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州的城中村那么多?
所谓的困难,也就不过是钱而已,但主要是城市规划。
老实说,城中村最想拆的是村民。
(很多人对这句话有异议,纵然不拆的长期利益看上去是比短期好,但是拆的短期收益可观。而且,很多人都忽视了穷村民比富村民多,不是每个村民都有房子出租。)
因为有钱,有房,很爽。
不想拆的是辛辛苦苦工作的打工仔。
因为城中村实在是租金便宜。
减少生活成本。
这基本是城中村的意义了。
那么多的城中村拆迁后大都变成了高级商品房,如果继续加速拆迁,那底层人员的生活空间会被压缩得很厉害。
这不是城市规划想要的,一个城市总有上中下的人,这事无法避免的。
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毕竟不是知乎人均985 月薪几十万。
请理性看待。
相信不仅广州,好多城市都有城中村,可能因为广州数量稍多,所以引人关注一点。
广州的城中村,为刚到广州拼搏的人,提供了一个相对低价的住所,解决了大量的居住需求。
从城市面貌来讲,城中村自然不好看,可是,拆迁是需要补偿的,而且要经过一定比例的村民同意(城中村所在土地是村集体用地,拆迁需要征求村民意见),要不然,没法拆。就连修建地铁,只要牵涉拆迁,住户不同意,政府也没办法,所对应的地铁站只能飞站(列车经过不停站),因为不能强拆。
城中村改造,只能一步步来,一个一个村谈,谈好的就拆、改,谈不好,只能留着,不断改善。
广深城中村最大的问题是拆不动,而非那个公仆有良心。广深城中村百平米宅基地起三四层楼那是鼠胆,起六七层是正常,起八九层是有人罩着。其实按《建筑法》农村自建房二层以上(不含二层),均需去走县或区级规划建管流程,广深城中村住宅八成以上是违章建筑。但问题是早期(2017年龙洞还有在造7层的)时候没有扼制,等庞大错杂根深的利益关系网形成,谁啃得动?
沙涌北站附近,十层的握手楼。
我杭城中村拆迁为何快,因为建筑密度仅广州一半,补偿少一半自然快,这少一半是少几十亿几百亿的数量差。三元里村降到杭州城中村的密度明天就登报庆贺又一城中村将喜迎新生云云。
下图杭州九和地块城中村,相当于广州车陂位置,已迁待拆城中村,你们可以看到楼间距与楼高。杭州房价与广州差不多,但容积率小很多获得城中村的土地成本为广州的一半,所以大胆拆。
杭州城中村少,就是因为拆迁总成本比广州少一半,因为第一是密度小,第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少,并不是杭州农民比广州农民有觉悟。
下面就是与此处一路之隔的在2016年已完成拆迁改改造的普福板块。2015年在此买90方+地下车位172万,今年三百万。
如果大家还想在这些一线城市享受9.9包邮,半小时外卖,早上下单,下午送达等便捷服务,如果大家还想享受各项价格低廉的人工服务,就不要打这些城中村的注意,因为有这些城中村,数目庞大的外来木工人群才有地方落脚,因为这些地方相对廉价的租金,那些主要靠从事低端服务业的人才能在日复一日的疲劳工作下存的下钱!看看深圳吧,同样是自建房,农民房多层分包,各路中介彼此勾结,让租房子在深圳如同签一分卖身契.同样的工作,深圳的确能开更高的工资,广中5k的,深圳能开到8k,只不过,广州这边住城中村,一个月能剩下3k,深圳,可能剩不到2k了.
现在广州城中村进退两难。政府拆村的意愿,由于纠纷过多,补偿成本过高,已经不如以往大兴土木的那时候高了。另一方面,就算能够用合适的手段改造城中村,集体决策带来的困扰,以及贪腐问题的严重性,也使得这项决策缺乏实施的动力。我对现在广州城中村的前景表示悲观。
很多北方的同学有个错觉,南方人温柔讲道理。
怕是你的错觉。
政府不是没试过,越试楼磊得越高。
好多人还觉得城中村是祖产,要保护。讲真认真论可能一栋楼只有一层的三间房算是祖产,其他都是90年代以后磊起来的,有个专有名词叫违章建筑。法不责众么。
拆不拆都迟早出事,建筑密度那么高,七八九层密密麻麻握手楼。拆吧一家要1个亿起步的补偿,就地印钱都来不及,给不够就各种群体事件,九十老妪和3岁垂髫都能掀块板砖出来跟你讲道理。不拆么就等哪天火烧连营了,砰一声落一地乌纱帽,后面的人才能有理有据义正言辞滞后30年执法修理违章建筑。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压根就不想拆了……
我要是政府我也不想拆,往东大片的土地,可以圈一大块来修个“xx城”或者“xx新城”,再或者半卖半送的拉一个大企业过来,不但大把的收税,还有成吨的就业岗位。
如果市中心需要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大量的老国企家属区可以拆,还有老城区很多地方的建筑密度还比不上城中村呢。
为啥非要去跟村民集体土地较劲……
表面原因就一个,广州城中村容积率太高,高到拆迁成本不可接受。
容积率,通俗来说就是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高档别墅区的容积率是0.6左右,常见的6-7层老旧小区是1.2-1.5,28/33层的新建小区是3出头,高密度的能到3.5,40+层的最多能有5,珠江新城这种超高层商业会更高些。日本的所谓“一户建”容积率是接近国内老旧小区的,因为虽然只有两层,但是路窄、绿化少。
这张图是自己在广州番禺市桥河用大疆拍的,右侧是老旧多层,左前方是常见的28层高层,右下角是城中村。
这个是天河车陂村,普遍是6-7层,全村的容积率我估计超过3了。白云的城中村很多盖到10层,容积率更高,估计能比肩广钢,超过亚运城。
这亚运城天誉,50+层的超高层住宅,其实容积率不算高的。
容积率越高,能买的房子就越多,环境也就越差。如果通过超高层的方式改善环境,那么建筑成本就要增加。要是按照“拆一补一”,”就地安置“的政策,那么天河、白云等地的城中村必须要建珠江新城这种超高层商业区,或者香港超高密度住宅,才有回本的可能。
