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8 14:11:47 浏览量:2463
放在开头,避免你们说看到了 “目前”,直接就开始喷
为什么我说目前?因为5G根本没法跟2G到3G的提升相比。
木桶原理,短板才决定木桶的容量。以前的整个网络线路中,基站到终端是短板,所以2G到3G的提升,直接增大了木桶的容量。
3G到4G的提升就没有那么大,因为基站到终端这块短板,已经跟SOC等硬件性能看齐,即使你速度再快,我硬件也处理不过来,你给我再高清的视频,我解不出码,你给我再快的下载速度,我写不进去。
4G时代短视频的爆发,要从17年上面提出的提速降费开始说起。199无限=》129无限套餐的推出,才带来了4G短视频的爆发。然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4G成本低带来的。4G从14到15年就已经铺开了,为什么在17年突然一下就便宜了?难道是运营商挖到矿了?
到了5G时代,基站到终端这块短板,已经变成了最长的板,这块板再长,也无法提高木桶容量。
你的延迟再低,我服务器处理一下就30ms
你带宽再高,我服务器总带宽就在这
你能在线看8K,我一没片源,二解不了码,你只能干看数据
所以我说目前,因为5G现在已经是那块长木板了,你问我有了5G的桶能接多少水,我只能告诉你,目前一点都多不了
先说结论:就目前来看,你4G能干的,你都能干,4G干不了的,你也基本都干不了。
5G巨大的飞跃就是高带宽和低延迟。我不是通信从业者,我是IT从业者,所以站在一个外行角度瞎BB。
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核心点,在于基础网络建设。高带宽和低延迟意味着基站处高带宽,意味着所有的基站都需要超高带宽接入。同时,还需要满足信号质量足够好。由于使用的频段越来越高,穿透性越来越差,所以5G的基站范围只有可怜的100~300米左右,远远低于4G的1~3公里。所以5G试点很简单,但是信号铺开从目前看是很难实现的。毕竟,你想说服大爷大妈把信号基站扔在小区了,而且一扔还是好几个,这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4G网络的理论极限依然没有达到。4G+的理论下行速度是300mbps,上行是50mbps,也就是说,你用4G手机,理论极限是30MB/S以上的下载速度。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的。事实上,现在4G基站依然不足,人口密集区,4G连不上网的情况也很常见。
我认为当前的基建条件下,5G更多的是一种圈地行为。华为和高通各占半壁江山,一人收一半专利费,这是实打实的利益。各大手机厂商通过宣传支持5G手机,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这也是实打实的利益。运营商方面,虽然极力促进5G部署,但是阻力依然不小。至少指数式的基站数量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耗。
国内对于5G的吹捧有些过分,可能由于华为对于5G的话语权,让国人对于5G有种盲目的狂热。看到 保利威 发的视频截图,生活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高清视频会议的图,左边明显是在户外,看起来好像还是比较偏远的地区,这种地区能有4G信号就不错了,怎么铺设不到300米范围的5G基站?至于室内那2个,只要带宽足够,光纤+WIFI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宽带又不收流量费
无人机作业同样遇到这个问题,而且图片中的高压电塔旁边貌似还会对信号有不小的干扰。
智慧课堂和图片上的远程医疗,现在凭借光纤也完全可以实现,并不是5G所带来的技术提升。
然而平安校园,自动驾驶以及工业物联网确实是5G的主打方向,自动驾驶不好说,毕竟涉及到5G网络覆盖率,平安校园以及工业物联网应该是宣传里面最快可以部署的。
所以短期内,5G应该无法走进大多数人的手机,即使你的手机支持5G
一更:有些人选择性的看不见结论后面的话,我说的很清楚,就目前来看。什么叫目前来看?未来的事情我不是通信从业人员,没法预测,我只是分析目前。5G一系列产业目前根本没法铺开,所以现在高潮未免太早。从3G,4G的建设及普及的周期来看,我觉得大佬们预测的2020年开始普及是很合理的,甚至2020年都未必能普及。
目前我得到的信息来看,IoT方面应该是广电这边,毕竟700M的频段在广电手里握着,IoT主要要求低延迟,对于带宽并不敏感。
手机这边应该还是握在三大运营商手中。5G时代移动可能会爆发,2G积累的资本,在3G4G的国家任务中消耗殆尽,不过还好3G4G积累的技术以及自身努力,让移动站在了5G专利的头排。联通电信最大的优势是一级网络运营商,联通电信的互联网接入机房是使用铁通的移动没法相比的。
各位看官看个热闹,我嘴上过个瘾,觉得我说的不对的,好好讨论。不能好好讨论的,请点踩或者关闭浏览器
二更:
我现在理解了,有些时候很多人根本无法正常讨论问题。即使是你想好好讨论,对方依然不想。
反正说到底:
三更:
知乎小透明第一次收到这么多赞,那我继续来BB几句。
一个新的时代永远不是指望某个技术就可以达到的。
有人评论说4G火了抖音等,实际上,对抖音影响最大的可能并不是4G,而是硬件设备的革新。越来越高清的前置摄像头,性能更强劲的处理器,越来越大的内存才让抖音从不可能变成可能,4G网速和资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而已。换句话说,没有4G无法让你刷抖音这么过瘾。但是没有好的硬件设备,你甚至一条抖音都拍不出来。
有人说5G万物互联,然而目前社会现状是IPV4已经早早就饱和了,除非推行IPV6,否则根本无法让网上设备数后面加上一个甚至两个0。
然而目前,除了吹的厉害的5G,其他的还远远不够。
拿IPV6来说,从12年开始全球推行,然而到了18年,三大运营商才宣布开始推行IPV6,并计划到2025年达到IPV6 ONLY,然而今年才19年……
四更
知乎现在的风气真的是可以,在我评论里发现了无数大神,上来一句
“你是真的外行”
“现在it行业从业水平已经这么差了”
还有各种评论我说什么逻辑错误,这个错误,那个错误
麻烦各位大佬,认认真真的写个回复,让我这种菜鸡也了解一下真理是什么好么?另外麻烦那位评论“现在it行业从业水平已经这么差了”的大佬,给我讲讲现在什么水平才可以称之为IT从业者?另外麻烦讲讲您这位IT大佬对5G的见解,让我学习学习
嘿嘿
关于小视频崛起,我觉得这个答主回答的有理有据。
以前4G普及之前,家里面有亲戚在电信里工作,拿着一台测试机,实测网速20-30m/s
后来4G普及了自己用起来网速最多也就5m/s
估计5G起来了也就跟4G测试时差不多效果,运营商会限速的,反正一般人给你20M一秒网速已经上天了,用不了几百M一秒
别吹5g物联网了。。。
物联网最主要的需求还是便宜。。耐操。。稳定 低延时和带宽也都是解决这些后才做的 除非一开始的设计要求就是低延时和高带宽。。。。。
你现在想想。。真正的物联网上。。什么东西需要高带宽和低延时。。。。监控?视频流媒体传输用wifi直接传不行?走5G还得过一趟转发服务器再通过wifi传给你 这不是脱裤子放屁么。。。。。
在说说真要非走移动网络的。。。别告诉我一个共享单车要低延时和大带宽。。。2g信号就能解决的事非要上5g。。5g模块肯定比2g贵啊。。。现在4g模块都是2g的好几倍呢。。还有各种路面监控。。。走有线不好么。。。。
人工智能??? 有线带宽不够大了?或者wifi覆不够用了??
顺便还有自动驾驶 。。。。不说别的 自动驾驶真要靠5g的话。。。。高速进隧道或者高速/山区里面断网后自动驾驶直接gg的车你敢开?
真要我说。。。。让一堆物联网设备自组网都技术都比现在不停画饼的5g强的多。。。
赶快普及ipv6吧。这玩意真的比5g那些有的没得强多的 5g延时再低还能低过有线直连的设备么。。。再说了 现在一堆物联网设备没有公网ip 你想访问还得有台服务器转发 ipv6普及后你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你的设备 少了转发延迟至少低一倍 比5g的1ms到基站在70ms转发到你手有用对了
先来看灵魂画手的网络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现有的移动网络模型上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解读。画这个图很不严谨,大概就是那个意思。
一是,基站,服务器组成的服务网络。光纤通信
二是,手机,基站组成的应用网络,采用的3G,4G,5G通信
得出结论,光纤通信的天花板就是通信网络的天花板,5G离这个天花板还远着。
5G主要降低手机与基站这段数据传输的带宽与延迟,由上图可看出,要想在5G下能做不一样的事要么服务网络发生创新,比如提供真正的云计算服务。
5G能不能大面积商用还要看有没有相关的服务出现,毕竟光是天线阵列就是不小的成本。现在的5G就像一个来到地球的奥特曼,没有配套的怪兽给他打还不如回M78。没有配套的服务和商业体系,5G很难出彩。
基于5G的特性,可以把计算设备的数据运算储存能力弱化,由云端提供相应服务。但是现在没有看到行业巨头们的方向,都还在观望,很难说5G能干什么。
说一下我们所构建的5G时代,个人数据的集中储存,弱化本地设备的数据储存读写能力。这样的好处能节省储存空间的硬件成本,设备与设备间的数据共享能力得到提升。接着是数据得远端运算处理,弱化本地设备的数据运算性能。当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都能在远端(云端)进行的时候,那将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CoP服务器概念https://www.zhihu.com/video/1111292456502595584某条道路上的汽车,连上共同的服务器,实时共享自身数据,实时掌握路面车流情况,使出行更安全
某Shopping Mall,消费者连上卖场服务器,实时掌握卖场所有店铺动态,折扣信息,预约排队,软件商还可以挖掘更多可能
某办公室,员工连上办公服务器,实时共享所做的设计稿、代码、文章等,设计人员也不在需要单独配备高性能设备,服务器拥有足够的性能提供所需的运算能力
某家庭,所有物联网设备连上服务器,所有设备共享数据,服务器运算数据。空调提供的室温数据可以给冰箱使用,冰箱提供的数据可以提供给厨房灯光使用
总之数据的集中储存运算将会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这一切都将是5G与商业的共同发展。
商业驱动技术还是技术驱动商业两者很难找到平衡,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文原创,经授权发表,有偿转载,侵权必究。
二更。
有人质疑我,问我给我一个智能手机,只给我3g网速现在能干什么?
来来来,给你们看数据。
联通3g理论下行速度7.2Mbps,实际下行5Mbps。1080p视频流码流约4M。
何况拿手机根本不需要看1080P的清晰度,2小时的1080P视频需要20多G的存储空间。
支付宝、微信、知乎需要的带宽都不到0.5Mbps,3G不够你用?难道你用手机开迅雷?
如果你要说移动3G,呵呵,你去问问移动的人,他们的3G算3G吗?
————分割线————
更新一下。
回帖里的反对观点没一个说到点子上。
不过这几天发生一件大事,工信部发了5g牌照。
我原来只是从技术层面推测的,没想到政治层面的。
现在看来可以更新一下我的观点了。
与原贴相同的是:整个生态圈的建设,需要从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到数据中心,到骨干网、到承载网、到接入网、到基站系统、到终端、到芯片、到应用,各个环节的配套。
这不像2g到3g到4g,生态圈上游扩容需求有限,做好下游就行了。
5g如果只关注某个环节,那和4g相比提升有限。
但是在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如果某一种应用能成为爆点,不排除整个生态圈建设的加速。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
————分割线————
以下为原贴
来说点专业的吧。本文原创,经授权发表,有偿转载,侵权必究。
先说结论:5-8年内,基本不可能产生成熟、商用的5G生态链。
说5G之前先说一下容易懂的——wifi。
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2017年11月下发的《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相关事宜的通知》里明确说了5G使用的频段。
现在wifi的商用标准是802.11ac,工作频段也是5G频段,5.15-5.35GHz,和5.725-5.850GHz。
802.11ac理论最大速率1.3Gbps,各无线厂商在干净的无线环境里实测到900Mbps的空口速率很正常。5G在理想环境里呢,目前三星也就测到1Gbps。
802.11ac的商用无线路由器2013年就已经投入市场了。商业公司在室内环境想实现800M以上的带宽很简单。
那802.11ac现在实现了VR全景直播了吗??实现超高清视频会议了吗?实现全息投影了吗?
很多中端以上手机都支持802.11ac,小米8、华为mate20pro,华为p30pro。各厂家开发出什么新功能了吗?
高赞回答说的5G基站覆盖300米的数据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可能他是搞传输的吧。但是大方向没错,频率越高穿透性越差,这是无线电波的特点。
5G基站覆盖范围低于4G很有可能,这也和天线技术、发射功率有关。
再说说物联网,物联网是什么,是万物互联,是让物品、设备连接到网上,可以监控、可以控制。
现在大部分物联网协议都是低数据量的。别说车联网也算,车联网用的频段都不一样。
工信部无管局下发的关于车联网频段的文件《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5905-5925MHz频段管理规定(暂行)》。可以看到车联网用的也是5G频段。但和工信部规定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的频段不一样。
物联网协议呢?现在主流的物联网协议有:RFID、NB-IOT、LoRa、Zigbee、sigfox、eMTC等等。大部分速率都低于1Mbps,频段大部分在3GHz以下。使用场景应该有: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电网、智慧停车、智慧冷链、智慧烟感、智慧路灯、智能楼宇、气体探测、智慧家居、智慧护理、智慧农场、环境监测等等。
2018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近1510亿美元,和5G有关系吗?
