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进行适当商业/经济/金融性教育的重要性如何?
其他的主要是一些常识问题。很多社会上的人都没有经济学常识。
刘劲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学术主任,企业家学者项目和创创社区副院长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些经济学,而且越早越好。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全球化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到了极致。年轻人要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就必须学会在这个复杂系统里自由游走的能力。远离大社会但悠闲、幸福的桃花园,只能是个传说。真正远离人类大社会的地方一定是贫穷落后的。太平洋上的岛国就是很明显的例子,由于远离欧亚大陆,无法从欧亚大陆的发明创造里获益,因此一定是贫穷落后。反之,欧洲的国家,无论自然禀赋如何,由于靠近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一定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年轻人必须做好全身心融入社会的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青年行一起给湾区中学生开了一堂商业启蒙课,希望在他们内心对金融埋下一颗种子。
如何真正融入社会?经济学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学是个很大的学科,但核心理念实际很简单:如何在有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做到最大化?所以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考大学是大学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大学毕业以后是该工作还是继续考研深造?中文是我们的国语,为什么还要学外语?学外语为什么要学英不是法语?这些看似很模糊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
比如学外语的问题:我们的资源限制是时间,我们每天只有24小时,吃喝拉撒睡用掉一半后就只有12小时。在这12小时里,我们要上学、写作业、踢球、上网、打游戏、看电视、跟朋友聊天,等等等等。每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其它的事替换掉。那如何决定我们到底要什么、舍弃什么?
核心的理念是投资回报率。
年轻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未来做准备,实际是投资行为。这里投的是时间和精力,而不是金钱。为什么要学外语?因为虽然我们国家很大,但只有世界的五分之一,然而世界更大。而只有懂得世界那80%的语言,那部分世界才属于我们。我们因此可以把自己的世界扩大好几倍。所以学习外语和学习中文一样重要,都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但世界上语言那么多,我们不可能把它都学完(有限资源),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那么为什么选择英文呢?因为英文是全球最流行的通用语言,而且在发达国家尤其是这样。法语就不是了,除了法国和法属殖民地国家,其它人会的很少。所以,如果我们只有时间学一门外语,一定是英文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不理解现代经济学,他对社会和人的理解一定是偏颇的、有缺陷的。这么大一个「缺陷」,你说是不是要赶快弥补?
年轻人要用投资回报率的眼光看未来。
说道教育不得不说两个因素,教育和教学。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及教学方面能不能改变一个高中生的价值观?
高中课程并不是没有适当进行。
商业的基础是语文/英语,经济/金融的基础是数学。这仨还仰赖政治/历史/地理上的一些commonsense。
至少复利这个概念,是初中数学应该就了解了,我现在都记得到初中题有算等额本息的题目。
至于重要不重要,这个还是要看人。
大多数人连走路都没学会,就去专门搞这些,自然是不太重要。
对于真正需要这些知识的人,说实话,并不在乎是不是在高中“适当”进行。
中产以上的家庭,可能在高中之前就潜移默化的被教育了,平时生活可能都已经参与了,自然也不需要模拟。
中产以下的家庭,说的不好听的,你真的指望你们月入几千万把块的高中老师真的懂商业/经济/金融???不会把人给教坏了?有这精力和心思,真的不如多背点单词多做点题多学点才艺,去考个top10的好大学选修好好学。别搞这些花花肠子。
你看我又得泼一点冷水了。
首先任何接触社会实践机会,我都双手赞成。
事实上看过任何一本育儿书的,都应该有印象,可能学龄前孩子就多多少少要开始接触体验相关东西了,对吧?
第二,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孩子不是大人,要特殊对待。孩子的发展发育是循序渐进,有阶段特点(关键期假说)的,对吧?所以呢?什么是适合对应年龄阶段的经济金融商业教育呢?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第三,形象工程还是实际营养?
我个人对一哄而上的,盈利机构的,应付考试的东西,都是习惯性打个问号。没参与我不乱说,但是家长也要擦亮眼睛多个心眼对吧?
