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
是我本人了……
我就是那种会花4900元买一双香奈儿的破拖鞋,却因为叫车时的临时加价,而挤地铁的女人。
我是支付宝钻石会员,海底捞黑海会员,常去的理发店按摩店也都是最高会员;
但至今还不是QQ音乐会员,为了听梁博,还是靠着李宁会员积分兑换的一个月的会员。
我有时候与朋友在外面吃饭,两个人,吃七八百甚至上千一点毫不含糊;
但平时点外卖,和美团饿了么以及商家斗智斗勇,研究怎么凑满减,用哪些劵最赚。
比如我常常点的奶茶,考虑满减,其实点三杯的价格和点两杯的价格几乎差不了多少。
其实这就是在阶级跃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矛盾的消费方式。
我的富二代朋友,根本没有钱的概念:
- 坐车只坐礼橙专车。
- 酒吧花一两万点个黑桃,也不喝,就在那放着。
- 出国旅游也不用做攻略,转给私人导游十万八万的,一切行程都被安排得妥当。
我老家的朋友,月薪3000,也根本不用考虑花什么大钱,图个清净,平平淡淡,知足长乐。
可是在一线城市的我们,见识了繁华,想要活得“有钱”,想要变得贵气。
但骨子里,还是小城市的那种感觉,依然是勤俭节约、能省则省的消费观念。
花钱自然爽快,但省钱也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经常研究各种会员、券、活动等,一头扎进去,不研究明白是不会出来的。
比如在天猫超市买东西,最后会有一个抽奖,100%中奖,加一分钱就可以买到牙膏、洗发水以及沐浴露等小样。
比如支付宝有一个少有人知的“我的家”板块,每天只要产生线下付款就可以领到积分,
达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只要你每天去收一下积分,各种礼品几乎等于白送。
比如小区楼下某生鲜超市推广,用小程序随便下一单就送一桶油。
我下了8.9元的豇豆,说是30分钟内送货上门,结果五分钟后,显示没货了,8.9元原封不动退款,就下个小楼结果免费得了一桶油。
有时候,就突然感觉自己的观念像一个40岁的家庭主妇。
虽然听说这是一种叫二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学理论:很多复杂的、隐藏的权益,是需要搜寻成本的,其实这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
或者说:
最后获得的那么一桶油一支牙膏又值几个钱呢?谁也不缺那二三十块钱对吧。
但如果你花一些碎片时间去研究省钱,积少成多,一年剩下来的钱可能都够买一双AJ了!
我这两年也还算存下了一些钱,与我能省则省的观念不无关系。
然后就有好多朋友劝我把钱拿去投资理财。
但我不懂地产、股票、比特币等等,看到旁边的朋友赚再多钱也不心动。
我的策略就是存余额宝或者买支付宝定期,开启老年模式—“吃利息”。
然后就是我每月花钱用花呗,把收入放到余额宝中涨利息,而花呗没有利息,月底还即可,因此这差额便是省下一笔小钱。
而且此“官方漏洞”可以说是花的越多,省的越多。
花呗余额宝的无缝切换,支付宝称这种人——“宝呗青年”,意在让年轻人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
花钱开心,省钱也是人类本性。一直花大钱吃不消,一直省钱生活没得意思。人生苦短,“花大钱,省小钱”这种消费观可以让我开心并且可以让我活下去。
这就足够了。
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我花出去的大钱一定是必须的,而且是花到位的。
或许是4900买一双拖鞋,或许是38块钱的外卖配送费,看起来像极了冲动消费,但能用钱买来的开心、治愈。
那就值了。
我也从来不买那些对我而言没用的东西,即使再便宜我也不会买;
当然,再小的福利我也不会放过,遇到打折也会眼睛放光。
所以我就觉得,
题主感觉到的这种消费观念一点问题都没有。
因为花大钱其实保证生活质量,而能省则省是贤惠的本质。
马云特别了解年轻人,所以支付宝有两个功能:有钱"花呗",没钱"借呗"。
病态的追求【优质】和【体验感】。
信息时代,满屏幕都是软文和广告,夸大式的强调那些细微的体验感之差,让你深陷其中。
本来你感觉不出来的东西,也能给你说个云里雾里,为了对自己无关紧要的区别非要去买贵的。
可是这些体验感真的辣么大么?
可能我一某人皮糙肉厚,感觉不灵敏,我怎么觉得洗头的时候往头上倒两坨洗发水感觉不出哪个贵那个便宜?
我怎么觉得写字的时候把笔包起来不告诉我价格我也试不出贵贱?
而且现在绝大多数商品都已经有它专属的文化和层次,钢笔有讲究,手表有档次,耳机要听音质,买车得看品牌,连汉服都有山正。
凡是入圈者,必懂我圈圈规,不懂你就莫穿。
而且一旦进了这个圈,你就也不自觉的成了它的义务宣传员。
换句话说,既然我买了贵的,那我肯定就要把贵的道理给你掰扯掰扯。
这道理99%就是物有所值,没有什么坑,都是体验感,我跟你说,你最好也买贵的,便宜的哪儿哪儿都烂。
这支笔一百,这支两千,我看到的都是建议你入手两千的。
可是…可是…可我就是买支钢笔写字用用…这个也要买贵的?
那能行么?我跟你说,你这钢笔外观烂、笔杆轻、品控差。我一眼就看出来不行了。只要你有钱,但凡你能买得起,我建议你入手一支xxx,虽说贵了点,但是#@…~,不差这多少钱,你买一支不后悔。
你这一听,反正这东西也不常买,你就得研究,你就得刚起来。这两只笔中间什么阻尼、硬度、出墨量给你盘的透透的,最后你买回来了,你化身钢笔界扛把子大神。
这下你也可以跟别人科普一下这钢笔的优点了,反正就是贵的有道理,应该买。
当然了,用这笔也不见得写的比英雄好看。
那我不管,我就得整优质的,你不整好的就是low,你那么low的笔也配拿出来现?
不光被动追求优质,重点是自己跟自己也过不去。
就拿买衣服来说,只要你开始穿1000的,就很难再回去穿100的。
你只会再去看1200的,而且会精心研究这200块钱差距之间的体验感,1200的质感和颜色有什么细微优点。
而且再过一阵你就穿着1200的去看1500的了,1000的你连看都不会再看了。
结果是啥?
我玩知乎不到一年,十几个欠了一屁股债的找我咨询了,都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欠几万到上百万都有,除了有两个赌博的,都是高消费、买奢侈品导致的。
这帮人里,有的一个月工资两三千,买个包就上万,买套化妆品花俩月工资,这特么能不欠钱么?