2018 年 3 月,阿里巴巴宣布全面进军物联网,将物联网定位为阿里巴巴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之后的一条新的主赛道。2018 年 9 月,腾讯开始了成立以来第三次重大战略架构调整,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物联网成为该事业群中重点领域之一。2018 年 7 月,小米上市招股书中将其自身定义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 IoT 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并对外宣布,未来十年小米公司的物联网业务预计达到 40%-50%。
5G呢?除了芯片厂商华为,有哪个大厂把5G当成战略方向?别说百度,百度用5G是为了配合AI和边缘计算的。
对于车联网,我的看法是想做到路网5G全部覆盖+低延迟+高可靠是很难的。我觉得把大部分的判断/逻辑/计算放在车上,少量对延迟不敏感的数据需要上传/下载,才是目前看来容易实现的方式。
至于工业物联网,2019年1月工信部才发布《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里面大部分的标准都是待制定状态。所以也不要把5G和工业互联网扯到一起。
5G对于运营商来说,还需要建设和改造承载网,5G承载转发面架构、协同管控架构、同步网架构都要有相应的改造。在5G生态链不成熟的情况下,运营商是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的,顶多是做做试点还要大力宣传,看看能不能忽悠些资金。
最后结论:
5-8年内,基本不可能产生成熟、商用的5G生态链。
在5G基站、终端和应用大面积覆盖的情况下,海量数据的产生势必导致落后的承载网、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技术架构的过载,想要全面应用5G,相关配套技术、架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目前看来,边缘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对5G生态链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创,有偿转载,侵权必究。
【5G时代,你的手机只是一块屏幕。】
好多回答说5G只是炒作而己。美国会拼上国力和中国的一家企业炒作吗?
5G不是炒作,而是互联网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是通行未来的必争战略要地 。
5G时代,单台设备的数据传输峰值高达10Gbps,延时降到1ms。
当5G触手可及,无处不在之后,计算机就可以将系统内核与外设的分离。内核放到云端,外设充当终端。
比如手机的主体只剩屏幕,所有显示内容都是云计算传输过来。5G就是这个传输管道。
在5G时代,计算机(包括手机)的硬件就没有CPU,GPU,硬盘了,取而代之的加密芯片和5G通讯模块。
用户只需要订阅计算能力,就可以完成现在的一切计算行为。
这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1,手机厂商 退变成 手机系统设计服务商。对用户而言,手机升级就是订阅升级而己,再也不用淘汰旧设备制造电子垃圾。
2,PC厂商 变成 外设厂商或者消失。
3,云服务商通过计算用户的消耗的资源进行计费。如同水电的动态缴费,有的人玩手机时间长,他付的费用就高,有的人长时间不用手机,他的手机费就低。
4,用户可以动态升级配置。用户一周有一天剪辑视频,他就可能在剪辑视频之前动态申请多核CPU,GPU,内存。使用完成之后,降低自己的配置。由于动态分配,用户可以节省开销,社会可以节约计算资源,非常环保。
5,芯片厂商不再生产手机和PC芯片,只需要给云服务商供应超大型芯片。
……
5G的好处太多了,以上的预见仅是管中窥豹而己。
然而单单上述一种应用,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颠覆整个手机、PC、芯片、显示器市场。这个市场规模之大,已经难以估计了。完整了5G生态,更加不可限量。
因此,中国的5G必须要赢,如同上甘岭之战一样,不计一切代价死战到底。
回应网友评论:
1,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是国与国之间的炒作,美国这么大的体量陪中国一家公司炒作?这是不可能的。
2,没隐私了
每个设备需要有TPM,或类似的可信计算芯片,保证与内核的连接是加密可信的。
3,现在用光纤都做不到,凭什么认为5g可以
难道你的手机是通过光纤直联的?光纤是骨干网络,不是边缘网络。
4,你是不是搞技术的?你想的可真够天马行空
巧了,我还真是搞技术的。我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其实现在去推测5G真实的潜在应用就如同在2012年推测4G的潜在应用一样。当时的人或许能意识到今后下载视频下载图片的速度更快了。但是又有几个人能推测出短视频、网络支付、全民直播、复杂的大型手机游戏、这些借由4G网络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事情呢?
推测5G的潜在应用,不防从5G网络最大的三个特点开始:
1. 延时低 (最低可达1~5ms)
2. 带宽高(理论最高可达10Gbps)
3. 网络可接入终端数量大
这三样优势可能带来的是如下的一些优势:
1. 计算系统、存储系统的云端化
2. 需要低时延,大流量应用的无线化
3. 娱乐资源(游戏、影音)质量全面提升
4. 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互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5. 需要大流量低延时数据线链接的各种设备将突破空间的限制
6.更多的复杂系统将由云端的系统统一操控
通过这些优势,我们通过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1. 现有的应用将得到怎样的提升?
2. 有哪些受限制的应用能够得到解放?
3. 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崭新应用?
基于以上的一些思考方式,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脑洞,望抛砖引玉。
5G网络最快速度与时间延迟可达到甚至超越HDMI数据线。从远程的计算机传输显示画面到本地计算机或手机上,与从你座位底下的台式机传输画面到显示屏上,没有任何差别。未来计算设备自带的存储空间的意义将逐渐降低。而运行内存的意义将逐渐提升。
计算资源将大幅度集中化。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未来将成为“小型便携移动计算资源访问平台”。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将可能统一访问同一云端后台,获得相同的计算能力。移动设备可以交互并且使用的计算能力极大幅度增强,获得专业级工作站的计算能力。极大程度提高手机、平板、移动游戏机游戏的运行效果。
家庭有线宽带网络与wifi协议将失去竞争力。家庭5G终端的部署将成为主流。该种终端可能本身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并且将可以与云端或区域的计算资源互通,获得更强的计算能力。
VR设备的显示能力将得到空前的提升。VR设备的移动将脱离距离束缚,你有可能可以背着电池包,带着VR头盔在数平方公里的地区内自由驰骋。未来,大型场景VR主题乐园,VR实地对抗乐园等均有可能出现。可预见的未来内,无线VR场景带来的可能应用深度很可能会超过所有人的想象,VR显示器可能会成为每个人的标配。
未来,公路道路全面覆盖5G将成为可能。车辆强制标配5G信息终端将成为可能。片区终端电脑可能获取所有车辆的运行数据并加以分析,自动驾驶系统将有可能由本地电脑和云端电脑同时管理,自动安排所有车辆的行驶规划。安全系数与运行效率将一骑绝尘地远超人工驾驶。
幅度应该与3G到4G的提升相同。今后你在网络上能够看到的视频资源(包括短视频,朋友圈视频,朋友互传的视频,直播等)1080p分辨率将是最最基础的标配。手机游戏也可能真正实现云端运行的理想。未来手游画面可能与端游的画面保持同一水准。
未来每个人的移动设备将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能力。每人每天的日常行为将产生越来越多的交互数据。这些交互数据有可能被大量地上传并分析。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的推荐算法推送给我们内容的交互方式将可能越来越与现实生活接轨。未来公共设施将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与个人进行定制与交互的能力。个人的信息有可能对世界产生更多的影响。(例如先下店铺与广告的交互、全面自动驾驶系统的私人交通系统。与线下街景融合后的增强现实系统
如现在的街景地图将可能演变为实时的3D街景建模。与移动终端的配合,同时配合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让移动终端与真实世界无缝链接。再配合无线的AR显示设备,为现实世界赋予更多的信息。
比如可能会出现机器代理人的应用,通过实时的模拟人眼的高清摄像头与很低的操控延迟,你可以在家中在千里之外控制一个机器人在5G信号区域的范围内自由的活动。与真人交谈,参加会议甚至旅游观光。
笔者认为,5G的巨大意义在于让数据的传输与处理能力脱离了空间和时延的限制。
2G、3G的时代,较复杂的互联网与智能应用的空间范围局限在我们每个人的PC周围。你想要玩大型游戏,观看高清电影,做复杂的办公?那你都必须坐在你自己的电脑或主机边上。
4G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各自的PC周围解放出来,把复杂的互联网交互行为转移到了每个人的智能设备“手机”上。现在你在移动设备上可以完成复杂的办公、玩复杂的游戏。但是涉及到大数据量、低延时的应用依然被数据线绑定。由于这些设备的复杂和高昂的成本,很难进行推广与普及。
现在,5G时代将把被传统数据线束缚的高级应用向每个人的移动设备上普及。高效的计算资源分配方式,以及高带宽低时延网络的触手伸向每一个可能的智能设备。
用个不恰当的比方:
2G的普及让每个人手边获得了一个电话机
3G让每个人手边获得了一个浏览器,
4G的时代每个人手边获得了一个小型电脑。
5G时代可能让每个人手边获得了一个千兆以太网链接的高性能工作站。
如果说4G是移动互联网的交响,5G将会智能世界开幕的第一章。
有人说有4G就可以了不需要5G,甚至言下之意连4G都不需要,这个说法属于没有常识。
这么说的主要依据不过是“3G/4G刚出来的时候飞快”,却完全不明白3G/4G的在初期体验的“快”是以容量不达上限为前提的。
4G的频段天生限制了一个4G基站能承载的数据流上限,在承诺了单连接的带宽体验的前提下,基站实际上只能连接特定数量的客户端,因为忙闲差异,这个数字可以稍微腾挪一下,高于总带宽上限和单连接承诺带宽的除数,但毕竟频段限制决定了这个上限是很低的。
由于4G基站的辐射范围要比5G基站大几倍,而它的潜在连接需求就更大,考虑到它的总带宽又窄得多,这导致4G基站的连接数相对于5G容易超负荷的多。
手机要连、手表要连、电脑要连、平板要连、汽车要连、监控要连……一旦连接数接近饱和,基站就要搞带宽调配——人多了只好大家都少点。
连接数量超限了,你再看4G快不快?
还有说“4G都多余,只要3G就很快了”的,犯的错误是一样的。3G基站比4G基站容量上限更低,连接数超负荷问题更严重。
只有这么一两百万用户的时候当然快。一亿用户你试试?
其实你们误会了电信运营的逻辑。电信运营中每一次网络升级时,提高单客户带宽并不是目的,增加入网用户数才是真正的目的。稍微提高单客户带宽只是为了提高用户入网的意愿。事实上同样的带宽容量,电信商显然是更希望分配给尽量多的(流量包月)用户,而不是给每个用户足够的带宽却限制总用户数量。
其实要把4G的单客户体验提高很简单,把4G价格提高一倍,迫使部分客户让出带宽,剩下的人就会飞快。什么基站都不用加,何其简单!
为什么4G到5G和3G到4G不一样?
因为截止2018年4G用户已达11.9亿户,要是算上3G用户,则总数已达13.3亿。
再要扩展用户数,新用户只会是IoT——也就是机器人、无人机、传感器这类物联网用户了,人类用户已经基本扩张到头了。所以4G到5G的升级,不再是“大增客户,小增带宽”的3G-4G模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小增客户,大增带宽”模式。
以3G、4G的经验去推算5G的人,在这里犯了基本认知的错误。
可以预料,5G会走向流量单价大为下调,但以流量本身为主要计费标准的模式,而不是现在以包月为优先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客户将会自觉的自我限速,只在需要高带宽时使用高带宽。但即使是自我限度的带宽,也会几倍于现在的4G。
至于觉得“3G够快了”“4G够快了”的只是极少数人在极少数情况下的特殊体验,注册用户爆炸性发展后,这个体验早就不存在了。
单站容量低,要快能怎么办?还是只有多建基站,在基站之间实现动态漫游分配。
想要一直保持4G的速度不下降,保持单站连接数不对带宽形成压力,最终4G基站的数量和密度还是会向5G机基站的密度逼近——只是单纯的少掉了带宽而已。
所谓“你们不知道3G曾经有多快,4G可以有多快”,只是缺少通信基本常识的片面体验罢了。
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这个系列会不定期更新。更新会在讨论区以回复所有人形式推送。回复即为订阅,请自己慎重。
笔者脾气古怪,性情暴躁,会“随机”删除折叠拉黑,勿谓言之不预也。
另外,回答问题要不要审题——问题问的是“5G能做什么”,不是“5G不能做什么”,认为5G什么都不能做,又为什么要来回答这个问题?让这个问题下答案寥寥不就充分说明了观点了?
信息时代,带宽和流量就是货币。
现在你一个月花10000块觉得非常满意,吃饱穿暖,没事坐那想——“再给我9万,让我一个月花10万,我都不知道还能买啥了”。
等你花到一个月10万的时候你再回头看看。
你会深深的明白当初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好吧,太多人都如在梦中,只想着个人娱乐上的、民生服务上的影响。
这其实是一个“百万美金”回答,5G牌照已经开始发放,时效已经没有那么敏感,但也只能简单择其要害说一下。
你们要知道,一个企业要把员工都集中到一个可以面对面的地点办公,事实上全部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物理空间里的直接接触是超高清的、无延迟的、以及超稳定的。
你们可以算一算,为了这“绝对可靠的超高清、无延迟交流”,一家位于北上广深苏杭的企业究竟付出了多高的人均成本。
付出了该员工(及其家属)在中心城市居住与在卫星城市居住的房租或房价差价。
付出了办公空间的租金。
付出了大城市的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事实上是无报酬的工作占用时间)。
付出了员工因不能在大城市成功落户,不得不在一定年纪离开回到小城市的人才流失成本——这意味着经常要再招聘和再培训,并不断失去有经验的老员工。
上述成本常常超过员工的可支配收入。
说句不好笑的笑话——对很多可替换性高的职场新人而言,他们还没自己那张办公桌“值钱”。
一个企业将相关部门员工的日程表全部协调好,把人聚拢在一个会议室里坐着开会,是一种报表被赤字烧得发红的奢侈行为。
客户的时间更加宝贵,你总不能把客户约来跟团队开会,结果却高概率的卡壳断线——连5%的概率都可以算是高概率。(这一点在5G商用后预计会大幅度的减轻)于是企业们不得不以口岸城市为中心扎堆建立办事处和研发中心。扎堆的理由其实也就是为了离上下游企业近一点,离客户和供应商近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最低成本的做到“高可靠、无延迟、超清晰”的沟通。
——简而言之,北上广深的中心城区,本质上只是一个个的超巨型会议室。
但这个“超级会议室”的成本是多少?
