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部分中学生已经开始着手做职业规划了?
谢邀 @腾讯青年行。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略微吃惊了一下,不是惊讶「现在的孩子们中学就开始考虑职业规划啦?」,而是羡慕粤港澳大湾区的孩子们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腾讯青年行这样的活动了解当前最酷的企业和行业。顺手就查了腾讯青年行的新闻介绍和报名小程序发给我在广州某重点高中做班主任的好友,介绍她给班里孩子们报名。
当年高中时,我从《中国青年报》上摘抄了一个小片段压在自己书桌的玻璃板下,大意是说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十几岁的我不明所以,却也记下了这件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件事也经常会想一想。那是靠报刊杂志获取信息的年代,和现在的中学生们可以有发达的网络,有很多的机会走出校园去实践,完全不能比。很羡慕现在的孩子就有这样的机会。
在中学阶段有意识考虑职业发展,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事情,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可以有这样几个思考方向: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清晰的自我认知
「何事最难为,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可能是每个人贯穿一生的课题,也是自古以来的人类谜题。好在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有一些方法可循,让人们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分为表面的「冰山上」和隐藏的「冰山下」两个部分。「冰山上」的部分是人的外在表现,包括知识、技能,相对来说容易观察,也能通过学习而改变,比如对中学生而言,课堂的讲授和复习,能直观地提升分数;「冰山下」的部分是内在动机,包括社会角色/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和改变的部分,而冰山下的这部分决定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关键因素,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了解自己冰山以下「区别于他人」的本质,知道自己的性格怎样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帮助我们进行职业选择。心理测量学上有很多测评工具帮人们解决了很多自我认知的困惑。
在职业兴趣上最广为人知的测量工具莫过于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评,霍兰德把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归纳为六种, 每一种类型都可以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环境也可划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 划分的依据是由环境中占优势比例的人的职业兴趣来体现的。这六种兴趣类型之间并不完全独立, 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1) 社会型 (S):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不喜欢与材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社会型的人表现出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2) 企业型 (E):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企业型的人重视政治、经济上的成就。
(3) 常规型 (C):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工作,如整理书面资料。常规型的人看重商业、经济上的成就。
(4) 现实型 (R):动手能力强,偏好具体任务,不善言辞,缺乏社交能力,擅长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现实型的人表现出看重具体事物的价值观。
(5) 研究型 (I):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研究型的人看重科学研究。
(6) 艺术型 (A):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厌恶明确、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艺术型的人想象丰富,看重美的品质。
霍兰德的理论和相应的测评工具,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职业兴趣测评,但任何工具不可能完美、一定会有误差,测评的结果也只能作为参考。人在不断变化,可能高中毕业前和大学毕业前用同样的测评工具结果都会有偏差,所以要做出后悔概率尽可能低的决定,需要不断试错、探索,尤其是多了解真实的社会。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泛的社会实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 2013 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纲要,「研学旅行」的教育形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研学的方式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模式,鼓励学生了解书本之外的自然和社会。教育部等 11 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个方面。「研学教育」看似很新,实际上从孔子周游列国就已经开始了,两千多年前那场游学,虽一路坎坷却弦歌不辍。
在当下,除了学校以外,有非常多的文博、艺术类机构会组织各类研学项目,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比如腾讯,会开始做「腾讯青年行」这样的项目,整合自己在企业界的各种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免费提供走进名校名企的研学体验项目,覆盖科技、艺术文化、教育、商业、体育、地产建筑、交通、旅游等领域。期待这个项目能一直持续,覆盖的人群也可以从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对每一批参与的孩子定期做回访追踪,了解他们的专业选择、职业路径,看看当年撒播的种子,是不是如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江海,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博取专精,不舍天真——保持开放、拥抱变化
企业管理届被提得烂熟的木桶原理,最初的含义是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后来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又有了一些演进,把木桶斜放,盛水的多少盒最长的那块木板关系极大。
就像前面提到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评时说的,人在动态变化,兴趣和能力的匹配也在不断变化。人在不同阶段中,对木桶原理的认知也可以不同。中学阶段开设的课程多、大学阶段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兴趣,是「补齐短板」的阶段,是「博取」;而进入职场之后,就应该把木桶斜放,用自己最擅长的点来工作,而不是用短板去和别人的长处去比,是「专精」。
