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鞋子批发 >  中国的小县城会有未来么?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中国的小县城会有未来么?

发布时间:2019-11-21 00:01:02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收入低:消费高:全中国大多数县城都一样吧::
中国的小县城会有未来么?收入低:消费高:全中国大多数县城都一样吧::

谈谈自己家乡的情况。家乡在洞庭湖平原,全县人口70多w,城镇人口近30w。

食品的价格的话,早餐还好,一碗粉加蛋6元,但是饭店和农家乐较贵,都是两百元往上走,而且生意火爆,衣服鞋子贵,好一点的动辄上千。快餐品牌、常见的服装品牌、电影院很齐全,茶馆打牌、唱卡拉OK、吃夜宵,夜生活丰富,至少十点多出去,不缺夜行动物。城市挺干净,11年就评了文明县城,行人很守规矩,有专门抓闯红灯的爷爷奶奶,有时候还给闯红灯的拍照,但是车没有行人守规矩,开车的有点乱来,现在县城堵车也严重,到处都是私家车,在老家开车,停车位也得找好久。还有一点,不知是普遍现象,还是当地政府喜欢搞这个,县城的路修得平坦宽阔,八车道也有,只看道路,和市也能比比。

下面的农村要看情况,与县城相隔较近的农村非常高大上,家家户户修别墅,一盖就是两三层,小黄狗儿撒欢跑,村委会也很给力,最难得是审美也上来了,全村装统一的路灯,同一刷白墙盖蓝瓦,道路两边统一栽种紫薇和合欢花,步于其间,美不胜收。而偏远的农村,则是一副凋蔽模样,随处可见没人住的房子,田埂上骑摩托车的都是老人,没有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出去打工,再寄钱回老家,偏远农村很多信仰基督教的,这几年越来越多,春联上都是十字架,农妇经常去教堂,基督教在当地农村传播之广泛,是我比较吃惊和好奇的。有一些耕地无人耕种,要么被抛荒,要么被集团承包,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回来创业,种植草莓或则一些香味奇特的葡萄,有的种了一年就人去棚空,有的办得也还行。

县里有一所省重点高中,家母在此任职,虽然偶尔抱怨,但她决计不会离职的,我问了她情况,在只算工资,不含补习、不含早晚自习加班、扣除五险一金的情况下,中职工资加绩效是5500,我问她满意吗,她说满意,加上课外补习,月收入1w+(现在她也没有补习了,嗓子吃力,所以补习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我妈是英语老师,比不上数学老师搞补习,数学老师可以达到2w。县城补习成风,屡禁不止,其实政策上禁止补习本身就是愚蠢的,老师待遇好不好?学生的教育资源好不好?这些东西不平衡,你怎么禁止,如果小地方如果没有老师补习,我也真想不到,县城学生还有什么方法课外学习,毕竟县里没有像样的机构,而且省会城市那边一样补,收费高昂远超县城,有很多长沙的同学补不起,寒暑假又跑回县城找老师。

中年老师的生活并不无聊,我觉得我妈赛神仙……但她已经四十好几了,在大城市的话可能还要加油工作,在小县城就步入养老模式,她经常去体育馆打排球和羽毛球(向全县人民开放)、跳广场舞,也有参加户外登山活动。虽然生活安逸,也正是因为生活安逸,一些青年老师会选择背井离乡,去广东那边教书,一是薪水更高,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孩子在内地读书不易,一本率低,相对而言,在广东高考更容易考好大学(广东一本率也不高,但考优秀的大学相对容易些,没改全国卷时,我们那边的数学和理综难度远超平均水平)。对于留在县城的青年老师,公认的最佳婚姻模式是,“老师+公务员”,“女老师+男医生”。

虽然有人走出去,但省重点高中依然在吸收年轻的老师,而年轻老师的学历在不断上升,不会出现野鸡证书,东北师范大学,甚至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都有。与优质的老师进入相反的是,优质的学生源源不断的流逝,中考全县前六十都被省会城市的“四大名校”挖走。学校很多年没出过清华北大的学生,复旦交大也难,有个别浙大中科大,一些电子科大这样的学校。对于县里其他普通高中,情况则糟糕得多,有一些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学校都不得不与他校合并,高考几乎没有一本学生。

县城房价在三千到四千之间,我身边在外打工的亲戚一般回县城买房,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县里一套房,市里一套房,很多老师还给儿女在一二线城市出个首付。县政府搬迁并新修了条件更好的人民医院,在开发新区,倒也不是死水一潭。

我觉得我们县,或者全国大部分县,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优秀学生的离开和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离开,小型中学高中一个接一个的合并,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也在下滑,只是没那么明显,县里偏远地区的农村全是老人,别说偏远农村,就是乡镇,都是鬼可以把人打死的情形,县城还是挺繁华的,吸了农村和乡镇的血。

我暂时不认为我家县城会迅速凋蔽下去。县里早几年前通了高速,而且现在在修火车站,还有一两年就通车了,之前坐火车高铁是要去市里。这是一个洞庭湖平原区的县城,交通应该会越来越完善。之前就提到过挨县城很近的农村别墅林立,距县城很远的农村则惨淡无比,所以县城自身也不要被孤立,希望能和周边县联动,被市带动。

基层政府也不是啥也不干,上文讲了修路、新修医院等事,最近几年惩办人情风,据家里人说也算是省了钱,村委会也有办事实的。

别的领域不了解,不乱说,教育上,我所感受到的做得很不好地方有二:一是教委乱搞,一帮对教育拎不清的人总是指手画脚,强行让老师搞形式主义,搞什么教案改革,严重干扰教师正常上课,净搞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二,还是教委,强行给学生订没屁用的教辅资料,为了自己赚钱,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垃圾卷子,还打压老师,不准老师私下订好用的资料,当时学校的主任偷偷给学生做衡水中学的卷子,根本不想鸟教委的那一坨屎。可以说,一些教委是基层教育的一大毒瘤。

总的来说,我对我的家乡不悲观,主要是这几年交通发展得好,尤其县城要通火车了,挺开心的,县城不大,以后搭十几分钟车就能坐火车了,希望交通给家乡带来新机会,毕竟家乡地理位置不错,洞庭湖平原区,京广铁路附近,希望当地政府抓住优势。但问题也不少,你看现在还在修铁路,发展不算快,而且全县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把我们县放在全国县城来看,就是平均水平吧,而走到县下偏远农村,那里就真的是死气沉沉,到处竖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碑(出过车祸的地方拐角会立一块),这些年,连碑都少了——没人了,乡下的亲戚也不大愿意种地,反正没以前种得多,价格太贱。

中国小县城千千万万,我没有独到的目光,也没有深远的推断,我知道中国还有很多富庶的县,也有很多在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的县,我只能把我所生活的小县城描述一二,供外人由外而内的探看。

补:

看到评论说县城没有高素质人才流入。我认为有,主要集中在老师、医生、公务员这三类职业中,年轻老师很多211研究生,公务员,特别税务局新招的,985不稀奇。

很多答主提到中国的小县城会给人一种鸡肋感,但我要讲讲其中的例外。大陆有三个地区,县域经济其实相当活跃,甚至能贡献当地经济产值中的大头。县城的身份,也许并不足以限制它们无量的未来。

这三个地区分别是:苏南浙北(包括苏中和浙东南)山东半岛福建东南


今年10月,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单位在《人民日报》上联合发布了“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江苏、山东、浙江一如既往地是“百强县”集中地,分别占有20席、15席、14席,位列前三甲,囊括了百强县的半壁江山,远远甩开其他省份。福建虽然只有6席,但在前50强中占据5席,仅次于江苏山东浙江,也算表现不俗。

没错,这些百强县主要就分布于前述所提的三个地区之中,造就了三地区内部较高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小的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苏南浙北的代表是苏州。苏州总共下辖五区与四个县级市,其中四县域经济体全部位列本次榜单前十强,且其2016年的产值之和占苏州全市GDP比重超过56%。拔得头筹者昆山甚至敢在商业上叫板苏州市区,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也给了它充足的底气。

山东半岛的典型是烟台。烟台长期排山东各市GDP第二,仅次于青岛,力压省会济南。但在烟台设立开发区之前,烟台市市区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常年在10%多一点,其余产值全部靠县域经济贡献。龙口、莱州、蓬莱、招远……烟台县域经济体逾半是百强榜上的常客。

泉州的县域经济则冠绝闽东南。福建6个百强县,5个出自泉州。泉州的县域之强势令人咂舌,在改革开放早期轻工为王的年代,甚至有过只知晋江不知泉州的盛誉。


这些活跃的县域经济体们当前取得的成绩的确值得肯定,然而它们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长三角是中国经济龙头,苏南浙北的强县们想必会青云不坠。我比较关心山东半岛,下面我划拉了点数据,大家一起看看。(在此表扬滨州市统计局,网站维护不错,查数据很方便。青岛市统计局、威海市统计局也堪称业界良心,直接把年鉴PDF格式挂网上。强烈吐槽烟台市统计局,数据不全,索引那叫一个乱,望改进……)


由于精力有限,我只整理了五个县级经济体的数据,分别是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半岛南部的即墨胶州、半岛北部的广饶以及半岛与内陆交界处的邹平。想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去各地市的统计局官网看看,一般都有免费数据提供查询。


1、首先,了解一下这几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吧。人均GDP至今仍是描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浙江是中国大陆上人均GDP第二的省份,图中可以清楚得出:四个县域经济体的人均产值都高于浙江平均水平,并且依然保持着不错的上升趋势。


五个经济体中,荣成的第三产占比最高,胶州其次。另外三个依然是第二产业占主体。



2、县域对人口的吸引。所有的经济增长模型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几个要素。其中,人口的增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劳动力的增减,并且知识、技术以及资本是会随着人(尤其是人才)流动而流动的。所以县级中小城市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优秀年轻人。

