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服装,即墨人真是天赋异禀……
《大染坊》、《大宅门》等“大”字号影视作品流行时候,我也曾雄心勃勃想写个《大市场》什么的,吹吹咱们历经四次搬迁而发展壮大为“全国单体最大”、“江北第一”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有次酒后狂言聊起这事儿,“墨城四大公子”之一的李公子知良兄道:老弟要是想写服装市场,放眼即墨城最应该跟我请教请教。所谓风起青萍之末,浪翻微波之始。江河滔滔,莫不发端涓涓细流。即墨服装行业兴起的源头,得从南关周家的一件衬衣说起……
知良兄也是墨城望族后裔,久历商海,早已家财万贯。而尤为难得者,不为物碍,不为财溺。交际遍朝野,传盛可忘年。为人豪情而真诚,有古君子之风。所以很信他,遂依据其提供线索收集资料……
果然,果然是周家!即墨周家自明万历间国子监祭酒周如砥以降,周家人不但文章写得好,后来搞服装做生意,居然同样天赋异禀,把事业做到极致!
即墨周家对服装生意的这种异禀天赋,大约可追溯到二百多年以前……
话说,清嘉庆十二年(1807),即墨城东中障村有个叫周希立的周氏后人。清中叶之后,即墨周氏已远不如明代时候显赫,随家口繁衍,多数还是普通人家。这个周希立有地七分,草房四间,其余的,大概就是单身男人们脱单之后才好意思吹嘘的“三十年积蓄”,固有资产应当说相当不太厚实。
不过或许祖上留下的口碑好,或是周希立小伙儿长得怪不离儿。就在这一年,周小伙儿娶了一个好媳妇儿。媳妇儿姓董,应该是南关董家的闺女。周门董氏小媳妇儿敬老爱幼,温顺贤惠,心灵手巧。过门儿后不生分、不嫌弃,不但纺线织布勤快,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里里外外持家有方,把个原本只有“三十年积蓄”的穷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蒸蒸日上,可叫她稀罕煞人了!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意思是女子嫁得好与否对女子一生至为重要。实际上男人又何尝不是!男人千万别说自己有多牛逼多能干,哪怕你有“不厚公”那么大的本事,你摊上个开来媳妇儿试试!
另外还留意了下。不得不说,明清以降,即墨董家这家子主儿也很有特点。咱们即墨最有名最大众的地方名吃“蝈蝈笼水煎包”,就是从南关董文卿接手胡家生意,才开始做大并普及的。对做买卖挣钱生计持家,董家似乎历代都很有门道,也许是门里面就出。
扯远了,回来。老百姓都知道日子不是过出来的,是挣出来的。可怎么挣?这就看个人的门道了。而过日子修身齐家的门道,可能又是若干因素所决定的。
说句不够革命的话,最关键的,我想还是门风家风的一种延续。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公道讲普通百姓不该羡慕人家“官二代”继续当官儿。只要有心从政不胡搞,从小耳濡目染的“官二代”比白衣子弟有作为应该是大概率。墨城蓝公子为什么不会卖服装只能给当老板的太太打下手儿?因为蓝家祖传会写诗作文章啊……
而周家的董氏小媳妇儿似乎完全继承了董家持家做生意的基因,天生有商业头脑。
别家媳妇儿纺线织布,一般只会送到布店去变卖,让卖布的剥层皮去,自己挣个手工费,然后拿着这手工费去换取居家过日子的柴米油盐。而董小媳妇儿不这样,不但不让布店剥皮分利,还把织出来的布做成布袜子之类,拿到即墨沙滩大集上出售增值。
前文说过,因为周家小媳妇儿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布袜子的做工就讲究而精细,产品自然供不应求。如此,董小媳妇儿挣的钱就比普通纺织家庭妇女多好几倍。
