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开心想辞职,可是又不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想做什么,怎么办?
题主跟我很像,毕业一年半,工作一年半,不同的是我已经辞职了, 还有一个礼拜离职.
我想说一个感悟,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开心的过好每一天。我可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但是我知道目前的我不想要, 所以我选择了辞职.
不知你看过搭车去柏林这个记录片没有, 搭中国卡车司机的车,司机都是在抱怨,腰不好,枯燥,累,都愁眉苦脸的, 到了土耳其,同样是卡车司机,唱着歌开车,很快乐,累了下车喝茶抽烟,旅行者都着急. 这就是工作状态, 我认为与其象前一种行尸走肉般的上班,还不如不工作. 当你决定要辞职的时候,总有人说 你要想清楚, 现在遇到的问题将来也会遇到, 多从自身找原因 ,等等. 我的建议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创造自己的生活
可悲的是,我发现很多人都是抱着上面中国卡车司机那种状态在工作的,他们觉得要养家糊口, 在混日子 , 想得太多, 忍耐工作中的不公, 忍耐枯燥的工作 , 只能用想得开来为自己开脱,上班的时候体会不到快乐, 这是你期望的未来吗
-------------2014.4.16 update------------ 应该是一年半以前的答案了,没想到这么多赞,而且还陆续的增加,当时多少有些泄愤才说出那些话,有些冲动,三年来我换了四份工作,很不稳定,相比之下这次冲动辞职的还算好的。我可以说是反面教材了。两年后我的建议是,搞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轻易泄愤似的辞职,认清自己真的太难了。最后谢谢各位捧场
------------------2014.6.18 update---------------- 这个问题还不断被人赞,我被赞最多的答案,真想取消匿名啊`````` 我很担心我的回答误导年轻人,4月份我也说过了,其实5月份我刚换了工作,不过这次下定决心就在这做了。我之前走过的路自己不后悔,因为我没有认清自己,有时候现实也会逼着人认清自己,比如我,现在要面临结婚买房,也容不得再冲动辞职,尤其是即将有了房贷,想都不要想。我理解年轻人的冲动,你们在没有对象不着急结婚没有房贷车贷之前,赶紧找到一条正路才是关键。 工作没什么热爱不热爱的,有时候不能只希望工作去匹配你,要想办法让自己适应这个工作。 每个人个人情况都不同,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多想自己,多问自己的家人朋友,多听取别人意见。
最后我不更改之前答案,因为那毕竟是我的心路历程~
------------------2015.2.2 update---------------- 我又回来了,换了四五家公司我最后到了一家大企业,这里我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不论同事还是工作还是领导,感觉找到组织的感觉,看来不断尝试还是有点好处的
2015.12update 还有人问我近况,我又仔细读了一下最初的回答,觉得说的也不错。近况还是上一家大公司,干了一年半年多,压力是有一些,同事的能力都很强,而且由于我换的工作太多,导致很多年龄比我小的人职位都比我高,说实话我是这里除了经理第二老的人,论年龄来说的确混的不怎么样。 最初的答案我现在也有疑惑,其实是对我的职业选择方面,因为我算跨行,之前是学艺术设计的,还是硕士学历,毕业于一所211,工作以后一直做前端码农(不知有没有熟人认出我…),所以有时候一直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以前面试的时候,有人问我你这的研究生不是一般人能考下来的,但你现在做的工作又没什么技术基础,让我很伤心。 我其实也试图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做其他方面的事情,比如写小说,做视频,做游戏直播,但实践下来我还不是在这个圈子里,更难了。就目前所从事的领域,已经有一些积累了,没办法,想赚钱就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勇敢的走下去,现在再去实现梦想,比如我的理想是当导演,也不是不能做,但一切从零开始,我这个八零后又要跟一帮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一起奋斗,体能和精力上肯定不行啊,另外更重要的是,老婆怎么办,房贷怎么办,qaq。
我觉得吧,我的经验可以让人借鉴的就是少走弯路,在还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以后的选择代价会越来越大。最后还是谢谢各位,这个答案应该还是我的票最多的。
------为赞取匿,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混的不好也很少回答职场问题,这回答我认为是自我发泄触到各位痛点。有问题还是会根据我的经验帮助大家,但实话是我心境和以前大不相同-------
2017.4 update
这个问题让我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有求职的混扰~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我又换工作了,从bat离开去了银行,其实算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希望能有好运吧。我是在带着房贷,有着老婆,面临着压力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再次离职,比较稳的是,找好了再走的。
现在再换只能是无缝连接,三十多了还是觉得定位不明确,好在我还还还有换的能力,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面试的时候连面试官都讽刺我经历也太丰富了吧,但是我还是找到了,另外一种感觉的工作,人挪活嘛~
祝各位一切顺利!
2019.1.2
看之前的幼稚的文字挺不好意思的,我现在很好,三十多了,我今早在想二十到三十岁,都可以寻找方向,随便试错,三十之后是在积累,为四十到退休做一个稳定的积累,就不要换方向了,企业也不允许你再换了。
我还记得我实习的第一家公司有一本工作手册上写的,一周工作五天,一天八到十个小时,一年是多少,你在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生活和休闲,从二十几岁工作开始,到六十岁退休为止,你的生命占比最大的可能就是工作,甚至比你睡觉的时间都多,是你人生的主体,所以善待你的工作,好好经营,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价值,唉,加油吧,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我其实一直不明白随手写的怎么一直这么多人点赞。
你所有的问题都是你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你要怎样才能喜欢自己呢?拿高薪?职位高升?上司提拔?同事赞赏?工作有挑战?并且是你喜欢的方向?这样一来,你就不会累了?别闹了,你的位置还没到那里。
说到底,公司再怎么混乱,公司就算明天就要倒闭,与你也没什么关系,你又不是高层,又不必顶压力,最多公司没了领点补偿再换工作。以你现在的情况,是在公司基层野蛮生长的阶段,听你的介绍,你负责新媒体营销和运营,但这不是你喜欢的,没关系,你可以换工作,但你得给自己个交代吧,所谓的交代就是,你现在在这家管理混乱的公司,在这个岗位上,你怎么取得一份工作成绩,产品微博和电商运营都属于marketing层面的工作,你从你的工作中对市场的了解有了怎样的提升?你的工作对公司有怎样的业绩提升,如果你觉得你完成的OK了,那好,换一家好点的公司,这些都是你的谈资。如果你觉得你目前工作的业绩不怎么样,对市场也一知半解,那么你做得不够。你所需要的是,面对你自己的工作态度,在现在的岗位上研究你所面对工作对象,唤醒你的业务能力。
负面情绪,谁没有呢?如果不进行管理,心态会变得很糟糕,也会对你的生活有影响,甚至会影响你朋友、同事对你的看法,到时候不喜欢你的人恐怕就不止你一个人了。平时生活中,注意一下自己的社交圈子,不妨多与行内行外的朋友交流,拓展眼界。
另外,生活不光只是眼前的工作而已,生活中有太多令人兴奋的事物,你的职业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要因为工作出点状况就让你惶惶不安,不值得。
妹子,现在你就好像在一泥潭里,只是陷进去了一半,所以你可以呼吸,可以生活,但是泥潭里的感觉一定很不好。
你现在有两个选择:
继续呆在这泥潭里,有三种可能——
- 有外在的力量把淤泥清了,水变清了,你生活变好了,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管理混乱公司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而你将会浪费你的青春;
- 你脱颖而出,帮助公司把淤泥清了,让自己赢得好的生活和成功带来的快乐及收益,但对于你这样一个刚工作一年的妹子不太现实;
- 你继续在公司呆着,始终让自己呆在泥潭里,好的话,你可以把头露外面,不好的话,沉了,你的青春和能力都损失了;
走出泥潭
你虽然没有了稳定的生活和感觉,但是至少你从泥潭里出来了,也许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发展的很好,也许你还会进下一个泥潭,重复上面的问题。但是你至少给自己的人生多了n种可能;
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两个同事爬山遇到一个老和尚,说起工作中的各种不如意,老和尚说,不过一碗饭。
回去以后俩人一个辞职,一个继续。
若干年后,两个人再相遇,都已经是不再是当年的小菜鸟:辞职的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农场,继续工作的也已经成为公司的栋梁。
辞职的那个说,老和尚说了,不过一碗饭么,我一想也是,何必受这个气呢,就辞职回家种地了。另一个同事说,对呀,老和尚说,不过一碗饭,我就想,何必想那么多呢,我只要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做极致,没想到一切就好起来了。
我自己是很讨厌这种小故事的,纯属是编出来的,比成功学高明不了多少,恶俗。但这个故事,确实给了我一些触动。出来讨生活,终究,还是靠实力说话的。虽然这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句没用的废话,可惜不得不说,既然没有爹可以拼,剩下的只是拼努力了,环境种种令人不如意,去也好,留也好,多问问自己,工作做得到底咋样,有没有做好,能不能做得更好一点,可不可以把它做完美,如果都做好了,那还怕什么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妹纸,毕业一年,已辞职两次,现也是找工作状态。第一份工作量太大,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体力劳动,并且觉得所作工作对自身并没有提升,所以辞职,这份工作干了8个月。
第二份工作前几天辞的,人物关系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灰尘大,气氛也不好,领导经常骂脏话,实际工作改善也不大,我认为我在我身边的同事身上学不到什么,同样地,我不是牛人,我怕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会变得粗俗不堪,我宁愿身边的人都比我强,可以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毅然辞职。
我认为工作就是,往小的方面来讲就是混碗饭吃,吃得开心,相互尊重;往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断提升自己,现在做的事能为你以后想做的是打下基础,再拥有一个很牛的领导的话就跟好。如果这两样,一个都不沾边的话,那就辞了吧,活着本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个人感觉呀,不开心的工作真的做不长久的,我就属于那种比较注重工作氛围的人,如果一个公司环境氛围都很好,即使工资低点儿也没关系,如果一个公司充满勾心斗角物欲横流,给我多高的工资我也干不久的,我是那种没什么心眼的,只想平平淡淡的就好,如果题主和我,那就跳槽吧,换一家适合你的,如果你是那种很有奋斗情怀的,就请你宇宙爆发,好好努力。我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只是不喜欢工作而已!
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想辞职又不知道要去哪里,怎么办?”
对此我的回答往往都会举一个例子,“车开到十字路口,是左转还是右转,犹豫不决。可是你注意到自己的车没油了吗?”
现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我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办?
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于遵从长辈的安排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导致自我选择的能力逐渐退化。到了需要自己选择的时候 ,就容易变得迷茫、不知所措。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找准正确的道路,因为没有一条路是完全正确的。当公务员有公务员的苦恼,做老师有老师的烦恼,自己创业有创业的风险,似乎各行各业都不适合自己。怎么办?