除了荣成,另外三个经济体的人口目前均呈平稳上升态势。



3、县域对资本的吸引。资本流向对城市兴衰的影响比人口流向更直接更立竿见影。一个地区有没有得到资本青睐,看它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见一斑。

emmm总的来说趋势都是上升的,但邹平的投资数额似乎少得有点异常,跟其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好像不太一致。


最后,题主关心的房价也同样受年轻人居住刚需和资本投机需求的影响。可以自己搜集一下目标城市的人口、资本流动数据作为参考~


以上。




————————————

评论区有朋友认为发展好的小县城是少数,所以我这个回答没有代表性。

首先我想说,这些经济不错的小县城客观存在,只看到凋敝没落的小县城而无视欣欣向荣的小县城同样是片面的。我从一开始就说明了我要讲的是小县城中的特例,它们可能代表不了全国所有的小县城,但不意味着关注它们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中国如此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条件差别巨大,想要用一次概括描述所有小县城的发展情况并预测其未来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一个小县城一个小县城地具体分析,不存在能代表全国所有县城的分析结论。

虽然我回答中只分享了经济活跃地区的小县城,但是我提供的数据参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分析萧条的小城市。感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自己去查询所关心的地方。祝收获满满~

不请自来答一波自己的体会。


我出生在内蒙古中部一个国贫县,小时候爸妈在工厂上班,家里就我一个孩子,九十年代的映像到处都是平房,记忆也是黑白的。


爸妈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家庭运转,也很辛苦,记忆中盛夏半夜中电闪雷鸣,惊醒的我还在惦记上夜班的老娘会不会害怕。。


那个时候,老爸为了老师能够特殊关照我,经常会给老师送点东西或者请吃饭,而老师也蛮有良心的上课老瞄我提问我,尽管我压力很大很不喜欢这样。


那个时候小县城办个事需要请客送礼,和今天一样,只是代价在今天看来有些寒酸。也常常听父辈们抱怨县里各种ZF领导的腐败,各种离谱的事情。


小时候,周围的形成了一种默认的氛围,或者是大家的潜意识,长大以后一定要走出去,走出小县城还不算,一定要走出内蒙古。上高中后,各位老师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给我们这些低年级的同学说,他带的某某学生去了某某重点大学,走到了区外。那个时候,我们心里笃定的认为,外面的月亮一定是比家乡圆的。


19岁,经过人生中最惨烈的一次拼搏,我如愿的到了外地读大学,同学中,最牛逼的去区外985,次牛逼去区外211,再次去区外普通一本二本,再再次去区外专科,再再再。。。次只能区内读专科。寒暑假回家聚会时,外出读书的人自觉多少有些光环在身,甚至有时有意无意的还要说句普通话。。我们当地人叫侉子。。


大学以后回家,老家变化不大,和外地大学所在地,确实差距太大了。依旧满眼的红砖平房,当然我家也是,只是临街的二层门面房多了。县里没有什么正经的产业,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花了多少钱找了人进了公务员队伍,或者花钱找人当了兵,或者当兵复员花钱找人安排了稳定工作。。大部分人做些小生意,开个小饭馆,打个零工,大街开个三轮。。


大学毕业前,有过微微的念头,看过内蒙古的招聘单位,但是内心深处固有的观念或者是偏见,还是让我离家乡远去。这个时候,那些在老家读高职的同学,有关系的都去考公务员了,没关系的同学最后也不知去哪里了断了联系。外地上大学的同学,绝大多数留在了外地。愿意读书的,继续读了研、博,或者去一些国外的二流学校继续读书。不愿读书的像我,都选择了扎根异乡。


直到这两年,回老家办事,才发觉老家的小县城也在发生着外貌上的变化。六层板楼小区到处都是,街道的更加宽敞整洁,主干道红绿灯也能用了。。。郊外也修建了几个主题公园,这些,都是地产经济带来的好的变化。感谢八项规定,普通人办事也更加方便了,窗口人员的脸也不那么冰冷了。得益于沿海城市劳动力升级和京津冀重工业去产能的推进,一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河北重污染企业也在我的家乡落户,普通人有了除跑三轮外的工作机会,挺好,吃饱肚子才能说别的。大街上,超市里也多了一些说着外地口音的人,这也是一种人才的逆向交流。



七八年前我选择了扎根帝都,一方面专业所限帝都选择范围大,另一方面也离家近一点。三年前,宝宝出生后,我把退休的爸妈也接到了身边。毕竟,人生在世,真正在意的人不多,我们要尽量多的时间在一起。


我想通过我和我周围人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小县城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这代人的人生轨迹,而且是很有代表性的。就像帝都本地人,能出去的就都努着劲的出国了,出不了国的,也就留在当地了,开出租的,做生意的,做公务员的,是不是和小县城很像。而我们这些外地人,也源源不断的流入,扎根。


去年七月送孩子和爸妈回老家避暑,下车后,闻着清洌的空气看着湛蓝的天空和远方黛青色的西山,我感受到了生我这片土地对我的滋养。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门,欢声笑语中,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亲情,让我这个打拼在坚城的人心里有些许温暖。


俗话说忘不掉的故乡回不去的家乡。在这个大都市有我的妻子、父母、孩子,有我的事业,有我家。尽管扎根异乡,但不妨碍我依然热爱家乡,时常想起家乡冬天没膝的大雪,清晨老爹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老娘低头织毛衣的样子,还有那个带着帽子流着鼻涕一根一根点燃鞭炮再丢出去的少年。

先是除了北上,其它城市没有希望

再是除了一线,其它城市没有希望

再是除了大城,其它城市没有希望

在知乎这种平均年薪百万的地方,确实房价低于10w的地方都没有希望

回答这种有希望没希望的时候

先看看你口袋有多少钱

当地房价多少

你就知道你有没有希望了

城市有没有希望关你鸟事

我的家在中部农业大省的一个小县城里。这里三面环山,没有铁路,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所以日子过得比较穷。

大多数人都是在县城里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赚不了什么大钱,也饿不着。

大街上除了上学的学生,很少看到年轻人,要么在外地上学,要么在外地打工。

县城里的消费场所越来越多,这几年高档会所、品牌服装店、大型超市雨后春笋一样拔起,开始大家都感兴趣地过去围观,但绝大多数被高昂的价格吓跑。这些店最后往往十分冷清。最后长盛不衰的永远是质量不尽人意,但价格永远亲民的店铺。

县城里的服务业工资大多在1200-1800之间,依然有很多辍学的小姑娘小伙子争着做,年纪大的阿姨们感叹自己争不过了。公务员的工资一直在2000多,这两年国家涨工资了,3000多。房价2000多,最近新开发一个房产,3300的价格,大家纷纷惊叹。但县城自己盖房子的人太多了,很多房子空着。

小县城总是人情关系很密切,执法不能说严格,守法也不能这么说,官员们做着平常事,偶尔有个改革效果不尽人意。大体上还是为人民做了几件好事的。比如修广场。十八大以后确实反腐严格了,至少我听说了几件事。

虽然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许多孩子到了初中就不愿意上学,家长不在意,老师也没办法,所以许多孩子中学辍学,去做洗发小哥或者外卖员和网管,天天咋咋呼呼的在街上骑着车。他们最后大多出去打工或者是学门热门的技术,在家人的帮衬下在小县城里开个小店生活下去。

县城里环境比较差,垃圾桶永远不够,总是刚修好不久的路又要重修了,路上没有绿化。其实垃圾桶放再多也没用,大家根本没有环保意识,所以吐痰不挑场合,垃圾随手乱丢。这两年我们县动手抓环保,每天有垃圾车清道,道路整洁了点。


小县城的日子过得平淡散漫,大家无聊地上着无聊的班,小县城就那么大,偶尔有个什么新鲜事半天就传遍了全城。我们县城没有什么资源,交通也不便,没有企业过来投资,一般大家一份工作都是做一辈子。年轻人确实少,但也会回来,处于稳定或者家庭考虑,这些年轻人为县城注入了活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取得高学历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再回来了。见识过了,不想回来了。

但我觉得没什么有未来没未来一说,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活法,小县城有小县城的活法。多数小县城都是这样,没什么竞争,大家一份工作做一生,活得无聊又自在。只要家还在县城,年轻人就会源源不断地留下。小县城一直这样存在着,多少年了都。

我现在就生活在一个小县城,成天觉得前途无亮。

我们这个县是内陆县,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间平原和丘陵地带。山区多水患,过去能种庄稼的地方净些灾害,所以人们实现温饱很晚。再说我们县人均耕地面积很小,从明代起就是缺粮地区。更麻烦的是缺水,人均水资源年均三百多立方米,这几年县里搞了一些落后产能,用水量很大,现在县内分布着多个地下水超采形成的沉降区。

我生活的这个县城在县的正中间,古时候有一条官道通过,解放后又修通了国道,交通还算便利,县治设在这里已经五百多年了。

但是我们城关镇是全县的耻辱,为什么呢?

