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批发市场 > 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 >  如何评价国内首款人造肉食品9月杭州上市,人造肉究竟是未来趋势还是科技骗局?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如何评价国内首款人造肉食品9月杭州上市,人造肉究竟是未来趋势还是科技骗局?

发布时间:2019-08-19 00:09:55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写在前面:科普类文章,全文共2115字,阅读约需4分钟。未来趋势,但路还很远。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人类一直在道路上探寻着。从杂交水稻的高产技术到无土栽培,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到今天,看着越来越匮
如何评价国内首款人造肉食品9月杭州上市,人造肉究竟是未来趋势还是科技骗局?

写在前面:科普类文章,全文共2115字,阅读约需4分钟。




未来趋势,但路还很远。


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人类一直在道路上探寻着。


从杂交水稻的高产技术到无土栽培,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到今天,看着越来越匮乏的地球资源,人类再一次对肉类下了手。


“人造肉”这个概念早已出现,掀起浪潮却是在2019-5-2,美国“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正是“众股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股却是人造肉”。


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纳斯达克市场最牛 IPO 表现,沪深两市十余支人造肉概念股连续数日涨停。


看好人造肉的名人不在少数,如比尔盖茨、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都看好人造肉;李嘉诚和谷歌创始人Sergey Brin在过去十年里也投资了不少人造肉企业。


据媒体报道,由北京大学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预计将于今年 9 月正式上市。


但是,人造肉到底是什么?


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人造肉分为两大类:植物蛋白肉和清洁肉,也有的称之为“素肉”和“试管肉”


  • 植物蛋白肉是利用植物蛋白原料,主要是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豌豆蛋白等,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红蛋白来制作,其本质还是植物性的素食。


北宋初年大臣陶谷在他的《清异录》中,记载了以豆制品为原料,以素精品荤的饮食文化。在今日,更是层出不穷,如素鸡、素火腿、还有小卖部常见的素肉。



素肉


  • 试管肉是利用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的成肌细胞或全能干细胞,将其置于营养液中培养,以促使其形成类似肌肉的组织,其外观、口感类似于传统肉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也曾在2003年的小说《末世男女》(Oryx and Crake)中有过这种设想,小说中的鸡肉块就是用“试管肉”做成的。


但究其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年。Beyond Meat 之所以受到资本追捧,就是因为他们生产出了清洁肉。但由于成本高昂,离商业化还很遥远。


试管肉



至于研究的动机?


看一些数据。


据相关报道,为了满足人类食肉的需求,全球每年要宰杀 700 亿只动物,且不说这么多动物要为人类的口腹之欲付出生命,人类饲养这些动物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地球上 70% 的农业用地都用来饲养动物,人类种植的谷物大部分用来饲养这些即将被人类吃掉的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地区的饥荒。科学家预计,到 2030 年,畜牧业制造的温室气体将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一半。如果再加上饲养家禽家畜所耗费的水和空气那么畜牧业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计算。

超市里的肉类看起来并不昂贵,可它并没有标明地球资源和环境为此付出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清洁肉就显得更环保和更经济,清洁肉相比较传统肉类,能节约 99% 的水,93% 的土地,90% 的温室排放量和 46% 的能源消耗,并且清洁肉能够通过肉脂比例改进口味。

有专家预测,到 2050 年,地球上的人口将达到 90 多亿,肉类的供应能否跟上人口数量的增长?饲养牲畜占用了更多土地,既消耗能源,又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蔓延开来的非洲猪瘟何时才能停止?人类需要汲取营养但又忌惮于红肉的不健康……清洁肉的出现,似乎能够拯救人们脱离以上种种困境。


眼花缭乱,总结一下:

  1. 减少饥荒。
  2. 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3. 节约地球资源。


……


总之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但这条路走到现在实在是太久太久了。


光是把这个东西研究出来就已经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了。


  • 20 世纪末,就有人提出过生产人造肉来供应人类的饮食需求,其终极目的是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另一条出路,也是一种食物生产的创新
  • 2013 年,人造肉的样品才成为现实。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马克 ? 波斯特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研究团队研发的人造牛肉,方法是从活牛身上提取干细胞,然后把干细胞放进有营养液的器皿中培育出肌肉组织,最后形成肌肉纤维
  • 2019年,3 月底,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清食品公司就宣布,他们首次成功利用牛肌肉细胞培养出块状的人造牛排,这种牛排具有像传统牛排一样的立体感,从外观上向真正的肉又进了一步
  • 2019年,4.1当天Impossible Foods 与美国连锁快餐店汉堡王在美国圣路易斯市推出了新鲜上市的“不可能皇堡”,其中的肉饼就是人造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人造肉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 技术。用动物细胞或组织培养的清洁肉,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无菌、适温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使离体细胞或者组织生存、生长并维持结构,现在技术可能还不够。
  2. 口味。要开发感官与真实肉制品类似的植物肉,需要不断研究与改进。
  3. 安全。百姓尚且担忧市场上的肉类安全,更加不放心资本狂欢下的人造肉。
  4. 成本。尽管当前成本已较几年前大幅降低,但是仍大大高于传统肉类。
  5. 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未来人造肉的发展,仍离不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和改变。
  6. 感官与心理适应。用干细胞生产出来的人造肉,只是一层一层的薄薄的肉片的叠加,甚至是碎片,形成不了像传统动物肉一样有骨有肉有筋腱的 3D 立体感的整块肉。


……


由此可见,“人造肉”想要真正摆上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除了技术上仍需发展和改进、价格上要更加亲民外,形态和口味等主观因素也是影响其市场化的一大障碍。


当然,在崇尚“民以食为天”、以及越来越追求健康环保的国民面前,“人造肉”仍有十分广阔的市场,也值得去试水和探索。


我始终相信人造肉不是虚假的未来,而是真的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以改写历史“没吃过猪肉,更没见过猪跑呢!”

人造肉是什么?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植物肉的“人造肉”,主要靠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

植物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以前的素肉等食品,就属于植物肉。近期“植物肉”再次被关注,主要是因为在原来研制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比如在质地和口感上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为什么要生产人造肉?