1 我有一位朋友,原先也是公务员,几年前辞职了,开了一家儿童餐厅,如今在我们城市有了三家连锁店,生意风风火火。
他是个典型的不“安分守己”人士,大学期间就是学生会干部,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思维非常活跃,性格也很开朗。此外,他对各方面知识涉猎都很广,无论是文学、经济学,还是心理学、哲学,似乎都是他的兴趣所在。
在他还没辞职的时候,一次跟他聊天,谈到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我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只知道如果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话,自己迟早要被时代所淘汰。”
后来,他又报考了在职研究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参加了很多网上的学习课程。
从一切的行为来看,这都一个积极进取的好青年。唯独有一点让我不解,他的学习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就是说这个人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都听,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想干嘛。或者说,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嘛。
另外,他连公务员面试官的资格证书都拿到手了,一次还开玩笑的跟我说,以后要是公务员不干了,可以去培训机构当老师。
后来,他偶然发现其他城市开了一些儿童餐厅,生意很好。经过调研发现我们城市这样的餐厅很少,于是到处搜集资料、调研市场、寻找合伙人、做家人的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果断辞职走人。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辞职行动,没有感人肺腑的辞职报告,甚至给人感觉非常突然。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他走的那么坚决、那么果断,是因为对自己才华的充分自信,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和积淀,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去迎接市场的挑战。
而他看起来“盲目”的学习,则是在未明确人生方向时的最好选择。毕竟,每一天,他都在学习,每一天,他都在进步。
与其抱怨工作、埋怨现状,不如多花点时间看看书。因为前者毫无意义,后者才是正道。迷茫的时候,不知道要走哪条路的时候,看似是选择的问题,其实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自己的强大了,条条大路都能通罗马,那很多关于选择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过于注重目标的选择,成天琢磨是去考公务员还是当教师,是去创业还是去BAT公司,那就主次颠倒了。
迷茫的时候,东想西想、东张西望纯属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从最简单的做起,每天看看书,听听讲座,上上网易公开课,听听TED的演讲,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加独到,个人的视野更加宽广。
2 过去,我也曾一度迷茫,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有哪些。
刚参加工作时,也曾虚度人生、蹉跎岁月,大把的时间花在各种网络游戏上,大量的精力花在各种无用的交际中。
从大一到现在,无论是帝国时代、红警,还是DOTA、LOL,甚至包括这几年很火的OW(守望先锋),我都玩过。有一次我看着OW的游戏界面,里面清楚的显示着我的游戏总时间是300多个小时。瞬间我就醒悟了,300个小时我能做多少事情啊,能看多少本书啊,浪费在这上面,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后来,我就删除了电脑里的所有网络游戏,只保留一些休闲的单机游戏。
过去,我花太多太多的时间在游戏上了,感谢这些激烈的画面、胜利的喜悦给我带来的种种回忆,我不后悔,这就是青春。可是,正因为过去浪费了许多时间,现在才需要加倍努力。
后来,我逐渐明白,迷茫不是放纵的理由,消遣青春不过只是逃避的借口,其结局注定会走向黑暗。
于是,我采取两步走的战略,一边是努力工作,一边是努力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实话实说,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那必定要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投入大量的个人精力。然后,在自己疲惫不堪回家的时候,是否还有勇气拿起一本书好好读一遍?
常常想起《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一个场景,威尔 史密斯白天在四处奔波劳累,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救济所,把孩子哄睡着后,还要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这份精神真的值得学习。
迷茫的时候,要抓住一切时机提升自己,利用一切时间充实自己。同时,还要努力工作,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的精彩、做出成效。然后耐心寻找时机,静静等待机会,厚积薄发,华丽转身。
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有选择的资本。只要车技够高,任何道路都可畅通无阻。
----------------------------------------------------------------------------------
我的微信公众号:百越水木,每天一篇公务员日记,欢迎围观。
刚好,最近身边发生一样类似的事情大学有个同学,女生,毕业后在某服装公司做公众号编辑,经常有机会接触各种明星,也经常出去外拍。按道理说,她的生活是充满新鲜感,多姿多彩的。
可是,在前段时间,她突然微信我,说生活好无聊好孤独,每天都充满负能量,问我有什么建议给她
生活上,她每天都是晚上8点后才下班,回到家后吃个饭洗个澡刷刷手机,然后11点就睡了,生活永远是“上班-加班-回家-睡觉”,四点一线。因为加班,已经很久没有跟朋友见面了。
工作上,她经营的公众号经常要插入广告,如果不小心讲错话,就会被粉丝骂;如果广告的效果不好,又会被商家;阅读量低,又会被公司骂,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被骂中度过。
但是,她不想辞职,她觉得这份工作挺能学到东西,工资也还可以,所以问我有没什么建议:
以下是我的建议
1.改变流程化
我们工作无聊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新鲜感,每天还没上班已经知道今天要做什么了,把你的工作流程顺序改变,这样会比较有趣,例如1234变成3241
2.放假
无论工作多忙,总会有休息时间的。虽然我那位同学每天晚上8点才下班,但是她一个月会有六天的假期(调休制),我建议她可以凑成两三天一起放,每个月为自己策划一次短途的旅行,与家人与朋友甚至一个人,都可以,出去走走总好过一个人在家。
3.认识新朋友
现在社交软件这么发达,其实要认识人真的很简单。例如同城bbs网站,qq群,微信群等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几个群,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鉴于我那个朋友是女生,并没有叫她利用附近的人,陌陌这些软件。加群,在群里聊天,参加有益得群聚会反而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社交行为。
4.为上班找点乐趣
上班都是很无聊的,一定要找到乐趣
我有个朋友,他是做电话营销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电话介绍银行信用卡。刚开始他很抗拒,很难接受这份工作,而且就算打的电话多也没用,办卡率还是上不去。
后来,他干脆不理办卡率,开始拿笔计算每天打电话的数量,从50到80到100到200,感觉每天都有进步的空间,工作的就比较愉快。而且最重要的是,随着打电话数量的增加,他的办卡率也一直在提升,现在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在业务员中排前三。
其实无论什么事情都好,客观性的东西都是无法改变的,例如家境,身高,样貌。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毕竟
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学会改变
才能过的更开心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希望能点个赞让我知道,感谢哈
我31岁,做过5份工作,在过去8年中即便在一个处处挤兑我上司下面,我也忍辱负重的干了4年。但是31岁我第一次裸辞了,在我30岁这年我的状态跟你描述的差不多,但是为何我突然打算裸辞了,你可以看看我的故事或许能有点启发。
“在经历了一个焦灼的30岁后我裸辞了,打算做个废柴” || 真实人生物语
真实人生物语:31岁的三流之路
原创申明: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30岁之后的人生是没资格失败的”
2018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提了辞职,31岁工作第9年里第一次裸辞。没有新东家,没有面试,没联系猎头甚至是没有更新简历。对于一个过去8年里每次换工作都是游刃有余理性克制的人来说,比做出这样的决定更困难的是重复以下的解释:
没疯,不是冲动
没怀孕
不是创业,就是裸辞
随你怎么想吧 ?
二十几岁的时候你遇到点小破事一冲动辞职了,身边人会跟你同仇敌忾:辞就辞了怕找不到更好的嘛 三十岁的时候你说你理智的分析再斟酌最后决定给自己放个假,身边人只会说:疯了吧 再想想 都一样没区别。
类似语境也出现于你二十岁跟三十岁找对象的时候。
三十岁不再年轻了就该学着将就学会隐忍,生活以「凑合」为主,对工作对生活的投资回报都要算计到一分一毫,没有资本谈放弃因为三十岁已经不被允许失败了。
在无数次糟心的对话中我找到了一个痛快的解释:
过去8年就好像是在打游戏,必须不断的加技能买装备升级才能生存下去。转眼打到三十岁了该有的装备都有了技能也快加满升级变得越来越慢,同时你发现你的人设里有些技能是天生不足实在加不上去了,回头看还有一群二十岁刚入局的人打的兴致勃勃。
你又累又绝望,游戏已经毫无乐趣了却又不敢停下来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而我停下来了,因为我发现我压根不喜欢这个游戏还把自己累病了」
“三十岁我接受跟原谅了自己的弱点”
意识到自己病了大概是去年9月中某天我发了条朋友圈,照片是手机里单曲循环《大悲咒》的截图只配了一句话:我的办公室音乐.——我常用的「丧」式幽默。我清晰的记得那天走进办公室对面的妹子热情跟我打着招呼,我却连露出假笑的最后一点力气都没了,径直坐下塞上耳机开始工作的瞬间想着:能变成透明的就好了,就不用费力跟人讲话了。
彼时距离那篇爆红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的发布还有3个多月而那天也什么都没发生,我明白自己已经丧到无力抵抗了。不太用抑郁症这三个字来表达当时的状况,因为我知道在大多数人眼里我这个人虽然丧,但也习惯以此调侃人生的毒鸡汤之王。一个每天哈哈哈哈呵呵呵呵的人抑郁个MMP?
我们以为: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人往往很崩溃,蓬头垢面多愁善感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笑着看上去活泼开朗,然而他们的内心可能痛苦焦灼,甚至习惯用幽默风趣来抵御心里的黑暗。
抑郁并不是普通的负能量爆棚:很多人都偶尔会经历那种没有理由的低落跟沮丧,就像一场暴雨大多来的快散的也快。而我的整个三十岁却好像始终处于一个冗长的雨季里,头顶有一团无法消散的积雨云。最终击溃你的不是这不明所以的阴霾,而是你试图在这阴郁之下正常生活却始终束手无策的无力感。
在那些最糟糕的日子里,我尽力的不动声色因为身边人那些出于善意的关心问候或调侃: 「你怎么了」「别想了」「多晒太阳」「积极一点」都会变成当时我生命里无法承受之轻: 「这些方法我都试过了」「我比你们更想知道我怎么了」「我这事儿逼好没用」「别再鼓励我了我好累」——刀刀扎在胸口。
抑郁就像是心灵的感冒,无力疲惫都是正常的。面对一个抑郁的人,记得收起你的自以为是。想象你自己重感冒却不自知的去跑马拉松头,晕眼花只跑到一半就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旁边人却说:你怎么会跑不动了?再跑跑吧!多喝热水。是不是更加绝望跟沮丧?
那段时间当我私下跟朋友抱怨突如其来的工作跟任务的时候,非常厌恶对方说:「能者多劳」「老板重视」之类的字眼。明知没有恶意但是依然想让对方闭嘴,同时心里又想:我怎么这么弱让大家失望了。
我这么不谦虚的人居然会这么想,不是有病还能是什么?病了也没什么可羞耻的。
“三十岁让每个人都焦虑的千篇一律”
那段时间里我之所以下意识将自己的状态归结为丧大概是因为2017年丧变成了一种流行的普世状态,朋友圈里被「满脸写着高兴表情包」「葛优瘫」「马男波杰克的颓废金句」刷屏,我一度觉得如释重负:在我独自丧了这么久之后,看到大家原来都这么丧我也就放心了。
我也不是这两年才开始丧的,大概十几岁就看了太多王小波王朔之流『厌世感』是我的一种常规状态: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但也没什么讨厌的存在即合理,对生活不太热情但有很强的好奇心跟求知力,偶尔思考些“人为什么要努力”这种人生终极命题,也不颓废而是一种「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努力但来都来了就认真的活吧」的混沌哲学。甚至工作之后我比很多人都还略努力一点,所以工作也回报了我某种成就跟满足,慢慢混成了大多数人眼里体面的社会人,我也习惯了这种“来都来了”的人生模式。
我以为这个就是努力了,差点要把自己感动了,其实不过是卑鄙的明哲保身而已。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只是些短暂的兴趣与爱好所以三分钟热度过后很快会厌弃,于是我们习惯了按照普世的标准去过自己的人生。即便是我这个看起来很反传统的人也是一样。
20岁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工作跟赚钱,但是大家都在谈收入那么就去做吧。25岁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也不懂那种『表演式』婚礼有何意义,但是父母觉得开心那么就去做吧。30岁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买房,但是大家都买了,那就买吧。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有的事情你再也勉强不了自己了身心俱疲甚至觉得以前的努力也丝毫没有意义了。
2017年我基本都处于一种忙的焦头烂额的状态,身处互联网行业里就像身处精神病院到处都是精神病你哪会觉得自己不正常,我已经把“糟心”当作了一种生活的真面目。毕竟30岁 :一个苍天饶过谁,人人都焦虑的年纪。
可能是因为新中国第一波婴儿潮(1986-1991)出生的人都已陆续迈入30代,所以这一年关于这代人的现状似乎特别受关注,从年初那条『华为开始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爆炸性新闻开始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热议,在知乎搜索“30岁”热门话题依次为:
30岁做什么可在5年后受益匪浅?
