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批发市场 > 袜子批发 >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发布时间:2019-09-02 14:57:46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1999年高考扩招对于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因为高考,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让无数的家庭看到了阶级流动的希望。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难以回答,因为我想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1999年高考扩招对于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因为高考,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让无数的家庭看到了阶级流动的希望。

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难以回答,因为我想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1.关于大学入学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其实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大学+大专)的人,只是近一些年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从精英教育面向大众教育普及:

高考人数及录取人数-本数据来自于搜狐网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考上大学和大专的考生,终于突破了50%,意味着有将近一般的同学们可以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但是,我们通过这个可以计算出,接受更进一步教育的人口,仅仅占我国总人口的8%,根据这个可以倒推出,我们国家上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可能连4%都不到。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会越来越多,更多的学子可以在更好的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2.关于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在目前来说,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让大多数学生有书可读的现状,但是,我们国家的一流大学数量或者说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是有一定的匮乏。我们随意选取一个美国US NEWS本科排96名的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也就是CU Boulder,虽然它的本科排名仅仅排在这个位置,但是我们去观察其他的排名,比如ARWU排名,这个比较看重学术的排名,Boulder排在世界38位,我国的top2北大和清华分别排在53和43位(这并不是说我国的清北就不如博尔德,比如宇宙无敌的生源),我们有时候拿出这个学术榜单,看看前100的学校时候,发现大多数院校还是以美国院校为主,当然科研学术上面的差距短期内追上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只能祝福广大双一流高校,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配得世界一流大学的称号。下面的ARWU的前20名截取,大家欣赏一下就好,没有必要因为排行榜问题开喷: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9

如果哪一天,我们国家的地方院校,也能在当地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升学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受到歧视,那么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质这一方面就算完成目标了。

3.关于第一代大学生

我很幸运,我是家里的第三代大学生,爷爷是军队推荐上的大学,爸爸是恢复高考后参加的高考,而我是扩招后参加的考试。家里很多亲戚也都是大学生,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面,我们大学不说有多么精彩,但是至少减少了很多遗憾。

在我上大学前,我的大伯和我说了一句话,你最好把大本(大学本科)当做高中来读。当年他也是这样对他的女儿这么说的,他的女儿当年毕业的时候绩点94+,在合肥某所著名的高校毕业,后去法国念了博士。这句话虽然粗糙,但是本质还是一点,大学阶段,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如何让自己保持那种高中阶段的自律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让很多人都在思考,甚至毕业后,在工作的时候依旧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无数的时间管理、学习秘籍教程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孕育出了无数的畅销书作家以及无数的拖延症患者。

清华大学在2019年的招生宣传片,提出的就是关于第一代大学生的事情,在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接近70%的新生是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有一些人进入大学后凤凰涅槃,可能从擦线录取,变成了年级前三,有些人带着光环进入校园,最终黯淡无光。

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

https://mp.weixin.qq.com/s/j7gE4yRLOxshb1qufcClHA

因此,在大学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国家上大学的观念,也逐渐从上大学就解放,逐渐变成了如何合理利用大学资源, 成为更好的一个人。与其说为了家庭改变命运,不如说如何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4.关于大学前的教育

现在考一所大学,考一所好的大学,尤其是上985/211等名校成了所有家长的期盼。高中升学逐渐由仅仅是学校老师和学生本人的努力,逐渐让家长也每天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其中。这样的状况,在很多一线/二线城市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剧场效应”在现在的很多家长身上都有所提现,教育上的军备竞赛,也就由此展开。

最老的一辈,可能不需要考就有机会上大学,恢复高考以后,可能通过接收一定的高中教育加上自学部分补习教材,就可以考上不错的大学。再后来,只需要上一所好的中学,按部就班地复习,就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到了现在00后的战场,学区/补习班/竞赛等等概念铺张开来,每一个家长手上都有一个小本本,记录孩子这些天的任务安排,这真的是令我焦虑了。

真心不希望,考大学逐渐变成一场过分的军备竞赛。

5.关于大学学费

这应该也是中国大学系统最为伟大的地方,我们国家的学费与发达国家相比,真的算是很便宜了。基本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是可以负担起学费的支出。即使是国内的民办大学,一学年的学费大约在15000-20000人民币之间,并且国内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申请难度也不是非常之大。相比于我国,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的高昂学费,即使是美国的中产阶级面对这样的学费都会有一丝吃不消。

下面是美国的福布斯大学排名,主要看重的是一所大学的性价比,即学费和毕业后收入的关系:

福布斯大学排行榜

我之后又在Wolfram Alpha上查找了美国的人均GDP:

美国2018年人均GDP(GNP)

以美国的平均GDP62850美元来看,对照美国前100的学校来说,学费确实比较高昂。目前我们国家的学费如果折合成美元来看,大约700-4000美元之间,大多数优质学校的学费不会高于1000美元,而我们国家的平均GDP超过8000美元。所以,我们国家在高校学费的控制上,真的可以说堪称伟大。

6.关于大学本身

虽然上大学有许多的附加值可以给予我们家庭,给予我们个人很多帮助。但是,大学本身还是学术的圣地,是一个国家科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但是我们国家在软实力在科技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着一些差距。对于我们每一名考上大学的学子,如果在自己的物质生活上有一定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多多关注中国大学这个系统,力所能及地做好每一件有利于改善中国大学生态的事情。我们考上了大学,获得了大学带来的资源以及大学来带的很多好处,在未来有一天,我们每一名大学生也应该以各种形式回馈大学给予我们所带来的一切。

2019.9.2于杭州市

如果说上一代人的信条是「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我目前更能接受的表述是,「知识改变自己」。

这当然是出自个人狭隘的视角。对于像我这样,有幸在一线城市中产家庭长大的人来说,命运已经在三十多年前被父母改变了,永远无法感受到高考曾经是一种多么悲壮的孤注一掷。

命运好好的,不需要改变:开明的家庭环境,优秀的教育资源,足够一套房首付的家庭储蓄,在参加高考前就已经手握国外学校的录取,这对于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而言,如此千篇一律。对了,我是家庭中最低学历者,父母都是 PhD,而自己只不过拿了个法律职业文凭。

需要改变的,只有自己。

你可以选择把上一辈编织的社会安全网当成蹦蹦床,如此蹦上三十年,也可以选择走上一条家庭的社会资源和经验都帮不上忙、需要自己重新进行原始积累的道路,并为此储备对应的知识。

你可以选择终日和那些同样幸运而不自知的人们为伍,也可以选择去接触看似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驯服自己不安分的优越感。