关键还有一个跟我强调,贵的化妆品不烂脸……我十块钱一瓶的某宝用了这些年,我也没听谁用了烂过脸……
那五千块钱化妆品带给你的那点可怜的体验感,不够祭奠你欠一屁股债时的脸面。
太多太多优质和体验感被夸大被过分宣传,太多太多人,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却去追求这些人云亦云的优质和体验感,为其所累,丢了幸福感。
微信公众号:毒Sir一条城。
回复“立正”,获取情感自救书1.0。
回复“稍息”,获取情感自救书2.0。
回复“咨询”,谈谈你的情感问题。
回复“牛逼”,没什么用,但是我比较喜欢。
分享我的消费观(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就拿买衣服为例:
在我看来衡量一件衣服真正的价值不是说花了多少钱买它?
你而是你预计这件衣服你会穿的次数,因为只有把你买的这件衣服穿在身上了,才能真正起到这个的价值。
举个例子:
你在商场花1000块买了一件外套,虽然有点贵,但你会穿很久,以半年六个月为期,除去换洗天气原因啥的,就算100天算好了,那你每天的成本就是10块。
但如果你花了200块买了一件花哨的衣服,虽然它不贵,但你可能不会穿很多次,也许顶多5次吧!那每天的成本就是40块! !
这样算下来,一件1000的外套,比200的衣服更加「便宜」!
所以在买衣服的时候,除了考虑它本身的成本,我更多的是考虑我对于这件衣服的使用度会不会高,也就是说,真的是会常常穿的,即使贵一点也没关系。
简单一句话概括:可以奢侈,但不能浪费。
但是我爸妈他们好像不理解,总觉得我在超前消费。
比方说我当初实习的时候两千多的工资,买了一个一千多的魔音耳机,我还挺开心的,回到家准备和父母分享一下我的喜悦。
谁知换来的是一顿数落,他们很难理解又热会花一千多去买一个在他们看来很鸡肋的东西。
自那以后我的工资卡虽然还在我手里,但是我的工资去向就成了他们的重点关注方向了。
我学乖了,下次我爸妈再问我多少钱,我直接说 “ 还可以,不是很贵,一百多点 ”
虽然同为90后,我还是不支持超前消费。
这种透支消费换来的是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还是那句话: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
另外,对于想学点东西的朋友,
我这里有一些对我自己帮助很大的干货,
免费送给大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微信公号:袁小天的成长进化论(gbz1010)
回复【冥想】,送你16套冥想教程。
回复【正念】,送你整套正念防焦虑练习。
回复【Excel】,送你由简到难全套教程。
回复【摄影】,送你最经典最全的摄影教程。
回复【 PS 】,送你大师超经典教程一套,小白必看。
回复【书籍】,送你超30G的电子书文档,你喜欢的都在里面呢。
回复【英语】,送你四六级考证无压力资料一份。
回复【时间】,送你一套大神级的时间管理课程视频。
回复【小说】,送你一套推理侦探类的相关写作资料。
总得来说,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更注重“商品对个人的价值”。
1.当代年轻人,消费时更注重情绪体验。
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更愿意为了物质欲望而花钱,如果他们有钱肯定去买一条烤羊腿,而不是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更不会理解我们在游戏里充值等行为。
而当代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体验而消费,去星巴克是为了享受那种安逸闲适的情调,在游戏里充钱是为了体验那种自己变得强大的感觉,以前更有佛系养青蛙游戏,充值也不能变强,但还是有不少人乐此不疲地投资,只是为了享受那种养蛙的佛系意境。
2.当代年轻人,消费时更注重文化符号和附加价值
当代年轻人更愿意为了文化符号而消费,比如很多人在收集星巴克的马克杯。同一件衣服,类似的款式,你印上某些特定的图案,在宣传的时候说这衣服符合某种人设,比如肥宅快乐风,比如学霸专享,比如XXX的限定版,就会有人花高几倍的价钱来买。
同样的游戏掌机,与某款游戏绑定首发的限定版,价格要比普通掌机贵上好几倍。
老一辈只把物品当物品,更注重物品的实际价值,衣服是用来穿的,游戏机就是用来玩的,杯子是用来装水的。但我们会把物品当做我们个人意志的延伸,我们用什么样的东西,就体现了我们的审美和三观,就代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3.当代年轻人,消费更喜欢精挑细选,注重细节
老一辈的人,选择购买什么东西主要是看广告宣传,电视上播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要增加他们的好感度也极为容易,直接打上“美国制造”“来自荷兰的阳光草原”之类的宣传语就够了。
但当代年轻人消费,会反复精挑细选,生怕上当。买个护肤品会先买小样来试,买到货样之后还会用各种手段去辨别真伪。包装外形、香气、质地、实际效果、风评、甚至配料表,都是年轻人买东西时候的参考要素。
4.当代年轻人更缺钱,更喜欢在不必要之处节省
老一代买一袋洗衣粉,最好的和最差的之间差不了几块钱,所以他们的日常消费有上限。
但在当代社会,由于文化符号、品牌价值等精神因素的植入,各类物品的价格是没有上限的,你买一个包,可能几十,也可能几万。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最适合描述现在的消费市场。就拿包来说,一个真正的包迷,光在包这一项上,就真的是有多少钱都不够花。
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欲壑难填的,他们口袋里的钱常常不够用,就够希望在自己不重视的地方节省出一些来,比如有的人天天吃方便面,也要买昂贵的衣服。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冲个会员都嫌贵了。
----------------------------
所以总体来说,现在年轻人消费,更看重“消费对于个人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物质上的,但更多的也许是精神上的,即“我认为它对我重要,它就值得我花更多的钱”,而且这个重要与否的标准更多取决于其本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外界的舆论和宣传。
要说原因,我觉得有两方面:
一是如今,宏观叙事的年代结束了,个人主义的时代徐徐展开。每个人都更加孤独,也更加自由(仅在精神层面上),于是个人需求和个人审美变得愈加多样化,我们生活中包括消费的每一件事,都与我们的个人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二是当今社会纯粹物质商品的定价出现两极分化。房子,你再怎么努力奋斗也买不起;吃饭,你如果只想饿不死,那真是太简单了。生存需要变得比以前更容易满足,如今已经不是吃上一顿肉都要举家庆祝三天的年代了,所以人们对容易满足的物质欲望变得不屑,而对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房子等)变得绝望和灰心,那自然就会更偏重于个人精神欲望的满足了。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特意批判或是颂扬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毕竟一个群体的行为偏向,背后总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果你让他们只注重商品的真正实用价值而不看附加价值,这样是能避免被割草,但在当今这个年代这样活着会有多无聊呢?该买不起房不是照样买不起吗?