中学之后的人生会开始进入大学阶段,也是步入成年的开始。大学和中学最大的不同是不会再有班主任这样的角色每天盯着学习进度,完全靠自己安排时间,那么有效的自我管理就至关重要。是「选修课必逃」还是「必修课选逃」?课余的时间是参加社团活动、做学术研究还是到不同公司实习刷经验?都是「选择」。大学开始,需要和不同地域的同学相处,和辅导员、必修课选修课老师打交道,实习、求职,和职场里各色人等接触……是收敛锋芒开始做一个「成年人」?还是坚持自我不惧各种目光?职场里的游戏规则更为复杂,愿不愿意接受这些规则,能不能利用好规则,都是「选择」。我从事人力资源咨询行业工作,曾经公司里有个校招进来的妹子,在经历了一系列项目之后我们聊天,她感觉要服务客户,又需要周旋好公司内部的各种关系,太心累了,有时候不得不为了工作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是委屈自己去做事。我的回复是,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就需要按照这个职业里的游戏规则去做事,没办法,职场就是这样,成年人的世界也确实是如此。能在相对复杂的环境里保持目光如炬,葆有赤子之心,需要修炼,也是真本事。
赤子之心和好奇心都太宝贵了,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是说因为好奇带来的偏爱,因为偏爱带来的欢喜。因着好奇,愿意去探索世界,在探索之后,专注于做好那么一两件事。
回到问题本身,中学生们可以通过研学项目去更加多元的了解社会,这样的机会太难得。可能在某场研学活动里,中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甚至是可能会明白自己不喜欢和数据打交道……都是升级自我认知的机会。哪怕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也是有收获的自我认知。
成长是一件既美妙又熬人的事情,「没有一条路无风又无浪,会有孤独会有悲伤,也会有无尽的希望」。它就像一艘缓慢的船,要避开暗礁,绕过海盗,躲闪巨浪,也会经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风浪大也没关系,你不必太快,也不用看别人走得多快,你们只需要不疾不徐,踩住节奏,哪怕偶尔踩掉几拍也没关系,世界那么大,孩子你们慢慢来。愿你们「永远轻盈,永远滚烫,不愿下沉,不肯下降」。
职业技能培训我记得刚提出互联网“云”概念的时候,我花了几个月的时候才慢慢理解。但是我们家2岁多还不识字的闺女,看电视上播放的《小猪佩琪》画面卡住的时候就会告诉我:“妈妈,网络不好。”——她学会说话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呢。所以,新生代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要比我们强太多了。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移动互联网,对他们来说,都已经成了身边不可或缺的一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会带来新兴行业和职业的兴起。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让“基因生物工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说法深入人心,生命科学专业成为了那几年的高考热门专业。
近些年兴起的人工智能,也必然将会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热门行业推向就业市场。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分工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优化、整合,不仅出现了大批的新兴职业,如电子商务工程师、网站运营人员、职业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等等,同时也有像高速收费员一样走向没落的职位,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对于大部分人中学生来说,很多人直到高考填报专业的时候,才会第一次直面职业选择这件事。而这时候,往往会集中产生两个问题:
一、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息来源,对于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认识片面
二、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方向,和父母预期的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以至于产生冲突
面对上述2个问题,如果能从中学生时代开始就做职业规划,就可以大大减少出错的概率,如果能让父母一起参与进来,一起紧跟时代发展,了解更多的新兴职业,效果将会更好
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减少对于未来职业的片面认知呢?
首先,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
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他所从事的职业一致的时候,他会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业绩。反之,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人职匹配”理论。
举例来说,如果你平时爱和朋友们聊天聚会,不愿意在家宅着,那么你可以选择一个偏外向型的工作,比如市场公关,比如销售;如果你擅长处理琐碎的事情,即使遭遇困难也心平气和,可能你更适合从事行政、财务一类的工作。
性格对于岗位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不合适的区别。一个性格柔和的人负责绩效考核,严格执行奖罚制度他可能会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同事们的求情。但是如果去从事售后工作,接待的客户就非常的合适。据此,霍兰德把职业兴趣划分为6个类型,分别是实践型、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常规型和企业型,每一种性格都有对应的职业选择。
其次,主动参加企业开放日和主题职业体验活动,直面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位。
假期里这类的机会特别多,如果你对市场公关感兴趣,可以参加一些广告公司的活动,了解互联网热门营销案例的传播规则,通过亲戚或老师的介绍,主动与和市场公关从业人士交流,亲身体验“4A公司的十二时辰”。
这一代的中学生是非常幸运的,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从中学时期就应该开始帮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科技对职业的影响以及职业发展的趋势,提前做出职业规划。因此,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纷纷打开大门,为中学生提供参观和体验的机会。比如腾讯青年行上就有很多企校的体验活动,9月就会有一个参观机器人工作坊的活动,对那些对机器人研发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真是一个了解AI研发、机器人应用信息,做好职业规划的大好机会。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中学时代就为学生们做一些职业教育内容。比如引入面向中学生举办的商业项目大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职业,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或者是邀请不同领域的优秀从业者,定期来学校开展职业经历的讲座。这也是中学生了解职业和职业选择,做出职业规划很好的路径
最后,在了解了自己,获取更多主动了解职业信息的渠道之后,学生们也需要有意识的关注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趋势,追踪新职业的动向,以及非常重要的一点:加强与父母的交流。
80后的这批家长,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中,很多人都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从他们开始,父母辈的职场经验就很难帮上忙了:很多人从事着父母完全不了解的职业,甚至连沟通起来都很难,工作了十年以上却至今无法和父母解释自己到底在干嘛的大有人在。想当年我投身市场公关行业的时候,我家亲戚还有点担心,旁敲侧击的问我:“你们平时工作都去什么场合啊?”
对50-60后的父母来说,一份工作最重要就是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报考师范学校的原因:还有什么比当老师更稳定的工作呢?
