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鞋子厂家 >  《鞋狗》(Shoe Dog)这本书好在哪里?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鞋狗》(Shoe Dog)这本书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8-19 00:11:32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很值得一读的商业回忆录看完了,很有趣。这本书其实很小众,看的人真的不是太多。看一个想法逐渐到一个世界品牌是很不容易的,不过这个创始人自身素质也不错,从卖别人的鞋到创造自己的品牌。一个伟大的品牌的塑造真
《鞋狗》(Shoe Dog)这本书好在哪里?很值得一读的商业回忆录
看完了,很有趣。这本书其实很小众,看的人真的不是太多。看一个想法逐渐到一个世界品牌是很不容易的,不过这个创始人自身素质也不错,从卖别人的鞋到创造自己的品牌。一个伟大的品牌的塑造真的是要信念的,自己本来习惯跑步,教练是培养奥运会金牌选手的牛人,对鞋也有研究,还自己为运动员改造跑鞋。还有一个校友跑销售,当个老师竟然泡到了了现在的妻子,我很喜欢,打算在听完它的audiobook ,不论是在创业,家庭和健康的平衡上,我都觉得可以从中受益良多,尽管我不是对鞋有那么大的热情。

开始听它的有声书了,在听一遍发现有看书时候忽略的细节。耐克创始人带着一个疯狂的点子去环游世界,在日本啥都没有竟然骗得了日本tiger在美国的销售权,我发现这个人的确是很有才的,因为它在卖了十年日本鞋后有了自己的品牌,虽然有自己的品牌,却多依赖海外劳动力成本低的的鞋厂为自己造鞋,但是还要加上一点质量管理。(1970后的日本,1980后的台湾,1990后的中国大陆)所以通过这一优势,他们可以主攻销售和企业管理了。没有啥生产资料,赚钱的很。虽然在财务方面限制很多,却能够通过多次谈判化险为夷,最后在多次考量后决定上市。此人素质不错,但也多次收到高人指点,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在他环游世界回来的时候给他提职业生涯规划,叫他考个cpa ,考到了cpa 又在事务所混了几年,在这期间可以说是他积累经验的十年,不管是人脉,眼界,还是自身素质方面。在开创自己的品牌后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了,就是在现金流上运转的很费劲。
很好的一本创业回忆录,想听他的有声书请点下面。
http://pan.baidu.com/s/1qXKFLbY

2016.12.4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冷,关注这个问题的真的很少啊。这真的是很值得读的一本书,很有价值,很激情,我读完有捡到宝的感觉。

如果你还想听其他很有价值的书,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udiobooks ,注意,只提供原版英语。



把微信写的书评搬过来了,是好书我就迫不及待的想推荐给他人也读读。
2017. 2.6

shoe dog 成长还是灭亡
原创 2016-12-23 audiobooks

like all my friends I wanted to be successful.unlike my friends i didn't what that meant.money?maybe,wife?kids?house?sure,if i was lucky .there were the goals i was taught to aspire to ,and part of me did aspire to them,instinctively,but deep down i was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else ,something more.i had an aching sence that our time is short,shoter than we
ever know,short as a morning run ,and i wanted mine to be meaningful .and purposeful.and creative,and important. above all ..different.

i wanted to leave a mark on the world.


即使年近80,你也可听出耐克的创始人knight充满力量与热情与激情的朗读,(shoe dog 这本书作者本人只朗读前面前言部分)没错,今年的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老先生写了一本他的一本商业回忆录 shoe dog,耐克作为一家国际知名运动品牌,这本书一在美国出版,就引起热潮。

奈特在学校选拔篮球还还是什么运动的时候,在学校没被选上,自尊心受到了暴击,在家把自己关在房间生闷气,这时候,他老妈就不忍心看儿子这样难过
就劝他你也可以跑步啊!从此奈特与跑步就结缘,对啊,自己喜欢就跑,没有场地,没有其他的局限,只要自己想跑。在大学是奈特是一个很不错的跑步选手,但是,比他跑的快的人大有人在,幸好,他跑的不快。他要是跑的快,世界上可能多了一个奥运跑手,却少了Nike这个影响世界的品牌。

那Nike这个世界级品牌是如何创立起来的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从主人公knight毕业后的一次环游世界的一次旅行开始,从一次非常疯狂的点子说起,看着看着,你嘴角会挂起微笑,这样也行?这小子鬼点子也太多了,竟然把日本的鞋子制造商给忽悠了。又来忽悠自己的老爸,又忽悠到自己的教练,有在大学教书忽悠到自己现在的妻子,这小子靠忽悠竟然成了人生赢家?空手套白狼,我只服他。然而一个世界品牌的创立,真的像作者写的那么轻松,那么具有戏剧性吗?嘿嘿,你要是信了,你又被这老家伙给忽悠了。这老头子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现在在人生回顾自己的一生,早就是风轻云淡了好嘛。

我当然不会扫兴的去剧透这本书的内容,我就是想去忽悠你们也去读读这本好玩,又非常一读的商业回忆录。从这个老头的身上我们能学到那些东西,从他的创业经历上我们又能够获取那些教训。这本书我在今年的国庆之前就把他的英文版给读完了,觉得非常不错。(其实,我当时发现这本书也是偶然,看见封面是个大大的logo,名字竟然还是shoe dog有点好奇就把它下载到kindle上,在图书馆里笑着把这本书读完,国庆回来有下载了它的audiobook,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很有玩味,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思考,很多经验值得我借鉴,网上又搜了这本书的信息,可能是因为刚出版的原因,读这本书的人很少,讨论这本书的人更是少的可怜。今年十二月份比尔盖茨的书单出来了,竟然有推荐这本,wow,顿时觉得好高大上,自己竟然这个便捷的网络时代的受益者,能够和那些成就不凡的 人在几乎 零时间差的情况下获取相同的信息。)预感这本书会火,这本书马上会触发它的引爆点,在当前中国这种创业氛围还不错的情况下。

从这个创业故事上,我们可以吸取很多很多的创业经验,下面讲讲我在看完这本书后的收获。

创始人knight的自身素质真的是很强,在知识水平上,他是斯坦福的MBA,在环游世界回来,他的父亲一位好朋友给他做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建议他考一个CPA为自己的事业做好铺垫,他通过了CPA的考试,并且在事务所工作的几年,在事务所工作的几年可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而他不仅在这项工作上积累不少经验和人脉,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他那个时候是为tiger做美国地区的销售,可以说这几年应该是他走出学校那种幼稚思维,逐渐接触正真的商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的成熟阶段,而他在工作上接触各种案例,和各类商业人士,也逐渐打开了他的眼界。

在身体上,knight可以看得出来很自律,每天早晨的晨跑,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起来精力充沛。knight并不是一开始就坚持每天跑步了,我记得好像是受了点刺激,他在创业很长一段时间的资金流转很成问题,不得不靠银行的贷款解决资金压力。我记得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还是商业伙伴在跑步,knight跑的上气不接下气,作为跑手的他十分尴尬。对方嘲讽他说:你下次在和我一起跑步的时候,你超我多长时间,我就给你多少钱。knight那个气的呀,每天下午回家都要跑上几公里,在陪家人一起吃晚饭。第二次,和那个人一起跑步的时候,knight把那人给甩了,得意洋洋的拿到对方的钱。呵呵,是不是很好玩,由于我这书看了一段时间了,所以不知道那个到底是银行的经理,还是他的伙伴,还请各位读完或者听完了给我解解疑。

knight这人头脑十分冷静,在巨大压力面前也能够临危不乱,处事手段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这些都能从他解决tiger的诉讼案,当地银行因为他的账户问题,把它给了FBI来调查。甚至是其他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促使海关税务局让他交出几千万美元的税时,他能够背负压力放手一搏,这些着实让人看见一个正真企业家的气质。

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为什么么会去研究Nike的创业团队呢?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为什么会说knight的创业的团队一个非常完美的团队了,回溯这本书,我也思考和分析了一下,他们的创业团队的确非常吊炸天。

他们团队能力的互补性;
knight的教练,非常懂跑步也知道跑鞋对一个跑手的重大意义,此人非常懂鞋,甚至自己拆鞋为运动员改造。在体育界也很有名,训练出很多打破世界纪录的选手。

woodell本来也是一个非常非常优秀的跑手,因为一次划艇事故,造成了他的瘫痪,因为他也是原先和knight一起训练跑步的,被knight的教练介绍给knight售卖跑鞋,woodell这人非常有运动员不屈不挠那种精神,身残志坚,不接受任何人的同情,很乐观。他在Nike发展之前是从事销售工作,日后转向管理工作。可以说woodell是伴随着nike的成长的,在knight经历的资金流压力,woodell
的父母竟然把两老的所有养老资金都托付给了knight,不经让人很感动。

现在谈谈我很钦佩的一个人物,Johnson,knight的校友,这哥们是个奇葩。开始也都是为日本的tiger买鞋,Johnson每天都要给knight写一封信,告诉自己销售情况,告诉他自己对于这个tiger鞋发展构想。这个人非常有销售天赋,构建客户的跟踪档案,自己创建一个线下的跑友交流会,还把跑鞋的销售海报拍的像porn 一样诱人。与knight这个人形成鲜明的能力互补优势,knight在夏威夷开始环游世界卖不出一套百科全书,哈哈。然而,Johnson写给knight写给信都是有去无回,我当时在想,这不是在打消Johnson的积极性吗?我不是在前面说knight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哲学吗?不了Johnson就是他独特处事哲学的表现之一,因为他要让Johnson带着结果来surprise他。还有就是这家伙,非常爱学习,书不离手。

还有其他律师和会计,无论是在商业谈判和财务处理他们都有着卓越的能力。名字我都忘了,不过我影响中他们很聪明,块头很大。knight有一个选人的原则我觉得很有点意思,只选择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名校毕业生。为什么他会这样选人呢?他认为金融财务和法律是学科中很难的学科,能顺利的从该专业毕业,说明了两件事,一你很聪明,二你不聪明也得很勤奋。具备以上两样能力就算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在其他领域上也会上手的很快。而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别人说他的销售能力很强则需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成本去甄别。我当时听到了这里,不禁竖起了我的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团队信息共享,沟通及时还有团队人员的互相尊重。Nike这个品牌命名的时候那个吵的呀,但这不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和睦,因为大家都知道,团队的争论和分歧都说明这大家都很关心着这个品牌的发展命运,都把他作为自己利益相关小心的维护着。不难看出,这个团队目标的一致性和共同的承担着这个品牌发展的责任。在决定是否上市这个问题上也是团队之前反复斟酌在最后决议的,每次完成工作后,团队之间也是去酒吧放松的,可以说团队氛围非常融洽。Johnson可是不去的,因为这哥们儿要回家看书。

从一个疯狂主意到一个世界级品牌的创建这个过程中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说,nike虽然是一个世界的品牌,但是他依赖国外的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让海外工厂为自己生产鞋子。1970时期的日本,1980时期的韩国和台湾到1990时期的中国大陆,借助时代的优势,在市场上面他们只专攻销售和企业运营管理了。还有nike的创新能力,两个大学教授去推荐他们的专利气垫鞋,先去的Adidas这些大品牌要求合作,为什么Adidas拒绝了,nike采纳了,反倒利用这项鞋类历史上大飞跃,把Adidas从第一的宝座给赶了下来。还有Nike凭靠着什么魅力签下了这么多的体育明星。这些都需要你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分析发现。

我还没看,却被人问怕了。

我就说几句。

Phil Knight 创造了耐克,把它变成销售额300亿的公司,单单这一样,就没几个人做到了。

他称霸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不像微软和苹果,可以互相竞争,要知道,有对手,是可以激发很大的战斗力的。

