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隔离周记—2022年4月11日-17日上海
既然解封不确定,那就做自己能确定的事情。
去“哈佛”路上的女儿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女儿就读了这本书《哈佛凌晨四点半》。当时,推荐她看是想让她感受优秀是因为勤奋、自信、坚韧,而不是智商。没想到居然给她种了一颗种子。去哈佛读书成了她的目标。
哈佛教授总是提醒学生们说:“今天不学,明天自然没有所得;没有所得,自然会懊恼昨天;懊恼昨天,自然会痛苦万分,意志差点的自然掉泪。”想要很好地投资未来,就要积累一定的资本,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所以,他们一直都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需要积累,不学习就要被淘汰,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4月份初女儿的全球大考。疫情影响3月至今一直在家里网课,4月份的考试,一直随着疫情发展调整,最终上海考生确定本周在家里网考。
第一次在家里全球视频大考(在线考试,在家打开摄像头,在规定时间内打印出试题,规定的视频要求里答题。全程录屏,答题完毕,拍照上传到指定位置......),听起来都懵逼。第一次收到学校的信息,家长群里都炸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需设备不到位,流程太长太复杂。
女儿看完学校的信息,一句话没说。就开始各种操作,我忍着抓狂的心,弱弱地问了一句:需要妈妈做什么?女儿答:不需要。
我的天,这么复杂。一直独立的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相关我们都没有参与过,从来都是自己搞定。出国、出游也是自己整理list。
我心里默默地念叨:太厉害了!家长群里还在激烈讨论各种困难,我直接不看了。但是内心还是有一丝怕,如果出差错,没有成绩是不可挽回的。弱弱地说了一句话,就一句,记得可清楚:需要我支持,随时出现!
流程设备全部搞定了,本周的重点就是备考复习。每天早上8:00开始学校正常课。下午5:00以后开始复习,刷题、一对一上网课查漏补缺。2小时一个科目,时间表全部排好,一直到凌晨。
我是早睡早起,每天晚上深更半夜迷迷糊糊就听见厨房有声音,看看时间02:00左右。我知道,女儿今天学习刚刚结束,厨房找点东西吃完睡觉。
周日晚上7:00,女儿开始洗澡洗漱,我纳闷今天这个点?但也不问。7:30回到房间,叫我去她房间聊天。我火速赶往,推门进去。
女儿说:明天考试,我今晚要早睡。我已经设置好了两次闹钟,你也帮我设置一个7:40,另外帮我把早饭提前做好,8:00我吃早饭。我需要早一点开始,把考试流程再过一遍。我们聊半个多小时,你帮我放松一下。
我深深地把她抱在怀里,放一点轻音乐,开始去宇宙畅想(瞎聊,与考试与成绩与学习无关的,吃吃喝喝交友旅行)。
好看的皮囊
每天早上5:30睁开眼睛,在床上来一组瑜伽唤醒身体。起床,上体重数据秤记录数据,看着数据变化,再看看镜子里多出来的肌肉,满心欢喜准备第一节keep。
大汗淋漓,冲个澡,开始准备早餐。饥饿感已经到了极限。忍着饥饿,慢慢地做尽情地吃丰盛的营养早餐。
人们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有趣的灵魂
阅读写作技能提升
隔离期是最好的灵魂修炼场。被迫停止奔跑,刚好静下心来面对自己。修炼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抢菜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点燃一根香,泡壶茶,放点背景音乐,开始阅读。本周重点跟读的书《控制自然》,每天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实在太晦涩。河流山川的名字都要记好久,还有地理自然科学。要不是,每天要写读书笔记,真的是读不下去。
想起逻辑思维CEO脱不花,在推荐罗胖的新书《阅读方法》里说:在任何时候,随手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作为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页结束。把当天读到的这些内容,作为趣味思考题,和自己头脑风暴一下。用罗胖的话来说就是:在头脑里操练起来!其实,这也是这本书所要揭示的那个关于阅读的最大的秘密:任何一本书,都可以随时翻开、随时合上。不必把读书太当一回事,随便翻翻、到处戳戳,就挺棒的。因为这种平视书的视角,阅读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可以真正走进你的生命。这个世界够紧张了,放松点儿。请相信,你对自己满意的那五分钟,就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五分钟的。回望过来艰难的一周,这本书就像一块难吃但营养极佳的馒头,被我啃地七零八碎。不能总待在舒适圈,想要提升就要离开舒适圈,去挑战。逼自己一把,觉得太难的时候,确认是在上坡!
