量国企进入证券市场带动了证券业的爆发,开启了大金融领域的春天。

2005 年以后,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涉及外贸的行业开始衰退。同时,网速的提升使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迅速升温。此时互联网行业的人进入快速升值通道。此外,随着商品房大量进入市场,房地产行业也开始迅速升温,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汽车行业爆发。

2012 年以后,建筑、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建设规模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而互联网及其细分领域还在持续爆发。

这些趋势,只要你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抓住了一次,就抢占了至少五年的发展先机。要知道,占了五年的先机就意味着比别人早赚五年的钱,而跟现在的一块钱相比,五年前的一块钱显然更值钱。

因此,我们还是事后诸葛亮地说,如果一个 80 后在 2005 年左右大学毕业进行职业选择时,抓住了行业发展趋势,选择进入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汽车四大领域中的任何一个,然后一直干到今天,他所取得的职业成就将是惊人的。

接下来,我将为你提供一些思考行业趋势的方法。

1.把工作看作一种投资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拿钱出去投资,他们不知道的是,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我们在工作中也投入了资源,只不过这个资源不是钱,而是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当我们把选择工作看作一种投资时,内心自然就会评判,把时间、注意力和能力投入哪个行业比较划算。

人们常问:「哪个行业有前途?」其实, 前途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钱途。 想象一下,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行业很有前途,但就是挣不了多少钱,你还会选择它作为你的职业发展领域吗?我猜你不会,因为这不划算,而这种判断划不划算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投资的心理。

既然把选择工作看作一种投资,我们选择行业的思路,是不是就可以借鉴那些投资大师的思路呢?

2.我们把钱花在哪里,哪里就能挣到钱

我们把钱花在哪里,哪里就能挣到钱。」

这个观点是《国富论》中所提到的交换理论的体现。

例如,你打了一辆出租车,把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那么当你去当出租车司机时,你就挣到了打车人的钱;你买了新的手机,把钱付给了某手机销售商,那么当你去卖手机时,你就挣到了买手机的人的钱。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说,大家在哪个行业花的钱比较多,哪个行业挣更多的钱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我们只需要了解和分析,大家在哪个行业花的钱比较多,就能够大致知道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抓住趋势,你的职业发展会更快。」这是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过 40 年的努力得来的一条实践经验。我不敢说这条经验是永远正确的,但是我敢说,至少在过去的 40 年中它是行之有效的。

这里所谓的抓住趋势,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行业。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我国热门行业的变迁史。

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行对外开放的时代,因此,90 年代时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和外贸行业是最热门的行业。我曾经在中国通信领域最大的设计院工作,那时,我国的通信建设仅限于铺设电话线路,而我们设计院的建筑设计所,一年能接到几十个通信大楼的设计项目,当时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年收入十几万元。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升级,城镇化、电信、能源等领域纷纷爆发,以外贸为核心的商业也保持了增长,所以在那个时期,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人都有较高的薪资收益。与此同时,许多外资企业借助外贸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如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行业,直到现在依旧在持续发展。

2000 年以后,金融行业与保险行业快速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的企业化,股份制银行迅速扩张,大量国企进入证券市场带动了证券业的爆发,开启了大金融领域的春天。

2005 年以后,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涉及外贸的行业开始衰退。同时,网速的提升使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迅速升温。此时互联网行业的人进入快速升值通道。此外,随着商品房大量进入市场,房地产行业也开始迅速升温,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汽车行业爆发。

2012 年以后,建筑、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建设规模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而互联网及其细分领域还在持续爆发。

这些趋势,只要你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抓住了一次,就抢占了至少五年的发展先机。要知道,占了五年的先机就意味着比别人早赚五年的钱,而跟现在的一块钱相比,五年前的一块钱显然更值钱。

因此,我们还是事后诸葛亮地说,如果一个 80 后在 2005 年左右大学毕业进行职业选择时,抓住了行业发展趋势,选择进入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汽车四大领域中的任何一个,然后一直干到今天,他所取得的职业成就将是惊人的。

接下来,我将为你提供一些思考行业趋势的方法。

1.把工作看作一种投资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拿钱出去投资,他们不知道的是,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我们在工作中也投入了资源,只不过这个资源不是钱,而是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当我们把选择工作看作一种投资时,内心自然就会评判,把时间、注意力和能力投入哪个行业比较划算。

人们常问:「哪个行业有前途?」其实, 前途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钱途。 想象一下,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行业很有前途,但就是挣不了多少钱,你还会选择它作为你的职业发展领域吗?我猜你不会,因为这不划算,而这种判断划不划算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投资的心理。

既然把选择工作看作一种投资,我们选择行业的思路,是不是就可以借鉴那些投资大师的思路呢?