清代中后期的时候,我们县的边边上新建成了一条商道,交通比城关镇便利了许多,那一带的几个乡镇逐渐发达了起来。清末,洋人来了,修通了铁路,在那几个乡镇做生意、建工厂,传教士还开设西洋学校和西医院,那里成为了全县最“摩登”的地方。于是我们县的经济重心逐渐偏移到了边边上。解放了,县城还是设在我们镇上,因为设在经济发达的口岸地区位置太偏僻,不利于管理全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都在我们城关镇,给城关镇续了一波。

但是县城的交通优势还是不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发区也是设在县的边边上,城关镇的经济地位越来越低。现在,城关镇的GDP排名全县第三,人均居然只有全县第六。而且除了传统发达地区,好几个乡镇靠着挖煤、生产毛巾之类的产业都发展起来了,都觉得可以超过城关镇。全县乡镇都看不起城关镇,就几个成天在贴吧里吹牛的闲汉盘算着把城关周边哪个专业户村划过来GDP就好看了。

所以城关镇现在是县里耻辱。

城关镇地处全县的中部,不像边边上的水陆码头,思想很闭塞。我们县城的居民总是有五百年老县城的“老大思想”,看不起经济活跃地区,没有求变、求新精神,“官本位”思想和“托关系”很严重。现在周边几个县的县城都率先发展了较为先进的产业,我们县因为领导没有转型升级的思想,还是“粗老笨重”的那一套。人家几个原本不如我们的地区引进了投资额很大的新产业,搞IT,搞人工智能,搞集成电路,建起了漂亮的新城区,我们还是几个老国企煞有介事的不知道在忙什么。

要说我们这个倒霉县城有多倒霉,十天八天都说不完:

老百姓乡土的有些过头了,当然干部也土。民国时候来教书的一位舒先生,写了一堆文章编排我们县城的老百姓,什么爱瞎凑热闹,搭建违建,乱摆小摊,摊贩和车夫宰客,公家单位都是关系户,读书人忘本没良心,医闹……很多内容现在还适用。

舒先生文革的时候在湖里淹死了。当时两个领导审这个案子,听部下汇报,说这位先生是早年搞小三的事情被老婆旧事重提贴大字报了,他出门挨批斗回家觉得家里没有温暖,想不开自杀的。南方来的周领导说,他觉得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另一位是俺们县的土著,一个姓李的女领导,女领导说舒先生的为人她了解,“肯定不是自己跳的,是别人把他扔下去的!一定要严查!不是我下令,谁敢扔他!”

贪污抓起来的前任镇长在城关镇边上开着火葬厂的山沟里搞了一个开发区叫“金谷”,贷款盖了好多大楼,其实那里该叫“金沟”,太憋屈了。

城关镇的车站破得要死,来过我们县的都以为县城是发展的比较好的镇子。更别说县里土鳖的电视台了,说多都是泪。

县城有个学校,老早就说是大学了,听说早年孔祥熙资助过,要不他们有钱请刚才说的那个舒教授。现在学校评啥优秀都评不几个,学生考来了就骂。其实学生的怨气不能光赖学校,县里经济不行,光教书不行,给不了学生发达地区的眼界和发展机会,学生对未来有压力,容易骂学校。当然学校也不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光想着修新校区,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前阵子让纪委点名批评了。不过最近学校开始整肃了,在制定服务师生的办法。

县城有个软件公司,搞了几十年好像除了领导和老职工都在大城市买了集资房,没见有别的动向。

县城有个电子企业,产品线越做越窄,以前还能组装PC机呢,现在都不做了。前阵子弄了一个外商来合资,有人说这个外商虽然架子大,但是也快倒了。

县城很早就弄了汽车组装厂,经几十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差点倒闭关门了,现在又续了一波。听说他们产品被外国领导人夸过,国家买了白送,能不夸么?好像最近要放卫星搞氢动力车。县城西边那几个村,成天做些给大妈买菜用的代步车,说是“电动汽车”,牌照都难上,大厂也不学点好。

还有就是炒地皮啊,修路炒地皮,学校搬家炒地皮,招商修开发区炒地皮,县城外边没有配套生活设施房子比县城里边的房子都贵了。眼看经济要调整,以前别的地方靠这个法子能发展起来,我们现在还有这个机会么?

然后我们县里有点钱的都是土老板,重交情,重关系。这阵子生意不好做,他们就合伙担保,贷款耍钱。听说这里边现在牵扯好大一笔债务,因为老板们相互担保,哪家倒了都得连累一大片,县里成天开会想办法。

虽然我们县的几个传统产业发展水平都挺高了,有几家企业名气还不小,做家电的,做纺织的,做化工的,等等。但是我们县的产业多是一些走向夕阳的行业,朝阳产业少。毕竟我们县的交通还算方便,进城比较容易,有水平的人都到大城市定居了,搞“高尖精”的老板也不愿意往我们这里投资。县的边边上那几个富镇子好歹交通有优势,我们城关镇有啥啊?对了,我们水多,他们缺水,没有发展空间了。

当然有未来了呀
去浙江广东福建江苏那些县看看
但凡是有支柱产业的县
哪个不是富得流油?
不论这个产业是纸业、鞋业、袜业、不锈钢业、玩具业、皮革业、陶瓷业、纺织业、文具业、电子元器件业、手表业、珠宝业、印刷业,甚至这些个产业是诈骗业毒品业走私业非法医疗业
凡是有自己产业支撑的县乡村,可以组织人力物力生产商品输出全国全世界的,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的,哪个不是富得流油?
产业扶贫才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
每个县都要纳入全国范围内的大生产体系,大流通体系和大市场体系
只要充分打通了中国13亿人口的任督二脉
中国这个大市场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大多数中西部县城未来…很难


我以前写过一个答案:

4年前,我们全县贫困率18%,脱贫标准是人均3300元一年。也就是说,近20%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3300元人民币。(目前已降至2%以下)


和领导下乡视察工作,有些农户家刚有了小孩,土墙房外的杆子上晒着用过的尿不湿。是一次性的尿不湿,晒干了继续用。每次用的时候,还要垫上尿布。我也刚做了父亲,知道如果尿不湿用完就扔,一个月至少得花400-500,这是大多数农民无法负担的花费。


我家小区楼下,白天都是卖菜的大妈,几捆菜,就算全卖光,也挣不到30块钱。她们家里都有地,自给自足几乎不花钱,这点收入够他们每个月的花销。


除了体制内,如果没有技术,除了送外卖和力气活,你在县里找不到月薪超过2500的工作。


餐馆、火锅店等餐饮个体户,是县城少数能挣到钱的行业。三四个大中型超市垄断零售,四五家大型ktv生意兴隆。除此外,服装、装修等业态不死不活。


这就是中西部最典型的县城面貌,拥有大多数人口,我们国家真正的底色。


没有几个工厂、没有大企业。


电子商务的冲击,不少服装店濒临倒闭;居住人口少,家庭经济实力又远不及中大型城市,创业基本上跳不出吃穿两样。


除了体制内,如今的县城已容不下年轻人。


大多数中西部县城,未来难言乐观


二更


评论里有人问生意兴隆的ktv怎么回事?


拜托,再穷的县城,都有人开奔驰宝马,有别墅豪宅(只是豪宅不在本地)


每年投在本地100多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还不是:政府给了开发商,开发商给了施工方,施工方给了包工头,包工头给了小包工头,小包工头给了农民工……层层分,总会有人靠这个赚大钱,更多的人靠这个糊口


而这些投资,都走的行政渠道,决定权在政府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县城不光是小老百姓,很多老板也真心觉得公务员是好工作。


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很大部分由这个群体掌控


而在大城市,老板们更加自由,因为还有繁荣的“市场经济”


有人质疑县城人口收入没那么低


是,如果你说县城出生的人,收入绝对没这么低,因为年轻人念了大学在大城市当白领非常正常,但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在县城,可能是路边摊烧饼的、卖菜的、做小买卖的,请搞清楚“县城出生”和“县城居住”的概念


至于农村人,就我了解情况,农村孩子主要还是大专、中专毕业为主,在外相对比较辛苦,没有文凭的中年人更多,他们打工的收入虽不至于一两千,但都是辛苦钱。留守老人更不说了,很难有收入。


这就是我眼中的中国基层



三更~~


有人纠结尿不湿问题,你们呐~根本不知道人穷惯了有多节约~



尿不湿在外面,中间隔了层干净的尿布(尿布打湿了就换一块)所以不会出现截图中的感染情况


唉,一声叹息…

这两天正好看到一篇 CBS News 的报道,借此统一回答一下提出质疑的诸位网友:

美国中部俄克拉荷马州的 Tulsa 市,人口40来万,最近开启了一大全美范围内的挖人行动:全美国(“外地”)任何地方的远程工作者们,你们只要搬来我们 Tulsa, 头 100 个人,每一个人将得到 1 万美元的奖赏! (英语新闻链接: Work remotely? Tulsa, Oklahoma wants you (and your laptop) to move 美国中位数家庭年收入,是大约 6 万美元)

Work remotely? Tulsa, Oklahoma wants you (and your laptop) to move

这个城市的做法很聪明:全美不少地方房价高得荒唐,尤其是象旧金山、硅谷那样的地方,年收入十几万美元过的简直就是贫儿的生活! 既然很多人近些年来就是全靠网络上与客户联系,住在哪里还不是都一样? Tulsa 的中位数房价才十几万美元(= 百把万人民币) ,网上工作的人年收入十几万美元很常见,那在 Tulsa 这样的城市里那简直就是皇上过的日子了。(这篇英语新闻的文字稿,我用“谷歌翻译”译成了中文,放在最下面、我的原回答的后面)

下面是原回答:

************************************

以如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势头,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1。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以后朝九晚五、能让你“从一(雇主、工种)而终”的工作越来越少了,而且这个下降速度越来越快。雇主们越来越不愿意养闲人,而更愿意选择压缩人员编制,只在需要的时候找外聘专业服务商/专业人士来做项目,一个项目一旦完成立刻一拍两散,直到下一个项目需求出现。比如,做网站、开发 app 等工作,现在看似很稀松平常,但倒退回去 N 年,还根本没人知道以后会有这些类别的工种出现,而且大多数公司都不必自己拥有大批这类人才的。

比如,今天你公司里如果需要找人设计一个 logo 、网站的话,你会在乎这个设计人员到底人是在上海还是拉萨、或太平洋岛国的沙滩上吗?还是看到网上 ta 的设计思路很对你的胃口、质量很不错,就会下单请 ta 做、只要求 ta 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所以对个人而言,即便今天,你只要有适合网上提供服务的某类工作技能,坐在家里,只要有高速上网、Skype、PayPal 或 Apple Pay 等收款手段,基本的英语(或德西法等其它外语)听说读写还可以的话,你就已经可以开张、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类工作、开始挣欧元美元了(详见下面的链接)。从印度巴基斯坦,到加勒比海阿根廷,世界各地都有很多人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我自己在美国就用过上述这 4 个国家、地区的人从网上提供的多种服务,价格比美国低,质量不比美国次。与中国国内的不少合作者,更是前后十几年里携手在美国提供服务 ----- 我们在美国拉项目,网上发给国内协作者制作后发回给我们美国这头,充分利用中美之间的时差,大幅度缩短客户所体验到的加工时间。

这里面是多少个以千百亿美元计的国际网上服务市场,只是总的来说中国人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勉强刚刚喝上一口汤,鸡鸭鱼肉全便宜了全世界各国网上服务公司和在家工作的专业人员了!我多次与国内的合作者们开玩笑:“你们如果当初学的不是考试英语、而是注重听说读写实际操作能力的英语,咱们这种跨国网上服务工作,就没我们在美国这端什么事儿了---你们自己就从国内直接上网找美国客户接洽业务、直接合作、对半儿分掉我们的抽成了”!