最近阅读量非常大,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容易读的书,或者工具书,3小时读一本,最快的一本早上5:00醒来开始读7:00前就读完,也有收获。有些书就是快餐填个肚子扫个盲区,有些书是先贤对话。
阅读过程当中,看来无用的信息其实是暂时的盲区,还不知道怎么用,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已经嵌入了你的头脑里。阅读多了就能打通串联,疗效显著。
精进一门手艺
最近隔离在家,大家时间都多,看了我的14天隔离日记,很多老友来找我聊。大致的内容就是:你如何做到一直那么有激情?你焦虑吗?孩子在家天天战斗,怎么办!这些问题我都没有遇上。
我不是职业咨询师,原谅我没有答案,也不会给具体操作执行方案。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有方法的,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疫情开始在酒店集中隔离时,就听了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的课,又读了他的新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决定再次跟着清华,系统化学习积极心理学。以下是截取他的课程一部分内容。
知行合一,创造快乐心情
人类应该如何把积极心理的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过程中,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来产生积极的心态呢?彭凯平提出了“五施”,即言施、眼施、颜施、身施和心施。
言施,是要向人展示出有感染力的笑脸。“笑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的第一语言。言施就是要把人类笑的天性呈现出来。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意义,要学会关心。任何事情如果只是用肉眼去看,而不用心去看,是看不见的。”彭凯平教授说。
身施,就是要行动。彭凯平教授说,可以通过抚摸身体、深呼吸、闻香、专念、喊吼、写作、倾诉等行动控制负面情绪,运动、旅游、游戏、照顾自己的身体、触摸、闻香、饮酒、听音乐、唱歌、禅思、行善等行为都可以让人产生积极情绪。彭凯平教授强调,养成运动的习惯非常重要,“每天运动15-30分钟,大脑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都让我们觉得心情振奋。”
彭凯平教授特别提到,人类有一种利他的本能。正如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所言,“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酣畅、开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不如此,反是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所以为社会牺牲,是合乎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生活更能有力!”
第三是言施,就是要积极沟通。要学会积极地倾听,积极地表达,具有同理心,不要用批评、鄙视、辩护、冷战的方式处理问题。表达感恩也非常重要,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发现,会感恩的人普遍更加健康和幸福,寿命也比不会感恩的人平均长12年。
第四是眼施,就是要有慧眼禅心,会用心去欣赏和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发现微言大义,发现生命的意义。所有的生命都必然死亡,但只有人类才知道自己会死亡。正是因为人类有挥之不去的死亡威胁,所以才有求生的欲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管理对死亡恐惧的有效手段。
最后是心施,是要学会体验自己澎湃的“福流”(亦称“心流”)。福流是美国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伊教授发现的。米哈伊于上世纪60年代对美术家、国际象棋高手、攀岩者、作曲家、运动员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全神贯注地工作时,经常忘记了时间的运转,对周遭环境也浑然不觉。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完全出于乐趣,这些乐趣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报酬。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被齐斯真·米哈伊称为FLOW——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彭凯平把这种体验翻译为“福流”。
那么,做什么事情能产生澎湃的福流呢?彭凯平2014年在新浪微博的帮助下,对中国2亿多网民所经历过的极度巅峰的幸福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其实中国人的幸福体验比想象的多得多。“我们在做任何爱做的事情时都能够进入到福流的状态。”彭凯平说,“喜欢摄影的人会为了一张好照片而愿意跋山涉水、餐风饮露;看一部好电影时会感觉时间瞬间而过;运动、饮食、学习、工作等活动都可以产生福流。但是在做杂务、看电视、闲逛和无聊时,福流就很难产生。一心多用、同时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很难产生福流。”
“人类所有的活动,其实都受心理的影响,而心理的影响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彭凯平教授说。
很多人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并没有将核心理论付诸于实践,不学以致用就是这些就是信息而已,连知识都算不上,只能继续回到过去的老样子。
道理懂了,这只是脑子完成了知,这个知还不是真知,以为学习已经结束了,其实才开始。这个知还没有运行过,身体还没有参与,所以道理还是别人的,潜意识里还是原来的认知模式,只有知行合一之后产生的真知,才能真正纳入认知系统,从而改变行为模式,最终参与改变人生和命运。
通过2个多星期的听课、讨论、写作业,完成第一阶段考试,并且拿到毕业证,但仅仅是开始。这或许才是知识,还没有实操演练,没有运用。还不是技能,只是打开了一扇窗,又或是刚刚跨进门而已。
变是唯一不变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从未调整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终身成长的行动。
很喜欢一句话:“好起来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自己。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前路漫漫,你要努力但别心急,耐心经营自己,生活自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疫情终将散去。我们终将回到战场。不要想着未来要怎样?今天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未来都是过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