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王吕志和是怎样发家的?
香港大亨从事的行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产业,一类是金融业。吕志和虽然与前者沾边儿,但却不止步于此。与城中大亨相同的是,他的发家起源于战后,不同的是,真正令其跻身大亨之列的是他73岁时,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涉足的澳门博彩业,并在2018年以190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三,成为榜单前十位中惟一一位资产来源为博彩业的富豪,身家超过了外界印象中的澳门赌王何鸿燊,因此被称为澳门“新赌王”。
弯弯的一字笑眼、标志性的黑色鸭舌帽、年届90的吕志和近期在香港嘉华国际中心顶层接受财新记者专访。他看上去颇有神采,吐字、思路均很清晰,并不给人耄耋老矣的感觉。
嘉华集团由吕志和一手创建,拥有房地产、娱乐休闲、酒店和建筑材料四大板块业务,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主营地产业务的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博彩企业银河娱乐集团有限公司。
过去一年,香港大亨们如李嘉诚、李兆基纷纷交棒退休,吕志和却依然活跃在工作一线。“他每天仍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开会商讨业务。”吕志和的心腹说道。“70多年的工作经验,无论好坏成败,都想传给身边的伙计。”吕志和这样对财新记者说。
1929年,吕志和出生于“侨乡”广东省江门市,5岁时随家人迁往香港避难。13岁的他靠 着在路边摆食品档赚到第一桶金,从倒卖花生、做沙琪玛,到制作混杂着木薯粉、油渣的菜肉 包,再到木薯粉批发生意,吕志和称:“只要有一丝机会就做一丝生意。”
战后的吕家人重回故里,十几岁的吕志和则选择留在香港。他从汽车零件行的学徒做起, 三年后买下铺头再度当起老板。随后又将目标瞄准战后被弃用的重型机械,做起了贸易生意, 此后干脆直接做起了土木工程项目,开山、填海,完成香港观塘区的拓荒。20世纪60年代, 他试水房地产,然后又进军石矿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房地产业的“造富时期”,李嘉诚的长江实业(00001.HK, 后 为 长 江 和 记 实 业 ) 、 郑 裕 彤 的 新 世 界 发 展 ( 新世界发展(00017.HK) - 大型物业及投资发展商 ) 、 郭 得 胜 的 新 鸿 基 地 产 (新鸿基地产(00016.HK) - 香港最大的地产商之一)均在上世纪70年代登陆港股市场,李兆基的恒基兆业地产(恒基地产(00012.HK) - 香港四大房地产集团之一)也在 1981年进入资本市场,造就一番“大时代”。当时掌握了上游原材料——石矿建材的吕志 和,如果在下游领域住宅和商业地产全力发展,香港地产“四大家族”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将手中的土地拿来盖酒店。
20世纪80年代,他与在美国读书的次子吕耀南开始闯荡美国酒店业;90年代,美国受波 斯湾战争拖累,经济衰退,吕志和趁此机会密集收购美国数十家酒店,鼎盛时期更是成为全美 前12名的酒店经营者。相较于香港很多企业家较早确立发展方向,吕志和则一直在尝试与拓展 多元化,从香江到濠江,到了古稀之年还在“创业”。
1999年,澳门刚完成主权移交,但因经济衰退严重,连续四年负增长,失业率上升,而让这座城市赖以为生百年的博彩业滋生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整座城市的发展陷入困境。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选择向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开刀——打破博彩业的垄断格局,开放竞投博彩专营牌照。2002年,吕志和带领着银河娱乐,与20多家企业竞争,最终在澳门的三张赌牌中夺得一席之地。
此时,吕志和已73岁,这对很多人来说已是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而当时的吕志和,一是博彩业的“门外汉”,二是未涉足过澳门业务,三是要与众多从拉斯维加斯到来的博彩高手分庭抗礼,难度不小。
吕志和在这一步上,走得格外大胆,其标书承诺的投资额接近百亿澳门元,是另两家获得赌牌者永利(40亿澳门元)和澳博(44亿澳门元)的2倍有余。不过,他的发展路径与其他人稍有不同,他倾向于建造综合度假村,强调非博彩(Non-Gaming)业务的发展,在澳门实现“MICE”模式(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会议及展览、娱乐)。
2005年,吕志和让银河娱乐通过借壳手中上市公司嘉华建材,完成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操作,成为香港股市的首只博彩股。2013年,银河娱乐晋身恒生指数成分股,股价迅猛上涨,吕志和的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现阶段港股市场的博彩股中,银河娱乐的市值达2422亿港元,仅次于金沙中国(01928.HK),远远高于澳博控股(00880.HK)、永利澳门(01128.HK)等其他公司市值。银河娱乐2018年的年报显示:公司于澳门经营三个旗舰项目,包括“澳门银河”“澳门百老汇”以及“澳门星际”酒店;公司2018年度收入同比增长14%至552.11亿港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9%至135.07亿港元。