1.环境成本低。从植物中获取蛋白,可减少畜牧业对土地等资源的消耗。

2.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消费者希望寻求更健康的蛋白质来源。

人造肉和普通肉有什么区别?

普通肉:多种形态(条状、块状、碎末状、骨头、筋膜)

人造肉:主要是碎肉形态,主要用于制作肉饼、肉丸、肉条等,尽管有些可以模拟出动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但并不能模精品骨头、筋膜等口感。

营养价格的比较:

人造肉:营养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上,蛋白质及其中丰富的氨基酸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人造肉:1.营养成分更为可控。可以通过控制肉中的脂肪含量,培育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2.植物蛋白的天然优势是无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

价格对比:

人造肉的成本并不低,动物源人造肉每公斤培育成本2万美金,因此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吃得起的人造肉。据了解,在美国超市,植物蛋白类的“人造肉”的价格,比传统肉类贵20%-50%

听郎咸平,比尔盖茨怎么看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598198637903872


Beyond Meat的人造肉(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莫淑婷 摄)

汉堡王使用的“人造肉”,是使用大豆根部的一种叫“血红素”的成分去模拟牛肉的外观、口感,其胆固醇含量很低,反式脂肪含量为零,成本略高于真的牛肉。

国外那些关于「人造肉」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598318632722432

北京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预计9月面市。

植物肉初创品牌创始人吕中茗介绍,这款产品会应用于鲜肉月饼上:我们今年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就是一个精品老上海的苏氏鲜肉月饼的植物“人造肉”月饼,目前在上海很多的老上海人,他们的对比测试,拿我们的产品跟真正的鲜肉月饼对比,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这说明在口感和口味上的模精品是比较成功的。除了口味上很像以外,它真正的卖点就在于营养成分,因为植物蛋白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零胆固醇。

人造肉月饼到底什么样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598446156238848

不管是李健还是吕中茗,都有提到说,人造肉目前的挑战就是要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精品肉的口感和嚼劲还有待提高。李健表示:“我们闻到的每一种食物味道大概有几百甚至上千种,所以怎么样去解析这些味道的物质基础,把一些不好的物质要去掉,这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难点。”中国的难点除了这个,还有中国肉类食品丰富多样,饺子、丸子、包子之类的都需要开发,后期肯定还要尝试解决红烧肉、排骨等难题。

视频中也提到,人造肉还追求了“5D精品真”,色、香、味、口感,还包括烹制肉类食物时会发出的刺啦刺啦的声音。


股市上也有较明显的题材股异动,双塔食品,金健米业,天士力,东宝生物等都出现快速拉升。

资深财务分析师唐思表示:“人造肉”的市场需求不容小觑。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身材管理的需求加强,吃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态度(我的一个群友就是一位坚持了四年吃素的纯素食主义者,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6亿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饮食方式尤其是肉制品消费习惯,地球上的肉制品不足以保证将近100亿人口的消费需求。可见人造肉的产量,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那再来看看真的尝过人造肉的小伙伴怎么说吧~

有网友说汉堡王的人造肉汉堡吃起来和真的肉一样,而且还少了牛肉的臭味

味道可以,但还是能分辨出不是真肉

还有人是买回去自己烹制的,“味道不错”

还是味道暴露了——不是真肉

可见还是要提高口感和味道,解决了这个问题,市场应该就不成问题了。

也有人说几十年前就已经人造肉了,那要这么说,我小时候吃得可多啦~哈哈

最后——

在线等一个大胆的人,这周末跟我一起去汉堡王尝尝,谁有勇气举个爪!!让我知道我并不孤单!

微博上也发起了投票,可以看到,三种态度几乎持平。如果9月份真的可以买到人造肉月饼,你会买来尝尝吗?

或许是未来的趋势,但可能会姗姗来迟

传统意义上的人造肉指的是这种

和这种

也就是素肉,口感嘛……反正没有肉味
毕竟是对肉类形色和味道模精品的豆制品,远远比不上肉类
所以科学家们开始设想能够做到体外培养动物干细胞使其“长肉”,这样的设想也成功了

那一条一条的肉肉就是成果,据说把几千条这样的肉肉堆在一起就可以做出来一块人造肉饼

它们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每公斤达1万美元

听起来似乎是满满的智商税,按照现在的物价来算1万美元约等于72000人民币,在淘宝上搜索生猪肉,其价格是32元一斤

72000元可以买这样的生猪肉2250斤,送450斤,而若买2000多斤生猪肉店主肯定会给你优惠,一公斤人造肉的成本可以买将近一吨半现成的生猪肉
像这种买卖肯定是没人愿意会做的

我国在2018年粮食产量约为6.58亿吨,据世界第一,人均427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虽然如此,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也有1亿多吨,在风调雨顺的年份还好,一旦遇上连年的干旱,可想而知
任何的科研项目在研究阶段是最烧钱的,一旦技术成熟,再转化为商用,成本会大幅度降低,但这需要很长时间。
在食物链上,能量的转化率是10%~20%,动物的饲料只有最多20%会被储存在体内,其余的都会以各种形式排出体外,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研究人员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喂养”干细胞,让它不断“长大”,饲料更原始,能量损失也越少。这种人造肉与肉类在口感与营养方面并无太大差异,那么同样的成本,人造肉产出率也就更高,这种方式也并不靠天,减产的风险更低。天灾来临之际人造肉是最好的后盾。
如同在美国蔬菜的价格比肉类高得多,穷人只能吃快餐,在人造肉普及之后,禽畜的养殖会缩小,肉类的价格会大幅度提高,变成富人的标配,穷人若想吃肉只能吃人造肉,这种消费降级不知现在的人们能否会接受。

嗯就是生活里平时想吃肉也能吃上肉,但是预算不多的人群还有在学校、单位餐厅的人群,像这种大量流量的地方人造肉绝对是第一选择。

我记得好像是自由枪骑兵这个太空科幻游戏里,普通人只能吃合成食物,穿合成纤维衣服,天然的食物,衣料都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为了环保推广人造肉,减少畜牧业规模,最后估计也是这样的结果,人为制造出阶级差异。