在高考中全力以赴,考个好大学,争取和更优秀的人为伍,极大有助于实现上述两个选择中的第二个选项,尽管这或许不像四十年前那样,伴随着社会地位的大幅提升。

上面这张图片,出自我和 @王妈妈 的恶趣味,晒一下这些年拿的一堆证。上清华,没有让我们暴富,相反,因为见识了更多,所以更快地看到了自己的上限,明白了个人努力在什么时间点就开始边际收益递减,形成了更理性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上大学这件事,却彻彻底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看看相熟的同学们,每个人都在奋力游泳,很少有人上岸,却也见不到有人在随波逐流。

我必须指出,以上的感想,都是出自非常狭隘的个人经历。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人还是没有现实条件来把读大学视为一场惬意的个人修行。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统计,2011-18 年,有70% 的大学新生是家里的第一位大学生,他们所背负的期待要比我沉重得多。

而这才是我对问题的回答:恢复高考四十多年以来,上大学这件事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在有的人心目中它已经改变了,已经不再沉重而悲壮,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一切并未改变,高考仍然是无数人追求幸福的方式。

上大学,对于部分人来说,已经平凡如空气,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仍然承载着所有的梦想与骄傲。这种对立,在恢复高考四十年之后,是难免会存在的。对立不可怕,只希望四目相对时,彼此依然能够心怀坦诚。

  1. 现在的大学生履历越来越好了,也越来越勤奋了。

客观的来说,因为我做申请指导,可以看到大量学生的简历。近些年来愈发感觉现在这些大学生GPA更高,履历(奖项 研究经历)更加亮眼,有不少让我汗颜....


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包含了一些GPA通胀的因素,但是毕竟学习工具也在进步,现在的大学生相比十年前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并且做的更好是有可能的。


越来越勤奋,这句话可能会引起争议,应该说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了。不是他们平均变的更勤奋了,而是顶尖的那一群大学生变的更勤奋了,在增加样本的极值。



2. 现在的大学生目标更清晰了,更成熟。


我最近认识的很多大学生,一上大学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什么时候考雅思,什么时候考G,什么时候申请,需要发几篇Paper等等,这在五年前十年前还是比较罕见的,或者说这部分人群的比例没有那么高。


个人目标的清晰无论怎么算,都是一个好事。只是伴随而来的,这种“聪明”的自我认知往往会让他们更有机会拥有一个better life,而“笨拙”一些,往往更有机会让人们拥有一个“better worl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但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现在少有人提及这些话了,大家谈的是就业率,是房价,这也没什么不对,毕竟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3. 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更好,动力更强了。


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良好运作,让现在这些年轻人的商业头脑远超过同期的我们。很多学弟学妹大二大三就开始做一些自主创业的事情..并且,很关键的是,挣了不少钱。我一个深大的小学妹,靠代购挣出了一个留学的学费,相当震惊....


比如成立一个小团队一起接外包的开发等等,商业模式很简陋,或者说还没有什么商业模式。但是几乎每个创业者都要走过这个阶段,没有谁是一步登天的。可他们比我们早开始两三年,甚至五年。更年轻,就有更多可能性。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学生很多思想更成熟,上学的时候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去市场上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老一辈人那种“上学就好好学习”的思想不能说不对,只是可能前期因为没有反馈,导致跑偏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比如生化环材这种专业,埋头苦学8年,毕业已经失业..这种就属于没有验证市场,导致“跑偏”了。所以物竞天择,现在的大学生更适应市场,也更适应竞争,并且是多纬度的竞争。



4. 现在的大学生也更焦虑,进而更麻木,象牙塔也不一定再是一个完美的保护了。


虽然说大学生活还是较为纯净的,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变的太低,而且是全世界各地的咨询。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以前的大学生好好学习基本就够了,但是现在他们看到别的大学生去直播了,去创业了,去挣钱了,自己难免会被“读书无用论”影响..但是在十年前,他们是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现在不行,窗外事会强行被送到你耳朵里...


这也回到了上一个问题,读书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哪种用,挣钱的用还是无用之用,各人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通过市场验证应该是不能逃避的法则之一。

80后中青年,21世纪初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代表前来报道。

我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爸爸是个普通的基层村干部,妈妈做小生意。家里条件很一般,算是普通的小康之家。

众所周知,在山东高考,算是最难的几个省份之一。小县城的学习生活很简单。三点一线,家、教室、食堂之间来回。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跑早操,早上两节早自习,早饭,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三节晚自习,我在的实验班还要多上一节。等到下课回到家都要十点后了。高三每个月放1.75天假。是怎么算出来1.75天的呢,每个月休假的那个周末,周六上午上完第二节放假,周日晚上来上晚自习,凑出来一个1.75天。记得高三前的暑假也才放了两周,还是热得有同学中暑才放假的。

经过高三的折磨洗礼,终于到了高考。高考成绩放榜,我成绩还算可以,看了看这个分数,能上个重点学校,家里就我一个孩子,爸妈也希望我离家近一点,为了稳妥起见,就报了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海大作为一个理工类高校,文科排名最往前的专业当年查了查是管理学院的会计系,就选了会计学专业作为我的一志愿一专业。最终也顺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转眼一个暑假过去,到了大学报到的时候。说实话来自小县城的我之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青岛,还是六七岁的小时候。现在要自己一个人独立在一个城市学习生活,其实还真的有点慌张。大学生活的画卷就在我的紧张不安中向我展开了。

军训后开始正式的大学生活。坦率的来说,当时图专业排名选择的会计专业好像并不是我喜欢的方向。一方面我对数字并不敏感,另一方面我自己是个很喜欢分享和沟通的人,而会计财务类的相关工作更偏技术和专业。但还好海大是个包容多元的高校。除了学习,我还有其他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很多的时间我泡在了图书馆,读了很多各类领域各个方向的书籍。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建设了一个名为阳光使者团的心理援助社团。这个社团最终通过四年的建设被评为几百个全国十佳高校社团之一。大二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拿到了去山东大学交换学习一年的名额,在山大期间也交了很多的好朋友。

除了学习和社团,当然也忘不了一起光着膀子打游戏的室友们。毕业多年,各位好兄弟也都进入了婚姻有了自己的生活,也祝大家都能过的越来越好。

毕业求职的时候很荣幸拿到了宝洁中国的管培生的offer。从北京到深圳到广州。从快消行业到管理咨询行业。现在我已经在广州结婚安家。

回想起大学生活,真的非常感谢大学给我的培养和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淡化学历和专业而更多强调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大学期间带给我的成长和对我个性能力的塑造和培养,真的让我终生受益。

祝母校发展越来越好。

2018年高考生

经历了千禧年扎堆生“千禧宝宝”