适合网上进行的千百种工作(从商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图纸细化、私人助手服务,到网站建设、数理化辅导。。。。。。。),中美之间隔着半个地球都可以做,国内各地之间难道还做不了吗? 如何寻找网上的这类工作机会,可参考我在这个链接中的回答:

在校大学生如何寻找翻译类兼职工作?

以后有了5G,锦上添花、 更加方便,让你走在大街上都能找个地方坐下来工作。5G + 互联网,使得无数以前必须面对面商谈/协作的工作(比如上述开发 app、做网站等),都完全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过分享屏幕、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如今,建筑项目可能在广州,总建筑师事务所可能在英国,细化图纸工作在南京做,土木工程公司可能在上海,室内设计师在北京或深圳,画外观效果图的人在沈阳或成都郊外。。。。。。但直到2、3年前为止,大多数时候这些人之间的彼此合作还是需要他们在有高速上网接口的地方,也就是办公室或家里。近年来手机上网费用大跌,今后有了 5G, 这些人更是谁也没必要非在上海、北京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呆着了,因为在全中国任何一个有 5G 高速无线上网的角落,你都可以坐下工作!所以这种远程服务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迅猛。

3。中国按人口密度来说,其实至今为止不得不说“是一个生活空间极为有限的国家”:大量白领工作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把大中城市搞得拥挤、空气污染成那样,再加上那样疯狂的房价! 平心而论,你如果每天忍受着巨额的房租/房贷住在一线城市,上班的日子里除了每天3、4小时“与同胞亲密接触”的通勤之外,一线城市的好处你真的享受到多少?假如你能:

  • 把你的房租或每月购房还贷减少 80%,把你的每日通勤减少到从卧室到书房的距离,猫狗绊了你的脚就是你的日常“交通拥堵”,
  • 收入降低很少或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
  • 远离了帝都魔都的雾霾,
  • 代价是搬到中小城市,或回到N线老家,但是:
  • 住得与发小、亲人的距离都能自己把控;
  • 三五家的孩子定时定点集中,一起通过视频链接上北上广“名校补习班”
  • 每到周末都可以开车去附近大城市享受生活、或高兴了就能跳上高铁飞机去北上广深住些日子、或在海南的海边小村里过冬、七八月份去长白山里呆上 2 个月避暑 ---- 反正有 5G,你走到哪儿还不都一样工作!

你会愿意吗? 只要大多数人说“愿意”,那N线的小城小镇就不单有救,还会有大发展。

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中国的硬件----高速公路密度、机场数量、高铁、私家车数量。。。。。。 都已经到位了。所以到那时候就看当地人和地方政府的眼光、头脑和创新水平了:只要有本事打造出地方特色、搞好便民措施、拥有保证生活质量的环境,这些至今为止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真正的好日子还确实没开张呢。

“说得轻巧!这种被世界遗忘的小破角落,要搞开发,钱从哪儿来”?美国刚刚宣布了一个 Opportunity Zone 的“特区计划”:凡在美国经济落后的地区投资的公司、基金等,可享受特殊税务优待。中国搞特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现在也该到了搞内地落后地区的“特区”、特事特办的时候了。但关键是:这种发展,必须是地方当局给政策,然后退场 ---- 而不是当局“主导”。否则,众所周知的那些人的七姑八大姨一拥而上,钱没少糟蹋,事情却落到这条线下很多回答里说的那个德性。

当然,不可能把所有的小城市、小镇都救过来 --- 取决于各地多方面的因素。但事在人为的因素同样很多。

很多网友会认为我说的是白日梦。但我是个 60 后,直到我上大学,电话还是个有钱都买不到的稀罕物 ---- 你们家必须够级别才行,这还说的是在上海、北京。那时上海人均住房面积还是 4个平方米(没打错数字。一个单人床将近2个平方米)。“中国人,人手一个电话?我们家有自己的房子?还能自己有汽车?还能出国旅行? 你是吃错药了还是喝糊涂了”!? 今天还有人问这句话吗?


++++++++++++++++++++++++++++++++++++++++++++++++

附: CBS News 关于 Tulsa “搬来Tulsa, 重赏 1 万美元”的文字报道 (英译中是用谷歌翻译做的):

远程工作?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希望你(和你的笔记本电脑)搬家

在旧金山市中心收拾她的小公寓时,斯蒂芬妮罗伯斯基一直在为该国中部的三居室住宅流口水而停下来。 “我正在为一个门廊而死,”她说。

记者Conor Knighton问道,“你能以20万美元在旧金山购买任何东西吗?”

“不,你甚至不能以20万美元在旧金山购买停车位!”罗伯斯基笑了。

她应该知道;她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但她“远程”工作,这意味着她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家工作 - 或者实际上,从任何地方工作。

“然后你开始思考,'好吧,我为什么要在这个国家最昂贵的城市之一工作呢?'”Knighton问道。

“当然!”

这就是罗伯斯基很快将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状态”的原因。俄克拉何马!石油的土地,广阔的草原,也许66号公路的标志,对吗?

嗯,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塔尔萨(Tulsa)是一座拥有4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众多时尚咖啡店和繁华的酒吧,是繁华艺术区的所在地。它只是没有得到很多信誉。这就是为什么去年塔尔萨的一个小组创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向全国各地能够远程工作的不断增长的工人群体传播这个词:将你的笔记本电脑带到塔尔萨,他们将付给你10,000美元搬到那里。

“我认为追踪远程工作人员可以让我们找到真正有才能的人,他们可以灵活地在任何地方工作并向他们展示塔尔萨为他们提供的服务,”Tulsa Remote的主管Aaron Bolzle说道,这是塔尔萨支持的一项新举措基于非盈利的乔治凯撒家庭基金会。它的目标是吸引一些新的血液到塔尔萨,希望那些来的人可能会留下来。

除了在一年内支付的十大奖金之外,该计划还提供免费的公共办公空间以及与其他新移民的交流机会。

哈维尔·鲁伊斯(Javier Ruiz)是一位住在纽约的语言学习网站的作者,他准备好在申请该计划时改变节奏。 “感觉就像是时候冷静下来,不要陷入喧嚣,”他说。 “你变老了,你想到你想为未来投资什么。”

在塔尔萨,鲁伊斯可以轻松买得起房子。他是100名远程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被纳入该计划的第一年。有超过10,000名申请人来自各行各业。 “显然,人们非常关注技术,”Bolzle说。 “但是医疗保健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我们有几位专利律师申请了有能力在任何地方工作的人。我们有一个Harlem Globetrotter!”

Lili Thompson是Globetrotters的最新成员之一。她在大学毕业后就被选中了,她的新职业将带她到世界各地。 “我可以住在任何地方,只要我需要就可以参加比赛,”汤普森说。 “所以,我面前的空白板块只剩下去哪儿了。”

对于汤普森来说,10,000美元的奖金当然是一个卖点,但她也在寻找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城市。 “人们一直搬到洛杉矶,这就像是水坑中的一小滴。但也许有了这个Tulsa Remote计划,我自己和我们队列中的其他成员可以进来,对城市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那实在是太酷了!”

但在一个40万人口的城市里,100名新兵实际上可以有所作为吗? Tulsa Remote花费超过一百万美元投注。

Bolzle说:“我认为100个人肯定会有所作为。而且我认为,当这100个人对于产生影响感到非常兴奋并准备好成为社区的一部分时,你就拥有了一个如此准备好的社区欢迎他们,有很多机会产生巨大影响。“

Knighton问汤普森,“当你告诉你的朋友这是你想要做的事情时,反应是什么样的?”

“他们就像,'塔尔萨?你为什么要去塔尔萨?'”她笑道。

但如果该计划取得成功,Aaron Bolzle希望远程工作人员很快就会问一个不同的问题:“住在这里的人们非常亲切和热情。有很多机会,有空间。为什么不是塔尔萨?”