前几天刚好在b站看到了有up主试吃人造肉(beyond meat)的视频。

左边是真牛肉,右边是人造肉。

讲真,光看看这肉的质感,我就要被右边的给劝退了好吗。稀稀软软的,简直失去了作为一块肉的尊严。


看看这人造肉的纹理,和学校食堂卖的那种掺了很多面粉的肉丸子差不多嘛(以上图片均源于up主“我是郭杰瑞”)

根据博主的测评,可以看到一些人造肉和真正肉的区别:

1 贵。一块牛肉6美元,一块人造肉11美元。这种价格放在国内市场,应该很少有人会放弃真肉选择去买人造肉吧。

2 卡路里高。人造肉的配方:水、豌豆蛋白、各种油、竹纤维、酵母等等。为了使口感更好,加入的油比较多,可能比真肉的卡路里高一些。

3 口感。闻起来是午餐肉的味道,煎的时候会比较粘锅。

吃起来居然没有肉香味,那我买肉干嘛啦!还不如吃草呢

再谈谈人造肉在我们国内市场推广可能会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

1 目前的人造肉技术还不够成熟。这种口感还是很难骗过大天朝那些吃惯了各种黄焖鸡大盘鸡口水鸡啤酒鸭烤鸭东坡肘子红烧猪蹄糖醋鱼红烧鱼酸菜鱼人们的味觉。

2 目前人造肉的定位还是小众群体,受众少。国内的消费饮食观念不太适合人造肉。

3 人造肉的价格高。动辄是真肉的一两倍贵,并不是每个人都吃的上。大多数人更乐意买适合自己消费价位的肉类食品。

作为一个不吃肉会抑郁星人,坚决支持吃香喷喷有肉味的真肉!

“人造肉”是一个新概念,我暂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一个解析,帮助大家认识“人造肉”:

一.“人造肉”科普

二.国内外“人造肉”现状

三.“人造肉”对于未来的意义


【“人造肉”科普】

“人造肉”分两种,有不同的制作方法。

第一种是用豆制品和蔬菜模拟肉的风味,主要的制作手法,是根据动物肉的构成——氨基酸、脂肪等与水组成的纤维排列,利用热压压挤机重新排列植物蛋白,使其更接近动物肉的纤维构成,让植物肉的口感和肉更加接近。它不是真正的肉,有人称其为“植物肉”。

第二种“人造肉”则更像是真实的肉,它的制作方法,简单来讲就是从动物身上取出一个细胞下来,把这个细胞放在一个符合相关要求的环境里,让它开始生长和分裂,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收获人造肉。这种“人造肉”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国内外现状】

在国内,北京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预计9月面市。即将推出的“植物人造肉月饼”精品制老上海鲜肉月饼,已邀请很多老上海市民进行对比测试,大多数品尝者分辨不出二者区别,而其主要原材料来自于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674319073038336

头顶“人造肉”光环的双塔食品(002481)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12.7万元,同比增长38.6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亿元,同比增长了110.26%。双塔食品产品中的食用蛋白,则是人造肉的主流原料。今年上半年,双塔食品食用蛋白收入为3.22亿元,占营收比例为27.96%。毛利率为59.33%,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下滑。


在国外,汉堡王于8月8日在美国全面推出“人造肉”制作的巨无霸皇堡,售价比普通皇堡贵1美元,但能有效减少15%的脂肪和90%的胆固醇。一位专程来吃人造肉汉堡的食客老爷爷说:“感觉它就像是一个真的肉汉堡,可是又没有肉!对于想吃汉堡又不能吃肉的素食主义者来说,非常值得。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674357220270080

【对于未来的意义】

1.人造肉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引起的粮食危机

   据联合国 2017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世界人口数量将在 2030年达到 86亿人,于 2050年达到 98亿人,并在 2100年增加至 112 亿人。有预测显示,在未来的 40年中,全球食品供应量还需增加 70% 。而人类获得肉类的传统途径——畜牧养殖业则将面临极大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将来,畜牧业发展将呈现“五化”的趋势,即科学化、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和智能化,同时变得更加高效与高产出。但即便如此,受全球气候变暖、水源短缺和食物消耗增长等综合因素影响,未来仍将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可能面临饥饿的威胁。人造肉端上餐桌能带来更多可能,可以缓解未来随着人口增长引起的粮食危机。

2.减少碳排放

肉类的转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特别是现在肉类需求旺盛,这会需要很多能量保证肉类的生长,其本身也是在不断消耗能量,而人造肉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碳排放。

3.节约水资源

喂养牲畜需要消耗大量的洁净水源,这对紧缺的淡水资源是很不利的,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水,在拓展到大量的肉类动物身上,这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此节约水资源刻不容缓。

4.肉类质量可控,更加健康。

人造肉产生意味着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这也就使得生产的产品品质更加可控,而且标准化的操作更有利于相关监督,保证食用肉类的安全,这也是传统肉所无法比拟的。 脂肪摄入过多对身体是很不利的,饲养的动物由于缺少锻炼,脂肪含量比较多,对健康不利,而人造肉却可以实现定制化生产,更加健康。

最后我认为,“人造肉”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它的出现会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减少资源的消耗,维护能量圈的可持续的发展。

利益相关:昨天试吃了标题同款。

关于人造肉的背景、原理、前景,楼上各位大神的回答已经十分详细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昨天试吃的体验吧。当然,我只吃过新闻中这一种,没试过基于不同原理和食材制作的其他类型(比如汉堡王),所以仅供参考。

同款人造肉,昨天午餐时间在西溪园区试吃。

吃完中饭走出食堂看到门口摆了小摊,边上不少人在拍,图中的摄影小哥不知道在拍延时还是微距,对于我因激动端起试吃碗而碰到桌子引起狮子头晃动的行为,给予我强烈的谴责。。

外观就是这样:

每碗一个狮子头,配以酱汁香菇,但是已经凉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到的比较晚的原因。

下面重点讲讲试吃体验:

色:好评。

人造肉最重要的还是外观,骗的过自己的眼睛是最首要的,能不能骗过嘴就是另一回事了…大家可以看图,无色差,当然目前阶段的人造肉,无论是汉堡王那种夹肉也好,还是狮子头的形态也好,多少都还是非常依赖【颜色】——不管是烤还是汤汁,反正必须得染成深棕烤肉色,这与真肉的肥瘦相间、纹理分明的特征还是有不小距离。