他就独自一人,能够做到抛离阿迪很远,如何做到在顶峰,还一直突破,还一直鞭策自己,这很非以常人。

我也期待读到他如何感觉到公司越来越大,然后采取什么管理政策,如何面对过渡期,然后如何慢慢学习管理。

到最后,如何察觉自己是时候退位了,如何交棒给别人。

这些就是我想读这本书的地方,等人送吧 。


~~~分割线~~~

狠下心来,两天数个小时,终于把书读完了。再来更新这个问题。基于更新回答没有推送,也相对之下也比较少人看,我就随性回答啊。

奈特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就不善于交流,不懂得如何管理公司,他厉害的是,懂得用人。他不是不想称赞别人,而是不知道如何称赞别人。

他写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晰,动机很明白,就自己的自传,用着这一个机会,去把事情解释清楚,和把自己的精神理念说出来。

把自己的精神理念说出来,是基于自己的自信,也坚信自己的那一套能够感染别人,去激励一些人,这和符合他达到要写这一本书的目的。

把事情解释清楚,这一点也很重要,为何和鬼冢闹翻,为何有税务问题,到后期的工厂问题,除了解释自己的处理方式,也详细了解释当时的环境,就要让全部人知道,他“可能”做错了,可是他也尽量不犯错了。

这本书也透露了奈特的固执和内向的性格,不和人多交流,不妥协,不原谅前员工,可是,人无完美,奈特确实打造了一个大企业,这个大企业确实也有偏执激进的性格。

奈特这一个自传没有透露太多的故事,就95%都是公司上市前的故事,确实是我很有体验,一直要扩展一直不够钱,然后要一直找钱的感觉,确实很无奈。

奈特一直处于危机状况,一边和自己妥协,这也是我认可的东西,就是公司已经火深火热,并不代表我不能吃得好,活得好。到后期虽然公司还有很大的不稳定债务官司,可是屋子却越来越大了。这一个也体现了心态的成长。

最后我也想说,真的有鞋狗这一类人的,可是真的不多,通常遇上大家都很彼此认可对方。确实真的,现实上,没几个。

这本书不是讲述了Nike现在的辉煌以及作者对自己的骄傲。而是回忆了当初创业的艰辛以及Nike所经历的挫折。这本书不仅仅对创业者有良好的启发,而是对所有人,都能感悟到唯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可成就自己的事业。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信念也是可以改造的。

不请自答。




因为工作和兴趣的关系,从知道这本书会出版,就有了想法要一探究竟。先拿到的是原版,因为英文水平有限,通过万能的某宝买了本繁体中文版,利用国庆假期好好的读了一遍,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小感受: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哪双鞋好,哪双鞋适合跑步,或者打篮球的书;

这也不是讲述如何与乔丹签约,将耐克这个品牌一步一步推向巅峰的书;


这是一个60年代青年的创业史。(谢知友指正)


始于一个疯狂的点子,一次旅行,一次大胆的尝试。中间穿插了家庭,感情和生活,但更多的是在商业上的一场场比赛,甚至是战争,讲述和鬼冢虎跑步鞋的渊源,讲述耐克前身,蓝带公司的发迹史,讲述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和标志,讲述对上市的反复斟酌,讲述因为工作疏忽了对儿子们的爱,讲述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兄弟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团队的故事。


如果你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想要看到一个疯狂的点子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值得一读。


与其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它是一部创业史,今天的运动用品帝国,在几十年前只是一个小镇上的跑步鞋代理商。


我喜欢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Shoe dog这个词,其实表述的是在某个领域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并且付诸实践,而不是夸夸其谈。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有很多借鉴意义。


最后,分享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与君共勉:


“懦者却步,弱者死于途——剩下我们。”

‘The cowards never started and the weak died along the way-that leaves us.’

-Phil Knight


没有太多的成功学道理,就是平铺着讲述创业者的艰辛。创业本身就是一场修炼。个人情感丰富,文字有趣。

文中一段:

我想要提醒他们,那些破除陈规者、创新者和反叛者后背上都有一个靶子,他们越是成功,就越容易受到别人攻击。这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自然规律。

我还想提醒他们,美国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是企业家的香格里拉。自由企业往往会惹怒那些只会阻挡和反对的巨人们,他们会说这样不行,抱歉,那样也不行。事实一直是如此。企业家们一直被压制,而且寡不敌众。他们需要一直努力奋斗,但是面临的都是前所未有的高山。美国已经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适合企业家发展了。哈佛商学院最近的研究表明,按照企业家精神对所有国家进行排名,美国排在秘鲁之后。

那些要求企业家永不放弃的人就是一群骗子。有些时候你需要放弃。有些时候知道何时该放弃并重新尝试新事物也是一种天赋。放弃并不意味着停止。永远不要停止。

运气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的,我要公开承认运气的作用。运动员需要运气,诗人需要运气,做生意也需要运气。努力固然至关重要,智力和决心也很宝贵,但是有时候运气却会决定最终结果。有些人也许不会把这称为运气。他们可能把这个叫作“道”“理”“智”“法”“圣灵”或“上帝”。

这样说吧,就是你越努力,你就越接近“道”。因为没有人曾经清楚定义过何为道,现在我把这个普及给大众。我会告诉你们: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命运。不是别人的命运,不是你自己定义的命运,而是在你内心,对命运的自我定义。

高楼平地起,要脚踏实地吧。这本书好到让我看完2遍后,开始每天晚上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端正的坐在书桌前,一字一句的认真朗读出来。并且自学音频剪辑,然后给录音配上音乐,上传到自己的公众号“金同会客厅”、荔枝FM、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平台上。虽然喜马拉雅、蜻蜓FM后来因为版权问题,把我录的专辑下架了,但是好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的内容得以保存,同时荔枝FM经过和版权方协商,得以保存下来。
这本书可以说是浮华时代创业者的“福音书”,让我们从快创业、创快业中回归到、认识到“创业维艰”。
经过了2010~2016的创业浮华,逐渐许许多多的大佬们开始意识到,创业是一件急不来的事情,就好像菲儿.奈特先生举步维艰的创办奈特一样,每天都面临着倒闭的威胁。然而,他坚持,只要不死,就要不停的往前跑......后来,他成功了!成功的把耐克年营收做到了300亿。
和那些只会鼓吹各种成功模式、商业模式的“广告书”相比,《鞋狗-SHOE DOG》是一本良心之作!

来美国之后买的第二本书。因为美帝书很贵,每次都犹豫很久再决定入一本。

个人认为这本书比起韦尔奇的自传好多了。我印象中韦尔奇的自传翻了两页就被我扔在一边了。韦尔奇的自传像是满足人们急功近利的需求,而迫切写出的迎合市场需要的东西。里面的急躁、压迫感,迫切想要教育人的欲望是让人很不舒服的。

Phil Knight这本自传我觉得很好玩。我一边在公交车上读,一边拿出记号笔勾勾画画。既然是自己买的书,银子扔出去就扔出去了,就可以尽情破坏它。这本书真的很好玩,Phil写得很幽默,我在想他写一些句子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会笑。举个例子,在书的结尾附近出现了一个中国商人Chang. Phil 说他 'showed a remarkable talent for saying the absolute wrong things.' 没有非凡的幽默感和智商上的流溢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Phil写这本书的策略,或者初衷是写一下Nike在上市(IPO)之前的故事。那是Nike不那么成功的时间,记录了所有的痛苦的,暴躁的,喜悦的回忆。这样的回忆是诚实的。你也可以感受到他想诚实,自然写作的努力。他的诚实还表现在喜欢强调自己是 'co-founder' 而不是 'founder',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点。很多公司的创始人喜欢过于标榜自己,似乎是凭借一人之力盖起了整座高楼大厦。但是Phil喜欢淡化自己的存在,并强调这样一个事实:Nike的成功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绝对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当所有人的智慧都能被极大的发挥,所有人都不会被职位等级束缚而有内心的动力时,这家公司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并保持创造力。

Phil的诚实还表现在喜欢展示自己不那么光彩的一面。比如第一次去日本时撒谎捏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公司,偷拿过来寻访的日本人的资料。这不算触犯道德戒律,但至少是游走在道德的边缘。这给了我一些怎样正确看待道德和利益的思考。

Phil这位企业家,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周围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他的内向和羞涩。但如果你看到他所做出的冒险,所成就的事业,你又不能说这样的内向源自于一种软弱。这给我的思考是,勇敢和软弱是很复杂地纠缠在一个人的身上,或者‘勇敢’,‘软弱’这样的词汇根本就不该存在-是一个太过笼统的概念。书里有太多太多的内心剖析,他自己的,他揣测别人的,或者套上日本的某种古怪理论的(“zen”,或者中译本叫“禅”)。有时候一个人作太多的心理分析,可能是害怕来自于外界的碰撞。他因为害怕不被认可,或者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就逼迫着自己向外探寻,做让自己很不舒服的事情;同时又向内心窥视,希望找到来自一切的本源。这样的不安全感迫使他不断寻求改变,寻求创新。我看了他一个采访,说话很急躁,断句很奇怪,还喜欢抖腿。我想他大概内心根本的动力,除了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这种热爱来自于长时间经验的累积而内化出的一种东西,还有因为不安全的感觉而不断迫使自己改变现状。有时候内心过于安定平和的人,或者是太过正常的人,不好斗,被伤害没有自尊的反弹,或许反而会失去了这样一种动力,或许短暂一生中不会创造那么大的价值。不过也许他们的一生都会平和而友善,也不能说谁的人生会更成功一些。我想,一本自传能让你感受到很多人性的东西,大概也不惘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来读。

这本书也许还意在消除人们对于所处“上流阶级”的幻想。Phil把每一个Nike的创始人(包括签下乔丹的Stressar)都非常客观地描述了出来,描述所有人行动的动力,源泉,软弱。做成一件伟大的事情不是因为你天生高人一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你的环境、你的性格、你碰到的人、你的际遇都塑造了你。有时候智力也是慢慢被激化出来的一种产物。所以有些人看上去比较聪明灵巧,有些人木讷。有可能因为一系列连续或者不连续的因素,一个人慢慢被激化到了那个阈值,又碰到了历史的节点,所以就做成了一些事。所以保持平和从容地心态面对所有历史长河上的一切人类算是比较理性的态度。

这本书还讲了很多鸡汤,比如像上面有的答案说的‘The coward never started, and the weak died along the way’. 还有他一直强调的要走出'comfort zone',都是现在流溢于社交媒体的常用语。我读了这些鸡汤觉得很受鼓舞,一点也不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废话。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这样的'废话',不妨去读一读这本书。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
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赫尔曼.黑塞《德米安》

Nike的创始人Phil.Knight用一本《鞋狗Shoe
Dog》讲述了他追寻和坚守自己理想的道路,一条创业的自我实现之路。当1962年24岁的Phil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用在“鬼冢虎”会议室里临时憋出来的公司名请求其美国西岸代理权的时候,他远远不会想到20年后他将会主宰一个体育帝国,当然他更不会想到接下来的困顿和痛苦,背叛和窘迫,欢欣与喜悦。然而当他鼓足勇气踏进鬼冢虎办公室的那一分钟,未来的一切都已埋下了种子,这颗种子需要深埋进理想的土壤里,用自律和勇气去浇灌。