中国有那么多的县城,“有未来”这个概念也很虚,这个问题过于宽泛了。


连市级城市都有萎缩消失、房价跌破千元的,更不用说县城了。在中国的未来,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县城萎缩甚至彻底消亡,也会有不少县城兴旺发达,地理条件、经济地位不一样,有没有未来是很难说的。举个例子,四川成都的双流县,跟西藏那曲的双湖县,那能比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县级城市要想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一个彻底的转型:从服务小农经济转变为服务大农业与分布式工业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县城,地处成都平原边缘,经济算不上发达,也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资源,矿藏并不多,交通位置也不关键,更不是什么重要机场、车站的所在地,有一定的机械加工业但是规模并不大。这个县的主打经济龙头都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走出四川连名字都没人知道。我觉得解剖这个县的经济结构和县城的经济地位,是能够管窥中国县城的未来的。

四川盆地里面的县,这个县算是相当偏僻了,尽管名义上也有高速公路、高铁,实际上都是擦着县域的边缘过去的,跟县城一毛钱关系没有。

随着岷江梯级电站的开发,岷江本身的航运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就岷江那点航道,在现代社会本身也没法发挥什么有意义的作用。




跟知乎大部分键盘政治家想的不一样,县城里的日子并没有那么难过——前提是你还呆在旧经济体制中间。哀民生之多艰,看起来很有逼格而已,却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从你的哀里面得到一丁点好处。不能看懂县城的经济作用,就不可能理解县城的未来。


当前县城主要是服务于小农经济体系的,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层核心,起到了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的作用。传统小农需要县城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中心,比如牛、马、驴等等牲口,较为齐全的种子农药,大批量的化肥。同时县城还是农产品的第一级市场——产地市场,农民生产的产品,尤其是数量比较多的时候,需要使用县城作为交易场所。


可以说,县城在目前,与小农经济息息相关。


站在北上广深或者省会城市的角度,县城是一种极其可怜的存在,简直可以让人垂泪。青神县城离成都不算远,现在的城际列车,一小时不到就能坐地铁从天府广场到成都南站,换乘城际列车到达青神县城,真正意义上的“一小时生活圈”。你可以感受一下这种巨大落差,从远洋太古里发出巨大咆哮声的高档跑车,一小时之内你就能看到同样发出巨大咆哮声的三蹦子。这里的生活方式跟远洋太古里是两个世界,那头是高楼大厦纸醉金迷、高到了不讲道理的物价,这头是老牛拉慢车的生活方式,只要不涉及工业品和现代生活,这里的物价低得可怜。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让你一小时只能尽情的体会撕裂、冲突、天壤之别。

大部分人对县城的垂怜,对县城未来的绝望,就来自于这种巨大而毗邻的落差。这种垂怜和落差,实际上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一种优越感而已,乡下人其实并不怎么买账,因为过不了多久,刚才还趾高气扬的城里人就会因为房价愁得揪自己的白头发——你以为你是远洋太古里的主人吗?不是主人,你跑我这里来找什么优越感?


站在县城下面乡镇乃至于老山沟里面老百姓的角度,县城是一种“城市”,是城市生活离自己最近的地方。这里有二甲以上的医院,有中学甚至是大学,有大型超市,有去往远方的车站。这些存在,为真正的农民提供了现代生活所需的一切,也提供了直观的了解现代社会的一扇窗口。所以县城的一切在大城市看来都十分的可笑,但是你要问农民们:“我们把县城取消了好不好?”你多半会挨一顿打。


因此,县城的存在是十分合理的,也是十分满足城市的实际使用者需求的。低到不可思议的房价,满是廉价工业品的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街边小摊,正是这个城市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也是这个城市存在的根本。


卖叶子烟、竹笊篱、连枷和竹背篼的老汉压根就不知道远洋太古里这种存在,也漠不关心。不管你觉得那地方的咖啡馆和酒吧有多么的惬意,那里的美女有多么的热辣,他都一丁点不关心。但是除非你能开除老汉的中国国籍,他跟你一样都是中国公民,与你享有完全一样的公民权利,同样需要服役和纳税。这个国家同样需要在社会层面上去保障老汉的公民权,他同样需要教育权、医疗权、生存权、发展权,这个国家也得提供。所以远洋太古里和小县城都必须要同时存在,任何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中国这种国家存在的根本。如果你站在远洋太古里的角度要去消灭小县城,对不起,远洋太古里也不会存在的。




青神县城存在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无可辩驳的。尽管它残破、低矮,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面前都显得可怜兮兮的,但是它存在的理由依旧无比充分。十里八乡的农民生病了会到这里医治,种出农产品需要到这里卖掉,然后买回农药种子化肥,他们的孩子需要到这里接受中学教育谋取更好未来,这里好歹有简化版的现代化生活可以体验,这里也足够支撑起一片现代化规范化的政府服务。对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这个地方承上启下、不可或缺


那么它的未来呢?


当这些卖叶子烟、竹笊篱、连枷和竹背篼的老汉最终消失以后,县城还需要存在吗?


小农经济因为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最终消失的时候,工业进一步吸纳农业人口进城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业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中国不再需要小农的时候,中国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小农过上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时候,县城还有必要存在吗?


像青神这样的县城,我承认,看不到它的未来。青神这个县有70%的土地是完全不可能机械化的山地,能够机械化的平原则离地级市眉山城区更近。随着山区小农的逐渐消亡凋敝,这个县城确实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的。这一点从新建住房高的不像话的空置率和略显撑不住的房价可以看出来。


而40公里以外的彭山县,马上都要通地铁了……


青神县面临着转型,一次生死存亡的转型。它需要改头换面,需要去适应一个新的未来。未来并不是那么确定,小农经济过后是什么样的经济形态,现在还很难说。规模化农业对于县城的需求是要降低的,农场主、养殖场主并不介意多跑个几十公里去更大更成熟更方便的眉山乃至成都进货销货,他有着更高的眼界和更广的视野,有着更专业的分工合作。然而他手下依旧需要普通工人,需要有一定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还是需要县城的。


所以,这样的县城的未来,恐怕是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的。未来的大农业时代,分布式工业时代,县城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说还太早了。


只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县城是留给需要它的人的,指望趁机捞一把,长期来看是不现实的。

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延续,尤其是在中国而言。中国的小县城乃至多数地级市最迫切的需求不是建多少工厂,而是一场对政治生态的深刻改革。

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未来?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尤其是年轻人。凭借地理、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人才,然后创造足够且合理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安居乐业,但是这还不是“留”住人才了。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整体从过去的“半工半农”形态,进化成为完整的工人,脱离了土地的束缚。他们或者他们的上一代从城市化的建设者和旁观者,到这一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的愿望是强烈的。

但是他们大多数是从农村或者小县城而来,对腐化的基层的政治生态多少都有点耳闻,他们对这种环境感到绝望。现实的经济压力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寻找机会。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并未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更高的流动性极大的降低了很多隐性成本,对小城市体制的无力感又阻止他们返乡。

很多人以为小城市没有前途是因为缺少工厂,这就太片面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政治生态的不健康。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无所适从的官僚和体制极大的提高了资本的流动和运行成本,导致资本来了就被层层扒皮,最后血本无归。比如某城市,第一批经济特区,政策,位置,资金(著名侨乡)一个不缺,终于在一代代官僚的努力下被推入发展困境,甚至发生了与上级对立的事件。到2019年,作为人口大市,曾经集万千宠爱的s市现在发展怎么样了?

很多年轻人只是想摆脱小县城死气沉沉的体制,不是摆脱小县城。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为生活随家庭四处迁徙,也在很多地方待过:西南某小城市n8年,在广州5年,在青岛4年,在江苏小县城k3年,江苏某小县城z1年,在上海2年,所以对比来看,西南某小城市的官僚体制有多烂我是了解的,令人绝望的烂。正巧,几个有联系的高中同学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政治清明,安居乐业 永远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小城市的未来只能交给未来的“少壮派”了,否则中国很有可能形成数个超级都市圈,然后分裂主义开始抬头。

其实小县城的生活也不是谁想回就能回得去的。

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大学毕业后回到小县城生活,大概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县城富裕家庭或至少中产出身,例如公务员、教师家庭,或家庭在县城有生意;另一类就是农村贫困家庭出身,对定居大城市甚至省内二三线城市都不抱任何希望,把目标降低到实现从农村到县城的跨越的人(其实也是有难度的)。

这两类人我的同学中都有不少。尤其第一类人回去得更加果断、开心。毕竟这么多年的人脉耕耘,县城的圈子也就那么大,他们回去后,可以说各方面都会有照应。而且他们的家庭一般也早在十年前房价三四千块的时候就屯了至少两三套房,可以说只要回去,房和车是瞬间就有的。

有人大概要瞧不起县城的房子了。其实不然,我们县的经济条件在省内十分一般,即便如此,有档次(就不说高端了)的小区还真不少。就拿我一个公务员兼医生家庭的同学举例。他的家在一栋高层公寓,复式户型,最上面三层全是他们家。还有楼顶的天台、露台等等。我第一次去他们家时,就想起了韩剧里霸道总裁的豪华公寓。最上面的那一层,他放了跑步机、乒乓球桌等锻炼设备,楼顶搞得如同花园一般,夏天在那里搞个烤串,喝点啤酒,看看外面的街道景色,别提多惬意了。

这么好的房子,当年购入的时候房价也就五六千块,跟大城市相比简直白菜价。即便是现在,也就八千出头。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的条件都像这个同学一样好。但只要是中产家庭(父母其中一人在中学或机关单位工作),一般都在子女大学毕业之前早早地备好了二套房作为婚房,面积嘛,怎么说呢……我就引用我另一个在县城买房的同学的原话吧:“我这房子还是小,只有三室两厅两卫”。

对这些同学而言,回到县城的前景是相当美好的。

等等……你大概要说小孩的教育了。其实县城的重点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错,而且由于竞争不激烈,或者总能托托关系花点钱什么的,几乎只要父母有心抓教育,小孩都可以去入读最好的几个小学、中学。而且辅导班、兴趣班什么的,收费跟大城市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我有个同学就在县城搞了个少儿英语兴趣班,教师队伍里还有好几个老外,课程、活动什么的都精品照大城市的来,一个月学费才一千多块。

考大学的话,拿我们高中来说,本科达线率超过一半。当然跟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没法比,不过要考虑一下,首先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不好进(据说上海这些地方不少人读了职高),如果去了大城市的垃圾中学,那数据可能更难看。而且我们高中那些没考上本科的学生里,多半都是早早地放弃了高考这条路,心思压根没在学习上。