30岁重新开始晚吗?
30岁才开始学编程靠谱吗?
有哪些事是你接近30岁才开始担心的?
总之这一年大家都变得紧张起来。朋友圈里被威士忌兑枸杞/养生蹦迪/防脱发系列刷屏,办公室里那些平时热水都不爱喝的同事纷纷在团购枸杞跟保温杯了甚至有人桌上还出现了小型养生壶。
“一种每天三顿吃着地沟油外卖但是抱着泡了黑枸杞的保温杯就觉得还能再加十年班的形式化养生”突然流行起来。
我一度也以为自己的丧是因为对30岁之后的人生感到各种焦虑感造成的于是我问了一些人关于“30岁”最让你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老马
“我对于自己的下一份工作主要在想还要不要继续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去创业?你说这个行业40岁之后的人都到哪去了?”
@刘龙龙
“30岁之后在互联网行业感觉没有竞争力,我也会有这种焦虑,不过我管不上了,反正这么多年听话也没混出来,我没啥好失去的”
@Arenas
“彷徨是所有想创业的人最大的忧虑,把自己逼到一定程度,其实没那么可怕”
@Candice
"我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还是挺满意的。但是丁克嘛,偶尔会焦虑下将来养老的问题”
@老吉
“我现在对于结婚已经不抱期望了,我只想要赚钱自己的皮肤状态也还不错,但是30之后我还是焦虑,主要是身体,工作积累下来的胃病”
@CD
“30岁之后我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把我妈拉黑了”
这个拉黑她妈的人,是跟我从三岁起在一个小区里长大的发小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在大学做心理学讲师。幸亏是有这么个发小在我最糟糕的日子里能够尽早察觉自己的状况。
抑郁就像一场心灵的感冒,感冒从来不是突如其来的也无法药到病除。
在克服焦虑这件事上,比起急着去弄清楚为什么,我做对的第一件事其实是强迫自己不再去想自己到底怎么了。我开始健身了,在那段连续加班最惨烈的日子里,我依然每天坚持5点多起来健身,然后洗澡化妆强迫自己阅读用一切物理阻断的方式让自己没有空隙跟精力陷入焦虑中,因为不再去想自己怎么了,反而让我平静了。
如果觉得工作痛苦,不如就停下来,即便还搞不清是为什么。那时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想法,奇怪的是在我做了这个决定后,我却迎来自己人生最不迷茫的时刻。就像鼻塞太久终于通畅之后,脑袋也变清晰了。停下来不是因为瓶颈,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辛苦了那么久,三十一岁做会儿废柴不行吗?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我何必非要证明自己的才华,没准去做个主播还能红呢?当我这么跟徐狗解释我裸辞的打算的时候,丫忙着发邮件头也没抬沉默了几秒说:好,我就当投资了。苟富贵,勿相忘。
“三十岁之后我只想做个三流的人而已”
在我决定做一阵废柴后整个心情异常放松,开始逐一去挽回那些在我埋头搬砖的日子里逐渐变成“网友”的朋友们,约她们出来讲讲他们自己近期被我错过的生活,却意外的在那些闲聊里找到了关于自己的答案:
『游戏打不下去了,不是游戏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我压根选错了游戏。没什么好怕的,换个游戏继续打就是了』
我遇到了一些绷不住换了打法或游戏的人:
当年在阿里那个晚上9点给我面试的Yoki叫我现在跟她一起去开艺廊扶植手工匠人传承传统文化,还说她对于结婚已经不抱期望了现在只喜欢要钱。
印象里沉默低调的Arenas居然创业了,当他带着自己的团队作为供应商来我们公司拜访时居然还说“我们公司的核心优势就是我本人啊”
拉黑了她妈的CD居然年前把大学老师的工作辞了,去了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心理学独立平台工作,成为了她妈口中全家唯一一个“没有编制”的人。
我也遇到了一些游刃有余越战越勇的人:
拘谨谦逊的刘龙龙去了某社交电商平台,最近他偶尔会说: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少,斯坦福出来的MBA其实也不咋滴。
理性克制活的像个人工智能的Candice做了多年法国时装品牌资深的marketing上周吃饭跟我说:业余时间我尝试把自己打造成家居网红。
我还认识一些一开始就选对了游戏的人:
比如大学玩了四年乐队一心想开咖啡馆的小虎。
或者跟我一起从服装设计学院毕业直接去开了自己的LIVEHOUSE的梦梦。
看着这些人我突然有了件想做的事儿,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我第一次自发的主动想做某件无关功利的事情:我要找30个30岁上下的人聊聊,把他们的生活跟想法记录下来。
我不知道这些记录将来有什么用,我也不想写什么鸡汤跟成功学。我不打算做自媒体,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看到,我就是觉得『这些普通人的烦恼困惑想法以及生活里的苟且跟不安分的自我,在我最困顿的时刻拯救了我』哪怕只有这30个人能看到,这些记录能够给此刻她们焦虑的事情一点点启发。那么我觉得就值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意义,现在我只想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儿。我只是想做个三流的人而已,「有志向」的三流就是四流了。
30只是个概数,可能是28也可能是32,总之是你要走向下个人生阶段前你会有一些担忧跟焦虑,有些模糊的方向却又不那么确定的那几年。
可能你会在我之后继续更新的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这里找到些答案,亦或只是「看着你们也过得这么糟心我也就放心了」之类的。
30人也是个概数,名单我也还没填满如果我还没联系到你可能只是我在偷懒而已。别害羞你可以先来找我。
佛系更新,主题随机,随时停更。
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Peace&Love ?
-End-
我是退休中的Jin:
时髦老干部: 一个没有什么卵用的公众号
有30个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故事
还可以认识一个颜艺俱佳 德艺双馨的我
过来人告诉你,千万别裸辞,千万别裸辞,千万别裸辞。重要的事说三遍。
没工作,没收入的时候,整个人非常容易焦虑。
你之所以有这些困惑是因为人生缺少了目标,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想走出这种状态,必须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让自己的生活有方向。
我的建议是,先继续工作,然后利用好自己的空余时间。好好做个职业规划,想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ps:如果不知道怎么做职业规划,也可以关注公众号【成长解忧】。有职业发展干货哦。
当然也欢迎大家找我聊天!!
要你的公司你不想去,想去的公司又去不了,或者肯本不知道在哪里。
反思审视自己,目标不明确、没背景、经验又少、资源弱,那么这样子的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进入理想的公司呢?
我就来给你分析一下,找工作的关键在哪里,继而,我还会在教你 2 个方法,帮助你认清自己的职业方向。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以此会形成不同的视野,具有各异的认知,对同一问题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生中的迷茫和兵荒马乱谁都有过,但有的人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更顺利地走向成功,有的人却一步走错,偏离目标,甚至一步步走向谷底。我们都知道,选择是一定认知的结果,那么认知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使你在一开始就走上一去不复返的失败之路。可以说,你想进入的公司,是你做出的一次很重要的选择,正所谓知己知彼嘛,所以,我们在选择工作时,最需要认知的,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指,你最强的能力,你能完成而别人完不成的工作是什么,或者说别人完成的都不如你,这类工作是什么。
这些年,常常有人问我一类问题,你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比如说:
· 升职的名额只有一个,我的竞争对手已经来公司 10 年了,我还要参与吗?
· 和我一起面试的都是 211 毕业生,我怎么能胜出呢?
· 现在的工作我应付的很吃力,是不是不太适合我?等等,类似的。
的确,在职场中,上面这些迷茫的境遇很常见,但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很容易流于表面,而没有认清根本。你与他人竞争,最根本,就是在比拼核心竞争力,你要用自身的优势去比拼,从而胜出。如果你遇到了刚在提到的这些问题,正在纠结中,也并不是因为你不努力、不勤奋,而往往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晰。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厉害的人,往往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在哪。
你知道,当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力之后,能有多厉害吗?我们来看个例子,漫画家蔡志忠,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提到《光头神探》、《庄子说》这些漫画作品,很多朋友就会「哦~~」,不过,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创作这些作品的漫画家蔡志忠,15 岁就辍学了,连初中都没有念完,他只身一人到台北开启职业漫画生涯,而多年后,他应聘台湾光启新闻社时,奇迹般地击败了另外 29 名大学毕业生,成功入职。编辑问他:「怎么会那么笃定我们会要你这么个没文凭的人?」他说:「做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备受摧残。我知道自己能画,也喜欢画,所以我就适合做一个画漫画的。」怎么样?可见认清自己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这不关乎学历,不关乎年龄,只关乎你能做什么,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一旦认请了自己的能力,什么跨专业找工作啊、和精英们 PK 啊,就都不是事儿了,神马都是浮云。真的是这样的,我再来举个例子,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要你的公司你不想去,想去的公司又去不了,或者肯本不知道在哪里。
反思审视自己,目标不明确、没背景、经验又少、资源弱,那么这样子的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进入理想的公司呢?
我就来给你分析一下,找工作的关键在哪里,继而,我还会在教你 2 个方法,帮助你认清自己的职业方向。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以此会形成不同的视野,具有各异的认知,对同一问题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生中的迷茫和兵荒马乱谁都有过,但有的人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更顺利地走向成功,有的人却一步走错,偏离目标,甚至一步步走向谷底。我们都知道,选择是一定认知的结果,那么认知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使你在一开始就走上一去不复返的失败之路。可以说,你想进入的公司,是你做出的一次很重要的选择,正所谓知己知彼嘛,所以,我们在选择工作时,最需要认知的,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指,你最强的能力,你能完成而别人完不成的工作是什么,或者说别人完成的都不如你,这类工作是什么。
这些年,常常有人问我一类问题,你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比如说:
· 升职的名额只有一个,我的竞争对手已经来公司 10 年了,我还要参与吗?
· 和我一起面试的都是 211 毕业生,我怎么能胜出呢?
· 现在的工作我应付的很吃力,是不是不太适合我?等等,类似的。
的确,在职场中,上面这些迷茫的境遇很常见,但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很容易流于表面,而没有认清根本。你与他人竞争,最根本,就是在比拼核心竞争力,你要用自身的优势去比拼,从而胜出。如果你遇到了刚在提到的这些问题,正在纠结中,也并不是因为你不努力、不勤奋,而往往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晰。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厉害的人,往往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在哪。
你知道,当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力之后,能有多厉害吗?我们来看个例子,漫画家蔡志忠,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提到《光头神探》、《庄子说》这些漫画作品,很多朋友就会「哦~~」,不过,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创作这些作品的漫画家蔡志忠,15 岁就辍学了,连初中都没有念完,他只身一人到台北开启职业漫画生涯,而多年后,他应聘台湾光启新闻社时,奇迹般地击败了另外 29 名大学毕业生,成功入职。编辑问他:「怎么会那么笃定我们会要你这么个没文凭的人?」他说:「做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备受摧残。我知道自己能画,也喜欢画,所以我就适合做一个画漫画的。」怎么样?可见认清自己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这不关乎学历,不关乎年龄,只关乎你能做什么,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一旦认请了自己的能力,什么跨专业找工作啊、和精英们 PK 啊,就都不是事儿了,神马都是浮云。真的是这样的,我再来举个例子,
我长时间的和有这样想法的人接触,真的很能感同身受。
这种感觉:
痛苦,焦虑,纠结。
日复一日地剥夺自己身上的精力。
整天的生活都被一种无力感给包围。
常常反思,批判自我,真的很痛苦。
但是千万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因为回避痛苦,停止思考我到底想做什么?