最后想起来补一点:阶段论也要结合孩子实际。我外甥上大学时还不会单独买东西(没让他一个人去过,不会挑不会交流),出门也搞不清楚公交车(都是开车送)。这水平阶段,搞虚头八脑商业培训,不如去实践锻炼一下。
果然,肯德基干了一个月,明显不一样了。
肯德基还给工钱哪!
先说结论,对高中生进行适当商业/经济/金融性教育教育非常重要。
第一个层面上,满足个人经济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越来越多的被要求承担全部责任。
- 承担金融风险,比如货币的升值贬值。
- 需要完成更多更复杂的配置任务,比如为长辈配置养老资产,为家庭购置保险,为孩子储备高等教育准备金。
个体如何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权衡风险,并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本来就是一个相当难的命题。即使在消费者非常熟悉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的国家(如欧美系国家的信用卡)中也是很难的。在新兴经济体中,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迅速延伸至年轻人身上,正是因为青年人群对于金融知识的缺乏了解,往往导致各种严重的后果,比如之前因为校园贷发生的一系列恶劣事件。
第二个层面上,满足高中生拓展需要;
一方面,高中生需要拓宽知识面。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精力被放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上,而真正用于思考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时间则集中在高考出分后填志愿的一段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要决定自己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规划,是非常容易犯错的。不只是金融学科,其他各类的上层教育,都应当采用合适的方式融入到现在的高中教育中来。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基础学科的理解运用,有利于思维习惯的培养。
金融、经济以及商业类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综合涵盖了多个基础学科的知识调用。比如金融风险的控制与数学工具之间的关系,政治学习中点到的关于宏观经济的要素,甚至地理区位对于商业发展的联系。大量的商业案例可以帮助高中生对于基础学科中的部分知识点理解更深入,而不只是拘泥于高考解题。
第三个层面上,满足金融调控需要;
新兴经济体中,对于大量个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现阶段仍然是一件相对较难的事情,许多消费者对于正规金融系统的经验有限,受过金融教育的个体可以确保金融部门的相关措施落地,为实际经济增长做出有效贡献。
相对发达的经济体中,可以确保个体储蓄足够的用于退休后的资产,避免个人招致大额债务,甚至破产或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也降低因为信贷而导致的金融化风险。
谢邀
高中生进行适当商业/经济/金融性教育的重要性如何?
在中国来说,学生时代还是应试教育为主,知乎上经常有人吐槽学生思维,在我看来其实学生思维比较侧重的几个维度可以和商业思维形成很好的互补,早点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对更全面理解世界很有帮助。
简单说说学生思维和商业思维的互补之处:
答案思维和问题思维
当学生的时候无论是选择题、判断题还是问答题,我们更多的是在解答问题,而商业的本质是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当然是很重要的能力,但是手段永远只是为目的服务,从商业角度可以更好的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
试着思考一下,除了学习家长、老师安排的事情,有没有哪件事是你想在这三年中做成的。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
当学生的时候,思考问题常常是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要什么结果。而在商业领域,最常见的方式是做计划,我想要达成目标的前置目标是什么,前置目标的前置目标是什么,最终明天要做什么。不是我要靠多少分,考多少名,而是我只有课程听几遍,做多少练习题,掌握了某块知识点,能解答哪些问题,才能得到多少分,才能排到多少名。
试着思考一下,比如从掌握牛顿三定律开始,在时间和逻辑上解构这个目标,拆解成互相连接的任务,制定一个任务组成的计划。
一维逻辑和多维逻辑