最重要的是,这付出了“不能雇佣全国/本时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合适的人选”而带来的机会成本。世界各大中心城市都在面临这尴尬的局面——在本地可选的人才里面好用的早已没了性价比,新进人口毫无技能,却一开始就成本高昂。同样水平的薪酬对各二三线城市同样技能水准的对象吸引力很高,但是这部分人力资源却完全没有办法利用,这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大量的业务。这其中埋葬了大量的潜在职位和国际竞争力。
北上广深,不但是一个极其昂贵的超级会议室,还是一个“人满为患的人力资源沙漠”。
当改变的成本低于不改变的成本,改变就会到来,这就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动力学本质。
“不改变”的成本已经淹到企业的下巴尖了,而因为“企业分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思路,这条成本线还有进一步上移的危险预期。中美关系降温,全球供应链的张力急剧扩大,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定位,则从利润方面自外而内的施加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压力。
而改变的成本却在不断的下降——5G建设会在天平的另一边变成一颗很重的砝码。
这意味着一次商业活动样式的革命,将会改变中心城市的职能定位。
——“然而这与5G有什么关系?4G和光纤+wifi难道不够吗?”
一个项目,你是项目主管,你在上海,你的上司去北京在谈融资,你的主程序员最近去大理度假,客户方对接人去了山东参加行业会议,你的项目施工经理在甲方的一处现场调试设备,他平时住快捷酒店。怎么用光纤把他们都连起来?
“怎么这么巧,哪有这么极端”?
也许吧,全部一起发生看似极端(其实在现在的商业实践中这根本是常事,你要说极端罕见,只能说你的行业恐怕不怎么样——越赚钱的行业往往越涉及多方,越不赚钱的才会涉及到的相关方越窄),那么这一群关键相关人里面有一个到两个凑不上还算不算“极端罕见”?
可以说天天发生。
理想的问题解决是什么样子?
——几个人同步查看现场人员回传画面,再同步切换到方案团队的方案,再局部切换到两个老总的私聊频道探讨方案,再同步随机切入相关人员征询疑点,再切换到业务人员交代备忘存档音视频记录。
一个问题两小时无隐患解决。
前提是你能绝对稳定的把这一群角色流畅的呼叫到。你不能让客户和老板等。
你凭什么要求这人人都守着一个wifi一根光纤?他们人人至少有4G链接的几率和全部都有高速光纤的几率相比,是几比几?别的我不谈,项目现场有高速wifi的可能性【极小】。
但凡这个链条里断了一环,那就只有无穷尽的等。等A有空再等B有空,再等CD都有条件,再等ABC都有条件,然后你发现,在层层转述之间,最初的需求都扭曲了。B以为是甲,D以为A在说丁。合同签完工程师才跟业务说“完了”,报给业务,业务主管实在不敢让客户再签一回字——“估计也不会死人,等出问题我早就跳槽了”。
看出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质量稳定的、广泛的无线移动网才能进入这个时代?为什么所谓的“高速光纤+室内Wi-Fi+不能承受大量终端同时接入的4G”不行?
有普遍存在的能承受大量设备接入的5G是必备项——5G辐射范围窄,恰恰意味着以它的接入能力几乎不可能“接入数爆炸”。否则你让你的业务经理在客户的办公楼里接4G试试,一栋楼里几千人在跟你抢!附近全是步行街!你让他接客户wifi试试?客户让你接访客网络——这是客气的,人家一般都不给你接好吗?研发中心和总部的网络连他们自己人都不允许乱接,谁知道你是不是业界高手来种木马?,——万幸给你接,你猜猜给你留了多少带宽?就是给你接,你真敢当他面给你老板报告?
来,你给找个光纤 + wifi6看看?
光纤和Wi-Fi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商业实践的移动性非常强。企业中的决策层几乎很少有长期在一个固定地点待命的行为习惯。大量的企业业务涉及到前线作业人员,都是没有固定的理想的网络条件的。wifi和光纤局域网的设置千奇百怪,无法预料,这会给在线协同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当你清空了所有相关方的日程表却发现有一到两个关键人连接有问题,这种浪费是不可饶恕的。也常常造成严重的后果。
4G不能完善的解决这问题。恰恰是因为4G的辐射范围很广,在其辐射范围内出现人流拥塞的可能性反而难以预料。尤其是很多业务常常涉及高人口密度地区——譬如商场、车站、闹市区。4G的带宽争抢就成了一个严肃的不确定因素。只要有10%的几率发生问题,当需要较大范围协调时就是一个灾难,会造成参与者对整个模式的不信任,这其中客户是最为敏感、也最为关键的。几乎没有几个企业敢随便冒这个险。因此4G几乎只能用在一对一这种非常小规模的协作上。
第二,未来的团队协作的紧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人们的想象,绝非简单的文字信息和音频信息、甚至所谓的高清视频就足以满足。
我举个简单的具体场景。一个使用虚幻引擎的美术团队理想的协作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场景中,负责植物的人在调整整个场景中的植物,负责具体建筑的设计师在调整建筑,负责机动车辆的在调整车辆,负责灯光的在设置灯光照明,负责体验的在不断的调试体验。这所有的人都受到其他人的成果的影响。一颗巨大的树要跨过一座铁道桥,火车的烟囱要确保不触及树枝。他们最理想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同一个场景中工作。所有人随时看到所有人刚做的更新,哪怕带有一定延迟,也要远远胜过一人一张图闷头做完、再保存提交放进场景、再等主管“或者甲方”来告诉你“烟囱高了”“色彩不够协调”。
所有人与所有人同步整个工程的现状。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决定,自己的子团队要协调。
建筑设计,机械设计,软件设计——可以说任何复杂的体系设计都更倾向于这样的“everybody on the same page”的协作模式。
需要多大的带宽?没有上限可言。那么这是不是“仅仅是一部分先进企业的特别需求,与普通企业无关”呢?
很遗憾的是,如果你的企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不需要这个程度的协调。你将会在一个可见的未来被某些(无人)基础公共服务消灭,未来岌岌可危。你涉及的协调越多,你才越安全。
这个趋势是没得商量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你会嫌5G的带宽对你太多余,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高兴“我可以省下不少流量费了”,而意味着你要好好想想你的智力深度还可以如何加强的问题了,想不出答案,你会被想到答案的企业化为灰烬。
在最肤浅的层面上,谁能更快、更深、更好的利用新的高移动、大带宽网络环境,谁就将更好的摆脱中国中心城市超高的土地成本,得到下降30-50%的成本基线。这也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比较优势了。无论将这优势放在降低成本上还是提高利润上,对没有这个能力的竞争对手而言都是压倒性甚至毁灭性的。
我稍微做一点简单提示,因为要绕过一些我的保密需求,所以只能这样模模糊糊的提一提了:
1)智力密集型企业将会迅速的拥抱线上虚拟团队合作——透露一下,微软的teams已经开始支持头盔虚拟会议室互动。
2)未来会需要大量的在线协作工具、量身定制的新工作流程,新的合同契约框架,新的人力资源框架和雇佣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和职业伦理。在管理层面,提供形态转化所需要企业管理咨询的咨询机构会获得很大一波机会。——但这前提是你要提前几年布局,并且有可以拿的出手的真实案例。
3)在市场方面,率先完成架构革新的企业会开始借助这个战略优势跨行业进攻转变迟钝的传统企业。如同互联网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势攻击传统制造业一样。
4)在技术层面,类似worktile、teambition、trello、slack、http://monday.com、webEX、Teams、Zoom、teamviewer这类在线协作工具会获得长足的发展。它对IT适应能力较弱的企业在中长期是一次重大的危机。所以IT咨询业和小规模敏捷开发团队,请思考你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去争取这些企业的新办公系统订单。
5)在硬件方面,这其中,头盔式虚拟办公环境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有一次爆炸性机会。
6)5G将改变房产价格分布。中心城市的工作机会并不一定需要以“在中心城市居住”为前提条件。只需要在约定时间上线并保持在会议中即可。
7)它将消灭一些职位、而又抬升一些职位。想一想你的职位是否在这行列之中。能力平庸,只是因为“是本地人”而享有职位的老表们,务必抓紧学习和实力提升。
想明白在这个大转变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将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样式,绝非“下载视频更快了”可以概括。留给部分人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抓紧行动起来。
再给点更直白的,基本就是我司的日常。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7642637389004805G时代的日常——注意,这不是一家两家尖端企业,而将是大多数企业的日常,你如果觉得你“不可能转变到这样”,你最好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7643240907448322019/6/14 18:05 评论区有一位自称“webex业员工“的 @薛六 与笔者激烈争论。ta作为“业内人士”,认为这篇东西描述的未来场景是忽悠人。
可惜,公开邀战且等待若干小时之后,刚刚还在激烈回复表示“拿给业内同行看大家都觉得是笑话”的这位仁兄突然消失无踪了。
OK,以下来自被他们“忽悠瘸了”的客户。企业名称不便透露。通信业几个顶端玩家之一。我自己的企业我就不拿来举例了。
关于“5G延时没你想的那么小”。
我看你们是吃鸡吃油了心。
你们以为实时协作是打第一人称射击吗?世界上只有你们的游戏这一种应用吗?
譬如你是做建筑设计或者城市规划的,你的老板要直接进入你的场景查看进度,他要的是瞬间下载三四百兆的静态场景以便评估。
你是做审计的,你的客户要的是瞬间载入上百万行的报表好看到你所指的数据问题。
你是做尽职调查的,你的委托人要的是看到你的现场数据,看到高清的煤堆、仓库和海底机器人传来的扇贝。高清,能分得出真钞假钞、公马母马一样的高清。
延迟三百毫秒,根本就不在关心范围之内。
延迟三百毫秒长?比“延迟四个小时等现场人员上传好、分享好、你本机再下载好这个4K视频”快多少倍?
3600 X 4 / 0.3 = 四万八千倍。
你可以去问问他嫌不嫌弃这300ms延迟。
你们看好,这是按300ms算的,5G远没有300ms的延迟。
美军从阿富汗战争就开始使用卫星链路回传现场视频,640x480分辨率卡成幻灯片。就这么慢的体验,你问问他们的指挥官嫌不嫌弃延时、他们的部队嫌不嫌延时。你想想那时我军是否认为“延时成这样的图像没法要,我们还是用电报爽”。
你们对世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无所知。
唉,回头看看,确实我语气过于严厉。已经不习惯和一般人说话了。
我稍微详细点描述这个场景给你们比较吧——延时问题只有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中才格外重要,两人一照面,服务器一个时间切片内就会判定是谁打死谁,这时候延时问题万分敏感。
但在合作关系中完全不是这样。
举个例子,我把一楼模型调整好,你要等哪怕十秒才能把你的楼梯放就位,我要等10秒才能看到你的楼梯到位,这期间我们保持着语音交流,共享着屏幕的中低分辨率图像。这种在玩游戏的人看起来根本不能忍受的延迟,在协同工作的团队眼里却是飞一样的速度。
再举个例子,代码不再是我写好了你来审,而是全员在同一个文档上,看着同样的大屏,产品经理和总监默然不语,看着代码一行行的生成。立刻反馈,实时修正,注释被生成,被回复,问题被标注,被解答。编辑优先权在转移。原型被不断测试,不断集成。
跟这个场景对比的根本不是“枪战游戏”,而是“我做好这一步、保存到云存储(比较原始的甚至是上传到微信甚至邮件附件)打电话或者发消息给你,告诉你收东西,你下载,打开,查看,告诉我你的意见”。
更原始点的话,你所谓的网络延迟对标的甚至是“打印成纸张拿到领导办公室等签字”。
相信我,就算你们全在同一栋楼里你都没有刚才那个场景里的团队快。
后者淘汰前者是不可阻挡的变革。
有的小朋友质问我——难道工作就是开会?
对,工作即开会。
——在不久的将来,“工作”即会议。
如果一件工作不需要会议,需要孤独,那么它要么是伟人孤独的沉思,要么就属于机器人——或者以人力暂时替代人工智能的“智力型体力劳动者”——举个例子,用肉眼在监控中心值班的安全员。
后者终将消逝。
而前者所做的事,不能用“工作”来概括。
所以,工作即会议。一切工作,在将来均为会议。事实上,此时此刻,你的工作本质上同样是会议。只是一场节奏拉得极慢,慢到你产生了错觉的会议而已。
新团队之于老团队,效率不是高一倍两倍,而是十倍、百倍、甚至是千倍、万倍。
你们要知道,效率十倍以上的团队,不是仅仅将事情做得更快,也将对整个业务获得低速团队根本没有机会获得的洞见,将能看见低速团队根本看不见的问题和机会。
这不仅仅是速度的提高,而且是整个思维高度的提高。不仅仅是化慢为快,而且和更是化不能为能的变革。
你们以为这是“科幻”,事实上汽车行业、航空工业、尖端制造行业已经凭借强大的硬件能力将它变成了事实——甚至是十年前几已经是事实了,只是分辨率更低、场景更局部、延时更大、更依赖于研发中心内部自己的高速网罢了。
为什么你们在身边没有看见他们?
