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优先考虑厂商的核心产品。
通常厂商的核心产品,是他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即主营产品。这类产品承担着品牌推广的使命,因而性价比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消费者由于光晕效应,开始购买其附件,认为附件也会有一样的性价比。但事实并非如此。厂商会在附属产品上,赎回品牌溢价,性价比就差很多。
我买苹果的手机,觉得很好用。由于光晕效应,我也买过其数据线和车载充电器,这些东西比同类产品贵2、3倍,结果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好体验。
因此,买电脑就买专业卖电脑的,别买索尼的;买手机就买专业卖手机的,别买格力的;买鼠标就买专业卖鼠标的,别买微软的;买数据线,就买专业做数据线的,别买苹果的……
二、根据商品的核心功能选择商品。
商品通常带有许多功能,只有一部分功能才是核心的,另一部分功能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加分,反而减分。
我买过一个漫步者音箱,带音箱的基本功能,还带时间显示、闹钟等功能。结果,音质尚可,但时间常常是错的,总是比正常时钟快5~10分钟,因此我从来不用它当闹钟。
我宁愿我当时买一个纯粹的音箱,同样的价线音质应该还能上升。
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只会根据产品的核心功能选择商品,其他功能不能添分,若带鸡肋功能还得减分。
三、根据实际场景购买。
看到一个产品,由于其出色的文案和营销,我们会进入想象的使用场景中,由于这个虚拟的美好场景,我们购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
我看到一件西服,想象自己的酒会上风度翩翩,于是就购买了。结果这样的酒会从来没有发生过,衣服也就成为一件摆设。
我买过一个日本收音机,小巧却性能出众。我想象饭后可以安静地听听收音机,看看书,笑看云卷云舒。可惜这样恬静的场景从未发生过。
根据虚拟场景购买的东西很有限,比如:灭火器,救生锤等。
根据实际场景购买,就是我买了这件商品现在就能用上,或马上就要用上。
在信息和物流如此发达的年代,购物完全不需要未雨绸缪。这招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四、根据使用频率购买。
使用频率低的,可以通过借用满足需求的,或通过替代满足需要的就不需要购买。
同事买过一个拖把,他两个星期使用一次,我也差不多,但因为他买了,我就可以借他的用,不用重复购买了。
同事买过一个相机【不是特别贵的那种】,使用频率也不高。我只是偶尔出去玩的时候需要用,因此会借同事的用,省了很多钱。
使用频率特别高的,需要买质量好一点的。
由于使用频率高,产品的效用会在不断使用中放大。
经常打游戏的,应该选性能强劲的电脑。
经常跑步的,应该买专业的跑步鞋。
经常听歌的,应该买专业音质的音响。
五、善于使用自己的商品
商品的价值是在正确使用中体现出来的。
我有了一辆汽车,却不常检查自己的胎压。当胎压降得很低时,摩擦阻力增加,油耗会明显增加,而且不安全。
我有了一台空气净化器,却不定期清理滤网。结果滤网脏堵时,空气净化器就变成了空气污染器。
因此,买任何商品,请仔细阅读商品说明书,这样你的钱才没有浪费。
我的良好消费习惯也伴随着相辅相成的坏消费习惯。
例如,我买数码产品,我会从不懂到懂的做一堆功课去买性价比最适合自己的,绝不交智商税。
但同时我会在做功课的时候发现一堆辅助配套的配件之类的,强迫症发作,就会计划外多买东西。
再例如,怕自己冲动去买了用不着的东西。我会每次起了购买一样东西的冲动,忍着让自己三天考虑,如果三天后还想买,那就不是冲动消费了。
结果多数是三天后还想买,第六天会后悔。或者三天后不买,第六天后还是想买,结果错过了优惠……
其实我想说,良好的消费习惯,它并没有标准,只是看自己的心理预期吧。买了就别后悔,你就会觉得自己每个习惯都是好习惯!
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人群中一直算很高的。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要维持体面真的好累压力好大。但现在27岁的我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回看这些年来的改变,收入变好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更多是我对消费的看法更加理性,能够把钱都精准地花在对我来说的最高效的地方。
首先,我属于中上水平的家庭,父母不是大富大贵也不用担心生活。我自己的收入一开始就是平均值后来变的还不错,但是也没有励志鸡汤文里经常看到的那么多。
消费习惯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消费观在他行为上的体现。
所以我想先说说消费观
【要攒钱吗?什么时候开始攒合适?】
——要攒钱,但是要在保证自己满意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再去攒。
攒钱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为了未来的必要支出做储备,这个还是很需要的(要不是攒了一笔钱我去年也不会有说辞职就辞职的魄力)。不过刚毕业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月光族也不用太担心。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开始攒钱的时机就是,当你的收入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你对收入提升前的生活质量又比较满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把提升的那部分收入拿来攒钱了。换句话来说,攒钱的方法不是要把你的生活质量下调,而是保持生活质量来想办法提高收入。
攒下来的钱可以做投资和理财。我自己从上大学开始就自己攒钱开始理财了,现在有固定的理财资金,而且鸡蛋不在一个篮子里。
【一定要记账吗?】
——看余额的趋势,不一定要单笔记录。
记账是为了监测自己的消费是否合理,以及控制预算。但是呢记得太细耗精力!我刚出国的时候,每一笔开支都要记下来。然后我发现我每天的生活有一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纠结这帐怎么对不上,是不是哪比钱我又忘记了。而且每次花钱之后立刻掏出纸笔记下来的做法也让我整个人长时间的神经紧绷。。得不偿失!