对此,我的建议是,在自己的精神基础上理性消费即可,即内向合理化。不要纯粹因为跟风或是攀比去买某样昂贵的东西,而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上,这样的消费观,在如今应该就是合理的。
并非所有人都像题目中描述的这样,我是一个例外。
前一段时间我对个人所有的物品资产进行过一次统计。
其中购买物品价格最高的两件物品是 8588 元的 MacBook Pro 和 6188 元的 iPhone 7,这两样电子设备确实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样,侧面证明这两次消费的正确性。
价格分布中价格10k元以上的物品0件;
价格5k元以上的物品3件:笔记本电脑、MacBook Por、iPhone;
价格1k元以上的物品8件:历史使用的小米手机*2、平板电脑、电视、眼镜;
价格500元以上的物品共10件:23'显示器、红米手机;
对于服装消费,我没有太多的兴趣。
从2010年至2019年存在历史统计记录的情况来看,所有服装
类别下的物品,价格总和不到5000元,还不到我一个月的房租。
因此,题中所描述的“买鞋子买口红化妆包之类的几千块钱说花就花了“,大概是不可能的,估计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仔细想想,能够让我随意花钱的领域还真不多。
大概就是承受每个月高额房租单独住一居室,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锻炼和休息。
各种有价值的App会员都购买了,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节省被迫浪费的时间。
多年来一直陪伴的游戏里购买一些装备,满足情怀的娱乐支出。
感觉主要原因还是现实中很少有东西能够刺激到我的兴趣点,很难引起消费的兴趣。
看完这个答案,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很穷?!
我也觉得我挺穷的。。。
作为八零后生人看到这个问题有点兴趣,可能八零后生人的消费观多是延续了六零七零一代人的习惯,注重储蓄,少理财观念,“过分”理性消费。
毕竟我们这代人也是成年后才慢慢明白了,储蓄≠理财。
从父母一代人身上常见的口攒肚挪,也能反映上八零一代人身上。
说的好点是吃苦耐劳,说的不好点就不好听了。
八零一代人是受了两个时代冲击的人,特别是九零后成长起来后,成了商业社会消费的主力军,给八零后带来的冲击很大——还能这么生活?还能这么消费?这是最初的感受,之后就成了——不就该如此?
总之八零后既有上个世代人的东西,也学习了新生代年轻人的很多观念,从中受益匪浅。
工作后经商的经历也让我更多的会去关注九零后,零零后的消费、理财观念,从他们身上学习。
前几天阅读过一份九零后攒钱报告:
微博这份报告很有意思,讲了九零后这代人不止会花钱,也会理财。
或许很多人同我一样,之前看的更多的是关于九零后、零零后的负债报告。 但讲真,我更相信九零后在攒钱了,毕竟生活在前行,九零零零后已然是社会的新生代主力,不可能整个社会在负债前行。就我接触身边的九零后零零后来看,何止是消费观念好,理财观念也都很好。只是说媒体的负面报道更能引起眼球注意,正面报道不容易引起关注而已。
幸存者效应也严重,人们多会去关注那些月光族,那些负债人生。我认识的不少作一级二级市场,各种货币玩到飞起的青年,他们倒是忙着闷声发大财,一声不吭。
回归正题,新生代年轻人的消费观确实有了诸多变化,可以试着谈谈看:
1、信息化消费、屏消费
这是我认为的最大的变化,也是时代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最大的惠及是新生一代人。
近几十年来本就经济高速发展,有了钱以后怎么花,去哪花才是问题。
信息化浪潮让零售端从商场、市集、天边,直接近到眼前,回溯二十年,不要说海外购物,跨省购物都是很难的事。 新生代无疑受惠于信息化浪潮,移动端的普及,消费变得触手可及。 网购、海淘成了司空见惯的概念。
当然,信息化消费不止普惠了新生代,也惠普了其他年龄段的人,只是说作为零售消费主力,在新生代身上更显眼一些。
又有多少消费是在屏幕上完成,而不是过往亲眼所见完成的呢?
如多点超市、盒马生鲜这些线下超市,都可以屏幕扫描结算,消费结算的时间大大缩减,都是这个时代的普惠。
2、偶像消费、新型娱乐化消费
如有疑问,为什么粉丝经济诞生在当下,疑问为什么新生代会愿意为偶像消费,不如去想偶像时代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及互联网发展羽翼丰满起来。
整体娱乐产业的进步带来了粉丝经济,偶像消费,现阶段大陆在重现的不过是欧美、日本走过的老路。
粉丝经济有如直接消费购买,为偶像冲销量包场购买,应援活动等——都完全体现在了新生代身上,这部分消费主力也是九零后、零零后的新生代——相比之下,我们八零后的主力娱乐就匮乏多了,自嘲KTV、打电动是八零后最大的娱乐。
家庭娱乐,影院,数码产品的消费主力也都是九零后、零零后了。
泛娱乐化的如购买表情包、影音购买、会员充值。多少知乎的年轻用户同时是B站会员、优酷、爱奇艺会员呢?