就像这样的住宅,毫无生活体验,房屋间距不符合住建部的相关要求(冬至日1小时日照)。
非珠三角的城中村很少有这么高的容积率,拆迁自然容易很多。造成珠三角城中村容积率超高的个人观点。
一是珠三角是改开前沿,第一波富起来。目前城中村盖楼的建筑成本在每平方1000上下,一栋7层楼100万总是要的,不清楚九十年代的成本,但一定不是普通农家能承受。而珠三角拜逃港潮(香港亲戚寄钱回家)和改开,在政策不完善时有钱盖起来相对较高的房子。
二是政府监管力度较低,在2010年以前基本是农民想盖多高就盖多高,全村大部分都是违建的情况下出于公平等原因,很难去要求新建房的村民按3层的标准去建设。
至于城中村为低收入者提供栖息之地,这倒是没错,但类似大学工厂宿舍的房子能以低成本提供更高的容积率,也就是变成成本更低的栖息之地,不是影响拆迁的因素。实际上目前政府也在尝试推进集体土地上租赁用房项目。就是村集体开发高容积率的宿舍。
目前来看,广州城中村改造没有太好的办法。成本太高,房价暴跌的话经济形势导致政府没钱和没需求,同样不会推进改造,或许几十年后的旧28/33层小区也会面临这个问题,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集区也无法改造,只有纽约这样的超级商业区才能支撑改造高容积率建筑的成本。
今天初二,广州超大雨,超大浪…黑色是纹身,我涂了
不更新啦
首先,表明身份:我就是村里的,而且我们村已经拆了,珠江新城某处。
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下面我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讲的,不过看完你就应该明白我要讲的事情。我93年的(之所以讲年龄是因为后面有用),不知道算不算大。我自己是村的,然后小学初中很多同学都是村的,再加上自己各种亲戚都有在不同村里做事情的(不知道这样能不能听懂。不懂就算了)。我不会讲大道理,我会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当然不能说的我会说有这样的事,但具体就别问了。
第一,为什么会有城中村。
其实你会发现市区(就是老城区)他们很多人在广州是没有祠堂的,而村里的人都是有祠堂的,这个问题我不想讲啊,因为会带有各种像我父母那一代之前的一些恩怨,你只需要知道,城中村以前全是郊区,包括现在的珠江新城。至于房子肯定是自己建的啦,一条村的地就那么多,人越来越多,所以房子会很密,在很早期,是可以霸地的,合法的。或者你去用稻谷换别人的,当时的土地就这样。在我父母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现在肯定没有。所以到这里你就知道,根本没有城,以前全是田。后来才成了城中村的。
第二,拆迁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果你在天河的城中村租房过,你就知道,大部分时候都遇到二房东,因为一房东即使有时间也不会自己一个一个房那样打理,至于为什么有人有蛮多栋房,我前面说了,以前地没有这么难得到,第二别人祖上兄弟多,所以地就多。二房东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租金上涨,不然别人拿头赚钱啊,不只是城中村,商品房的出租也是。现在中介都直接和二房东合作,因为二房东房源多,其实对于一房东来说没有什么亏损,所以只能苦了租客咯。
下面分开说:
1,做村干部的全是大房的人,相当于他们会让一个人出来选,那别人人多,自然就容易选上,而一条村不止一个房人,其实天河的村是没有村长一说的,是队长,把村里的人分成不同的生产队,然后有不同的队长这样,然后队长再有几个人,分别负责村里各种事务。所以在村里做事,要钱,但必须人多。这是规律来的。那问题就来了。假设一个生产队(不是一条村。)有3房人。那A房的选上了,B和C的怎么办呢。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人配合在村里是很难展开工作的,别说法律,谁不知道要遵守法律,如果在农村呆过就知道,村里有本事的人说几句好过你和别人在那里大谈法律,这就是现实。所以一个队长下面几个人的工作就会安排B和C房的一些人来做,这样是为了平衡,但不会选死对头,会让那些2边都能说上话的人来做。
问题就来了,一条村不止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里面本来就有不同的各自利益,所以城中村里才会很复杂,我自己很小就出来住了的,我觉得那些所谓的办公室ZZ比村里的那些是非关系各种瓜葛利益都好处理。然后就导致了各种问题:如何和发展商谈,怎么去顾及各类人的利益,怎样相对公平,所以你才会看到有人违建,有人做钉子户,有人各种演戏耍无赖等等等等。
2,为什么难拆,钱真不是问题,你以为村里的人不想拆吗,不过就是有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力连累的全村,最典型的是:冼村。在拆村的过程中要处理,①违建的(就是压根没证的),②宅基地证和房子实际面积楼层不相符的,我这里说以下,基本上就没有相符的,比如证上写3层半(宅基地这个问题也麻烦,一些村民他还用粉红色那种宅基地,大概2000年后换红色了)。但是房子是6层,那补偿怎么算呢,这个补偿不只是回迁面积,还有临迁费。③穷的人家几个兄弟只有一栋楼的,不同层有不同主人的。你以为这些是自己谈好?就是让村里当干部的人去协调的。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几兄弟为了老爸或者爷爷留下来的那些房产争个你死我活,在钱面前,人很少有理智的。上面说的种种没弄好,怎么拆?