我现在就采取一个简单的做法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分两个账户,一个是日常消费账户,一个大额消费账户(非必需消费,比如换个更好的车,比如一次远距离的奢华旅行)。把比较稳定的收入(比如固定工资)打到日常消费账户,不确定的或者偶发性收入(比如奖金)打到大额消费账户。
日常消费不用设置预算或者上限,正常花就可以,然后看账户的余额变化趋势。只要每个收入周期账户余额的趋势是上升或者持平,就说明我的固定收入和日常支出是处于合理的水平,就可以继续保持我的这样的日常消费习惯。反之则需要调整。
每年的大额消费根据账户年初余额设置预算,然后严格遵守要求。
也就是说,低频次的大额消费做好预算和每笔记账,高频次的小额消费只用看趋势上和收入的匹配度,这样能省下很多精力和烦心事。
【发现余额趋势下降入不敷出的时候怎么办?】
——从低频次的大额消费开始砍。
比如一年旅行三次改为一年一次,一年5个新包改为一年2个包。因为这一类的消费本来在生活中就是偶尔出现的锦上添花,所以降低这些消费的频次,自己的感受影响是最小的。最后再去考虑改那些日常高频的消费习惯。因为砍掉一次旅行也许可以省下来几万块,代价也就是节假日里呆家里多看看电视剧;但是从日常习惯消费上来省钱,就会影响到每一天的幸福感,一年下来省的钱却和少一次旅行是差不多的。
【是要一次太空旅行还是要一颗稀世宝石?】
——我一定会选太空旅行。因为经历和体验是会化为个人精神的一部分的,而宝石只能是身外之物。
20岁的时候我也会羡慕有豪车有名包有珠宝的人。但这两年意识到,虽然有车和没车的生活体验会有差别,但开一辆十几万的车和开一辆两百万的车就不会在生活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了,区别大概就只有别人看你的眼光,而那是别人的事不是你的事,不能依赖这种完全无法掌控的事情生活下去。想通这一点的话,最贵的那些东西一大半都能免疫了,所以真的能省很多钱!现在的我只会羡慕那些活的特别自我和生活体验特别丰富的人了。
【变美事业上哪里最应该花钱?】
——从变美效果和价格之比的角度来考虑。
护肤品里,面霜、精华基本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可以尽自己的能力买好的。我下决心开始用贵的面霜和精华之后,皮肤提高了一个等级,以前是不化妆不出门的,现在经常都是素颜见人。所以这是最值得投资的!其他护肤品例如洁面、清洁面膜我就觉得便宜的和贵的差别不大,这里可以省。然后,适度的医美,比如镭射、超声刀也能让岁月的痕迹不那么明显,值得花钱的,但一定注意适度!还有,能让你变漂亮的衣服鞋包都值得买,注意,是让你变漂亮,而不是衣服本身特别红特别爆:比如我觉得与其攒好久钱买一个birkin包还不如慢慢买四个Celine的不同款包,在让自己变美的这件事上效用更大。
当然,对于上面每个问题给出的答案都只是能让我个人活的最舒心的答案。每个人看中的东西不一样,就会适合不同的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确保让自己开心就好。
想起《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一首扔东西的小诗:
大多数东西
有了会很好
没有也无妨
郑重地挑选,真诚地持有,也许才是抵达幸福的确切方式。
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钱,最终都不能换来幸福,那为何不换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来接近更纯粹的快乐呢?