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它也是一个必须在痛苦中才能完成的思考过程。
接下来我会用一些案例来告诉大家,这个痛苦的过程是如何突破的。
先说我个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困境的吧:
很幸运,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
做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理论。
这不是某天顿悟,脑袋里突然蹦出了这个想法。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它来源于我的童年缺陷。
我从6岁就开始学画画,但是那个年代的绘画教学非常混乱,老师们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会画画的,所以绝大部分教学方法都是放羊教学:
给你们摆个东西,或者一本书。你们自己随便画
绘画就是个玄学,学得好不好完全看命。
我在长时间的研究绘画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混乱无理的教学体系会让人学得莫名其妙。相信有很多人经历着一样的痛苦。
考上大学以后,逐渐确定志向:改变美术教育。
这段求索绘画教学的经历,被我写在了自己的文章里。
你的绘画之路是怎样的?有些人看完了文章以后留言说羡慕我很早的时候就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一直坚持下来。
其实有一部分我没有写的。
我没有深入地描写,找到自己所爱之前的人生痛苦:
我的怀疑,批判,逃避,等各种负面情绪。
我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存在。想要逃避这个社会的压迫,逃避各种责任。
初三的时候。我整天都在想,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生物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学这些科目呢?仅仅是为了考学校吗?
越仔细想,越想不通。
所以我直接翘课。不来上课,想要退学。
尤其是那个时候还在看克里斯纳穆提的书。
他有一段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悲惨,正因为你过得很悲惨,你就必须从戏院、酗酒、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做社会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来让自己分心。……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律师、政客或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有快乐,因为那份职业会变成毁灭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对于那个时候的我而言。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振聋发聩。
并且,我绝望地发现:
我身边的大人们,长辈们,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
在用自己不清楚也不想要的东西
把自己最纯粹的内心杀死,
然后掩埋。
我越想越绝望。越想越难受。几乎快要抑郁。
即使时隔多年再回想起那个时候的我,我仍然能感受到那种痛苦。
那个时候的我问我自己: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大家要用这样的方式活着?
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轮番劝说下,在他们声嘶力竭的指责中,在他们恨铁不成钢的绝望眼神里。
我看明白了:
他们不想和我探讨人生意义。
他们甚至害怕探讨人生意义。
他们也努力让我跟他们一样。
行尸走肉般地活着。
我妥协了,在家里痛苦地思考了两个星期以后,我回到了学校。
我无精打采的坐在教室里,看着毫无意义的书。
无力感笼罩着我。
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没劲。
连愤世嫉俗的劲都没了。
只觉得这一切,
可笑,荒诞。
时间一长,
这种情绪积累下来,
痛苦变成了麻木。
明明是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少年,
可是身体却没有一点点力气。
我自发地察觉到我不能这样子了:
相比于人生没有意义,我更讨厌自己浑身无力的样子。
所以我决定继续做一个斗士。
既然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也不了解为什么自己这么难受。
那我就来好好了解一下人到底是什么吧。
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所以我开始看心理学的书:
从最开始简单的入门书籍。到后面,逐渐地开始看专业论文。
我记得我自己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吃晚饭。因为我把钱都省下来用来买书了。
我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里了解到:人的任何想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哪怕是非常荒诞的想法,比如梦。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看弗洛伊德破案一样地去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挺有意思的,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
看完了弗洛伊德的,再看阿德勒,霍妮,弗洛姆。初步了解了整个精神分析学派。
尤其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的思想是如何被社会给塑造的,我们以为自己很想要的东西,可能都是别人给我们的。
看完了精神分析学派,再去看行为主义,不得不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书籍看起来最无聊。
他们把人当成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偏激地认为控制行为就可以控制心理反应。
所以看了两本华生的,我就不想看了。
看看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婴儿,我能够让他变成任何你想要的人,律师,医生,司机……都没问题。”
到现在我都说不清这到底是一种自信还是一种狂妄。
接着往下看,就看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了解到了罗杰斯。
这可真是个伟大的心理治疗家,他第一次让我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什么叫做无条件认可。
其实我们活在世界上,很多时候所受到的关注和爱都是有代价的。我们考试考得好,爸爸妈妈就觉得你是个乖孩子。亲戚长辈们也会口口相传。
所以很多好孩子其实心里非常地害怕。害怕让家长失望。害怕一旦自己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说到底:本质上是一种交易。
但是罗杰斯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无条件的爱。
他告诉我,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全心全意地先尊重别人。
这种尊重别人的过程就是倾听,无条件地认可咨询者说的每一句话。
当一个人被爱和尊重包围的时候,他就会放下自己的一切防备,开始真正地去打开自己,认知自己。
因为他终于知道,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是完全相信自己的。他不需要再有任何戒备,也不用再担心自己的任何缺陷暴露出来会被嘲笑。
看到罗杰斯,我也差不多快高中毕业了。
真好。
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遇到了这些心理学家。
这些书,都在我书架上。
很多时候回去,再去翻这些书的时候,我都佩服那个时候的自己。那么枯燥的表述,我居然看得那么津津有味。
在与这些心理学著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我的注意力也从怨天尤人的无力感慢慢地回到了我自己的认知上。
所以我的高中生涯除了画画,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学心理学。
当我有了新的认知,新的知识体系以后。再来看这些人生意义和社会问题,我的心态宽容了很多。
我开始明白:
人是很复杂的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一个人也是被自我和社会反复书写的一本故事集。
不同的初始条件和成长经历就会造就各种各样的人。
因此我不再偏激地把所有不追求人生意义的人放到对立面。那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开始被我放下了。
了解人的过程,也就是了解我自己的过程。我不再执着于某一个瞬间的我。我相信自己是会改变成长的。
因此,也不再那么害怕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了。
因为那只是现在的我不喜欢。
也不再那么恐慌这个事情背后是不是有非常大的意义。
因为那也只是现在的我,看不到背后的意义。
后来创办绘画教育公司,学习管理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当初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看待自我的方式叫做成长型思维。
与成长型思维对立的就是固定型思维。
我觉得用一张表格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两种思维的人在生活里常见的区别。
高中毕业时,其实我都还没有确定,我一定要做什么。
我自然而然地考上美院,开始学习设计。我并不是喜欢设计,但我喜欢设计交给我的知识。
设计师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过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做美术教育而不是设计的,是在我读大二的时候。
那时在中央美院上大学,响应学校的要求,去北京回龙观地区的一个社区小学里做儿童绘画教学志愿者。
每周六从上午7:00开始坐车出发。晚上9:00才能回到宿舍。只教两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车上。
发现自己还蛮开心的,并且不觉得这个东西很辛苦。
对我而言,其实当时有很多可以去做教学的地方,而且可以给我开出1万块钱的月薪。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而言诱惑很大。(所以后面我的确也去了,发现自己不喜欢为了考试去教画画。)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明白了,我喜欢做教学,喜欢研究教学的方法,喜欢教别人如何来画画。
这个事情不管赚钱和不赚钱,我做起来都会开心满足。
这个事情不管结果是否美好,只要去做就会开心满足。
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所以大家也可以问一问自己:
如果大家现在有一件想做的事情,你也可以想想这个事情是否能符合上面这两个点呢?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不想做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才想要去做别的事情的话,这个想法不会帮助我们成长的。
因为这个做法的动机就是在逃避。
在稻盛和夫《干法》这本书中,他讲了一个自己的工作经历:
年轻时稻盛和夫也曾想离职,但哥哥斥骂:“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一语惊醒梦中人,23岁的稻盛和夫暗下决心:先埋头工作,不再发牢骚,发自内心用格斗的气魄、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鸡汤,但是我是非常相信这段经历的。
因为他非常清楚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逃避而做出来的决定,只能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海斯,我个人认为是人本主义学派继罗杰斯之后,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他非常深刻的分析了逃避的形成机制和作用。
他说:心理痛苦本来就是正常的,试图逃避或者控制痛苦才是各种人生问题的源头。
仔细想一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都是为了逃避痛苦。
我们从小到大都这样:
读什么兴趣班,补什么课,选什么专业,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
主动权好像一直不在自己手上。
上了大学呢?
一下子来了那么多选择的主动权,反而不会选择了。
在工作里还是这样。
仔细想想现在这个工作是怎么来的?
是不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妥协了?
逃避只会让我们回避自己真正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工作不顺,觉得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觉得工作环境勾心斗角。
不否认某些公司存在客观的环境问题,但是我们选择离开公司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究竟是因为哪些能力不足才无法适应这个环境呢?
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才是导致我们想要离开公司的主要原因。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去学习提升这样的能力?如果我们回避了这个问题。即使再换一个环境,我们仍然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有这么一些公司,他完全不看重人际关系。他只看重你的业务能力。
OK,那我们可以试着去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公司?
不管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是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你都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之处,
并且冷静地分析了你想要离开公司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所致,还是由于外部因素所导致(比如公司有人排挤打压你)
这些都是我们在正视问题后所做的决定。
如果什么都没想清楚,就是觉得不爽才想离开,这就是在逃避问题。
逃避当然不是毫无用处,他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安慰。但却会把问题积累起来。
逃避得越多越久,问题就积累的越大越深。
直到最后一根稻草来临,我们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就这样结束吗?
不甘心吧,
怎么能够就这样结束了呢!
所以我们沉住气,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
一起来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这是一个很累很辛苦,很不容易的过程。
不过这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过程。
我的成长经历和我所学习的知识告诉我。
想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关键线索就是:
童年
还记得文章开头吗?我写了我为什么要做美术教学的原因:
一直以来我所接受的美术教育都是混乱无序的,不讲道理,靠感觉的。所以我希望我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大家觉得绘画的背后是理性的,有迹可循的。
这件事情就是在帮助别人学习画画。但同时也是在填补我自己的童年遗憾。
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我就是一直在治愈自己的童年,青年。不过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不幸的。
我对于我童年的认知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反反复复,分析自己越久,对于这个童年的认知就越客观。
童年时混乱的美术教育,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机遇,这个初始的混乱,逐渐成就了我现在想要做这个事情的决心。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很有可能你还没有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过去。
我推荐阿德勒在《超越自卑》里使用的方法:
1-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支笔,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
2-从你能有记忆的时候开始,一般是三岁以后,一直回忆到你的青少年时代。
3-按照顺序,每一个年龄段,都写下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也曾经让很多同学或者朋友写过这个,根据我的经验,一般写着写着,就知道自己童年的遗憾或者缺陷大概是什么了。
这就是你的人生痛点。
但是解决痛点的方案,是需要自己不断尝试才能确定的。
在尝试解决方案的过程,你也会对自己的痛点认知越来越清晰。
比如:
小明通过分析,终于知道自己的人生痛点,就是缺爱。
于是他找了一个女朋友,叫小红。
小明和小红整天黏在一起,一开始挺高兴的。
但时间一久他慢慢发现,他要的不是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
但他曾以为爱就是这种感觉。
于是他又开始反思人生,回想童年,才终于在某些关键的时刻想起来,原来他缺乏的是深度的信任。
所以小明和小红不再完全黏在一起。
小明开始学习去相信他人。他决定从完全相信小红开始。
无论小红做什么决定,他都全力支持。
这种信任感也让小红开始学会完全相信小明。
此时,他生命中最大的痛点,才终于开始在渐渐地补完。
于是他继续把这种信任感迁徙到他周围的人。
当然这个反馈过程有好有坏。
所以他又会继续开始反思,为什么会有人背叛我呢?
好在他没有完全自暴自弃。
开始学习,渐渐明白。
信任不是无条件的支持。信任的本质是深入的了解。
于是他又开始改变,学习如何倾听,如何去理解别人。
你看,小明的认知在不断地升级,小明的痛点也在不断的转化。
由一开始的缺爱,转变成了想要去理解别人。
童年只是一个发动机。
真正决定最后结果的是你人生中的无数次选择。
但不管多少次选择,只有正视问题,提升自我认知的选择,才是让自己成长的选择。
那么故事继续回到我身上,当毕业后我开始从事线上美术教学后,我又遇到了更多的故事。
我在这个新兴的线上教育行业里,终于可以放心地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教学了。在学生的帮助下,慢慢的把绘画这门课变得更加系统严谨起来。
在互联网上跟我学画画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成年人。
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上着996的班,但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们发现自己喜欢画画。
所以总是有学生来问我:
唯伟老师,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我以后想做插画师,我现在开始还有可能吗?