3,假设自己村里的利益分配都谈好了,那就要和开发商,会有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要求,我这里说的不只是一条村,而是我知道的:比如,让回迁后的小区保安一部分名额要请回村里的人、建好后幼儿园村里必须要多少比例、管理费优惠政策、祠堂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超级重要)等等等等。
4,拆之前要干嘛?量面积,违建的算不算呢,不算别人都建好了,出了钱的,算嘛,对有证的不公平,这个不是在谈法律问题啊,谁不知道违建要拆,可能吗,拆村强调的是完成工作,是协商的结果。不是赌气啊。怎么在村里划定一个数让多数人能接受的,现在一般是4层半,什么意思?比如你房子6层,只算4层半的面积,不可能拆一补一的,是不可能!怎么算面积,在城中村住过都知道,村里很多房子是漂出来的,就是我假设一层面积是60.二层以上面积是70.这样,那怎么算呢。不同村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5,拆完了,拆掉后的东西属于谁的,你还别不信,真的有人承包的,一条村拆出来的各种东西能卖不少钱,一条小村我算他个一两百万是有的。
6,重建完了(当然建的时候要什么配套啊,每栋楼各种房子大小如何规划啊,甚至名字叫什么都会顾及村民的意见,我还是那句,商量出来的),准备回迁,至于各种工程的进展那些不是村民关心的,这里就免谈,如何分房呢?俗称摇珠。一些是按照选到的号码先后自己选,一些是给房子排号,比如你要90方的还是180方的,不同面积的号在不同的池子里,让你自己摇,出来什么就是什么,完全看个人运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面积不够,或者面积多了怎么办,这时候还是村里那些干部的事,你们协调好了,然后去登记,相当于面积买卖咯。价格肯定比外面便宜啦,注意,村里的房子外人是不能买卖的。其实珠江新城拆过的村,房子里会送什么装修啊,怎么补偿啊,临迁费多少啊,甚至他们的图纸我都看过和知道。不过没啥好说的,因为已经回迁完了。
最后,
你在网上看到很多所谓村的新闻都是错的,因为自媒体就知道乱写,你以为ZF不知道城中村的各种不好吗,其实根本就不是停了,只是在谈而已,我自己就知道天河现在有2条村在谈,已经快谈好了,其实外人很难分清楚村,因为很多村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听过。。。
比较不好的例子就是冼村,那可是保利啊,都没搞定,不过现在在搞第三期了,也算顺利。如果不按照大小来算的话,现在搞得最好的我认为是潭村,无论从开始怎么去组织村民配合,还是和发展商谈各类事情,就是从拆前的算面积,潭村是滴水为界的,就是4层半那个地方直接算面积,违建的补了个建房子钱。免得闹事。回迁的面积按套内的,这个就更加厉害了,买过房的应该知道我说什么。小区里有花园,祠堂保留了,不是拆了重建的,不过就是电梯小了点,至于潭村怎么谈下来的我觉得是ZF出力吧,而负责潭村回迁的是珠光,潭村是珠光的第一个回迁项目,三方都想把事情弄好,所以还不错。
我真不想吐槽猎德的房,小区里面通马路,把楼围起来,感觉就非常不舒服
2019.4.20 21点28分
我很小就出来住了,只不过住的地方都在珠江新城范围,这样不会和小时候的玩伴生疏,所以才知道很多村里的事。
城中村好多东西不能放网上说,即使现实中也很少提起,很多外面认识的朋友都不知道我是村里的,他们只是以为我是那种在天河住的广州人。这个问题就这样吧,大概率不会再更新了。
2019.4.21 08点23分
说几点“常识” 1,不是每个人都讲道理的,特别是村民,在没有利益纠纷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蛮好相处的,但是当和钱挂钩,你就能看到各种人性的丑陋,上了年纪的普遍没文化,就是自己名字都不会写那种,其实农村人是不存在淳朴一说的,哪里的农村都没有淳朴。2,村里的人在遇到外面事的时候很强调“自己人”,可以是自己一家人,也可以是自己那一房的人,所以为什么只到居委和街道,再下面的让村里的人来管,因为那些人在遇到大事时就会分辨谁是自己人。3,其实是先有村,才有城的,我举个例子,杨箕900多年,冼村700多年,潭村600多年(有族谱查的,是真的,而且还有村志),村民一直都认为地是自己的,就是太公传下来的,城中村这个名字就奇怪,村民N代祖宗都住那里,好像却成了异类,城中村是肯定要解决的,时间问题罢了。
至于有人私信我说什么村官tan wu啊,什么各种恶霸,那些不是这个问题上的,而且现在就没有那些,没看到在扫黑除恶吗。别问,问就是不知道。哈哈
PS: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下面写了一些关于广州的东西,写得很杂,而且乱。不过慢慢看下来可能会和你认识中的广州有很大区别。都是些琐碎的事情。那个回答会更新得好慢,因为我很贪玩啊。写回答真的很花时间的。哈哈,就这样吧
长住广州需要准备以及适应什么?2019年4月22日
其实我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就知道肯定有很多人说低价房租或者说强拆或者一些网友在网上听来的所谓“内幕”。所以很多我压根就没提,我说是想从别的角度去讲下“城中村”这件事,我之所以出声是因为我感觉很多人对这个村,或者宗族这种组织搞的异类一样,实际上中国很多地方还是农村,为什么广州深圳的有人关心,(特别是广州,深圳原住民太少了。)因为那里原生在城中村的人在中国是属于有钱的,是能够在网上有声音的,你看到过偏远地区的农民在网上说话吗,不说话他们难道不存在吗?
其实农村的复杂在于它很理所当然的暴露了人的各种丑陋性格,我上面说的关于村民的一些特点,你觉得别人就没有吗,充其量不过是我们受过教育罢了。就随便往上数个200年,中国遍地农村。都一样的,群居抱团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啊,国外一样有各种XX同乡会,这就是为什么村民会有“反抗”,因为他们从心里就认为,这就是我们祖宗的。在广东对于这种宗族的维护算很文明的,去看下福建和广西就明白了。
关于强拆
其实拆迁这种是说得再大,也不过是人民内部矛盾,强拆是最下策,但是广州的城中村却比较特别,下面我说几件事,就明白了。
①天河的X村拆的时候有“外国人”,就是这里是祖屋,他已经是外国籍的人,我知道的就有2个,他们去干嘛了?去了大使馆。至于后来如何我就不知道了,广东这边很多华侨的,这个问题,看如何处理罢了,可大可小。
②村里人有一个特别,平时窝里斗,但是涉及到一些村的大利益时却很团结,比如祠堂问题,比如划龙舟的时候,前者不能愧对祖宗,后者不能在村之间丢脸。村和村之间都有兄弟村,也有世仇(这是真的,A村和B村很早的太公有仇,然后他们的后人就没通婚过,这里不点名),假设ZF真的像看新闻那种直接武力,推平,他们全村就真的敢去围ZF,而且可能还不止一条,因为假设ZF这样做了,谁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我不是说村民什么“造fan”,就是我第一句提到的,这个问题再大也不过是内部矛盾,村民不是敌人。
③你去看天河黄埔那些村里出来的人,他们完全就不是农民,至少在经济上肯定不是,而且特别是大村,他们有的人混得很好,各行各业都有,甚至一些有头有脸的人,所以城中村不过是一个缩影,里面牵涉出来的东西会很多,所以才难搞啊。
-----------------分---------------------割----------------------线-------------------------
说些不怎么愉快的事情吧,在我父母那一代往上的人,假如他们去老城区,他们会说去“广州”,因为在我们村民眼里,早时候我们就不属于“广州”,我们不过是某条村的人,就和番禺人在本地说话不会说自己是广州的,而是:我们就是番禺的。然后全世界都有的通病来了: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这就很尴尬了,村民祖辈都在那个地,然后就因为你们是城市的?看不起我们农村的?所以就导致很多事情,当然问题在年轻人肯定不存在的啊,至于村里的一些婚嫁,我在另一个问题写了,为什么各种村拆迁市区的人没话说,超过40岁的老城区的人都清楚,他们那个年代,当工人是多么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好。而农民?不好意思,他们不是广州的。在我爸妈年轻那个年代,市区的人都说我们“捞”或者形容我们bo,就是土的意思。在工人的时代,他们的穷是在我们看来不过是节约,而我们的穷,是没饭吃,一句话:手停口停咯。说完。
