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真的会毁了中国音乐剧吗?
中国音乐剧很牛吗?在世界排第几?什么时候风光过,谈得上被毁?杞人忧天了吧?就好像说唉你别毁了中国足球哦 ^ω^
比喻不确切哈,足球起码还有热度,音乐剧是啥?
还需要毁吗?自我崩塌的差不多了。
有些从业者对舞台的敬畏心可谓是薛定谔式的敬畏。它在假唱的时候没有,在制作一些烂剧的时候没有,在乐手故意罢弹对观众竖中指的时候没有。但是当一个新人空降,哪怕是一部无人问津票都卖不出去的剧的时候,这股子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犹如雨后春笋般纷涌而至。号称中国音乐剧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笑。
想办法把流量的粉丝留在剧场才是真本事。
可惜他们大部分都知道自己做不到,只能来骂骂粉丝告诉别人,我们不一样。
所以呀,音乐剧哪需要别人毁呢,你们自己心里不都清楚的吗。
表明立场,声粉,高杨路人。
先放几张蔡蔡说的话,我觉得人家一二十岁小孩比某些专业人士看的通透多了。
再找补几句,
请某些剧粉脑子清醒点,该骂的是sb 聚橙好吗,归根到底是聚橙 不做人,粉丝也别骂了,你看我说了这么多,有几个能意识到自己做错呢?说不定还要被不会饭圈操作的剧粉卡掉。
哈哈~翻篇了
另:有些"前辈"真应该反省一下,怎么像王晰那样的前辈就有本事,不仅能把小孩的业务水平往上拉,还能获得人家真心诚意尊重,怎么有的前辈就会被"脑残粉"网暴呢?
真心换真心罢了,当然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不指望"前辈们"都能照顾小辈,毕竟人都有私心,对吧。
我突然想起来,音乐剧信的二轮是不是有龚子棋和方书剑,他们应该也算是流量一类的?但是也没有出了长腿叔叔这种事。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评论说缪时客定位很准确,想要流量就不会强求质量,就为了吸引粉丝,虽然我看了信的第一轮郑云龙首演,但是这部剧真的被我拉入了黑名单,太难看了……想不通怎么还会有二轮,显然就是为了圈钱。而聚橙就不一样了,想要好口碑还想要流量,流量撑不起口碑就开始跳脚,其实说到底还是制作方的问题,中国音乐剧不缺好乐队好演员好的创作者,他们都是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对艺术有态度的人,而资本方(制作方)既缺乏对艺术的尊重又缺乏对观众的尊重,他们只想要钱。
楼上说音乐剧自毁也是这个道理,钱在谁手里谁就说了算
不会
流量进入不一定是坏事,流量毕竟可以把大众的视野带进音乐剧圈子里,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还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毕竟,之前我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把圈子里腐朽的东西暴露出来,对圈子的发展肯定有好处。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再说了,观众也不傻啊,谁见天儿的撒钱去听破音,跑调啊,有病吗?相信大众的眼光,毕竟都是有审美的人,不至于恶俗到这种地步吧?
毁不了
“流量”成功的把一批人送入了剧院,没想到这居然成罪了?不合理溢价是问题,那么以前连票都卖不出去请问这是不是问题呢?说什么音乐剧公司未来割韭菜弄的演出质量堪忧,请问以前赔钱排剧难道质量就不堪忧嘛?演的剧都没人看真不知道有什么可毁的。如果以前那个模式真的比现在好的话,那么我国的音乐剧也不至于发展成这个样子了吧。
借用某小孩的一句话“表演首先要有观演人,没有观众你演给谁看,观众是站在主导的立场上,选择自己想去看的演员。钱在我手里,想看谁是我的选择。”所谓的”流量“给你圈带来了观众、带来了衣食父母。
如果说”流量“毁了音乐剧,那剧圈的自毁更可怕吧?(本来不想写后面这些的,但是发现有业内人士cue了这个点,那就得掰扯掰扯吧)
粉丝花钱去看剧,却要遭受剧组人员的双标甚至是骚扰谩骂和威胁。
粉丝为了喜欢的演员花钱去看,却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收到职场霸凌。这种时候粉丝发声又成了网暴。
公司处理了两个有问题的剧组人员,居然就要刻上贵圈的耻辱柱了?贵圈耻辱柱不少啊,假唱的时候一个个闷声不响的也没见着多耻辱啊?