经历了“非典”时期的幼儿园

经历了刘翔12秒88破跨栏记录,那年正好入学

经历了08年汶川大地震时变成灰色的赛尔号和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经历了建国60年时第一次看阅兵仪式

经历了百花齐放的上海世博会

经历了2012世界末日的谎言

……

经历了河南省准百万雄狮过大江

经历了在某个不眠的夜晚,守夜查分

经历了纠结与痛苦的填报志愿

经历了不安等待与翘首以盼

终于在某个半睡半醒的午间,收到了那个久等的电话。

全程傻笑,全程傻笑,全程傻笑

连快递员说的“恭喜”都没有回答

现在,正坐在东南大学的宿舍里,听着外面新生军训的口号声。

又是一年入学时,我工作的大学校园里 ,下一周就会迎来新成员了。现在的新生,一个跨肩背包,一个拉杆箱,手机,银行卡基本就搞定了。与我们当年扛着棉被,提着热水瓶的情形已大大不同了。

我是60后,1983年的高考季,我收到本省最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自此,我的人生,与儿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父母是军医,参加过抗美援朝(所以说美帝国主义也就那么回事儿),和平时期在野战医院工作。安生的年景给驻地的乡亲治治病。当然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时不时要组个医疗队,到各地防个疫,救个灾什么的,短则十天半月,长可一年半载,而且常常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行程。我就成了留守儿童。无人管制的日子很自由,摘桃摸瓜,捕蝉掏鸟,男孩子能捣的蛋,女孩子也能捣得。但没爹妈疼爱的日子也很孤单,风起雨来,落阳西下的时候,没有人喊你回家吃饭。

孤单中最好的慰籍是读书,书中的世界陌生、新奇、令人向往。一旦迷上了书中的世界,最难消受的将是身边生活的平淡、庸常。想想我将来的生活,可参照的无非周遭成年的哥哥姐姐们那样,在县城的医院里有一份打针、抓药的工作,或者在镇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百货公司做个售货员,在当地人艳羡的目光中把日子打发掉,一日犹如千年(回头看来,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

爱读书的孩子总不至于太笨,成绩也不会太差。幸亏有了恢复高考,当我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日,不禁大大松了口气,此生有望啊!

时至今日,一纸国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是寻常,甚至拿到国外大学的offer 也不是太过稀罕的事。但是,我依旧感激当年如期而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且清清楚楚地明白,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命好,而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国运好,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它给了我这样的普通人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追逐梦想的机会。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并没有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但是,大学教育终究给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让我可以随了心意,有撼无悔地活成现在的自己。

高考中的学子痛并快乐着。生在这个时代而没有经历过高考的青春,和没有追求过爱情的青春一样称不得完整。在最好的年华,以最纯粹的智慧和渴望,拼尽全力,倾尽热情,为成就自己放手一搏,一生难得一回。

虽然一直有很多人喷高考怎么怎么样,

但不得不说高考是人生当中较为公平的一件事情, 而且国家还不断的去完善这个体制促进公平。

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才能让更多的寒门出贵子。

我爷爷今年79了,在他们老一辈的印象里上大学是非常有出息的,当时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爷爷还问我学校包不包分配,在他们那个年代能上学都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上大学(我老家在四线城市),上了大学那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分配工作,甚至于有更好福利,随着教育的普及,现在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的含金量远远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更多人有了更高的追求,出国,读研,读博等等。 不得不说这也体现了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突破。(你比较一些当时和中国解放时差不多的国家,有几个能有我国发展的那么好的) 我坚信中国 会变的越来越好!

当然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毕竟高中奋斗了三年,(有时候会做噩梦回到高三,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最高兴的是自己被录取的时候。

再替我父母答一下,关于等待和希望的故事:

谢 @知乎校园 邀请

母亲1978年上大学,已经22岁了,而这是我大学毕业的年龄。在北京郊区的小村庄里,同龄人的孩子已经打酱油了。但是从小就有大学梦的母亲一直在等待,一直等待一个机会。

等待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她从18岁等待了4年才等到那个机会。在农村里,上次我提到了,如果一直是农村户口,真的要挨饿,要吃红薯吃到不想吃。

很多同龄人参与招工,变成了城市户口,吃上了细粮。母亲从来没有提过那4年她经历了多少个漫漫长夜,而白天又要听着谁家孩子进城做工的,别人家孩子的故事。

1977并不是一个让她兴奋的年头,那个时候高考还需要政审,她没有通过。如果是我,可能我已经崩溃了,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你将继续等待。

1978年,又是一年,母亲同样没说自己又经历了怎样的煎熬。这一次,她考上了:

那是夏天,母亲在地里干活,农村的信时间说不准,所以忐忑不安也不能把农活耽误了。有一天,“大队”广播,说有母亲的信,直接把铁锹扔在了地里,毕竟一年都没人给她写信,这肯定是等待了4年的那封信!

那天晚上破例吃了细粮,那是过年才能吃的

没有成功之后痛哭流涕,说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只有感谢,姥姥姥爷的支持和大舅的支持对,大舅也有大学梦,不过要养家,成绩很好的他选择了去县城工作。

进入学校才发现从十八岁到三十岁,像母亲一样一直等待,一直心怀希望的人还很多,所以废寝忘食的学习,所以要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

每次提到这里,我那种吹空调,大自习室,十几个食堂的大学生活都让她......五味杂陈。条件好太多了,不用吃苦;条件好太多了,能好好学习么?

_____________

那个年代的大学分配工作,所以母亲选择了北京市属高校,毕业以后能留在市里,在一个单位,工作了24年。

母亲对我也没有什么溺爱,但是要求很高,我想这一点然后我成为了相对自律能力不错的人。至于我自己的高考,似乎也没什么可以提的,那个年头不流行辅导班,庆幸的是有非常负责的老师们。

(注释一下....这个是我的录取通知...)

许是听了母亲关于他们那个年代小学毕,初中毕业都能高考得中,我挺珍惜这种学习的环境,忆苦思甜,总要有的。

我的等待来自于出国留学。其实我以前写过一个答案,连续申请了3年出国留学,也许是策略,也许是成绩。那个时候都是自助申请,连续两年之后,我自己也是丧气的。

身边也有很多人一年不行两年,但是同行者越来越少,最后也只剩下了我自己。我和母亲聊天,她没有支持或者反对,只和我说了一句话:

~我每次要放弃我就跑到山顶上唱歌,让后静下来想想,我觉得自己上大学有用。

接到国外学校录取通知的时候,我正在日本旅行,毕竟不能因为waiting list收了一堆,我就真的在家wait。那天晚上,手机振动,一个+1区号的电话,当年诈骗和骚扰还没这么多,这肯定是我等待了3年的电话!