之前有自己亲身经历写过一篇广州的回答,篇幅最多的就是关于城中村。
有什么是你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当然,就像答案中写的一样,我本身对不同城市文化有兴趣,也了解一些相关的材料,结合自身的见闻,我可以大致谈谈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首先,城中村并不是广州独有的,其实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类似情况。因为根源是城市拓展太快,不得不把周边农村用地都加入新的规划中。但是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导致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逐步消化和碰撞的过程。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广州城中村往往历史更加悠久,比如猎德、珠江这种800多年历史的村,往往一个村内有几座甚至十几座祠堂,这是因为历史原因,南方相对北方宗族文化、势力都保留更多的缘故。而北京和上海相对其他城市,行政资源是异常充足的,简单说就是钱和人力都溢出,因此拆迁的力度和决心都更加强大。
而广州从改开之后一直是内地人民南下打工的主要站点。缺乏行政资源的支持,又地处中国自由经济的起点端,自然无法跟北京上海一样操作(整个广东在改开后的发展依赖珠三角制造业,需求大量劳动力)。
此外从时间段上来看,即使是北上的城市扩张,也是在90年代后期得益于经济发展才进入快车道,而广州在更早就作为改开前线探索市场经济,在当时不可能也无法效法十几二十年之后的北京上海。
因此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呈现的特点是:一方面广州市政府采取“小政府”的方式治理,一方面本地的城中村管理也依托原村自治的管理体系延续下来。当然,村自治这里面黑幕也不少,城中村的很多基建设施管理可以说是令人咋舌,例如有的产业明明就在主干道旁边,但里面电信移动网络都进不去,必须用村里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搞出来的奇葩线路。
但是可以这么说,广州的治理经验对于其他的中国城市,启迪意义肯定比北上要大得多,因为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及配套资源,其他城市肯定没法复制。像西安长沙这些地方现在还要抢大学生落户,你能跟北上一样还号称要减少常住人口?
当然现在要产业升级是大时代背景,可以想象今后的治理力度会变大。但还是希望广州能保留住自己平民城市的特点吧。
刚来广州住的城中村,房东不是穿拖鞋的本地大叔,而是本地大叔的儿子,一个上海金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房租1500起,房子就是大家印象中的那些城中村,其他出租的 普遍1000左右,为啥他这么贵,空调,洗衣机标配,你想要啥,加50块钱加一个电器,房间装修,有公寓的感觉,这是他往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这栋房子每层有3到6户,一共6层,关键是除了自己家里的三栋楼,他把伯父叔父及村里其他人的房子租下来了,为啥人家愿意租给他,给的房租普遍和其他人一样,出租人还不用管自己的房子了
接着联合了自己的堂兄弟,表兄弟,成立了出租公寓,两年后在他朋友圈里看到又开了家美容店,200平
一只会生蛋的母鸡,生的还是金蛋,智商正常的人应该不会杀了这只鸡吧
如果要拆,确实能一次性给很多金子,但稍微算比账,这只鸡还能传给后人呢
不觉得这几栋楼是他们家走向豪门的保障吗
这条评论很简单,就是引战地图炮,已点。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理解的“祖宗地”。
1、宅基地只能在本村集体内流转。根据《土地管理法》,宅基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产,只是一种使用权,使用权归村集体。宅基地既不能买卖,也不能继承,但可以在本村集体内流转,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发放证件。
所以“地”仍然是国家的,我们享受的只有使用权,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地上出生,成长,你会对你家没有情感吗?就算您养条狗,几年过去了也会有感情吧,请您先好好自己理解什么叫“祖宗地”。
2、根据《物权法》第152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规定。
说白了这块宅基地上我建什么,做什么,卖了,宅基地所有人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样,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甚至我还可以在上面建个地图炮研究所,或者建个杠精收容所。但是从发展商收购大家的宅基地那一刻开始,这块宅基地的共同所有人会变得更多,考虑到每个人的经济水平不一样,当若干年后楼房变成危楼的时候,维修?拆?重建?哪轮到您一句咱文化水平不高就能解决的事情。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保障农户生活需要而拨给农户建造房屋及小庭院使用的土地。用于建造住房、辅助用房(厨房、仓库、厕所)、庭院、沼气池、禽兽舍、柴草堆放等。农户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出租和非法转让。农户对宅基地上的附着物享有所有权,有买卖和租赁的权利,不受他人侵犯。房屋出卖或出租后,宅基地的使用权随之转给受让人或承租人,但宅基地所有权始终为集体所有。出卖、出租房屋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农户建造房屋及小庭院使用土地,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这就是第二条理据的延申,请您好好熟读之后,再去理解城中村集体改造对我们村民的利益关系,我只是简单回答了几点我自己的看法你就对其中的一个词语高潮了,上来就地图炮引战显得您的文化水平也没高到哪里去。
利益关系:广州某城中村村民。
题主问的是拆迁与其他大城市有什么困难,那我就简单说几点吧。
1、开发商花大功夫,拆了干嘛?对于开发商来说开发该地块是否划得来,简单来说就是开发价值。
2、拆的时候村民与开发商的利益冲突,这个尤为重要。从回迁房到补偿再到回迁房容积率配套各种各样。
3、历史遗留问题,这个有很多,地域与某些村企业与生产队自留地甚至各方利益账目与分红。
4、能否保证拆迁的过程安全因素,拆迁中的钉子户如何安置处理,以及某些不满拆迁村民的反抗。
5、政府是否对该地域有明确的规划,比如建金融城,或者物流中心,诸如此类。
6、失去了低生活成本的乐土,社会某些一部分低收入群体与刚到广州的毕业生何去何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顶得住每个月2000+的月租小区房,过多的社会无业游民政府可不想看到这些。
7、大部分村民的对土地的留恋程度,因为拆拆迁全部村民上楼,世世代代的“祖宗地”可能就真的没了。
综上所述,在广州城区这个已经如此成熟的地域,大拆大建已经开始不太可能了,如果没有十分大的开发价值,我相信在城区内的城中村应该是“微改造”,而不是整体拆迁重建,包括我们村目前进行的也是这种改造。“微改造”顾名思义就是保留城中村主体,把消防与安全治安卫生搞好,把村中主干道重新铺设,增加排污管道与维护升级电力设施,增加巡逻治安与卫生保洁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村里面的环境好了,治安好了对于村民的主要来源收入房租也可以对应增加,政府不就是想这样吗,社会更加安定,每个人安居乐业,这样对社会与村民目前利益来说应更有好处。
当然是用目的反推原因。
拆城中村为了什么?