不再无节制的消费中耗尽自己的生活,也别被营销制造出来的“需要”所蒙蔽。
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需要别人眼中的“好”作为自己追求的生活目标,在焦虑中保有自我、在忙乱中实现美好,最好 。
——————————————
我自己已经养成的我认为好的消费习惯
一。对太昂贵以及太廉价的东西,都要保持警惕:
如果特别想买一个东西,不妨在心里做个假设,给自己两个选择,花钱买这件东西或者同样多的钱,你会怎么选?如果选择了钱,那就说明这件东西并不是一定要买。
二。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
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占两成,剩下80%都是多余的。你并不需要太多东西,只买质量好的东西,质量好,重复利用率就高,无形中会节省更多钱。
三。用完才买,不囤积:
物品都是有保质期的,实际上我们的喜好也是,很容易过期。用到空瓶才买新的,衣服一季买一两次,买1件扔3件,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掉或送人、能当做二手物品卖掉的就卖掉。
四。每星期抽一两个小时打扫房子:
打扫自然就会扔东西,扔多了以后就自觉地不买多余的东西了,不是要求放弃一切,而是在拥有和取舍中发现真正需要的东西。再者房子整洁了,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一举两得 。
五。给自己一点时间:
网购时看上一样东西先收藏它,逛街时想买的东西 ,先回去再考虑两天,这样你会减少一半冲动消费的机会。
以上。
我给大家推荐一下理财的技巧吧
如果你想存钱,就需要控制消费,教你个小窍门——收入“三分法”
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后,先不要急着花,把它们分成三份。
生活费占1/3::即房租、水电、通讯、柴米油盐等必要开销,无论如何要保证这部分钱不被动用。
储蓄占1/3: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去动用。
活动资金占1/3:可根据自己目前的生活目标,较为自由地使用,如用来旅行、购物、聚会等或投资。
当然这个也是视情况很定,但是一定要提前规划区分好。
如果你想攒钱,养成记账习惯
记账能让你看到自己每月的钱花在了哪里,分析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让你的消费更“量入为出”。
你需要记的有:(1)每月收入;(2)每月固定支出:房租、水电等;(3)每月日常支出:可分为三餐、出行交通、购物、其他;(4)非日常支出:如外出旅行等。(每月定期统计总收入和各部分支出比例和变化)
现有的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现金、存款、支付宝等流动资产;股票、理财等投资资产;
现有的房贷、车贷等长期负债;信用卡欠款等短期负债。(每月定期做统计)
如果你想攒钱,控制消费
1、常用工具、电器等要长期使用的东西,宁可买质量和品牌好的,不要附加功能,基本款就可以;
2、过节、促销等日子关注一下各家电商,快消品可以趁活动时一次多屯点;
3、每个月预估要用的钱,一次性取出现金保管,不要用没了再取,这样很容易不知不觉把钱用光;
4、多自己做饭,少在外面就餐;
5、减少或不要团购、减少购买基本不用的超市大促销产品;
6、保证正常、有计划的消费。
如果你想攒钱,学会理财
介绍一个理财妙招,52周存钱法,这个存钱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一个等差数列的方式来存钱。比如说,第一周存十块,那你第二周就存二十,第三周存三十,存到第52周存520。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方法,一年也能攒下13780块钱。
当然如果你的经济实力好一点的话,你可以调高。比如说第一周五十,第二周咱一百,你可以把这个差值的这个距离拉大一些。这样的话只要坚持下来,一年就能存下一笔不小的钱来。
而对于一些毅力特别差的朋友,我建议可以把这个事倒过来用,还是刚才那个方法,你第一周存520,第二周存500,存到第52周存十块。因为这样的话,你会存起来越来越省事,这样对毅力差的朋友们,可能更实用,这种方式叫52周存钱法,很多朋友可以试一试。你比如说今年计划一场旅行,可以用这个办法去攒经费。
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钱,才有资格去追逐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泻药,大概是有多少花多少的习惯?
反正我至今没有过账单分期,花呗就是支付宝自动第一选项+赚点余额宝收益(并没多少)+看看自己一个月大概花多少。
如果我有钱,我就买我想要的东西,如果最近没有想买的,我就把钱攒下来,等着下次买。
如果我没有钱,或者消费的东西远超于我的消费水平(所以现在我还没买luna洗脸仪,不知道是不是智商税),我就详细考虑一下是否真的想要(是想要,而不是需要,所以我真的有很多没用。。。但想要的东西),真的想要就慢慢攒钱呗,写在waiting list上慢慢解决咯~
买小房子,多买几套。
经常为你服务而且又做的不错的人,偶尔多给他们点钱。不要给太多,也不要一直给。
不受消费积分计划驱动,包括航空公司、信用卡、咖啡奶茶。只按照实际需求来买
不囤东西,不管是什么折扣。需要多少买多少,贵一点也没关系。
不充会员卡。
适当增加文化与精神享受的消费,可以显著降低你对物质消费的期望。
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的成就,就不要拿着“奖励自己”的旗号来做奢侈消费,包括生日、纪念日之类的。真的付出努力并有了突出成就之后再考虑这个