在这条荆棘的蜜糖之路上,他面临了打工和创业的矛盾,高速增长与现金流的矛盾,合作伙伴和自身战略不符的矛盾,核心团队实力和信心不足的矛盾,产品质量产量和市场需求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懦弱内向的性格和现实强大挑战之间的矛盾。诚然可贵的是Phil并没有打算避讳他人性中的弱点,大方的和大家分享他遇事的胆怯,对同伴热情的冷漠,对家庭的忽视,对合作伙伴使用不入流的手段等等,这让我对Phil自传的好感大增,它不是一本急功近利处处兜售升职加薪成功学的自传,他告诉你牛掰如Phil者依然会如你我一样的拧巴纠结,是一个勇敢和懦弱,正直与欺骗,理想者与妥协者的复合体。他也告诉你在想要妥协和筋疲力尽的时候他选择用一个10公里跑去唤醒自己;在用不入流的手段对付合作伙伴时他选择在法庭上勇敢承认;在股价达不到他期望的22美金时,他宁愿让最重要的上市计划搁置;当他忽视了与子女的相互沟通和倾听时,所付出的代价需要用一生去救赎。。。

所以我理解中他要尝试告诉读者的是所谓的坚守自我并不是你在二十岁的某一天突然知道“自我”是什么,然后用剩下的60年去守候和追求,告诉全世界你的勇敢。而是在你年少时朦胧的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去实践她,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际遇,你的贵人,你的家庭,你的痛苦,喜悦,运气,对困难的应对和道路的抉择最后会成就你变成你想要成为的人。当你以上这些因素的熵值积累到一个阀值再遇上所有需要的机遇时你获得了成功。
反之,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星宿拼命的闪耀却没有机会遇到胜利女神的眷顾?我们看待他人的眼光是否可以因此变得更加温柔一些?

另外一点有意思的心得是,文末提到孩提时代爷爷开着卡车带着孙子孙女们去镇上玩耍,路过凯瑟琳面包店,他会给每一个宝贝买上一个洒满糖霜的甜甜圈,以致每当他看见蓝天白云时总能回想起自己躺在爷爷的后车厢晃着脚丫,舔着热甜甜圈上的糖霜的情形,精品佛会感觉到清新的绿风吹拂过他的脸庞。而这种孩提时代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所带来的健康的依恋关系让他能够勇敢的让企业走在安全和灾难的边缘。。。这种情感的力量是不是又值得所有将要为父母者在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上下功夫呢?

《闻香识女人》中Al Pacino饰演的Slade中校说过“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but I never took it, coz it was too damn hard…”,然而作难事者必有所得,当你站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当你需要对你的奋斗方向做抉择的时候,当你需要跟一个你仰其鼻息的大客户say no.的时候,你会不会选择哪条right path? 那条”made of Principle that Leads to character“却满是荆棘的道路?笔者就恰好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走在了其中一个Scenario的十字路口,我能确信的是,I Took The Right Path!


在春节期间读了Nike创始人Phil Knight的自传《鞋狗》,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吧。这本书确实超预期,一方面内容上很朴实、诚恳,像是胡同里的大爷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无论是牛逼的,还是难堪的,都不遮掩;另一方面翻译得也很流畅,基本没有生硬的感觉(居然是毛大庆翻译的),如前言所说一翻开就停不下来。

顺手查了一下Nike的股价和市值,81年上市以来已经翻了359x(同期标普涨了16.7x),目前市值已经有866亿美元(15年高点接近1000亿美元)。真是地地道道的大牛股。但这本如小说般的创业史,笔墨主要集中在63-80年,即创业的前半程,上市之后的公司运营较少提及,可以说是一部独角兽的前传。

(Nike上市后的表现远超同期指数)

  • 独立品牌前,先做了7年鬼冢虎的代理商

有趣的是,作者花了一半的篇幅讲述在美国代理销售鬼冢虎(Onitsuka Tiger,后来并入了Asics)的故事。耐特在1964年创办蓝带体育(和自己的教练每人凑了500美金),从最初的战战兢兢谈代理,到连哄带骗地拿下美国独家,再到秘密研发自有品牌,最后打赢和鬼冢虎的官司,作者讲了一个屌丝逆袭又始乱终弃的故事。作者第一次和鬼冢虎谈代理权时的心里活动,很有现场感:

『所有人又突然起身离开了。 这难道是日本人拒绝疯狂想法的常用方式吗?统一起身离开?我是不是挥霍了他们对我的敬意?我是失败了吗?... 血液中的肾上腺素骤然上升,甚至出现逃跑反应,我恨不得立刻跑掉躲起来。』

当然,这是耐特的版本,如果让鬼冢喜八郎来讲,很可能是『被始乱终弃』的故事。下面是蓝带推出自主品牌后的阿甘鞋,和鬼冢的那叫一个像啊:

(鬼冢虎的Cortez和耐克的阿甘鞋)

抛开是谁把谁甩了的陈年旧事,从发展路径上看,耐特刚开始只做自己擅长的一端(只做销售,不碰产品和供应链),逐步参与产品设计(提出加入缓冲中底,后来做气垫底等),再做自有品牌,最后买工厂介入供应链。从1964年蓝带公司成立,到1971年开始做NIKE的自有品牌,整整7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公司也从1000美元起步发展到了年销售收入160万美元。

品类可能不同,但这个发展路径值得今天的公司借鉴。最近我在思考,一个小的缺乏经营经验的团队,可能应当从2B的生意开始(如为大公司提供技术方案,设计咨询,出售模块等),积累到一定实力再直接2C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过去几年撞墙的硬件公司/消费品公司,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低估了直接2C的难度和复杂性。

  • 不要把12种发明都塞到一款鞋上

这是耐特老爷子的原话。即使是有十余年经验的江湖老炮,也是会犯错误的。1978年末,Nike推出了Tailwind跑鞋。

『这款鞋在埃克塞特研发,日本制造,是弗兰克·鲁迪的智慧结晶。它不只是一双鞋,更是一个后现代的艺术品,突出明亮的银色,置入鲁迪研发的气垫,拥有12项不同的创新点。』

结果,由于设计缺陷,亮银色的金属贴片与鞋面摩擦,很容易把纤维切断,导致气垫爆炸(跑鞋中的Boom7啊)。最后全部产品被召回,过半数的产品被扔进了垃圾箱。

1978年Tailwind的海报

无论贴牌还是自有品牌,敢于做产品的都是行家,能够推出爆款产品的更是行家中的行家。但大多数消费者却是小白。产品设计者通常倾向于加入多种创新的元素,希望用『12项发明』彻底征服消费者。但过多的创新点不仅让设计难度,生产难度过高,通常也会让消费者很迷茫,抓不到亮点。

  • 坎坷的融资历程

Nike的创始人耐特先生是会计出身,某种程度上,前半本书作者在一边控诉鬼冢虎的不靠谱,一边哭诉银行家们的短视和有眼无珠。蓝带公司前期运营的基本流程是:收集订单——向银行借款——打款给鬼冢虎后对方发货——回购资金向银行还钱。由于业务几乎都是逐年翻倍的增长,蓝带公司本身的现金流始终非常紧张。在那个没有VC的年代,耐会计只能看着银行家的脸色生活,银行不扩大授信额度,业务就没法快速增长。

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在1970年曾尝试对外募资(看到硅谷有科技企业拿到了VC的钱),对外发出去几十分BP。和多数创业者一样,理想很丰满:

『如果我们可以按两美元的股价出售蓝带体育公司30%的股份,我们就能在短短几天内筹集到30万美元。』

实际结果是:『我们以每股一美元的价格,成功售出300只股票』,买家还是一位联合创始人的母亲。但从这个描述看,耐会计在1970年对Nike的估值是100万美元,而在1980年上市时,市值是2亿多美元。这种增长速度,在科技公司里也算是非常快的了。

  • 江山代有才人出

耐特同学当年能快速做大,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日本劳动力低廉的红利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劳动力低廉,一家新公司借此以6.95美元的超低价格出售此鞋。』性价比是王道,这和今天中国公司对外输出智能机是类似的。

今天的运动用品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科技、设计、营销、体验,真是一样都不能少。耐特创业之时,已有阿迪、Kappa、匡威等等,后续又有新兴的Lululemon, Under Amour等品牌。国产的李宁,特步,探路者等,也陆续在国内/香港上市,股价几经起伏。犹记得15年UA起的很猛,国内无数媒体报道,结果16年阿迪凭借NMD,Boost等几款力作异军突起,UA却遇到增长瓶颈,真是打脸。总体上,近期的阿迪可以说是口碑业绩双丰收,耐克总体表现平平,股价上也反映了这一点。

总体上,这是本带头大哥讲述美国60-70年代创业史的书,虽然年代久远,但其发展历程,经历的挫折,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

在去年下半年个人状态最差的时候看完。由于也非常热爱运动,在创业,同时曾经去过尤金和耐克总部。所以个人感触非常深刻。其中有3个方面的表述很独特。

首先是创始人精神。这是一个被误解的概念,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出来做生意或是创业就是有创始人精神了。但大部分人出来开公司基本是基于原有资源或者之前公司的商业模式自己干而已。但是奈特一直想的是一双更好的运动鞋。这种意愿让他愿意承受很多的压力和失败的可能,而且有足够的耐心。比如为了公司的生存去打另外一份工,承受很差的办公环境。长期的家庭经济压力。而且这些都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菲尔.奈特的工作能力和学业背景都能让他找一份轻松而且经济回报不错的工作,甚至他放弃一定的创新和企业发展速度也能让自己过得更轻松一点。但在钩子上市前的10多年,他和团队一直承受这种压力。这才是创始人精神,有短期经济利益至上更宏伟的目标。

每当看到奈特碰到的经济困境,我都感同身受。在这次创业的3年左右时间内。我计算过自己的基本开销,每个月 6000块是我对自己能容忍的最低生活成本。如果我连这个钱也没有我就不坚持了。在创业前年,我一直没有拿工资,花自己的积蓄,而且不断的用积蓄填到公司运营中。15年底拿了Pre-A 之后,每个月也拿非常低的工资。这个行为外人看起来非常傻,3年时光而且我有很多其他方面赚钱的选择,可是我内心有一个对自己做的事情的期待,这样的业务和服务是更好的体验,而且独创的形式。

包括书中谈到的长跑运动员,普利方丹。他被视为耐克之魂,也承载了奈特对钩子精神的一些诠释。这个诠释是不光要获取胜利,而且要用普利方丹式获取胜利。真正的勇敢和一往无前。就是一直领先,承受比赛的节奏和风阻。没有跑过比赛的人很难理解这种感觉,全力输出向前不仅仅是种体能上的强大,而是精神上的勇敢,有自己内心的担当和荣誉。这种感受很难描摹,却又让人充满力量,我也曾经在漫长的比赛中忍受恶劣环境和高强度的身体压力,在比赛终点前晕倒。但是一个真正的跑者的字典中没有懦弱。奈特参加过波特兰大学的田径队,不是一个天赋很好的跑者,但他能够理解那种执着向前的感觉,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这也往往是很多企业在创始人时代能够做出超越时代的洞见和行为的原因。

其次书中谈到了对跑者来说跑步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种健身方式,但是对热爱它,依赖于它的人来说,这就是承载生活的一种选择。奈特在书中反复描写在多年中,每次逆境时,他都将压力,情绪安放于跑步之中。那一段的独处对于一个生活自律,没有太多嗜好和排遣方式的人来说简直是唯一的支撑。去年下半年,融资不顺利,公司内部核心同事离职,业务动荡迷茫的时候。我又开始规律的训练,压力越大的时候我越多的训练。11月初的时候在奥森参加了奥森100的比赛。11小时32分跑完107km。虽然成绩不算快,但是在完赛的那一刹那,精品佛所有的勇气都回来了,所有可以重新慢慢开始似得。就像奈特在书中写到自己重新恢复训练节奏获得的一切一样。

另外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于对创业本身真实的描述。创业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勉强支撑的状态。创业既不光芒万丈,也不热泪盈眶。只是一点点的支撑向前。书到钩子上市噶然而止,全书没有“英明神武”的自我标榜。只有初创过程中艰辛的18年,随时面临竞争,现金流断裂,业务和团队崩塌。对于82岁的创始人来说对年轻时的回顾,这回顾充满真情流露。相对国内很多成功人士的自传相比,奈特呈现了钩子在早期的所有不堪。没有在商业上指导江山,没有各种方法论。钩子几乎在奈特的意愿,兴趣和直觉的驱动下走向一家伟大的公司。

这一切都非常真实。一切不是生而伟大,而是被创造和塑造的伟大的。

“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只剩我们前行,一步都不能停……” 书中这句话伴随我度过去年最困难的3个月时光,每当自己觉得坚持不下去时,就会在内心默默念,再找时间出去跑跑。

那3个月时间我跑了超过 1000km

磨磨蹭蹭小半年,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倒不是没时间看书,而是这本书的内容,确实和期待的有差距,所以读的时候提不起兴趣。这无关书的优劣,只是我自己对书的内容有别的期待。


读完书后最大的感触?


嗯……看着历史,用现状去做比对和参考,会发现很多恐怖的事情:

曾经领先耐克这么多这么多的阿迪达斯,现在居然会在生意体量上被耐克反超那么多那么多,最近两年才稍稍打出了像样的反击。这是让我最唏嘘的一点。


当时想搞垮耐克的匡威(书中有详情),后来直接被昔日的对手收购;如果我是奈特,一定会好好享受那一刻的快感……对不起肤浅了。


现在做网络营销时还喜欢以『耐克鼻祖』或者『耐克也要管它叫爸爸』自居的鬼冢虎,当年居然把奈特折腾成那个样子。在让美国小伙痛苦的同时,他们也堵上了自己做大做强的门。如今在耐克面前整个 Asics 都不是对手,遑论 Onitsuka Tiger。


让耐克彻底爆发的 air 科技,德国公司居然有机会在美国人之前先得到它,但阿迪达斯却错过了这一项『Game Changer』级别的想法。嗯,这故事是不是很类似?比如乔丹和阿迪达斯的故事,比如勒布朗和阿迪达斯的故事……


现在的超级巨无霸,居然这么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我觉得几乎半本书都在写奈特生意的生死跳跃……看着今天这样的庞然大物,真是感觉太奇妙了。我想,奈特在回忆这一切的时候,更会感慨万千吧。


还有就是,很多耐克现在广为人知的做法和习惯,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起源;