惨还是粉丝和流量惨,花着钱还要被扣上毁了中国音乐剧的帽子。贵圈双标技术一流,希望能一直“高贵”的走下去。
毁?“流量”不正是音乐剧圈最缺少的东西吗?从业人员都要饿死了,全靠一口精神气儿撑着呢,终于来了肯花钱的,怎么还往外撵呢?
话说回来,音乐剧圈缺少的东西太多了,不止是“流量”,单靠最近这一波“流量”也救不了音乐剧。
好的剧本、优秀的制作公司、专业的从业人员、足够多的剧场和剧目、肯花钱捧场的观众…这些缺一不可。
现在观众“暂时”是有了,别的地方做得怎么样呢?看了最近某橙割韭菜的演出,我只想说,音乐剧不火真不是没有原因的,起码赖不到现在这波观众头上。
另外,声入人心的粉丝组成比较复杂,单用带有歧视意味的“流量”这个词来形容,有失偏颇,但这里不作深入讨论了。
我认为不管是谁,进了剧场就是观众,花了钱就是就是衣食父母,给观众分三六九等那是脑袋有包。
别说音乐剧是什么高雅艺术,普通人听不懂?扯淡!怎么看剧还得读个博士测个智商?还得焚香沐浴顶礼膜拜?这么清高那还在小破剧场演出干嘛?直接进卢浮宫啊,在蒙娜丽莎旁边演。票价也别几百块了,至少要卖到几千万才对得起这高雅艺术吧。
看看国外,这就是个平民消费的东西,靠得就是“流量”来过活的,没人看你演给椅子吗?喝西北风吗?
另外,我认为任何一个表演的行当要想发展和壮大,明星是非常重要的,梅兰芳是梨园的明星,郭德纲是相声界的明星,歌手和影视剧演员太多就不举例了,明星能带来关注度和资本,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哪个行业没有明星都要拼命造呢!只有鸡才不希望群里有鹤!
我知道题主担心的可能是,中国音乐剧这个“冷灶”默默烧了这么多年,情怀也有,问题也有,突然一大堆“新柴”添进来,火烧得太旺,会不会把灶给烧塌了?
那我只能说,如果搭灶的材料不过关,要塌早晚得塌。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借这一波旺火,炒出好菜来,让尝鲜的客人吃得满意,以后常常回来光顾,这才是正道。
我个人倒希望这火再烧得旺一点,持久一点,创造出更多的商机,这样就有更多的优秀的从业人员加入这个行业,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使行业有序发展。别再出现好剧没人看,把制作公司搞破产的惨事了…
要是没烧出好菜来,热度又过了怎么办?
大不了一切照旧呗。行业都惨成那样了,还有什么下降空间?