当夜我和本科同学两个人吃了3万日元的“烧鸟”。

那三年总计有40多所学校了吧,最终只有一所要了我。我觉得这就是运气,和命中注定,是母亲故事的传承。最终和比我小5岁的人一起开始了留学生涯。

_____________

我有的只是和母亲22岁上大学,那种等待的耐心和内心的期望。我们都相信自己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都相信命短期的命运之轮可能回转但是必将向前,我们都相信向前的道路必然曲折但前途光明。

恰如这过去的70年,我们的成果来自于无数人努力、等待与希望。未来会给这些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你问我上大学有什么变化?接到通知书什么心情?母亲在下地干活的时候接到了通知书,喜从天降;我在等一个海外电话,忐忑不安。

也有不变的,不愧是母子,第一件事请都是:吃顿好的!

我来谈谈两代人的大学吧~

我是2010级清华本科(专业为数理基础科学),我父亲是1980级成都电子科大的大专(电子工程专业),区别还是很大的。

先说上大学的感受,我父亲回忆他的大专课程时是这么说的:一本教材一般来说老师只会讲前一半,考试的内容也仅仅是前一半,考前还会划重点。而我本科的时候。。。书上讲的全考,老师讲的一般比书上多,,讲过的也全考,老师觉得我们应该会的也会考。。。。考试难度一般也比书后习题要难。。。我和我爸都觉得我们读了个假的大学。。。

再说接到通知书的体验:我爸当时还是很兴奋的,因为那时候并没有网上查询、电话查询之类的,接到通知书那一刻才算真正落听(lao ting,四声)。而我这一代就幸福多了,很早之前就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录取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更多的是"看个新鲜"。然而看完之后我是十分失望的。。。

我的录取通知书当时长这样

十分不爽的是:接到通知书就知道报道那天录取通知书会被收回去,也就是说我辛辛苦苦读了12年书,结果就"租"了两个月录取通知书。。。。我。。。唉。。。NND。。。最后只有右边那个行李签(背面是入学纪念卡)还在我手中。

现在的录取通知书花样多多了,不管是清华的立体二校门还是国科大的龙芯都真真是极好的!

学生越来越有钱了,学生家庭越来越富足了。


我念大学的时候,同学生活费普遍在800-1200之间,攒不住但也够花。直到上个月偶然间进了清北周边高校群,才知道现在的学生消费水平在什么阶段。


里面基本上都是各大高校学生群体,学生诉求很简单,就是租点性价比高的房子。


最低床位房一个月小2000,高的单间能到4000多,一年下来租房费用最少也在2万以上。学生也都很单纯,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租房,会要求性别,比如只跟女孩子合租,尽管学校提供宿舍。



后来我去看了清北人大沿线几套房子,基本上都是学生一个人住,没有其他异性合租。回去后特别诧异在群里问朋友们,现在的学生都这么有钱了吗?如果是个例就罢了,像这样为学生提供便民服务的少说5K+人群。朋友说,因为现在这批学生家长是70后,不再是60后。


一代比一代强,学生自然也一代比一代综合方方面面也要强。


前两天看了一篇报道,说现在的学生青春期越来越少,过去受物质条件影响,文化断层,教育相对也没有那么完善,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孩子在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觉醒。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出现青春期叛逆心理,因为教育从小就跟上,物质条件也在提升,不止是社会,家庭教育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以小见大的时候不由感叹,是在变好的,国家在越来越好,家庭和个人也在越来越好。

e从77恢复高考到我上大学,家里人经历了新中国的恢复高考重要节点的几个。

第一,恢复高考。两个姑姑那时候还在甘肃某大型国企开拖拉机,别笑,那个年代开拖拉机也不是谁都能干的。爷爷就有点文化,建国后中央招干考试成功考到进京指标,但是成分问题未能成行。两个姑姑想参加考试,爷爷表示支持。备考高峰状态,小姑一个星期基本不出卧室,清醒状态下都在书桌前。后来成功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大姑没考上,第二年也考上北京某重点高校。恢复高考那几年真的是百废待兴,诸位可以去看看那几年的高考题目,的确很简单,但即使这样大学生比例也非常低。原因在于,之前的教育模式让适龄青年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典型就是我老爹当时也在备考,据他说数理化完全不懂,因此只能考文科,当时有个前复旦的教授被打成右派后从上海回老家住我家隔壁,他大儿子在老头的熏陶下有些文化,当起了我老爹的家庭教师。不得不说那时候的人是真的很淳朴,良师益友共同备考80年的高考。然而,当年在一场武斗中,作为某团体的头头,我老爹的这个发小被打死了。属于我老爹的高考也戛然而止。遗憾与侥幸是他们那代人给我的感觉。

第二,90年代,大学免费制度的结束。彼时,大学还未大规模扩招,考大学依然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堂哥是90年初考上的某重点大学,据他说那时的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脸上都是自豪和自信。在校园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立志报效祖国。因为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时代的洪流下,作为佼佼者的大学生,他们可以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实在太多。研究生毕业之后,当时进入中国不久的微软就给他开出了1万的月薪。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的人更理想主义一些,他放弃了外企的丰厚待遇,进入大学教书做学问。去年过年见面,依旧是一副书生气质,我问他做了几十年的教书匠是否后悔,他说谈不上后悔,谁叫自己喜欢呢。理想主义,是他们这代人给我的感觉。

第三,新世纪之后,高考扩招。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猛增,学校软硬资源开始捉襟见肘,大学生就业开始困难,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逐渐兴起。我在这个时代考上了某985,拿到通知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的激动依旧历久弥新。可是坦率地说,我的大学生活是失败的。大学扩招带来了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大学四年的感觉是茫然。大一大二像读高四高五,大三大四专业课,时至今日,依稀记得,某些专业课上,就是听某些老师扯闲淡,侃大山。转瞬毕业,一大群没有职业规划的年轻人带着一脸的茫然开始进入社会,遭受社会一轮又一轮的暴捶。平心而论我也没有真正接受社会的花式吊打,但是我还是做出了和我哥一样的选择,回到校园,立志做一个简单的教书匠和科研民工。无论对错也无问东西。

狄更斯在《双城记》在开头写到:“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笃信的时代,也是疑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没有;我们全都会上天堂,也全都会下地狱。”同样,这样的评价也同样适用中国自77年来的四十多年的高考和大学变迁,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是寻求知识和科技带来无限可能的时代,是寻求智慧和人文带来无尽关怀的时代。在高考和高校的变革之下,大学生们会从最初的象牙塔包分配等体制羽翼下,逐渐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社会洪流中。今天上午收到院长通知,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努力参加CCF的CSP的认证和排名考试,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先机,心中有一阵暖,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去获取足够立足丛林的猎枪和弹药应该是高于SCI、EI的。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是史诗,幸而你我活在其中,幸而未完。