一般来说,家庭副业做到这程度,家里的男人——周希立肯定开始参与了。起码赶沙滩大集不可能让媳妇儿去,于是便产生企业分工,董小媳妇儿负责纺织并裁出制袜半成品,分发给街坊邻居那些没事儿干的大嫚儿小媳妇儿并指导她们加工,周希立专门跑供销,负责购买布匹、销售产品及催收货款之类。二百多年前,周家就开始了这种以“分料加工”免费技术指导,甚至提供技术回收产品方式,建起了家族制袜厂。并且为保护知识产权,袜子底部一律绣上“老周家”字样。即墨城“老周家”袜子很快做大做强,产品远销东北三省。
有了资本积累,周希立夫妇自然不会只做袜子,便雇佣一个买卖好手、职业经理人潍县黄相浩作掌柜,在即墨城里创立“祥兴”商号,批发、定制布袜之外,兼营各地土产。如此,周希立夫妇不但有自己的产品加工企业,又有专门的商贸机构,买卖很快就做大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兴起,那些买卖做得好后来做大做强的,大多是这种“加工企业+店铺直销”模式。尽管现在服装行业也开始进入“数据平台”定制或交易模式,实际上和二百年前即墨商贸没太大区别。
到了清道光二年(1822),周希立夫妇又创立了“宜兴”钱庄、“玉兴”酒馆、“春兴”估衣铺三家商号。到此时,中障村周家在即墨城里关外应该说是数得上号的大买卖家了。
——特意查了一下,中障村周,是即墨周氏章嘉埠支系周如纶分支。周如纶是章嘉埠周周民长子、国子监祭酒周如砥堂弟,明万历丙戌科进士。做过湖北襄阳县、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同知。世人以其主事都水司履历,称“周工部”。今段泊岚镇西章嘉埠村西,犹存“明国子监祭酒、工部兄弟故里碑”。周如纶之父周民当年为抚养子侄毅然诀别仕途布衣终身的功德,二百五十年有又有余荫。
清咸丰十一年(1861),周希立关闭了“祥兴”、“宜兴”、“玉兴”三家生意,家族开始专营服装。
当时的估衣铺,货源主要来自当铺。那时候没有现在所谓时装店,普通老百姓需要钱了当物当衣服,有钱人家不穿的衣服不舍送人,一般也送当铺。当期一过,衣物成死当,当铺便把衣服变卖给估衣铺回笼资金。清道光十七年(1837),是即墨历史上罕见的灾年,大面积春旱导致即墨大地粮食颗粒无收,大量百姓纷纷逃荒逃亡。如此,即墨城乡各地当铺便有大量死当衣服出号。为大量进货囤货,“春兴”号仅付给主要合作商号“共来”当的赎金,就有四百七十多万吊!
《即墨商业志》载清时一吊五百文。按大众说法儿就算一吊一千文,清末一吊铜钱购买力约今之二百人民币。四百七十万吊,差不多上亿了。“春兴”号估衣铺从五百吊资本起家,十五年时间就发展到如此规模,不能不说是即墨服装行业的一个奇迹。
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兴”号由周希立的次子周焗文接手经营。再后来,“春兴”分为“三益堂”、“三省堂”两股,分别有周焗文两个儿子接手,继续扩大经营。
此时,中障村周家后人已非贫家子弟,眼界格局自然更加超乎前人。到清末民初,“春兴”号产业升级,由专营成品估衣改为主营衣料及日用百货、寿衣,总之只要是往身上穿的,都卖。
民国七年(1918),风气渐开,东、西式婚衣竞相流行,“春兴”又增加婚衣定制。民国十一年(1922),即墨各地公办学堂学生制服开始,有学校统一定制,“春兴”当机立断,购进新式缝纫机械重金从章丘雇来专业裁缝,为学校制作校服。“春兴”号生意从此又跨上一个新的高度。中山装、民团服、保安装……以前的庄户裁缝,谁能干得了?只有“春兴”才能接下这样的大单!即墨“春兴”现代化服装公司(春兴绸缎衣庄),发老财了!
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事儿什么时候也不能不服。不信你问问,没有经过现代裁剪培训的裁缝,谁会裁缝个西裤?就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即墨城乡之间穿折腰大棉裤的比比皆是。西裤不就在前面开道缝,那么麻烦?对,它就是那么麻烦,乡间裁缝没人教,就不会!