我通常不会给肯定答复,我会鼓励他们先踏出这一步,一起来学一学。
因为你只有开始尝试了,才知道在这个过程里,你是不是一直很有激情。
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废寝忘食画画,经常来问老师的那部分学生,我才会在他们毕业的时候跟他们说,你们是可以成为专业的画家的。
因为他们在这么疲惫的工作情况下,还要做这个事情。
就已经说明,做这个事情就很开心了。
有一些刚开始说想成为职业画家的,慢慢的也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适合的。
这个过程只有自己探索才能知道,别人是无法给你答案的。
但是作为老师,一旦我发现你是热爱这件事情的。我会尽可能地鼓励你,支持你。
因为我相信对于你而言,绘画是对你生命最大的解救。
所以当我看到我的学生去从事绘画相关的工作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替他们开心。内心里的成就感也更加高涨。
对于那些并不是要把绘画当成使命的人。我也希望,在这一趟绘画学习旅途中,绘画陪伴过他,他也渐渐的认清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想要什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巴菲特的故事。
有个司机曾经问巴菲特:
我有很多事情想做,但我又不知道做什么?
巴菲特说:你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上15件你最想做的事。
这个司机回家认认真真地写了,花了一周的时间。
后面在机场接送巴菲特的时候,司机把纸条给巴菲特看了看。
“现在,从里面选5件你认为最重要的。”
巴菲特专注地看着司机,司机恍然大悟:
“我知道了!我应该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在这5件事情上。”
“错了,重点是你永远不要去碰剩下的事情。”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及时的认知到自己不喜欢做什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收获。
所以如果你明确的知道了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那就要及时止损。去做自己喜欢的。
但是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那就不要冲动。
先沉下心来,重新认识自己。
勇敢地去面对自己一直回避的问题。
最后,真心祝愿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毕业3年了,做过客服和销售,因为最近每天都加班,晚上回到家啥也不想干,觉得太累了,就辞职了!现在在家待业1个多月,每天都在思考要做什么工作,不想再浑浑噩噩下去了,想过编程、设计、运营,但是不知道我到底适合什么,很迷茫!“
为何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往哪条路走呢?
为何明明你最了解自己,却不知道如何找到适合的工作呢?
你知道如何简单判断某类工作是否适合你吗?
我几乎每天都在解决类似“我到底适合什么工作”的问题。看完我的回答,我认为你将有3大收获:
1.你将真正明白,什么叫”适合“你的工作
2.你将用一张工具表和简单3步法,3分钟理性判断某类工作是否适合你
3.如果当下没有满意的工作,你会知道该怎么办
我教你一个3分钟可上手的评估工具表,帮助你理性判断,什么是你适合的工作。
一、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工作?
都说美好的爱情——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醉于深情。
我认为,最理想的工作也同理——始于心动、陷于投入、忠于发展、醉于满足。
1908年,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提出来特质因素论,他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也就是,从专业角度看,如果你的职业——
如果你工作很快乐、有激情、能发挥你的能力优势、符合你的性格、满足你对工作和生活的期待,那么这个工作就是理想的工作。
1.与你的兴趣匹配,你便能主动投入,投入多了自然熟能生巧——让你始于心动
2.与你的性格匹配,你会做事效率高,工作也能持久滋养你——让你陷于投入
3.与你的能力/专业匹配,你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让你忠于发展
4.与你的价值观(收入待遇与工作意义期待)匹配,你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让你醉于满足
因此,最能同时匹配你兴趣、性格、能力/专业和价值观的职业,是最理想的。
但是理想不等于适合。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一般人很难找到同时都匹配的工作。
有数据显示,工作前5年,90%以上的人都走过弯路,可是世界上1800多种职业,我们不可能全部试一遍,那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呢?
二、一张工具表,简单3步,教你理性判断某类工作是否适合你
第一步:在一张白纸上或者Excel里做一张评估表(如下图所示)
工具表评估法
注:工作A/B/C,代表你目前有能力从事的各类工作,根据你的情况,可以自行增减列数
第二步:假设兴趣、性格、能力/专业、价值观,单项满分都是10分,请按每种工作与你个人匹配的程度去打分
打个比方,你在做设计,同时你也可以做销售或者技术支持,那咱们就这样打分——
如果你对设计的兴趣是及格的程度,就打6分,觉得设计工作比较符合你的性格,可以打8分,再往下依次对能力、价值观打分;把每个选项都打完(如下图所示)
工具表评估法
注: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打分噢,不要参考我的,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
第三步:算出每一列的总分,就是每份工作对你而言的整体匹配度,打分最高的,就是目前最匹配你的职业。
按照我的举例打分:设计分数最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设计是目前最匹配你的职业。
有的伙伴可能不确定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与工作匹配的程度,那怎么办呢?
教你3种方法:
1.最好能亲自体验或者观察这个职业(工作、兼职、实习等)一段时间,这是最准确的;
2.如果没有办法体验,最好是请专业的咨询师来帮你澄清你的特质;
3.再其次,就是自我主观评估+职业测评参考。
为何我不优先推荐大家做职业测评呢?很多人很执着于测评,其实这并不理性,
原因有三个:
一、测评是经概率统计后设计的问卷,题目无法面面俱到,比较刻板;
二、测试比较主观,很多人做出的测试结果不准,如果轻信测评,会误导自己;
三、测评最终给出的职业建议,大部分会让人觉得无法做到,因为它无法结合你所有的因素和情况去分析,只是一个机器给出的参考答案。
因此,需要专业人士结合你的情况进行测评解读,才能确认最符合你的测评结果,以及发挥测评应有的作用。
所以,测评只是一个占比不到30%的参考因素。如果想要获得测评链接,可以私聊我,发你。
我想,多数人打完分之后,可能会有2种情况:
第1种情况,你确认了目前最匹配的职业,然后安心去做了;
第2种情况,目前的选项你都不想要,你还想发掘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如果你是第2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一是认知升级,二是掌握策略。
一、认知升级:建立正确的择业认知是基础
1.等待不如开始,千万别让完美主义害了你
想一下就找到与我们兴趣、性格、能力/专业、价值观各方面都完美匹配的工作,可能性非常小,就像两个人一见钟情的概率一样。
有的工作一开始可能感觉很好,后面又跟想象中不同了;有的一开始不匹配,后面会越来越好。
所以,在你当下所有能应聘上的工作里,那个相对待遇最好、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就是当下你最适合的工作;后面再调整和提升。
2.职业的本职,是用你的能力兑换价值,而不是兴趣或是性格
很多人都有误区,以为工作,自己喜欢很重要,可是,你再喜欢一个工作,如果能力达不到,企业不聘用你,就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很多人问我:老师,我喜欢心理学,想做心理咨询师,不知道是否合适?
我都会平和地请他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了解心理咨询师的胜任要求吗?
你了解心理咨询师在我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吗?
你觉得短期内,自己能从业的可能性多大?
即使从业了,你觉得能养活自己吗?
…
其实心理咨询师获得的价值回报,与前期个人的经济投入、学习投入、时间投入,并不成正比,怎奈目前国情如此。
所以,收入不错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需要特别优秀、能持续学习,还会打造个人品牌。
当然,如果你不差钱,真心特别地喜欢心理咨询,也有这个能力、学历,愿意不计成本,只想获得自我成就满足,那选择这个方向也当然没有问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另外还有性格,不要自我设限,明明内向的人也可以很好地与人交流,外向的人也可以安静做事,只要你愿意适应环境,当然,与性格越匹配,你越轻松。
总之,对于认知,请记得这个公式,
个人期待+现实条件=适合的工作。
想要活得幸福、不纠结——要么认命,要么拼命!
二、掌握策略:如果当下没有满意的工作,怎么办?
1957年,舒伯提出生涯发展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为下个阶段做准备。
也就是说,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曾经因为年少无知而盲目走错,未来想好好发展,你一定要拼命,只有拼命才能改命。
所以,当下没有满意的工作,就为未来创造一个。
有一个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毕业前5年,一直做HR,一开始工作很有新鲜感,后来越来越不喜欢做招聘和员工关系,评估下来发现与她的兴趣、性格、价值期待都不匹配。
几年下来,工作倦怠,没有动力,每天都感觉很失落。
幸运的是,通过探索,她最终确认了更适合的方向——培训。从确定跳槽、到入职心仪公司,只用了1个月。
最终进入行业第一的外企,薪资增加70%,直接管理十几人的团队,之后3年升3级,成为人才发展部负责人。
那几年,工作很有动力和成就感。当然,这期间,她也在不断学习充电。后来又通过精进,转型成为全职咨询师和商业讲师。
对,这个人就是我。没有哪个人,可以只努力一次就高枕无忧。而很多人却跟我说,希望做一次正确的选择,就能后面一路开挂。亲爱的,那是偶像剧。
所以,清晰你下阶段的目标,并且有方法地持续行动,你才可以改变现状,让自己的职业飞轮高速运转起来!
总之,如果当下没有满意的工作,策略就是:
提前定好下阶段的目标,修炼内功、储备能力。
如果生命是旅途,
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灯,
你永远只能看到所在之处100米处,
如果你想看得更远,
你可以多走几步,
或者与能看得更远的人并肩同行。
END【完】→下拉有福利
如果你有职业困惑,自己想不通,身边人又无法给出好的建议,
我很乐意花时间帮你理一理,免费为你咨询诊断,
首先麻烦你:1.为我这篇点赞;2.关注我知乎主页@职业规划咨询师 星悦
点赞关注的你,将冥冥中获得更多贵人的帮助哦!
关注我的公众号【职场星悦谈】(搜索:zhichangCMG):
1.点击菜单栏“手册测评”,即可免费领取价值199元的《看清职业迷茫,找到发展方向》的指引手册、职业测评、及“3种职场精英必学思考模型.pdf”(拯救拖延、说话提问、思维整理);
2.点击菜单栏“咨询”,即可免费获得一对一咨询诊断机会。
职业规划师 星悦的更多 回答传送门:
1.如何在一无所长的情况下找到工作?
2.职场新人如何避免被上司、同事随意使唤?
3.有哪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护自己?
4.年轻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机?
5.如何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
6.对刚入职场几年的新人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7.转行该如何重新选择行业?
寻路
迈克尔过去一直过得很幸福。他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一座大学城里,少年时的他无忧无虑,热爱运动,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他从未思考或者计划过未来,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他的母亲为他制订了很多计划——她希望迈克尔上大学,并且为他选好了大学,甚至连专业也为他选好了。于是,迈克尔去了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迈克尔自己并没有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理想,他只是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迈克尔专业课学得不错,从大学顺利毕业后,他和斯凯拉相爱了。斯凯拉大学毕业后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公司做咨询工作。于是,迈克尔也来到了阿姆斯特丹,并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这一次,迈克尔又跟随女友的计划,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直到这时,迈克尔也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他自己想做什么,或者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没有清楚地表达过自己的人生观或工作观,他总是让其他人为他导航,决定他的人生方向。至此,一切都还算顺利。
后来,迈克尔和斯凯拉(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了)从阿姆斯特丹返回加利福尼亚州——因为斯凯拉在加利福尼亚州找到了一份自己热爱的好工作,迈克尔也在附近的一家土木工程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时,问题出现了——迈克尔依然从事着颇具社会声望的土木工作,但,他却觉得很无聊,焦躁不安,甚至很痛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痛苦时,他非常迷惘,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在迈克尔的人生中,跟着别人的脚步而做出的计划第一次失效了,他找不到方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思维误区:工作不应该有乐趣,因此它才被称为「工作」。
重新定义:乐趣会指引你找到适合你的工作。
很多人给迈克尔提了建议,一些朋友建议他创办自己的土木工程公司,他们认为迈克尔的烦恼来自为别人打工。迈克尔的岳父说:「你非常聪明,不仅是一个工程师,而且精通数学,所以你应该进入金融行业,成为一个股票经纪人。」迈克尔考虑了所有人的建议,并打算辞职,重返校园学习金融,或者去商学院学习。但是,坦白来讲,他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他是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吗?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不适合他?他应该继续忍受这份工作吗?毕竟,这只是一份工作,是不是?