因为4G仍然不够,5G还未登场。
这就是为什么上头断言在十年内5G至少意味着一万亿规模的利润。
他们已经是万分保守了。
5G不是“也就提高点网速”,它是要把中国经济的脉搏从1/月,提高到10beat/月。我们要把经济周期、资金回笼速度、谈判节奏提高10倍,100倍!
要么任正非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华为的几千亿投资只是编造了一个无人能看懂的实际上不可行的弥天骗局,骗过了决策层也骗过了所有下单商用5G的国家和企业。
否则,看一下这个:
2020年,特朗普会连任吗?OK,说完了工作方式,我们再来谈无人驾驶。
很多人都在喊“无人驾驶十年内不会落地”,这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只是眼界太狭窄罢了。
他们以为无人驾驶仅仅是指通用无人驾驶,即在不做任何前提假设的情况下,通过地面移动从A点到B点。
也就是伊隆马斯克所谓的自主无人驾驶。
那一种何止十年落不了地,事实上可能永远落不了地。
无人驾驶的前途根本不是“一辆车自己跑”,而应该是在高速道路系统的无人驾驶车道上由区段中心调度的无人运输单元,是通过立法来划分差速车道,通过系统整体调度来分配路权的一种“跑在公路上的高铁系统”。
你看似坐在一辆汽车上,实际上管理你的路线的系统极其类似高铁系统。它在不断的自动调整每一辆车的运行计划,作出返站维护充能和上线服务的决定,在为单独的乘客安排细密到分钟的班次,在道路资源中为它分配道路资源。
把中国的高铁系统浓缩到一个局部的高速公路系统上,再把高铁列车转换为汽车,然后把班次提高万倍,你们看到的就是真正最早落地的自动驾驶系统。它不必考虑通用驾驶那么多的的意外情况——因为通用自动驾驶所真正棘手的首先是在路权不明晰前提下的伦理冲突,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高铁能跑,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高铁”自然也能跑。如有必要,甚至可以直接在现有高速上划分出专用车道来强行驱离侵犯车辆。
使得这个系统得以成功运行的,根本就不是车辆自身的应变能力,而是系统对整体态势的直至终点细节的全面的感知能力。
它的实现的主要瓶颈,就是接入设备的数量。
你们也不要觉得“我去那不是需要一个几平方公里的超级计算机随时随地知道全国所有自驾车道上所有车辆的在每一瞬间的位置?!这怎么可能?!要是中枢当机岂不是全局大乱?!延迟怎么办?!”
你们想错了。事实上控制系统很类似人类的神经系统,大部分的事务都是下沉到各个区段中心自己调度的。这一百公里归这个地区中枢管,那一百公里归那个中枢管,交叠地带共同管理,无缝移交管理权。而即使是区段中枢,下面都还有具体的segment级的纯人工智能管理节点。一个节点管理的不过是四百米长的路段罢了。这个管辖范围内,根据安全车距的极限,一共只会有二十辆车的量级而已。并且因为这些车辆是被接管的,系统状态极其单纯,对管理中枢几乎没有压力。处置意外的手段也极其单纯——任何系统怀疑的不妥——譬如你胎压异常,都会命令你出列去应急车道等待处理。
效率体现在何处?
它首先体验在道路容量大幅的增加。因为系统调度下的车辆的车距在理论上可以大幅的缩小。系统决定制动,是前后车同时下令制动的,而非如同人类驾驶员那样每一后车都要追加反应时间。车间安全距离会以一个可观的比例缩小。那意味着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输效率会大幅提高。
并且,交通系统的共乘属性会大幅的增加。你事实上是在面对一个班次密集到分钟级别的“高铁”系统,打开App,你会看到大量的可选共乘车——要比现在滴滴出行提供的班次密集两个数量级。
车辆的所有权的内涵也会改变——很多人买车后会将闲置车辆——甚至车辆的闲置时段——放入自动调度系统收取系统租金。这一点还会有更高的表达——即车辆所有权的证券化。
你仍然可以拥有完全私有的车辆,但纯私有车辆在高速公路系统上的路权会越来越被压缩——为他们专门保留的车道成本分摊到每一位自驾者身上,分量会越来越重。
第一阶段,会出现在现有部分高速路段的自动驾驶货运系统。你们会看到车距极近、速度稳定、首尾相接的数量一段,绵延长达数百米的无人驾驶货车车队——你会看到车厢里还有一位驾驶员,但他的作用更类似火车司机而非原来的汽车司机。从高空俯视,它们好像一列列被切成虚线段的列车。
第二阶段,不断有新的高速区段完成这一改造,相互连通——显然在中国这会首先发生在江浙沪大包邮区。
第三阶段,随着骨干网的同步升级和前期调度系统的充分试错磨合,一些大规模企业支撑的系统化自动驾驶乘用系统会开始上线。所用车型整齐划一,几乎一样——比亚迪、厦门金龙、吉利、荣威、宁德时代……那时股票会一飞冲天——有整体规划过的大量运行维护场。 在这一阶段,自动驾驶系统会在交通法规中获得特殊地位。
第四阶段,完全自驾在高速系统已经越来越不经济。纯自驾过路费越来越贵(将会由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实现逐车实时定价),而系统接管驾驶的审查对纯私有车辆又很是繁琐——你的车要缴纳车况审查费用并且经过系统审查系统才会将你纳入自动驾驶体系。于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私家车辆越来越少——它将渐渐演变为一种奢侈品。但在这个阶段,一些城市内的主干道也开始了新公交体系的升级——“快速公交道”直接升格为了自动驾驶道,并且在飞快的占有道路资源。
第五阶段,纯通用自由驾驶者会发现即使在城市里,交通环境也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渐渐的他们转向了空中交通。
地面已经完全被自驾系统统治。
截止到这里,伊隆马斯克式的自动驾驶方案从未真正占据过主流,也从未真正获得驾驶伦理的认可。马斯克的方案只在美国地广人稀的特殊条件下有暂时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包括拉丁美洲、以及将来的非洲,他的方案都没有机会真正介入历史进程。
很可惜,马斯克失算了。
上述推演你们看起来可能觉得是科幻,但实际上背后有着深刻的多的多维度研究支撑。决定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样式的,并不是科学技术,不是自主避险、自主判断技术、也不是卫星导航技术。而是更加深刻的法律伦理和社会动力学。
但不要轻易抛售你们手里的自动驾驶股票,目前的自动驾驶巨头仍然握有这个场景中的前排入场券。
现在我们把话题转回到5G上来,为什么是5G建设对这个图景至关重要?因为这个图景里的高度自治化、深度感知、近场实时干预的系统理念对可靠链接、低延迟、无线移动漫游、和大数据带宽等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都是近乎胃口无限的。
越透彻、越敏捷,就能将整个车流的车间间距压缩的得越短、整体平均车速提的越高、班次越密集。网络升级、调度算法升级,公路和车辆这些硬件不必升级,运输系统就已升级。这个系统能将现有铁公基建设的每一滴潜力都挤出来。释放出的经济价值不是今人所能想象的。
随便举个例子——在全局无人驾驶系统的调度下,双车汇流会像拉拉链一样流畅。交通规则将会得到理想的执行。接受系统调度的车辆再无违章可言。
一次全国范围的系统升级,都可以等效于投入了两万亿人民币把车道加宽了一倍。
一次更新,赚两万亿。
这个场景并不高度依赖激光雷达、场景实时建模、以及近乎玄学的态势感知。
更绝对不必等待十年。因为上面提到的一切技术,都已经成熟,唯一不成熟的只有5G。
下面是2011年公布的希思罗机场个人自动运输系统,看清楚,2011年。这个项目已经具备了所有的工程要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674795690332160下面这个视频也可以看看——虽然都是在研项目,但并不全是PPT和效果图。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678360823517184说完了故事,我们回到这一章的主题——5G将为信息架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信息,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在一定的意义上,你可以这样去把握一切价值的本质——所谓价值,即有序性。而有序性的本质,即有效的信息。
摆在超市里的易拉罐和抛入垃圾堆的易拉罐之间的价值差异的本质,不是“后者已被使用”,而是后者失去了确定的位置、确定的所有权和确定的质量状态。如果你能恢复其中任何一条信息,你都将为后者构建出价值来。垃圾分类就是在解决前两条,于是同样被揉捏变形了的易拉罐经过这操作就比未经这操作的同类有更大价值。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创造产品。产品与原料的唯一本质区别,就是产品被注入了有序性,亦即有效的信息。甘蔗汁凝聚为白砂糖,我看见包装就知道了它的分子式;泥土烧成陶瓷,我就知道它的硬度、性状与容量。
而5G会把这整个过程的最核心部分变得更加敏捷和容易。其价值是无从估量的。
即使在肉眼可以看到的最近段,我们也能看到几个明显的答案:
1)5G将改变信息的获取方式。很遗憾,我们将进入一个信息被主动广泛采集,而非经过主动提交才被获取的时代。自动测量类机器人和各类在线传感器会进入一个爆发期,信息安全将遭遇极大挑战。
这个方面出于某些原因我不打算多谈。
2)工具与方法的在线化。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相信app store的时代即将落幕。
除了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人们将极少有必要再将软件下载到本地来运行了。目前在app store销售的所有产品,绝大多数都会发现自己没有必要忍受苹果、谷歌的分账和审核限制。短短两三年之后,应用商店模式即使不走入末路,也将大大的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web应用。web将不再是“缓慢迟钝不爽快”的代名词。而将一跃而成为一切软体服务的核心。
如果一个产品不能在web平台上发布并提供完美的交互体验,那么它就几乎等于没有前途。而在web平台上发布之后,又几乎没有必要再为任何具体操作系统做什么特别适配。——那同样意味着传统操作系统的末日也将近了。至少,操作系统里所打包的默认软件基本上都会被退化为一个快捷方式而已。
思考一下,你的项目是否可能会成为无用功。
很显然,云计算服务将会迎来猛烈的爆发。可以预计,阿里云的收入将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淘宝远远的甩在身后。阿里云对爆发性超大规模数据的承受力在将来会成为一个决定性的战略优势。这个优势有多值钱,各位拭目以待。
3)算力将成为新的交易资源。
人们将能通过5G随时向周围出售和租用特定份额的算力。你需要在自己的手机平台上获取更大算力,你只需要进入租借模式,周围的计算设备就会依据自己的先定协议向你出租它的多余算力。你自己也会发现这是一条很有效的投资之道。会出现这样的算力交换协议。电力企业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位置——它们会发现在自己的电力网络里混入算力中心向用户提供近场算力资源并按秒收取租金是一个新利润中心。
购买手机以后会带有固有的投资属性。
在不久的将来,苹果、谷歌、华为都将推出操作系统级的支持,让你的闲置旧手机能成为你的私有计算中心的新节点,不但供你自己使用也可以供加入周围三百米的算力网络。
为你做计算的芯片与你之间并没有隔着千山万水,而就在三百米范围之内而已。这才是将来云游戏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
4)持续供电的迫切需求会催生大量的、密度超过停车咪表的无线充电桩。在商业步行街和部分CBD甚至会出现整条的无线充电道路。商家、公共交通工具、公共设施会提供大量的免费或收费充电选择。目前看到的共享充电宝这样的服务商中会角逐出几位幸运儿。
个人穿戴式电池和薄膜太阳能会获得巨大的需求,这甚至足以改变服装设计的基本范式——渐渐的,衣服会开始向“软甲”风格转变。
5)电力企业将看到在电力节点上布置算力中心提供算力出租业务的盈利模式。尤其是在商业密集、人口密集地区,这些计算中心(同时也是存储中心)是相当有利可图的。谁都可以临时租用附近的计算中心的可用算力来临时增加自己手持终端的算力,只要他愿意付出对应的租金。这样能源密集地区,自然也会出现丰富的算力资源,进而带动人口密度和业务量的提升。
(未完,待续)
P.S:
有很多人会把视线集中在“5G能不能担此大任”。然后把视线重点放在了技术层面,质疑上述这些判断的有效性,那么我再多说几句。
实际上上述预测与5G的关系是这样的:
5G对我们这些决策者而言真实的含义只是“网速会提升”以及“确定的较大幅度带宽升级”。相信上万亿人民币的建设成本投下去,未来三到五年内带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上述预测要实现,真正的条件仅仅是“网络条件进一步大幅改善”而已。
本质上,它与5G技术的细节是无关的。
5G建设既然会大幅度提高终端接入的带宽,那么很自然也就意味着骨干网的大幅升级,也就意味着同步的有线网络的接入带宽也会大幅提升。这其实是一个“村村通”倒逼“高速路网”的过程。
5G真正的、最切实的影响倒可能是传统的骨干网为了与它配套而大幅升级。你可能的确不是用5G来接入你的头盔和笔记本,但是如果没有5G去产生这个巨大的需求,平摊骨干网的成本,骨干网的建设不会如此快的提上日程。
第二,很多人误解了网络建设的瓶颈在哪里。——不在于天量带宽的城际和国际、洲际骨干网的建设,而在于在办公楼、小区楼房里钻墙打洞的“网线师傅”们做的这些毛细结构。
升级有线宽带网络要比升级无线宽带网络复杂很多。而5G、WIFI 6这样的技术能突破这最后一层的部署成本。在5G部署完毕之后,之后的带宽升级将主要集中在骨干网方面。
但随着骨干网的快速跟进,中国能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节奏每年都把终端的网速做战略性的升级。因为“村公路”都是十二车道的一级公路,而且堵满了等着上路的车,城际高速公路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来巨大的速度提升。
如果5G大规模铺开,在若干年内整个体系的瓶颈都不会是最难难升级的“村公路”。这才是5G的战略意义。
终端是MB级,干线TB已经足够。终端是GB级,而且接入容量大幅上升(IPv6),那么干线的上限需求就突破天际了——PB刚起步,EB刚温饱。而PB,EB级的城际干线反而是更容易突破的东西,只不过一直以来做了无用罢了。
本文上面的那些判断,其实与“村公路”到底如何无关,而只是看到村公路起建,可以一叶知秋,看到一个大带宽的时代已经揭幕而已。
这些预测,只是“大带宽时代”最简单、最肤浅、也最必然的一些保守估计罢了。
5G本质意义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弹。它改变了行业对未来几年的趋势判断,一些早已有了技术储备、只是等着带宽条件到位的计划将会走出实验室阶段。
信号弹的意义不在于它自己有多亮,也不在于第一次战斗到底打得如何,而在于总攻已经发起。
很多人一听到5G和医疗,第一念头想到的就是远程手术,第二句话就是“在医院接光纤就可以更好的实现”。这话在事实层面上没有说错,但是却大大的低估了移动医疗的战略意义。
记住下面这句话:
未来医疗的根本危机,是即将全面老龄化的社会所爆发的巨大的、分散的、但却是高期待标准的医疗需求与高度聚集的、匮乏的优质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
先看好下面这张图:
未来十年,我们将新增约1.5亿50岁以上人口。未来二十五年,这个数字预计约为3亿。
你当然不能指望着庞大的医疗需求都分布在几个中心大城市,他们同样将分布在各个二三四线城市,乃至于部分村镇。
但是查看一下医疗资源的分布状况:
高教育程度的医护人员占比过小。
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过少。
大多数高水平医院都集中在中等及以上发达地区。
其中北京、广东、江苏三省份占据了中国三分之一的三甲医院份额。
(以上数据援引自《2014年中国卫生年鉴》国家统计局数据,你们可以猜一猜,时隔四年,局势缓和了?)