不妨从另一角度看,77年恢复高考起,那个时候接触大学教育的人。

他们现在正是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见证了一个新的高等教育时代的成长和崛起。


本科实验课课间的时候,我们学生总喜欢和教授闲聊。

因为教授会讲很多以前他读大学时候的事情,以及在海外留学时候的趣事。我对一件事印象深刻,他说:因为南开人对南开有感情,很多人毕业之后兜兜转转,还是想回到南开教书。而现在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老师,从77、78到81、82级,荟萃了一群优秀、勤勉、敬业的老师。


今年正好是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对母校的回忆越发多了起来…

公共实验楼里有一台很老的离心机,转速虽说可以达到每分钟八百转,但是停下来却需要很久,以至于我老师需要亲自做危险示范…大家在一片严谨又欢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

本科的时候在微生物病理实验室做实验,本科四年我待了三年,有时候要在早上八点的课之前转接好菌种,再拿上早餐去上第一节课。而老师进门的时候,对台下的我们说,早餐没吃完的同学,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吃,吃慢一点,对消化不好。

野外实习的时候,我们形象地老师形容为老妈子,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野外的教学内容,还要我们的日常和情感生活、生理和心理健康都照顾到……


从前上大学,可能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阶层的跃迁,或者至少是光明的前程。而现在的大学似乎一直被人以过高的眼光审视,其实我们不妨说: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是独立生活、独立成长、独立思考的新阶段。

我还能想到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幻想了未来的无数种场景。

但是我发现,真实经历的大学,远比自己能想象的,多得多。而在你学习的一门专业,也是自己选择的专业时,你所做的笔记,你所读过的文献,都将成为将来你表达、你思考、你投入工作时深刻的烙印。

很多人说,没有挂科或者翘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不鼓励挂科或者翘课,因为真正的大学不会完整。带着遗憾上路,才是对将来人生最好一课。


今年,距离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

今天,距离百年校庆还有45天。

七年前进入到南开之前,可能从未想过南开,南开的老师会是这么的影响深远。


我是爱南开的。

今天我想说和校友周恩来总理一般的话。


附: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共招收学生96名,周恩来是首期学生之一(最后排左一为周恩来)。

距离我上大学15年了,昨天作为学校教工参加了学校的迎新活动,看到大一新生年轻开心的样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说来惭愧,我是2004年上大学,那时候信息并不发达,作为萌新的大学生都开学了我竟然不知道大学还分985,211(直到我考上研我才知道什么是211),在我的眼里,大学档次是这样的:1、清华北大 2、本科 3、专科

当时我真的觉得,除了上清华北大,其他学校不都一样吗。。。

现在的高中生,985常青藤C9双一流211一本二本三本双非专科等等层次,甚至学科专业排名,是分的一清二楚呀。

那时候没有平行志愿,甚至高中班主任和我的家长都对怎么报志愿没有什么系统的概念,可以说除了一志愿其他志愿都是我自己乱报的,因为我觉得一志愿肯定能上。结果是由于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各高校分数线变化较大,我一志愿报的北京某高校差了5分,我二志愿就是非常托底的学校,其实不应该这么排序。

所以和很多没有上一所符合自己预期大学的同学们一样,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是五味杂陈的。但是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当时那么高大上的名字,21世纪之光,我还是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开学季9月1号还是开开心心去上学了,那时没有网购,学校门口的服装城和超市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那时没有高铁,飞机也是奢侈的事。听说海南的同学坐火车做了三天来到了我们学校(学校在黑龙江),真是觉得好夸张。第一次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广东的同学第一次看见大雪的兴奋劲现在还是历历在目。

这真是一段崭新的开始。


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大学的时光,大学4年的生活可能是中国年轻人最重要的4年。

知识技能上,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创造的转换。

人生上,要完成被动接受到自己主动选择主动承担的转换。

从此,你是一个成年人了。

自觉阅历浅薄,不敢谈国家层面的变化。只说说自己高考那段时间一段记忆吧。

答主算是80后的尾巴,88年生人。老家在江西省西部的一个小县城,01年上的高中(算是县里唯一的重点中学),04年考上大学。

在记忆中,当时的环境下,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太多选择,每个人都已经默认,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甚至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机会。如果家里有高中生,那么头等大事就肯定是孩子高考,全家的压力都在高考成绩上。

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当然是难忘的,但是整个高考备战时期下来,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高考前晚发生的事情。

那晚的我因为太兴奋,整宿睡不着觉,一面想着考上大学之后生活会有什么改变,一定比待在小县城肯定精彩的多吧,各种可能性想走马灯一样在大脑里循环播放。一面又担心万一发挥不好,高考失利怎么办,复读吗还是找个一般学校将就。

不管强迫自己合上眼睛多久,大脑都是清醒的,一直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半夜大概12点的时候,听到我爸在房间门外小声叫我:

"伢子(江西方言的儿子),是不是还没睡?"

“是啊,脑子里想东想西的,睡不着哩。”

“你过来爸妈房间,我们陪你聊天吧。”

于是高考前那晚,一家三口破天荒的挤在一个房间的一张床上聊天。

大概就是聊考上大学之后想干什么,去到大城市生活有什么变化,一定要学会适应等等。具体内容已经随着时间过去模糊不清了,只记得爸妈都小心翼翼的避开明天就是高考这个话题。

聊着聊着,声音慢慢安静了下来,但是其实我还是没睡着,时不时翻身换位置。

突然我听到我妈小声说了一句话,带着一丝哭腔,这话我一辈子都记得:

伢子,要是实在是难受,明天咱们不去考了,爸妈能养你。

当时我不知道该回应什么,只是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而这句话对年幼的我就像一剂强效但温暖的安神药,让我很快就睡着了。


幸好,后面几天考试发挥还算不错,我的成绩是全县前10,省里大概在1000名左右,最后顺利考上心仪的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第一时间我想的没有别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赶紧告诉爸妈,让他们高兴,算是当时尚年少的我,唯一能做的报答父母的事情。

后来多年后再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妈说当时那晚她和我爸都没睡,听到我卧室翻身的动静,担心我是害怕高考失利太紧张。在让我爸过来叫我之前,两人还在互相自责是不是平时给我压力太大了。她最后实在是忍不住说那句话,心里想的是如果儿子这么难受,觉都睡不着,第二天还得去考试,压力更大。不如不去了,咱家不要大学生也行。

咱家不要大学生也行,写到这句,我又在办公室抹眼泪了。

我很幸运,在高考前的那一晚,感受到了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这也成为了我以后人生迷茫或彷徨的时候最大的动力。