获得发展用地。
赚钱。
一、广州大,完全不缺地。
拿城中村最少的一线来说。
深圳都没地了,地价起飞,不拆都不行。
深圳建成面积过60%,这种情况还是在深圳是一个多山的城市的前提下。
广州呢?
珠江西岸都是平原,东边沿江,东江-增江沿岸都是平原。
建满的只有海珠荔湾越秀天河。
还有800平方公里的番禺,480平方公里的新黄埔,1616平方公里的增城。
而且还林子多啊!连拆都不用拆!
所以,没地了?
科学城,知识城,科教城,地圈起来。
一路向东不回头。
广佛?有穗莞深好吗?反正都是广府。
西边荔湾都旧成什么样了,那些西关老屋容积率还比城中村低多了,而且原住民有都是老实的城市居民建都不敢建。
结果呢?
要么是拆的早城区变郊区,要么熬成文物了。
什么容积率成本都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和你竞争的不是城市,是绿油油的林子啊。
二、广州财政能力有限
可怜我广州,国税缴纳第四,结果连一大堆二线都排不上。
所以没有办法啊,省城要扶持粤西粤东,吸干净粤东血的某特区一分钱都不给。
拆?
拆不起啊!
不如圈林子。
很简单,如果在天河区有一栋房子,不高,就5层,每层能间4个单间出来,地段不怎么好,每一间800,这样每个月稳稳当当的不用996都能有1万6的收入,一年能有19万,如果懒一点,直接便宜一点,整栋租给二手房东,在家里蹲几年豪车都能触手可及,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来说,这么可观的一个收入,政府的征收可有可无。
而现在按规定貌似是四层以上的就没得赔房子的,按平方数赔钱,那征掉无非就是赔四套房子再补一点钱,自己住一套其他三套放出去租,4千一套,一个月也就1万2而已,算起来也没以前划算,更重要的是,城中村你基本找不到一栋能有五层这么矮的还只间4间房的房子,这么一算,你政府要来拆迁,可以,但你开出的条件必须不能比现在差,不然我为什么要给你政府征?就为了那几套新房子?我收租照样能供一套甚至两套。
另外一点就是,被征收了后的房子更难管理和租出去,你没看错,是更难,在城中村,一个房间哪怕是被闹翻天,你也不会心疼,最多花几千块就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但如果是商品房尼?恐怕租客开个小聚会都能让你头疼要命,更别说闹翻天了,而且这些房子翻新起来更花时间金钱精力,租客的受租面也比较窄,租客来租房子还要动用火眼金睛,所以当你打开那些租房子的软件时,很多都会备注:只租给女性。
但广州的发展不能没有城中村,因为发展就意味着要不断的补充年轻的劳动力,而这些倒霉的年轻人,能住得起的就只有城中村,要知道妖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在一线城市里垫底的,2018年平均工资只有4.8k,歪管知乎上吹得怎样年薪百万,这个现实实打实的问题还是没法去不面对,那群拿着这点工资的人能去哪里住?要不去离上班地点车程要上小时的郊区,要不就只能进城中村了,那是大部分刚出来社会的年轻人唯一能住得起的地方,当年我也是在城中村熬出来的,说句实在话,还真的多得有这些城中村,不然广州这地方,天桥底都没得住。
作为在广州呆了10来年的外地人,必须赞!点赞城中村!
头五年住城中村,单间250,就是一间房加极小阳台很小厨房很小卫生间。大概15平吧,一室一厅320,两室一厅420。直到现在,经过涨价,同事还有的能住320的单间。而小区租房,80平不到都要2000以上,两个人摊也要1000多,4个人挤着住?远不如城中村一人住一室一厅啊。买点电器,小冰箱小电视小空调,装好之后照样舒服。再看人力市场招普工,我看着从2000加到2500到3000再到3500甚至4000,同时间段对比,城中村租房价格真的很便宜。至于生活便利,哈,我住城中村,半夜1点饿了都能出门吃个夜宵,买啥都有,还便宜。到小区里面就瞎了,只能家里备点干粮。
城中村房子小,采光,通风都差,这是事实。但是出来工作的,根据自身收入,可以量体裁衣。要攒钱做事,还是多花点钱提高生活品质,个人选择。城中村就是给我们一个便宜,体验稍差但能接收(我反而更喜欢城中村,太方便了)的选择。对于很多要存钱,收入又不是太高的人,城中村是不二选择。如果广州没了城中村,外来人员只能选择小区租住,普工能接受?厂里解决住宿也是大麻烦的。所以没有城中村,普通制造业的工人从哪来?花销大,存钱少,谁还愿意离家出来找事?