耐克用李娜和刘翔来命名位于上海的总部大楼时我还一脸懵逼,现在知道这是奈特时候就定下的传统;早就听闻耐克员工会不停调整岗位去担任不同的角色,原来也是创始人们留下的做法;一直以来都赞叹耐克的广告与众不同,原来也是有迹可循……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最后是,行业里流传的金句:零售业最重要的就是现金流。

1.奈特是个很好的段子手,最迷的是神人约翰逊,喜欢他的图书馆乌托邦。
2.创业的故事原本以为会是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但是却被奈特写成了很多很多细碎的难熬的棘手的小事。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自己都会觉得很气馁很不耐烦,为什么这事儿还没解决,但读到最后上市那一章,恍然回首,随着奈特共忆之前的种种经历,才发现细碎繁琐殚精竭力可能才是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也似乎能感同身受他们所经历的挥之不去的压力和每一个突破之后的欣喜。
3.奈特厉害的地方一是知人善任,二是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连写自传都要先去上写作课,这点非常值得学习,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
4.人生之路,最幸运的应该就是找到自己喜欢并甘愿为之抛头颅撒热血的事,一帮愿意和自己同命运共生死的朋友以及一起相守白首不分离的爱人了吧。
5.由此,奈特真的太幸运了。但再幸运的人,也会有很不幸的事,所以人生起起伏伏,总要朝前看。

昨晚一口气7小时不断,读到凌晨4点45分,把这本新买的书读完了。先分享缺点,再说读后笔记和所感,本文又用了我白天将近7小时。

缺点: 本书就算不是Phil亲笔,也应该是亲口叙述的,里面所有的事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述和评论。因此相比较第三人称、经过财经记者深入采访各人、遍寻当年的记录报道而写出来的的质量,本书的写法没那么客观。没那么客观问题大不大?见仁见智,因为你无法感受那些在他身边工作的人之所感,媒体之评论,虽然章节和重点作者已经很用力着笔扭转这种缺陷(例如交代了许多当时各方人物的对话),但整个作品在立体感上仍嫌不足。

优点:
优点很多,例如咱们能直接感受Phil自己的视角,得到Phil直接传授的经营哲学,对做生意的人裨益良多!还有就是如巴菲特说的: Phil is a gifted story teller. 书在趣味上,可读性上真的很高,这是我第一次一读而尽的一本书,平均每分钟915字,无间断地读了7小时,里面的商业冒险,艰难险阻,哲学智慧,亲情友爱,虽然是第一人称,但完全不让人感到厌烦,时而捧腹,时而感动,时而激愤!

当然优缺点只是吐槽,只是帮助我在决定吸纳一些重要见解前的打折标准。下面说读书笔记,主要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纪年与英文版一致,页数参考简体译本):

1962年

P24 你到底来东京做什么?当被这么问时,我解释说自己计划环游世界,然后又提到了自己的疯狂想法。“呃......”大家没什么太大反应。

注意到了吗?“大家没什么反应”!如果你提的东西,大家都没什么反应,那恭喜你,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P26 在驻扎结束时,他们发现自己根本就无法离开这个国家,所以就在没人有兴趣进口任何日本产品的时候创办了这本重要的杂志,而且成功地经营了17年之久。

聪明的人,不一定是发明像电灯泡原子弹这样的东西,把一些已有的、简单可行的模式搬到没有人做的地方,也是可以的!当然还是那句话,“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P27 经过一个小时的答疑解惑,在与两位前辈友好握手告别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迫不及待,需要在自己还没忘记他们所说的一字一句前迅速出击。我迅速返回酒店,将所有一切都一股脑儿打包装进自己的行李箱和背包里,指点鬼冢公司预约见面。

Phil有着所有生意人都有的执行力!一想到什么可行的,必须做的,就立刻去做,尤其是在草创初期,哪里需要什么太多的数据,太多的计划,太多的迟疑,重要的,是立刻去做!如果不能立刻去做,有两个弊端:第一,好主意可能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第二,随时间的拖延推迟,更多的胡思乱想或生活出其不意的琐碎事会把你精纯的赤子之心打乱。朱熹也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确实如此,刚刚开始做时,必须雷厉风行,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就虚耗好多时间也支不起个什么。到支起了点什么,做起事来就不能时时事事过猛过急,应该要用智慧、经验和耐心把事情一件件做好,做透。

P37 伏尔泰说过:“热爱真理,但应宽恕错误。”

曾子也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公文正也说:“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诸而详。”

恕,不是做老好人,恕,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自己可以对有些不合标准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心中必须要有一条准绳。这可不是简单功夫,一句话了事。真正舆论起时,真正压力来时,你能不能紧抓心中的最大原则不退后半步,才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功夫。要不Reinhold Niebuhr怎么说:“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有人勇敢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挂了;有人接受了所有,于是平庸了;因此我们要见识、更要智慧来分辨这其中的区别。

P38 追寻自由之路,时刻想着巴顿将军,想着他那句“不要跟人们说如何做事,而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让他们创造你所惊叹的结果”。

这句话几乎成了Phil的领导力的哲学源泉,本句在全书不同的地方一共出现了3次!学学吧!


1964

P49 因为正是鲍尔曼促使我第一次思考,真正思考人们穿在脚上的东西。鲍尔曼是一个天才教练......他认为有一件装备对于青年运动员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鞋。他非常关注人们是如何穿鞋的。

创业家,必须是有惊人的细节捕捉能力的!网上说马云曾说,细节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也许是的,为什么,因为对细节好,说明对小事执着。做企业,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的,如果对一件件的小事毫无要求,随便放过,那么你打造出来的产品一定不好,因为沿途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你的员工,你的合作伙伴,你的供货商,都有各种理由不把事情做到100分!因此,企业能不能广阔无际那是后话,但能不能先稳稳地站起来,那是细节的功劳。

看一段《成为贾伯斯》第9章里的一段话:

1998年,曾在NeXT短暂担任行销主管的史雷德回到苹果,成为贾伯斯的顾问。“你知道吗?大家想要把他描绘成米开朗琪罗般的人物。”史雷德说,“但他其实是一个神经质的娘炮,就像经营小本生意的矮个子商人,既年迈又老派,说‘我应该再砍价五分钱吗?’像极了收破烂的人。”

再看一段《Personal History》里,Kate描述当年与巴菲特交往的日子,巴菲特的格局:

Chapter Twenty-Five
I may also have influenced his spending habits to some extent. He was parsimonious in the extreme. Once, when we were together at an airport, I asked him for a dime to make a phone call. He started to walk some distance to get change for a quarter. “Warren,” I exclaimed, “the quarter will do,” and he sheepishly handed it over.

这就是乔布斯和巴菲特的格局,跟各位比怎么样?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他们都是想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做了!就干了!因此,对于马云说的一些话,或者对于一些正在“独领风骚”的人说的一些很有气势指点江山的评论,不必放在心上。重要的是做你自己,认清什么是正确的,就用心去做!

P60 我认为我之所以没法销售百科全书,是因为自己打从心眼里瞧不起它。销售共同基金时的表现也只是稍有改进,因为我没有投入热情。那为什么卖鞋会如此不同呢?那时因为我发现这不是在销售,而是我对跑步的信赖。我坚信如果人们每天外出跑上几公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我也坚信这些些更适合跑步。人们在感受到我的信念后,也会想要为自己打造这种信念。

上述内容不言自明,无须过多解释。我们都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心中的真爱,不找到前不要停下脚步,找到了后,就自然而然地去努力做了。


1965

P82 我竭尽可能打破约翰逊对于这种想法的美好幻想,尝试各种方法来浇灭他对我和我公司的热情......他即刻回信询问是否可以成为我的全职员工。“我想要在鬼冢虎身上实现这一切,而且也有机会去做其他的事情——跑步、学业,当然还有自己创业。” 我摇头表示不理解,我都跟这个人说了蓝带体育公司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正在逐渐沉没,他的回复却是请求得到一个头等舱位。

这段话令我捧腹。当你遇到这样一个在你艰难困苦时都不肯离去,反而一心要助你一臂之力的人,一定要留住。实际上,Phil在随后的篇章里,累牍说明了约翰逊在公司早期发展所起到的卓著作用!包括几乎是他独自一人广泛地在整个北美用家心中打造一个真正的口碑,用专业和热情宣传他们对跑鞋和跑步的理解,这只是通过他一人的不断拜访,推销,电话,约见,小广告等的方式进行的。真的是非常惊人!!我感到他多少有似可口可乐在刚创办时,全美就靠10个销售人员支撑起巨额的生意!!而且Phil也相当诚实地肯定了约翰逊当初逼迫他开了第一家零售概念店,有球鞋展示,有运动书籍的分享,有各种穿鬼冢跑鞋的运动员照片,用灯光照射展示!这不就是他妈的此刻还在用的零售概念吗!!!!后来Nike的这个名字,竟也是约翰逊提出的。这个约翰逊大概是天授Phil的。


1967

P116-118 这两页说的是约翰逊的一次小反叛,要求Phil把他成为正式合伙人,工资从400美元提升到600美元,以及外加运动鞋出售超过6000双部分的全部利润的三分之一。谈判的结果,Phil最后让约翰逊加了50美元,约翰逊妥协了。

可以说,这一件事,无论Phil如何轻描淡写,如何把约翰逊的反叛写得让人心寒,如何把约翰逊的能力部分地归功于Phil自己的放手管理哲学,也很难掩盖Phil谈判的强力,谈判的结果几乎就是Phil完全占了上风,即使约翰逊完成了多么令人敬仰钦佩的业绩!约翰逊仍然只是员工而已!从Phil的角度看,Phil的强力是所有老板都应该学习的,不应随意放弃自己的股权,要用一切来守卫!!你看看Bezos当年刚刚起步不久,星巴克想用收银台前的货架摆放Amazon的书籍货物来换取13%的股份,Bezos虽然谈判了一两次,但他私底下认为自己连1%都不可能分出去,最后谈崩了,Amazon和星巴克没合作!

想致富,不是靠轻易地把股权分出去就能达成的!相较Nike,星巴克的生意一样的成功,但使用资金的历史就迥异。Nike兴起的年月,银行业死板古旧,更无什么风险投资基金,融资非常困难。Phil起步的钱大部分靠银行借款。星巴克的产品一样大受消费者喜欢,但已有相对成熟的风险投资,创始人对股份的观念不甚严和重,多次融资,多次摊薄,上市后,也进行了多次集资作为扩店的资本。虽然大家生意的模式不同,但都作为创始人,在2016年,两家公司的市值却相去不远,Nike是850亿美元,Starbucks是770亿美元。Phil的仍占Nike股15%,Shultz则只占Starbucks股2%左右。虽然都是billionaires,也建立了非凡的、有巨大价值的事业,但两人身价则相差近10倍。


1971

P190-191 我近期已经委托我在普华的前任上司海斯为蓝带体育公司做一些咨询顾问工作,现在我与他碰头,计划北见返回前的下一步行动。我们一致同意最好的措施就是保持平静,尝试说服北见不要离开,不要放弃我们。即便觉得生气、受伤,但我需要承认离开鬼冢,蓝带体育公司就会输得一败涂地。海斯表示,我需要紧紧抓住我认识的这只“恶魔”。
......
我不得不克制地自己思考,我没法对北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没法跟他说随便另找他人,因为海斯说得没错,我仍然需要他。我没有后备支持,没有另一套备用计划,没有现有战略。如果我要拯救蓝带体育公司,我就需要尽力诱导他,按照我的计划行事,才不至于吓坏消费者和零售商。我需要时间,所以我需要鬼冢尽可能为我长期供货。

这一年,鬼冢想要踢开Phil的蓝带体育公司,另找新的代理商,甚至想直接收购蓝带体育公司。这让Phil面临巨大危机。上面这一段,就清楚写了Phil和海斯当时是怎么想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可贵的商业决策。这个决定是理智的,不是赌气的,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他们没有被愤怒和恐惧占领自己的头脑,用冷静而切实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但并没有完全奢望、被动地等待!!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好决定。