“高贵剧粉”也不必着急,世界上好东西那么多,谁闲的没事跟你在这死磕?观众用钱投票,如果菜不好吃,过几天自然就都不来了,迟早会还贵圈一个清净,让你们继续抱团取暖,用爱发电的。
以上。
利益相关:还差95年的音乐剧百年老牌制作团队
对于戏剧而言,”流量“一词是不太恰当的,走进了剧场就是观众,观众多观众少,戏总是要演的。每位观众的审美、知识广度与深度存在差异,但作为观众都应该是平等的。许多专业演员都需要拥有一个能力:那就是自己在舞台上的台词,要确保让最后一排角落里的观众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是对每一位观众的尊重,不论是180价位还是880价位,本质上不应该有任何层面上的区别对待。
音乐剧作为”大众艺术“最终还是需要走向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创作最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应该是每一位音乐剧人的责任与目标。
因此音乐剧走向大众,音乐剧演员被更多人熟知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发展不但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所谓的“流量”并不会毁了中国音乐剧,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的发展需要所有观众和音乐剧人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音乐剧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历程有他国经验可循,并不用奇怪。观众老爷来来走走,戏台依旧是那个戏台,上面演的,还是那些个人生百态。
这个问题演变成讨论高杨的事了,虽然貌似跑题了,但这件事我觉得拿来当例子其实挺合适。
先说结论,我认为不会。
高杨时间怎么回事相信大家吃瓜快饱了,这里就不介绍了。高杨粉丝方的其中一个观点我是认同的,目前来说流量带来的资本和关注度,是中国音乐剧所需要的,毕竟大家都在饿死的边缘试探,能有口吃的就好,吃的是饭还是粥暂时没得挑。
但这次高杨事件中产生的(以聚橙为首的)种种骚操作,是由于行业不成熟导致的“阵痛”。
老剧粉和很多业内人士心里是有一套“心照不宣”的规矩的,这套“规矩”基本来自于以西区和百老汇。但这个行业本身不成熟,不成熟就代表这没有自己的“规矩”,所以聚橙敢乱来,这是“阵痛”之一。
“阵痛”之二就是大家的主要矛盾点,粉圈和老剧粉之间的矛盾。原本一个有着固定思维模式和评判标准的旧圈子,突然涌进了一群新人,这群新人有着另外一套自己的规矩,于是他们打了起来。
但这样的情形不会一直长久下去
下班了哈哈哈哈,回家再继续写
作为一个关注了节目很久的辩手,这个逻辑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
有无数多不同的辩题都在探讨什么才叫一个行业的真正发展(比如电竞行业,中国足球等),也有无数多的辩题在换着说法讨论“酒香怕不怕巷子深”。我们在场上总能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仅仅是观众和受众的增多和影响力的提高绝对不代表一个行业真正发展了,但没有一个行业的发展是不需要受众增加的(你说一个行业,没什么人看,但是发展得很好,这很奇怪)。
所以所谓“流量”带来的关注度仅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到底能不能把流量吸引来的观众留在剧场,这才是有了关注之后行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你说流量吸引来的粉丝只对某个偶像感兴趣,偶像不演了他们就不看了,这只是其中一部份人,不可否认确实会有一部份人通过这个诱因确实被音乐剧吸引,毕竟很多人喜欢上某件事物的初衷都不是太纯粹的(比如身边很多球迷一开始也只是觉得某个球星长得帅)。所以行业从业者应该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把这种转化率提高,通过质量也好其他也好提升第二部分人的数量。形成鄙视链往外赶客除了满足虚荣心以外我不觉得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至于只靠质量提升不靠营销手段能不能吸引来受众的问题(流量吸引本质上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是一句笑话了,真的很难实现,因为现代人从来不缺休闲娱乐手段。那些说着自己从来不营销的企业也是在通过营销“我们不营销”的人设来营销。
所以流量从来不会成就一个行业,也不会毁了一个行业,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也是被节目吸引来的人,以前看过很多话剧但不怎么能接受音乐剧(曾经觉得尬来着…)。希望大家都继续加油吧!
第一,“流量”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很多人看不起“流量”,因为似乎流量就是没实力的代名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流量”这个词开始流行是从2016年开始的,粉丝多、人气高、影响广、商业价值大的群体被称为“流量”。
“流量”放到音乐剧上来,就被直观的转化成了剧院的上座率等数据。上座率上升,对于剧院来说肯定是好的。剧院手里能够用于运转的资金增多,是不是有利于它对于之后音乐剧的打造呢?
从定义上来看,“流量”其实只和粉丝基数有关,和实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即使你有着强大的实力,只要你的粉丝基础好。你就是“流量”!
这样看来,流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有实力又有粉丝基础的;二是没有实力但有较强的粉丝基础的;三是有粉丝基础,实力不行但在进步的。
既然有这么几种类型,那我们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首先,在中国音乐剧本身已经很好的情况下,那么没实力但有粉丝基础的“流量”的进入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无疑是坏事。因为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千里堤坝,溃于蚁穴。
反之,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不那么景气的时候,那些有实力又有粉丝基础的“流量”们的涌入,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就不是坏事了。“流量”依靠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眼光关注但音乐剧市场,受众群体的扩大,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是不是好事呢?