形势之危急,如狂澜之将至。
医疗需求即将爆炸,而优质的医师们却在纷纷从各地的中小医院甚至三甲医院离职,迁往北上广深杭苏厦。那里有更集中的需求,更优厚的待遇、更优良的学术条件。
前者你无法阻挡,后者你又凭什么去阻拦?把医生们都像农奴一样舒服在户口上吗?
除非打算坐视人道主义灾难频繁爆发危及局势稳定,否则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以及由人工智能支撑的医疗服务是一种不容选择的选择。
因为主题的缘故,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医疗我们先不去说它。我们专门谈一下移动医疗。
为什么移动医疗如此的重要?这么多病人,这么少医生,这么大的需要支持的地区,这么高的集中度,不依靠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还能怎么办?
说得直白一点,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你嫌它不理想、不完美?不好意思,就算是它磕磕绊绊,三天一小修,十天一大修,你硬着头皮也要上!
除非你准备坐视中西部地区陷入医疗绝境,大量失治致贫的绝望者层出不穷的自杀和报复社会,否则你只能选择怎么把这牌打好,没有嫌牌烂弃权不打这种选择。
那么,既然我们明知未来十年医疗需求会爆炸,我们可以自己培养大量的医疗人员,通过大量的增设医疗机构来解决问题吗?
如果可以的话,美欧澳就不会把护理人员放在护照申请的优先名单里了。十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事实上的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因为严重的老龄化,剩余的年轻人口承担着巨大的纳税义务和赡养义务,你把他们安排去做基层护理,那么谁来支付这些基层护理的劳动成本?你只能力求让中国人去做高附加值工作,然后缴纳税款和支付金钱去雇佣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来分担护理压力,否则在经济上这是逻辑不成立的。
问题是,考虑到极其复杂的社会成本,这些来自缅甸柬埔寨孟加拉菲律宾的新增劳动大军又如何是比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更好的方案?
换句话说,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是不容绕过的选择,与它“好不好用”,是否“昂贵”无关。
昂贵?人命多少钱?穷人没得治,开车冲上步行街,这算多少钱?发生几次自杀攻击、无差别报复社会,一个城市的经济就会受到重创。到时候你回头看这点“庞大的”基站建设费用,你会发现这是微不足道的、你根本省不起的支出。
那么不用5G行不行?可以将就只用4G行吗?
这么说吧,你去问问医疗影像科的医生们——“医疗影像的分辨率有没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他们恨不得分辨率能到细胞级。哪有医生会觉得医疗影像分辨率“够大”了的?
你知道现代医疗成像技术生成的3D重建模型有多大数据量吗?
轻轻松松重构的的模型就有上千万面(实际上复杂度没有上限),原始图像数据,只要医生需要,随便就论G。
如果你们觉得的游戏的场景很宏伟很震撼吗?经过充分优化的游戏场景的复杂度在这些医疗影像面前都是绝对侏儒。
还是说你想要你的医生改用低模给你诊断和手术?
你难道不希望以后的救护车与各大中心医院——或者(更符合未来世纪可能性的)专业快速反应医疗机构——的总部有高速数据连接?
难道你宁肯让你的老父亲、老母亲或者你刚出生的婴儿“在路上先挺着,等到了医院再说”?
未来的医疗服务,几乎不太可能继续维持“人人到院就治”这个模式。目前人口老龄化高峰还没有来,你们自己亲身去医院看一看,这就是中国目前的常态:
而我再说一遍:这还远远没有到高峰。记住上面的人口年龄结构图,未来的医疗需求要倍增于此都不止——除非你认为中国的人均寿命会出现下滑,会有大批人活不过他们的父母辈。
可能吗?
时候没有到,时候到了,只有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能救你们的命。你们尽可以去嘲笑它多么的笨拙、卡顿、不完美。但是到时候你们绝对没能力去笑它“不现实”——现实会让你笑不出来。
Charpter 5 5G与新制造业
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理解到底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型。
工业生产的关键点是两个问题:物料的物流与物料的加工。本质上,物料就是在一个个的加工站之间流转,每到一站,都要以某种方式与本站的“接收端口”稳妥的对接,以便于这个站点进行这一步的加工,加工完毕后,本站点再以稳妥的方式转交给下一个物流环节,由它运输到下一个加工中心,稳妥的与下一个加工中心对接。循环往复,直到整个工艺流程完成。
所谓工业的效率,从根本上讲就是物流的效率和加工中心的加工效率。
为了进一步的加深理解,我们来根据这个模型回顾一下几个经典的生产场景。
譬如景德镇的瓷器生产:
这就是典型的依靠人力搬运、人力交接完成物流环节,依靠人力加工来完成加工环节。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制造业: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7003295083253760看到了吗?红色的反转架和夹持机械臂构成了物流环节,紧接着焊接机械臂完成了加工环节,然后夹持机械臂再将工件移向下一个环节。
现代的高度自动化的制造业到底是如何击败了传统制造业?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首先在加工环节进行了高度标准化基础上的高度自动化,同时也在物流上做了接口的高度标准化前提上的高度自动化。而这其中,事实上真正的瓶颈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样在加工环节,而是物流环节。
真的理解制造业的同志们就明白——其实精准的固定工件才是精密加工之中最困难的现场环节。大批的夹具、模具的本质,都是为了一丝不差的将待加工的物料精确的定位,好以最好的条件进入加工步骤。只要这个略微歪上哪怕一两毫米,甚至0.1、0.01毫米,工件都会因为下一步的加工而变成废品。
为了这个原因,就用上了我们刚才看到的反转盘和夹持机械手。它们才能满足后续环节的定位精度。
现在问题来了——这种基本构造意味着加工点与加工点之间的物流环节是如同钢铁一般的“硬连接”。这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问题一:产线维护成本很高。比如其中某个环节的机械臂伺服电机轴承磨损,经过三级放大之后导致工件定位不准,就会立刻导致下一环节废品率大增。这时候得怎么办?很多时候必须快速更换或者维修这个机械臂。为了能保证流水线不受影响,就需要多条加工线并行,一边利用其他线路的效率弹性,临时的加快剩余几条线的节奏,临时的把这条线的工作量接过去,这条线好停机检修。这听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规划问题。比如那就意味着其实你没有三条以上的并行线,根本就不敢开流水线。而且为了留下余量,实际上三条线都只敢开一个中等负荷的工作量——否则有两条都要检修,第三条本来就是满负荷,怎么接手这两条的工作?这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必然反映到产线的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件产品之中。并且,你一开起步就是三条线,那么难道你能为只生产五万件的产品去构建这么复杂的生产线吗?这意味着小单子你根本不能接。
问题二:这意味着生产线的开发与设计受到产品设计的高度限制。这种自动化流水线,设计师决定在结构上多加一点东西产线都会骂娘。
你改个颜色,好办。只多加个螺丝,也勉强还行。你要多装一个烟灰缸,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环节的加工安排在哪?看清楚,我们每两个环节的机器是紧紧的安装在一起的。每一环到下一环都是机械手闭着眼睛一抓一放就搞定。它们已经把这块空间都挤满了,你要再放一台机器人两个物流段,来来来,其他机器你要往哪放?吊在天上吗?
为什么汽车稍微改点型就要好几个月的研发时间,要好几亿成本。原因就在于此。
为什么特斯拉的产能爬坡如此的艰难。就是因为作为新车型,用户吐槽无数。你就要改设计,你改了设计,流水线就要拆拆装装搞到死。而且很多时候工艺环节之间根本没有几何空间安装新设备。于是你要装一台新设备你得拆掉好几台邻近的设备,彻底重新设计其中的每一个动作,而且要好一段时间的调试来保证它工作正常。这个活你要是干多了,你真的会想把老师傅们叫回来递把电焊枪让他们来。
你在车间打地铺都没用。
所谓的未来制造2025、工业4.0到底核心在哪里?
其实说穿了就是物流环节的柔性化。简单来说,就是加工中心和加工中心的物流环节转由智能机器人来承担,而不是现在这样的“纯机械臂”。
智能型物流机器人有通用的(或根据任务特化的)智能夹持机构,有视觉/磁觉等多种精密传感器,能自动规划物流路线。简单来说,它好像一种在加工中心之间忙碌的快递员。只是它的快递是从接口到接口,自己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情况,而稳稳的把工件以亚毫米级的精度递交给下一环节的加工中心。
这样,加工中心就一下解放了。马斯克就不用在车间打地铺抓头发了。新生产线、新工艺,只需要专注在加工环节身上,无需再对地理规划和接口衔接过度敏感。它们甚至可以自己带上底盘,只要它们随时告诉系统自己此刻在哪里,物流机器人就能准准的把工件卡进它们的卡钳里面,交给它们施展魔法。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依靠严密的数据统计随时动态的、实时的调整产线达到最大效率。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改变产线的节点构成和物料流向、均衡生产负荷。
最终它能够实现“一件起做”。一个综合加工中心,只需要列出自己的加工节点列表,你就可以在线对机器预编程,将你的生产需求融入到该工业中心的生产线中去。一组机器人会自己帮你举着工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等加工机器人的工时,并最终把你的产品送进你的暂存仓。最后通过无人物流系统帮你分发给你的消费者。
无数的“厂商”可以共用同一个基础设施,只是分时共享。世上将只剩下一个几个互相竞争的全球布点的“云工厂”,配以无数的、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人构成的设计团队。没有人再需要“自建生产线”,只需要购买加工中心加工工时、物流工时和生产优先级就可以了。
这才是工业4.0。
而我们离它事实上只有一步之遥。
在德国工业 4.0 背景的影响下,制造业会迎来什么样的变革?这一步,就是厂区内的精准自动导航和精准定位。本质上,它实际上是敏捷化、低延迟化、宽带化的综合调度的无人自动驾驶系统。
这就是下一代的工业物联网,是鸿蒙在打算做的事情,是5G最直接野心。
第二,5G还可以用于将“劳动力”的物理层面与精神层面分离,将原有的部分体力劳动变成远程操控机械的智力劳动。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生产线遥控操作人员,突破本地雇佣的人力资源瓶颈,使用所有5G覆盖地区的人力。
中国崛起!世界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华为5G+蓝翔!!!(未完,待续,评论区留言等于订阅)
PS2:
我们看一幅地图:
这是腓尼基人的贸易网络图。
腓尼基人的老巢在地图最右侧Byblos、Sidon、Tyre三个城市扎堆的部位。这个部也就是现代黎巴嫩/以色列所在的大致部位。这个部位上接希腊,下接埃及,右邻两河流域。这地方自古就是个经商的好地方——它自己几乎没什么物产。腓尼基人借着这地理优势,打造了一个航海商业帝国。这帝国向南遍布整个地中海南岸。
如果你仔细查看那时候的地图,就会发现当时的地中海南岸如同插着一串路灯,每隔一个特定的距离就会有一个贸易点。
这是因为当时的海船没有在海洋中自我导航的能力,而且风帆非常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划桨来作为动力。既然依靠人力划桨,那么桨手的食物、饮水和起宿就不得不占据船上大量的空间。考虑到当时的造船水准造不出很大的船,而且还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装载货物——你总不能辛辛苦苦跑到地头了发现卖的货还不够卖路上的口粮——所以当时的贸易船只必须要在一个确定的航程内获得再补给。这个补给航程,就决定了当时南地中海的城市分布。而同样因为当时船只必须贴岸航行短距补给的特性,腓尼基人通过控制中段海岸的连续两个补给点,就牢牢的掐断了希腊与埃及之间的直接沟通。不但如此,腓尼基人还沿南岸一路向西在迦太基建立了自己的专属殖民地。这样也就卡死了希腊人走西线借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为跳板去与埃及人贸易的可能。
这一战略优势就是后世迦太基与罗马争雄,汉尼拔穿越阿尔卑斯的史诗远征的历史背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迦太基被罗马攻陷,号称每一寸土地都被撒上了盐,受到了永世不得再有人耕种的诅咒。(这个说实话应该是仪式性的,就当说书听听就好)
到底是什么击败了迦太基?