而正是鬼冢的无情和高傲,迫使了Phil建立自主品牌Nike。这里又有两个观察,第一,有危必有机,顶住了危险,抗住了压力,成功渡过了,就是一条汉子。曾国藩亦说:

吾平生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志智,切不可突然自馁也。
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第二,也是从宏观上、历史发展上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分赃不匀的局面。你是代理商,就没有自主权,尤其当产品本身有其特殊性、吸引力,讲设计,讲工艺,讲制造的,特别是如此。不要说那是一双对消费者来说,需要特别讲究外形款式和品牌的鞋子,就算是一颗简单的糖果,不是什么几十年上百年的全国老字号,就是一地区品牌+制造商,时机到了,说砍经销商就砍了,这是自然而然的。像小平同志说的:

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不管怎么做工作,都一定要来的,迟早问题,大小问题!

虽然在这个例子里,北见的愚蠢导致了没有必要的官司,他完全可以等合约到期,再把代理权收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经销商的风险,更进一步地,也要认识到生意对手之间的关系展望,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你对别人的价值在哪里。不需要想得很阴谋论,很阴暗,但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这跟你日复一日,盲目地只求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1972

P218 日本橡胶公司制作的第一批鞋根本达不到虎鞋的质量要求,甚至还不如我们之前看过的样品......Wet-Flyte恰如其名,真的湿乎乎的,好像吐了廉价涂料或油漆还没干一样。鞋面上沾有聚氨酯......侧面的耐克标志,也就是卡洛琳的飞行翅膀,我们称其为Swoosh的标志,也变得弯弯曲曲。

哎!时至今日,工厂交货的质量依旧堪忧,不论中外。澳洲的奶粉厂试过把我以前的一款白色的奶粉包装直接做成银色的!广州的茶叶厂也试过直接把我要求过的包装颜色完全对调,而且错了2次!你说,你可以不盯着吗?


1973

P250 斯特拉瑟和我父亲每天晚上说的一样,于是我当即就决定让斯特拉瑟加盟我们。

其实Phil挺认真听别人说话的观点,也注意自己认真思考、参合、比较!而不是把人家说的话当耳边风。


1975

这年里,遭遇被银行提出来,险些还被FBI抓进监狱,是书中的闪光章节。也是Phil的运气。虽然Phil每次努力地及时还钱给日商岩井,但事实上,因为皇私底下可怜心痛他们,却每次都没有把所有的单子都发给Phil,故Phil虽然已经尽了全力把日商岩井放在支付的第一位,但在能力上是事实上欠缺的。最后这件事杯初步审计为欺诈,加上银行要把Phil踢出去,Phil差点就破产进监狱了。幸得皇主动承认自己的私心,承认自己认为Nike有非常大的生意前景,因此想帮他,更幸得日商岩井高层伊藤理解事实后的全力支持,一手承包银行的贷款额,最终Phil化险为夷。其实这里面当真非常凶险,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运气吧!!但运气当中,也有着人性可以理解的地方,Phil肯定是与皇关系非常的好,介绍了许多生意上的优秀人物给皇认识,皇也因此感知到Nike这门生意的真正可为之处,皇和伊藤都是真正的银行家!但作为一般的生意人,我们不能奢望在危机出现时有这样的人帮你,跟Phil相比,Shultz的股份融资确实安全得多!!


1976

P324 当我们分享或否定某个想法时,当我们讨论如何消除对公司威胁时,最不会考虑的就是别人的想法,也包括我的,特别是我的想法。我的战友,还有我的员工们一致都叫我记账员巴基(Bucky the Bookkeeper)。我从来没有试图组织他们这么叫。我比他们更清楚,如果你显示出任何软弱,任何感情用事,你就死定了。

公司不需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光同尘相安无事心境平和安定的气氛!!!!!!多次多位企业家已经说过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苟且,不能随便每个细节,敷衍每个决定,我们要思考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更好的。也看看黎智英是怎么说的:

在工作上员工都要互相沟通,可是不少管理人,却往往将惯性的沟通视为默契,以为不用多说话,举手投足、一个眼神,大家便都知道该怎么做。沟通可不是这么一回事,沟通是对发生的事物下个判断,大家来个评价,在讨论中擦出火花,激发出新的念头和方向。靠默契维系的公司,只会延续一贯的做法和想法,一切变成惯性的投射,而不是针对市场变化的对策。在默契中的互动,不会激发新的念头和方向,因而不断重复着,一直沿用既定的模式。这样的运作又何来活力朝气?这样的公司又怎能应付市场的变化?......做生意必定要随着新产品的涌现,不断调校经营概念和策略。当概念和策略僵化,无疑和和市场疏远,一旦跟市场有距离,想再适应市场变化岂不是障碍重重?


1980

Nike的IPO上市定价22元一股。合伙人鲍尔曼由于之前几年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卖掉了大部分股权给Phil,身价只有900万。凯尔由于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持过几万元给公司,身价为660万。伍德尔、约翰逊、海斯和斯特拉瑟,每人600万,Phil则变身为1亿7千800万。我觉得他要得太多了,虽然他确实是出资者,创办人,领路人,但像约翰逊这几个元老,受到的奖励确实太少了些,虽然他们之前有领工资,但经过了千辛万苦,每个元老至少有1千万,才是相对合理的。


本书的主体部分到此结束,Phil只重点述说了Nike从早期的蓝丝带体育公司的诞生到Nike的创立合并以及IPO的过程,对一众创业家是一个价值巨大的学习材料。下面回顾一下,在IPO之前,Phil和他同事及公司所经历的几次重大挑战:

第一次挑战:刚起步就有人想侵占Phil在鬼冢虎的北美代理权。幸Phil锲而不舍,亲到日本公司现身说法,用个人热情和信念,而更重要的是业绩,来拉住鬼冢,化解矛盾。

第二次挑战:公司开始建立了脚跟后,鬼冢就想把Phil一脚踢开。幸Phil和团队先友后兵,理智决策,不放弃,不过分,持中守正,打赢了官司,建立了自己的品牌Nike。

第三次挑战:公司第一次亮相自己的新产品时,质量非常糟糕,幸得约翰逊之前建立的诚信口碑,没让其他零售商完全对其不屑一顾,反而青睐有加。

第四次挑战:努力按时偿还日商岩井的借款,却被告欺诈,银行断交,几近破产入狱。几乎是贵人运气的使然,得到日商岩井的理解和保护,融资渠道得到了保证,生意踏上更快更稳的轨道。

第五次挑战:公司开始坐大,却被竞争对手用政治力量,开出2500万美元的罚单,最终支付了900万和解。但市场影响力更大了,更多运动员穿上了Nike的运动鞋。

穷则变,变则通。

最后,用Phil自序的最后两段话作结收尾:

所以,就在1962年的那个早晨,我告诉自己:别管别人怎么说你的想法很疯狂......前进,不停就好。不要停下来,甚至在你达到目标前都不要想是不是要停下来,不要过多地关注“目标”到底在哪里。无论面对什么,都不要停下。
那就是我突然给自己提出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切嘱,也是我从内心一直愿意践行的铁律。50多年后,我相信这是最好的建议,可能也是任何人都应该给自己的唯一建议。

我在西西弗看了2/3(坚持不买),前后一个礼拜吧,后面1/3没有看完,因为感觉所有的名人传记结尾都差不多:晒数据,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1-俄勒冈体育(长跑)特长生大学毕业环球旅行的时候邂逅了日本一个运动鞋工厂,激发了做贸易事业+建立自己跑鞋品牌的梦想萌芽;

2-误打误撞拿下了鬼冢虎的美国区域代理权,拉自己的大学恩师、国家队长跑教练合伙,做起了兼职创业(在四大的普华永道上班),教练还和弟子们一起做起了产品经理;

3-依靠勤奋(主要是勤奋)、时代机遇(战后消费品全球贸易萌芽阶段),在与供应商和市场的漫长的博弈中成长、建立起了自己供应链和销售体系,逐渐打造耐克品牌帝国。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于运动鞋的观念。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好在哪里?

1-多维度展现了一个热爱体育的会计师做贸易零售起家成功的全过程,以及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拿到鬼冢虎代理——国家队教练做合伙人(甚至研发定制新品)——OEM供应链整合——名人效应做零售营销,每一步都是Knight积极整合的结果;

2-让我知道了耐克原来有个日本粑粑,再一次看到了美国人对东方审美的向往;

3-跟许多打动人的名人传记一样,细腻再现了主人翁的心路历程,代入感很强(其中描写不想回复邮件这段的时候,职场人可以多看一下)。


一点感想:

Knight可以说不是天才:长跑没有出专业成绩,会计做的也仅是恪守职责,其貌不扬甚至可说平平无奇,跟一个普通的俄勒冈(盛产肌肉男伐木工)青春期大男孩一样平凡,甚至乎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还撬了刚刚邂逅的小情侣的女朋友。但有两个特质是极其关键的:激情Passion与嗅觉Sense。

Knight对运动的激情不同于乔布斯天才般的疯狂,更像是一种朴质发自内心的热爱:邂逅鬼冢虎时的难以自己,不得不去兼职和通过各种方法为公司筹集现金流的无奈,视长跑为血液一般的坚持;而在拿代理权寻合伙人、跑大学传单开零售店、插旗东海岸、摆脱鬼冢虎的供应链,以及后期的奥运会、名人效应营销,都是其极其铭感的商业嗅觉所致。

有这二者,想懒都难。

和这部分的缘分有很长时间,终于看完

第一次看到是在机场的候机大楼,准备从LA飞回上海,慢慢航程准备找点东西打发时间

刚好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很多推荐,其中就有一本Shoe Dog,作为一个非常喜欢运动又买了很多Nike鞋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吸引人的,当时准备买下准备在飞机上看,担心自己不感兴趣,那随手拿了一本fifty shade of grey,在励志传记和八卦小说之间,最后买单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八卦小说,第一次错过Shoe Dog。

后来赶上朋友生日,手边一时不知道准备什么礼物,就想起这本书,因为这个朋友要去年MBA了,在书店买了原版的Shoe Dog作为礼物送人,当时我觉得我自己是不太喜欢看传记的,天生反励志鸡血,成功的人无非是在回忆当年自己什么英明神武,险中决胜,but life always gonna be harder and harder,送人之后算是第二次错过这本书。

第三次同事听说我准备看书,送了个一个闲置的Kindle,当时先下载了几本书的Sample,包括Shoe Dog在内,但我一股脑地全扎在Hillary Clinton的what happened上了,看到一半就实在忍无可忍了,又想起Shoe Dog,在Amazon上一个手滑,买了全集电子版开始看。

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英文版,说一些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和感受

1、全书而言,这不是一本衣锦还乡式传记,文笔细腻宛若在现场,有很多非常个人的情绪和私人化的场景表达,大量在Oregon跑步时的个人体验,全书开篇部分有很多Buck跑步时Oregon阴郁的森林场景,可能是这种克制、压抑也是Buck个性的写照,很多时候,你看到的风景就是你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又一天的6mile中,Buck和自己对话,也越来越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passion和weakness,给自己找到方向。

2、Buck的起点其实非常高,这让我对于他后来的成功并不觉得意外,或者是说觉得励志,在开始问他爸爸要钱去日本之前,他已经是University of Oregon 新闻系的毕业生和Stanford的MBA,考过了CPA,同时他还是个半专业的长跑运动员,虽然自己的水平没到顶尖,但是他有很多奥运会奖牌竞争者级别的队友,最重要的是与他个人关系非常好的教练是美国数一数二的田径教练Bill Bowerman。后来Bowerman成为了他最早的合作人,美国跑步文化的布道者,给Nike公司介绍许多知名的运动员做代言人,还一门心思地帮助Nike改进和研发跑鞋,在创业早期Bowerman几乎就是Nike的整个研发中心,还自带最顶尖的运动员进行测试,不断产出拥有奥运会金牌竞争力的代言人。Buck身边最重要的创业伙伴Woodell也是Bowerman推荐的。

3、Buck一直说从日本进口球鞋到美国卖是非常疯狂的想法,这一点或许现在的读者很难体会,从国外进口一些好的产品来卖不是很正常,需要考虑到当时是越战时期,美国用原子弹炸了日本也没过去几十年,整个世界都是很封闭的,所有人都战战兢兢的,Buck可以说是think out of box,他这个想法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Stanford念MBA时的Paper主题,很多人都有疯狂的想法,但很少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实现,以至于放弃去努力实现的机会。

4、Buck早期创业过程中,业务起起伏伏,好几次都觉得要完蛋了,但他的团队都非常稳定,而且非常优秀,几乎他找来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是为那个岗位而生的,一些他自己都搞不定的事,他总能找到一些人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比他本人更Shoe Dog的Johnson,Nike的第一位全职员工,但是这个公司的CEO都不是全职的,Johnson开了第一家店,一个人管收货、销售、宣传、售后,他把blue ribbon的小鞋店开成了球鞋的教堂,即使自己的老板从来不给自己的回信,也不断地写总结信和建议,Johnson是自己的全部都投入到了Nike的事业中,但自己要股份却被老板拒绝了,后来面对制造上的困境,Johnson一个人飞到东海岸开拓市场,从零开始卖鞋,卖得不错了又被老板调到建设工厂的工作上,又是从零开始搞制造,几乎在任何时候Johnson都没有拒绝过自己的老板,当Blue Ribbon需要改名的时候,Buck自己喜欢的名字被整个团队反对,他自己也犹豫不决,马上就要决定新的品牌名字是什么的时候,还是Johnson,他做梦梦到了一个词,NIKE,伟大的传奇就这样开始了。看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Johnson,太投入,太热情,太无所畏惧,Buck能遇到Johnson真的是Buck的幸运。