而如果小孩稍微争点气,或者父母紧抓一下教育,小孩都能读个重点班之类的。重点班的一本达线率都接近90%了。我们高考前后那几年时运不济,一个清北的都没出。不过后来不清楚是教学质量提高了,还是重点大学扩招了,每年都能出五六个清北,top5什么的加起来,也好几十个了。

遇上点什么难事儿,即便自己没有那方面的人脉,找一找熟人、亲戚,最后都能扯上点关系,事情就解决了,我目睹过太多这样的事情了。这种人情社会可能有些人会诟病,但等你真能用上、每次都能用上的时候,那可以说是相当爽的。

我当年在上海读研时,也觉得自己算是在大城市开阔了眼界的人,结果每次寒暑假回家,还是会感叹我这些县城同学过得那才叫生活。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工作十分清闲,周末就开个车去乡下钓钓鱼、摘摘草莓,或者去游泳馆玩一下午,出来KTV、大排档,玩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好朋友住的几乎都是十几分钟车程内的距离,没事就聚一起打打牌,搞搞兴趣爱好什么的,不要太爽。

而第二类同学的生活就要辛苦一些了。即便是县城房子的首付,很多人也是拿不出来的。所以只好先在乡下的房子里结婚,自己继续在大城市工作攒钱。几年后钱攒的差不多了,就在县城按揭一套房子,自己仍然要在外地工作,以支付家里的开销。这些同学里不少当年都考上了985,奈何由于信息闭塞,学的要么是劝退专业,要么是夕阳产业,县城根本没有对口的工作。这些人(包括我)多半都在大学前和大学后经历了一番心理上的转折。入学之前觉得自己苦读十二年终有回报,毕业后一定飞黄腾达,改写家族命运。谁知入学不久便泯然众人,毕业后不得不为一套县城的首付奋斗若干年。

我有好几个同学,已为人父,然而由于工作在外地,大概只有法定小长假的时候能往家里跑一跑,一年下来,连孩子的面也见不上几次。孩子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起,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喊爸爸,第一次走路,全都完美错过。

所以中国的小县城有没有未来,不知道。但对于第一类人来说,他们的未来很美好。

什么是未来呢?是不是出门都是高铁,住的都是高层精装,周末商场大活动,城市年年征地扩张,上学一定买上千万的学区房,才叫有“未来”?

小县城那些都没有,但它会存在下去,保留一分自己微不足道的特色,不也是未来么?

小县城的人去了大城市,也会有厌倦了大城市的人回到小县城,小县城是不会消失的。

它们会安静地存在下去,这不是坏事。

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答两句。

我曾在北京以东的北三县有个工厂。这北三县在哪呢?就是下面图里,北京天津夹着的那块写着北三县的飞地,具体哪个市就不提了

各种曲折之后,工厂取得了排污许可证。为了这个证,工厂软硬件都投入不少,后来做为整改标杆,还有领导还来工厂考察过。

当然了这个工厂条件有限,基础设施陈旧,因为工厂地址不能更改,资金有限,无法进行大的升级改造,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升级,效果也比较一般。

PS:这里必须插一句,当时说工厂面积不够,需要找更大的工厂,但是呢政策不允许注册新的,也不允许迁走地址,也就是说我如果想在这里发展,就只能在原地发展。为此跑了好多趟,找了很多人,依然是这一个结果。


这是我老爸在工厂的下料车间里检修设备

虽然拿到了排污许可证,但生产仍然断断续续。其实有政策不允许生产还是允许生产,这都可以理解,但我们面临的是薛定谔的许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这让人有点绝望,尤其在面对客户询问订单交货时。

到底怎么样才可以生产呢?能不能市里下来一些专家来辅导我们这些小企业正规化呢?可能我想太多了吧,也许市里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毕竟我不了解具体的信息,所以很多都是自己瞎琢磨。

但这都其次,还有一些比较不好的感受,让人有些丧气,举两个例子:

一次几个部门联合下整改通知,其中安监局要求对工厂进行评估,然后根据指定聘请了一个评估公司,我们为此交了几万块钱的费用,但是来的人,既不专业也不认真,做的整改报告乱七八糟,这东西后来也没有落地。

要知道,工厂那时候本身也没什么钱,为了购买设备真是省吃俭用……

北三县,近在北京之侧,出现这种情况,确实会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不过我北京的朋友却说,你多少还能生产啊,我们只能滚出北京了。

第二件事,环保是好事,但是到下面会变成了一个工具。下面镇上,可能连正式科员都算不上的人,没事往厂里一坐,叼着烟翘着腿,到厂就要开停产通知单,可笑的是,有的连字都不会写,我真该把那个通知单保留一下。

之所以离开这里,远奔外地另设工厂,多多少少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每日面对这些东西都无心正常工作。

北三县的地理位置应该说很优越,但对我们这些小微企业(尤其家具企业)来说,确实说不上好。

但如果只谈硬件,村子里主要道路都硬化了,接通了天然气,定时收垃圾,全天候自来水,很少的钱就给安装太阳能……我感觉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只是生活住在这里,应该是很有幸福感的。

但如果说到做企业,真没什么信心。

我还曾经跑遍了域内的厂房和园区里询问,一个是不允许注册了,另外一个一些园区说只接受北京转移过来的企业……哎,我们算哪根葱呢?资格都没有!

其实挺灰心的,当然后来走还有房东的因素:因为环保政策的收紧,导致姿质用地租金暴涨,房东直接把租金提了几倍。

其实我能理解,我们这种实木订制工厂,政府看不上,又占地,又没有亩产效益,巴不得我们早点离开。尽管我们可以给当地提供了30几个工作岗位,但这不重要。

不过同样在县域开厂,在南通如皋就是另外的感受:不管公司注册,工厂租赁,政府管理,以及当地的各种服务,确实感觉能力上好过北三县太多。

下面是我们扩建中的南通如皋工厂

而且随便走一走,在如皋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类工厂不计其数,当地确实藏富于民,我去查了一下,如皋在全国的县域经济排名第九

如皋的位置,在江苏也算不上优越,更提不上黄金位置,至今还没有高铁,但经济却搞定很不错。

对于我的家乡,我很热爱,没人不盼着家乡好,但是,我不得不离开家乡发展……

讨论县域经济,如果仅仅就城市化和基础设施来说,居住会越来越方便,交通越来越便捷,这一点不用怀疑。但如果就工作机会发展潜力的话,除了考虑地理位置,还要注意当地管理能力。

这是我们在宁河芦台开发区的工厂,虽然还有很多的需要努力的空间,但我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就还算踏实。

如果可以,我愿意在家乡发展,但看起来,家乡并不需要我。

我的家乡在东北,一个叫做灵山的工业小镇。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亲眼看着它从繁荣走向没落。

小时候觉得灵山很大,从镇北走到镇南需要好久,长大后才发现开车不到十分钟。在这个小地方,最多的时候挤下了超过十万人。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那个小镇,镇里最繁荣的时候,有三所小学,两所初中,一所高中,两家电影院,两家国营红旗商店,五个大型国企(其中一个还是上市公司,已经退市多年),还有一座监狱。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镇上除了一所小学一所初中还有一座监狱以外,其它的都先后关门倒闭了。

我的同学朋友都已经搬离了小镇,小镇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街上到处都是老年人。我的父亲和叔叔还生活在那里,他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

小镇上的物价很低,最近叔叔的一个两居室楼房卖了,卖了三万块,这个价格和他十五年前买来时的价格一样,距离峰值跌去了70%。

我清楚的记得这个小镇的衰败过程。

第一个倒闭的企业是北铸厂,90年代末建起来的,据说国家投资了四个亿,家属楼造了一大片。那时很多同学家长去了那个企业。

这个厂从建好就走向了倒闭。不到三年就轰然倒塌,工人几乎全部下岗。

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偶然的时候,其它的几个大厂也开始下岗,陆陆续续十几年,终于全体阵亡。

我们这群孩子长大后纷纷离开了故乡,有人去了城里,有人去了外地,我来到了杭州。

如今我全家定居杭州。

父亲因为故土难离,一个人生活在老家,他出生在那里,他说他也要死在那里。

小县城的未来?是这样吗?

大部分不敢说,但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县城、县级市是有未来的。

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种波次发展的特质。一波人口高峰把大城市建设了起来,再一波知识分子高峰发展产业。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在的这一波大学生都挤在大城市,为大城市贡献剩余价值。但是问题来了:北京的户籍政策在这摆着,不光北京,其他大城市的房价也不用我说。脑力打工仔们绝大多数都是不可能留在北京的,那他们总要有个地方去,对吧?虽然勃勃整天讲自杀,我整天讲非洲,但我们都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既不可能自杀,也不可能去地理意义上的非洲。那总要有个去处的对吧?

是的,县城和县级市。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的县城和县级市,文化极为匮乏,更要命的是缺少吸纳知识分子的产业,根本不具备让知识分子生存的土壤。但话说回来,需求先于供给产生,资本的流动本质上还是要被人口的流动所吸引的。脑力打工仔们被迫回到县城,这本身就会造成县城的投资成本洼地。资本是逐利的,人口往回走,它们肯定要跟着往回走。诚然,鸡西市鸡东县短期内看不到什么起色,但那些地理环境更好的县呢?

肯定是要有起色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对相当一部分县城和县级市的信心还来源于另一个因素:

我们国家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十年的和平时光,长期的和平也决定了我国的集中经济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最大最根本的幸运。和平是集中经济的基石,反之则必然伴随着分散经济。

但,你们真的有信心,我们国家还能保持四十年,或者说十年的和平时光吗?