其实只不过是风帆和造船技术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使得船体更大,从而具有更强的自持力,能忍受更长时间不补给。能装载更多人力,以保证充沛的自卫的武力。而风帆技术的进展又提高了航速并降低了旅行所需的补给消耗。
这使得希腊/罗马船队可以直接无视腓尼基人控制的陆上补给点,直接从本土径直航向埃及,与目标客户直接交易。
一旦打破了这项航线垄断的优势,腓尼基商业帝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汉尼拔如果不冒死翻越阿尔卑斯,那么迦太基立时就要灭亡。即使他的军事冒险取得空前成功,因为他既不能消灭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戏剧性的扩大领土和人口资源,迦太基仍然是注定在劫难逃。
为什么要讲这个陈年往事?
因为当时的船舶改进看起来的进步幅度其实要远比现在的4G到5G的跨越幅度来得小。
“也不过就是把船加长了个30%,然后又加上了一层甲板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能造。”
但这加长了三成的船可以在一个补给周期里多行驶一百海里。
这区区的多一百海里,就在埃及境内了。
从量变到质变,背后的机制常常戏剧性到傲慢者难以想象。一点点的小优势,看起来没有任何性质改变,无非是又快了那么一点点,多了那么一点点,似乎最多也就造成个一点点的业绩变化。
但就是这一点点,却因为迈过了一条从不可行到可行的微妙界限,可能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彻底颠覆战略态势,能灭大国,兴雄主,起霸业。
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点“小小的参数进步”。以为“只要数字变化不大,事情一定也不大”,这只是对世界到底依何而行毫无了解的无知行为而已。
更何况,5G比4G何止“小小的参数进步”而已呢?
如果你打算用居高临下的语气来教训弱智的答主,建议先看看这几个夹子了解一下对手的量级:
科学答集大家还蛮清醒的呀。
2024年今天再看看,如果知乎还在,这话题会是什么样。
其实,好多人认为,因为4G,所以短视频这个应用一下子成为了4G的标志应用,我们真的分析一下。
作为一个可以商业化的应用,依赖的准则是短板原理。短板决定这个应用能否商业。
比如:
短视频。
短视频能商业化,技术上需要几块板都够长:
a. 传输速率和延迟
b. 终端的计算能力和GPU算力更强
c. 大量的基于机器学习的视频算法
d. 高清摄像头技术的小型化
d.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
传输速率和延迟,靠的是wifi的全面普及,那些嚷嚷着是4G带来高速率的人,你们回家发短视频的时候难道不按一下wifi的小图标吗?
b.、c.和d.才是导致短视频平民化的重要条件,它使得随便一个什么人,只要触摸几个屏,操作几个应用,就可以拍出一个小片来。
回来我们说5G,那些很多人宣传的特别好的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传输和延迟也许是他们的短板,但只能是之一。
还有大量的短板跟5G没啥关系。
很多人,高估了4G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也低估了3G的真实性能。
4G比3G更快更好,是毫无疑问的。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向前,但这并不能说明移动互联网主要因为4G才发展至今的。就算4G晚出现5-10年,我们今天看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一个都不会少。
你可以说如果没有4g只有3g,咱们手机端只能看1080p视频而看不了4k,这没问题,但你要说没有4g我们就无法看手机视频甚至想象不到手机能看视频这件事,那就是不客观了。
3G有多快?给没经历过的人科普一下。
2009年09月15日,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个人客户部副总经理李更新介绍,截至目前,中国联通已与全球209个国家开通了WCDMA的国际漫游,国内3G网络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网全部采用HSDPA、HSUPA的技术实现方式,无线上网速度下行达到7.2M/S、上行达到5.76M/S,是国内无线上网速度最快的3G网络,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众多成熟的3G业务也已全面上线。中国联通3G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285个地市
这是2009年的数据,我们再看看新一点的数据:
数据来源:宽带发展联盟。
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宽带发展联盟在硬件投入主要针对4G的情况下,2018年二季度,3G的下载速度可以达到1个大M以上,请问1MB/s的速度,今时今日的移动互联网,有多少事情干不了?
总有很多人,觉得好像4G之前,全国人民都是在没有移动网络的状态下呢。2014年4G才开始慢慢铺开,而2013年底微信已经差不多3亿用户了,著名的三大运营商逼迫微信收费事件就是2013年发生的。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大战就诞生了,此时4g建设还在路上呢。
以下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不是说喜欢“站在过去看过去的将来吗?”,那我们来好好看看2013年的移动互联网是什么景象,看清楚了:
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 亿,较 2012 年底增加 8009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12 年底的 74.5%提升至 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 3G 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价格持续走低,为手机上网奠定了较好的使用基础,促进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 Wi-Fi 覆盖逐渐全面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更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模式,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模式,带来互联网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
注意,说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是2013年,4g还没有呢。
移动支付:2013 年手机在线支付快速增长,用户规模达到 1.25 亿,使用率为 25.1%,较去年底提升了 11.9 个百分点。
手机视频: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国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 2.47 亿,与 2012 年底相比增长了 1.12亿人,增长率 83.8%。网民使用率为 49.3%,相比 2012 年底增长 17.3 个百分点。
手游: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 2.15 亿,较 2012 年底增长了 7594 万,年增长率达到 54.5%。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 PC 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手机地图: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 4.2 亿,其中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 35.4%,手机地图用户数已近 1.5 亿。手机地图用户中,使用路线导航的用户占 62.7%,地点查找的用户占 45.3%。
以下2012-2013时候3G的主流移动互联网应用,4G时代与之相比,有多么颠覆性的差异吗?短视频、移动支付、视频直播、电商、外卖、打车……哪个突破了3G时代的应用和想象了?
以上数据来自《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真实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没有4G就没有移动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电商、O2O、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的出现,根本原因不在于4G替代了3G,
而在于——第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二是运营商资费的下降。
2010年,全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大概是3-4千万部的水平,那个年代,占9成市场的功能机才是主流,10个手机用户里面,才有1个人拥有智能手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谈什么移动互联网呢?
你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你怎么用微信支付宝,电商o2o,短视频直播呢?跟网速有半毛钱关系吗?
2011年后的几年,全球智能手机快速崛起,国内,小米公司成立,ov发力,华为也对手机版块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旧有的中华酷联+各种山寨机的格局解体,智能手机在国内出货量一年赛一年,入门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往下探的同时品质不断的提高。
到了2018年,全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差不多4亿台,是2010年时代的十倍!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第一台智能手机,自己父母的第一台智能手机,是哪一年买的。
真正决定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是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而不是把你的网速从几百kb提高到了几mb(更何况时至今日4g也并不能随时随地保证几mb的速度。
3g的速度在发展初期保持100-200kb毫无问题,假设4g没有出现,而随着3g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升级,速度稳定在1个mb没有任何障碍,这个速度足够支持2个1080p的直播。
因此,千万不要简单套用2010-2018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去推测5G,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东西”,根本原因是以前你没有智能手机,现在你有了,而不是以前你的手机网速慢现在你的手机网速快。智能手机+3G网络+WiFi,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什么移动支付、电商o2o、短视频直播,……没有哪一个是胜任不了的。4G当然做的比3G更好,如同iphonexs比iphone前几代好很多一样,但并不是颠覆性的。
再来说说资费,4g的资费明显下降,也就是这2年的事情。
资费谁定的?三大运营商。
运营商上面是谁?工信部。
工信部上面呢?国务院。
所以,是国务院要求运营商降资费,这是国家策略,是写在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早就按部就班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所谓速度快了资费就下降了,没有国务院的强制要求,运营商就是不降资费你能上天?
高铁速度更快了,火车票比以前便宜了吗?飞机速度更快了,飞机票比以前更便宜了吗?高速公路速度更快乐,过路费比以前更便宜了吗?
4g资费下降,就是政治任务,没有4g,只有3g,资费一样会降下来。
这里用一篇官方的文章,让大家回顾一下:
“提速降费”的空间有多大 4G降费催生产业变局4G提速降费是大势所趋,但下降的空间与速度将受到四个因素影响:其一是用户规模扩大的速度;其二是通过扶持政策的推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化解运营商成本压力;其三是企业用户买单、个人用户免费使用的流量后向经营业务的发展;其四是虚拟运营商的整合与创新步伐
4g提速降费的四大因素,这里面有哪怕一个因素,是4g独有而3g没有的吗?
头几年时候是先吹吹风,真正大动刀是2016之后的事情了,上面直接政治任务压下来,管你什么理由,死任务降资费,三大运营商的人都知道,不是什么秘密。
5G的应用,大家都是猜想,但我先来否定一些猜想,
1、5G自动驾驶,不靠谱。不是5g的问题,是移动通信的问题,速度吹到天上去,解决不了可靠性的问题。我话放在这里,别说5年,十年内自动驾驶成不了主流。
2、5G远程手术,不靠谱。完全是倒推式的想象,为了应用而应用,完全是不了解医疗行业的想象。完全是互联网人在单方面想当然的去理解医疗行业。5G在医疗想象的场景,有线网更可靠,成本更低。
3、5G物联网,看不清楚,但绝不像很多人想得那么简单。物联网喊了那么多年,做不起来,绝不是什么网速和容量的问题。核心的原因:1)成本问题;2)物体的有源性问题;3)标准问题,这三个问题,5G一个都解决不了。
其他还有很多5G的猜想,你先想象用光纤和WiFi是什么景象就明白了。
再说一说很多人没注意到的一些点:
1、网速再快,你需要处理,需要输出吧,我就问一个,你手机的电池能扛得住吗?电池已经多少年没有明显进步了?速度再快,你硬件条件跟得上吗?很多人往往忽视硬件的瓶颈,举个例子,2000万像素和4000万像素的照片,你以为只是像素的区别?很可能是你的电脑能不能跑得动的区别。
2、网速再快,你总需要存储吧,你存哪里?手机128-256g,很大吗?能存多少视频?4k30帧,你试试。
存云端?云中心的存储也不是无限的对吧,中国2017年云中心的耗电量,已经超过三峡的发电量了。北京五环内已经不允许建设idc了。为什么贵阳是大数据中心,电便宜。
用所谓智慧城市做个例子,按照很多人的猜想,以后都是高清摄像头监控了,我不说多么搞清了,就普通1080p,200万像素的摄像头,一个小时占用1.8gb的空间,按照大华股份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中国的监控行业存储量是17万亿小时,算下来是上万个ZB。什么概念,2016年全球的数据总量加在一起也就是十几个ZB。如果是4k视频,则再乘以4倍。大家做好了存那么多数据的准备了吗?有这个能力吗?存储技术这些年有多大提高呢?
你只考虑生产视频了,你只考虑传输视频了,你考虑过存储视频了吗?我这还没提你在浩如烟海的视频中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
现在国家要求监控视频存3个月,其实大部分地方根本做不到。
如果你的视频都存不了,那么所谓智慧城市,智慧监控的意义在哪里呢?
数据就像水龙头打开以后的水,如果你接不住,就一直流走了,你既无法存下来分析,也无法在将来需要的时候调用。
再有就是众所周知的个人存储了,百度云都知道,其他云就有多好?icloud和onedrive又有多快?
就好比现在很多家庭都是100兆-300兆的宽带,你在测试环境下,速度完全没问题,几十个mb很轻松,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干啥都是这个速度。你的速度不仅取决于你,还取决于你要访问的地方。
3、人脑的极限
速度再快,你不能突破人脑的极限。
我看2个小时的电影,10个小时下载好与5个小时下载好,有很大差别。2个小时下载好,和30分钟下载好,我也认为有很大差别,毕竟可能有人要跳着看要加速看。但是5分钟下载好,和1分钟下载好,区别有多大呢?如果你是在线观看,有什么区别呢?
哦对了,存储空间有区别,流量费用有区别,耗电量有区别。
最后,再次重申,
5G肯定比4G更好更快,我也肯定支持咱们国家5G大发展,未来甚至是6G……
但是,不要盲目的用过去经验套用未来,不要盲目的乐观,不要盲目的想当然的去设想。
5G比4G好,没问题,4G比3G好,也没问题,但这丝毫不意味着,5G带来的变革能够和2010-2018移动互联网从0-1的时代相提并论。
这就好比iphonexs全方位碾压iphone前几代,但也根本无法再重现当年的那样变革了。这不是iphonexs的问题,不是5g的问题,这就是全方位产业格局和历史机遇的问题。
看不懂技术原理的话,可以直接看看这段来自日本的宣传片:
5G的特点首先就是更快的传输速度。
对此曾有一个比喻:
如果把1G的速度比作一个蟋蟀跳起来的高度
2G就是一条高的高度
3G就是一栋楼房的高度
4G就是哈里发塔的高度(大约830米)
5G就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
更快的网速意味着单位时间里更多数据的传输
具体来说就是这些场景将变得可行
VR/AR 视频
VR发展停止的一大原因于网络速度的限制带来的严重眩晕感,而5G的超快网速将解决这个问题。
一大波VR娱乐即将抵达战场:VR球赛,VR演唱会,VR游戏..