从右边第二个开始,分别是Phil Knight(Buck)、Johnson和Woodell,Woodell是前长跑运动员,出了意外之后只能坐轮椅了,经过教练的介绍进入Nike公司的前身blue Ribbon,如果说Johnson是Buck永不熄灭的火炬,那Woodell就是他勤奋的双手,他是公司的大总管,财务、人力、供应链、销售数据所有的细节都是他在管,一旦遇上什么棘手的事,Buck总是会去找Woodell,在公司最可能的时候,雪中送炭的一笔投资就是来自Woodell的父母。

5、Buck选人有个非常刻板的标准,他只相信会计和律师,当扩张团队的时候,他几乎只选择会计和律师背景的人,当然要求他们必须非常热爱运动,他们必须是Shoe Dog,在Buck自己的人生方向还没有清楚的时候,他的要求就是去考CPA或者律师,创业初期他也在事务所当过会计,在大学当过会计老师,(当老师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太太,其实是他的学生),对于会计和律师他是这样判断的,在面试中是很难判断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他的经历能够证明什么,只有会计和律师这两个职业有非常严格的考试,表明他们有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两个职业有非常明确的能力指向,会计可以算账,律师可以会沟通,这和他本人的学历背景有关,即使在创业最初四年的时间内,他都还是全职的会计,所以当你不知道去干什么的时候,考CPA吧

6、拥有去满足要求最高的客户,Buck卖出来的产品几乎都很好卖,无论公司遇到什么波折,跑鞋都非常好卖,甚至太好卖,需求大涨导致拖垮公司的资金链,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团队本身是非常挑剔的客户,Buck的教练更是,一旦他们都非常满意的产品,普通消费者很难不买单。

7、Buck一生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大儿子的去世吧,因为创业,他很少时间陪伴家人,特别是两个儿子,大儿子Matthew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出生,性格反叛,放弃专业的运动训练也让父母非常失望,一生热衷冒险,最终死于潜水,Buck在自己的母校建设的体育馆就以自己的大儿子命名,当他在痛失爱子的时候,第一个打电话安慰他的是Tigers Woods,他人生的辉煌始于进口日本的跑鞋Tigers。性格温和的二儿子Travis也跟着哥哥一样,放弃了体育运动之路,现在是好莱坞的导演,明年要上映的大黄蜂真人电影的导演就是他。

8、整本书是按照年份来分章节的,看到1960年代Buck就可以飞跃太平洋,日本人的鞋已经卖到了全世界,想想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的早期积累啊,在1980年Buck来到中国开工厂,当时中间人这么介绍,中国有10亿,就有20亿只脚啊。很好奇Buck有没有想过Nike有一天就会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9、只写到Nike上市前,后来的故事就只是一些片段了,关于怎么超越Adidas,怎么签下乔丹,怎么开拓中国市场这些精彩的内容都没有,在Buck的宣传新书的采访中,当时才发售Jordan 1,NBA禁止球员穿红色的球鞋,只能穿黑白的,Nike顺势做了一波广告,Jordan 1红白配色版大卖,每一代Jordan都有很多故事吧,他的故事几乎包括了那几十年美国优秀的运动明星成长历程,可惜有些实在太遥远,有点get不到

我觉得不要把这本书严格地归类为干货类商业书籍,更不要报太大的期望,这本书只写到了耐克1980年上市,后面那些更精彩的故事都没有讲到。

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因为其中的生动有趣与真诚。创业这件事,从来都不会是轻松容易与一蹴而就的,从《鞋狗》这本书里看到更多的是奈特老先生在创业之初所经历的种种困苦以及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很多人都把对本书的关注点放在了老先生在鬼冢总部的灵机一动的大忽悠上(随口而出的那句:我代表的是蓝带体育公司。),然后顺利拿到了鬼冢鞋美国西部的代理权,是的,他是利用了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但那只是一切的起点而已。而那时,引领世界鞋类市场的,还是阿迪达斯与彪马呢。

奈特先生出身斯坦福商学院,而在创业的最开始,他甚至还是兼职创业,在普华永道当会计师,后来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大学会计老师(在课堂中一见钟情了自己后来的妻子),只因当时的蓝带公司困难得连创始人自己的工资发不出了。

幸运的是他身边一直有一群同甘共苦,共同进退的战友们。而我相信,打动他们且让他们一直坚持跟随奈特先生的,定是老先生待人的真诚与身上闪耀着的那份对于梦想和希望的坚持,不断保持前进,就如后来的那句广告词“Just do it”(虽然这句话并不是奈特老先生自创的)

后来终于脱离了鬼冢,创立了耐克,还打赢了和鬼冢的官司,本以为会就此一帆风顺,结果日子还变得越来越难过了。

老先生在本书中大概说得最频繁的,就是缺钱缺钱缺钱了,一会是保守可恨的银行又不给贷款啦,一会是又发不出工资啦,总之就是资金周转极其困难,现金流真的要命啊!就算耐克当时在市场上反响极佳,甚至份额超越阿迪达斯,这个情况也一直得不到好转,还是缺钱!

所以1980年的上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了。

上市这件事对于奈特老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只是又一个开始罢了,贴一下书的最后一部分:

下周这个时候,鲍尔曼将有900万美元的身价。
凯尔是660万。
伍德尔、约翰逊海斯和斯特拉瑟,每人600万。
如梦似幻的数字,没有意义的数字。我从来不知道数字竟然可以在同一时间既意义非凡有毫无意义。
“睡觉吧?”佩妮问
我点点头。
我在房子里走了一圈,关上灯,检查了一下门。然后我上床和佩妮一起睡觉。我们在黑暗中躺了很长时间。一切还没有结束,远远没有结束。我告诉自己,这只是第一步,仅仅是第一步。
我问自己: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没有开心,也没有松一口气。要我说感受的话,应该算是遗憾?
上帝,我想道。是的,就是遗憾。
因为我真的希望能重来一次。
我睡了几个小时,醒来后,天气很冷,而且正在下雨。我走向窗边,看到树叶正在滴水。所有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整个世界和昨天一样,和一直以来的样子相同。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包括我自己,我的身价将会是17800万美元。
我冲了个澡,吃了早餐,开车去工作,我比任何人都要早到公司。

读《鞋狗》吧,读着很有劲、很容易读,跟读一部小说一样,又有嚼劲,你可以读到你想要的一切~


昨晚翻开《鞋狗》,不料看得入迷,花了4个多小时把书看完,完全沉进了书中的世界,时而热血昂扬、时而压抑紧张、时而如释重负、会因为幽默的情节和语言而忍不住放声大笑、会好像是自己亲自参与谈判一样而握紧拳头,很久没有过这么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了,依依不舍合上书,一个个画面在脑海浮现。倒头睡下,早上醒来,脑子里还回荡着着书中的情境和内容。这种感觉真的很棒,是我最近读下来感觉最痛快的一本商业史。

  • 创业——寻找人生北交点:奈特对运动、对商业的理解和敏锐,有人天生就是为创业为创业而生的,会有一种力量推着自己往真正热爱、对的事情上走;
  • 一路向前:一刻不停往前走,否则就是倒退,耐克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多次濒临倒闭;打破常规:20来岁毕业就环游世界,一无所有就臆造了个蓝带公司,买下50美元的鞋子,逐步成为独家经销商;初期边做会计工作、边创业卖鞋子,后面换了个轻松的工作、去大学做老师,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再之后全部投入创业;强大的感召力,汇聚了周围一帮朋友,又能不断引入外部专业人才。
  • 家人:母亲年轻时也有运动的天赋,看到孩子们在跳杆子,轻轻一跃就有1.4m,还成了儿子公司的第一个顾客,花7美元买下了鞋子,穿着运动鞋在做饭;妻子是自己教会计时的学生;儿子马修去世时的悲痛欲绝。
  • 商业:各种经典商业谈判、公司战略、产品研发,有特点的员工,把员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优秀的领导者成就优秀的员工、资本的力量、贸易公司的现金流及净资产问题
  • 还有很多很有趣的点
    .... ....

感谢作者菲尔·奈特创办了耐克这样伟大的公司,弘扬体育精神,还花力气写了自传,宝贵的精神财富,了不起~感谢译者毛大庆,很棒的翻译。抛开书本,耐克成长史以及运动鞋服也有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耐克——运动鞋服行业成就的伟大消费品公司。耐克公司,成立于1962年,早期靠代销日本鬼骨冢品牌(后并入了Asics公司),建立起了覆盖美国的销售网络,1972年奈特创立了美国运动鞋品牌耐克,80年代逐步全球化布局,时至今日,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服品牌。17年营业收入2334亿,利润124亿(16年利润为291亿,17年有税收因素影响),市值8771亿,相当于5个Adidas,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服装品牌公司、销售收入最高的日常消费品品牌。

产品研发上,结合球鞋的反馈,创新性推出来华夫格子鞋底、气垫鞋,大幅改良提升了鞋子的性能,重视研发投入;

品牌营销上,nike的代表上胜利女神, 对勾的形状简洁明快,大胆采用橘黄色的鞋盒,分为夺目,通过赞助校运动队、赞助体育赛事、提前锁定签约知名运动员等提升品牌曝光度及美誉度,耐克代表了一种不断进取、永不放弃、追求巅峰的运动精神;

供应链上,早期依赖开户行日本银行的介绍,寻找日本优质代工厂,在美国亦设有工厂,逐步在中国台湾、大陆、越南等地合作工厂,保持产品的低成本;

运动鞋服是体育行业最核心的变现模式

运动鞋服行业——大市值公司的摇篮。日常服饰,大家都不喜欢穿一样的,要讲究个性化、时尚化,生产制作门槛低、消费者忠诚度低,单一品牌局限度高,较难成就大品牌。而运动鞋服行业,功能性异常重要。大企业在研发、品牌营销、渠道上建立起了明显的优势,龙头可以依靠规模优势打造高科技功能化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研发、运营体育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除了耐克外,阿迪达斯17年收入1655亿元,利润86亿元,各项指标比耐克稍差,市值为1643亿元。中国的耐克—安踏的17年收入167亿元,利润30亿元,市值932亿元,是中国最大的纺服品牌上市公司,相当于一半的阿迪和1/10的耐克。

从全球来看,运动鞋服市场规模17年为3000亿美元,同增7%;美国是最大的运动鞋服市场,100多亿美元,同增5%;中国为414美元,同增11%,快速扩张,是各大品牌抢占的重要市场;日本约134美元,基本持平。从全球来看,Nike的市占率在12%,而阿迪约为8%,其余品牌市占率均在2%以下,如puma、UA、NB、Reebok等。

中国市场——阿迪反超耐克,安踏势如破竹,并成功运营FILA品牌,势如破竹。“中国有20亿只脚”80年代奈特到访中国时就念念不忘,然而其在中国确被阿迪反超。背后的一个原因是,阿迪引领了运动时尚化的潮流,找娱乐明星代言,打开了销量,比如三叶草系列;而耐克则更强调专业、向上的体育精神、产品的功能性,在大众时尚化的潮流上没阿迪做的好,服装也没阿迪好。安踏则起步于80年内福建代工厂,之后逐步做自有品牌,运营FILA品牌,占有一席之地,安踏品牌在三四线市场占有率较高,优势突出,FILA品牌则强调了运动时尚的属性,在一二线购物中心等核心位置有超过1000家的店铺。

中国运动鞋服行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关于安踏,可以看这篇文章)

闲静:FILA跟安踏是一家?做衣服也能到千亿市值?他们是中国服装业之光,万亿服装市场的千亿双雄

作为运动爱好者,翻翻衣柜,发现自己居然各大运动品牌都有,Nike、Adidas、安踏、Asics、NB的鞋子,lululemon的瑜伽裤,UA的上衣,还有一些小众专业品牌、淘牌等。大公司想要基业长青也并不容易啊,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一点读书的感悟和对运动鞋服市场的思考分享给您~

致敬体育精神

冬天在世纪公园跑步,Nike的广告总会多看几眼,虽然不大认识明星~


参考资料
Euromonitor数据,行研报告、公司公告等
https://www.adidas-group.com/en/investors/overview/
https://investors.nike.com/Home/default.aspx

我看到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鞋狗....

我看到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鞋狗..https://www.zhihu.com/video/1038482098117640192

你只见耐克的逗号犹如跳跃的音符,未见背后无数次快要倒下的挣扎


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

八年前,第一次穿上跑鞋走向跑场就是仪式般的所在,但每挪动一步都是考验更是煎熬,一次次感觉自己将要倒在跑道上。跑完5公里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再往后半马也可以很从容,这中间是数年的坚持与汗水。后续参加第一次半马,取得两小时的好成绩,出现在一个又一个马拉松赛道上。