而这几年的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哪怕是80后这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们也越来越跟不上节奏了,很多职业听起来就让人困惑:网络主播、电子竞技运动员、酒店试睡师、宠物行为训练师……
所以,中学生在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提升父母的参与感,主动的拉上父母一起参与。父母参与的越多,了解的越深入,对孩子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误解就越少。举个例子,在80后的童年里,家长和老师把“打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可是现在电子竞技已经进入了亚运比赛项目,中国也成立了自己的电竞战队,电竞选手也成为了高薪职业。了解这个知识背景的家长,肯定不会再把“打游戏”看成是不务正业了。
父母根据自己的固有经验给出的职业意见可能是好心,但未必都是对的——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已经用自身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对于那些家长们不了解的职业,不要急着全盘否定,先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帮他们做出相对理性的分析,最后还是要把决策权留给孩子——历史的发展无数次的告诉了我们,一代就是比一代更强,不是吗?
协商沟通的态度,平等尊重的理念,积极了解时代发展的姿态,将会是这一代父母在职业选择上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个十二年前的高考生,你知道我当时是怎么填高考自愿的么?
我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去牛逼的学校,读牛逼的专业
学校排名,每个学校里面哪个专业好,专业的就业情况,就业后能具体做什么职业,职业路径的瓶颈在哪里,职业对生活的影响有什么……
别闹了,我理综卷子还没有做完呢
那谁来研究这些?
我妈
我妈也要上班,她能做的,就是问问身边的亲戚朋友,网上查查信息,看了几本《教你填志愿》
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么去修火箭发动机(空气热力学),要么去学怎么赚钱(管理)
是不是听上去很不靠谱,是不是听上去惨兮兮
不!在我那个年代,我妈主动扛起来责任,做到了她能做的最好的调查
而我身边大部分的同学是高考成绩下来以后去问班主任的建议
因为他们的父母充满爱心的讲,"你喜欢什么专业我们都支持"
搞笑
高三被关了三年,那年头智能手机都没有,鬼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什么职业
鬼才让18岁的小屁孩,在没有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未来60年的人生
知道为什么前几年,企业的管培生项目在国内那么火么(不是现在被玩坏的管培项目)?
还不就是看上了管培生的轮岗计划,每个职位体验几个月
大四毕业的孩子,缺少切身体会职场的机会,还要拿着可怜的管培生工资两年,就为了2年后再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
你现在告诉我有些中学生都开始做规划了
我的天
他们的父母比当年我妈做的好多了
倒不是说这些中学生真的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了解的100%,谁知道一个专业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但是,至少,能让这些孩子对未来自己的职业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作出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决定的时候
不需要靠着那句看似关怀,其实推卸责任的"你喜欢什么专业我们都支持"
职业技能培训中学生是需要企业赋能的,与大学生有具体时间表的规划不同,中学生不宜搞“目标反推”,去过早拆解自己哪个时间该做什么事。
他们需要提升认知力,而不只是目标管理能力。因为离求职还有一段时间,即便将来是英硕港硕,离步入职场也还有5年左右。
所以中学生的职业规划,侧重于理解产业,而不用过早的选定方向。当一个理科生轻视文科,或大文大理轻视艺术生时,就说明他们对“产业分工”认知不足,而种偏见蒙蔽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制信息茧,把路走窄了。
同样是上课玩手机刷知乎,有人想的是我怎么不被老师发现,而有人想的是我要参与移动互联网,创造内容。后者会去分析自己屏幕上的内容,他看到现象会去思考这些:
知乎APP图标和界面,以及悬浮窗icon,是交互设计的产物,我没有美术基础能不能做交互?
点开知乎APP,推荐区推送了这个“中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是信息流大数据分发的结果,我高考是否应该报信息管理学科。
而信息流背后是数据标签,我要不要去搞机器学习。
提问者是腾讯青年行官方号发的,这是OGC。我要如何组织一个OGC内容工作室?
回答者雷空桑答了问题没骗到几个赞,这是个人KOL的失败,说明纯UGC还是不行,他需要一个MCN孵化成PGC。我要不要做内容运营?
评论区有人嘲讽答主,没脏字却在3秒后评论失踪了,这么快明显不是人为删除,说明知乎有nlp语义文本分析机制,而不仅仅是敏感词库。我要不要学深度学习?
答主在评论区发了个北极狐表情包庆祝,这是插画师们的作品,哦原来我看不起的艺术生,靠画表情包都能起薪1w+。
为了辅导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好多商科人力资源工作者下沉到了这个问题,商科?它是文还是理,交叉学科的话文理知识如何有机结合?
于是我在知乎搜索框搜索了商科的一级学科“经济与管理”,是什么让我得到这些信息?是检索学和图书情报学。原来他们不止是图书管理员。
搜完商科,我还对中学职业规划这个问题感兴趣,找回来却发现浏览记录没了,找不到这个问题,哼我要反馈,骂产品经理。要不以后我也当个产品,诶话说产品经理都是啥专业?
3个月后,我都快忘了这个问题,私信却收到了知乎小管家反馈,您提交的浏览记录bug已经复现并修正,感谢您,加盐值。
这么简单的bug为啥是3个月才解决,肯定有项目管理进行排期,他认为我提的bug重要不紧急,也可能是测试工程师一直没复现。那我可不可以高考报管理科学与工程,做项目?或者自学测试开发?