2.我们把钱花在哪里,哪里就能挣到钱

我们把钱花在哪里,哪里就能挣到钱。」

这个观点是《国富论》中所提到的交换理论的体现。

例如,你打了一辆出租车,把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那么当你去当出租车司机时,你就挣到了打车人的钱;你买了新的手机,把钱付给了某手机销售商,那么当你去卖手机时,你就挣到了买手机的人的钱。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说,大家在哪个行业花的钱比较多,哪个行业挣更多的钱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我们只需要了解和分析,大家在哪个行业花的钱比较多,就能够大致知道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就算有能力发现下一个趋势,也要抓得住才行,否则风口过去,你就会变成摔死的猪。此时此刻增强自己的能力,无论趋势什么时候来,你都能顺势而为。

一.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优势

提升自己的层次必须先找到定位,有了定位之后再通过强化能力转为赚钱的技术,简言之,想要赚钱,你首先得有一门拿得出手的本事,你的本事越强,挣到的钱就越多。

那么,想要确定自己的定位并发展本事,如何做才能找到赛道?

1.差异化

齐白石有句很经典的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话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

比如你看到别人做什么事成功了,一味去模高档和追随他,结果往往很难像他一样成功。

反之,如果你能够取长补短,在借鉴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最后却可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就拿知识付费来说,别人都去做大班教学,一些新人却选择去做一对一的小班制,大家在上完大咖的课程之后,发现这种课程很难得到针对性指导,便纷纷涌向了一对一。

因此小班教学越来越吃香了,这种就是抓住差异化定位的红利。

2.痛点

心理学上有个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而我们常常提到的痛点,则是一件待完成的事情,这个未解决的事情会经常性地困扰我们,使我们迫切地想要去解决。

当你能够为别人解决“痛点”时,你的价值就会放大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轻而易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依赖,赚钱就变成手到擒来的事情。

3.杂糅

李小龙说,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创新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借鉴别人长处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把百家之长杂糅成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变成自己的独门秘法。

李小龙是中国深具影响力的武术家,他靠自己的每一个腾空、踢腿、出拳征服和震撼世界。

而他之所以能够具备出色的功夫,正因为他吸收了东方的道家、禅宗与西方哲学中的精华,再糅合到一起,把这些优秀的思维运用到武术当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一套武术。

像杂糅在自媒体领域也是很常见且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比如我关注的一个职场作者,他很喜欢写作,又喜欢漫画,于是他便把职场知识用漫画形式展示出来,得到了无数粉丝的追捧。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领域已经没办法做出新意了,不妨考虑一下,能否把两个不同领域的东西融合到一起,碰撞出新的产物。

4.互补

牛仔大王李斯维曾经跟着别人去美国西部淘金,到了半路,大家发现前面横着一条河,不知道如何渡过去,这时的李斯维脑洞大开,当起了船夫,赚了不少银子。

之后当他到了淘金的地方,发现这里已经被很多人占据了,李斯维只好暗中观察,看看有没有别的赚钱路子,他发现沙漠非常干涸,到处都缺水,他便灵机一动去卖水,生意很是火爆。

别人看到他卖水生意特别好,有一些大汉也开始模高档他卖水,他的生意渐渐不那么景气,而且还遭到几个大汉的挑衅,水车被打得七零八落。

尽管屡遭挫折,但他一直对自己充满信心,没多久,他发现淘金人的裤子很容易被磨破,而这里又到处是废弃的帆布,如果把这些帆布缝制成裤子,是不是也是一条出路呢?

说干就干,李斯维缝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这种裤子耐磨好穿,很快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和追捧,李斯维也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牛仔大王。

李斯维的赚钱思维就是“互补”,在淘金热的阶段,他没有跟别人做起一样的行当,反而从淘金的互补需求切入,别人淘金要过河,他马上去当船夫,别人需要喝水,他马上又去卖水,别人需要裤子,他便发明了牛仔裤。

学会互补思维,你才能做出区别于他人的品牌,才能打造自己的独特优势,抢占第一赛道。

二.跟高手学习

曾经在书上看到一个穷人变富人的故事。

有一个贫穷的犹太人,他认识一个家财万贯的富人,为了能跟着富人学习,他主动提出为富人做事的要求,并且分文不取,只要让他为富人服务就行。

富人答应了。

干满3年后,穷人像人间蒸发一样,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十年过去了,穷人已经成为当地首富,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越了富人。

富人感到不可思议,他请求穷人,愿意用十万块买他的致富经验。

昔日的穷人听了,不禁大笑:“我的经验都是从你那里学来的,才能坐享今天的财富,怎么你今天又要出钱买我的经验呢?”