香:中评。

上文说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菜冷了的原因,我端起碗,夹到嘴边,顶多只有酱料的气味,完全没有真正狮子头的肉香。当然换句话说,也没有那种肉的【腻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吃真空包装的鸡蛋干的体验,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感冒鼻塞闻不到气味时吃肉的感觉,和那差不多。

味:中评。

因为酱汁腌入味,加之厨师对火候的把握,初入口不会意识到和别的狮子头有什么不同。但是几秒后,凭借我们的嘴几十年来对肉的熟悉,马上能让你知道“好像不太对”。

首先:还是香味。嚼了两口你会发现,其实有种奇怪的气味,或者说,你的大脑会对眼睛看到的,与嘴里吃到的体验,产生错乱。我吃了好几口才知道这种味道应该还是豆制品特有的气味,弥漫在嘴中。

其次,是韧性。真肉的肌肉纤维在当被我们咀嚼时其实很有韧性,牙齿会明显感觉到有种回弹力,当然也需要好几口才能嚼断、嚼烂。但是人造肉不同,一口下去它的结构会变松散,嚼着没香味,甚至每个颗粒口感偏硬,没有韧性,还是类似于吃豆干的感觉。

最后,让我觉得人造肉的硬伤,还是吃完以后都感觉——留在嘴里的仍然是很小的豆干颗粒,偏硬,甚至有些许硌牙,加上豆制品的气味。

这能让你在好不容易相信“我今天吃肉肉啦”的最后,

猛地提醒自己:

“不,你没有。”

总之。。

什么人造肉,不就是素鸡吗!!!

要说到这儿,当初学校食堂师傅的豆腐干炒红烧肉,哦不是,红烧肉炒豆腐干,玩的才叫炉火纯青!

目前的人造肉主要是植物蛋白,但即便是最终态的人造肉,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里将我之前的一篇回答贴在这里。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原创研报,版权归作者Allivance所有,允许转载,但需要授权,注明原作者及原答案链接,授权请私信本人。数据资料请参照文末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由于知识量/语言/资料来源等问题,尽管作者力图站在客观的立场描写,本文仍不免存在个人偏见,极其欢迎大家有理有据的批评。

一、人造肉的优势:

1、成本更低。和大众想象的不同,无论植物模拟还是细胞培养,人造肉的成本都要低于真正的养殖。但人造肉最大的优势,是节水。

饲养状态下,肉类的转化存在消耗,包括消化,生长,循环,运动维持,生理维持,免疫。同时在尸体中,内脏和骨头占据很大比例,降低了经济价值。因此人造肉的成本更低毫无疑问。

但人造肉的优势不仅仅于此。

图1 人造肉与肉类资源消耗对比

很明显的看出,人造肉对资源的消耗全面小于普通肉类:碳排放量,人造肉是肉类的1/9;能耗中,人造肉是1/2;土地利用里是1/10;而水资源利用中,人造肉竟然达到了1/200。

众所周知,畜牧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全世界所有人为因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1%,一氧化氮排放量的65%,全世界20-33%的淡水用于畜牧业和其饲料生产[1]。全球 1/3 的土地被用于畜牧业[2]。(此两项数据似来源于纪录片《COWSPRICY奶牛阴谋》,欢迎提供更准确资料)

因此,仅仅畜牧业而言,人造肉类能节省一半的饲料,并且可以将畜牧业自身用水降低到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时,由于降低了对畜牧业土地的需求,可以建在地价较低的劣质土区。同时减少了动物->肉制品的环节,可以拥有更高的商业集成度。

毕竟,少一寸土地用于畜牧业,就有多一寸土地用于种植/生态涵养,这对于整个生态圈都是有意义的。

2、环保。这个宣传中都提了,畜牧业甲烷的问题还是蛮严重的。当然,环保不意味着竞争中有优势,尤其是美国人总是一边搞关灯一小时,一边空调温度比其他国家都低。口头环保才是常态。

3、Political Right。政治正确,相对环保而言,这才是真正能实实在在提供竞争优势的。别看国内经常拿蚊子取笑“这也是妈妈”,但在美国,人家就吃这一套。你讲甲烷排放不一定有多少人认,但你给小孩子拿着一只萌萌的小猪小牛小鸡讲动物权利,他们就认。何况美国肉价低,即便人造肉价格比普通肉略高,依然能占据不少市场份额。

4、商业环节发生变化。这个主要包括由于产品直接是肉类而非动物,从而可以取消食品工业的部分限制,这里给一个环节变化的对比图

二、人造肉的劣势

这里主要说下细胞培养类的人造肉。

PS:本人非相关专业,仅凭做过短期调研。若存在错误理解,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1、现有细胞培养技术的缺陷。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目前的人力成本过高,侧面反映了其工业化程度并不高。当然,BM都认为如果产品能实用,现有技术支持其快速工业化。由于我并非这个专业,这里希望相关专业的回答能做出更多的讨论。其他技术缺陷还包括黑胶虫等技术问题。

2、安全问题。目前国外提出的质疑主要侧重于安全性方面。目前成熟的细胞培养技术主要包括三类:

(1)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培养,制作抗生素,发酵产品等。

(2)单克隆抗体等,主要是瘤细胞杂交,培养的是肿瘤细胞,产物主要是其生成的蛋白质。

(3)植物细胞培养,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直接培养幼苗等。

毫无疑问,无论是哪类技术,都直接利用了源细胞可无限分裂的特性。

而人造肉的细胞培养,采用的是体细胞,源细胞是有寿命的,不具备无限分裂的特性。也就意味着,如果要进行工业化,首先需要对提取的干细胞进行处理,让其能够无限分裂。这个过程是否安全则是需要论证的。而这点则是目前我认为批评意见中,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

当然,这个过程的安全性可能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评估,不过,考虑到转基因目前面临的困境,尤其是某些科学家对伦理问题的漠视导致的公众恐慌,参考黄金大米,转基因人等,这可能会成为长期扯皮的地方。即便在美国能快速落地,在中国可能也很难。


[1] 素食主义说吃肉相对地更加浪费粮食,那为什么美国等地广人稀且拥有广阔适宜耕种土地发达国家里肉比菜要便宜?