另外,格局和眼界决定企业的未来,这事儿你也不敢不服。
按说,技术有设备有人才有,并且还有严格的公司纪律,健全的规章制度,买卖好得不要不要滴,老板躺着数钱就行了,还怎么发展?
不行,还要发展。周家人的开拓精神此时更加十倍、甚至百倍地扩大了“春兴”的生产力。
原“春兴”号店规:
开门鞭放过之后,无论昼夜及家居远近,店员一律不得离柜。
柜上常备水烟或制式烟卷,顾客进门,笑脸相迎,殷勤让座,并奉上水烟或烟卷,双手递茶。
无论买卖成交与否,顾客离去,须为开门并退后两步,方可转身。
傍晚关门,货款两清。
空闲之时,操盘(算盘)写字。
寝食不语,不涉淫秽(不准看小黄书)。
常备干净被褥百套,以供远途顾客留宿。晚间睡前,伙计必到床前嘘寒问暖……
——“春兴”把服装买卖做到比“大保健”服务业还体贴入微,其行业竞争力恐怕连最苛刻的竞争对手都服气。
也正是因为绝对的竞争力,民国三年(1914),“春兴”服装公司陆续在各地开设分公司。到民国十五年(1926),即墨境内蓝村、刘家庄、瓦戈庄、店集、王村、鳌山卫、李村、城阳、马戈庄、王哥庄等一些大市镇,都设立了“春兴”店铺。如果不是抗战爆发,“春兴”绸缎衣庄分店恐怕早就遍及即墨城乡了。(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县城商贸辐射力有限)。
这时候,“春兴”绸缎衣庄老板叫周松斋。周松斋在当时的生意格局,就已经超越了即墨格局地域意识。并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企业要发展,商家要进步,必须不断创新。而要创新,首先要走出去,要参观考察,要善于学习先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
——哪怕一百年后的今天,试问肯拿出钱让企业员工出去开阔眼界参观学习的私营企业老板,又有几个?
但在一百多年之前,即墨周氏“春兴”服装公司就开始做了。公司派出副经理孙澎堂、领班大伙计周博泉等一行数人,遍游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苏州、镇江、张家口等全国知名商埠,到各商埠行业商号参观学习拜码头,请客吃饭交朋友。同时,也把人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经营理念带回到了即墨。
通过学习吸收,即墨周氏“春兴”服装公司一下子把即墨乃至周边海阳、莱阳、烟台、青岛等地同行业商号甩开了十八条街……
参观学习了,就要创新改造,就要抓落实。“春兴”绸缎衣庄首先重新装潢门面,改换设施,在即墨第一家安装了玻璃柜台。店铺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此时即墨人进城,从分水岭往上走,老远就能望见西阁里路北四间临街门市。及近,但见门市上方,招牌首先“高大上”。清末民初所谓“无腔不学谭、无匾不书垿”,“春兴绸缎衣庄”六个黑底金色大字,正是出自大书法家莱阳王翰林王垿手笔。所谓“颜体厚重、欧之法度、虞之风韵、柳之筋骨”,雄浑劲健,一见夺目。
——又想起件事儿。孙过庭《书谱》曰: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明白说题匾刻石,最好老老实实写楷书。现在的大书法家们,为什么非要“山东情妇馆”、“心在情妇那”?