我老家不少年纪大点的人,想出来找点事做,又担心到外面活不下去,说广州1000一个月能活得不寒碜,不相信。估计看电视里那些滤镜里的都市画面,觉得太遥远。后来出来一看,几个城中村转一圈,惊呼: 吃饭比县上饭馆还便宜,500块一个月有这么大房子租?彻底踏实了。城中村就是这么一个选项,省钱,方便。
城中村最大的问题,我住过有深切体会。就是安全保障。治安,消防,交通,这三点最重要。城中村小偷小摸太多了,人员复杂,很多时候是房东没有装防盗锁防盗网,租客是不愿意花钱搞这些的。不过这点几年前就在改善,现在房东不装好的,租客来了一看,掉头就走。居住调查的经常上门登记查身份证。消防我认为一直做的不够,房子多人多,又离那么近,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说是每户要配灭火器,执行怎么样,反正我住过的几个地方,就是做做样子。交通上,主要是城中村周围,交通安全太差。至于村里面,反而没事,管它什么车,最快的是电瓶车,也不一定比跑步快,不容易出事。城中村对外的路上,交通真的很差,红绿灯不够,有也管不住随意穿行的人。逆行啥的经常见,各种车乱跑,路况还差。解决了这些问题,城中村真不比小区差多少,如果到时候房东不死命涨租,城中村真的就是制造业的理想伴侣。
谢邀。
刚来广州的时候在天河棠下住过四年,后来买房在东圃,旁边也是城中村,因为职业的原因,也经常去海珠区、白云区、番禺区的城中村里的服装公司(工厂)办事,因此也对广州的城中村有一点了解。
城中村为什么这么多?很简单,城中村就是以前的农村。了解农村的都知道,农村一般是聚居,很多户人家集中在一块,各建房子居住生活。周围是农田、道路、河流、池塘、山头、荒地之类的,以前的广州郊区也是这样。广州自古以来农业、商贸发达,村落繁多。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以前的农田、滩涂、荒地、山地被开发成了工厂、商务区、商业区和小区,这些用地被开发起来后,原来的农村就被现代化的商业包围了。随着这些土地用完,就轮到这些城中村了;当然也是因为城中村尤其是现在市中心的城中村与现代化的城市反差有点大,需要改造一下。
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村民们不断新建楼房并不断把房子加高,出租给外人人口获取不菲的租金。
很多城中村还会成立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发展中心,商业开发本村土地,比如建工厂和商业广场,村民们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有的城中村分红惊人,比如我以前在天河棠下的房东,她在棠下有四栋房子,在旁边的骏景花园分了两套房子,在员村的美林海岸花园分了一套房子;2003年的时候,她说棠下每个成年村民每年都可以获得18万元的分红。在棠下,最著名的项目是好又多商业广场,这个商场也是以前好又多在大陆最早、销售最好的一个店。后来沃尔玛整体收购好又多,棠下这个店直到最后才搞定。因为1996年建的时候,棠下经济发展公司是大股东,加上这个店一直以来盈利能力颇佳,沃尔玛要拿下,肯定得付出很多。另外,棠下还有一些工业区,租金收入不少。以前传说天河软件园棠下占股份,后来又有人说是广州市直接开发管理的,与棠下没什么关系。
上面是天河体育中心——天河城、正佳——珠江新城区域,现在广州最现代、最繁华的地方。但在四十多年前,这里就是一片农田、荒地、池塘、田间小路。得益于1987年的六运会,这里才开始发展,并迅速成为广州的新中心。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城中村是天河村、石牌村、冼村和猎德村。其中猎德村早已被拆迁改建,石牌村和冼村基本被清空但还在纠缠,倒是位于黄埔大道和天河路交汇处的天河村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动静,存在感也很低。
上面是东圃的黄村,北面是奥体中心区域,得益于2001年九运会,也是建在一片农田荒地之中。只是,黄村的体量比较大,地理位置属于天河区的最东端,城市气息不算很浓厚。
这是海珠区的康乐村和鹭江村,旁边是中山大学和中大面料商圈。康乐村和鹭江村以密集的服装厂、面辅料仓库闻名,这里是海珠区的最核心区域。海珠区已经把康乐村和鹭江村列入了改造计划,但可以想象改造的难度有多大。单是清理那些工厂就是一个大工程,去年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几次群体性事件。就算把工厂赶走了,如何满足村民们更是需要费钱费劲。
至于拆迁改造,只要给的钱足够,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广州虽然发展很快,但需不需要完全改掉这些城中村是另外一个思路。很多人的关注焦点都在天河区的冼村、石牌村、猎德村,因为这三个村是在广州的新城中心,但天河区东部和北部、黄浦区、白云区、海珠区、番禺区有很多规模大的多的城中村,还不算远郊的南沙、增城、花都、从化。如果把这些城中村都拆了重建,广州房价怎么办?政府愿意吗?
有趣的问题。以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多年的观察和理解来讨论一下吧。
首先,包括广州在内的岭南地区农村有较强的基层自组织能力。
在历史上,岭南地区的农村社会往往是各个不同时期的北方移民建立的。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一方面会让已经迁来的移民群体人口爆炸,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吸引新移民,构成所谓“马尔萨斯陷阱”,人口超过自然资源承载力,不同群体间因为争夺耕地、水源等资源产生激烈的争斗。
这些争斗既有族群之间的——例如清朝残酷的“土客械斗”,还有同一族群内部的各个小族群之间的,例如同样讲粤语的相邻村庄之间的械斗。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格局下,各个村庄必须变得更组织化。组织化的表现既有实体层面的,例如“围村”,也就是把村庄堡垒化,以及通过村庄或宗族的名义持有“集体土地”,尤其是填河填海出来的新土地;也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例如通过先祖崇拜团结宗族,利用地方神崇拜(祝融、玄武、妈祖等)团结同村庄的主要宗族,在重要的节庆(清明、端午、冬至等)举行仪式来反复强化村民对村庄组织化的认同。
而PRC时期的政治运动(公社化到文革)除了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度之外,对岭南村庄的宗族影响不大。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可能就在于之前的严苛环境留下了组织度更高的村社宗族势力(我不太清楚当时广东地方官员是否在行政风格上也有差异)。
文革之后,岭南地区,尤其是珠三角的村社传统势力恢复得很快。因为改革开放带来了该地区的制造业繁荣,从而盘活了村庄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先不说在土地上建设自办企业,哪怕仅仅建厂房、市场、住宅纯粹靠租金,珠三角的村庄都可以拥有巨大的财力。有趣的是,在PRC建立之初完成的土地所有制改革恰好保障了村庄必须以“集体”的名义来支配这些资产,而这些“集体”的背后往往又是宗族势力。作为对比的是,如果是在四川、河南、湖南、安徽等省份,文革后哪怕有人想要恢复当地的宗族势力,也会面临因为经济劣势,本土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局面,宗族自然会瓦解。