社交性、潮流行、个性化交织在新生代娱乐化的消费中,由此诞生了诸多新型娱乐化消费。
海外游、各种自驾游,也是新生代消费中的重要部分了。
3、消费与理财共存
开篇就提过,其实新生一代年轻人不止会花钱,也会赚钱。
就我来说,经常看到不少认识的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各种一级二级市场收益截图,也有不少认识的平时看着不起眼的青年人偶尔晒出类似xx年购入房产今天脱手了之类的。午夜党刷朋友圈没事就能看到年青一代的美股党。
只能说叹为观止。
世代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充裕,进而拓宽了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开拓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年轻人太能花钱了,只认为新生代年轻人能花钱是错的,其实他们也能赚钱,能理财。
受益于信息时代,这生代年轻人比上代人更早获知理财相关的知识,银行储蓄已经是老年人的东西,新生代来讲,余额宝是入门,花呗是日常,各种金融工具玩到飞起才是常态。
新名词宝呗青年也算应运而生——一边用花呗一边把不被占用的资金转入余额宝赚取收益的年轻人。说的不就是既会消费,也会理财的新生一代。
七零后八零后恐怕不得不承认,新生代的年轻人整体理财观念都好过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该多向他们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浪潮抛弃。
4、迭代消费
这点我觉得不同于上一代人,上一代人经常是各种家用电器用上十年二十年,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新生代消费中,对于日常使用的如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各种家用设备,迭代频率都大大高于上代人。
其实这点我是认同新生代的消费观念。也如黑兹利特所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破窗谬论),也符合商业世界的自然。
而对各类家用电器,数码设备的迭代不一定代表着浪费,更可能是劳动力的提升,时间的节省。
-
新生代人的消费观念曾给上一代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冲击,而当新生代成为了社会主流后,新的消费观念也就带动引领了新的消费风潮。
这点来说,无论是前代的消费者,或是生产者,都该多加观察,学习。
至少我从他们身上获益匪浅,学到了很多。
很多人说消费主义已经给年轻人洗脑了,年轻人的消费观没救了。
但我觉得,当代的年轻人其实是越来越有头脑了。
消费行为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们这么努力的工作,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点,消费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赚了钱都死抠着不花,那么其实也没有足够的赚钱动力了。
从社会的角度说,假如人人都死攒着钱不消费,那么整个社会的经济流转也会停滞,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所以消费不是坏事,按需消费甚至是好事;
有问题的是过度的消费主义,忽略需求本身,以消费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以及社会地位。
之所以我说现在年轻人其实是越来越有头脑了,就是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其实看透了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拿消费等同于人生价值,忽略实际需求。
正确的消费观应该是需求>实用>性价比>虚荣。
买鞋子和包,只要不是胡乱买,在这种长期耐用,且能够展现自身形象的产品中,一次性投入成本,本身不是问题,只要不失控乱买即可。
而视频会员这种纯消耗品,在上面花钱是属于纯粹的消费,并且是娱乐类消费,对于自身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气质并无较大的提升,这种消费,能省则省,也没有问题。
钱要花在刀刃上,刀刃之外的消耗都是浪费,他们很清楚这一点。
而更有头脑一些的年轻人,不仅是会花钱,也会精打细算利用现金流给自己利益最大化。
消费的时候,能用透支的钱就不动用现金,把现金留下来做活期理财,等到免息期结束,再用现金还钱,这等于是白用机构的钱来给自己套利。
闲置资金,凑足一个整数就买银行理财,零钱就买基金定投和余额宝,从不放活期,收益高一点是一点,这种精打细算,也是一种精明。
甚至现在出现了一个群体,叫做“宝呗青年”,提前消费的时候使用花呗,给自己留足现金;
现金流放在余额宝,按日计息,等到花呗到期就直接余额宝还上。
这种全自动的操作流程,非常硬核。
除此之外,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评估自己的物品使用率以及快感阈值,这就是鞋子包包热销,网站会员蹭蹭的真实原因。
鞋子和包都是长期高频使用的产品,单价价在高频率的映衬下,其实单次成本十分有限,一双能穿1年的鞋,一只能用3年的包,被时间算下来,并不贵;
而视频网站会员,只能带来短时间的愉悦,可能为了某个剧充了会员,1夜看完之后,余下的时间就都是浪费,并且由于快感阈值提升了,可重复利用性也在降低。
这么一看,就能发现年轻人的消费观其实非常正,买包花钱买会员不花钱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另一层的精明考量。
在刚需和长期高频需求上,不吝惜成本。
在非刚需和短期快感需求上,节约成本。
抓住自己的核心诉求,然后低成本的满足,在这个基础上摈弃一切不该有的消费。
然后用提前消费保留最大的现金,再利用现金短期理财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年轻人其实是越来越有头脑的。
买书不看,办卡不健身,买衣服不穿,这些就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因为我们通常在消费某种幻想,而不是实际的内容和服务。
一.金钱不再是最大的成本
过去,面对家务问题,我们会选择自己完成。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选择类似58到家等上门服务平台,花钱换取时间做其它事情;
过去,当我们产生需求时,才会去搜索商品并购买。但现在,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会在看到商品之后立即产生购买冲动;所以我们看到了网红电商、社交电商的快速崛起。
过去,在大家消费力不那么足的时候,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以理智和需求为购物的核心导向,确实需要某件东西了,再搜索,再挑选购买,因此在这个阶段,以搜索为主的传统电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随着人们的消费力越来越强,一种新的电商场景将越发频繁地出现,那就是媒体电商和社交电商。其表现就是,人们可能本来没有某种需求,但可能就因为在新媒体上多看了你一眼,特别喜欢,特别想要,就点了购买链接,买下了某样东西。
天猫上众多卖吃卖穿的各色网红,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般的销售业绩,就是因为出现的时机对了。
换句话说,过去的年轻人是因为需要,所以购买;现在的年轻人,会因为“老娘喜欢,就要买买买!花呗下个月再说......”
十年之前年轻人回家之后可能选择自己买菜做饭,并在菜场砍价,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会选择购买外卖来降低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
所以,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完成一系列消费任务的过程中,金钱不再是最大的成本。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产品所提供的有形价值之外,消费者会更加在意时间成本、购买体验等无形价值。
比如在过去,不会有人为虚拟产品付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购买视频网站、音乐app的会员了,而且还不止一个。人们会为了更好的清晰度、更多的精品视频收看权力而花钱购买,这个本质上就是为了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而做出的购买决策。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餐饮行业的变化:小吃的简快餐化。
过去,小吃仅仅是解决了我们的便利性购买任务:希望在路边赶快找一家面馆吃饱,然后去做其它事情。
在这种场景任务下,人们考虑更多的因素可能是便利性、价格等等,至于环境体验、口味等则不会有太大的要求。
但随着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变化,人们对小吃的体验、口味逐渐有了要求。
现有的小吃餐饮模式和人们变化的需求产生了冲突,“小吃的简快餐化”迎来了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了“遇见小面”、“周黑鸭”、“西少爷”等成功的小吃简快餐品牌。
二.价值观、喜好,从过去的大众化到如今的逐渐圈层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品牌通过权威媒体(比如央视)的大规模轰炸迅速建立认知,然后利用提前铺设好的渠道高效触达用户。
借助这套打法,王老吉、香飘飘、脑白金、静心口服液等等知名的消费品牌能够快速崛起。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据说静心口服液在最难的时候拿出企业的最后一点资金投了央视,结果一夜崛起。
这种奇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基本不会再发生了。
一方面,互联网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消解了媒介的权威,过去品牌很容易借助权威媒体实现饱和式投放和全人群覆盖,从而迅速建立认知,但现在高度分散的媒介环境下很难做到了。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解了过去相对稀缺信息资源以及低效的传播效率。如今,信息变得更加易得、多元化以及高效触达,种种变化促进了人们释放内心的需求和欲望,人们的喜好、需求从过去的大众化逐渐变得圈层化、多元化。同样年龄段的2个人,可能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个热爱二次元,另一个表示无法理解,感觉那就是无脑喜好;
一个热爱天文物理,另一个表示更无法理解,感觉那玩意会把脑子烧坏
......