实时同声传译
目前已经有翻译蛋了, 5G时代结合芯片做到智能语音识别并同声传译,谁说不可能呢
真·无人超市
2017年马云开了第一家无人超市,但最后成了大妈占地唠嗑儿的休闲会所而不得不关门。
但结合人脸识别的技术,无人超市将成为真的无人超市。
5G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更低的延迟
4G时代的延迟最低在20-30ms
玩大型在线游戏已经不成问题
而5G的延迟则降到了1ms左右
对应的万物联网就成了可能。
具体的应用场景有
自动驾驶&车联网
人的最快反应速度为0.1s,5G为1ms(0.001s),一辆60km/s的自动驾驶完成踩刹车将比人踩刹车,少行驶99%的距离。同样对路况的判断也将更加精准,也比人更加安全。
驾校学车费用大跌预警。
而车联网以后,结合更精准的语音识别,语音控制换音乐、开空调调节座椅,导航,电话等等都完全可以做到。
智慧农业
低延迟的精准的特点,意味着很多农业行为都可以远程。
无人机精准施肥,0.1ms的延迟,结合图像识别,还可以做到想喷哪颗菜就喷哪颗菜。
真正的智慧农业。
远程医疗
同样,加上视频技术,甚至加上VR技术,日常疾病的远程医疗绝对可以拥有姓名。
当然更多的是视频里没有的场景。
譬如超低延迟使得危险地区探测也可以远程,高危行业可以远程机器人作业等等
总的来说,
5G对于社会的改变,是绝对远远超出过往的2G,3G,4G任何一项技术的。
当然从开始商用到完全实现也有一个过程,各项硬件的发展也要时间。
但是5G技术基础有了,其他的肯定都会来的。
我愿意等!
至于5G行不行,我想这个不用我们来说吧
如果不行,美国花那么大力气制裁华为干嘛呢?
-end-
我的公众号:霍大恩
一个喜欢视频和数据讲故事的科技博主
上班路上看YouTube视频肯定不卡。还能拿GG Scholar搜学术论文,肯定秒下。
然鹅,首先,我需要
5G的关注度确实很大了,似乎消费者都有些不理智了,都在等待5G到来甚至现阶段就不敢换手机了,就怕换手机了会被时代所抛弃,毕竟在售的都是4G手机啊,有不少粉丝问我现在是买4G手机还是等5G手机出来啊…
其实普通消费者疑惑是正确的,因为网上关于5G的信息太泛滥了,只要稍微关注科技数码通讯领域就能看到5G的字眼,各大门户5G上头条也是常有的事。
消息铺天盖地的,说实话就连我这个行业人员都有点摇摆了,5G真的马上要普及了?5G手机就在今年下半年大规模铺开?
很明显营销力度有些过猛了,去年开始很多手机厂商就把5G作为一个卖点了,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5G R16完整的标准都要2020年完成,你手机却就先推出了。
而很明显外挂5G基带的手机毛病一大堆,发热耗电都是问题,华为先推的是Mate20X,小米MIX3 5G版增也加了电池容量,一台手机两颗基带芯片,这是正常的操作吗?这不难道是畸形产品?
5G很重要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营销和宣传真的要收一收,浮躁的消费者也要理智一点!
其实5G普及之后能够带来什么改变,很多是未知的,比如因为4G让小视频火了,智能手机的上限也变的高了,有些东西压根是你预测不到的…
毋庸置疑的是网络发展是能够推动硬件的进步的,也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生活习惯,越是你不容易感知的东西革新就越难,扫一扫你觉得很简单很常见吧,但是背后需要承载的东西你是看不见的。
所以对于5G来说不需要短时间内不要抱太多期待,但是长时间普及之后带来的红利是不可忽视的…
就像那句广告词说的一样:
人来人往中
我祝福所有的出发
也迎接所有的到达
我是谁?
你看不到我
敲黑板,划重点,5G没有killer application!目前没有!
第一,从移动通信发展角度
自动通信的发展走过了4代,每一代的发展都有明确的目标,1G到2G是从模拟到数字的提升;2G到3G是实现了分组交换,解决了对互联网文本、图片的访问;3G到4G实现了对互联网的高速访问,实现了移动流媒体业务。而4G到5G呢,没有……
第二,从速率角度
很显然,单天线FDD-LTE的理论下行速率是100.8Mb/s,而且这个速率如果加上MIMO还可以成倍提升,而我们个人在4G时代享受到的带宽,应该不会超过20Mb/s,这是因为技术的问题吗?不是,因为运营商进行了限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运营商要进行限速呢,因为不论是4G还是5G,说的都是空口技术,也就是从手机到基站BTS的技术,而从基站往后走,全部都是有线网络。我们试想,到了5G时代,假设下行速率到了1Gb/s,一个基站上假设峰值是有20个用户在看高清直播(按照某砖家说法,5G可以用来看清带汗毛的高清直播),那么基站就要求20G的带宽,那么骨干网上会有多大的带宽要求?很显然,当前时代下,空口技术不是限制带宽的瓶颈,骨干网才是。
第三,从应用角度
到底什么样的业务需要如此大带宽?有专家说,有了5G,直播可以高清。真是搞笑,美颜才是直播的刚需,好吗?也有人说,支持移动办公了。集约式办公带来的沟通高效和思想碰撞是网络永远都无法取代的。还有人说,支持物联网了。限制物联网用运营商网络的,不是技术,而是资费。试想一个20万个点的网络,每个点每秒产生一个1KB的包,1个月的流量需求是518.4TB。不是因为带宽支撑不了20万个点每秒1KB的上行要求,是用户付不起这518TB的流量费。至于自动驾驶什么的就别提了。
那既然5G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为啥国家还要力推呢?为啥世界大当家的还要拼命反对呢?
设备商一直有新业务换代的要求,如果技术不进步,设备不换代,设备商靠什么挣钱呢?运营商也有新业务换代需求,如果设备不换代,运营商就没法推新的套餐,运营商的赢利点也会逐渐减少。手机厂商更是有换代需求,如果没有5G,怎么会有人人换手机的大市场,手机厂商都会面临市场萎缩的问题。回到国家,国家怎么能坐视这个产业伪升级,拉动大内需的收割机会?况且我们国家的5G已经到了可以收割别人的时候了,之前都是被别人收割,这机会不容错过。
对大当家的,第一,这个专利费、授权费以及大部分设备费以前你们其他国家都像岁贡一样交给我的,突然你们都要不交了,有个二当家说他那里可以大减价,你说大当家的干嘛?再者,以前大当家想去谁家偷窥隐私,看人家洗澡都跟玩似的,突然有一天没得看了,你说大当家的能接受吗?
结论:5G目前没有杀手应用,可见的业务中没有必须需要5G支撑的。再者,5G是国家战略,必须支持。
以上~
很对观点我是从这篇文章受到的启发,并深感赞同,有兴趣可以看看
[url]http://www.txrjy.com/thread-1061715-1-1.html[/url]
根据观察,我总结了几点关于5g的奇葩观点:
1:5g延迟低于光纤,速度大于光纤。光纤会被替代
关于这点真的是懒得说,好歹了解下5g再来bb,不知道基站也是要连光纤的吗?光速最快这样的简单物理常识也丢了?虽然电磁波也是光,但我们毕竟不是活在真空里,更合理的解释是编码解码的速率光纤远高于电磁波
实验数值高你商用试试,4g实验数值也是高达100m,商用呢,也就2m左右,但是已经够用,对,够用,这词很中庸,但是最符合市场。
你下电影biu一下下好了,但还是要用1小时多看完啊,速度更快的意义很大?这里展开讲下就是以前下部电影要一两小时,现在只要要1分钟,那你肯定觉得很爽,但是1分钟后的时间再快点对普通消费者真的有意义?喝杯水,打开网页就好了,更别忘了你看个广告也要一分钟呢。
同理是延迟,我不知道延迟有多重要,他们说万物互联,可究竟连哪,他们说万物就是不告诉你目前具体哪个,只针对手机,现在玩农药4g延迟是100ms左右(不知道是不是我这移动卡,信号很少满格),但是用上5g降到50ms哪怕10ms对你来说真的有意义?有的话,您该去打比赛,你觉得卡只是因为4g不稳定,而5g只会更不稳定
2:你看4g多成功,5g也会是
但凡了解下4g在中国的发展史就不会说这种话。4g的成功是建立在3g的失败上来,况且今天的4g主力移动公司就没有怎么布局过3g,用全部精力直接从2g跳到4g能不成功?用户体验能不惊艳?
反观先手布局3g一开始吊打移动的联通,得意了没多久陷在3g坑里爬不上来,当年联通重组也是证券市场的大事件吧,垄断企业为啥放开,还不是搞3g大伤元气,在4g上步步被移动领先。相似的不是留学党总说 西方国家网络不好,不也一样在3g上下错筹码了嘛
这里不经思考,要是5g投入太多最后跟3g一样的下场,假如有6g的话拿什么资源布局竞争?
4g的大成功反而是5g的阻力
再反过来看5g,有什么成功的条件?是4g不好用吗?还是5g能提供不同凡响的体验?
尬吹的5g应用一一被打脸,剩下的遮羞布也只有“以后会有的”“我们先修好路,车自然有的”
但是4g呢,当时我们已经有苹果这样趋势的智能手机,我们有更好的网络的强烈需求(2g跳4g呢),至今我不知道4g在手机之外有何用,毕竟非移动场景光纤wifi太好用实惠了,但为啥5g出来就有各种妖魔鬼怪的应用?
3:5g速度很快,但资费会下降
我不懂其中的逻辑,为啥投入要比4g更多的5g会资费下降,运营商亏本发福利?
在4g还没回够本,被逼着搞5g,还要降资费,不给人活路?
也说了一开始4g资费是现在10倍,那问题来了,那5g一开始资费比4g高10倍你能接受?我看很多人能接受的也就跟4g一样的收费
口上爱国头头是道,要你打开钱包赞助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我估计以后也就上海、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会布局5g交差,但是规模没上来,收费怎么下降?最后只能4g建设停滞,增加基站就别想了,搞不好跟联通一样限制3g般限制4g,资费继续下降也就想都别想
4:不说5g好话就是汉奸走狗
这个本来是发在其他论坛复制到这里的,修改下,还好这里没人说我汉奸走狗
5:5g是搞高科技基础建设,拉动经济,说真的这个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挺难反驳的,也不想展开,emmmm,5g不是自比高铁吗,高铁亏本运营还能用拉高房价来解释,这5g基站附近的不该拉低房价吗?投资要有回报的,债是要还的
6:反对尬吹5g就是抵制5g
不对哦,我只是反对下重注,因为现在的舆论和某些人的狂热大有一番不惜血本全面建设5g的架势,让人害怕
7:因为5g美国才打贸易战,额,这去年5g没出头的时候,美国没在限制中国?究竟是针对中国还是针对华为、5g?当然这个我没能力反驳,您说是就是吧,毕竟我也不是美分,还必须是高层的
8:各国都在推5g,所以5g就是好就是好
我想说的是3g也是各国推的,但并没有成功。那时好在对移动网络有强烈需求,也没有替代,所以即使不成功也都还过的下去,但是5g嘛
还有什么奇葩观点希望大家帮我一起总结
目前看基本上什么(新的东西)也干不了,也就是该看视频看视频,该听歌听歌的水平
对普通人来讲,低延时,大带宽带来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利用到的,通信网络好比管道,流速取决于管道最细的地方,时延取决于系统总体的长度和各个处理单元的速度。
5g的时延相较4g优秀的不止一点半点,但这是指空口延迟,就是手机到基站的延迟,而这个延迟在总时延里的占比取决于具体应用,简单来讲,中国连接美国服务器的这段骨干网时延至少有70ms到80ms,服务器可能又把这个时延加了一倍,那么5g可能只能减少10%左右的总时延,这对vr应用仍然是致命的,因为18.7ms是一般人类不晕vr的极限。因此,若想充分发挥5g的优势,必须配合边缘计算和其他的骨干网的技术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5g的高容量目前来看没有有效的需求支持,很少有人需要“在手机上看4k”,“在大街上玩vr”这种需求,为什么强调大街上呢?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注意“移动”这两个字,你在家看4k,难道要插sim卡不成?受益于提速降费,目前移动端承载的信息量已经快达到人类极限了,你的主要感官比如视觉,听觉都被占满,想提高质量首先要硬件升级——我就不提4k手机屏和好耳机多贵还有电池技术停滞了多少年了,目前网速已不是整个系统里的短板。
所以说物联网对于5g至关重要,但吹至于什么工业物联网,无人机的怕不是活在梦里
首先无人机是飞行器,除非它飞的比基站还低,不然信号是保证不了的,而最高的基站高度是25米,否则按现在的5g标准,接入无人机就要面临QoS难以保证,信号可能时断时续的问题,而标准中研讨的5g最macro的场景一个cell也只有500m的半径,这意味着tr15的5g标准基本没有考虑低人口密度覆盖这一问题,现实是市区飞不了无人机,郊区没有5g信号。
工业物联网就更可笑了,目前工业物联网最成熟最安全的方案是自组网,对于工厂,为什么不走有线局域网呢?便宜又安全!