错误!
找到你的路
当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并想找到目的地时,寻路是常用的方法。寻路时,你需要指南针和明确的方向——不是一张地图,而是方向。刘易斯和克拉克是美国 18 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当时,美国通过《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获得了大片土地,于是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派遣刘易斯和克拉克去探索这片土地——他们深入美国西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在通向太平洋的途中,他们依靠的不是一张地图,而是绘制的大量路线图(准确来讲,是 140 张地图)。在人生中寻路也是一样,因为人生没有一个必须到达的目的地,你无法用 GPS 定位,然后规划路线,径直到达。你所能做的就是关注眼前出现的线索,尽最大的努力利用现有工具奋力前进。在我们看来,寻路时首先出现的线索就是投入和能量。
并不是土木工程专业本身让迈克尔失望,他只是产生了困惑,并感到他的生活出现了问题。迈克尔已经 34 岁了,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当他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一团糟,而且他找不到确切的理由。我们让他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坚持几周。在某一天中,迈克尔记录下了自己工作时感到烦躁、心神不安以及沮丧的时刻,并记录下在那段时间(无法投入工作的时候)正在做的事情;同时,迈克尔也记录下了工作中让自己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过得愉快的时刻,以及当时(全身心投入时)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美好时光日志」。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寻路
迈克尔过去一直过得很幸福。他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一座大学城里,少年时的他无忧无虑,热爱运动,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他从未思考或者计划过未来,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他的母亲为他制订了很多计划——她希望迈克尔上大学,并且为他选好了大学,甚至连专业也为他选好了。于是,迈克尔去了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迈克尔自己并没有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理想,他只是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迈克尔专业课学得不错,从大学顺利毕业后,他和斯凯拉相爱了。斯凯拉大学毕业后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公司做咨询工作。于是,迈克尔也来到了阿姆斯特丹,并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这一次,迈克尔又跟随女友的计划,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直到这时,迈克尔也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他自己想做什么,或者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没有清楚地表达过自己的人生观或工作观,他总是让其他人为他导航,决定他的人生方向。至此,一切都还算顺利。
后来,迈克尔和斯凯拉(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了)从阿姆斯特丹返回加利福尼亚州——因为斯凯拉在加利福尼亚州找到了一份自己热爱的好工作,迈克尔也在附近的一家土木工程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时,问题出现了——迈克尔依然从事着颇具社会声望的土木工作,但,他却觉得很无聊,焦躁不安,甚至很痛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痛苦时,他非常迷惘,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在迈克尔的人生中,跟着别人的脚步而做出的计划第一次失效了,他找不到方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思维误区:工作不应该有乐趣,因此它才被称为「工作」。
重新定义:乐趣会指引你找到适合你的工作。
很多人给迈克尔提了建议,一些朋友建议他创办自己的土木工程公司,他们认为迈克尔的烦恼来自为别人打工。迈克尔的岳父说:「你非常聪明,不仅是一个工程师,而且精通数学,所以你应该进入金融行业,成为一个股票经纪人。」迈克尔考虑了所有人的建议,并打算辞职,重返校园学习金融,或者去商学院学习。但是,坦白来讲,他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他是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吗?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不适合他?他应该继续忍受这份工作吗?毕竟,这只是一份工作,是不是?
错误!
找到你的路
当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并想找到目的地时,寻路是常用的方法。寻路时,你需要指南针和明确的方向——不是一张地图,而是方向。刘易斯和克拉克是美国 18 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当时,美国通过《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获得了大片土地,于是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派遣刘易斯和克拉克去探索这片土地——他们深入美国西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在通向太平洋的途中,他们依靠的不是一张地图,而是绘制的大量路线图(准确来讲,是 140 张地图)。在人生中寻路也是一样,因为人生没有一个必须到达的目的地,你无法用 GPS 定位,然后规划路线,径直到达。你所能做的就是关注眼前出现的线索,尽最大的努力利用现有工具奋力前进。在我们看来,寻路时首先出现的线索就是投入和能量。
并不是土木工程专业本身让迈克尔失望,他只是产生了困惑,并感到他的生活出现了问题。迈克尔已经 34 岁了,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当他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一团糟,而且他找不到确切的理由。我们让他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坚持几周。在某一天中,迈克尔记录下了自己工作时感到烦躁、心神不安以及沮丧的时刻,并记录下在那段时间(无法投入工作的时候)正在做的事情;同时,迈克尔也记录下了工作中让自己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过得愉快的时刻,以及当时(全身心投入时)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美好时光日志」。
工作不开心想辞职
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做什么?
是迷茫?
你为什么迷茫?写给现在的你
想辞职就直接辞职好了
辞职https://www.zhihu.com/video/1142517170071363584这个问题简直不要太普遍,年龄跨度从20到30+,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问我,“胡老师,我现在想离职(或已经裸辞),不知道接下来该找什么工作,我该怎么办?”
想换工作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不喜欢:不喜欢工作内容,无聊、学不到东西或没有成就感;不喜欢公司,对公司的文化,制度要求和氛围等反感,不喜欢老板,没水平、不公平、强势高压;不喜欢同事,无法融入,被排挤被孤立。
2、不胜任:工作压力大,难度高,自己老出错,被批评,被质疑,严重影响自信心。
3、没前景: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可替代性高,公司、行业走下坡路,收入低,没有晋升空间。
如果你边看边频频点头,很有可能现在工作已经水深火热,毕竟满意的工作都是相似的,不满意的工作各有各的不幸
现在的各种不满意,基本都源自是一年前或N年前的选择,如果不找出问题出在哪,应该怎么避免或解决,下一次选择大概率还会掉进相同的坑,而且这个坑还是自己亲手挖的。
该怎么办?继续往下看
第一步:定义问题: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到底是什么原因想辞职,不鼓励盲目的坚持,更不能轻易的放弃
想离职,得弄明白为什么想要离职,是及时止损还是逃避困难。
一个人的职业现状不如意,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能力>企业的要求,表现为你会觉得没意思,工作无聊,状态低迷,缺乏激情,结果要么懒要么混,
2、当能力<企业的要求,这个时候你就会忙且身心疲惫,因为跟不上公司的要求觉得很焦虑。
3、当企业回馈不足的时候,你就会出现抱怨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但钱没有赚到能力也没有提高,会心生不满。
4、当自己的需求不清楚的时候最糟糕,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今天看别人进互联网公司很好,明天看人家做金融很高大上,自媒体运营也去跟风,但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就会陷入到迷茫的情绪中。
职业的本质是交换,用我们的能力和资源向特定的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得精神和物质回报,说白了就是拿我们有的换我们想要的。
能力不够,换不来你想要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拿什么来换就更是无从下手。
以题主为例,文中仅提到“公司管理目前比较混乱,职能一直不清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很累,个人情绪易怒易躁”
所以,题主能力如何,想要什么,至少在描述里我们是不知道,不只题主可能不知道,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想要什么。
理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才知道问题到底应该是:“能力不胜任做不来想转行”还是“公司回馈不够要跳槽,换公司不换岗位”抑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要换工作”
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不一样的,正是这些不一样的方案,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轨迹,错误的问题+正确的方案=错误的结果,只有正确的问题+正确的方案=对的结果
在分析原因时,大部分人都很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尤其是情况不好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相信事情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比如工作不顺心,我们会认为公司不好,老板不行,同事不给力。而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相信这是我们的天赋和努力的结果。这也许是真的,但当其他人成功时,我们的偏见往往使我们认为ta很幸运,选对了职业方向,进到好公司,跟对了老板等等。
第二步:盘点收益
工作既然是一场交易,肯定就会有收益,听到收益先别高兴,因为对于不顺心的工作收益很可能是负的,负收益就是经验教训。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教训,比一百个道理有用得多,当然,前提是你得先总结出来。
所以我们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这份工作中
1、我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2、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今后如何持续获得这种收益?