当学生的时候,只要思考一件事,好好学习就可以了,这种思维方式过于简单,简单到很多时候学生都不需要思考,在真实的工作中要复杂的多,拿投资来说,并不是收益越高越好,还要考虑风险、流动性等多个维度,只考虑单一收益肯定是骗子的收益最高;拿采购来说,并不是买的东西越便宜越好,还要考虑质量、产量扩充潜力、交付稳定性,把供应商都饿死了也算不是好采购。
根据现代认知科学研究,学习也更像商业,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也不是逼的越紧越好,符合大脑接受信息逻辑才能更加高效学习。
试着思考一下,接下来3个月,在学习的目标之外,额外设定一项目标,比如学习篮球、练习跑步、学习乐器,在平衡取舍中学习如何计划和使用时间、精力、优先级,更高效达成目标。
学生思维并不代表幼稚或不成熟,人生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型,学习新模型不是否定旧模型,既可以从不同角度可以更全面理解世界,又可以对原模型理解更深。
我上初中时,班上实际已经有部分同学开始做生意了。模式很简单,就是从商店买一整箱方便面或者麻辣条果汁之类,然后拆开零散着在班里和宿舍卖。因为整箱拿下来价格会比较便宜点,拆开卖能赚点差价。教室和宿舍距离学校商店比较远,卖的价格跟商店又一样,而且同学间还可以赊账,上学时大家还是比较讲信用的,赊账什么的没问题,所以还是比较好卖的。
然而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箱拿的话一次要付出的钱比较多,记得那时大部分同学一星期的生活费在8-10元,而一箱方便面价格大概在25-30元左右,很多同学钱就不够进货,所以卖不了。还有一个是,很多同学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只有少部分人搞这个事。
我呢既属于钱不够,又属于不好意思卖东西这种。于是呢,就借钱,从别的班级的伙伴那里借了很多人,凑够了一箱的钱进货。卖的时候不好意思卖,于是找了一个胆子稍大点的同学来帮我卖,这个同学的福利是可以免费吃几根辣条或果汁。
可惜后来班主任发现了班里做生意这个现象,把卖东西的几个同学叫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一扇耳光。我因为是让别人给卖,没被发现,这同学也没出卖我,替我挨了几耳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对不起人家。然而我今天主要并不是忏悔,而是想说说我从这个事里边学到的一条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借”这个思维。大部分创业者始终是不顺的,最不顺的莫过于缺人缺能力缺资源。而一个好的创业者跟一个差的创业者最大的区别就“寻求帮助的能力”,也就是懂不懂“借”。那时,那个小小的商业尝试,让我领悟到的这点东西,对我后来做很多事,并不只是生意,都起了很大的启发萌芽的作用,让我一直受益。
比如高中时我就想明白银行大概是怎么回事了,然后呢,也试着搞了这个模式,就是学生间的放贷,这个可比借贷宝之类的领先了十几年,容我自豪一下,哈哈。
至今,我仍然会经常看到一些年龄二三十甚至四五十岁的人,打算做点事业,要么想着自己钱还没攒够,等攒够钱了在搞,或者感觉自己没能力就放弃了,或者感觉自己不会这个不会那个然后费时费力的亲自去学打算学会再开始,而从没意识到要去寻求他人帮助,我就意识到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商业方面的培养了。
我儿子还在幼儿园,现在每当闲的时候,我带孩子出去玩,就会顺便带点批发来的玩具,陪孩子一起练一会儿摊,或者让孩子去推销。孩子从小就知道,想要好玩的好吃的,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挣,知道交易是怎么回事,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平常带孩子买东西也是尽量让孩子去跟营业员进行沟通,我只付钱。
我们这边的幼儿园和小学也很好,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几次跳蚤市场活动,就是在学校里找一块地方,所有学生可以拿着自己不想要的书啊玩具啊之类在那里摆摊,自由买卖,也可以交换,每个摊位收费10元,家长不允许参与,完全是小孩子们的游戏。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这时我又会想起我在农村上初中时同学为我挨的那几耳光,可能这就是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一个重大区别吧。
金融以及其他方面我觉得也是很有必要从娃娃抓起的,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股神,这与人家11岁就开始玩股票不无关系,而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可能21岁时还不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
这些知识迟早都是要接触的,早点学比晚点学要好。哪怕吃亏,趁早也莫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