我真的没有那么强的信心。

中国14亿人,就算有七十个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那么也只有一半人生活在大城市中,剩下一半的人则生活在小县城和农村。而2019年的现实是众多副省级城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一千万,比如杭州,南京,青岛,厦门,沈阳,大连,长春。。。。等等吧。

而且有些大城市看起来还凑活的七八百万人口里面,还有接近一半生活在城市下辖郊县,而非市区。今天中国很多城市的人口数量其实预支了未来的发展,即便以今天的建设发展速度,我也不认为这些城市能够在十五年里把吞并的郊县发展起来。

说了这么多,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即便非超大城市必然走向衰败的论调互联网上再气势汹汹,中国大多数人口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三四线、小县城和农村。将近十亿的人口会在三四线以下的地区购物消费买房就医上学…这片广大的市场,你眼高于顶看不上,自然有人会去占领,碧桂园能成为中国房企销量第一,很多人又是诧异又是不屑,完全没有必要酸,因为人家能从嘈杂的唱衰中认清中国的底色。而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网络上的论调很容易放大焦虑,造成滑坡谬误,也很容易倒因为果,难以梳理出事物发展的脉络,从而与真实的世界相去甚远。

近几年大城市开始抢人,就有人担心小城市和小县城要荒芜了,可是第一,他们高估了大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能力,比如西安成都这个级别的城市,一年净流入几十万人,能持久么?这么多年轻人口怎么就业?城市基础设施能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别说新增人口了,这些城市想满足现有人口的生活需求都是奢望,上学看病出行各种拥挤,去哪哪都要排大长队抢资源,所以说中国大城市远没有那么强的消化能力,甚至在不久之前,国家还需要用政策引导年轻人离开城市来缓解资源不足导致的不安定因素。担心城市吃掉县城和乡村实在是杞人忧天。第二,上述担忧还犯了倒因为果的错误,为什么这几年大城市开始抢人,是城市真的需要这么多人么?刚才已经说了,城市资源是不足而非过剩,那么城市需要这些人来干什么?官员需要政绩,政绩需要大量的钱来实现,钱从哪里来?收税。所以大城市抢人无非是吃准了大多数来落户的年轻人没能力长久定居下来占用资源,你一个专科生毕业连像样工作的没有,屁颠屁颠跑到成都去了,给人家交几年税,当几年廉价劳动力,和数十万小伙伴们一起给领导创造下政绩,最终发现实在赖着不走这辈子都没啥指望,也就可以滚回老家县城了。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城市之前不需要这种套路来赚钱呢?因为之前经济环境好,做出政绩比现在简单,不需要祭出这种事后可能会挨骂的极端手段。所以说倒因为果,正是因为在今天有些城市发展遇到阻力了,所以才会开动抢年轻人的手段。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越是抢年轻人凶的城市,往往底子越薄,政府负债越多,发展也往往靠一些网红营销和大拆大建。年轻人有潜力年轻人是未来,信你个鬼,真是因为发展快而缺人建设的地方,也会优先引入熟练的职员工人,而不是刚毕业啥都不会做还要父母掏钱养着的应届毕业生。引进你,还是引进你父母的血汗钱,心里要有点数。再说白了,你看北京上海抢人么?人家没有做出政绩的压力,也自知没有精准扶贫的功夫,所以落户限制+高房价+清理廉租房,一套三连撵你没商量。

因此,担心这些色厉内荏其实虚的一笔的大城市能吃掉体量数倍于自己的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真的是太高估这些城市了。中国的县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城市化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头。只要你觉得这个国家还有未来,这些县城就有未来。

好了,以上是对宏观城市层面是否有未来的分析。至于到微观个人层面,建议还是去大城市。

内陆县城基本都没什么未来。

全国绝大部分的内陆县城人口都是净流出的,都是高度聚集到渤海湾、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剩下的几个内陆省会孤岛。

现在内陆地区的县城,其实是“两大转移支付”在支撑。

首先靠的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一部分用来“搞建设”,也就是地方政府投资大搞基建、卖地,另外一部分则是“发工资”,就是用于发放财政供养人员也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结果就是形成建筑、房产、餐饮等行业的畸形繁荣,体制内群体大量消费激活商业。

其次靠的是外出打工者的转移支付。一部分叫“寄钱回家”,也就是打工者把赚到的钱寄给家里留乡的眷属用以日常消费;另外一部分叫“拿钱回家”,也就是过年时候返乡集中吃喝,购物消费,同时可能会当地置业,推动当地县城房产行业发展。

这两大“转移支付”是产生不了实业的,实际上只是用别处而来的钱进行商业消费而已。而真正的实业已经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几乎很难在内地重新生成拓展。

举个不是县城的例子,贵州,全国也算落后省份,交通闭塞,实业不振,但省会贵阳商业综合体数量排名却是全国前十位,贵阳公务员收入畸高,而当地的消费习气也很奢靡,烟酒吃饭都非常铺张,程度堪比沿海大城市。这显然不是当地实业发展的结果。

伴随着内陆人口流失,今后基本只有都市圈以内的县城,才能有前途。最典型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基本无县),其他如厦漳泉、长株潭、武汉成都周边等,也都不错。这些县城作为大城市的卫星城,与主导第三产业的中心城市做好分工合作,承接第二产业做好基础工作,还是很有前途的。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大而宽泛的,其实不太好回答。主要是题目中有两个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一是“中国的小县城”指哪里的小县城?二是“未来”指多远的未来?下面我就先按地域来分析一下:

一. 东北小县城的未来

一句话概括,就是短期来看衰落不可避免,长期来看衰落有个下限兜底。从人均水平来看,短期或许有阵痛,但长远来看未来的生活水平是不错的。

短期来看的话,东北小县城的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难以避免:超低的生育率,年轻人口持续流向东北大城市和关内地区。前段时间黑龙江省鹤岗市被传出房价只有500元/平,就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

如何看待黑龙江鹤岗房价低到不可思议?

而且东北目前还存在很多县级行政单位过细过小的情况,毕竟建国时划分县区是按照产值划分的,当时东北经济很强势,所以会有很多县明显地比关内的同级行政单位要小,所以总量会更低,未来难免有一波合并潮流。

那为什么说东北小县城经济发展会有个下限呢?这其实是由东北出色的自然禀赋和人地关系决定的。空说无凭,我们找个现成的例子看看。黑龙江省海伦县: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北部,南接绥化市北林区,北接北安市,南距哈尔滨市214公里,北距黑河市376公里,西距齐齐哈尔市268公里。幅员面积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1万亩。总人口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

在查资料以前,我本来以为东北普遍的城镇化率已经比较高了,但是没想到小县城的城镇化率其实并不高。不过东北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实在是丰富,就这样的城镇化率,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仍然有6.78亩之多,在我老家这个数据都不到一亩。但是这么稀疏的人口,再考虑到之前可能存在的大下岗等事件的破坏,这个县城的工业就几乎不值一提了: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8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32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25亿元,同比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68.5亿元,同比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3.5亿元,同比增长3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3053元和6682元,同比分别增长16.8%和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才68.5亿元,在我家乡,一座沿江小县城,人口百万出头,这个数据是三千多亿,差了四十倍还多。所以可以认为这里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不过没有关系,海伦县的未来也不在工业上。

设想一下,按照目前东北农村人口流失的速度(去往县里、大城市和关内)和极低的生育率(不到1),多年以后农村做不到美国中西部那种程度的土地集中,像法国那样每户一百亩土地恐怕还是容易的。不妨来算一算,就算人口迁出海伦市的耕地面积依然没增加,每户一百亩的话海伦到时会有44100户农业人口如果届时人口趋于稳定,每户人口大概4~5人左右,农业人口依然有十几万乃至之多,感觉按照现在的减少速度一代人之内就会实现。一百亩的土地就算全种主粮不考虑经济作物,就算海伦一年只产一季水稻,一季水稻每亩平均只有一千斤,按目前的粮价算(1.35元/斤)每户收入也能有十几万元,比现在的农民人均收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出生在水稻种植区的我知道,水稻非常依赖精耕细作来保证亩产量,如果每户一百亩的话就不可能人力耕作了,必然会推广农机在当地的使用。既然大农业会成为支柱产业,到时候海伦县就可以进一步发展食品加工业(可能面临河南的竞争)和农机装配维修行业作为支柱型工业;农民富裕之后消费也会大幅提升,农产品也需要一个集散地,所以海伦县的行业不会过于萎缩。所以我说东北的小县城或许会衰落这一阵子,但是长期来看不会一直衰落下去,人均层面的生活水平终究是越来越好的。

当然,这里说的还只是东北北部几乎纯农业县城,辽中南一带有点工业基础的县城前景应该会更好。

更新:现在来看,东北小县城除了自然衰退会有下限之外,甚至还有新的增长点。因为过去的基础设施投入现在依然完好加之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宽阔的居住环境,东北的小县城甚至能成为当代年轻人逃离内卷的圣地:

如何评价男子花 5 万块在黑龙江鹤岗买房,发帖直播全过程?

过去人们在媒体的唱衰和各种鼓吹大城市的鸡汤下逃离东北,尤其是当地的年轻人。说实话,东北小县城的人均教育医疗资源在同水平县城里绝对是占优势的,物价低廉,交通也比较便利,在同样收入水平下肯定是生活条件靠前的居所。如果你不太明白什么是内卷,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究竟何为「内卷化」?生活中或者历史上有什么通俗易懂的内卷化的例子?