1.买东西不求最贵不求最便宜,只求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需求(什么双11双12东西都很便宜)但是很多东西便宜买回来你基本用不上为了便宜而去买用不上的东西,浪费钱。
2.别去所谓的网红店消费(血的教训)我以前去了某个主播的店买东西一包辣条比别的店贵1块钱特别无语同一样的产品。
3.经常叫外卖就办个会员,确实可以省不少钱。
4一定要理想消费,合理消费切勿攀比。
我公司有个同事A姐月薪4k,背着4万多多lv用着2k的戴森吹风机,口红基本都是迪奥。我好奇她的钱怎么来的殊不知全部都是花呗信用卡透支,这个月快到交房租了现在到处找人借钱。
5.特别想买的的东西放在购物车,过了3天还是很想买就买了很多时候你冷静下来就不想去要了
6.千万不要给那种满多少减多少,或者满多少送多少,本来你想买个袜子结果你看到满30-10你硬买满30其实多花了10块钱你以为你赚了,实际上你买的那个东西你基本用不上,这是我们商家经常用的刺激消费手段。
7.数码产品不用抢第一波热度,等降价或者准备出新品在买这样便宜。
8..要学会勤记账这样你看着本来就不多的工资流水般的输出,你就会狠下心合理节约了。
晚点我教你们怎么5块钱喝三瓶饮料,2块钱吃一天。可以关注我 @冯不悔 我很有趣哦
对于价格比较高或者体积比较大的非刚需的东西,初次有购买意向后,我会忍住不买,哪怕有打折或优惠活动,我也会坚持放一放,一两个月时间如果我一直想买,就买下,如果中间一段时间忘记了,就不买。
即便这样,我偶尔还是会买一些吃灰的东西,但少了很多很多。
最近消费相关的问题在知乎上频频惹起热议,先是星巴克猫爪杯卖出500+天价,引发“圣杯战争”;紧接着复联4门票被抢购一空引出“皇帝座”是否合理的争议;前几天还有月入两千是否能买2W元奢侈品的问题出现在热榜......
可以看出,面对物价的日益上涨和膨胀的消费需求,应当如何在需求与现实之间进行平衡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消费习惯,很容易在消费时代里迷失,陷入盲目攀比、不理智消费的深渊。
也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消费观体系,才会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与各种观念影响的作用下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并且能够以最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消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养成一个好的消费观呢?小还哥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养成记账习惯。
记账是建立良好消费观必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消费习惯,学会管理预算,还能对自己的可支配资产构成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为之后的理财打下基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纸质版记账或许我们难以坚持,因此可以使用APP记账,大家可以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进行使用,记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
记账其实跟日记本一样,记录的不仅是花销,也记录了我们人生轨迹的流动。几年后,看着账单上的数额,回忆起的也许是跟某个重要的人共进的晚餐,旅行中住的一家别具特色的旅馆,又或者是自己给家人买的某份贵重礼物……也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2,勿以钱少而不积。
对待钱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勿以钱小而不为”。小钱虽然看似单个的作用不大,但是多笔的累计,也是一个庞大的概念。
但是这里的珍惜,并不是教你宛如葛朗台一般“抠门”,之后消费只看价钱只买最便宜的,而是要建立正确的金钱观,不因价格低廉就可以随便购买,让每一份花出去的小钱都有其必要的价值。
3,确定当前合理的消费水平。
一个合理的消费水平,是需要基于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并考虑进预期未来现金流状况。
理想的消费决策,应该是基于现在和未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消费观是健康、可持续的,否则过度保守的消费决策会使我们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过度激进的消费决策会将生活推入无底深渊。
有一种“三分法”很简单,推荐给一些很难控制住自己消费冲动的小伙伴,
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后,先不要急着花,把它们分成三份:
生活费占1/3::即房租、水电、通讯、柴米油盐等必要开销,无论如何要保证这部分钱不被动用。
储蓄占1/3:若无特殊情况尽量不去动用。
活动资金占1/3:可随意根据自己目前的生活目标,较为自由地使用,如用来旅行、购物、聚会等或投资等。
如果大家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购物冲动,或者确实有对于衣物类的需求,可以设定一个界限,比如每月10%的消费用来添置衣物,最多可以透支5个月。
那么假如今天我分期买了一件昂贵的包包,花了6K,每个月要还1K,那么等于半年内每个月我的衣服包包这一项就扣除了1K,如果已经超过了这个限额,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半年都不!能!再!买!衣!服!包!包!了!哦!