每次与朋友约跑,呼吸均匀而平稳,而朋友们总会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原来这些年踏在跑道上的每一步都是铺垫,才会有步履坚定、呼吸平稳的今天。

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从十几岁就开始跑步,村上春树六十多岁了还在跑步,万科一帮高管们最热衷跑步。看似简单的跑步,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无法揣摩的优良品质,但正是对于跑步的挚爱及近似痴迷的热衷,诞生了耐克这样伟大的企业与产品。

如果说跑步让村上春树写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让郁亮带领万科走上了更加湿滑及坚韧的雪道,但只有菲尔.奈特,因为跑步制作出了更多适合跑步的鞋子。

跑步八年,穿坏了四双跑鞋,全是耐克。穿着耐克的跑鞋,跑过了十几场马拉松,却从未了解过耐克,甚至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直到听投资的朋友们谈起《鞋狗》,直到听说MBA课程里,光耐克创业史就可以讲十几个ppt,第一次想要了解这个产品,也是第一次对于耐克创业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让我们跟随菲尔.奈特的脚步,走进《鞋狗》,近距离接触耐克,寻找成功的秘诀,体验坚持的不凡,憧憬成功的愉悦。

《鞋狗》是创始人菲尔.奈特亲笔自传,从0到11生万物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三个方面讲述了耐克近六十年的历史,在美国阿迪达斯一家独大的时候,如何从0到1,更是向我们展现了精彩辉煌的背后是无数次将要毁灭的时刻及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

菲尔.奈特,耐克创始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的企业家之一,跑步忠实爱好者。


(一)从0到1

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

只剩我们前行,一步都不能停。

20多岁的年轻男女都一样,对存在性的焦虑不安、对未来的恐惧、对自己的怀疑会让自己心不在焉,但依旧认为世界就是有疯狂的想法构成的。

刚毕业的菲尔.奈特也跟千千万万个刚毕业的莘莘学子一样,忐忑不安,毫无目标,只有跑步一直陪伴着他。但是每一个跑者都清楚的知道,我们不停的跑步,一段接着一段,却从不知道为什么跑步。菲尔告诉自己:跑步是为了某个目标,追求某种刺激,但跑步的真正原因却是停下来会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

现在跑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但是1962年的美国,跑步是一种奇葩行为。跑在路边的菲尔,多次被嘲笑、被视为异类。但是菲尔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管别人怎么说你的想法很疯狂,前进,不要停就好。

如果说菲尔的跑步生涯及创业经历中,老师鲍尔曼是启蒙者,是带他入门的人,那么他的母亲就是他永远的精神力量。在菲尔被球队踢出门外的时候,她告诉菲尔可以跑步,在菲尔被路人嘲笑的时候,她告诉菲尔要坚持莫在意别人。在菲尔刚开始代理鬼冢家的跑鞋而一双都卖不出去的时候,她用自己的私房钱买了一双跑鞋。

跑步是耐克企业灵魂中的重要纽带,是将菲尔、鲍尔曼、普雷方丹等等灵魂人物聚拢在一起的最重要的枢纽。对于不爱跑步的人而言,跑步只是一项运动,但对于跑步痴迷者而言,跑步是精神的寄托、灵魂的洗礼甚至是对于自己及未来进行深度考量的过程。

如果说跑步是从0实现1的过程,那么耐克的创立也是从0到1的过程。因为跑步关注跑鞋,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迷茫中想要看看更大的世界,想去最好的跑鞋鬼冢家的生产基地看看。在忐忑及不安中询问父亲关于旅行的提议,不曾想竟得到经济能力并不是很强父亲的欣然支持,或许在菲尔的父亲看来,自己一辈子都是按部就班,从未旅行过,自然将未竟的梦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但对于尚未独立的菲尔而言,是一万种可能的开始。


(二)1生万物


会议室里不会产生真知灼见,但是很多愚蠢的想法在这里止步。

刚开始去日本争取鬼冢家的代理权,那时的菲尔尚没有自己的公司,为了争取到代理权临时编造了一个公司。

为了将鬼冢家的跑鞋卖到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开设了更多的仓库及办公室。

鬼冢家想要取消代理权时,菲尔再一次感受到了命运握在别人手里时的那份被动与无力,第一次萌生想要创作自己产品的想法。

鲍尔曼一次次的做实验,然后将产品意见发给鬼冢家,鬼冢家并未像一个大企业该有的态度般很认真的对待,要么选择无视对待,要么潦草修改,但是这样也没有浇灭优秀教练鲍尔曼想要给自己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跑鞋,让他们跑得更快、更远的意念。

一次次的失败、研究与交涉为后续耐克的一举成名奠定了基础,鬼冢家的敷衍了事带来的懊恼也让菲尔明白了及时采纳意见并进行升级改造的重要性,所以在新跑鞋出现问题后,耐克工作团队可以及时应对并解决问题,在用户与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了积极的印象。

如果说是菲尔创立了耐克,不妨说是鬼冢家及鲍尔曼造就了耐克。企业犹如一个人,一生当中有无数个选择,对应着无数个决定。每一个选择与决定之间并非毫无关系,而是一环扣着一环循序前行。

耐克从鬼冢家及阿迪达斯占据主要市场的情形下,从零开始占据一定份额,达到现在这般与阿迪达斯平分天下的局面,这其中无数次差点儿被取缔贷款的资格,无数次濒临破产的险境。现在回头来看,可以风淡云轻的坦然感慨,但当时身处其中,可谓万般艰难。

只要不彻底倒下,万事皆有可能。


(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

一直以来事业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及事业的话题历久弥新,不管如何都是热门话题。不少所谓的情感专家贩卖情感宣言,告诉女性你也可以做到事业与家庭兼顾,而且只要你遵循一定的技巧是可以平衡的很好。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每天只有24个小时,这不是平衡,而是选择。工作与生活之间永远是取舍的问题,从来不存在平衡的问题。

就像菲尔在耐克创业过程中,每天像救火队员一样奔波的时候,根本无法顾及家庭,导致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跟自己极度生疏,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宣言坚决不穿耐克的鞋子。

虽然与长子之间的隔阂一直是菲尔的遗憾,但长子的自杀彻底的打击到了菲尔,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偏重事业时,是否对于家庭过于忽视。

最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只针对女性,而从来不会对男性谈及?

是因为规则是男性制定的?还是因为女性的天性就需要照顾家庭,而对于事业的需求是后天社会化的需求呢?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但貌似也是自己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尚未想清楚其中的关卡。


一直喜欢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也在思考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观察了几个成功人士之后才明白优秀的人总是事事优秀。

成功与不成功真的不好界定,但就目前在各行各业中均处于金字塔中上层的人来看,与其说是能力上的差异,不妨说是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一类是积极思维模式,遇到问题时从长远及短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

一类是消极思维模式,不管你如何开解,都会看到事情最消极的一面,用一句话就可以否定一切,自认为不管采取如何措施都会毫无改观,进而整天在长吁短叹中虚度光阴。

往往失意的是那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这类人总希望在自己敷衍了事间就可以获取最大利益。

试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躺着不动,轻轻松松赚钱的工作?

答:许愿池的王八。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或者成功的人背后都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奋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与其用哀伤与慨叹来虚度时日,不妨静心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再来反推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什么。结合自身的优缺点与身处的环境,做出调整与努力,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标值。

要知道人真正能成长,取决于不断的自我挑战。是明知很苦,仍然前行;明知不易,仍然投入。
当一个人不断突破,在杂乱的信息里分花错柳,在活色生香的影像中保持高强度自律,目标明确,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在某一天,他获得“我真的做到了”的大高潮,这种高峰体验,会令他受益一生。

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

只剩我们前行,一步都不能停。

2019渐入初秋,但今年大热的球鞋市场却远远没有熄火的意思:新款球鞋的一场售卖,依然能够吸引不少人大排长龙。在风口稀少的2019年,由美国的篮球文化衍生出的球鞋文化正在中国变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市场。

前几周,「深响」曾发布了一篇《一个“鞋狗”的24小时》,也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鸣——这个充满自嘲幽默意味的“鞋狗”称谓,也正是Nike创始人菲尔·奈特的自传书名。

《鞋狗》这本书,不只是Nike白手起家的企业史,也不仅仅是一部现代运动鞋的革新史,更是一部真正草根创业者逆袭的壮丽诗篇。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在推荐序中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书。不是写给创业者、管理者、企业经营者、运动爱好者、八卦阅读者的,是写给每个想活出真实的人、有感有望的人,或者正在把日子过得忙碌或者乏味的人的‘好读极了’的一本书。”

《鞋狗》

在本书中,Nike创始人菲尔·奈特亲自讲述了耐克“从0到1”的过程:作为一位美国俄勒冈州的普通人,一位业余的长跑运动员,他出于对跑步的热爱决定进入跑鞋销售领域,带领一支性格迥异、却又对跑步拥有无限热爱的“杂牌军”,一度游走于随时破产的边缘,却最终从50美元起步做到了千亿市值,从鬼冢虎的代理做成了美国体育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缔造了一个强大的体育商业帝国,也让Nike标志性的“swoosh”(钩子)成为少数几个可以被全世界人毫不费力认出的商标之一。

在这里,除了情怀,我们也能读到这家商业帝国成功背后的核心方法论。

「IF YOU REALLY WANT IT」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奈特做球鞋生意的初心,就是自己对跑步近乎痴迷的狂热。

和今天不同,在上世纪60年代,跑步并不是一项被大家广泛认可的体育锻炼项目,人们会对在路上跑步的人投去诧异甚至鄙夷的目光,还会将路上的跑者称为异类。

菲尔·奈特先生

但在一腔热血的驱使下,最纯粹的喜爱促使奈特走上了这条路。从一开始,他就想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变成自己终身的事业,致力于让大家都能穿上适合自己的跑步鞋,希望能够让所有人都体会到跑步带来的乐趣。

在缺乏跑步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奈特自然在创业的过程中饱受挫折。除了选择了一块极其早期的市场以外,当时选择走上这条道路的奈特,对于如何做生意也是一无所知:在他决定代理跑鞋销售业务之后,奈特联系了鬼冢虎公司进行谈判,然而直到对方接待人员询问他就职于何处时,他才窘迫地发现自己并没有一家公司。

鬼冢虎跑鞋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自己在田径场上获得的那些蓝丝带,于是耐克的前身——“蓝带运动公司(Blue Ribbon Sports)”诞生了。

这之后作为一个新手创业的奈特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在整个创业过程,奈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现金流的问题。起初,蓝带公司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搜集订单——向银行借款——付款给鬼冢虎发货——销售回款——还钱给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业务几乎是逐年成倍增长的,导致公司的现金流一直非常紧张、几乎为0,奈特甚至在面试完新员工之后,都没办法掏出现金为大家的汉堡买单。

Nike海报

而且,银行家一直很关注这个数字。在当时风险投资还不像今天这么流行的年代,奈特只有看银行家的脸色,银行不扩大信用额度,业务就无法继续扩张。蓝带运动几次因为银行授信问题近乎破产,一直在勉强支撑。