最终形成的局面是珠三角的村庄形成了村委会、村办经济实体(公司或联社)和村内宗族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只要珠三角的经济能持续繁荣,它们就能保持非常强大的内在凝聚力。
具体到广州市。
清朝的“省城”大致位于白云山南麓到珠江主航道之间。PRC早期紧贴着旧城的地方有一些被开发成了党政军机关以及国营工厂。到了改革开放后,轻工业+贸易的模式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广州往西马上就是佛山地界了,它的扩张主要是向北(现在的白云区)向东(现在的天河区)和向南(现在的海珠区)。
在这些区域里,土地的利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导的拆迁征地,一种是本地村社和村民自行建设。PRC的土地制度下,村社的宅基地比较类似私有制,虽然所有权在村社,但使用权在个人,用于农业、工业和公共事务(例如卫生院、供销社和小学)的土地是集体所有。
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拆迁征地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征公共土地难度要低得多,因为只用面临村社领导者这一个谈判对象,不管是报价还是手续流程都简单。而征宅基地呢,每户人心理价位都不一样,如果有些人同意有些人不同意,土地征不成一整块,也没办法开发。而如果要启动强拆,村里的宗族就会展示战斗能力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拍摄地冼村,在2010年就发生警察和城管两千人强拆村内市场(注意,这还没有动到个人宅基地),深夜被抗拆村民击退的事件。
因此,政府主导的拆迁经常形成“绕着居民区走”的策略,最后就自然变成了“高档小区围绕城中村”的格局。
有意思的是,一旦“被高档小区包围”的局面形成,村民对自己的宅基地的价值评估又会变得更高,反过来提高了拆迁成本,让拆迁变得更困难。政府也只能选择不拆近处的城中村,而去征远处村庄的农业/工业用地。
所以,天河区西部、海珠区中南部、白云区南部形成了茫茫多的“城中村”。除了少数有政绩需求的项目(例如当年亚运会筹备阶段要求搞定猎德村)外,拆迁进度都不会特别快。
个人觉得,城中村现象是广州近3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岭南人的独特的性格理念相互作用的结果。
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连广州市的杨箕都还是城郊结合部,现在的广州大道以东地区更是一片农田的穷乡僻壤,一个个自然村孤零零的散布在田野中,到隔壁村子走个亲戚几公里路那都是出远门了,直到90年代广州城市化建设的触角才开始扩张到这个地方,谁能想到十多年以后这个地方会成为广州市房价最高最豪华的CBD——珠江新城?90年代中后期广州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到2010年前后,珠江新城已经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如今广州城区几乎已经扩张到了珠江新城往东30公里的增城新塘,21号地铁线甚至已经延伸至距珠江新城东北60公里开外的增城广场,这速度也是没谁了!
相应的,向南至番禺南沙,向北至白云花都,向西至广佛交界,广州城区面积呈几何级增长。
1980年,广州城区建成面积136平方公里
1990年,广州城区建成面积182平方公里
2000年,广州城区建成面积431平方公里
2010年,广州城区建成面积843平方公里
2015年,广州城区建成面积1237平方公里(统计口径不一,或略有出入)
城市化建设步伐快如燎原之火,其中闪烁着独特的岭南智慧。北方多平原,北方人习惯了直来直去,搞建设摧枯拉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人家祖坟都想着能不能给挖掉移走,街道必须横平竖直宽宽的,房子必须建的方方的。而南方多山地,南方人也更加温婉随性、因势而变,修个路遇到屋子拐个弯,遇到小河也要拐个弯,城市扩张遇到个村庄,首先想到的不是拆了它,而是绕过去,毕竟那么广阔的空地修起来省事的多,拆迁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能不大动干戈就尽量避免,万事和为贵(和事佬),而且毕竟着急赶路的时候速度第一,等将来得闲了再回过头来再收拾这些烂摊子(拖延症)。
看看广州市的路网,有几条是修的东西南北直直的?有些时候一条路到底是向东向北还是向东北都说不清楚,外地货车司机一到广州就晕的没边了,绕来绕去总能被交警蜀黍逮个正着。连城中村里的小路都能修成弯弯曲曲,街两边的村屋也是参差不齐,形状各异,可以说相当随性了。
城市发展太快了,以至于广州近20年来迅速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奇葩景观,而这些城市包围之下的村落恰好为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栖身之地,相比起外围小区动辄三五千的房租,城中村几百元就能租到一套出租屋,这算是这个冰冷现实的大城市能提供给他们为数不多的“温暖”了。
然而,随着聚居人口数量攀升,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火灾隐患、治安恶化、垃圾臭水、藏黄匿毒、私搭乱建,一些城中村甚至出现外来同乡大量聚集的地缘势力扰乱社会管理的情况,城中村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灾区。
原本是个结节,忙着赚钱没时间去医院,结果过两年变成肿瘤,治疗费用怕是不菲。然而,现在政府在旧村改造方面也是下了决心的,特别是外围一些区,比如开发区,充分汲取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教训,坚持建设与旧改同步推进(主要还是财大气粗),十几条村几乎同步启动旧改,目测又是一大批千万富翁拆二代要诞生了。
城中村是广州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景象,随着城市化步伐进一步精细化发展,特别是大湾区中心城市建设提速,这些问题始终是要解决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逐步向房租相对较低的主城区外围搬迁,进一步为广州城市化建设做贡献。
对广州的未来依然充满期待。
城中村是广州的良心。
是广州比其他城市更具有包容性的铁证。
简单归结为两点:
一、广州行政当局比较温柔,讲点良心。
二、广州本地人比较团结,不好整。
补偿?广州的几大著名城中村都是城市核心地段,放在北京上海的话,在禁止强拆和拆迁必须合理补偿规定出台之前早就给强拆完了。
三更一波:
实在受不了某些人了,特例、预设就不要再拿来讨论了好吧。
1.不拆迁不代表你是千秋万世的,集体资产的永久产权国有化那是不可逆的潮流,今天不拆就是永远都不会被处理?有些人想得真简单。
2.我不说什么了,包括自己在内,亲戚朋友南至瑶台三元里,北至江夏萧岗,也算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集中地了,期间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改造拆迁也挺多的,凡是拆过,或者有深度了解过拆迁的人,无一是抗拒改造的。别跟我说有一户有两户不愿拆的事了,特例有讨论的必要?