[2]素食的意义何在?

简单科普,附视频解析。

人造肉概念并不新鲜,人们对人造肉的兴趣也并非这两年才兴起。据记载,早在1950年素食者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面临食物短缺的经常性肉食者就已经开始寻找精品肉食品。

若再往前追溯,中国可能是较早寻找精品肉食品的国度。在佛教到达以前,中国主要处于肉食文化中,而佛教的素食法得以让精品肉食品在中国发展。


如果说上述寻找人造肉(肉类似物)的人群是基于道德,宗教和资源短缺的原因。如今可能要再加上一条——环保。

人类活动离不开能源,而耗能的同时也给地球环境带去了压力,最为明显的就是碳排放。从我们中学所学的生物知识可知,动物日常活动以及排泄物分解过程都伴随着如CO2等气体的排放。2006年联合国的一项报告显示,畜牧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如今2019年,据Trends in global CO2 and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port(2017) 和其他相关报告显示,形势并未好转。

(http://www.fao.org/gleam/results/zh/)

▲图:全球畜牧供给链主要排放来源相对贡献份额

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食肉是绝大多数人的刚需。当人们食肉需求增加,畜牧业中动物数量也要求随之增多。加上现代畜牧业多是大面积集成作业,如肉鸡多为圈养。除占用大量土地和水源,它也并没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导致排放物未反馈到自然,超量碳排放给地球大气带来诸多压力。


人类针对环境和资源问题做出了诸多探索。在看似不明确的行动上,背后都有对资源配置的考量,人造肉便是其中一项。据统计,以一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来计算,原本只够生产312个肉类汉堡,现在却可以生产出15746个人造肉汉堡


前段时间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领投,影星“小李子”跟投的上市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类)生产的产品就是人造肉。名人效应+科技食品也让这家公司掀起食品界的革命。他们生产的热狗人造肉具备真肉应有的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物质。尝过的人说,吃起来堪比真肉。但神奇之处在于人造肉是以大豆等一些植物为原料。

可参考Beyond Meat 如何接管牛肉行业 这支视频(我只做了简单机翻字幕,意思略有出入)

机器翻译(侵删)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692003730874368


参考饮食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到,利用豆类等植物生产肉类似物——人造肉,能够减少肉类需求。而直接食用植物代替动物缩短了食物链路径,减少转化过程也就意味着可以降低动物碳排放。

人造肉的目标消费者包括素食主义者、寻求减少肉类摄入的非素食者,以及遵循宗教规范不食荤的人。而针对经常性食肉人群还要考虑他们的消费者迁移度,人类受饮食习惯影响很大。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食物都有着近似迷恋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展望前景。作为消费者,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人造肉是否安全?
人造肉的价格如何?
植物二次转化过程是否会破坏原有营养成分

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妥善解答,人造肉也会受到市场欢迎。



可以设想:

人造肉未来在解决全球食物供应和环保问题的同时,或许还能带给现代人不一样的营养观念。

7、8月份雨天过后,作为菌中之王的鸡枞就出来了。菜市场里农民用南瓜叶子托着一包一包的新鲜鸡枞叫卖,但鸡枞不是他们的种植成果而是野生的。每当大雨一过,农民就提着竹篮向大山里去,去寻找这难得的美味。鸡枞肉肥硕壮实,质细丝白,味鲜甜脆嫩,清香可口。

(老爸今年买过的最大的一朵鸡枞)

每当这时,老爸的吃货属性就表露出来了。可能第一趟去菜市场没买到,就还会去第二趟第三趟菜市场。可能第一个菜市场没买到,就还会去第二个第三个菜市场。足以见得,鸡枞的美味。

家里喜欢用鸡枞做两道菜,鸡枞蒸火腿和鸡枞炒肉。每次饭桌上有这两道菜,平时严格控制摄肉量的老爸都会管不住自己。吃后会后悔,下次遇见还是照吃不误,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总是如此反复。这个时候,家里没人有资格批评老爸,告诉他身体更重要,因为我们也控制不住我们自己,不仅鸡枞好吃,连带里面的猪肉也变得很好吃,好吃到哭泣的那种好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实则老爸平时这样为所欲为大口吃肉的时候是不多的,因为他有高血压,摄肉量都有控制。想吃却不能吃的痛苦,想想也真是不容易。脑海中瞬间搜索到前几天新闻里说的人造肉,有肉的味道却没有肉含的脂肪高,听上去十分完美。

新闻上说:北京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预计9月面市。即将推出的“植物人造肉月饼”精品制老上海鲜肉月饼,其主要原材料来自于大豆蛋白和碗豆蛋白。除了口味与真肉接近,“零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也成为另一卖点。

若如新闻所说,那人造肉对于三高人群无疑就是一件大好事,吃肉不再是一种负担。

另外,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还表示:人造肉的量产,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6亿左右,如果仍按照现在的饮食方式尤其是肉制品消费习惯,地球上的肉制品不足以保证将近100亿人口的消费需求。从食品安全方面去考量,植物肉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首先植物蛋白在中国有非常大的规模生产的产业基础,如果能够做到味道和口感与动物肉媲美,将以更少的资源服务更多人口,有益于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

这样看来,人造肉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有益于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为环保做贡献。由此可见,人造肉的量产貌似成为了一件比较值得期待的事。

作为一位普通人,关于人造肉第一认知的产生源自于著名烧(la)烤(ji)美(shi)食(pin)“香菇肥牛”。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

对年少的我来说,放学后的零食最珍贵。

还记得那年那天吃到“香菇肥牛”的时候,把一口一块唇齿留香的“牛肉”带来的幸福感视作人生最幸福的美好。

可是现在长大了,懂得当年觉得无比珍贵的“香菇牛肉”是大人口中的垃圾食品,懂得“香菇牛肉”是“假肉”。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逻辑都是:人造肉=垃圾食品=没营养=防腐剂=对人体有伤害

前些日子,有媒体报导,中国第一代“人造肉”预计于9月面世,用于制作鲜肉月饼。这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我对人造肉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造肉是什么?