原来,卖一瓶水就是一瓶水,你只需要告诉我你来自什么山脉、有什么独特优势就行了,比如农夫山泉、乐百氏;
但现在,你卖的不再是水,而应该是某个人格、价值观,比如小茗同学、茶π......
总之,品牌想要实现快速增长,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圈层受众,然后针对性的传播。
那些看似在不经意间成功的事情,其背后往往都存在有迹可循的科学思考路径。
在我的公众号【尼克的商业洞察】中,我分享了一篇关于思考路径的文章《多一种纬度,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与众不同》。
公众号后台回复“思考路径”,即可查看。
更多精彩内容包括:商业洞察丨文案技巧丨营销方法丨个人成长。
推荐阅读:
“如何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关注公众号回复“竞争”即可查看)
“产品中的仪式感如何塑造?“(关注公众号回复“仪式感”即可查看)
“营销中的创意如何发挥?“(关注公众号回复“创意”即可查看)
“参与感究竟是什么?“(关注公众号回复“参与感”即可查看)
我妈妈从小教育,经常用的东西就要买好的,因为一直要用的东西,买好的就是省钱,就是省心。
我妈妈自己就严格贯彻这个政策。
比如,买手机要买最好的iphone。但是一用三年,甚至更久。
电饭煲要买好牌子,每天都吃饭,吃的就是舒心。
热水器要买进口的,不容易坏,还不会出现水温忽冷忽热的现象。
甚至在我买汽车的时候,我妈妈就和我说,买车就别折腾,要开就开十五年,只有开的越久,才能越省钱。所以,直接买了顶配。
这种消费观几十年来,也被亲戚朋友诟病不少。
说太浪费钱了,能用就行了。
但是我妈妈依旧坚持贯彻,每天要用的东西,就要买好的,用好的的原则。
空调要好的,因为一年要用好几个月。
装修的时候,厕所和厨房一定要装修的好,材料用好的,因为这两个地方使用的频率最高。
床一定要买好的,因为人生三分之一在床上。
皮鞋要买好的,大衣要买好的,好的东西不容易过时,而且经久耐用。
我妈妈就一直批评我,说我贪便宜,买便宜货,看着买了很多,实际上穿的次数不多,还容易过时,就是浪费钱。
确实,好的羊毛大衣能穿很多年,经久不衰。
但是,我妈妈从来不开视频会员。
不是说不追剧,而是不符合我妈妈的价值观。
也有例外,就是在小米盒子上,给我儿子开过动画片的会员。这又符合我妈妈的价值观了,因为我儿子每周看动画片的次数比成年人多多了,所以开个会员是很划算的。
为了偶尔的一两集爆款,去开了视频会员,我妈妈不愿意也不乐意。
如果真的很着急想看,确实是会问我要会员账号的。
你说我妈妈,又不是没有钱,而且还是出了名的买好东西的人,为什么要去节约这几十块钱的会员费?
因为节约钱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不符合她的价值观。
我妈妈会为了躺在床上看视频方便,主动去买ipad。会为了存储孙子照片的便利,去购买icloud空间。在我纠结买个好些的显示器的时候,我妈妈告诉我,不如买个苹果一体机,和好的显示器差不多价格,你还能白捡一个电脑,用个五六年,更舒心。
但是,真的不会为了某一个热播剧,而去开会员。
如果现在年轻人都是我妈妈的这个消费观,我觉得精品文化,品质文化在中国就能发扬光大了,追求生活质量成为了消费的前提,这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啊。
这种消费观,是服务于自己的消费观,我自己是很推崇的。
还有一种消费观,表面和我妈妈的一样,但是实际上是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比如买鞋,买包包,买首饰。但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就缩减开支,比如家里的装修得过且过,一个人吃就省钱,和朋友在一起吃就大方。看剧这种一个人的事情,自然也不会买会员啦。
这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别人的,我是不齿的。
一个为自己活,一个为别人活,看似消费观差不多,实际上,谁用谁知道。
我努力赚钱,就是希望活成为自己活的价值观。
我为我有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头像一致)
在公众号的对话框中回复【迷茫】,即可阅读《为什么我们总是迷茫没有希望?》。
回复【黏度】,即可阅读《男女之间,怎么样的黏度才让人感到舒服?》
回复【大学人际关系】,即可阅读《和大学室友生活习惯不同,该怎么办?》,《我的大学同学郑小波用十多年的时间,让我懂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在大学被是有排挤了,但是我在外面又没有其他朋友,我该怎么办?》
回复【职场暗坑】,即可阅读《如何了解你的应聘公司,避免职业道路上的暗坑》
这些都是我自己原创的,结合了自己十几年生活阅历写的文章。都是我感悟这个世界的产物。阅读量超过十万+,关注公众号,回复相关关键词,值得你阅读。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值乎全五星好评,超过一千个咨询者的信赖之选。
知乎用户这里我一定要提一下“生活假象”
广告常常告诉年轻人:青春短暂,生命只有一次,你一定要过的“好一点”
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件事:人生很长
我92年出生,今年应该是是我出来工作的第5个年头,包括实习。
我为什么说长,我来讲讲我家和我的故事。
1992年的3月,我出生在深圳华侨城的一个小医院,华侨城医院。
我父亲当时是爆破工程组的一个高级工程师,急匆匆的赶回来等着我妈妈和医生把我接出来。
当我一直不哭的时候把医生吓坏了,一个漂亮的护士姐姐抱我,我开心笑了;一个叔叔包我,我哗啦啦的哭了……
这个大概就是我的出生了
我是幸运的,当我出生后不久,我爸就努力当上项目经理,在92年的时候,在现在的白石洲买房了。
92年每个月月入过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是什么水平,而且由于是国企,上班吃喝是不用花钱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后续的发展是我直接躺赢,成为人生赢家吧!
不,上帝让我在成为富二代的路上摔了一大跤,再也起不来。
我妈妈有很大的责任
为什么,当时文化里面,可没有“伏地魔”“伏哥魔”这种说法,但是我妈就是那种双“伏弟哥魔”。
我爸从92到他公司破产倒闭,钱基本给我妈管,到最后自己做生意都要找人求人借钱,我爸可能也没想过自己的一辈子那么长,那么曲折吧……
我妈在我几岁的时候,开小店可以一年亏掉10万。
和我爸结婚的时候,要求给他哥上深圳户口,我爸还没和我妈结婚的时候,就已经给我妈上户口了。
后面拿了多少钱到他们家我不知道,就一件事就可以说明了,我爸当年九几年2万块的深发展,也就是现在的平安银行,稍微懂点股票的,应该都知道价值。给我大舅“偷”卖了,我就很奇怪,只有我妈知道密码的,我大舅怎么知道的呢?