除了融资的问题,蓝带公司还经历过商业伙伴的背叛——鬼冢虎的代理权收回。1969年,鬼冢虎派出代表提出要收购蓝带公司51%的股份,并在5个董事中占两席,奈特与合伙人鲍尔曼自然是选择了拒绝这一强势的要求。而当时,由于蓝带是否在代理鬼冢虎的同时创立了Nike的争议,奈特也被告上了法庭。

好在奈特的律师在关键时刻扳回一城,打赢了官司。在和鬼冢虎的官司结束后,奈特才终于摆脱了鬼冢虎的阴影,正式创立了Nike。

但现实依旧残酷。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银行扩张是政府重点监管的方向,导致银行家们对授信额度的把控十分谨慎。看似生意越做越大实际在裸奔的Nike,对加尼福尼亚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香饽饽,而是一块烫手山芋。

Nike标志性的橘色鞋盒

终于,在Nike又一次尝试透支授信额度之后,银行家们彻底失去了耐心。加尼福尼亚银行宣布与Nike终止合作,冻结了公司的资金,理由是奈特涉嫌欺诈,并通知了FBI。

一夜之间,Nike就从一颗明日之星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公司的员工和供应商们发现自己的支票无法兑现,纷纷找上门来。一家高速增长的高负债公司失去流动性,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只要再有几天时间,Nike就能缓过来一口气,但人们在恐慌情绪下,只想立刻拿到自己的钱。

关键时刻,日商岩井将Nike从死亡线拉了回来,成为了Nike的白衣骑士。日商岩井是日本的六大综合商社之一,一直与奈特保持着借贷关系。当时的负责人伊藤在得知情况之后,带领员工对Nike的财务进行了详尽的审计,最终决定全额支付账单,并在原有的100万美元授信额度之外,再额外借出100万美元救火。

当你读完整本书,可能会感觉作为一个创业者,奈特一直都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中,甚至在这本自传最后所记录的1980年,Nike才靠成功上市摆脱了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债务问题。

可以说奈特的创业之旅,一直是游走在破产关张边缘的“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销量出现问题就会立马关张大吉;所有的事情最终都能圆满解决,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带有运气的成分。但仅仅靠运气自然不足以支撑Nike成长为今天的千亿商业帝国,奈特和Nike的创始人们确实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JUST DO IT」


说起“JUST DO IT”,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Nike最著名的广告语。纵览本书,奈特给人留下最大的感触也正是是这句话。

奈特本人就是一个“决定了就要去做”的人:从学校毕业就毅然踏上了环球之旅,想卖运动鞋就去日本寻求鬼冢虎的货源……

这些看似“冲动”的决定所带来的经历,后来却成为了奈特创业中重要的经验准备。譬如说,奈特从日本企业学到了从商之道,学到了如何以合作的方式做事,如何让老板、员工都为同一目标努力。基于他在环球之旅中的所见所闻,奈特为员工们塑造了家庭的文化,让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决策的权利,他也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家人”的想法,这也算是创意折优的体现。现在想想,这是不是和我们现在各大公司所倡导的“扁平化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蓝带体育零售店

同时,奈特也凭借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和选人的独特眼光,物色出了一只性格迥异的“杂牌军”:销售是跑步运动员、会计是自己的女朋友、合伙人是自己以前的跑步导师……虽然背景各异,但所有人都不遗余力地追随着奈特,为了这家尚在襁褓之中的公司倾注着自己的心血。

Nike创始之初的每一位“家人”都不是专业的“生意人”,但他们却在Nike发展史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早期的Nike聚集了万能的合伙人鲍尔曼、拯救耐克于危机时的日商岩井、把跑步当成宗教信仰的销售天才约翰逊、半身瘫痪却管理能力超人的伍德尔、为公司设计了出色的财务和外汇对冲系统的财务精英海斯(曾是奈特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司)、为其做过辩护律师后加入Nike的谈判高手斯特拉瑟......与其说是共同的使命感凝聚了他们,恐怕还是奈特的求贤若渴和对人才的珍视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这些Nike的早期成员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奈特的恩师、美国著名的跑步教练比尔·鲍尔曼。他是美国最著名的田径教练之一,在其执教生涯中共培养出了31位奥运选手。

1966年,鲍尔曼曾出版了《慢跑(Jogging)》一书,向全国 “传道” 。在当时对跑步不屑一顾的大环境下,鲍尔曼的书成功带动了民众跑步运动的潮流。鲍尔曼写道: “不是只有奥运会运动员才称得上是运动员,而是每一个人都是运动员,只要你身体无碍,就可以运动。”

鲍尔曼不仅对跑步热爱无限,更喜欢亲自动手改进跑鞋。为了让弟子跑的更舒服、更快,鲍尔曼尝试过各种生活中能找到的材质,来亲自动手“改进”弟子们的跑鞋。

鲍尔曼先生在研发新品

他会花上几天时间把鞋子拆开,然后又缝合回去,动物、蔬菜、矿物等等都是鲍尔曼用于改良球鞋的材料。虽然很多时候,鲍尔曼的试验不是让门下弟子没法保持标准姿势,就是让他们双脚出血。但不论结果如何,他从不放弃尝试,下定决心要找出新的方式支撑脚背,让鞋底材料缓冲作用更强,为前脚趾预留更多空间。

奈特还在书中幽默地说:“由于我不是队里最好的队员,教练(鲍尔曼)设计出来的鞋子理所当然地由我来做试验。”

而在1963年年底,开始创业的奈特收到了当初鬼冢虎承诺的12双样品后,立即联系了鲍尔曼,并挑选出两双送给他。在大学里接受了整整4年的训练之后,奈特视鲍尔曼如第二位父亲——倔强的个性也传承于他。而在和奈特合伙成立了蓝带体育公司后,鲍尔曼依旧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用来改进球鞋——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让球鞋变得更加舒适、更加科学。

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资金、人脉、技术,这三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说奈特打造了蓝带体育公司的轮廓,那鲍尔曼显然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技术为其注入了鲜活的血肉。

更重要的是,鲍尔曼从未有过异心。在成立公司之时,他并没有以自己的资源为筹码,要求更多的股权,只是与奈特各出500美元平分股权。而且凭借他的资源,鲍尔曼完全可以在鬼冢虎鞋畅销的情况下,一脚踢开奈特,取而代之,但他什么都没有做,一心一意地开发产品,外界也因此称赞鲍尔曼为“传奇合伙人”。

鲍尔曼对于球鞋的痴迷,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匠人精神,他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忘我创新的境界,完全超越了所谓的公司、所谓的商业,更像是一种责任、一种发自肺腑的使命感。也是这样的精神,铸造了Nike一直所说的"为所有运动员提供创新与灵感"的愿景和使命。

也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和信念,才能使得Nike能够推出划时代的“气垫鞋”,并对现代运动鞋研发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直至今日,Nike仍然在基于运动员的习惯和需求研发各种各样的新型科技。近期,Nike还将“自动系带”融入到了实战篮球鞋中,为场上、场下球员鞋带的调节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一切以运动员为本,或许就是Nike这个品牌能够长期屹立于行业中的关键,以及这家企业的灵魂。

1972年的Nike运动鞋

正如奈特在书中所说的:“从某种角度上看,我觉得生意就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收益、周期和结果;而对我们来说,生意就像人类制造血液。没错,人类的身体需要血液,需要生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流畅地及时平均分配到合适的地方。”

奈特所追求的生意不是简单的买入卖出只为挣钱。他将生意比做人类的血液,需要多种条件互相协同,达到一种平衡才能成功,同时也将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将Nike变成与体育精神息息相关的一个文化符号。

「WE ARE JORDAN」


奈特在创业的整个历程中,也有不少跨时代的突破创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奈特不顾反对使用了大量的明星代言,颠覆性地突破了当时体育营销的法则,将明星代言打造成了体育营销的经典模式。

从Nike的第一位代言人“长跑传奇”普雷方丹,到真正让Nike大红大紫的“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还有后来网球界的小威、绿茵场上的C罗等等,Nike签下的运动员都是各个项目上最顶尖的运动员。Nike与运动员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Nike签约的一定是领域内顶尖的运动员,而运动员也以能够得到Nike的合约为荣。

也正是有了这些大牌体育明星做活广告,Nike运动鞋今天也不再仅仅是运动鞋,而是偶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物。

乔丹的经典广告

Nike在拥有了大量顶尖运动员这样宝贵资源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故事、产品的故事进行了妥善的包装。今天,不论是剧情广告,还是产品发售时的背景介绍,Nike都在试图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消费者对运动员的成功、产品的成功产生共鸣。

也正是Nike的故事,才让消费者变成了爱好者,对产品产生了情感和自我认知上的投射:精品佛穿上乔丹的签名鞋,你就真的可以像“神”一样在场上所向披靡;拿起一双球鞋,爱好者们也能对设计和配色如数家珍。

这就是Nike所发扬的体育文化的成功所在:当你的产品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地得到用户的认同感,继而带动企业做大做强。

Nike总部大楼

「LEARN HOW TO WIN」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学”并不可信,每一个企业家、政治家的成功都是能力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才实现的。但成功的经验背后,仍然有一些共性的思路,能够帮我们在机遇来临前做好准备,所以成功人士的经验、方法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

奈特在这本书中,也留下了3个最深刻、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信条:

1.“我们都是鞋狗,鞋狗就是那些全身心投入其中,努力制造、销售、购买或设计鞋子的人。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乐于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其他终生致力于此的人,不论男女都劳心劳力的为鞋子这一事业奋斗,完全不考虑其他事情。”

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为它而奋斗终生,那么不妨做出改变,如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心无旁骛。

2.“别管别人怎么说你的想法很疯狂……前进,不要停下来。不要停下来,甚至在你达到目标前都不要想是不是要停下来,不要过多地关注“目标”到底在哪里。不论面临什么,都不要停下。

坚持,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养成的习惯。有了自己所热爱的,愿意终生致力于此的事情,就应该坚持下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困难与挑战应该想办法去克服。学会坚持,可能在你觉得快要崩溃的时候,就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3.“人生即是成长,不成长即死亡 (life is growth, you grow or you die)”

这句话很像体育迷都熟悉的一句话:“go bigger or go home”。

人生总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永远不要逃避竞争,正所谓百炼成钢,勇于去面对机遇与挑战,不停地在生活中学习,努力完善自己,才能更接近成功。

正如当年,Nike在曾经不可一世的鬼冢虎面前生存了下来,在美国市场站稳了脚跟;面对曾经领先自己那么多体量的阿迪达斯,最后在业务体量上实现了反超;面对曾经匡威针尖对麦芒、咄咄逼人的挑战,不但没有落了下风,反而最终成功收购了挑战者。

Nike超越一个个对手的过程,告诉了我们永远不要停止进步,否则就可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挑战者永远都在等待击败你的机会。

JUST DO IT.


作者赵子琨

欢迎添加微信(deepecho001)进群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