店铺门头就像人的脸面,冷热由性情,但至少绝对不装,端庄大方为好。
走进“春兴”店铺,正房内两个柱子上对联,来头同样不小,字、联均出自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清末潍县状元王寿彭。其联曰:
春罗秋纱,妆成锦绣山河,名扬中外
兴华企业,发展文明社会,足备东西
口气、内容恰当,并且不老套,很有时代感,不愧状元手笔。
面子足了,当然还要充实里子。因为在全国各大商埠都发展现了关系,“春兴”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开始从全国各地进货。无论是南方苏杭的丝绸刺绣、镇江上海的时髦洋装、北京天津的戏剧行头、乃至各种舶来品洋货、毛绒、布匹等等,应有尽有,批发零售,薄利多销。虽然零售布料利润只有百分之三,批发一匹布才挣五分钱,可架不住货物品种全,走量啊!因此仅民国十七年(1928)一年,“春兴”盈利就达两万多银元,并保有接近十万银元的库存。不但一跃成为墨城服装行业第一号,就是在青岛、烟台,“春兴”周老板也是响当当的服装界“大鳄”。
和其他行业一些老字号一样,战乱永远是个很难迈的坎儿。先是1936年,即墨县在马神庙搞第三届“联庄会”壮丁训练班。要抗日救国,搞壮丁培训都要花钱,可国民政府哪有钱?于是服装费啊、会务费啊、赞助费啊……即墨县国民政府这一把就在“春兴”赊账一万〇三百银元。
既然可以赊,总不能只赊账给国民政府吧?于是日本鬼子来了,日本宪兵啊,皇协军啊,翻译官啊,以及各路游击队的隋永谞啊,纪淑和啊,韩炳宸啊,黄爱君等等,纷纷三天两头上门赊账。
买卖没有这么做的。可不这么做,肯定更没法儿做。
本来呢,“春兴”有个办法可避免被赊账,就是总经理孙澎堂听号令,到日伪政府兼任财政科长(相当于今财政局长)。当汉奸出任伪职固然可以救店,但从此也会活得提心吊胆。孙澎堂不想舍己救店,就称病辞职,并提拔周博泉来维持“春兴”。而“春兴”改名“聚兴”惨淡经营到抗战结束改回原名,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到1956年公私合营,“春兴”这个经营历史达一百三十多年的百年老店,全部资本只折合一万一千人民币了……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作家。出版有《坐堂追饷》、《铁血顺风号》、《烟火孤城》、《我的野蛮同桌》。
目前代表作:《双车错》、《洪门令》、《瞒天过海》、《坐上火车走江湖》。
微信号:18866628259 公众号:姜泽华
《大染坊》、《大宅门》等“大”字号影视作品流行时候,我也曾雄心勃勃想写个《大市场》什么的,吹吹咱们历经四次搬迁而发展壮大为“全国单体最大”、“江北第一”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有次酒后狂言聊起这事儿,“墨城四大公子”之一的李公子知良兄道:老弟要是想写服装市场,放眼即墨城最应该跟我请教请教。所谓风起青萍之末,浪翻微波之始。江河滔滔,莫不发端涓涓细流。即墨服装行业兴起的源头,得从南关周家的一件衬衣说起……
知良兄也是墨城望族后裔,久历商海,早已家财万贯。而尤为难得者,不为物碍,不为财溺。交际遍朝野,传盛可忘年。为人豪情而真诚,有古君子之风。所以很信他,遂依据其提供线索收集资料……
果然,果然是周家!即墨周家自明万历间国子监祭酒周如砥以降,周家人不但文章写得好,后来搞服装做生意,居然同样天赋异禀,把事业做到极致!
即墨周家对服装生意的这种异禀天赋,大约可追溯到二百多年以前……
话说,清嘉庆十二年(1807),即墨城东中障村有个叫周希立的周氏后人。清中叶之后,即墨周氏已远不如明代时候显赫,随家口繁衍,多数还是普通人家。这个周希立有地七分,草房四间,其余的,大概就是单身男人们脱单之后才好意思吹嘘的“三十年积蓄”,固有资产应当说相当不太厚实。
不过或许祖上留下的口碑好,或是周希立小伙儿长得怪不离儿。就在这一年,周小伙儿娶了一个好媳妇儿。媳妇儿姓董,应该是南关董家的闺女。周门董氏小媳妇儿敬老爱幼,温顺贤惠,心灵手巧。过门儿后不生分、不嫌弃,不但纺线织布勤快,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里里外外持家有方,把个原本只有“三十年积蓄”的穷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蒸蒸日上,可叫她稀罕煞人了!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意思是女子嫁得好与否对女子一生至为重要。实际上男人又何尝不是!男人千万别说自己有多牛逼多能干,哪怕你有“不厚公”那么大的本事,你摊上个开来媳妇儿试试!