3.城中村人基本面是,富足,人脉OK,房车不缺,8090后一代教育条件不错。
不知道某些人怎么这么喜欢预设城中村是人傻钱多,无脑败家,富不过自己这一代?说得像拿着每个月万把块钱的房租分红就是千秋万世,拆迁拿回大量房产现金就不会投资(连存银行都不会),必然败光。
拜托,都9102年了,到村里逛一圈看看再来预设好不好。
4.总有人喜欢扣帽子,支持拆迁就是托?这阴谋论真是不得了!难道不是反对拆迁的都是酸柠檬?
总是看到少部分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拆亏了的人,而无视大部分拆迁之后滋润得飞起的。
大概他们真不知道村里房租几乎10年没怎么涨过,而旁边商品房的价格飞涨10倍了吧。
————————————————————————————————————————
二更一波:
亮一个观点,只要是正常流程拆迁改造,或者是近几年的拆迁改造,绝对都是大赚不存在亏的。(类似当年大学城的事这里不讨论)
很多人真的经历过拆迁,或者认真研究过大部分、正常的拆迁改造再来谈论好不好。
统一回答以下几个普遍的问题:
不要脑补了,不存在拆了房子强制选择现金补偿的拆迁改造好不好!!
以我自己为例,流花湖下穿康王路隧道的工程拆迁。
现金补偿没人选,两个房屋补偿的方案。
1:原地回迁,大概是1.1*拆迁面积+拆迁补偿+重建完成前50*平方/月的租金补偿。
2:异地安置:大概是1.6/1.3(忘记了是1.6还是1.3,应该是1.6)*拆迁面积+拆迁补偿。
另外,两个方案的选房都是有一定面积弹性了,我自己66平方的房子,乘上1.1的系数,原地回迁应该是70平方出头的样子,最后选房是可以选到100平,多出来的20多平,落成后是要以每平方20000来购买的。
城中村的改造就不举例了,方案大概也差不多,只是多了集体财产的分配问题,各村各例。
这位朋友的大房换小房也蛮多人提到的,但也是不存在的好不好,不要偷换概念。
如果硬要说大房换小房有没有?是有的。但绝对是因为违建/抢建或者各种违法原因,你大房的面积有部分不被承认,但违法了那是没什么好说的(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包括原答案说到的那栋楼),不违法的部分是没有问题的。
退一万步来说,只要自己的资产里这种违建的比例不算特别高的话,拆迁还是很赚的。
还有一点,城中村改造是集体资产+个人资产改造,是不是各位评论的大神根本都不在村里,没想过集体资产的事?就算是我这种,从小在市区长大,只是户口在村里,现在回村住的人,基本没啥个人资产,也是双脚赞成拆,为啥?生产队集体物业的补偿可不少,那才是重点!
————————————————————————————————————————
以下是原答案:
多少答案真的是纸上谈兵,看上去连广州都没来过就在侃侃而谈,分享一下真实的经验吧,本人就是白云区某非常靠近市区的村民(但在村里的物业、股份啥的比大家族少多了)。
————————————————————————————————————————
1.广州的城中村多不多?多!但不是所有的村都是城中村,有很多是真的农村。
主要分布在白云、天河、番禺以及越秀、荔湾、增城、罗岗、黄埔的少量地区。
2.城中村里村民很有钱吗?不一定。
主要看两个方面:
A是村里的基础经济条件怎样,像天河的几大城中村,基础经济条件很好,当然就富。
B是要看村的分配制度,分红如何分配、个人股份是否世袭等等,都会影响到个人的分红,有部分城中村是挺富的,但由于分配制度问题,财富都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上,大部分人则不太富。
PS:平均来说,只要是靠近市区(离天河越秀公交车程1小时以内)的城中村,土著村民分工+房租等收入,不工作养活家庭问题不大,大概差不多是个CBD白领的收入水平,那些吹得玄乎的隐形土豪,其实没那么夸张。靠分红,富不了!
3.广州的城中村拆迁难吗?不难,但时间很长。
先来看看,其实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是一直在有序进行的,只是很多人都看到的都是极端的例子,一是冼村。
二是一路之隔的猎德。
这两条土豪村,一是乘亚运会之风飞速改造,千万富翁满地;二是荆棘满路,每每经过都看着挂满横幅标语。
很多不了解的人都是以为这两条村的改造就是样板,要么觉得改造很快,就是砸钱,村民乐意;要么觉得改造很慢,各种问题,村民不乐意。
但其实,这两条村并不具有代表性,真正的大多数城中村改造是这样的。
就算是政府乐意,开发商乐意,村民乐意,要弄一个改造项目下来,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搞不定。
4.广州拆迁缺钱吗?个人认为不缺。
现在的拆迁基本上是开发商投标项目的形式,钱是开发商搞定的,哪需要政府出钱。而且,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投入真心不高,别看动不动造就一村的富翁,但一条村算起来其实没多少人,比起改造起来的经济效益,那丁点投入算啥呢?当然,北京路等商业区的改造除外。
5.村民乐意拆吗?懂的都乐意,但大多数人不懂!
讨论起这个问题,一个个都是经济学博士的理论一套套的来,觉得拿这么多钱肯定乐意啊,说什么不拆是有良心都是狗屁。
但是,实际上不乐意拆的人还真的不少,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高材生,而更多是书没读多少的普通人。
下面是今年我跟亲戚的对话:
我:如果我们村早点拆就好咯,虽然我的资产不多,但分个一千几百万下来就爽了。
外婆:拆了我们到哪里住?拆了没有分红怎么办?拿那点钱有什么用?吃西北风啊?
表妹&舅母:是啊,现在一个月收两三万的租加上分红多好,集体的资产还是永久的,拆了到时候国家就收回去了。
我:不是的啊,你的房产会按政策补回给你的,还补一大笔钱,加上集体资产补偿,差不多等于凭空变成新房子,升值了还补你一大笔的钱。集体的物业还是会重建归还一大堆,分红以后还只多不少。
外婆&舅母&表妹:哦。
这就是大多数村民的想法,还有很多说了不信或者说不服的,这才有了某些钉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