相信这种控制也会让你在消费的时候更加斟酌。
4、考虑时间成本等因素。
为了省钱浪费时间,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消费观之一,比如交通的选择, 打车还是公交车,除了考虑价格差异,还需将时间成本考虑进来:
如果多花5元钱可以节约15分钟,15分钟价值5元,也就是说工作时长8h的话,是160元,意味着一天的工作回报超过160元的朋友们可以在5元省15min问题中,选择打车。
其中还会涉及到对心态的影响,坐公交车如果没有赶上或者无座站立一定没有出租车舒适度高,心情更轻松。
所以如果我们三天的休息原本打算用来收拾房间,那么我们不如用加班一天的收益来请保姆清理房屋,剩下的两天用来旅行,好的心态还能让你变得工作效率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同一件物品我们往往耗费一定时间去寻找性价比最高的选择,确实,便宜的东西有好货,但是不符合时间成本。
5、勇于享受生活。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客观存在的效应:随着年龄增加,同等经济成本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简单来说就是,人通过消费获得快乐的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递减的。
在我们小时候拿到一百块压岁钱的快乐可能远超我们大学时消费一千元的快乐;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朋友或恋人一起在城市里花一千元到处逛逛的快乐可能比进入工作后国内三日游的快乐还要高,且每个阶段能够体味的经历都是独特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因此,消费时,效用问题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因素。适当享受生活性消费,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消费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感”。必要时,甚至可以选择信用卡等提前消费工具帮助我们来实现,当然前提是我们的消费是经过规划的理性消费。
以下内容重点看!
6、清晰的自我认知与规划帮你避免迷失。
我们在消费中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消费了多少,而是在于消费的原因。
很多人往往用金钱去衡量一切的价值所在,同事小王新买了一个名牌包,同事小李每天都穿的光鲜亮丽,自己低头看下自己土里土气的衣服,一狠心,钱就源源不断的花出去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陶渊明身穿布衣不为五斗米折腰,布鞋院士一双布鞋仍然气宇轩昂,傲立于天地之间。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于金钱而在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的实现。
什么是自我认知,就是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完善的世界观和对于自己价值的清晰判定,这样一个成熟的人,他的自我价值不依赖于从他人哪里得到的评价,也与消费了多少无关,而在于自己对于自我的评判,且评判的标尺有很多,精神的富足,人格的完善,对国家的贡献,商业上的成就等等......
再强调一遍!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自我价值观是确定的,是他所了然于胸的,他的自我价值观不依赖于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评价,也不依赖于他的消费行为。
7,投资自我成长是最优的选择
当然自我认知的前提还是不断地学习和阅读,这就必须提到自我投资的价值所在,我们有些同学往往规划资金的时候,一部分用来生活,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理财。
但是长此以往就感觉总有点不对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生活和收入总是古井无波,毫无要上升的征兆,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没有在自身的成长上投资。
投资学习:在工作中必然需要多种能力的学习,这种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中必须的专业能力,这部分根据专业不同所需攀爬的技能树也多有差异,其中代表就是考专业领域具备高含金量的证书;另一种是投资工作中的核心能力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比如执行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收入的持续提升没有那么明显,但是长久以往必然会改变你的生活。
小还哥一直相信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爱学习的人总是少数,我们每天只需要前进一点,成长一点,终究会变成最优秀的那批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投资爱好:爱好也会成为一项有价值的投资,我们可以看到知乎有很多关于兼职相关的话题,他们大多都是不断投资自己的爱好,乐器,舞蹈,创作,编程等等,不仅有了一技之长还慢慢的可以凭此牟利,当然就算没有牟利的需求,爱好也是增加生活情趣和感知美好的重要路径。
小还哥个朋友小Y,她刚刚进入大城市的时候也是每日忙忙碌碌,回去就追剧,日复一日中心中没有半分欣喜和轻松,更谈不上有归属感。
后来他接触了家装,开始慢慢的装点自己的房间,不止我一个人劝过他说:“都是在外漂泊,房子最多也就租一年,花那么多心思干什么?那么多细节的装饰又带不走。生活本来就很辛苦,何必费精力还要去折腾......”
可是她告诉我,正是因为理解生活不易,才更懂得在平淡生活里也要过得精致,不想机械地运作着日常生活,活得麻木俗气。
之后看到她的照片,感觉就不同了,原来机械麻木的脸庞充满了生机和对未来的憧憬。
投资身体:
越到最后,你越能清晰的认识到,拥有一具好的身体,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好的身体能够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资源,小还哥不仅听过一个人说自从开始跑步之后,本来10点睡8点醒身体都感觉虚弱,现在每天11点睡早上5点起来跑步然后看书到8点也感觉精力充沛,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好处比如不再脱发,思维清晰,身材控制,心态改变等等......