另外还留意了下。不得不说,明清以降,即墨董家这家子主儿也很有特点。咱们即墨最有名最大众的地方名吃“蝈蝈笼水煎包”,就是从南关董文卿接手胡家生意,才开始做大并普及的。对做买卖挣钱生计持家,董家似乎历代都很有门道,也许是门里面就出。
扯远了,回来。老百姓都知道日子不是过出来的,是挣出来的。可怎么挣?这就看个人的门道了。而过日子修身齐家的门道,可能又是若干因素所决定的。
说句不够革命的话,最关键的,我想还是门风家风的一种延续。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公道讲普通百姓不该羡慕人家“官二代”继续当官儿。只要有心从政不胡搞,从小耳濡目染的“官二代”比白衣子弟有作为应该是大概率。墨城蓝公子为什么不会卖服装只能给当老板的太太打下手儿?因为蓝家祖传会写诗作文章啊……
而周家的董氏小媳妇儿似乎完全继承了董家持家做生意的基因,天生有商业头脑。
别家媳妇儿纺线织布,一般只会送到布店去变卖,让卖布的剥层皮去,自己挣个手工费,然后拿着这手工费去换取居家过日子的柴米油盐。而董小媳妇儿不这样,不但不让布店剥皮分利,还把织出来的布做成布袜子之类,拿到即墨沙滩大集上出售增值。
前文说过,因为周家小媳妇儿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布袜子的做工就讲究而精细,产品自然供不应求。如此,董小媳妇儿挣的钱就比普通纺织家庭妇女多好几倍。
一般来说,家庭副业做到这程度,家里的男人——周希立肯定开始参与了。起码赶沙滩大集不可能让媳妇儿去,于是便产生企业分工,董小媳妇儿负责纺织并裁出制袜半成品,分发给街坊邻居那些没事儿干的大嫚儿小媳妇儿并指导她们加工,周希立专门跑供销,负责购买布匹、销售产品及催收货款之类。二百多年前,周家就开始了这种以“分料加工”免费技术指导,甚至提供技术回收产品方式,建起了家族制袜厂。并且为保护知识产权,袜子底部一律绣上“老周家”字样。即墨城“老周家”袜子很快做大做强,产品远销东北三省。
有了资本积累,周希立夫妇自然不会只做袜子,便雇佣一个买卖好手、职业经理人潍县黄相浩作掌柜,在即墨城里创立“祥兴”商号,批发、定制布袜之外,兼营各地土产。如此,周希立夫妇不但有自己的产品加工企业,又有专门的商贸机构,买卖很快就做大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兴起,那些买卖做得好后来做大做强的,大多是这种“加工企业+店铺直销”模式。尽管现在服装行业也开始进入“数据平台”定制或交易模式,实际上和二百年前即墨商贸没太大区别。
到了清道光二年(1822),周希立夫妇又创立了“宜兴”钱庄、“玉兴”酒馆、“春兴”估衣铺三家商号。到此时,中障村周家在即墨城里关外应该说是数得上号的大买卖家了。
——特意查了一下,中障村周,是即墨周氏章嘉埠支系周如纶分支。周如纶是章嘉埠周周民长子、国子监祭酒周如砥堂弟,明万历丙戌科进士。做过湖北襄阳县、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同知。世人以其主事都水司履历,称“周工部”。今段泊岚镇西章嘉埠村西,犹存“明国子监祭酒、工部兄弟故里碑”。周如纶之父周民当年为抚养子侄毅然诀别仕途布衣终身的功德,二百五十年有又有余荫。
清咸丰十一年(1861),周希立关闭了“祥兴”、“宜兴”、“玉兴”三家生意,家族开始专营服装。
当时的估衣铺,货源主要来自当铺。那时候没有现在所谓时装店,普通老百姓需要钱了当物当衣服,有钱人家不穿的衣服不舍送人,一般也送当铺。当期一过,衣物成死当,当铺便把衣服变卖给估衣铺回笼资金。清道光十七年(1837),是即墨历史上罕见的灾年,大面积春旱导致即墨大地粮食颗粒无收,大量百姓纷纷逃荒逃亡。如此,即墨城乡各地当铺便有大量死当衣服出号。为大量进货囤货,“春兴”号仅付给主要合作商号“共来”当的赎金,就有四百七十多万吊!