所以说,目前能撑起5g革命性地位的物联网应用连影子都没有,这也是我为什么说5g是泡沫,晚十年应用会好很多的原因,你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应用,大部分都是搞通信的人为了资金什么的开的脑洞,不一定好用,你们回头去看看3g那些什么视频通话高清通话的文案,能笑死你们,救了3g的是数据业务,文案里一半在讲它打电话多么牛逼。
5g本来一个很好的技术,偏偏就被一些搞传媒,互联网还有金融的人搞的乌烟瘴气。我可以负责任的讲,5g放在10年后会是十分优秀的技术,现在上就和3g一样,是什么需求都没有还极度昂贵的垃圾。5g技术在现阶段已经变成了坑死运营商,拯救设备商,肥了金融互联网的投机概念,你们要不信可以看看国际主流运营商的股价都是什么吊样子,按说现在不正是炒概念的好时候吗?
我也可以负责任的讲,目前做好通信最好的方法是把4g的服务质量提高,补贴5g研发并小规模试用,等到真正有市场需求的时候再铺开。炒热点一时爽,泡沫破了火葬场,等5g变成80年代人工智能,00年互联网的时候,想要拯救通信的名声可就难上加难了。
另外提一句,我实验室里的老板们就“5g实际影响力远不如4g”早就是共识,只是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而已,我可能是最悲观的那批人之一。至于为什么?4g如同2g,是真正市场提出需求后的技术界针对需求提出的解决方案。但即便如此,中国移动时至今日都没有收回4g基建的成本。
我恳请诸位,以后再看到无脑吹5g的文章的时候,想想这三个问题:4g做不到吗?固网不可以吗?我愿意为它花钱吗?
通信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快消不是金融互联网,需要稳定发展而不是大干快上,动辄几百亿的投资经不起这样折腾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0228434068123648国泰君安通信团队报告指出,5G网络有三大性能和两大特有能力,为各行各业探索新业务、新应用、新商业模式,培育新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性能分别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两大特有能力则是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 。
我持悲观态度,至少短期内(3-5年),除了可能给无人驾驶提供点帮助(见下文),5g不会带来什么革命性的突破。
首先是资费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流量费肯定是不断下降的。但事实上,目前单台5g基站的成本还要高于当年上4g时4g基站的成本,而5g基站的覆盖范围远小于4g基站,也就是说要几台5g基站才能满足一台4g基站的覆盖范围。而到目前为止,4g建设的成本仍然没有收回来。现在又要建设5g,这比建设4g时还要多几倍的投资,哪怕有国家补贴,运营商准备多久收回成本,多久盈利?我国是2013年发放的4g牌照,上个月刚发了5g牌照,也就是说4g的生存周期大概也就7年。类比一下,如果7年后上6g,那运营商至少要在这期间收回5g的建设成本吧,这可都靠你们的流量费了啊。
其次是目前广泛说的物联网。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物联网设备都不需要高网速和低延迟(参考米家或华为商城里种类繁多的物联网设备)。另一方面,事实上5g无论是网速还是延迟都不可能打得过大带宽有线+wifi6的组合(其实大多数情况下wifi5都比不过),而这两个东西的成本肯定小于5g资费的成本。对于在室内运行的那些需要高速或超低延迟的物联网设备,我想不到理由不用wifi。而对于室外不移动的设备,比如监控摄像头,朋友,你听说过poe吗?就是通过电线传递信息的技术,你再无线总要连接电线的吧。低成本高速度低延迟,哪样不比5g好?
那么只剩下一种物联网设备连接5g有前景了,就是在路上跑的。没错就是说你呢,无人车!当然无人车主要是要靠算法不联网运行,不然信号一弱不就完蛋?但5g有一个好,就是基站间通信延迟低啊,所以在同一个基站覆盖下的无人车完全可以通过通信共享它们各自绘制的路况图,从而使每台车能对自身无法探测到的路况有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规划。不过汽车厂也可以自己研发专属的车载通信设备专门用来干这事,不过如果5g实际测试下来能实现这事的话,也没必要再投入钱去增加成本不是?
当然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在路上移动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扫大街机器人,不过这个复杂度可不比在室内运行,如果哪家公司在短期内做出来了能实际使用的,大概是挖到天顶星科技了吧。
最后来说说最近同样火热的云计算。最火的且最能见到希望的大概是云游戏了吧?以后买个几百块的手机就能流畅吃鸡了呢,甚至还能当当猎魔人,想想就爽。但是,你确定你要用5g玩云游戏,你的余额足够?其实云游戏在国外已经应用了有一段时间了,我就举我用的nvidia geforce now做例子好了(nvidia在游戏,压缩,串流等领域的实力不用质疑吧)。在1080p60fps下,一个小时大约要使用10g的流量。年轻人,你准备每天玩多久游戏?如果是不限量流量套餐,记得可是有流量封顶限制的哦,每天玩3小时一个月就要900g,你确定运营商愿意给你这么多流量?
综上,我甚至有些阴谋论地觉得川普搞华为5g就是来混淆视线的,好让国家资金因为大力投资5g而不够发展其他真正有意义的尖端基础技术。当然,我衷心地祝愿祖国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也希望只是我目光短浅看不到未来,5g的发展能够啪啪地打我的脸。
“最近利益相关,回答了一些5G、云游戏相关的问题
和华为云在合作云游戏平台的技术搭建有些体会做个分享”
1999年2G网络开始普及,我开始互联网创业(1998年十大个人站长)
2009年3G网络商业测试,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和搭档建立触控科技
2019年5G网络牌照发放,我们已经开始从端全面转向云,重新开始
先写答案:
我用5G网络可以做什么?
首先说在5G网络开启后,你该做什么?
70后,研究5G网络渗透的行业进程,着手做投资的准备。A股、 美股或者天使
80后,学习5G网络带来的行业趋势,寻求有前途的赛道。输出过去积累的价值
90后,观察5G网络带来的内容消费、工作协同的改变,拉平地域差的收入落差
00后,憧憬5G网络带来一个世代学习、工作、娱乐、包括劳动关系的不同体验
(1987年在小学课本上看到电视是可以挂在墙上的,我用了10年都没理解为什么)
其次、我用5G网络可以做什么?
这里有抽象和具象的分别,抽象的部分从技术、行业、数据、甚至战略都有回答
具象,我从业的领域决定我只能先回答相关的内容:
几个总结:
1、intel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讲到,5G网络90%以上的带宽将被视频占用
2、北邮的院长曾说过,通信网络奇数代的进化都是革命性的,偶数代属于迭代
3、2G(2.5G)GPRS网络开启移动内容消费,到5G就是一个内容云化的过程
4、真正5G网络下可以做的事情一定不是要刻意关掉wifi、拔掉网线去做的事情
我们先从内容云化的角度表达:
1、网络阅读,不知道有都少人在西门子6618、N80这样的手机上看过小说
传统出版=>下载看=>GPRS时代手机下载看=>到3G开始的在线看
今天,移动阅读、网络文学已经支持了40亿美金的巨头如阅文
2、图文内容,我相信很多人也都经历过新浪新闻到微博的过程
传统报刊杂志=> PC阅读=>移动的图片随时上传、见闻分享同样是3G网络开始
今天,基于图文内容的云化,微博是过百亿美金的社交媒体平台
(当然更恰当的例子是Instagram,在移动网络时代社交图片分享,内容的云化服务)
3、音频内容,这个我想大家应该很理解,就不码字了。MP3到网易云音乐 :P
今天,Spotify 200亿美金的市值可以说是音频内容云化的最好体现
看了一下腾讯音乐集团的股票市值也超过了200亿人民币
4、视频内容,2006年ADSL开始普及,土豆、优酷快速发展
视频从买盘看=> 下载看=> 电脑上在线看=>手机上包月在线(4G网络带动)
今天,Netflix超过千亿美金市值,爱奇艺有近千亿人民币的市值
4G网络支撑下,移动视频、短视频、抖音、游戏、头条本质上都是内容云化的载体
5、游戏内容,2014年Sony的PS now就已经是一个云游戏架构的服务
游戏同样经历了买盘、下载、PC现在、移动本地安装、小游戏即点即玩的过程
云游戏10年的过程一直被诟病是个永远看不到落地的概念
但是如果从上述的移动网络进化和内容云化的过程推导,游戏内容运化是否可以预期呢
至少,在5G手机上云游戏无论你是否乐意,厂商、运营商、游戏开发方、内容平台都会推给你
然后是视频为什么会占用90%的带宽
这里需要考虑一个因素,5G时代设备独立联网会指数级增长、自动驾驶的各种传感器大量内容都是以视频和类图像数据的形式传输的。所以,中后期,人类自己的视频通信、内容消费占用带宽占比会逐步下降。
不过在前3、5年,视频或者以视频为载体的内容消费和通信还将是移动网络上的主要负载
我看到很多报告写的是VR将在5G时代获得快速发展,个人意见是否定的。
这两天Oculus的前创始人之一就发文提醒Facebook今天在VR上的投资有风险
那什么才是5G下未来3、5年新出现的视频或者基于Streaming所谓帧码流承载的内容呢?
1、AVG类真人视频、动漫、二次元的交互视频和内容量会大规模增加
B站最近已经宣布推出交互视频
这个部分今天的4G网络完全可以承载,5G下大屏的体验将得到加强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一加等厂商都在准备进入电视终端市场(今天小米已经是第一)
2、VR头衔设备带来的内容需求
随着2000-3000元价位的VR头显开始普及双4K镜片(2019年下半年)
VR设备对于低延迟的要求和双4K镜片的视频内容实时传输需求看起来可以利用5G优势
但,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VR设备目前依然不是户外设备,一体机也是室内使用为主
现在一些大城市固网光纤已经到千兆水平,加上千兆WIFI,我实在想不出对于5G需求
3、8K视频,这个好像也是个被经常提及的应用
如果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试一下youtube的8K视频,在固网200M的带宽下其实就可以流畅
5G理论上是8K视频的一个很合理的应用场景,但是设备价格、普及速度、使用场景
短期依然是个伪命题
4、MR设备,混合现实
这是个人唯一认为5G未来在个人消费级设备上有前景和预期的领域
1、MR设备天生是可以试用户外及各种使用场景的(今天空间识别技术依然不算成熟)
2、在内容产出方面比VR内容的成本和制作时间上轻一个量级(因为不用搭建虚拟场景)
3、John Hexa 的回答中第一个场景即工作模式、协作模式、甚至生产关系的改变
MR设备是这一切的基础,虚拟环境下协同工作、会议也是Hololens类设备的核心场景
4、今天MR设备已经大量在2B的场景中开始落地,培训、巡查、远程技术指导等
今天移动设备主流手机是2K屏,双4K的MR眼镜设备,相当于8个2K屏的数据传输量要求
早期必然大量内容如游戏还是类似手机早期是安装后使用,只需要和云端发生少量的交互
但是,由于轻和长续航是这类设备的核心需求,所以今天用手机作为计算端只是个过度
基于Streaming码流实现双4K内容的实时传输
基于设备本身的边缘计算能力将空间、运动、交互数据回传实现实时反馈
基于随时移动、随身使用的需求长续航、轻便、实现语音和手势交互的最终形态
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低功耗才能比较淋漓尽致的发挥。
5、云游戏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曾经描述过云游戏未来的产品模式和运营框架
相关内容我考虑单独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述。不过今天我们和华为基于ARM服务器
已经可以实现单服务器(华为32核心ARM服务器CPU支持200路1080P云游戏的实时服务)
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小米盒子加小米电视市场存量可能近4000万台、电信、移动、联通的机顶盒存量6000万台
在云游戏模式下,这些盒子加上手柄可以实现类似于今天手机的游戏体验
而中国10几亿移动设备、4、5亿PC中,80%是中低配置,基于云游戏技术有屏幕就可以实现
相对流畅和高画质的游戏体验。我们在Chinajoy期间会有真机演示
最重要的是,快手、抖音6、7日日活的用户,可以一键进入游戏场景
在上述的描述中解决了两个问题,更大范围的用户覆盖和更低成本的用户导入
但,如果没有真正适用于云游戏及不同设备和用户平台的内容形式和更健康的内容运营
所有对于5G带来的产业机会都是痴人说梦。
最后,我们遇到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事情的时候容易先选择否定
未来已来,回避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的确今天一切看起来都是推断和早期状态
不过,也因此才有一个非竞争阶段,允许很多中小团队在巨头完成不布局前至少建立存在感
如果说 我用5G网络可以干什么?
我会说2个字 创业
4G刚来的时候,当时的设想是用于新闻领域,没有想到这个全民皆可直播时代的来临,更不用说各种电商、外卖、打车平台的兴起。
5G的未来到底是什么?5G、6G 通讯技术有可能封顶吗?通信技术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吗?
就像4G刚出来的时候
很多人以为以后就没有5G 6G了……
不仅是常人,站在人类科技金字塔顶端的大佬们也会因为被已有的知识经验所禁锢想象。
1.高速火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高速下人将无法呼吸,乘客会因窒息而死。——1859年,拉德纳博士
2.能发明的基本上都被发明了。——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查尔斯·迪尔
3.汽车已经没什么可发展的了。这些年内燃机的原理就没有什么改进么。——美国科学杂志,1909年
4.任何比空气重的机器都不可能飞的起来。——1907年,绝对温标发明人、第一和第二热力公式提出者、近代热力学奠基者、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长开尔文爵士
5.我觉得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吧。——1943年,IBM主席沃森
6.演员们表演就可以了,谁TM愿意听他们的声音呢?——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创始人哈利·华纳
7.640K内存妥妥够用了。——1981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5G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当前的判断更多的是基于具象的认知积累,对未来的思考不应设定限制。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