3、这份工作给我损失是什么?之后怎么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种总结就是复盘,没有复盘,听再多的道理,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课程都难有大改变,因为你会重复之前的错误模式,沿用过去的经验,你不教会自己,现实就会以各种残忍的方式教会你。
第三步:找解决方案
好工作=能力*意愿*前景,三者同时并存,缺一都不会长久,要知道下一份工作想做什么,离不开对这三大维度的了解和分析
1、职业选择的砝码:找到你的能力长板
能力分为三个层次:
知识:指我们知道的东西,包括事实类知识和经验型知识(法律、操作步骤、产品知识)
技能:能操作或完成的事情(演讲,数据分析、销售技巧),与知识组合变成职业能力
特质:思维模式、感受或行为、个性(理性、拖延、开朗、敏感)
是知识不够,技能不过关还是特质不匹配,要分是先天还是后天可以提升,一般而言,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只要这个领域不在我们的短板区,什么意思呢?比如财务、数据分析,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天生数感弱,那么在学习这些知识技能的时候就会很吃力,与我们学生时代学习文理科偏科是同理,特质也是一样的,如果是一个以人际交往为主的岗位,比如销售、HR中的招聘培训岗,而你天生喜欢安静,不喜欢过多的人际交往,哪怕你是个学霸,与自己特质差异太大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分析是哪方面的能力与现在的工作不匹配,可以有效的发现自身的长板和短板
选择工作应该扬长避短,避开我们的短板区,优先选择长板区,不要说什么自己一无是处,事实上,这些人我面试过上千人,与上百人一对一做过咨询,真没有人是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板,找到自己的优势区,把他作为我们选择工作的砝码。
2、持续工作的源动力:发现你的兴趣热情
意愿很大程度由我们的兴趣和热情决定,兴趣很多时候受能力的影响,毕竟,没人会一如既往的喜欢自己一直做不好的事情,反之,你擅长的事情因为一直有正向的反馈,反而会慢慢的日久生情。
兴趣的判断,一定是努力过后,真真切切的实践后的结论,不能凭第一感觉喜欢或是讨厌下的定论,事实上,我们一开始的喜欢有可能是我们想象中的喜欢,比如我的一个转行的学员,就是一开始以为自己对花艺很感兴趣,在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并且把花艺当成工作后,很快就开始厌烦。以兴趣维度作为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个坑,大家很容易被一些鸡汤文迷惑,以为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就可以逆袭,人生就此开挂。真实的情况是,现实中对工作热爱的人真的是极少数,估计很多人如果不用工作感觉会更开心。所以兴趣只是好工作三大维度之一,不要过分强调热爱,天然的热爱固然好,没有也不要紧只要不讨厌就OK。
最后,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理想职业,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你有能力胜任你喜欢的事,否则,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罢了。
3、逆袭开挂的基石:选择有前景的领域
似乎每个人都有个共识:行业很重要,选对风口,猪都能上天,现在的鸡汤文也不遗余力的鼓吹这一点。真实的情况其实挺复杂,选对领域重要,但又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这件事很难。打个比方:如果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像滚雪球,那么那条足够长,足够多雪的道就是我们要选择的领域,这个领域既包括了行业、公司,也包括了岗位,所以选对道是很重要。问题来了,任何经济体和个人都有生命周期,我们的职业生涯一般是30-40年,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长则20-30年,比如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短则几年,比如互联网金融。很多时候,你雪球还没滚完,道就到头了;还有两种更惨的,一条道还没成型就冲进去滚了半天什么都没有,或者一条道已经快到头了雪又少,而你才刚起步,忙活了半天,付出收入极度不成正比。没成型冲进去就像起步前进入,很容易成了先烈,在衰败期进入,大好青春年华浪费在一艘下沉的老破旧上,一不小心就陪葬了。
对于普通人,最好的结局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起步和一个行业的起步期同步,或者在成长期进入也不错,但即使这样,未来你也很难在一个行业做到退休,转行,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因为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并且只会越来越快,以前选择行业的那些标准并不能适用于当前。
有前景的行业有几个标准可以让我们快速识别:1、平均工资高 2、大量优秀人才涌入 3、门槛不低 4、加班不少,5、招聘量不小。总之,会让你感觉到欣欣向荣,富有生命力。
反之,就可以判断不是那么有前景的行业,还可以用来排除掉在衰退期的行业。其实风不风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避开下坡路的行业。另外一开始没进入风口行业,后续也有其他的办法找机会:1、修炼自己的能力,增加砝码 2、保持与外界链接,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 3、通过学习、投资的方式多跨界跨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最后机会来了的时候能抓的住。
改变和选择是你主动追寻的结果,要获得好的结果,一定是以你的认知升级和行动实践作为基础。
最后,给大家讲个真实的学员案例,目前我辅导过最大的学员是一位四十四岁的女士,去年底她找到我做转行辅导,当时说过一句很让我动容的话:虽然我已经四十多了,但我觉得理想中的自己就应该穿着职业装和高跟鞋在职场里拼搏。她今年三月份已经如愿转型成功,成为一名健康领域的培训讲师。
不管你现在是二十、三十甚至四十,都可以及时止损,重新规划你的工作和生活。
世界上没有到不了的终点,只有不敢迈出去的脚步。
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呗,欢迎关注我 @胡杨 ,专注于职业规划和转行辅导的咨询师,职业困惑,欢迎加:jessiehu1113
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此外没有什么比现在的工作更好的工作了。瑞吉儿告诉我们说,她刚大学毕业就申请并得到了一份与写作相关的工作,五年后她依然在那个职位,满心欢喜,别无所求。身边的人成了她的朋友,生活方式也符合她的个人需求。她认为薪酬公平,工作非常有趣。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你真正了解自己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对工作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不匹配的情形也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我们大多数人都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此外,我们也能聚焦于如何与伙伴合作,做到利他、注意倾听并甘愿冒着风险促进工作适配。
当工作中感到痛苦时,我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盯着公司或工作的缺陷不放,这可能导致快速、盲目地换工作。在你尚未跳槽、离开你觉得不合适的工作之前,应花时间深入地了解自己。要实现工作适配,你可以探究两点:了解你的独特之处,了解你所在公司或想要加入的公司。用钥匙和锁的关系或脚和鞋的关系看待适配——除非你真正地了解了自己,否则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认真审视自己,针对工作适配给自己出点难题,分析一下,这样你可以掌握主动,有效地确保你采取的措施合理,不至于令你陷入更糟的局面。
美国安蒂奥克大学新英格兰分校教授埃德·托米在 1989 年鼓励莫的话令她终生难忘:「工作是否有效只需要问两个问题——我是谁?和你在一起时我是谁?」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寻求良好的工作适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考虑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我是谁」。自我探索是一个终其一生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我们成长、成熟的同时,它一直伴随着我们。
当你评估一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或者寻找新的公司和工作时,我们认为分析以下个体特征对你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你的个人优势和对他人的影响力:了解自己的真正优势、需要改进之处,切实地评估你对他人的影响。这些都是评估工作适配的关键。
·你的人生舞台:你对收入、冒险、稳定性、学习、旅行和众多其他变量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你对灵活度的需求:了解自己的灵活度需求(出差、不同的工作时间)及你对工作可能的灵活度(安排自己工作时间的自由),这可以帮你确定在灵活度方面,对组织和职位的要求。
·你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成长和发展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且随着个人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区分工作令人难以忍受还是令人愉快。
·你的抱负与梦想:你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通常是你实现梦想途中的一站。拥有抱负能使自己受到鼓舞和激励,这一点至关重要。
个人优势与影响
古希腊格言「认识自己」适用于各种场景,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提升人类效能的至理名言。事实上,认识自己的需求、渴望、喜好和想法能令你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当你真实地评估自己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影响时,你就培养了自己对周围环境及身边的人产生正面影响的能力。情商领域的研究者和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将「自我意识」定义为能有效地驾驭世界上各种关系的第一大步。自我意识是引导你寻找合适工作的必备能力。人们可能误认为自我意识主要帮自己了解缺点或需要提高的方面,但其实它同样也能帮你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优势。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此外没有什么比现在的工作更好的工作了。瑞吉儿告诉我们说,她刚大学毕业就申请并得到了一份与写作相关的工作,五年后她依然在那个职位,满心欢喜,别无所求。身边的人成了她的朋友,生活方式也符合她的个人需求。她认为薪酬公平,工作非常有趣。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你真正了解自己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对工作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不匹配的情形也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我们大多数人都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此外,我们也能聚焦于如何与伙伴合作,做到利他、注意倾听并甘愿冒着风险促进工作适配。
当工作中感到痛苦时,我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盯着公司或工作的缺陷不放,这可能导致快速、盲目地换工作。在你尚未跳槽、离开你觉得不合适的工作之前,应花时间深入地了解自己。要实现工作适配,你可以探究两点:了解你的独特之处,了解你所在公司或想要加入的公司。用钥匙和锁的关系或脚和鞋的关系看待适配——除非你真正地了解了自己,否则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认真审视自己,针对工作适配给自己出点难题,分析一下,这样你可以掌握主动,有效地确保你采取的措施合理,不至于令你陷入更糟的局面。
美国安蒂奥克大学新英格兰分校教授埃德·托米在 1989 年鼓励莫的话令她终生难忘:「工作是否有效只需要问两个问题——我是谁?和你在一起时我是谁?」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寻求良好的工作适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考虑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我是谁」。自我探索是一个终其一生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我们成长、成熟的同时,它一直伴随着我们。
当你评估一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或者寻找新的公司和工作时,我们认为分析以下个体特征对你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你的个人优势和对他人的影响力:了解自己的真正优势、需要改进之处,切实地评估你对他人的影响。这些都是评估工作适配的关键。
·你的人生舞台:你对收入、冒险、稳定性、学习、旅行和众多其他变量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你对灵活度的需求:了解自己的灵活度需求(出差、不同的工作时间)及你对工作可能的灵活度(安排自己工作时间的自由),这可以帮你确定在灵活度方面,对组织和职位的要求。
·你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成长和发展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且随着个人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区分工作令人难以忍受还是令人愉快。
·你的抱负与梦想:你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通常是你实现梦想途中的一站。拥有抱负能使自己受到鼓舞和激励,这一点至关重要。
个人优势与影响
古希腊格言「认识自己」适用于各种场景,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提升人类效能的至理名言。事实上,认识自己的需求、渴望、喜好和想法能令你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当你真实地评估自己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影响时,你就培养了自己对周围环境及身边的人产生正面影响的能力。情商领域的研究者和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将「自我意识」定义为能有效地驾驭世界上各种关系的第一大步。自我意识是引导你寻找合适工作的必备能力。人们可能误认为自我意识主要帮自己了解缺点或需要提高的方面,但其实它同样也能帮你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优势。
首先请放宽心,因为你不是一个人,这几乎是每个工作不久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
不过工作本来就不是用来开心和喜欢的,成年人需要明白这一点。首先,不要用开不开心和喜不喜欢来掩盖自己能力尚需提升或者不匹配的现实,有些高赞回答里已经提到能力的问题了,我们先抛开能力问题不谈。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工作意愿,你下一份工作的选择标准可能不是开不开心,而是能否帮助你达成终极目标,只有目标感才能够维持你工作的热情。在不开心想辞职的时候,在迷茫不知道想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你为什么要工作?这是目前这份工作或者下一份工作能带给你的吗?或者把问题换成——在选择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最看重什么呢?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一般90%的人会说自己最看重钱,什么理想啊,前途啊,到最后其实都是为了钱,为了生存。如果你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是钱,只要钱给够了,也就不用再纠结、茫然了,公司再乱,工作再累,老板再傻逼,那只是你为了钱付出的代价而已。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为了钱很具体,但是也有很多东西钱是买不来的,而且在现如今的生活成本和阶级分化的大背景下,靠工作赚钱得赚到猴年马月呢?
还会有10%的人不差钱,他们可能会告诉你看重成就感或者有趣。但是这不具备普适性。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成就感能当饭吃吗?有趣又能当饭吃吗?追剧很有趣,你怎么不在家天天追剧呢?这个答案有目标感,但是又很泛难以操作,因为有成就感或者有趣的东东太多了。如果是想要成就感或者有趣,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某项工作呢?最终帮助你找到成就感的,到底是这个工作本身还是工作所带来的东西呢?