《即墨商业志》载清时一吊五百文。按大众说法儿就算一吊一千文,清末一吊铜钱购买力约今之二百人民币。四百七十万吊,差不多上亿了。“春兴”号估衣铺从五百吊资本起家,十五年时间就发展到如此规模,不能不说是即墨服装行业的一个奇迹。
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兴”号由周希立的次子周焗文接手经营。再后来,“春兴”分为“三益堂”、“三省堂”两股,分别有周焗文两个儿子接手,继续扩大经营。
此时,中障村周家后人已非贫家子弟,眼界格局自然更加超乎前人。到清末民初,“春兴”号产业升级,由专营成品估衣改为主营衣料及日用百货、寿衣,总之只要是往身上穿的,都卖。
民国七年(1918),风气渐开,东、西式婚衣竞相流行,“春兴”又增加婚衣定制。民国十一年(1922),即墨各地公办学堂学生制服开始,有学校统一定制,“春兴”当机立断,购进新式缝纫机械重金从章丘雇来专业裁缝,为学校制作校服。“春兴”号生意从此又跨上一个新的高度。中山装、民团服、保安装……以前的庄户裁缝,谁能干得了?只有“春兴”才能接下这样的大单!即墨“春兴”现代化服装公司(春兴绸缎衣庄),发老财了!
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事儿什么时候也不能不服。不信你问问,没有经过现代裁剪培训的裁缝,谁会裁缝个西裤?就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即墨城乡之间穿折腰大棉裤的比比皆是。西裤不就在前面开道缝,那么麻烦?对,它就是那么麻烦,乡间裁缝没人教,就不会!
另外,格局和眼界决定企业的未来,这事儿你也不敢不服。
按说,技术有设备有人才有,并且还有严格的公司纪律,健全的规章制度,买卖好得不要不要滴,老板躺着数钱就行了,还怎么发展?
不行,还要发展。周家人的开拓精神此时更加十倍、甚至百倍地扩大了“春兴”的生产力。
原“春兴”号店规:
开门鞭放过之后,无论昼夜及家居远近,店员一律不得离柜。
柜上常备水烟或制式烟卷,顾客进门,笑脸相迎,殷勤让座,并奉上水烟或烟卷,双手递茶。
无论买卖成交与否,顾客离去,须为开门并退后两步,方可转身。
傍晚关门,货款两清。
空闲之时,操盘(算盘)写字。
寝食不语,不涉淫秽(不准看小黄书)。
常备干净被褥百套,以供远途顾客留宿。晚间睡前,伙计必到床前嘘寒问暖……
——“春兴”把服装买卖做到比“大保健”服务业还体贴入微,其行业竞争力恐怕连最苛刻的竞争对手都服气。
也正是因为绝对的竞争力,民国三年(1914),“春兴”服装公司陆续在各地开设分公司。到民国十五年(1926),即墨境内蓝村、刘家庄、瓦戈庄、店集、王村、鳌山卫、李村、城阳、马戈庄、王哥庄等一些大市镇,都设立了“春兴”店铺。如果不是抗战爆发,“春兴”绸缎衣庄分店恐怕早就遍及即墨城乡了。(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县城商贸辐射力有限)。
这时候,“春兴”绸缎衣庄老板叫周松斋。周松斋在当时的生意格局,就已经超越了即墨格局地域意识。并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企业要发展,商家要进步,必须不断创新。而要创新,首先要走出去,要参观考察,要善于学习先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
——哪怕一百年后的今天,试问肯拿出钱让企业员工出去开阔眼界参观学习的私营企业老板,又有几个?