人造肉主要分为两种:素肉和培植肉。

1.素肉:用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的“植物肉”,也是市场上接受度比较高的人造肉。比如前文说的“香菇牛肉”,淘宝热卖的“素肉汉堡”

据网友反映,这种肉均价比真的牛肉贵,而且口味都有大豆味道,口感是碎肉压块感。

2.培植肉: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

制作原理

所谓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是从动物体内取出细胞或者组织,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无菌、适温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使离体细胞或者组织生存、生长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技术。

制作原理看似简单,读过高中的理科生都懂得的制作方法,却在现实中难以普及。

原因是“培植肉”造价过高,它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极高,每公斤“培植肉”的生产成本约为1万美元,相当于普通肉类价格的1000倍有余。

有科学家指出,如果经济和科技水平持续发展,在未来技术成熟条件下投入大批量生产,那么“培植肉”也至少需要50年时间才能成为大众事物。

由于“植物人造肉”已经实现量产,“动物干细胞人造肉”还遥遥无期,故下面的所指的人造肉都是植物人造肉。

人造肉和普通肉有什么区别?

口感:

普通肉:条状,丝状,块状等。

人造肉:主要是碎肉形态,多用于制作肉饼,肉丸,肉条等。

营养价值:

普通肉: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上,蛋白质及其丰富的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健康物质。

人造肉:

  1. 营养成分更为可控。可以通过控制肉中的脂肪含量,培养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所以有网友调侃道:以后去饭馆点餐,老板问你,你要红烧霸王龙肉还是清蒸猛犸象肉,你说,算了,来盘爆炒翼龙翅把。
  2. 植物蛋白的天然优势是无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但是这个优势也是弱势,在人类真实的蛋白质摄取中,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比例是各占一半的,而且动物蛋白中的大氨基酸模式更接近人体,蛋白质生物价值高,吸收利用率也更高。

对于身体比较瘦弱的人,不适合多吃人造肉。

对素食主义者,减肥健身人士,环保人士,三高人群,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就很适合,既能让人满足食欲,又不至于担心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价格:

人造肉的成本并不低,在人造肉较为普及的美国,人造肉的价格比传统的肉类贵20~50%。

为什么要生产人造肉?

  1. 环保:从植物中获取蛋白,可减少畜牧业对土地等资源的消耗。
  2. 健康: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渴求更健康的食物来源。肉能增加肥胖的概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动物肉本身会含有一定的细菌(如:猪瘟),这些在人造肉中能得到控制。

总而言之,人造肉可以作为一部分特定人群的食用,如果得到市场的认可,将成为未来趋势,反之则淡出。

关于真肉和人造肉,先引用新京报的图简明粗暴的解释一下。


这个新闻,是北京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精品老上海鲜肉月饼的植物‘人造肉’月饼预计9月面市。据说已经邀请很多老上海市民进行比对测试,大多数人分辨不出二者区别。

而其实在国外,人造肉早早的就流向了市场,汉堡王已经开售人造牛肉做的巨无霸汉堡,还推广到了全球7000多家门店。

不过说到人造肉,某种程度上来讲,卫龙都可以说是人造肉的祖宗了。

素鸡

素牛排

素羊肉

这样子是不是以假乱真?

不过这次的人造肉,和传统的豆制品还是有所差别的。

好好的真肉不吃,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人造肉?

人造肉是怎么培养的?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说法,人造肉分为两种类型,它们性质完全不同,区别是:第一种本质上还是素菜,而试管肉却是实实在在的动物肉。

第一种叫做素肉(Plant based meat),它是用大豆、豌豆等植物原料为基底,添加一些物质,经过加热和挤压的方式去模精品肉类的口感和风味,做成的一种产品。就像这样:

这种技艺趋向于成熟,可以说是市场主流,大部分的人造肉公司,包括这次杭州9月要推出的人造肉月饼,都是采用这种做法。这种制作方式的代表公司为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这两家公司都被比尔盖茨投资了。

第二种叫做试管肉(Lab grown meat),是从动物身上直接抽取干细胞,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直接培养成肌肉。

这种制作方式还停留在实验室研发阶段,生产成本高,没有办法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代表公司有Memphis Meat和Mosa Meat。

人造肉的口感如何呢?

投资了人造肉公司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他自己也在吃,也觉得人造肉又好吃又健康。

主持人问他:“你也吃人造肉吗?你喜欢人造肉吗?”

比尔盖茨毫不犹豫 回答:“当然”。

不过他自己说了也不算数,视频博主@郭杰瑞,去买了比尔盖茨投资的Beyond Meat制造的人造牛肉,自己在家里煎熟了并试吃后,给出评价:

“人造肉和豆制品的相比,人造肉更有肉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人造肉加入了竹纤维,更有嚼劲。而人造肉和真肉的区别,就是人造肉是有肉的口感,但是没有牛肉的味道”

之后他还测试自家的猫咪是会先吃真肉,还是人造肉。在真正的牛肉和Beyond meat生产的“牛肉”面前,他的猫选择了吃掉了所有的真肉。

人造肉的营养如何呢?

普通肉类中所含有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造肉”也是可以按比例调配做到。

对于第一类人造肉,美国的“人造牛肉汉堡”就是一个代表,可以说并没有输在营养价值上。它的原料为大豆蛋白,氨基酸组成跟人体需求很接近,蛋白质品质跟真牛肉有的一拼。

对于第二类细胞培植肉,直接省略了动物生长这一步,用动物干细胞,在器皿上加入营养物质就直接培养成肉。的确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物质的,不过器皿培养的人造肉主要是肌肉细胞,脂肪含量会少,口感可能会有些发干。

人造肉的安全性如何呢?

植物来源的和动物来源的人造肉,人们对第二种人造肉会更担心。

引用一段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学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清华大学化工系学士云无心的评价:

“理论上说,这样生产的肉能够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污染以及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要各种药物,能够更好地保障安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也跟传统生产不同。USDA和FDA要专门对它进行监管,也就是要分析评估整个产销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规避。

简而言之,等到批准上市,就意味着它们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人造肉有什么意义?

关于健康

人造肉在口感上会比真肉少那么些风味,价格也会更高,大概比普通肉贵20%—50%。这点对于正常的追求口感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既然不是真肉,还比不上真肉的口感和味道,还更贵,真的有必要买吗?