刘看山提示说我盐值上升了,什么是盐值,谁定的这个鬼东西?哦是活动运营/运营策划。我以后要不要做策划,搞出些玩法割韭菜去。
为了探究活动运营,我课余参加了知乎线下club,他们拉我进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刘看山头像的组织者,哦这叫社群运营,我要不要去学着搞搞社群裂变和大R运营。
话说上次我搜索了“管理”,我知乎时间线就时常刷出提高学历的成人教育广告页面,广告打的很准,传播学和用户研究考虑一下?
这些广告点进去还是个h5游戏,带动效,这个是前端工程师做的吧,前端是算设计还是算代码呢?
。。。。。。
于是同样是上课刷知乎,能更深刻认识知乎的那个中学生,会有更好的结果。等他上大学,会很有目的性的去投细分岗位,搞到实习,秋招都不用参加,知乎给他发提前批offer。
认知力,就是中学生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东西,它是道,比“时间表、里程碑图”这种术,更重要。
信息量决定认知力,认知力决定决策是否正确。中学生的规划,要侧重激发探索欲,企业辅导给他们探索路径,先把信息量堆起来,将来具体如何走,他们自己会有答案,授人以渔,不要替他们决策。
职业技能培训谢谢邀请。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不少中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甚至进入企业观摩一线岗位工作,接收到很多职业信息,是好事;不少中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方向仍然感到迷茫,也是正常现象。当前国内中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因为社会环境所迫只重分数,而忽略了对自身价值观、个性、能力和兴趣的认识,不了解自己所期望的职业环境,从而无法做到个人特质和职业的匹配,从而无法确实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甚至进入企业观摩一线岗位工作,不过是增加了解不同职业的机会,但对于个人的清醒认识,远非只是参加职业活动这么简单,否则也不会有如此众多的职场人在经历过若干职业变动后仍然没有清醒的职业方向,而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当今中学生如要真正确定合适的职业方向,除了参加职业活动之外,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父母等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水平,协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兴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去年有专文《兴趣养成与自主性教养方式的影响》讨论。
职业技能培训正常啊。我高中的时候就想着以后毕业去Borland,这也算职业规划了吧,只是内容不太现实。当时还不知道怎么调查一家公司的前途,也不知道来美国工作多难,反正就是这么想着,这都快20年前的事情了。
不过没等我上完大学,这家公司就凉了,所以我最后来了西雅图,而没有去德州。
(当年看照片)Borland公司环境优美,长得就像一座花园,走进去就精品佛在Borland图标里的世界游荡一样,想想刺客信条奥德赛,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我下定决心,当年没有平行志愿,考不上圣华南皇家理工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就去广东某工业大学读,而不调剂。
你们上高中的时候就没对未来有点憧憬吗?这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职业技能培训中学生开始着手做职业规划,这好像有点扯。但是,我非常赞同在中学甚至在小学就开始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职业,让他们知道一个公交车的司机的一天是什么样的,知道爸爸或者妈妈的一天是什么样的,知道一个程序员的一天是什么样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的不同,了解要从事某个职业,大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
可惜的是,别说中学生,即使是不少的大学生,快要毕业的时候,也不清楚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哪些,这些职业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更不用谈什么所谓的职业规划了。
我当年也是如此。
正因为自己走过不少的弯路,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在大学里,就应该有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但是,这种课程不应该只是为了混个学分,而是能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毕业后少走弯路。
为腾讯的这种活动点赞!
职业技能培训谢邀。
所以到底是征集问题还是邀请回答问题(提供看法)?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不要搞一刀切,特别是教育。想做(并且有能力的)做,不想做(或者时机还不成熟的)不要硬拉着做。
对中学生谈职业规划我觉得有些太那个啥了,但是增加对职业的了解,这个我认为应该是从幼儿园就去做的事情。
就像《小猪佩奇》那样,少搞点儿奥数,让孩子们多接触社会(当然是在精心安排的前提下),多了解各行各业,激发出每个孩子的特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所谓的职业规划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成年人只要辅助他们就好。
只怕是搞到最后又是搞成格式化的东西,要求孩子们无病呻吟地写职业规划,推广什么优秀规划范式,那又是一个悲剧。
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古有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两千多年前项羽小时候也是这样,都接触一下,看看孩子到底适合什么,是有钱人家的常态……
而刘邦说当丈夫当如是耳的时候已经四十多了
时间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有钱人十几岁了还不去尝试寻找自己的天赋,这属于家里没有文化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项目
这个需求一直都有,腾讯现在才搞,挺晚的了,不过这也是腾讯的长处所在,干什么都晚一步,但是永远会比对手快
qq是,微信是,NBA也是,到了这个项目依然是
所以对于腾讯而言,腾讯青年行就是用老办法来做新项目,流程熟悉的很,但是新的挑战却很大,因为他们很少有服务高端客户的定制类产品的成功案例
青年行和LOL不一样,那是流水线产品,面相大众,让更多人喜欢,是腾讯的特长
青年行就像时装高订,是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的服务
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用成功的经验套用给新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很少见到流水线产品转型做高订产品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很难改变
如果腾讯的这个项目没有重点启用新人
不看好,这将是一个想法很好,落地失败的项目
职业技能培训是有点过早了,但也不算和现状相违,因为从今天往前推上好几十年,一直都有中专,很多都还是名校的前身,也就是职业中学嘛。这些都是以实用技能为主的,实际是通识教育+实用技能,主要是培养如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坚,幼儿护理人员等等。在教育实践中,也一直有高考生返过头进入中专的,这部分多数是进入技能对知识积累相对较高的行业,比如航校、会计等。
