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胃,又撑起了一个千亿赛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临期食品,简单说就是即将到保质期但还未到保质期的食品。过去,它是“甩货”,现在,它成为一门火热的新生意。
更重要的变化是,在传统印象里,“甩货”是老年人的捡漏专利,但换了个说法的“临期食品”,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有倒爷因此斩获暴利,也有人一夜亏损近百万。
1?
临期食品的市场
小张正在把500箱旺仔牛奶运往北方,这批倒了三四手的牛奶,保质期只剩下两个月左右,网上59元每箱,被他以不到2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当地的批发商。
就算这么低的价格出手,他还能有不少利润。
对于这些专门炒临期食品的“倒爷”来说,“快进快出”才是这一行的赚钱心法。若不尽快出手,这些临期的货就有可能砸在自己手里。
这些动辄打3折的临期食品,不仅在食品贩子圈里是香饽饽,不少年轻人也觉得“真香”。
北京的张女士,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推荐下,来到临期超市线下“打卡”。
5元一瓶的网红巴黎水、5元1盒的自嗨锅、1元1根的巧克力棒……一包建议零售价3元的上好佳薯片,这里只要0.3元,保质期一般都还有3-5个月。
卖场中充斥着过年才有的抢购氛围,很多货甚至来不及上架,直接一个个纸箱子摆在地上,尽管店员一直在补货,但还是有很多货架被一扫而光。
当张女士指着一个空货架问还有没有货时,店员表示:“能上的都上了。”
传统印象里,“甩货”是老年人的捡漏专利,但换了个说法的“临期食品”,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甚至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专宠”。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愿意购买并向身边人推荐临期食品,在消费临期食品群体中,26-35岁的年轻人占到47.8%。
不少年轻人聚集在豆瓣上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分享自己在临期超市淘到的零食,还有人专门制作淘货攻略和自己城市的临期超市地图。
其中也有不少讨论是关于买临期食品的顾虑,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买临期食品总觉得是一件不太酷的事情。
根据咨询机构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
曾获阿里巴巴投资的临期电商好食期,用户数已接近1亿;58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转转也下场做起了临期食品仓库。
消费者观念改变、创业者专营、加上资本和媒体加持,让这个长期处于边缘的行业热火起来,并形成新的“时尚”。
2?
未来的潜力
“倒”的背后,一定是对商机的敏感,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对产业链的深度了解。
就比如某多多这百亿补贴,要砸资金囤货,一定要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除了苹果手机这样的“硬通货”,其他的买不好你砸手里那不就亏了。
想要做一名赚钱的倒爷,不仅要有资源有洞察,更要有极高的认知,赚钱的背后思维是相通的,模型是可迁移的。
这几年电商发展为临期食品带来了新的货源,也产生了新的销售渠道。电商的尾货、退货、以及羊毛党抢来的商品,都在以临期折扣的方式流入消费者手中。
社区团购、直播间、临期超市不仅更快地消化临期食品库存,也让临期食品快速走进大众视野,但爆发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来自疫情的蝴蝶效应。
去年疫情之下,许多商家长时间无法营业,已经生产出来的食品被迫放到临期,消费需求较为弹性的零食饮料更是大受打击,上游产生了大量囤货积压,许多要处理的食品因此流入临期市场。
一个“临期捕手”走到了台前,还有不少真正的临期捕手活跃在幕后。
网上曾流传着这么一组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13亿没坐过飞机,6亿人月收入没过千,北京月入过万的人不到30%。虽然这组数据是否客观无从考证,但至少反映出即便是如今的中国,不富裕的人依然占到大多数。
一边是不能及时消费就可能变成的浪费,一边是大量依然对食品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更专业、更有质量地发展好临期食品市场,既可用更低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还在保质期的品质食品,也可避免资源浪费及不法经营者将过期食品作假成保质期食品损害消费者利益。
甚至,还有助于培养理性消费和杜绝浪费的消费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一件多赢的好事。
关键是,真正把好事办好。
3?
可观利润的狂欢
敏锐的创业者早已发现了这一商机,从夫妻店的小生意到连锁线下零售店,再到淘宝、拼多多临期食品折扣店……
临期食品正逐渐形成产业链,在高呼消费升级的时代,将消费分级的理念经营地风生水起。
近一年来,临期食品店在北京、上海等地悄然兴起,有些临期食品店已经形成了连锁规模,也逐渐引起了资本机构的关注和进入。
资本家们都认为,目前的市场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
“我觉得临期商品的市场不止百亿,除了零食之外,还有酒水,日用百货等都有保质期,按照快消行业12万亿的市场来算,有将近千亿的临期商品市场。”
中国消费市场当前正处于品牌和渠道大爆发时期,由于潮流更迭和消费者诉求的快速变化,快消品商品销售周期变得更短,这加大了品牌库存积压风险。
再加上疫情、经济因素等影响,让人们对于自己的收入比较悲观,临期折扣商品未来前景广阔。
据了解,在国产商品上,我国零售行业大多采用经销商制,为了防止串货以及为了品牌返点等原因,经销商往往会超量订货,超出自身销售能力的货最终就成了临期品。
而进口商品一般会以总代理的渠道进入国内,但是这个渠道基本上没有保护机制,一旦没能及时进入终端销售,又无法退给出口商,也只能成为临期品。
商家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会以原价的20%-50%将其出售。
但临期食品也分“三六九等”,热门的临期品也会被不同渠道竞争。
所以商家会按照优先采购的等级做了划分:第一位采购的是硬通货,例如农夫山泉、可口可乐、乐事薯片等知名品牌。
第二位是潮货,销量很高的知名网红品牌,比如李子柒产品、元气森林等,但这类商品货源不稳定。然后是知名厂商为了竞争生产的新品,像旺旺的功能性饮料、娃哈哈的气泡水、伊利蒙牛出品的新品等,往往剩余库存较多。
最后是不太知名新品牌生产的商品,但性价比高,整体毛利率保持在 35%-40%左右。
临期品的风险是,需要在短的时间内卖出,货品压力较大,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大概会有1%的货损率,但并不影响这是一门好生意。“
他们往往会选择开在社区旁边,或者直接开到超市附近,让消费者感受到价格的冲击,往往会带动整体的销量。消费者大部分都会在临期折扣商店因为价格低大量采购,客单价并不低。
“目前整个市场上,我估计线下临期折扣商品店在3000家左右,以快消品的体量,我觉得可以容纳两万家左右。”
同时,临期食品行业中的乱象也层出不穷。获得过阿里巴巴两轮注资的线上电商平台好食期,按照保质期时长和销售量等因素,将上万种产品以低折扣的价格出售。
而在平台中,有消费者反应其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拒不发货以及商品存在质量和包装问题等。
在北京、上海已初具规模的好特卖,也难逃被消费者吐槽很多商品“没听过”、“不好吃”的情况,甚至门店会因为货源紧缺在白天时段停止经营。
在现阶段,临期食品行业确是治理商品产能过剩的良药。消费者获得了性价比,商家加速了商品的周转,厂家及时处理了库存减少了损失,如果整个链条运转流畅,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但是从商业规律出发,临期食品行业如果真正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分销力量,最终还是需要行业内能够出现具备规模化、连锁化能力的大玩家。谁会是临期食品行业的“奥特莱斯”?
市场需要更长的时间,得到答案。
往期推荐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
另外,本文章出租,50元一年(内容可以换为您的广告)有需要请联系qq:2435147949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