TED演讲者,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和稻盛和夫不约而同地提到:“人们做正确的事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事情。”要想持久地保持工作热情,可以从“赋予工作额外的价值”和“在工作中寻找使命感”入手,也就是问清楚自己:你为什么而工作?这对于选择一份工作,和保持工作热情,都是至关重要的。
明哥来谈谈自己为什么而工作,这个问题我想了十年,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些启发。
积累属于你的“专业”资源
其实在谈为什么要工作而前,应该先想想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基于这个目标,才能谈工作对于你这个个体究竟意味着什么。鉴于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在这里就先不做赘述。
毫无疑问,许多工作能够帮助一个普通人积累在一个行业、一个体系内的专业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项业务经验或者一些人脉资源。
这些资源,当你在相关的行业身居要职,或者在相关领域创业的时候,一定会有帮助;甚至说,如果你没有这些资源,就不可能在相关的领域内有所小成。而很多认为工作只是拿时间换钱的人,渐渐地,他就丧失了获取这些资源的认知、技巧和能力,所以往往只能在基层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说来也巧,你见过哪个公司领导认为自己工作只是为了拿一份工资呢?因为这样想的,或者这样表现的人,早就淹没在人堆里了。
拿明哥自己的经历举例子。我之前一份主要的工作经历是在一个世界500强的地产企业,在这家地产企业,我积累的资源极有可能足够做成一个直接能看到利润的小而美的公司,只要我抛开其他机会成本,尽力去做。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所谓的资源,不过是平台的资源,并不是个人的。所以工作积累资源,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无法清晰认识自己。有时,离开了平台,才发现自己啥都不是。”
明哥认为,这句话说得挺好,但是这个道理呢,是也不是。
首先,哪怕资源是平台的,你还是需要一个平台去认识、积累这些资源,并不是说资源不是你的,你就不用去一个平台做相关的积累了,这是破罐子破摔。更重要的是,平台的部分资源是可以转化为个人资源的,越是依赖人的岗位越有助于你积累资源,因为资源很多来自于灰色地带,大家都能看到、都能获取的就不是资源了,而灰色地带因为没有清晰的规则,是高度依赖“人治”的。所以对于一些依赖于人的业务,哪怕是一线员工也可以接触到资源,而对于一般的业务,在制度、流程、规则框架下的执行层员工,永远不如能够构建系统的决策层来得有资源。
说到这里,平台里的资源就是你工作的原因。大家愿意去一些大的平台,就是因为大平台相对于个体户来说有更多有用的资源。因为在一个平台上,对外有着既有业务关系下的资源,对内有着权力影响下的资源,以及小公司不会具备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专业”资源。
“专业“有两层含义,一,如果你不知道要去积累什么资源,你就不知道选择哪个平台,如何去积累资源,所以你需要积累的是有明确目的而且能用上的资源,而不是盲目的资源,或者至少是有明确方向的资源。大家都看过《非你莫属》吧,有一位小伙称自己认识很多大佬,具有很强的交际公关能力,大佬里包括董明珠,结果当他现场拿出手机拨打电话的时候,一个大佬都没有接通。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厉害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会认识你,这就是典型的“盲目”的资源,用不上的资源,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二,资源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在专业领域需要“长期有耐心”。因为正如上面所说,资源很多时候是跟着人走的,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需要一起经历过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这便是工作环境下才有的机会。明哥认为,资源积累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公关,具体的技巧以后我们有机会再展开。
提升安身立命的能力
有些帮助你安身立命的能力往往只能通过工作去获得,比如我们常说的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因为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实践,实践又需要合适的环境,在一个平台上工作自然而然就处于这样的环境里面了。
个体户不会有习得这些能力的环境,因为你与人沟通的场景相对有限,同时业务简单、规模尚小,还不需要什么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在家族企业工作的宝宝们也不会有相应的环境,因为你与人沟通的地位并不平等,只有在市场化的特定平台工作,才能获得一个可以打磨自己所需软实力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结果导向的、冷酷的,但也是足够客观的。
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在从0到1的过程中很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领先的认知、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良好的出身。但当这些长板把他们推到风口浪尖上时,缺乏工作和管理经验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我们看到他们不是在从1到10的过程中公司倒下,就是被投资人踢出局,其中近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ofo和饿了么。
ofo面临很多创业公司甚至大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内部薅羊毛、供应链腐败、贪污腐败、巨额运营成本,这些本不是什么世界性难题,一套成熟、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完全可以规避,但在ofo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明哥相信,这与创始团队的企业管理经验不足有关,公司大了,有些时候重情义,有信念,确实不如有经验来得顶用。同样,Pony马评价是因为Veto Right才让 ofo落得如此下场,因为ofo董事会中,戴威、滴滴、经纬等都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ofo是被其他董事生生耗死的。那么换作一个长期与资本打交道、长袖善舞的创业者或者CFO,情况又会如何呢?相信对于这个阶段的ofo,一定会更好。
所以在公司能学到的特定能力,比如管理能力,搭建体系的能力,很重要,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原因。创业就是通过学习补短板,突破创始人瓶颈的过程,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可能一边做一边就积累了管理能力,并能够迅速应用到他的企业,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先有了经验、能力的积累,而后厚积而薄发。毕竟,相对创新,依葫芦画瓢是更容易的。
明哥认为,如果你做个有心人,并且足够幸运,能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通过工作积累起安身立命的管理能力、搭建体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里有两点前提,首先就是成为善于总结和自省的有心人,因为在公司没有任何人会直白地告诉你管理的道理、人际交往的道理,也没有任何一幕和管理学课本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只能靠你自己去总结并实践。另外就是要有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这点不赘述了,不明白的可以读一下《原则》这本书。
获得更高的“天花板”
无论是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我们都需要更高的天花板。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也没有多大理想,随便选个工作,小富即安不行嘛?”
类似“大公司要有危机意识”,“只有变化是永远的不变”这些大道理说的就是企业和个人不能固守原来的一城一池,因为不进则退。抛开这些大道理不谈,我们来说说身边的例子:
明哥的大学同学是做零售业的个体户,在很多实体零售业态刚萌芽的时候就占得了先机,赚到了超额利润。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很多竞争对手,所以往往一个季度的利润可以顶上普通门店一年的利润,而且除了自营门店,靠着融资、加盟等方式也在全国甚至海外城市开设了不少连锁店。
其中一位朋友的生活状态是每天睡到中午,一天工作三五个小时,晚上回去打打游戏撸撸猫,听到明哥说平时工作要996的时候,总是很诧异:“啊,不至于吧,996是蛮辛苦的啊,你怎么受得了啊。”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这样的生活不好吗?”其实明哥也一直很羡慕这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发现这位朋友开始变得极其焦虑,为每月几十万的租金犯愁。
家业更大的朋友则在自己的主业之外,到处看项目,做天使投资。朋友和明哥诉苦:“今年实体零售不好做啊,你看那个xx,不赚钱,快撑不下去了,只能靠加盟赚钱了。”明哥这才恍然大悟:哪怕对很多有小成的个体户来说,因为他们还没有在一个天花板很高的行业扎根下来,再加上这个行业又没什么门槛,所以只能趁这两年还赚钱的时候切到天花板更高的行业啊,到处做天使投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是做个体户、创业还是打工,我们都需要尽可能保证自己坐在一个筹码更多的牌桌上啊,随便找个工作小富即安,不存在的,拉长一定周期看,只有生和死。这就是为什么百年企业那么少,因为很多小富即安的企业早挂了。个体户也是一样,你看到的全是他们安逸、优越的一面,没有看到的是小富即安的背后,不停追逐更高天花板的忧患意识。
很多企业平台,哪怕是刚完成从0到1的企业,也极有可能已经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有很高天花板的赛道,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在筹码很多的牌桌上了。即使你在其中只是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相对于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天花板很低的生意,仍是完全不同的存在,选择一个更高天花板的赛道会为你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积聚源源不断的势能。
这里有两个“大坑”。追逐更高天花板的前提是你足够有眼光,不然就变成盲从、追风口了,你需要有选择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这和咨询公司做尽职调查是一个概念,我就先不展开说了。另外就是在一个赛道内足够专注,明哥认为,普通人只有在一个领域内足够专注,才有可能抓住这个领域内的风口。掐指一算,上述朋友也已经在实体零售,甚至实体零售里一个不起眼的细分市场,持续做了10年,才换得现在看似让人羡慕的生活。
这些是明哥工作的源动力,那么你工作的源动力是什么呢?暂时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也不必焦虑,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不管你走的每一步是沮丧还是快乐,都将成为你人生精彩一笔。想明白这些,或许你就不会再介意现在的工作开不开心,也不会迷茫下一份工作该怎么选择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你为什么而工作?目前的工作给你带来了什么?你在选择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最看重什么?
----------------------------------------------------------------------------------------------
看完这篇内容后,相信以下三件事,也会对你的个人提升有所帮助:
1、点赞,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篇内容,同时你的认可也会鼓励明哥贡献更多原创内容。
2、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击的阿明】,观看更多原创内容,参与深度话题的互动、探讨和分享。也可以成为种子用户,与明哥一起喝咖啡。进击的阿明以亲身经历和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谈谈那些学校不会教,成年人不愿说,老板懒得说的坑,相信对你也有帮助。
3、如果累了,可以和明哥一起,追追进击的巨人,有助于保持生活的热情。这部动漫被梁文道认为是颠覆三观的神作,由于文章里直接放资源容易被删,可以关注公众号:进击的阿明,并发送“进击的巨人”获取全4季的视频和漫画资源。
关于作者:
阿明,曾经的顶级咨询公司顾问,做过创业公司,混过500强,干过个体户。不吹不装,和你聊聊职场、创业、生活里的坑 | 公众号:进击的阿明
欢迎关注@进击的阿明
这个困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大部分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裸辞了。
但有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0%的人裸辞后都会感到后悔。
并且有个神奇的现象是:
裸辞后悔的人通常会劝别人不要裸辞,但往往下一次,自己又继续裸辞了;
而决心要辞职的人,一般都劝不住,该裸辞的还是辞。
所以即便我在这里劝你“千万别裸辞!”,我估计还是会有不少人忍不住就裸辞了。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你认认真真看完接下来的回答内容,看完后,相信你会有所感悟。
(关于工作,这里给大家推荐优质求职岗位,点击可查看,建议大家在裸辞之前,先看看这里面的与你有相关的岗位,看看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
我看过不少类似的例子,他们大部分是刚进入职场的新人,由于缺乏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职业体系的了解,或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所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不想委屈自己便索性辞职了。
但进入新的公司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于是在毕业后的两三年时间里,前前后后换了多份工作,不过大部分最终都会领悟过来,选择了在一家公司中沉淀。
这与他们承担了更多现实的压力有关,不敢再任性了。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明白了,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适合所有人的,都是需要自己去磨合。并且,不管是做什么职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能够胜任的职业核心素质,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积累沉淀的。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辞职时,不妨再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进行一次自省:
是真的不能忍受了吗?
让你不开心想辞职的原因又是什么?
工作压力太大,焦虑,觉得难以胜任而自我怀疑?
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真心不建议你辞职。
大多数时候我们感到焦虑,压力大,正是因为能力不够,或处于能力瓶颈、能力上升期,如果这时候就这样就想要换工作了,其实是很可惜的。
因为一旦辞职后,则需要花时间找工作,以及试用期的适应阶段上,当你在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时,也错失了原本可以在公司精进技能,甚至是晋升的机会。
再者,压力大而辞职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即便下家公司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是会选择更容易的方式——以“辞掉这份工作”来解决,而不是学着去克服。
觉得自己在工资价值被低估了,工资少职位低?
首先要明确的是,没有公司可以做到绝对的公平,有些领导或老板也不能完全掌控好给员工升职加薪时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可以主动提醒领导或老板。
比如,将自己入职以来所做的工作成果,以及接下来工作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做成报告提交给老板,再者还可以提及自己想要承担更多的职责,来让对方明白你的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以辞职的方式或以拿到其他公司offer来“要挟”老板加薪,这样会被老板视为不忠。
同时地,我们还需要反思,为什么自己只能拿这点薪水,为什么自己的价值总是被低估?
如果实在是自己有能力,但却得不到重视,那么,我们还能做出哪些改变呢?
比如,是否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等等,即便最终加薪失败,但起码突破了自己,提高了自身能力。这些,其实相对于加薪来说更为宝贵,因为你现在所积累的,都将有可能成为你未来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与同事人际关系紧张,公司或团队氛围差?
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有没有尝试去做出改变呢?
很多人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会以愤怒或逃避的方式去对待,不但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同时还会影响你对待这份工作的看法。
认真想想,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大家都是来工作赚钱的,并且为了同一个目的在工作(达到更高的绩效),如果就此辞职了,对自己来说是不是很可惜?
明确这一点,客观去反思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的不足之处,将这次当做一次挑战,去处理棘手的人际关系。再者,是否也可以有意识去提高沟通能力,人际敏感性等团队管理能力呢?
相信只要克服处理好这个问题,一定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总之,如果是因为类似上面的三个原因觉得工作不开心想辞职的,建议你一定要三思,因为这份工作暂时对你来说,还是有很多的成长空间,并且,即便换了一份新工作,我们也没办法保证就是符合自己要求的。
记住,没有一份工作是适合所有人的,且大部分工作都是不稳定的,能不能稳定,只取决于你自己。
>>优质职位推荐
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觉得不喜欢这份职业想要转行了,或觉得这份工作太安逸想要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的?
那么,有没有做好转行,或能够承担一份更有挑战性工作的准备呢?
比如像题主所说的: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辞职,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适合裸辞。
一方面,建议在原有岗位上多挖掘,真的没有可以学习成长的地方吗?会不会只是前面所提到的原因中所导致的?留下来先沉淀2年会不会更好?
另一方面,如果实在不值得留,那么建议做好准备后再跳槽。
比如,最起码的,你先要确定自己下一份工作究竟是想要做什么吧?
找到方向后,如果是转行,是否有转行的资本呢?
关于这些困扰,以及如何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移步到这个回答中学习(什么都不会的应届生怎么找工作?),不仅仅适合应届毕业生,对于迷茫,找不到职业方向的人同样适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上,看完记得点个赞哦!
最后,如果你正在找工作,可点击下方查看高薪职位推荐:
猎多多,精英人才求职招聘神器,一键约面,急速入职!
本文作者:
猎多多,关注知乎猎多多学习更多职业规划、求职面试和职场攻略。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