2004年我从老家去中山大学读本科

2008年全奖赴澳门大学读研

2011年毕业留澳工作

2014年外派到印尼,留雅加达至今。

但是不管我走的再远,不管身在何方,成功或失败,我都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小镇,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永远爱着我。


回答可能有些偏题了,只是看到这个有关高考的问题,突然勾起了一些回忆,借着知乎平台给大家分享下。

每个人经历高考的时候,都还是孩子吧,相信大家在那段特别的时期里,都会有各自对家庭对父母的难忘回忆。

其实整个国家的记忆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家庭记忆组成的, 高考作为中国家庭的重要节点,不同时期的状态也见证了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轨迹。希望能通过这个问题,看到更多老一辈,同龄人以及下一代人高考记忆,作为鞭策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

以上。


【你好中国·问答70年】 系列回答: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说的话??www.zhihu.com70 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www.zhihu.com


收藏夹: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www.zhihu.com

编辑于 12:5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爸是1981年考上大学的。具体是啥学校就不说了,这个学校虽然如今被并入了一个普通一本,但当年不属于教育部,是某部直属的,那个时候资源还是很不错的。

我老爸是农村出身(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据他回忆,当初他对考大学其实没什么概念,完全就是喜欢学习,所以一路读书读了上去,以为大学就像当年的中专一样学一门厉害的手艺然后有一份体面的收入。

从高考到最终入学他的经历真是一波三折。

他高考的时候数学有这么一道题:1980年中国人口是XX,若人口年增长率为5%,那么2000年后中国人口是多少。并且给了个提示,1.05^20=2.65。

很简单的一道题,然鹅我爸当时满脑子都是1.05^2000咋算啊!!!人口增长到一定量不应该趋于稳定吗,2000年后地球人口岂不炸了。然后他举手向老师反映这题有bug,老师说你自己自信看看。然后,没有考试经验的他就卡到了考试结束,后面题都没做。。。最后数学貌似考了不到80(我妈也那年高考,但我妈理科不好,依旧考了80多),他模拟的时候数学基本上不扣分的。

考完试他估了估分,觉得没戏了,就回家务农了。

万万没想到,他生物爆发了,满分30他只扣了一分,比他估的多了14分,正好压了大学录取线。(好一些的数学系就别想了,他后来读了土木工程)

可是他没有去查分,老老实实务农去了。

那年他们高中一共5个人过了线,老师发现他迟迟不来很着急,直接去我爸家里找他。学校在县里,离我们村很远,而且老师只知道我爸大名叫啥,村里人只知道我爸土命叫啥,老师辗转了一天终于找到了我爸把消息带给了他。

给老师点个赞,真的是个负责任的大好人。

后来填志愿,录了。接下来开始体检,结果是不合格。那个年代国家教育资源宝贵,体检稍微有一定的毛病都不让去上大学的。

我爸不死心,家里托人找了另一个医生给体检,那个医生看了一下说没啥事给我爸改成了合格。(我爸至今指标和当年一样,前几年医生表示身体健康,无需治疗)

在这里给负责任的医生也点一个赞。

后来我爸开开心心上大学去了,交到了一辈子的好朋友,日常看完书做完作业就去打球、下棋,或者去图书馆看外国小说。(至今他都非常后悔大学的时候玩多了,应该多看一些企业管理、经济学的书)

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是国家会按照大家家境发奖学金,我爸拿的是最多的那一档,吃喝勉强够,爷爷奶奶有时候也会给他一点,但是没卵用,因为粮票不够用。他如今依旧会怀念学校食堂的肉包子和玉米面粥,也会和我说起有一天早上的包子特别好吃,他一顿吃掉了3天份的粮票后面好几天都吃不饱饭。

再后来他工作被分配到了北京,然后认识了我妈,有了我。

以前我读本科的时候他经常吐槽我为什么不怎么参加学生活动,也没怎么玩,总是闷头学习。hmmm,其实我说忙都是假的,我性格就这样,喜欢独处。。。我走的地方挺多的,朋友也交了很多,本科开着他给买的车在洛杉矶吃遍百家菜,如今厨艺非常好,也长胖了不少。

他一直很遗憾数学失误,错失X大的数学系。后来我高考结束帮他领了一个,尽管我后来并没有去报道。

无论他考了多少分,学了什么专业,在我心里他都是最好的老爸。



p.s. 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我妈考大学的经历,没我爸那么复杂,但现在想想也很传奇。她1981年参加了理科高考,被数理化无情吊打落榜;她毅然选择复读,来年考的文科。。。一举考上财政部某直属财经大学(后来这个学校因为高冷错过了211/985的招募)

上大学的变化:

我主要想要讲两个,学费的变化和大学生行李的变化。

看到文末有小心心哟,你一定会惊喜滴。

一、学费的变化

(参考网上花甲毕然的统计结果)

上世纪80年代

平均学费:0元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上大学不光免学费,国家还包分配工作。

有网友称,1982年,不用交学费,国家补助22.5元生活费(包括33斤饭票和12.6元菜票,不发现金)寒暑假仍发生活费,家里每个月寄10元即可。

1989年进入河海大学读书,当时没有学费,只有一些书杂费和被子的费用。每月生活费60元左右,国家补助17元/月。

上世纪90年代

平均学费:2500元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考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有网友称,他1999年考入大学,她一年学费在2500元,住宿费600,每个月生活费400到500不等,每年8个月生活费在4000元,加上书本费及配置其他学习用品的费用,总共加起来一年花费在7到8千左右。

06年以后

平均学费5000元

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一年花费在2到3万元左右。

有大四的学生曾告诉记者,她学的是新闻学专业,每年学费6000元,住宿费1500元,每个月生活费1000到1500元,加上其他的一些费用,每年差不多在2到3万元左右。

看完了大学学费的变化,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呢?

先不急,咱再接着往下看(^V^)

二、行囊的变化

50后、60后

脸盆 暖水壶 被褥 水桶

可以说,在当时一床被褥几乎是全部家当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原来,改革开放后,50后、60后迎来了上大学的难得机会,当时的大学里有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也有很多参加工作后再读大学的,自理能力很强,一般自带棉被、水桶、脸盆等到学校,用肩膀扛,用手提,往宿舍一放几乎就是全部家当了。

70后

随身听 BP机 收音机 干粮

当时的随身听很火,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不仅可以听英语,还可以听歌曲、收听电台。

80后

衣服 电话卡 吉他 拉杆箱

到了21世纪,大学开始扩招,新校区、新设备让很多上大学的80后轻松起来,但是那个时候手机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奢侈,所以学校每个宿舍的座机电话配上200元电话卡,成为"煲电话粥”最经济的做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彻夜打电话的经历呢?