而大学生实际是进入虽然有更多可能性,但更为残酷的人才筛选机制中去了,好比一般试验员总比科学家要多这个概念,层层选拔人才,金字塔结构。近些年,职专和学院打破了这个界线,也就是中专是有直升大学路径的。
解释完了区别,大概就可以知道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中的人员定位了,设备的前端生产、应用环节,中专生参与的比较多,但是后端的设计和研发,大学生参与较多,最尖端的科技论证与试验,就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积累。
而针对部分少年,有志在某些行业做出一番事业,很早就进入兴趣组、竞赛班或是平时抽空学,早早确立将来投身的行业,也无不可,只要其它课业不会被完全压缩,造成极度偏科,过不了高考关,就没什么问题。
文科我不清楚,但是咱们理工科的各路大神,看其经历,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并不是自己青少年时期就热爱的职业。考来考去,调来调,就和原设计的路线不一样了。
职业技能培训谢邀
对未来迷茫不仅是不少中学生的专利,也是不少大学生,甚至是职场人士的专利,故此若我们遇到,不少中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的情况,这实属正常。
而若要对未来不迷茫,相关知识的积累必然是首选之路,因为大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的不了解(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才导致了我们对未来的迷茫:
- 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职业需求,所以才导致我们会盲目投递简历;
- 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职业特性,所以才导致我们无从准备;
- 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行业特点,所以才导致我们没有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解决迷茫问题,首先要从相关职业与行业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上进行入手。
但是否只要有相关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就可以在未来的职场上应对从容了哪,也未必,因为这中间还需要时间,需要相关知识(而此时的相关知识,就不仅仅是行业与职业知识那么简单的问题了)在个体身上的积淀。
在真实的招聘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相对优秀的人才,在思维、理解、学习、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是长于一般人才的,且对于专业领域来说,优秀人才对于专业的理解与驾驭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这一切,都让这些人才具有了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资本。
而究其中间的原因,则是,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积淀的
根据大量的事实显示:目标坚定者,其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更大,而对于(合理)目标的确定,则是越早确定,对其后期发展越有利。
对于目前我国大学内所推行的职业规划,从实效与内容上来看,笔者是呈不赞成态度的,因为其中间缺少了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与知识沉淀于个体之上的沉淀时间与方法。
但对于本次活动,笔者反而觉得是很可行的,因为其不仅会给参与者以相对明确的知识传递与目标感,更能给予参与者以充分的时间来锻炼自己的相关素养与能力。
其实对于实际的招聘活动来说,企业往往更为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相关能力(相关知识的活用),而不是仅仅看重其究竟读过哪几本书。
而对于中学生究竟应如何理性看待行业或职业(如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热门行业或职业),笔者认为这不应该是中学生们该考虑的事情,因为以中学生现在的实际能力,基本上是根本无法理性与客观的去看待相关行业与职业的。
所以这需要相关人员的正确引导:
- 首先,相关人员得告诉中学生们,这些相关的产品(应用)可以用来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激发兴趣);
- 然后,相关人员才能告诉中学生们,什么职业(行业)可以生产(研发)这些产品(应用),主要将会解决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产品(运用),又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什么;
- 最后,若想入职相关行业与职业,则需要有哪些的素质与知识沉淀,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相关素质与相关知识沉淀。
若各位认可上述逻辑,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树立目标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否中学生们能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树立一个坚定的目标,这才是关键。
其次,仅仅给中学生们方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得给予相对明晰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并且不断的加以鼓励,这才能帮助与坚定其兴趣方向。
最后,素质训练必然是远高于单纯的知识灌输的。而这点我们在真实的招聘中很容易将得到验证: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同时获得较多的名企offer,而这些offer中的大多并不处于同一个行业(职业)。
但这类人员往往会具有同一个特点,即职业素养与能力是非常出众的。
故此上述情况无疑明确说明了,(在应届生阶段)行业与岗位的知识相对是容易积累与短期突击的,但职业的素养与能力无疑是短期难以进行突破的。
故此,希望本次活动能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结合年龄段),以激发兴趣为主,给予相对实效的方法,以锻炼与积累中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出发,千万不要将活动流于形式。
职业技能培训谢邀 @腾讯青年行
中学生做职业规划是高考改革后的一个配套要求,很多省教育厅都下达了生涯规划的硬性课时,但基本都流于形式,请个称号不错的专家进校做一次不咸不淡的讲座就算是交差了。市场上真正能给中学生讲好生涯规划课题的的老师凤毛麟角。 对高中生有了解的教育工作者,对真实世界的行业、职业了解太少,对真实世界有了解的人又不熟悉高中生的情况。
当前高中生对于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的很多想法都是很草率的,比如我喜欢小动物,所以想学生物,其实并不知道学生物除了刷试管就是虐待小动物;比如我妈想看病方便想让我学医,我就准备学医,或者我偏不学医。。。。
----------------------------------------------------------------------------------------------
喷一下现状,当然要说一些干货。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遵循着收集信息,用一套方法论加工分析信息,得到结论,执行反馈再修正。高中生做职业规划也不例外。
收集信息:应该收集什么信息?