不可否认的是,“流量”带来的观众在音乐剧上都是“愣头青”。他们对于观剧礼仪等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但将心比心,有多少事情是我们自己一开始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呢?所有的老观众,一开始不都是新观众么?那对于新涌入的观众,我们到底是应该接受还是排斥呢?
可能又会有人说,“流量”带来的粉丝是为了那个流量来的,心思并不“单纯”。的确,他们是冲着某个人才来看的这出剧,这点不可否认。但把眼光放到自己身上来,你看音乐剧的时候不看卡司的吗?还是,就通过直觉来确定音乐剧品质的优劣?没有经验的观众可能一开始是冲着人来的,但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绝对都是真心热爱音乐剧的。不经历这样的量变,哪里来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改善呢?
最后,那些有粉丝基础、实力不行但在进步的“流量”的进入对于中国音乐剧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的观点是:总的趋势是变好,但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以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高杨为例。从客观上来说,他与专业音乐剧演员的实力还相差甚远,演出过程中演出事故也屡有发生,他的实力并不强。
因为《声入人心》,他也拥有了一小部分粉丝。一来就被扔到了男主的位置,和其他打拼多年、实力强劲的音乐剧演员来说,他得到的和他的实力并不匹配。
这里偏个题:那是谁把他抬到这个被两头受气的位置呢?
总的来说,他属于我们讨论的有粉丝基础但实力不行的“流量”。
那他努力吗?从粉丝和观剧观众的repo来看,他每场演出都会改进在上一场中出现的问题,这也说明他的确会看观众的repo。这态度算认真还是不认真?如果他的态度是端正的,那他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到底是好是坏?
“流量”真的会毁了中国音乐剧吗?这要看“流量”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进入的。态度端正,即使进步慢,他的粉丝买账,剧院能够保证运转,这似乎对于中国音乐剧也本身没有多大影响;态度不端正,浪花再大,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第二,相对于“流量”,更容易毁了中国音乐剧的,反而是背后的资本家。
“毁”这个字我们也经常说,什么叫毁?把好的东西破坏、糟蹋美的事物叫做毁。那如今的中国音乐剧算是好的吗?
是谁把高杨抬到那个坐如针毡的位置的?
谁能够直接把控剧组制作精良与否的关键——资金呢?
谁直接关系到网络平台的维护,优化顾客体验呢?
谁能够控制剧场的安保程度,防止黄牛、盗拍、盗摄呢?
音乐剧也好,影视剧也罢。
成功的诀窍只有一个: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以达到系统的最优效果。
演员在一部剧中所占比重的确很大,但能更加直接、更加容易打断这个系统中各个链条的衔接的,只有资本。
那么问题来了:
“流量”和资本家,谁能更轻易地毁掉中国音乐剧呢?