只是每天坚持跑步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吗?瞧,有三千多人证明,跑步确实可以改变生命。
投资社交: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孤岛,而信息在交换的过程中才能共赢产生更大的价值,所以社交也成为了重要的投资之一,在此可以遵循的原则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
我们常常认为社交麻烦,或不愿踏出自己的舒适圈等原因回避社交,但事实上,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培养可以教学相长的人脉资源,并一起分享投资理财想法或资讯,对于扩大自己的视野是非常有帮助。
用光口袋里的钱。
不冲动购物。
每次网购都是看很多东西,不买,觉得不错的先放到收藏夹或者购物车,等着它们降价,等着我真的需要的那天。不过大多时候,等到的都是下架。
先分享一条结论:仅仅是幻想购物,人类都能获得快感。
密歇根大学的 Scott I. Rick 教授在《消费者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上提到了一个关于购物能否提高人们的控制感、减少悲伤的实验:
首先,他让参与者观看一段3分钟的短片,短片内容是关于一个小男孩父亲的死亡,用来唤醒参与者的悲伤情绪。
接着,他们被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的任务是想象自己挑选和购买4种物品,并将它们放入购物车内。另一组的任务则是判断和指出4种他们认为在旅行中最重要的4件物品。而两组都可以从完全相同的12种商品中挑选。
最后,研究者对这两组的参与者都进行了情绪量表的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组(也就是想象自己购买了商品的那一组)的悲伤水平也比第二组减少了三倍!同时,第一组中有79%的人认为自己感受到明确的控制感,比第二组整整高出了40倍!
《消费者心理学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想要购买东西的愿望比实际拥有东西更让人开心。
举个例子,我们因为买一只口红而感到快乐,是对它有很多期待(即使这种期待可能是你没有注意到的):这个口红色号很美,涂上之后大家会注意到它,会夸奖你称赞你羡慕你,甚至还会因此得到自己喜欢的人的青睐等等。
说到底,在购物时,我们期待“购物”这一行为会给生活带来改变,这种期待才是购物的快乐源泉。
然而,我们不得不忍痛给各位带来一个坏消息——
当我们收到商品,很显然立刻就停止了对购买的期待,接下来是否还能有快感,就真的只能取决于商品本身是不是够好了(多少次拆了快递就后悔大家自己心里都清楚吧 )。
说白了,购物快感很可能是一种脆弱的塑料快感啊!
这个实验给了我们哪些消费启示呢?为造福人类,延长 & 增强购物快感,我们今天特地为大家整理了这份《快乐无边购物指南》,希望能帮你获得神仙体验~
如何延长&放大购物快感?
1 走出家门,去店铺买东西吧!
如果你也是痴迷于网购的重度患者,为了延长购物的乐趣,不妨尝试转变一下购物方式。有购物需求时,走出房间,多去实体店逛逛。线下店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会让你更有逛街的氛围,也更加投入其中,感到愉悦呦。
2017年 Anne Moes 等人做了一项关于消费者购物体验的研究:
他们给三组参与者观看同一家店铺的照片,但第一组参与者看到的是店铺的普通平面照片;第二组看到的是360度全景照片;第三组带上VR眼镜观看虚拟现实店铺环境。
在参与者观看完照片后,请他们对店铺进行评价,同时对他们心理状态进行测试,发现佩戴VR眼镜观看店铺的参与者,仅仅是在虚拟世界中进入实体店铺,心理状态也更积极、愉悦,同时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
2给自己买一点能带来“新鲜体验”的东西~
如果我们平时喜爱购买的物品比较单一,比如,只是衣服,化妆品,或者一些电子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购买一些对我们来说更“新奇”的事物,比如一个便宜的二手胶卷相机,一套篆刻工具,一款新游戏的卡带。因为购物的“新鲜感”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除此之外,尝试“体验式购买”也是提高“购物快乐值”,延长“购物快乐”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家 Leaf Van Boven、Thomas Gilovich 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体验式购买”往往会让我们更快乐。
首先,“体验式购买”能够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社交关系,比如和朋友共进晚餐,和家人一起旅行;
其次,“体验”能让我们加入更多的“个人意识”,更容易被珍惜;比如学习了一种新乐器,尝试了陶艺课,接触了一个新领域;
最后,“体验式消费”很难和别人进行比较,从而避免了“购物攀比”带来的挫折感。
3 其实,你可以购买“时间”~
也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相较于购买一些具体的物品,当我们购买一些节省时间的服务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比如,雇用清洁人员打扫房子;购买视频网站VIP账号,跳过广告时间;成为某家超市的会员,使用专门的结账通道,减少排队的时间。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Elizabeth Dunn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共同撰写并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表示,“时间是现代人的基本货币”,对我们的日常情绪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用我们的时间做什么。当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更喜欢的事情时,幸福感就很容易随之而来。
4 给你关心的人送个礼物~
我们在购物时,可以以固定使用一份小额资金,为其他人购买东西。比如,给自己的女朋友买个口红(划重点),给妈妈买套护肤品(划重点),为朋友准备生日礼物,或者给贫困地区有需要的小朋友捐赠一盒彩色铅笔,一个小书包。
在心理学教授 Elizabeth Dunn 及其研究团队做过的一项实验中,调查了员工花费年终奖时得到的幸福感。
无论奖金金额,那些将奖金花在其他人或者慈善机构上的员工的幸福感,要远高于那些花费更多钱在自己身上的员工。在另一项实验中,他们同样发现那些被要求花费相对少量金钱(5美元或20美元)给其他人买礼物而产生的幸福感,高于那些被要求为自己花费相同金额的人。
5 尽情购买低价的消耗品吧!