首先是主观的信息,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市场上的测评也非常多,我推荐的是高德纳多元智能了解你的能力,霍兰德人职匹配了解你的兴趣。
其次收集客观信息:
- 专业:我圈定有兴趣的大学专业对选科有什么要求,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学习方式 前沿领域、领军人物、院校档次、就业前景
- 职业: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任职资格、能力要求、薪酬待遇、行业结合
- 行业:聚集区域、龙头企业、专有岗位、青睐院校、青睐专业、发展趋势、薪酬待遇
注意行业和职业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事情,我可以在互联网公司做市场,也可以在房地产公司当会计,前者是行业,后者是职业,有些职业是各行各业都有,有些职业专属于某个行业。
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正交的信息,也就是来源不同可以交叉验证的信息。
方法论:
获得了充分的信息,可以用一些方法论加工分析这些信息,得到规划的结论。
我们可以用概率赔率的模型去看待行业和职业, 可以用技能软硬的模型去评估专业,可以用培养筛选模型评估自己的短板是否可以挽救。
这些信息经过分析最终得到我们的规划结论,我的目标职业和目标行业倒推到我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再倒推到我的升学路径,是高考裸分,还是自招综评,再倒推到我在新高考下的选科。 志愿填报则会是规划和高中生活的一个焦点。
高中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别是在大学中完成过渡的
总结一下:
- 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了解自己
- 充分了解职业和行业的信息是明智规划的前提
- 规划方法论是有效思考的工具
只有提前规划才能把握住未来的无穷变化。
完整的生涯规划课程,欢迎访问: 在线课程高中生生涯规划一堂通
https://appwJFrgcXs6491.h5.xeknow.com/st/5JOGMj7g6 (二维码自动识别)
职业技能培训谢邀 @您右边工位的工友
看到这个想到了大概所有人小时候都会被家长问到的问题: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在我们那个年代,80%的回答是老师、医生、科学家。
现在再去问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多了很多有意思的答案,比如:电竞选手、美妆博主、酒店试睡员、吃播、旅行团领队等等。
这其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不可否认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信息的传播影响了我们对行业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又影响了对职业的选择。
就目前而言,获取行业相关的信息有许多方法,比如通过搜索引擎、相关网站、公众号、从业者文章、相关书籍、视频等。
社会实践是其中效果较好的一种,亲身经历过、深入参与过,会有更真实的感受和认知。
了解自我也有许多经典有效的工具,比如:
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及在线测试(完整专业版)
大五类人格测试 | 九型人格 | DISC职业性格测试 | 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
最后,如何看待部分中学生已经开始着手做职业规划?
个人觉得值得鼓励,恰当的目标可以让他们产生不断进步的自驱力,对以后的成长都有积极作用。
有句老话说得对,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能抢先一步赢在起跑线上,又何乐而不为?
职业技能培训在中学就做职业规划可能有些不靠谱,但通过社会实践,参观各个行业,观摩各个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内容却十分有必要,十分有价值。
正是由于我们这一代人(80后)在小时候都没有这种去一线观摩和体验的机会,所以许多人都是靠想象去理解许多行业和工作的,一些不会经常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的职业就不被大部分人所了解了,所以以前许多学生对于职业的了解大多都来自于父母和亲戚,其次就是来源于媒体报道和想象。
所以在我读小学的那个九十年代才会出现写命题作文,我的理想,全班一半想当科学家,一半想当宇航员的盛况,因为缺乏对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的了解,所以大家就都只能写一些假大空的理想,而埋藏在心底真正的理想职业似乎一直都是一个谜。
许多人甚至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对自己的专业是做什么的都缺乏了解,闷头读到大四毕业,有的人通过实习才对自己专业有了第一次深入了解,而有的人则一直拖到研究生毕业工作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专业对应的行业的工作是这个样子。
许多人因为太晚才认识到一个行业工作的真相而有了所谓的沉没成本,而这个沉没成本和巨大的转行成本也导致了许多人即使不喜欢一个行业的工作,也没有做出转行的选择。
都说有梦想就要去追,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可许多人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而这一切,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有一个实习的机会,或者是仅仅去一线观摩和体验,深入了解一下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可能就会有很大不同。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机会去他感兴趣的行业去观摩和体验,那么他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他就知道了更多的细节,甚至知道了如果自己对这一行感兴趣,应该看哪些书籍和教程去入门,应该学习好哪一部分对应的基础课程。
这个行业在他心中不仅种下了种子,而且真正地开始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有创造力,有想象力并且在这一行业能持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少年。
职业技能培训英国BBC曾经有个电视节目《人生7年》,是找了14个不同社会层级,不同性别的孩子做长达56年的人生跟踪记录。他们有人从小就做了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而有的人没有。
我想举出其中3个孩子的例子说明有规划和没有规划的区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第一位:第一届尼日利亚首相之外孙——约翰
从小就读预备私立学校,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7岁开始看《金融家》和《泰晤士报》。告诉导演自己会看报纸标题后,判断这个新闻值不值得阅读再去深入阅读。并且解释自己学校是需要花很多钱才能上的学校,所以如果不收费有大批穷人涌入的话,会导致校长请不起那么好的老师教导他们。他很清楚自己是在社会阶级的上层,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是到牛津大学攻读法学后就去当律师从政。他明白家庭背景给他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但树立目标、不断努力和培养思维模式是他自己要付诸行动的。
他是14个人中最优秀的男孩。在35岁那一期的时候就娶了尼日利亚大使的女儿。上节目就是为了让人们来关注民生问题。后来便不再上节目。
这个人给我的触动特别大,我曾有心想在中国做个对比。在旅游时问了接待我的包车司机:你小孩的规划和目标你现在做了吗? 他回答做什么,她现在才上小学一年级怎么懂?