流量不会毁了中国音乐剧。
但如果流量够努力够认真就会抢别人饭碗是真的。
因为对于业内一些人来讲,面对流量的态度是,我白手起家,你凭什么贷款买房。
他们鄙视的是流量没能力还贷吗,他们是怕流量很快把贷款还上,不仅抢自己饭碗,还打自己脸。
市场自有市场的规则,优胜劣汰,从未停止。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可以完美无缺,如同南瓜老师所说,流量不过是进入市场的一种载体形式。如果有天流量能够以业务能力服众,那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他一直不能进步,被淘汰也不会太晚。
如果大家在意的是他在业务能力相当牛逼之前不配演剧获得很高的关注度这件事,我只能说,管天管地,咱也管不了观众口味问题。
叫嚣这届观众素质不行,不仅不会让观众觉得看你比较有内涵,还会让人产生看见你就闹心的情绪。
拿演艺圈流量举例,之中有我非常讨厌的,但事实证明,真的有问题的,基本都糊的差不多了,也有我一开始不看好,但人家不仅努力还贷,还给人带来惊喜,我觉得这样就没什么不好,我也乐于被打脸,甚至因为一些人改变了我对流量的偏见。
捧流量就如同买股票,有涨有跌是常态,但在时间给出结果之前,我并不想给任何风险投资下定义。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流量引入都是好事,就如同也不是所有非流量演员都是实力派一样。但是观众都有眼睛,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大家心里有数,流量演不好只会慢慢流失粉丝,并不会永远得意。
(其实我想插一句,反正大家也知道是在说高杨,其实我觉得流量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究竟是指本身就具有高人气能够优先得到好资源的,还是指啥也不会纯粹靠卖笑媚粉的。我寻思如果是后者,那高杨根本不算流量,如果是前者,换句话说就是领导的儿子不能在自己爸公司上班,否则公司就要完的意思,但是人家就算让空降总经理你也管不着啊。
我很好奇,这是高杨演的第一部音乐剧,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他的看法是“花瓶”,而不能想象他是一个潜力股呢。
好多人说,不是花钱去看人成长的,我想说,你可以不买,可以不看,有别的卡,但是你管不着别人愿意看。
如果你觉得这种现象表示肤浅追星的人占据了大多数,并不愿意相信多数人其实都是在为潜力股买单,那么要完的不是音乐剧市场,是整个人类世界。)
时间淘下来的是经验和教训,不要屁大点事就叫嚣xx要完,毕竟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历史事件是完全没有出过一点错误或摩擦的。
最后,音乐剧市场在之前那么个抽了鸦片一样的闭合状态下都没有死掉,还能因为这么个事毁了?
我寻思为啥就中国音乐剧圈那么多破事儿啊,我们古典音乐圈就没这些事儿,包括歌剧圈。虽然圈这个词透露着沙雕且中二的气息,但没办法,你们剧圈非要如此自称。我们古典音乐圈(主要指器乐类),歌剧圈(圈这个形容真的尴尬,每次看到音乐剧粉这样说就会觉得是不是这帮人心智还未成熟)都不敢说自己高雅,你们音乐剧在这里装什么大尾巴狼啊,音乐剧是小众,是糊,但糊并不代表高雅……高雅这个词,第一很装逼,第二这个词就是在强行往外赶客……
虽然答偏了,就是来吐槽一下,那些歧视观众的音乐剧业内人士。我们古典音乐界的从业人士整体素质要比音乐剧的高得多,因为我们不糊啊,而且学艺先学德这是从我小时候我的乐器老师就一直督促教导我的事,他一直把慎独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举个例子,许多古典音乐从业者将西方古典音乐的理念和音乐素养与我国经典武学的习武做人的观念融合在一起,注入到音乐创作中。参考李传韵,陈响,他们咏春拳也很厉害的,帕尔曼为什么热爱唐装,因为他也对武学尤其是其中做人的道理相当感兴趣。音乐剧为什么糊,从业人员专业与素质参差不齐,庙小妖风还挺大。
说真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圈子的人要靠歧视观众才能显得自己专业高雅,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更何况业内人士歧视也就算了,你个同为买票走进剧院老剧粉瞎起什么哄,有什么资格歧视和你同为观众只不过入坑晚一些的观众呢。台上哪一个唱段是你老剧粉唱的,哪一部剧是你创作的,还要请你明白一点厉害的是台上的演员,不是你,OK?think of me的最后一个高音和花腔先唱明白了再来歧视,那样要显得你们更加理直气壮一些。