二. 包邮区的小县城

从经济总量层面上来看,这里的小县城是最有经济前景的。农业就不说了,这里人均耕地甚至不到一亩,纵然亩产量高也无济于事,极高的的人口密度也使土地集约化很难展开,大农场模式难以推行。但是得利于发达的水陆交通和地理区位,这里的乡镇可以走另一条路线——农村工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就地脱产变成工人,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江南可能不太一样,沪宁线一带,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这一线早已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大量的重型装备、化工产品在这里制造:上海的汽车厂、造船厂、炼钢厂支撑着大国雄心,苏州更是以3.57万亿(2016)的工业产值稳居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大工业城市——苏州本身市中心并不强势,这么高的工业产值显然是靠工业园区和下面六个县级市撑起来的。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就必然把很多零部件分包到周边的县市去完成。大名鼎鼎的华西村就是靠做五金加工起家的。这些完整的产业链条依然在向包邮区其他地区布局,比如皖中皖南和苏中地区。

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看,这一地区的人普遍恋家,此外外来人口虽然不像珠三角一样来势汹汹,但也足以补充生育率降低带来的人口下降,所以业在可见的未来能保证稳定的增长。至于农业,这里种植主粮可能没有什么前途,但是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或养殖一些高端饭店里喜欢的食材可能还是比较有利可图的。

当然了,上述结论可能只适用到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地带,同在包邮区的皖北六市(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和浙南沿海温台一带恐怕跟上述情况不太符合,并不适用这些结论,我将在别的地理单元里继续论述。

三. 西南地区的小县城

先声明一下,这里的”西南地区“所指的范围较大,指的是除了江汉——洞庭湖平原和成都平原以外的整个西南官话区,即从湘西以西、桂北以北,陕南以南的整个大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朋友也不要喷我,因为我对这一地区县城经济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

这整个大西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县城,包括欠下400亿债务每年财政收入还利息都不够的独山县,以及之前为了一百多万就能杀人埋操场的新晃县,其实几乎都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新晃县的经济现状,下面这篇回答说得很好了已经:

湖南怀化教师埋尸案具有怎样的警示意义?这一案件要破获的话,有哪些难点?当事人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这些县城的缘起是这样的:在明末以来的的历次人口膨胀中,汉族人不断地从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向山地挺进(明末传入中国的耐旱高产作物支持了这一行动),不断地开发山地里的小型盆地谷地台地,赶苗拓业等运动驱逐了当地的原住民,所以形成了很多个可耕作面积很小境内大部分是山人口只有小几十万的县城。

下面是我在谷歌地球上截图来的。先是怀化市区,由图可见,我的推论是有依据的,新晃县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市区分布在最大的河谷平原地带,仅有的平地已经硬化:

这样的县城在农业时代其实更加脆弱,因为粮食产量更加不稳定,而且人口进一步膨胀的话其实无处可去。太平天国等清末动乱率先从西南地区爆发,实际上说明了当地人口已达上限,用曾国藩很不友好的话来说,就是”三四十年来应杀不杀之人充满山谷,遂以酝成今日流寇之祸!“

进入工业时代的话,这样的小县城历史使命其实已经完成了,变成了纯粹的人口输出地。与外界交通极为不便导致了当地注定发展不出成熟的工业体系,连想做工业链上的一环都不太行;但城镇化终究是要推进的,所以仅有的河谷地区可能要进一步硬化成为市区;山区的梯田坡地会因为人口外流和环保政策逐渐退耕还林;上面的链接里也讲到了:

粮食收成基本上逐年下降,从9.6万吨下降到7.7万吨。以中国年人均粮食消耗量400公斤(包含人体维持生存必须的肉类和油类,所必须消耗的饲料用粮与油料用粮)计,新晃县的22万人,需要8.8万吨粮食才能养活。这意味着这个所谓的农业县,其实在粮食上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作者:皮皮鲁教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0726220/answer/7264688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连农业价值都没有了,甚至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养殖动物的饲料还需要翻山越岭运进来)那国家还养一套政府班子在这里干啥呢?迟早会人走楼空,整个县城彻底还给了大自然......这样的农业县就彻底地告别历史了。

当然,我也不是下断言西南地区所有县城都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肯定是有些县是可以长存的,比如矿产资源丰富的,交通枢纽附近的,水电站旁边的,坝子上地势平坦农田较多的,旅游资源丰富的等等。但是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农业县恐怕难逃消亡的命运。

这些论断也不仅限于地理意义上的”西南地区“的县城,闽西、赣南、粤北山区乃至黄土高原上群山万壑中的小县城,如果没有除了传统农业外的”一技之长“,恐怕也难逃类似的命运。

四. 台温闽潮沿海地区的小县城

先解释一下,这里的台不是指台湾,而是指台州。本区其实就是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两个漫长而稠密的平原区之间,漫长而曲折的沿海地带。之所以把这个地跨三省的地区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一地区在地形和民风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东部地区地形图与本区示意图

仅从地形上来看,这里不应该有大量的人口,不过以下几个因素促成了这里在东南丘陵地区异常高的的人口密度:

中国分县人口密度图

虽然本区普遍多山多丘陵,但是本区沿海拥有浙闽丘陵地带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区,且与内地战乱频发的地区隔绝;沿海保障了发达的渔业能为本地居民提供一定的蛋白质补充;这里位于背靠武夷山脉,降水丰富,位于长江与珠江之间,有诸多独立的小流域,这保证了下游沿海地区入海口处会有多个区域商贸中心汇集整个东南丘陵地区的资源(木材、茶叶、粮食等),崎岖陡峭的地形也保证了该地沿海有多个世界级的深水港存在(宁德港等),便于发展内外商贸;明清两代长期的海禁政策也使得大量人口积攒在本地。

现在本地区在全国范围算是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要想预测未来,先得回顾历史。从历史上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个地区赖以发展的几乎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本地区人实在是太多了,潮汕地区人均耕地不到0.3亩,有的镇只有0.077亩,农业时代真是难活。主要是两个过程推动了本地区的发展:

一个过程是人口的输出。本地区从明朝开始就对南洋地区大量输出人口,完成了对台湾社会的彻底汉化,并在清末——民国时期达到一个高潮,华人足迹遍布东南亚南北美洲。改革开放之后,输出劳务又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这次他们的目的地变成了以西欧、北美的发达国家为主。笔者在南欧旅游的时候,多次遇到温州人、福建人,也从当地亲友口中听到了一些他们当年偷渡去欧洲的经历;美国到今天都对来自福建的签证申请者颇为提防——这也难怪,毕竟根据相关统计,仅连江、长乐、福清等地在美国就有一百一十万人之多。

美国公布最新华裔数据,福建长乐、连江、福清等地区竟排名..._美国移民_海那边

不管他们是怎么进入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闯荡和开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福了故乡。一方面是舒缓了本地的人口压力,无论是农业时代的舒缓内卷程度(耕地有限,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堆积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减),还是工业时代舒缓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压力;另一方面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外面省吃俭用寄钱回家,还有一些人发了大财衣锦还乡投资,都促进了家乡的发展。

另一个过程就是稠密的人口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来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流入。当然这里的一部分资本就来自之前背井离乡的人。从90年代以来,福建的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发展得很快,虽然没有珠三角那般耀眼,但依然很成功。比如莆田除了有莆田系,还是世界级的鞋城。从下面这张船舶实时分布图就可以看到两点,一是该地区地形确实不平坦,而就是该地区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并不弱势。

要看是不是有未来,就要看现在的优势能不能延续到未来,或者能不能有新的优势出现。从人口方面看,本地区不管哪个民系,宗族势力普遍很强,生育率在国内也相对较高。价值观上也比较多远,鼓励闯荡,现在出国当然没有上世纪末那么疯狂了,但本地区肯定还是要比全国其他地方高一截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也还没有看到衰落的迹象,甚至还在不断加强:从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福建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连续7个月保持同比增长势头。福建省纺织服装、家具及其零件、箱包及类似容器、鞋类、塑料制品、玩具等6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首次突破单月300亿元大关。

福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首破单月300亿元大关 --双创--市场报网络版

所以短期来看该地区发展前景还不错。长期来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口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问题,这个依赖于技术,不展开说了。另一个是经济腹地问题。本地区河流普遍较短较急促,缺乏可通水运的国内经济腹地,所以很多地方空有世界级的港口,却只能作为军港,发挥不出商业潜力,所以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强铁路网的铺建,从福建沿海通往江西等内陆省份;另一方面,对台关系也是个重要变数,如果两岸真能做到文化、人员、资本自由流通,本地的县域经济必也能更上一层楼。

五. 华北-中原地区的小县城

这里的“华北-中原”地区,指的是包括冀中南、鲁西北、鲁西南、河南除少数山区外的全境、皖北六市(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徐州、宿迁市区等地。大致上与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除关中片)分布地区相合。

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没有之一。这里生活着接近四亿人,地势较为平坦,地域极为广阔,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分布

然而问题就在于,对于粮食产区来说,这里的人是在是太多了;对于人口稠密区来说,这里的工业基础太过薄弱了。如果任由这里的人口不断流失,走我前面写到的东北地区的县城发展路径,演变成地广人稀高度机械化的纯农业县的话,一来时间周期很长,二来会导致几亿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有家难回,三来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一个巨大的浪费,四来会让北方为数不多的几个一二线城市高度内卷,整体生活幸福感会极低。

当然想保证这里每一个县城的居民都能过上同样发达幸福的生活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必然是有一部分县城发展前景会比较好,而有一部分会难以挽回地衰落。总的来讲的话靠近交通干线的、甚至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县城会发展得比较好:比如徐州位于陇海路和京沪线的交点,曾经的郑县位于陇海路和京广线的交点,在本区就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再比如有的地方正好有丰富的矿藏,就必然会比普通的农业县要好。

总得来讲,笔者本人的观点是,本地区要想实现普遍的工业化,目前的基础建设还是不够的。本地区普遍缺乏大型河流维持水运,所以对铁路的依赖程度会比较高。中国只有辽宁省实现了县县通铁路的成就,这是借着共和国前三十年东北重工业一枝独秀的东风。华北-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修建铁路成本比西南地区低多了。笔者在瑞士生活过,感受到那种村村通铁路的生活真的是一场方便、幸福。建议国家在本地区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为更多的小县城创造未来。


先写这么多,要是上了一百赞就再更~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