我这里必须介绍一下我已故的“大舅”
早年算命说自己会“大富大贵”
我的外公和外婆特别迷信
然后什么都要我家帮忙
先是上户口,后是介绍工作,然后偷亲戚还偷公司。
也许这就是命吧……在医生再三嘱咐不能喝酒的情况下,做着保安的他,带着美梦丢下了一个妻子和女儿走了。
然后顺便介绍下我小舅吧……
我小舅稍微比我大舅好一点,但是也是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的人儿,总是觉得我爸运气好,所以怎么都比他好。
年轻时候做厨师,我爸出的钱。后来我爸开餐厅,让他过来帮忙,因为要奖励给优秀员工100块要其他员工一起闹罢工。
后来找了个贤惠的老婆,这个是真的命好。
之后到东莞开了个做外卖的小餐厅,本来那个时候还挺赚钱的,因为那个时候工厂多,但是他觉得太辛苦,不赚钱,又托人找了个工作去上班。
接着我爸餐厅也算破产了,去做了现在的生意。
最后做餐厅也已经是最后的钱了,想做别的突然才发现,自己没有什么钱了……
当年我爸想过卖房,还好我奶奶有远见,她就说了一句:“如果卖房,这个家就不存在了……”
后来我爸就没有卖房,倒是卖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厚着脸去找人借钱。
人生在你旺的时候,你真看不出来哪些人是你的朋友,真的只有穷过,才知道。
确实,我家我爸是幸运的,但是也是靠自己努力的。
我爸当年骑着一个二手的电单车,早上修机器,中午去拿货,下午回来继续修机器,有时候一修就是一个晚上到12点,太辛苦了……我一度产生过辍学来帮他,但是我爸是非常倔强的人,嘴上很坏,确实个心软的人。
后来也是算幸运的,一年就还清借款,三年就已经买车了,很多辛酸,你不说谁知道呢!
一个几千平方石材厂的老板,借着高利贷做起来,每天靠着和酒才能睡着的老板,他不说,你知道什么呢?
我小舅就是自以为什么都很容易,别人都幸运的人
当看到我爸这样都做起来了,心有不甘,又开始做生意。
总是动不动就我看好了,这个几百万的生意能成。
到云浮和别人合伙做餐饮生意,2年亏了100多万,后续亏了多少我不知道,只知道去年卖房来还债了。这个房子没几年就要还完贷款了……基本都是我舅妈的工资在还贷款,我不知道当时我舅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我舅去卖房的,毕竟她没几年就要退休了。还好的是,有套旧房子住。
去年,我舅一定是疯了……
他把老房子卖了,然后去买了新房,还是和别人签合同全款,当然,合同我是没有看到的。
老房子卖了的钱只有新房房款的一半,那怎么办呢?
他觉得生意那边的欠款还能拿的回来,加上我外公去世前,和我爸“借”的医疗报销款,去搞高利贷,亏的一分没有了……
这里又要说说我的外公了
当年他得肺癌的时候,正是我出来上班的第一年。
当时我是不知道他是这样和我爸说的,反正我爸要是不出钱,他就回家等死,如果当年我知道他是这样说的,打死我都不会去看他。
当时我爸想想,毕竟是老人,加上能报7成以上,钱就先垫吧……但是当时我爸手上没有那么多的现金,基本上上除了做生意的流动现金,基本都买股票了……当时的股票正是跌的凶的时候,活生生的跌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卖了30多万出来。如果你买过股票,你应该能体会那个心情。
接着就是和电视剧一样,我小舅坚决认为我爸是自己心甘情愿自己出的这个钱,所以这个报销的钱就归他了,呵呵……
接着上面说我舅卖房买新房的事情
那么还有一半的缺口填不上怎么办呢?当然是来找我家啊!
开口就是拿40万来过桥,然后合同什么都没有见到。
我就说这帮人没事怎么会来我家来的那么勤快,原来又是来借钱...
这个事情我是不愿意借的,打死也不愿意,同样又是股票行情下跌的情况,我爸这次还是没有直接拒绝,还是心软。还好这次股票跌的多,不忍心卖,如果当时赚钱了,估计他就有心要卖了。
这个事情还不算什么,后面我爸居然找我要结婚买房的理由找我幺爸借钱去帮他们,真的把我气坏了,就先不说人家借不借我,要拿我的名义去借给这帮狼心狗肺的人,凭什么,我就问凭什么,凭他那个不值钱的舅舅两个字吗?坑我家坑的不够还想坑到我身上来?
还好一波操作过后,没有借出去。不是年底我舅那边没钱,谁拿钱还我幺爸的钱和人情呢?真是气死我了。
写在最后:人生很长,靠的住的只有你自己。不要以为你努力就行了,和你同行的人也一样重要。
年轻时候多存钱,多学理财,多学能力技术,少谈没有意义的恋爱,人生很长,一点也不短,多多规划,不要给及时行乐的资本主义思想给侵蚀了。
谢谢你们能看到这里,希望我的经历对你们有启示。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过去封建社会里,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所认为的皇帝老儿和达官贵人们有钱,是扛着金锄头耕地。一个总在深宫大院的贵族,听到百姓吃不上粮食饿肚子时,反应是他们没粮食怎么不吃肉呢?我也不吃粮食呀。
但现在,不一样了。
你吃糠咽菜时,能看到朋友圈的美味珍馐。
你宅在家里时,能看到朋友圈的诗与远方。
今天七夕
就算你一手握着鸡腿,美滋滋地躺在床上惬意享受着假期。
你的另一只手依然会点开朋友圈,看到那些秀恩爱的、晒幸福的…
柠檬精就是这么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修炼成精的。
鸡汤告诉你,你愿意也行。
商家告诉你,有钱就可以。
马云告诉你,没钱我借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割了这波韭菜,让他们的死相难看一点,如何警醒后世的年轻人呢?
韭菜们总很容易信了她的邪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4596259049410560再分享一个英国著名动画师所制作的动画短片,它深入剖析了消费主义和人们有限的收入之间的矛盾,而大批大批的韭菜们便如此地投向了这般的恶性循环之中。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4596445997953024“哥,你是不是被消费主义洗脑了?”
“啥,我咋啦?”
“听说你刚买了个1500的机械键盘,你是不是人家说的小资病?”
反手就是一巴掌,咋啦,不抽烟不酗酒,七夕都没女朋友,我就这点爱好了,你还要对我指指点点。
你表面看到的是我大手大脚几千东西随手买回来,却不知道这是我攒了半年的钱.