如果当你觉得最近的生活有些不顺,一切都好像不再控制之中时,大步走进一家低价快消商品店,任意选购一些好看的你又喜欢的小玩意儿,耳机、手机壳、指甲油、眉笔、牙刷、毛巾,总之就是我们又需要,又不会花费太多钱的东西,能够很好的帮我们找回“控制感”的快乐。
因为在商店中,当你在选择商品时,又成为了那个做决定的人。通过购买一些花销不大的消耗品,我们可以直接改变生活中经常看到、接触到的物品,并通过这一类购买行为加强对生活的控制感,从而得到信心和快乐。
注意!!!
虽说“买买买”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但是这一切都应该在“适度”的前提下。
“购物上瘾”(Shopaholism)和“强迫性购买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在心理学界仍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购物成瘾”可以被认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表现为”痴迷购物“,持续性的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而“购物成瘾”和我们日常购物的区别是,把购物当成了排解压力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切记小买怡情,大买伤身啊,朋友们!
空罐儿 ? 插图
瑾+何里活 ? 撰文
公司的猫 春丽 ☆ 出演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赚多少花多少,不网贷不透支信用卡,不用任何手段套现。
发工资了奢侈一点,月底了紧巴一点,而已。
自认为不追求时尚,只买适合自己的。衣服不会乱买,月入五千多,衣服可能会两千,但不会贪多。比如我的靴子最少穿五年,最多的穿了十一年,如果不是家里人给我丢了一只估计还在穿。衣服一样,适合自己,保养好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谢邀。。。
没有
不要学我
发了工资就花,每个月从来不存钱,打给我妈妈的也是告诉她让她喜欢啥买啥的【她还没退休且有工资】
如果喜欢的暂时买不起,也会攒一攒钱下次买
每个月不记账
花了的就花了
。。。可能这么做唯一的好处是省脑子吧
用合适的方法,花更少的钱,剁更少的手,让自己更快乐~
如果你有十块钱,你会做什么?
买足够多的糯米糍,在酷热的夏天享受入口即化的绵密。
在屋子里添置一盆绿植,悉心照料,见证它慢慢长大。
打车去上班,在车上小息,不再挤地铁挤到汗流浃背。
研究表明,只要我们花费正确,金钱能买来的不仅仅是拿在手中的实物,还有满满的幸福感哦!
吃土少女:我要用最少的钱换最大的幸福!
体验比物品更值得
才到月中,就已钱包空空,没钱潇洒,只能窝在小屋,以土为伴。寂寞啊寂寞!
寻访高人,得到幸福密钥,豁然开朗,偶尔花点小钱,乐趣不断。快活啊快活!
根据经验法则,花钱在“经历”上相对于“物件”上会让我们更快乐。举个例子吧:当被要求回想购物经历时,那些描述体验式旅行、电影或是音乐会的人会比那些描述实物的人更加幸福。 心理学家认为存在一种“享乐跑步机效应”-----即人们无论做任何有意思的、开心的事,或是拥有了想要的,期盼已久的东西,哪怕刚做或刚拥有的时候幸福感爆棚,也总会很快习惯,幸福指数很快地降回到一个稳定的值。而购买物品时如此心情的转变速度远比享受一次美好经历要快,心理学家还认为人们更容易接受不愉快经历带来的失望,而那些“买家秀”式的购物会让人愈发恼火。
快上车!让我们一起走向幸福
群体式购买体验让你更幸福
然而,并不是所有在“经历”上的消费都能带来同等的幸福感。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购买行为分为“个人式”的和“社会式”的,即如此购买行为的获益方是个人还是群体。他们发现,社会式的支出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人们会更丰富地想象未来的幸福情景。而花费在“个人式”经历中的人们事后会更在意金钱的花费是否值得,而忽略了体验中的幸福感,可见,不仅仅是“做”比“拥有”让我们更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喜欢的人一起做事,一起收获幸福。
心理学家认为对外向型性格的人来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研究发现无论他们购买什么,他们在与别人购物后都显得更加快乐。
给你量身定做幸福秘方
就像小鸡爱啄米,小猫爱吃鱼,你爱京师心理大学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法则,不知道你发现了嘛?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一家银行一起分析了客户的消费习惯、个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包括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可以准确地预测支出行为。就像外向的人会更多地去往餐厅、娱乐场所,而情绪稳定性更高的人,更愿意花钱打造自己的身材和购买保险。在一个实验中,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参与者都收到酒吧和书店的邀请,需要他们进行消费。结果发现,当被迫在酒吧中花钱时,外向者更开心,而内向的人在书店里消费后更开心。由此可见,要想消费得开心幸福,做出适合自己个性的消费行为也很重要。
警告警告!您的支付宝余额不足!