90后

必备智能三件套

笔记本电脑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MP3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90后上大学的时候,电脑、智能手机等都已经在寻常老百姓家普及了,大家上学也越来越方便。

00后:空手到学校报到

对,你没有看错,00后现在就是空手去学校。

到00后报到上大学,行李可谓是比人先到学校呀,真的是更加轻松了。

随着中国快递物流业的发展,大学生现在压根不必自己拿行李,把东西打包给快递公司,自己则带点小样物品就可以全部搞定。

而据快递公司的不完全统计,开学的那一阵子,每天有6000件包裹,是假期两三倍,其中40%是大件。

我就是00后,当时我去大学报到的时候,也是直接把行李邮到学校,然后到学校了再签收,真的是超级方便啊!

看完这两个变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了呢?

中国的发展之快,中国的发展之好,已经惠及到家家户户,方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再来说说当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记得当年高考出分的时候,家里的网一直不好还是系统崩了咋滴,网页一直刷新不出来。

好紧张!腿一直再抖!

我表面上面无表情,但是手心紧拽着都出汗了,心跳快得吓人。然后一直进界面、退界面、进界面......我妈还一直在我面前晃悠,问,“出来了没有啊?多少分啊这是?”

后来终于在刷出来了,没有想到高考考得比我以往都要好,当时就激动得跳了起来,然后就控制不住地和班主任,语文老师,可爱的化学老师等等都报了个喜,嘴巴笑得就合不上了,一直傻乐呵的。

然后就开始查资料,看学校,挑来挑去挑了几天,填好了志愿,就出去边旅游边等消息。

后来上网看到录取自己的学校投档线只比我的分数低一分,真的是捏了一把汗。本以为都已经知道消息了,录取通知书什么的,可能也就是走一个形式。


但是没有想到,那一天上午,我在家里教表弟功课,我爸从外面进家门,然后就把录取通知书的快递给我。

我当下就楞了,这是什么???

爸,录取通知书到了啊?

哇塞,爸,你消息蛮灵通的哈!

然后在我表弟的注视下,我开始拆快递,是那种非常小心翼翼的拆,生怕把录取通知书给弄破了。

看到那几个“恭喜你已经被XX大学录取”的时候,我兴奋地就想捏东西,然后就是疯狂捏我表弟的脸脸。。。(我表弟脸上超有肉,超可爱腻)

“哇,超开心,超级激动的,有木有!”

接着就很认真地看录取通知书快递里还有什么,一直傻傻地乐呵着。以至于我没有留意我表弟干了啥。

等我表弟回自己家,给我发了一个视频,我就想秒杀他。

那个丑的啊,原相机,死亡角度,后置镜头。。。

我弟对我可真友好。

那个臭家伙竟然把我傻笑发癫的全过程都录了下来,我是说他干嘛一直叫我,原来是想让我看镜头。

我那天好像头发没梳,也没有画眉毛!!!简直就是一直炸了毛的兔子,还是没有眉毛的那种,瞬间感觉世界对我都不友好了。

臭弟弟,等着哈!

1977年,在经历文革10年后,我国决定恢复中断多年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

极限挑战-黄磊科普1977年高考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39250386436096

那年年底举行的高考,堪称一场百里挑一的考试,因为每100个考生仅录取5人。

回头看42年前1977年的高考,高考只有27万多人考上,这些人的命运是因为高考而改变了的。

极限挑战-黄渤感叹知识改变命运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39425490182144

1977年高考,570万人只录取了27.3万人,录取率低于5%。数据统计,现在中国的高考率取率超过80%以上。

1977年考上大学的27.3万人,后来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包括我国总理李克强和外交部长王毅。

当时十年之间没有高考,上大学靠推荐,作为第一批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大学的,所以都很骄傲和自豪。入学以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把陈景润作为典型,鼓励大家钻研知识,全社会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那样的氛围里面,大学生当然更加自豪。非常努力,明白自己被耽误了那么多年,起点不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烙印,明白自己的局限性。

对我国来说,1977年恢复高考最大意义是在非常紧的情况下 ,资源也非常缺乏的情况下,12月份举行了高考。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了一届大学生。除了早培养出一批人才,恢复高考还恢复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让人们看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罢黜之前靠推荐上大学。高考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社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这些人才才有机会为国家多做些事。这,可能比个人命运的改变意义更大。

小埋作为出生在新世纪的大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77年的高考,但是也能想象出当时经历过文革后,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匮乏,制度落后,很多学子怀才而不遇,无法用自己的才华施展出一片天地的局限。

但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下,资源也慢慢丰富起来,无论是学校教育、线下教育、在线教育都齐头并进,让很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丰富着我们对知识的吸取。

极限挑战-高考起跑线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39477101228032

加油吧!各位准高考生!希望你们不负青春,直取苍龙!

我的舅舅和舅妈都在另外一个县城里工作,做什么工作,我不太了解。我猜,可能就是普通工厂的工人吧。但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能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吃公家饭”的,算是有一个“铁饭碗”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初中专比较流行,尤其是在农村的初中,很多学习不错的,一般都首选上初中专,可以早点出来“吃公家饭”,早点赚钱。

所以,当我的舅妈问我初中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的时候,我说,我要上初中专,早点工作,早点赚钱。

现在,我依然记得舅妈当时对我说话的语气:瓜娃呀,你成绩这么好,当然得上高中考大学啊。

后来,不知道是因为舅妈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因为上初中专海得托人找关系,我选择了上高中,轻松考上了县城里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

可能高中里压力太大,也可能自己不够努力,第一年高考,考砸了,按照当时的成绩,只能上大专。和家人简单沟通之后,我选择了复读。

复读的高中是一所普通高中,但是,因为我高考的成绩还可以,所以,减免了我的学费。

我数理化成绩一般般,语文几乎一直是年级第一,英语也排在前列。

最终,虽然数理化成绩一般般,但语文成绩非常高,英语成绩还不错,总分超过了一本线40多分。

当年,是先估分填志愿,然后才知道能被哪所学校录取。

我第一志填的是深圳大学的师范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当年在众多的师范院校里,深圳大学的师范专业不用交学费。

第二志愿是某大学的电力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两个原因,其一,每月国家会有几十元的补贴;第二,想着毕业以后可以进供电局。

深圳大学没有录取我,我最终去了第二志愿的大学读电力专业。

有点搞笑的是,招生报上宣传的几十元补贴没见过,毕业那年,供电局也很难进,最终去了一家电力设备厂家。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在地里除草。