没错我就是来抢人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我古典音乐不糊,市场大,从业人员和观众素质高。非常欢迎被音乐剧圈歧视的各位观众。尝试着了解一下,能学习到的知识更丰富多彩哟……某一种艺术类型,它的价值的体现,其中一部分就在于其包容性,连观众都包容不了那就更别谈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包容了。
匿了,有些剧粉有点。。。互撕没必要,我就是单纯来抢人的。
————————
古典音乐哪怕是中国市场根本不愁缺少观众这件事,只要是好乐团每场上座率杠杠的。用抢人这个词,小小的自嘲一下而已,剧粉们不必当真。只是想为你们流失的观众提供另一种选择。就我国来说的话举一个例子李传韵了解下“古典爵士”小提琴家,哈哈哈哈哈,Paganini .24能被他拉得观众想跳舞,直到现在三十几了还会随身带着自己的小熊熊玩偶 古典音乐家私下其实都很可爱而是单纯,不像表面那么严肃……
——————————
更新一下
看到一张图想送那些责怪大环境的各位音乐剧从业人士,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也同样适用
别动不动就上升到毁了整个圈子,什么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天。国产音乐剧有历史吗,还用毁吗?业内人士憋了好些年创作不出来更多的好作品怪大环境?当一个行业好的作品屈指可数的时候是没有资格责怪大环境的。一会儿怪观众少,观众来了又怪观众质量不高,咋就不能怪怪你们自己能力不行呢,不敢正视这个问题吗?国产音乐剧大多数是什么质量从业者自己也应该很清楚。
这些天突然刷到好多人都在转发的一个tag#我走进剧院 我拒绝歧视#有感而发,实在要歧视,你们来古典音乐这里,我们不歧视,没门槛(谁从刚出生就能听懂柴d奥胖版和海爷版的区别啊,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甚至很欢迎。若是出一档综艺推广古典音乐我会很开心。
——————————
成为高赞那我再来更新一波
没组织语言,本想着随便答一波,就想到哪儿说哪儿了……
贴一张今天在微博闲逛看到的一张图
咋的,现在的音乐剧观众主要是从事耻辱柱批发行业的吧,这么多柱子……您这前前后后都钉了多少人了,柱子都快不够用了吧,快去进点货,补个仓先。
国内音乐剧的口碑本来就不怎么样,以前从来没打算去看。
自己之前只看过不多的几部原版引进的音乐剧,有伦敦西区的也有百老汇的,对原版音乐剧印象还不错,而且剧院上座率也非常高。
看了声入人心之后,其实我是愿意去尝试一下国内剧,尤其是原创剧的。但还是一直听说剧本烂,制作烂,不成熟,加上票又贵。作为一个挣钱不易的社畜,哪怕有因为声入人心已经熟知了的演员出演,买票前我也还是得考虑考虑剧的综合水平值不值得。
声入人心的那些演员会吸引我关注国内剧这个圈圈,有合适的剧目可能会买个票试试。但是综合制作水平才能决定我是不是会继续看下去。不行就还是继续看原版呗。
所谓流量也不过就是这一阵风头,如果有良心制作公司能因为有人关注,把挣到的钱投入到提高制作质量上,那当然喜大普奔。不然还是继续保持差劲,也不会比以前更差了。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巷子已经知名了,能不能端出好酒,我等吃瓜群众就等着看了
凭心而论不会,但没有资本,没有钱会毁了音乐剧。
任何一个行业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金钱,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曾经娱乐圈小鲜肉们一下子涌进影视剧中,的确小鲜肉的表演真的一言难尽,但是真正愿意为他们买单的也只有粉丝们,真正闭眼吹他们的只有脑残粉,两三年下来,大家越来越重视“演技”这个东西的存在了,越来越多的实力派人士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她们发声,现在影视圈毫无演技可言小鲜肉真的比以前少多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乱与杂,到最后交给观众交给市场淘汰,而没有资本没有钱,这个行业运转不起来是真的!