第二位:从小父母离异的蓝领工人之子
在七岁时这个小孩显得非常特别,一直紧皱眉头显得老成持重的样子。他说自己很讨厌被班里的大孩子欺负。当导演问他自己以后准备读什么大学时,他说出了可能让很多中国大人觉得高兴可爱的话:什么是大学?
后来他的发展一如所料,想的很多目标很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受限制,没有发展好。最后他选择和爱自己的妻子长期旅行来缓解迷茫,最后有了孩子才安定下来。
说实话我在他身上就好像看到了部分自己,我算小学里喜欢读书的人,躲在被子里借着电热毯的调试光我都可以读完四大名著,但我长大后依然迷茫,因为不清楚自己有什么资源,资源该怎么善用。受别人影响和内心不够坚定的一次次做错选择。
这估计也是很多中国平民家庭子弟发展的道路。
第三位:中产阶级教师家庭之子
可以说是小时候最有灵性的一位了,活泼可爱说自己要做旅游大巴司机,一路嘟嘟的叫旅游的人们上车带她们去看美好风景。可爱的如同一个小天使,但是长大后的他却因为父母只培养了他读牛津的目标。没有培养他抗击打的能力。他因为没有入学牛津而大一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涯,一直以政府救济金生活。一蹶不振一度精神状态不佳,厌世、避世且抱怨外界。但是42岁那年的节目他才缓和了一些开始当选议员,回到伦敦做邮差工作。我很喜欢他,感觉他来了一场逆袭。如果心态调整好继续摄入能量和知识,他会有很好的发展。只是可惜了前面的时光。
任何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去搜索这部纪录片,我不想阐述中学生做职业规划好不好,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经历过世事沧桑心智开明的人,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更羡慕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第一个小孩吧。
职业技能培训谢 @腾讯青年行 @灯下说书人 邀。
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还是提笔写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想法。
我的观点非常直接:可以,但没必要。
昨天在深圳给客户做项目的间隙想到这个问题,突然脑海里出现一个非常类似的情况和比喻:
中学生做职业规划,就像是中学阶段偷偷摸摸的早恋。美好,能给人留下回忆,甚至能帮助个体成长。但等到三十来岁后回头看,初恋也只是美好的回忆,对成年后的感情经历影响比较小。
为什么呢?
早恋的孩子们容易为情所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感受到的爱情真挚而热烈,大起大落。但从中学阶段恋爱到最终走入婚姻牵手成功,几率无限趋近于0。因为这些孩子们把感情这个事简单化,选择性的无视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生要素。
要做职业规划的前提是先了解清楚什么叫职业。一份职业绝对不是一份名企的工作那么简单。而是城市+行业+企业+职能/岗位的总和。
很多城市政府做宣传吸引人才,只讲城市政策多好发展多好;很多行业协会宣传本行业,只讲自己行业的好的地方;很多企业宣传介绍自己,都是伟光正;每个职能都觉得自己特别重要,应该加工资特别委屈。都是一样的道理。
这就是人性。
在中学阶段各种变量太多太大,且还没有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和人格成熟。这个做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非常薄弱的。
很多知友都提到自我认知很重要,确实,对于每个成年人自我认知都很重要。但脱离影响力的发展水平来聊自我认知也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影响力水平还停留在不够成熟的前两个阶段,相对以自我为中心且容易受外界影响。这是为什么中学阶段并不是自我认知的最好时期。
成年人如何实现自我认知呢?一般有四种手段:自我的行为反应/他人的反馈/自省/社会比较。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人非常难以有效思考和使用成人自我认知的手段。
很多知友推荐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我持保留态度。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的效度我认为有限,且高考选志愿选专业基于专业名字和大概内容来判定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需要的职业性格也是非常荒谬。
我见过外向奔放的百万销售,也见过内向含蓄的百万销售。
我见过个性鲜明的HR,也见过低调内敛的HR。
我见过专业对口做的非常出色的职场人士,也见过专业不对口做的风生水起的职场人士。
越是优秀的企业越会淡化专业而更多的会强调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建立相对稳定和正确的三观以及好好学习。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教育是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几乎唯一方式。
尽自己所能考上相对不错的学校才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没有之一的事情。
至于职业规划,个人的看法大学都只是起点,非常粗暴简单基础的起点而已。
现在中国市场的职业规划教育,最让人担忧的是两点:
①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老师、辅导员们几乎一辈子都没有真正进入校园外的职场工作过。对校园外的职场的基本情况和原则都不甚了解清楚。更不用说一帮大学生们自己玩的类似职业规划发展协会。绝大多数学校邀请的职业规划导师或者分享者要么是行业大咖杰出校友万里挑一离绝大多数普通大学生可能达到的高度水平太远,要么就是刚刚毕业不久自己还在基层员工岗位上挣扎痛苦只是因为在名企被应邀分享。
这两类群体都对大学生帮助非常有限。
②测评市场和职业规划市场企业为了生意额和利润额增加(可能有极少数情怀,可以忽略不计),强行将测评和职业规划生意向年轻延伸到中学甚至小学生。并进行相关市场宣传。从专业的角度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我认为不妥当。
职业规划从来都是个伪命题,动态短期的对自己的阶段性思考和及时调整是必要的。但说要规划我十年二十年后做什么做到什么样,就是吹牛逼。
想想五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除了还活着这个事儿是预期内,很多事儿都变了。
有多少人跟见过双方父母的男女朋友分手了?