适当消费才能保证幸福
你还记得被蚂蚁花呗支配的恐惧吗?吃个包子都要掰着手指头算着零钱够不够?过度消费会让你的幸福感陡减哦!
在人们开始狂热消费之前,一定要谨慎:超过收入,过度投资或是负债会给你的愉悦度蒙上一层阴影。在理论研究方面,比较典型的“定点理论”认为,个人一旦超过一定程度的物质享受,甚至超出负荷去追求物质享受,消费满意度将显著降低,并给未来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少女们请务必节制!有计划地对待自己每一笔资金,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嘤嘤嘤,守财奴守不住快乐!
分享更能创造幸福
推崇适当、理性地消费并不意味着为了保证自己的钱财而选择吝啬。你知道葛朗台吧,那个巴尔扎克笔下拥有万贯家财,却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的吝啬鬼。小说的处理方式虽有些夸张,不过也让现实愈发深刻——吝啬只会减少幸福感。
现有研究表明,适当为他人花钱将增强你的生活幸福感。研究中,参与者被安排为住院的孩子购买药品或为自己购买喜欢的东西,那些为生病孩子购买药品的参与者报告了更多积极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富裕程度并没有影响实验的结果,社会阶层不同的人表现出了相同的结果。
花费一点点小钱,奉献一点点关爱,让我们一起幸福吧!
读到这里,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去购买幸福了呢?只要我们以适当的心情做出恰当的购买行为,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哦!当然,弄清你的人格类型能帮助你找到最靠谱的幸福姿态。或许什么都能制造不幸,又或许什么都能创造幸福,你的幸福姿态又在哪里呢?
参考文献:
[1]Diener Ed,LucasRichard E,Scollon Christie Napa. Beyond the hedonic treadmill: revising theadaptation theory of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6,61(4):.
[2]胡荣华,孙计领. 消费能使我们幸福吗[J].统计研究,2015,(12):69-75.
编译:水蜜桃君
相关原文:报警了报警了!心理学家说花钱能买到幸福!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7/04/how-to-buy-happiness/517806/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只买顶配,断了后续越用越不舒服导致二次消费的路
有啊。
我不会乱买东西回家,只买实用的东西回家。我崇尚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不喜欢把家里堆得满满的。
我跟我妈不一样,我妈喜欢买东西,无论是吃的,用的,家里有的也会买,而且把家里堆得满满的。那样感觉好压抑呀。我喜欢宽敞亮堂的家里,不喜欢堆得满满的家里。
我没有冲动消费的习惯,东西适用就行,没有去追求什么时尚和质感。我喜欢的东西经常会问自己真的有必要买吗?或者去淘宝网看看,看多后就没什么感觉了。
我有几次跟朋友出去买了许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最后放在家里积尘,所以以后我要慎重了。我不能因为别人的评价和别人觉得我需要就买东西,因为那会浪费自己的钱和精力。
虽然我看起来很朴素。但我想生活简单点就好,何必搞得那么复杂。有时间看几本书充实自己的大脑改善自己的情绪,注重身体健康和养生方式,那精神气一上来,穿啥衣服都好看。
我每次回到家里,看到我妈和我姐堆得满满都是衣服和鞋子的柜子,我看着心累。人出去是变时尚了,可只是一时的,回去又要花时间整理衣服和鞋子。那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不过我还是先管好自己吧。赶紧赚钱买好吃的这才是正道。
emmm会记清楚 都用在什么地方了算不算
其实我觉得这个不良好 我其实不喜欢这样 但是我太抠了没办法 哈哈哈哈哈哈
就是比如说,这个星期我有多少的生活费,我就会算好我每天大概用多少 然后不允许自己超出那个范围 或者说规定我这个星期要省下多少 ,可以多,不能少的那种。然后我就会把 的攒起来,存钱真的会上瘾……而且看那个余额的数字只能多不能少……不然心里就不舒服…… 虽然平时都很省,但是我买东西也是一下就买特别多的,就比如你想好你这半年要存多少钱,有个目标 达到目标之后,多出来存的钱就全部花掉,满足自己的小小心愿啥的。
反正我觉得什么都要有个目标吧。我觉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花钱要有上限,反正我就喜欢卡里有 的感觉,就觉得很有安全感,不管我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意外,我都比较有底气……当然我是个学生哈哈哈哈哈也没多少钱,但我觉得我以后出去工作了,也会这样。 但其实这样很累,就是有时候你会超支,然后又要从其他地方省回来……
最关键是你自己感觉好就行了,别人怎么说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