但在一百多年之前,即墨周氏“春兴”服装公司就开始做了。公司派出副经理孙澎堂、领班大伙计周博泉等一行数人,遍游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苏州、镇江、张家口等全国知名商埠,到各商埠行业商号参观学习拜码头,请客吃饭交朋友。同时,也把人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经营理念带回到了即墨。
通过学习吸收,即墨周氏“春兴”服装公司一下子把即墨乃至周边海阳、莱阳、烟台、青岛等地同行业商号甩开了十八条街……
参观学习了,就要创新改造,就要抓落实。“春兴”绸缎衣庄首先重新装潢门面,改换设施,在即墨第一家安装了玻璃柜台。店铺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此时即墨人进城,从分水岭往上走,老远就能望见西阁里路北四间临街门市。及近,但见门市上方,招牌首先“高大上”。清末民初所谓“无腔不学谭、无匾不书垿”,“春兴绸缎衣庄”六个黑底金色大字,正是出自大书法家莱阳王翰林王垿手笔。所谓“颜体厚重、欧之法度、虞之风韵、柳之筋骨”,雄浑劲健,一见夺目。
——又想起件事儿。孙过庭《书谱》曰: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明白说题匾刻石,最好老老实实写楷书。现在的大书法家们,为什么非要“山东情妇馆”、“心在情妇那”?
店铺门头就像人的脸面,冷热由性情,但至少绝对不装,端庄大方为好。
走进“春兴”店铺,正房内两个柱子上对联,来头同样不小,字、联均出自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清末潍县状元王寿彭。其联曰:
春罗秋纱,妆成锦绣山河,名扬中外
兴华企业,发展文明社会,足备东西
口气、内容恰当,并且不老套,很有时代感,不愧状元手笔。
面子足了,当然还要充实里子。因为在全国各大商埠都发展现了关系,“春兴”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开始从全国各地进货。无论是南方苏杭的丝绸刺绣、镇江上海的时髦洋装、北京天津的戏剧行头、乃至各种舶来品洋货、毛绒、布匹等等,应有尽有,批发零售,薄利多销。虽然零售布料利润只有百分之三,批发一匹布才挣五分钱,可架不住货物品种全,走量啊!因此仅民国十七年(1928)一年,“春兴”盈利就达两万多银元,并保有接近十万银元的库存。不但一跃成为墨城服装行业第一号,就是在青岛、烟台,“春兴”周老板也是响当当的服装界“大鳄”。
和其他行业一些老字号一样,战乱永远是个很难迈的坎儿。先是1936年,即墨县在马神庙搞第三届“联庄会”壮丁训练班。要抗日救国,搞壮丁培训都要花钱,可国民政府哪有钱?于是服装费啊、会务费啊、赞助费啊……即墨县国民政府这一把就在“春兴”赊账一万〇三百银元。
既然可以赊,总不能只赊账给国民政府吧?于是日本鬼子来了,日本宪兵啊,皇协军啊,翻译官啊,以及各路游击队的隋永谞啊,纪淑和啊,韩炳宸啊,黄爱君等等,纷纷三天两头上门赊账。
买卖没有这么做的。可不这么做,肯定更没法儿做。
本来呢,“春兴”有个办法可避免被赊账,就是总经理孙澎堂听号令,到日伪政府兼任财政科长(相当于今财政局长)。当汉奸出任伪职固然可以救店,但从此也会活得提心吊胆。孙澎堂不想舍己救店,就称病辞职,并提拔周博泉来维持“春兴”。而“春兴”改名“聚兴”惨淡经营到抗战结束改回原名,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到1956年公私合营,“春兴”这个经营历史达一百三十多年的百年老店,全部资本只折合一万一千人民币了……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作家。出版有《坐堂追饷》、《铁血顺风号》、《烟火孤城》、《我的野蛮同桌》。
目前代表作:《双车错》、《洪门令》、《瞒天过海》、《坐上火车走江湖》。
微信号:18866628259 公众号:姜泽华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如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