有多少人因为公司内部原因被迫离职换工作了?
有多少人在外奋斗突然身体出了点小状况?
有多少人家里父母长辈在自己努力的同时有意或者无意给自己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拖了后腿?
感情、健康、家庭、事业、学习。这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太早开始做职业规划,很多时候是这个焦虑且急躁的社会着急的表现。
而蝴蝶效应一直遍布我们的整个人生。未来会发生什么,谁又知道呢?
人生很长,有些事不用太着急。
职业技能培训有价值,这是欧美职业规划的现实执行模式,基于社会保障和个人意愿选择的结果。
但结合中国国情,其实价值不大,资源决定能力,这还是精英教育的范畴。
不是你想选择什么,而是你能选择什么。
有兴趣去看看《普拉达的女王》中女王对女孩说的话,其实不是你选的,其实是我们帮你选的。
而在中国,言传身教,家学渊源,子承父业,在没有社会大背景支撑的前提下,这些走马观花的职业体验其实没太多价值。
可以试试带这些孩子们去体验一下职业化之后的分工重复,工作时间的996,再问问他们喜欢不喜欢吧。
好象湖南卫视的《变形计》那些农村孩子有些很烦父母,但去城市爸妈,人家又不理。
价值肯定是有价值的,但真不要高估,一个企业在某一区域做的尝试,可以鼓励,但不要捧。
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个活动能撑多久~~能扩多大范围~~
我个人看法,腾讯做这个事是想做好事,但其实他没抓住点。
职业技能培训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我支持,但是略微吹吹冷风。
很小的可能性,这个举措会被部分家长带歪,反而形成禁锢孩子发展的又一道枷锁。
会教育的家长,借这个机会,让孩子接触社会,扩展视野,对未来多一些信心和期望,更加实际有效的自立独立成长。这个脉络是比较理想的。
但是我也担心,适得其反的,个别家长越俎代庖,替孩子规划未来,好啊,我觉得你就得当个医生,从现在开始,和考医生无关的书不许看,无关的事不要做,你就死心塌地好好按着我们安排的计划干吧,不吃苦你还想实现理想?告诉你实话,你的好日子今天就算到头了!
所以呢,从让孩子开眼界,灵活思路,鼓励其自主自立独立能力培养的角度,我全力支持。
如果变味为限制思路,卡死方向,功利教育的做法,我是要提个醒,警惕跑偏的。
最后,啰嗦一句,教育的目的,不是赋予知识和训练能力(有争议),而是在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里,让孩子自己体会掌握独自获得知识能力的……能力。
拗口,您咂摸咂摸?
好吧,我打个比方。
教育,不是一套卷子,孩子会做了,终于可以做对了——功利说,您这套卷子,不可能考原题。
而是孩子遇见新卷子,会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然后,遇见社会这张大卷子,他也能对付。
这是教育。
职业技能培训现在高中做职业生涯规划 已经快速普及,也快成为基础必备项目了,因为涉及到高考改革的选科模式。广东省教育厅是明确出台了文件推进的。
很多初中、小学也逐渐开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了。
教了那么多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参编了教材、做了不少的个案,看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真的很开心。多了解、多规划、能让人更有动力前进和成长。
我的公众号:静姐姐的思语(jingyesiyu-z),里面有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栏目,感兴趣可以看看。
职业技能培训这又是一波来收智商税的。
大城市的钱真好挣,有钱人太多了,随便搞个什么和教育相关的概念就能赚钱。
当我知道同事为了给孩子报志愿,花五千块钱买了个软件的时候,我都惊呆了。
看到北京辅导班的价格,我父母都打算重操旧业了。
谁需要规划,联系我呀!
本硕博名校,某学术论坛著名专家,知识面广,对很多行业都有了解。
一对一规划,保证比那也量产的大路货有质量。
孩子,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