从什么时候开始,消费贵点的东西,成为了应该被指责的行为?
消费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而已。
而很多人忽略的是,过度消费和购买贵重品并不是一个等价的概念。
预支未来的钱满足今天的欲望,这叫享乐主义
花了很多钱,买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这叫被商家洗脑。
平时很节约,在喜欢的东西面前奢侈一把,这叫实现愿望。
我大学时候很想去旅游,但是我每个月生活费只有一千多,又不想跟家里要钱。
周末出去做做兼职,终于攒够了三千,去小小的奢侈了一把。尽管没钱了,但我还是很开心。
我觉得这种消费观没问题,虽然有点小任性,但是平时理性消费,偶尔放纵自我,生活不是更加有趣吗?
买贵的东西,不一定是虚荣,只是因为性价比而已。
老一辈人,生活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必须要节约,才能满足生存。
而且尽管他们自己过的非常节约,但是在子女身上,老一辈人也是不省钱的。
比如花钱让子女去更好的学校,为了子女过的更好,拿出养老钱帮忙买房。
而我爸经常跟我说的话就是“买东西,不一定要买最贵的,要买质量好和实用的。不过在你分辨不出质量时,你可以买贵点的”
尽管我家以前家境很差,但我爸从小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我以前觉得。我爸认为应该把最好的给子女,后来我才发现,这是生活的智慧啊。
凭什么人家的东西卖的贵,就是因为性价比高啊。
在某多多上买双鞋子,哟,看着挺漂亮,评价也高,才要30元。买回来一看,实物与描述不符啊。
在某宝上买双鞋子,哎,有视频,穿着很好看,60就行了。买回来一穿,一个月就坏了。
在你有能力甄别商品质量的时候,你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但当你无法辨别质量时候,物美价廉的背后经常是跟商家的扯皮和心累。
贵的不一定好,但是上当的几率更小。
至于借视频会员的问题,我想,主要是视频网站没有开通充值一天或七天的通道。
借会员情况一:在其他视频网站有会员,但是这部电影或电视剧只在这个网站上有,而且需要会员。为了看一部电影充值感觉自己很亏。
借会员情况二:这几天一直在追某部剧,不过广告太多,平时也没追剧的习惯,开通之后不怎么用。
往期回答:
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赞同的小伙伴,顺手点个赞
有不同意见的小可爱,欢迎评论留言。
当代年轻人和老一辈成长环境上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互联网的兴起,这对于消费观的改变影响巨大。
试想在过去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年代,人的认知和自身的阶层是基本一致的,一个人如果出生在社会底层,那他平时接触的人和事也都同样是底层,所以能够坦然去接受现实,消费观也相对比较务实,想的是如何把日子过好。但到了网络时代,这种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哪怕是最底层的人,也能通过上网了解上层社会的生活,哪怕他们穿着几十块钱的鞋子,也能知道现在流行椰子、aj,频繁受这些信息的影响,人就会变得浮躁,催生急于向上层阶级攀登的渴望,也就是虚荣心和攀比心,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当年iphone火的那会,很多人去买只是为了qq上显示个iphone在线,甚至有人卖肾买苹果,对于他们来说,手机带来的“装逼”价值是要远大于实用价值的。
所以在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中,“装逼”是一个非常大的驱动力。鞋子口红包这种价格越高越能展示逼格的东西,都愿意花大价钱去买。而比如开个视频会员,或者午饭多点个菜之类的日常小事,对逼格没有任何提升作用,就反而容易斤斤计较。
正好相反。
爱优腾三家我全开了年费会员。
网易云音乐百度云盘QQ会员潮汐黄油相机之类的都是按月自动扣钱
出门必打车,有必要的话滴滴可以加价到二十让司机过来。
也不会比较哪家水果划算,更不会因为哪个超市比家门口的超市便宜就改变自己的习惯
双十一唯一能搞明白的活动只有满减
因为,这种小钱计较来计较去,绞尽脑汁,一年下来,能省下个几千一万的算了不起了。但是买个名牌包包,一两万就没了,不管是从数额上来讲,还是从感受上来讲,把买包的钱用来生活真的能让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提升。
如果为了买包买鞋,在这些地方斤斤计较,我会觉得过得非常憋屈,这种憋屈不是背个名牌包就能弥补的。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花钱只为开心。
新中产消费里,买房买车会带来很强烈的满足感,但也已经不是全部。消费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的财富和自我的价值感。随着代际的更迭,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有更好的基础,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智慧,也就更早、更愿意发展自我。
还有很多年轻人,虽然收入不高,但每个月也都会花500~1000元买衣服、包包、化妆品。钱不够怎么办?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都是常用的。也会攒钱去旅游去土耳其去纽约,旅费可能是自己和家里各负担一半。
日本的年轻人有一句著名的流行语:“モノからコトへ。”意思是从物品到体验。媒体采访日本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被采访者的回答可以说非常完美地解释了这种变化:“我们平成年代出生的人(富裕一代),物欲淡泊。我不想要好车、好表、西装什么的,快餐时尚就足够了。在我们看来,花钱是为了兴趣和获得经验,比起东西,我们更注重经验和体验。”
“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度过充实的人生。”——日本作家三浦展。
为啥你咬咬牙买几千块的包包,却连一个月20的会员都舍不得呢?说白了:
你不配
你不配背那个包
我单位有个同事,挣着十来万的年薪,买了台30万的车子,算是我们部门里车子最好的了。
但是他其实也就是开着上下班而已,而且为了省停车费,每天都要开车找半天的车位,舍不得停在小区的地下车库,只能在路边停野车。
果然,不知道被什么人给蹭了,车子上多了一道十几厘米的划痕。为了这道划痕,他心疼得不得了,到处张罗着查监控,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人,最后只能自己掏钱修了。
为这事儿他念叨了好几天。
如果他一开始买辆好车是为了“面子”,那大概在我的心目中,他差不多是最没面子的人了,我反而觉得他挺可笑的。
像不像你节衣缩食几个月,“毫不吝惜”地买了个昂贵的包包,却只有重大场合才舍得背出去撑场面的样子?
其实都是开着上下班,几十万的车和几万的车有多大的区别吗?我想未必吧,但是当我那个同事为了那虚无缥缈的“面子”,额外付出这么多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却天天担惊受怕车子又被谁划了。宁可这样都舍不得掏几个月百把块的停车费的样子,难道不可笑吗?
而那些日常生活里几块钱都舍不得出的人,却一下子掏出几千块来个买个包,不也是一个道理么?