一个同村的叔叔辈的人骑着自行车赶到我家地头,喊着我的名字说,杨甚么,你考上了某某大学。

我扔掉锄头,奔到地头接过了通知书,父母在我后面小跑着赶了上来。很快,边上干活的邻居们也都围了上来。

兴奋过后,我开始发愁了,学费怎么办?虽然,当年所有的学费和杂费(含住宿费)加起来每年是2996元,但是,对我家而言,这也是一笔巨款了。

父亲对我说,钱的事,他来想办法。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小还哥特地采访了77年大学生老张、现在已经进入职场10年多的小刘(97级),以及公司刚刚入职实习的同学小海(17级)。

三段经历,时间跨度大体在20年左右,希望能同大家一起来见证这些年的变化。


1977年第二届大学生,老张 ,当时入学装备:脸盆、被褥、搪瓷缸;天之骄子,人人激情澎湃。

刚上大学那会,第一天到学校吃饭,晚上,就有白菜豆腐。

当时老张就想:‘’这又不是过年的地方,怎么有豆腐。应该是迎接新生才有这么好的待遇吧‘’

没想到第二天,油条,炒肉。最后,每个周末还有个红烧肉。

过了很久才知道,原来上面那些仅仅是日常,大学的食堂就是这么丰盛,远高于普通家庭生活水平。虽然这些菜在现在我们的眼里普普通通,但是那个时候学校的这些饭菜品质,要超过全国90%以上的家庭。

当时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第一批77年年底参加考试,第二年3月份入学;第二批78年8月入学;两届大学生都是78年入学。因为高考已停止了十年,所以,在学校里,不仅有18、9岁的年轻人,更是有30多岁的成年人。

老张说:“当时一个村子里面能出两、三个考上大学的人,那就是非常了不起敲锣打鼓的事情,我们那里只有两个人考上了,我和我的30多岁的老师一起上的大学

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带的东西也不多,一般来说带一床被褥,一个红双喜的脸盆加上一个茶缸子,这些都是必备的。

当时因为刚刚恢复高考,当时学校的学生学习劲头很足。在晚上,还会经常讨论如何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如何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做贡献。

当时我们吃饭第一年是餐券制度,一个月生活费17.5,但是大多数是用不完的,要是不吃饭就作废了。第二年的时候餐券改为了饭票,可以换钱,一个月消费也就提升到了21.5。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在快速的改变和成长,刚入学时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米和面,而到了后来用钱就可以了。‘’


97级大学生,小刘 ,当时入学装备:钢笔、电暖壶、磁带录音机;更爱玩了。

这个时候上大学已经没那么特殊了,不过出一个大学生还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就在99年左右大学生开始扩招,三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从96-02年开始,国家逐渐取消了包分配的制度,事业单位不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进入的,粮票早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那个时候有银行卡,再银行存钱已经较为常见,包括生活费往往都是父母直接打到银行卡里面。

娱乐的话,当时别提电脑,上网,手机都见不到,最厉害的拿一个BP机,那可真是当时的奢侈品。

平时休闲的话就是打牌,还有就是打麻将,“拖拉机”“斗地主”现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打法在那个时候就存在了。学校基本都是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气氛更加开放,大家也更爱玩了。

比起老张的一月十几块的开支,小刘的消费水准更贴近于我们现在,当时学费大概一年四千左右,四年的学费加起来大概也在一万六七。

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什么额外消费的话400元就已经足够,盒饭3块5一份,2荤2素,大家出门最重要的是带钱包,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现金。学生有些已经可以通过家教补习去赚钱了,一节课40-50元,英语四六级的报名费差不多也是50左右。


17级大学生,小海,当时入学装备:笔记本电脑、手机、银行卡;生活在互联网中。

早起打开手机看看相关的新闻信息,晚上睡觉前刷15-30分钟的短视频;朋友除了身边的同学之外,在很多社交平台都会有自己的网友;娱乐方式也是以端游,手游为主......

互联网可能是这些年最大的变化。

学校往往有自己的线上课程平台,在网上可以听到远隔千里之外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名校名师课程,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眼界。

实习的选择除了传统的校招之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

其次很大的变化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方式改变,进大学之后除了交学费的那天,基本上没碰过现金,大二大三交学费的时候也开始支持线上支付,校园周边的商超,就连糖炒栗子的摊子都支付二维码付款。

当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不仅生活费更高了,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费一个月可能要1000-2000左右,而且一个宿舍的一半以上都用花呗、白条这类,每个月一到还款日大家就开始愁眉苦脸。

不过因此对于信用的理解也加深了,知道信用可以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帮助。


20年作为间隔,三代人的大学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是祖国70周年发展,最好的证明。

2018年12月,我在国博看改革开放40周年展时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是1977年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给邓小平的来信,以及邓在9月6日的回复。


当时感触最深的是邓小平在批示中写下的这些文字:


“北京最好的高中毕业生只有初中一年级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要80%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招聘,才能保证质量。”


此前,清华大学负责人反映,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1977年9月,他问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招生,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


此前拟定的招生办法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老邓大笔一挥,把“单位同意”一条去掉。


从此,历史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1977冬天,570万应考者涌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天第二次考试,1180万人的总量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上的奇迹。


1978年,新中国首批公派52名留学生(平均年龄40岁左右)赴美留学,他们中大部分人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人物。


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4.1%——虽然跟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跟改开前比已是天差地别。


除了上面的宏观述事,我也想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


家里有一张邓小平1979年访美,参观福特公司时的留影(晚点回家翻拍post上来)。


欢迎的人群里有一个中国人的面孔,他是我太太的二舅公。他是1949年前的清华毕业生,后赴美留学,时任福特公司工程师。作为当时福特公司里为数不多中国人,他参与了欢迎邓小平的仪式,并留下了一张同框照片。


二舅公把这张照片视若珍宝,翻拍了很多张送给国内的亲戚。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他对邓小平推动的中国巨大改变有着特别深的感受。


2013年我和太太去美国旅行,跟90多岁的二舅公通过电话。那时他的口齿已经不大清晰了,还记得他反复说:“你们现在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


我家里三姐弟,自小两个姐姐的学习都比我好。但在80年代,从教育水平较低的小县城中学里考上大学还是件很难的事——记得当时陈强和陈佩斯拍过一部喜剧片叫《父与子》,讲得就是那个年代全家努力帮孩子考大学的那些悲喜交杂的事——最后,两个品学兼优的姐姐都没能上大学。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父亲转业来到广州,主要目的是能让我在教育资源更好的大城市念书。


1994年,我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我去荷兰念研究生,后来回国加入了500强外企。2015年,在外企服务了10多年后,我走上了创业的路。


回看这一路,耳边不时回响起二舅公的话:


“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