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希望变成有钱人,就跟着有钱人学习,如果你想变成高手,那么就跟着高手学习。

与其盲目地摸着石头过路,试探深浅,不如找个高手指点方向,这可以为自己节省不少时间,也避免走弯路,这是通往成功的最好“捷径”。

有人总结说,中国社会亟需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关系社会走向契约社会。并进行了简单化对应:熟人社会就是关系型社会,而陌生人社会就是契约型社会。

契约型社会,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探索自我的可能性,这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在《思维精进》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3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每周跟不同行业的人进行对话

现如今的生活压力比过去重了许多,于是很多人习惯一放假就窝在家里,认为这样做更放松。

但其实,工作已经把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架里,让我们越来越难以突破,时间长了,我们不仅会感到适应,还会限制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更应做到,每周抽出一部分时间,跟不同眼界,不同圈子,不同想法的人聊聊天,进行信息置换和思维碰撞,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保持成长。

2.通过平台和熟人获取交流的机会

看到这,有些人会说,我也想多跟优秀的人聊聊天,但圈子太小了,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人。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要联系一个人根本不是难事,你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和熟人获取到跟高手交流的机会。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脉很广的朋友,他一开始也是一个名不经传的自媒体新人罢了,但他十分好学,经常通过各种平台参加线下的沙龙活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认识了很多厉害的朋友。

3.取得工作跟学习之间的平衡

时间是每个人重要的资产之一,在接触大咖和高手之时,我们要避免走进闲聊的误区,如果结交大牛只是为了闲聊,完全没有必要花费这个时间。

跟高手对话之前,我们要牢记自己的目的,并且做出一个评估和预期,这样对话时才能够尽快切入主题,免得浪费彼此的时间。

三,扩大影响力

在《财务自由之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一个人的收入除了跟能力和知识有关之外,最为重要的因素,取决于你的影响力。

这话不无道理,在现实当中,真的一类人身怀绝技,能力出色,但因为没有发挥出个人影响力,这些才华和能力也只能被埋没。

只有扩大影响力,你的才华和能力才能被无限放大,变成一台赚钱机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扩大影响力呢?

1.利用好社交平台

对于富二代红二代来说,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天然的影响力。

但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不可能在人群中自带光芒,因此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放大个体的优势。

像李佳琦和李子柒这些网红,就是靠自媒体平台崛起的,他们可以,我们一样也行。

2.用文字和视频等载体输出你的思想

有了平台之后,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发挥影响力了,这时候还要懂得利用内容去宣传和推广你的作品。

比如像网红店,就会利用抖音视频发表产品的制造过程和特色菜单,吸引更多客户进店消费,这就是借助文字和视频输出影响力的方式。

3.坚持就是胜利

当然了,要发挥个人影响力,绝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些已经出名的网红,也是每天兢兢业业地创作出新的作品,唯恐被读者遗忘.

影响力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炼成的,靠的是长期的内容输出和滴水穿石的坚持,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毅力和努力,这样才能征服和感染更多人,让其成为你的忠实客户。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今天的内容,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成为高手。

首先,通过差异化,痛点,杂糅和互补方式找到自己的定位,切入优势赛道。

其次,学会跟高手联机学习,每周抽出时间跟高手对话,通过平台和熟人认识更多优秀者,并时刻牢记自己的交流目的。

最后,放大个人影响力,借助内容和视频等形式通过平台的展示,链接客户,并学会坚持。

做到以上这些,无论趋势什么时候到来,你都能成为抓住时代红利的幸运儿。

最后,来一波重磅福利

在公众号苏乐爱写作后台,

回复“年薪”,获取我从月薪2K到月薪过万的秘密

回复“见面礼”送你一份价值3999元的写作礼包(包括10本电子书+投稿资源+写作课)

回复“头条号”,送你一份头条写作3个多月,月入5位数的运营方法

回复“知乎”,获取我知乎答题3个月,涨粉1.5万的秘籍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微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