但这对三高和肥胖人群却不一样,真肉里的胆固醇和脂肪可以让他们困扰很久。但人造肉就不一样了,市场主流的人造肉是植物蛋白制作的,几乎没有胆固醇。

对于喜欢吃肉,但是血清中胆固醇偏高的人来说,吃肉像吃蔬菜一样,岂不是算圆了吃肉的心愿?估计环保人士和减肥人士也会想尝试这款人造肉。

正如主持人问比尔盖茨:“人造肉对你来说更健康还是对所有人来说更健康?”

——“对大家来说都很健康”

既然比尔盖茨说到了甲烷,我们就来看下环保。

关于环保

以往畜牧业付出了环境代价,牛羊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

你看看,商机就是这么来的。不好意思说错了,牛羊放那么多屁(甲烷)影响世界是不对的,是真的不对哦。


比尔盖茨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出台一份名为《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列出了一个数字:人类畜牧业造成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测量占全球的18%,位居第二,仅次于汽车尾气。

畜牧业的繁荣,往往伴随着用森林的砍伐来换取大面积的草场。牛羊要吃草,而草需要浇水。

图源:Rich Carey/Shutterstock

而人造肉,将肉类的产生转移到了实验室,更有效的减少畜牧业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更多森林不被砍伐,变成饲养牛羊的草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吃上了羊肉、牛肉,中国在2018年的肉类消费量有8829.6万吨,有技术能力去制造人造肉,愿意为环保献一份力,也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关于人道,人造肉还能让无数动物免遭屠宰屠宰。

不过话又说回来,价格高低,还是大家买不买人造肉的重要因素。

相比“细胞培养肉”,“植物肉”的成本不会很高,价格也会更加亲民。9月份杭州推出的第一款由大豆蛋白和碗豆蛋白制成的“人造肉月饼”,具体价格是怎样的,我们拭目以待吧。

对于人造肉,国内还处在起步阶段,肉类替代品在中国还有着巨大的市场。相信李建团队会做到他说的:“之后还会开发中国口味的人造肉,不仅仅只是汉堡,还有饺子,排骨,红烧肉等。”

该技术我国早已试行多年,

实际应用有:巴西烤肉,大刀牛排,唐僧肉等。

只关注一点,如果未来人造肉大规模取代真正的肉类,那估计大部分人都吃不到真实的肉类也吃不起吧。

影视小说中星际时代穷人只能喝压缩的营养液,富人可以吃真实的原材料做的食物。

人造肉有无穷潜力。1能量传递效率高。食物链上每一级的能量只有前一级的20%,用植物喂牛吃肉,所得能量比直接吃植物要小得多。2成分可控,口味可调,反正是合成的,想吃什么味就有什么味,对什么过敏就删什么成分。牛不可能有这种效果。3病害、寄生虫、抗生素残留等危害小,有机农药和重金属也不存在富集效应。4配合互联网、先进物流,实现订制化、个性化生产配送一条龙。

其实没必要追求什么“纯素肉”,人造肉里掺一些动物成份(牛骨、牛血)之类提味并降低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人造肉技术还不成熟(表现为价格比普通牛肉还贵),将来必有大放光明的一天。

合成肉与天然肉,就像人类的合成材料VS天然材料,早以前天然材料称王称霸,撑杆跳的杆、电灯的灯丝、人类自制的材料都不如东方竹子好用,泡桐木做飞机翅膀,又轻又好;战列舰火炮只能用猪鬃来清膛,但后来有了钨丝、玻璃钢、铝合金、合成纤维,都更好用了。天然材料再完美也是进步困难,合成材料总有追上来的一天——肉也不例外。

先说观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趋势。

想了解未来世界如何,我们不妨从描绘未来世界的科幻作品中找答案。

科幻小说我读得不多,印象中不论硬科幻还是软科幻的世界观,对“吃什么”的场景好像都着墨甚少,只有俄罗斯马卡宁的《长路漫漫》,是一个由始至终都围绕着“人造肉”伦理展开的故事。

而提到科幻电影中的“人造肉”,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雪国列车》里龟苓膏一样Q弹滑软的蛋白块。

在意外进入冰河世纪的未来世界,幸存的人们登上了一辆永不停止的列车,成为了永世的流浪者。列车的车头能不断收集冰雪转化为淡水,久而久之,车厢内形成了封闭生态,也就重新诞生了阶级。车厢前列是声色犬马,而另一些人只能在车厢尾部悄然腐烂。

来自高阶恩赐的三餐,就是被叫做蛋白块的人造肉。食物原材料:蟑螂。

下图可能引起不适的预警!

为什么选择蟑螂作为人造肉原材料?

电影解释说,因为蟑螂实在是随处可见又取之不尽的食材,而且,真的能满足人体所需的所有蛋白质,甚至还附带了一些维生素。

但这并不是科幻作品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蟑螂其实早就打入了食品、药材领域。一些常用药比如我们熟悉的慢性胃炎药康复新液,主要提取物就是蟑螂。

2016年,南非一家名叫guoter Grubb的公司已经开始使用蟑螂分泌的晶体制成蟑螂奶,而且坚信蟑螂奶比普通牛奶的营养高出13倍。

人造肉、昆虫食材的出现固然是因为饮食多样化的猎奇,但更多可能是出于对饥饿与生俱来的危机感。

袁农平院士的90大寿才刚刚过去,挨饿似乎已经是1976年以前的事儿了。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统计数据表明,当2050年世界人口发展到100亿,全球农作物产量需要再增加50%才能维持生存,也就是说,不出30年大家可能就要重新饿肚子了。

但,如果人们能接受从昆虫中获取蛋白质,一家四口在未来一年内则能节约出650吨淡水。

今天的人造肉还仅仅是豆制品和细胞提取物,也许很快就会被重新定义。就像薯条和冷冻pizza最早出现在超市冻柜时,它们的类别也曾经是“蔬菜”来的呀。

而在这之前,按照惯例,蟑螂可能会先悄悄咪咪混进我们的餐桌中。就像另一种已经在美国悄然兴起的蟋蟀面粉一样。

有消费者骄傲声称,把蟋蟀面粉混入食材中,家人竟没有一个发现。

请让我冷静一下。

小时候老家很流行“人造肉”,一种螺纹细条的豆制品,很多年没吃过了,不看到这个词,我都不记得了……




无论是新瓶装旧酒豆制品人造肉,

还是天马行空的培养动物细胞人造肉,

都是科技骗局,圈钱收智商税。

有句老话说的好---豆腐盘成肉价钱!