吕志和也积极在海外市场寻求商机,对于确认开放博彩业的日本,也跃跃欲试。2019年5 月,负责澳门博彩业务的吕志和长子吕耀东公开宣布,会积极竞争日本赌牌。
有意思的是,两代“赌王”个人都没有赌博的爱好,何鸿燊如是,吕志和也一样。“可能 是因为工作太繁忙,闲暇时间我比较喜欢在度假城内逛街、看电影和品尝美食,或者打高尔夫 球、做运动。”吕志和说。
从白手起家到立足商界,每个香港大亨都有自己的一套营商哲学:李嘉诚强调“诚”,李兆基称要学会“以小博大”,而吕志和强调“先做好,再做大”。
“我对事一般是先小投入,搞试验,确定可行性和掌握成功方法后,再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扩展战场,直到有成功的把握才会全力冲锋。”吕志和向财新记者说,自己看事物一向比较长远,亦喜欢创新,但重点是顺势而为。当业务愈做愈大,行业愈做愈多,每一次的开拓更需要踏实和审时度势。
审慎稳健——吕志和的行事风格在开拓新业务时也是如此:在初探一个行业时,倾向选择 与这个行业的深耕者合作,从他人的经验中寻求突破。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末在香港发展酒店 行业时,选择和美国假日酒店(Holiday Inn)合作,随后进军美国酒店业也是如此;最初进 入澳门博彩业时,也是先与美国金沙集团合作,尽管最后两家共同投得赌牌后,因发展理念不 合而拆伙,后来澳门特区政府把每张赌牌一拆二,将事情解决。
从最初的食品小贩,到重型机械贸易、石矿、建材、酒店、博彩,吕志和的事业,自有一番节奏,但一路走来,坎坷也是必修课。“我其实有很多故事可讲。”吕志和笑着说。在战火纷飞的“初创”时代,食品生意让他积累了200万日本军票(在20世纪40年代约合50万港元)的财富,但最终因日军投降撤离拒绝将军票兑换成港元,而变成一堆废纸。
20世纪70年代,吕志和的石矿业务发展得如日中天,此时他手上掌握着香港两大石矿场——安达臣道石矿场第一开采区和屯门蓝地大亚石矿场的开采权,后一石矿场业务以“大亚石业”名义上市,并在1977年与安达臣石矿有限公司合并成为安达臣大亚(集团)有限公司。这时候的吕志和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找来两个朋友帮忙,亦分别赠予上市公司安达臣大亚10%和7%的股份,结果却遭二人在公司股价上升时疯狂套现,而当时还未被李嘉诚收购的和记黄埔一边游说吕志和出售股份,希望进一步增持,一边在市场上悄悄收集股票,最终夺得控制权。
面对朋友的背叛以及对手的逆袭,自己努力十多年的基业拱手让人,吕志和连续三天带着太太到太平山顶,“静静发呆,内心凄凉,有着一种无力感”。好在这一事件发生前,吕志和刚刚竞投获得安达臣石矿场第一和第二开采区合并后的独家经营权,合约期至2014年,这也是他东山再起的源泉。
1993年,吕志和在投资兴建广州最大规模的石矿场——黄陂石矿场时,因内地政府领导 班子换届被迫退出项目,只获得30万元的赔偿,而他在广州其他的地产项目也因种种原因遭政 府没收土地,这令吕志和经济损失惨重。“要不是我当时在香港和外国还赚了些钱,可能就此 一蹶不振。”吕志和说。
身边人的背叛、合作伙伴的分道扬镳、新兴市场拓展失利,都没有让吕志和“三振出 局”,或许也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后来的行事风格。
从时间轴上看,吕志和算得上是香港地产业的开荒者。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地产业刚刚起步,市场上还没有真正具有规模的地产商,长江实业当时仍是以塑胶业务起家的长江工业,而新鸿基和恒基兆业则尚未成立。1962年,吕志和已经在茶果岭道发展了八座六层高的住宅物业。
在地产业上一马当先的吕志和并没有在这一行业上深耕,一来他性格不喜冒险,对地产行 业的大起大落心存芥蒂;二来地产生意在当时的回报率并不高,茶果岭道的项目经营效果并不 理想;三是他当时更认可石矿建材行业的商机。
之后的岁月里,吕志和并没有完全抛弃地产业务,但其规模在众多港资地产商里的排名, 位列四大家族之后。他也坦承,直到2000年前后,才将香港的地产业务作为主要方向,但已 错过了成为香港一线地产商的黄金机遇期。
不过,在吕志和看来,地产业快速爆发的发展模式也潜藏了巨大风险,这并不符合他做生 意习惯的“稳健持续”的发展路径。他表示,“当时如果做地产,生意规模可能比现在大五六 倍,但也可能在快速做大后遇到一个打击,最后全军覆没。”
“尽管他没有像其他香港家族那样,抓住诸如香港房地产升浪等历史大机会,但正因为稳 健保守,商业雪道才能足够长,否则可能早就出局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 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皓表示,只要企业寿命足够长,总能抓住一两次大的历史机会。基业长青在 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剩者为王”。目前中国内地不少民营企业家“短期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快进快出的投机型企业不在少数,往往在初步成功后陷入“胜者的诅咒”,在超出自身驾驭能力的多元化浪潮中不断涉险,外部因素稍有波动便溃不成军,不得不退出商海。吕志和“滚雪 球”式的商业智慧或可给中国内地年轻的企业带来启示。
不爱赌博不冒险 澳门“新赌王”吕志和的发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