包最终是用来背东西,使用价值上几十块和几千块能有什么差别呢?多余的只是是否好看,和品牌所带来的溢价罢了。
我可以理解那些为了更好的品质而选择几千块包的人,而且对他们来说,几千块的包也好,几十块的包也好,都是拿来背东西的。
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为了几块钱而斤斤计较的,因为没必要啊——这才是正常人的思维方式。
而倘若你无法承担那么高昂的溢价去买一个几千块的包包的话,说到底,只是你不配背那么好的包罢了。
或许你觉得一个名牌包能给你带来多大的牌面,事实上在大部分正常人看来,连一个20块钱的会员都冲不起,还要到处借来借去的人,才是最没有牌面的。
说到底,这玩意就跟你朋友圈里面肆意刷屏代购商品,或者群发微信“请你帮我砍砍价”的人是一样的,人脉在他们眼里一钱不值。
一个为了20块钱都要来骚扰我的人,即使你背着价值几百万的包,我也一样看不起你。
懂吗,因为你不配。
作为刚满30的80后,勉强把自己当成年轻人,但是面对比自己年龄更小的年轻人,在消费观上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我自己和朋友的老婆A 来做对比:
我们两人收入情况都不多,一年也就10w左右,三线城市,没房贷,工作稳定。
论买车:
我:比她早三年买车,车价15w,贷款,目前已还清,普通德系。自己的钱买的,还贷那两年比较拮据。
她:只选BBA,预算30,全款,双方父母给钱。买车后婚礼预算降低。
论买房
我:婚前爸妈全款,目前考虑自己买二套房。
她:婚前爸妈首付,目前暂时没有名额购房,后期会卖掉换小洋房。
论买包
我:目前没有买过大牌、5000以内的有几个,其他就几百块钱的小CK,最近喜欢布包,买了挺多。
她:每年大牌入手一个,价格在1W以上,其他包基本保持在3000以上。
论装修
我:因为比她早两年买房,装修费也相对少一些,三房将近25w,夫妻共同财产装修,一般美式风格。
她:他们新房是男方的房子,所以她不出钱,目前男生积蓄加上自己父母给的,装修将近30W,小套二,确实装修得很高级。
论家庭生活
我:基本在家吃,我跟先生都会煮饭,每周出去吃一到两次。基本自己打扫卫生,年底可能会请保洁阿姨大扫除。
她:基本在外吃 或者外卖,两人都不愿煮饭。每月请保洁打扫一到两次。
论购物
我:穿着方面淘宝、海淘居多,每季好的衣服2-3套,其他都是淘宝便宜货。
她:穿着商场购入居多,很少淘宝,潜意识觉得淘宝的衣服low。
论理财
我:目前家里存款的加爸妈结婚给的,将近40吧,有三分之二在股票、基金等理财中,每年算是有些收益,但是不多,理财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她:家庭存款不到5W,她家装修用掉她老公的积蓄,爸妈给的结婚钱买车了,自己的钱存不下来,剩的也就不多。
从对比来看,我自认为自己算是把钱用得比较到位了,没有像父母那一辈那么省,但也没有超前太多消费,但是讲真的,我仍然觉得小A活得更自在。按她的话讲,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去存钱呢,我喜欢宝马我就买宝马,喜欢奥迪就买奥迪,我不愿意开个10W块钱的破车。这不就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消费观吗,我有10W ,那么我花15W也能还得起,我享受了15W的生活,也就接受它带来的其他东西。
像小A这样的消费观,我也算是认同吧,只是自己可能做不到。特别是当年轻人有了自己的小孩,危机感这种东西就会急剧增加,金钱的积累可能比消费更具有安全感。
凭什么要求我们要跟父辈的消费观保持一致?
我就是你们口中的90后。
我不觉得我的消费观有什么问题。
我一没有偷,二没有抢,三没有骗。
天上也没有掉馅饼砸中我。
我也在好好工作,堂堂正正赚钱。
社会在进步,以前大锅饭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我们的父辈呢?
他们年轻的时候,
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省下的就是攒下的,所以他们只能拼了命的节约再节约。
只有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才可以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
现在呢?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已经过去,
难道不能享受生活吗?
难道这样不好吗?
难道要永远保持以前的那种状态吗?
有本事你什么都不要买,只买柴米油盐酱醋茶啊!
还有
我赚了钱,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我为什么不可以买我喜欢的口红,包包,鞋子,衣服,电脑,手机,键盘鼠标?
我凭什么啥都不能花,把钱存在银行里,
一年又一年的贬值。
我知道我该花什么,不该花什么。
我在这儿花了钱,在别的地方省下来,不行吗?
请不要以偏概全
不是所有人都是要借会员的,
我就从来不借,反而,我会开好几个会员。
分享给我的亲戚,朋友。
利人又利己,不行吗?
有位知友说得好 @龚莞婷
我们花大钱来保证生活质量,能省则省则是贤惠的本质。
我看这些话非常恶心,个人的臆想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你别买车啊,你骑车坐公交挤地铁啊,花那么多钱买车不是装逼吗?
你别买超过100块的衣服啊,十几块钱的地摊货也能穿啊,买那么贵的衣服穿不是装逼吗?
你别买智能手机啊,几十块的老年机也能打电话啊,买那么贵的手机不是装逼吗?
你别买表啊,几块钱的电子表不能看时间吗?买那么贵的表不是装逼吗?
你别花钱啊
你不也是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吗?
还有这个,你话说的那么满,打脸的时候不疼吗?
现在的微信传销,我们的长辈们,
清一色的白底黑西服正装头像。
然后逼着我们这些晚辈,
交代出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开户行,行业,住址信息。
不给就是不孝,
不给就是小白眼狼。
然后乐嘻嘻交给那些电信诈骗犯的手中。
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
拼了命也要去银行,给骗子转钱。
警察拦都拦不住。
大妈到银行转账130万给骗子 工作人员拉家常拖延时间乐山大妈差点被骗102万 银行转账前夕民警成功劝阻哈哈哈
话说的那么绝对,脸疼吗?
我真的恶心这些人,外表光鲜,内心阴暗。
眼睛里看到了一粒沙子,就嚷嚷着沙尘暴马上要来临。
喷的就是你!
我跟你们讲,当今社会最牛逼的是这样几波人:
第一拨人:贷款做生意,赢了会所嫩模,输了烂命一条要钱没有。
第二拨人:贷款消费,今天会所嫩模,明天烂命一条要钱没有。
第三波人本来老老实实在上班,突然有一部分他们眼睛一睁:
妈的自己的劳动果实都被前两拨人嫖走了,
不行,老子贷款买房出租,房价不蹦会所嫩模,崩了烂命一条要钱没有。
于是,社会愉快地打出了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