真正的人造肉就是成本低,营养全面,

不然造来干嘛?

本师太是生物医学工程的博士,

虽然细胞工程、细胞培养不是我的专业方向,

好歹也知道一二。

吃肉不就是为了多获取蛋白质吗?

我很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放着微生物、

低等动植物不去搞培养,

莫名其妙的培养动物细胞~~

培养动物细胞起码三十种以上激素药物往里加,

条件苛刻得要死,效果还差。

这个方向就错了,真搞人造肉就应该从微生物入手。

所谓肉,无非就是蛋白质,就是氨基酸,

人体有赖氨酸(Lysine )、色氨酸(Tryptophan)、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甲硫氨酸(Methionine)、

苏氨酸(Thre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 )、

亮氨酸(Leucine )、缬氨酸(Valine)8种必需氨基酸,

其中亮氨酸和苏氨酸必须从动物肉类中获得。

当然还有维生素A、B族的维生素。

这些豆制品提供不了的,

而且豆制品吃多了容易得结石,

所以植物性人造肉也不靠谱。

畜牧养殖业讲究的是料重比,

是氮素转化效率,这点鸡和猪比较高,

但是动物饲料中的氮素是饲料中来的,

饲料需要消耗粮食和耕地。

而且料重比再低也要大于1,

如果采取细胞培养法生产蛋白质,

甚至可以把料重比降低到1以下。

本师太脑洞了一套流程,仅供娱乐。

生物材料:自生固氮菌,藻类,鳞虾

自生固氮菌用工业方法培养,

通入空气给它们提供氮源,

在图示阶段导出培养液,

然后将培养液倒入养殖网箱供藻类生长,

在网箱中养殖鳞虾,

在用网箱地步鳞虾的粪便等排泄物

作为固氮菌的碳源;

鳞虾作为低等动物繁殖快鲸鱼都吃不光,

料重比极低---大约1.1左右。


把鳞虾给捞上来做成蟹肉棒,

蛋白质高,脂肪很低,

人造肉的优点全齐了,

还富含各种维生素~

加工也不复杂,营养还全面。

不必那些人造肉靠谱多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

说不定鳞虾都省了,

直接用以单细胞藻类为食的微生物,

来进行蛋白质的获取,

那真真是血赚啊!

简单讲讲,现在人类喂动物吃粮食,然后再吃动物的做法非常不经济,效率底下,碳排放太高,最后还是要人类自己花钱治理,花更多(不治理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_百度百科),如果不喂动物,现在的粮食产量完全能喂饱所有人,还有大量富余,粮食将不需要钱,所以人造肉技术非常重要,一旦普及将改变世界格局,说夸张点,谁掌握了人造肉,谁就掌握了世界粮食供给。

再预言下,人造肉的未来是中国豆腐(滑稽)


评论区有朋友 @粉色大裤衩 提到动物饲料并不是纯粮食,所以这里再补充下:

非纯粮食的,日粮(动物1天所需饲料)混合饲料原料占比给大家看看(资料来自网络)

碳水化合物饲料
主要含有淀粉和糖类,可占日粮混合料的70%左右:
①玉米——是谷类饲料中能量最高的饲料之一,可占混合料的45%-70%。
②麸皮——适口性较好,蛋白质和磷的含量较多,可占有混合料的5%-30%。
③小麦、大麦——因含淀粉、粗纤维较高,用量不宜太多,可占混合料的15%-20%,但是使用小麦酶时,可占混合料的20%-40%。
④高粱——口味较涩,过多会使鸡便秘,可占混合料的10%左右。
⑤米糠——常作为辅料,不宜超过混合料的8%。
蛋白质饲料
这类饲料含蛋白质30%-65%,可占混合料的5%-30%:
①豆饼、花生仁饼——是较好的植物蛋白质饲料,适口性强,营养全面,可占混合料的10%-20%,
②棉仁饼——因有毒素,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混合料的7%。
③鱼粉——是最优质的动物蛋白质饲料,可占混合料的5%-15%。应计算鱼粉的含盐量,所用鱼粉的含盐量不宜超过混合料的0.4%。
青绿饲料
主要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可占混合料的30%以下:
①各种新鲜青绿蔬菜---用量可占混合料的20%-30%。
②树叶类---洋槐、紫穗槐等绿树叶可占混合料的5%-10%。
矿物质饲料
主要补足混合料中矿物质的不足,可占混合料的0.3%-9%。
①骨粉——主要补充钙、磷,可占混合料的1%-2.5%。
②贝粉——主要补充钙质的不足,可占混合料的1%-7%,产蛋母鸡宜多用,其它鸡宜少用。
③食盐——主要补充混合料中钠的不足,常占混合料的0.3%-0.4%。鱼粉的含盐量也应计算在内。
④砂砾——常于鸡1月龄后补加,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可占混合料的0.5%-1%。


可以看出哪怕不是纯粮食的混合饲料,单单算直接能作为粮食的碳水化合物占比也是70%左右,即使不是直接使用粮食,也有大量用粮食加工的原料,所以粮食在养殖业中的消耗是非常之大。

“实验室-工厂”农业最终将替代“耕地”成为未来的农业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耕地对于农业的价值持续下降是未来的长期趋势。

目前已经有在实验室里直接培养“土豆泥”和“胡萝卜泥”的研究,直接越过了传统的育种、种植、采收和粗加工阶段。而人造肉类的技术相对植物而言则更“容易”一些。过去直接用大豆蛋白“纺织”猪肉的技术早就不新鲜了,只是老百姓还以为这是黑科技。

人造肉类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必然会比人造“胡萝卜泥”、人造“土豆泥”更早普及。无非现在人造肉还缺三样东西,一是整个产业的资本大幅介入降低成本,二是品类多样化,三是营养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第三项,如何在精制食品上复制多元化的自然来源食物对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效应,这是未来实验室+工厂模式实现永久替代传统种养殖农业形态的关键。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