毁不毁,你要看流量的态度,流量想认真做,绝对不会毁,流量假唱肯定毁的透透的。关于高杨的瓜我在微博上吃了好几天了,对高杨我算是路人吧,本来是粉但是看过一个他自己说不红就去唱音乐剧的话就变路人了,我认为想红也没错所以我不是黑。而且我感觉很搞笑的一点是,那些所谓的高贵剧粉居然把高杨这样的只有不到一百万粉的新人叫流量,流量现在不是一千万粉丝打底吗?跟其他演员比可能是粉丝多了一点,但他多的这些粉丝不是也走进剧场认真观剧了吗?甚至剧院礼仪遵守的要更好,盗摄都不是从他们那里流出来的,而某业务能力顶级却双标的音乐总监两副嘴脸玩的倒是挺好的,业务能力强就可以随便夸赞‘剧粉’的盗摄了吗?还把粉丝希望代交的礼物给随便处置了?真流量经纪人都不敢动粉丝礼物好吗 吉他手骚扰女粉丝那个恶心死的操作我都不想提,高杨是新人第一部音乐剧紧张忘词很正常,剧粉骂他忘词也正常,犯了错就该被批评,但是这吉他手和这音乐总监的行为让我真的不懂了,被撤了还什么音乐剧史最屈辱的一天???我看让这种人品不行还四处乱发疯的某吉他手上台给音乐剧伴奏才是屈辱好吧ヽ(  ̄д ̄;)ノ,还有那些自己不努力动不动还内涵推广的人,再不提名的说一个人,他说过音乐剧不需要推广,看见这句话我都笑了,不推广你喝西北风去吗?真当自己是神仙不吃饭不买房居住吗?欢迎认真想做的流量来参加音乐剧,欢迎遵守礼仪的流量粉丝来看剧才是中国音乐剧的前途
毁谈不上,因为观众大部分看的都是国外引进或者国外的剧目本土演员的那种音乐剧,本土特别牛的剧目还真没有。。
音乐剧之所以比歌剧、京剧等传统戏曲更流行,是因为它融合了古典和现代艺术,是一种更年轻化的舞台艺术,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风向标。
其次,中国音乐剧行业早期的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还有一定的海外背景,毕竟这门艺术不是本国原创,咱也不可能像歪果仁一样把看戏当成一种习惯,所以,即使是国外知名的剧目,国内的普通观众也不一定会买账,所以,困难的时候,企业不盈利,大部分从业者全靠一股精神撑着。
但基于对流量的需求和追逐最大利益,音乐剧行业也会引进国外一些垃圾剧目,本土原创作品用心打磨作品的越来越少,还带入各种流量明星,这也必将深深伤害专业的从业人员和观众,造成一定的人才流失,当然,对于观众而言就简单多了:既然你让我感觉白花了几张电影票的钱,就别怪我给你大大的差评。所以,流量的前提是好的作品,不然就像一阵风,来的快,去的也快!
前几年我去看话剧看音乐剧,几百人的小剧场都坐不满,看演员在台上那么卖力的演出我真的很心酸,鼓掌的时候恨不得自己一个人鼓出十个人的感觉来安慰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粉丝来欣赏这个行业,我真的挺开心。不要说什么不要把娱乐圈那一套带来干嘛干嘛的,音乐剧它就是娱乐行业,它本来就是娱乐圈的事。至于一时的“乱像” 相信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啊,优胜劣汰,慢慢来。能毁这个行业的只能是这个行业内部的人,能发展这个行业的更多的也是靠这个行业内部的人,观众粉丝都只是小小的催化剂。
不会
任何事情从无到有,从新兴到繁荣,都是慢慢从无序中建立规则的过程。
中国音乐剧很早开始发展,只是很缓慢。缓慢说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非常有限,回报非常小,心有余的人没有好的条件去发展音乐剧。现在流量把观众慢慢带进这个新鲜的圈子,大众分辨力不足是正常的,只要有量的堆积,再配合了解国外引进的优秀作品,观众会慢慢培养起欣赏能力。
前几年流量小花鲜肉们在电视剧电影圈不也红红火火的被粉丝捧上天了吗?等到观众有了一定辨别能力,这两年的优秀作品也慢慢崭露头角,不会轻易为垃圾作品买单了。
再说了!我本来一个人在B站舔男神舔的好好的,怎么剧圈这么多破事啊!看作品就看作品!看男神就看男神!哪那么多吵来吵去的!(表白德奥男神们,污叔,淘宝,麻袋,表哥,卢美人我爱你们)
白夜行的两件事儿,一个是假唱一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删减,这才是“毁”音乐剧吧。
流量跟这俩比起来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