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鞋子批发 >  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家境?是想了解什么呢?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家境?是想了解什么呢?

发布时间:2019-11-14 15:00:38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我负责我们组这两年的招生事宜,我和我导师一起面试夏令营来的推免学生。诚然,我老师每次在大概了解了学生的基本的表达能力,科研素质和交流能力以后,都会最后问上一句学生的家境
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家境?是想了解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我负责我们组这两年的招生事宜,我和我导师一起面试夏令营来的推免学生。

诚然,我老师每次在大概了解了学生的基本的表达能力,科研素质和交流能力以后,都会最后问上一句学生的家境。一开始我也不大理解,我也被问过,我也是有点反感的,人家是来读书的,你问人家家里的状态,感觉不是很合适。

后来导师告诉我,其实他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判断学生的类型和个性以及确定招收以后对他的个培养方式。他给我说了一些的他的看法:

能够参加夏令营和推免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智商和接受能力肯定都不会有问题。

但是绩点高能力强,不代表适合做科研,做科研要能坐得住,不能浮躁更不能急于求成。

假如这个同学家境好,但是前面的交流中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科研素质,并且有一点浮躁和自傲的话,一般来看,这个学生可能心思多,比较跳,坐不住板凳,沉不下心,基本上是不会要的。

而相反,这个同学假如家境好,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科研素质并且谦虚得体的话,一般来讲,他会有比较大的目标和追求,因为他没有家庭的顾虑,综合素质也比较好。

如果这位同学家境不是很好,一般都会比较吃苦耐劳,能够坐的住,对未来有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也可能着急着毕业出去挣钱。

等等。

其实老师说的没有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其实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你的一些素质和你的追求甚至你未来的高度,是考量你的指标之一。



当然我导可能是个特例。。。

作为硕士导师,

我真心的说,我问这个问题,是真的是想知道,这个学生是不是应该格外的照顾,多给点补助……毕竟我也是穷苦家庭出身。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月只有300元,我导师也不给钱,不过,经常跟导师出差,混吃喝也省了不少钱。基本没跟家里要过钱……当然生活是相当的拮据……

有的答案说,家庭能反应学生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有道理。但是,我见过的好学生,真的和家境没什么关系,是否能努力工作,努力科研,能继续读博士,都和家境没直接关系。

更直接的证据,就是我的同事们,和我以前的同学们,几十位博士毕业生……这里面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都有……

以家境来考虑学生的未来,完全没道理。


我是冷门、基础理论理科专业,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家里普遍都比较困难。。

我一个985大学教授,如果你家里面不是什么厅长、本校副校长或司局级以上领导,或某厅、发改委、科技厅、某部某司里直管我们专业的正处长,其它的领导我还真用不上……

有可能你们其它专业能有利用学生家里关系的机会吧,我这里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我自己项目钱不少,过年过节,学生送我千八百的礼物,我也真心看不上…

于是,让他们都别送礼,我还能落个好名声。。

送礼的,我当然不会拒绝,送礼其实是个好习惯,但我也会找机会加倍返还……

培养一个研究生,一年大概要花5万元,这应该是全国均价?……出差、开会,过节费,月补助,实验设备、电脑、试剂等等吧,有好的学生我学会送学生出国短期学习。当然都是我项目里出钱。

硕士也基本没什么科研能力,能帮我干的活也实在太少了,学校给培养经费少的可怜。

我同事招个外国的博士生,学校一年才给7000多元培养经费。

所以,招硕士研究生肯定都是赔钱……

遇到混文凭的学生,论文、文章还要靠我帮他写。

如果不是学校要求,我招研究生,肯定会非常慎重地、严格控制数量。

----00----

谢谢这么多赞,受宠若惊。

那我再更新几个事,

我同事,也教过我的一个50多岁的教授,

他的一个学生小时候因为吃某种药,身体某器官受影响,家里穷困,一直都没怎么治疗,读他硕士的时候,他主动拿钱,让他去好医院,好好看看。他给学生钱也很多。

跟这个老师比,我觉得我还差的远呢。

去年带本科生大三实习,也就是学生帮忙做项目,再从项目里找材料做毕业论文。我问同事一天给多少钱合适,他说一天30-50。。我最后一天平均给200多吧。

或者更多,但是他们都没考我研究生,因为我是冷门专业,都不愿意考啊。(所以,评论里要考我研究生的,我必须大大义凛然地说:我不同意。本学院的学生都不考,我更不能害你了,我自己有学生,学生多了我的钱就不够用 。)

我这点小钱还是吸引不了他们。这三个学生,干活非常好,所以今年还找他们帮忙干了点活,给钱不少。如果是自己的学生,真的就不用给这么多钱了。。

如果有学生认出我来了,请装作不认识好吗,我要低调

其实我也不知道别的老师给学生都发多少钱,一般也不问,但估计,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我在全学院也得排在上游吧。同一学院的不同老师,差别其实也挺大的。

由于学院学生家困难的多,研究生奖学金比例很大。约有一半的学生都可以拿到一等奖学金。几乎跟学费一样多的钱。

学院也有不成文的规定或习俗。 研究生的学费,如果学生有困难,都有导师拿钱。。这钱学生毕业后或拿奖学金后可以再还。。也可以不还。。

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来看,最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特别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从没问过任何一个研究生的家境。


我是硕士生导师。

至今指导过八个研究生,男女生各半。

这个回答仅代表本人观点。


我关心他们的学业。

入学的时候也说了,生活上如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我尽量帮忙。

至于家庭的状况,他们是成年人,如果有需要和我沟通的信息,会和我交流。

每周一两次导师课,如果哪个人状态不对,我能看出来。

没提出的话,说明能自己解决。

我相信他们。



补充一点:

目前的国内高校,实际上会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包括在校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与导师的责任进行绑定。

所以,导师询问家庭,尽管会让你觉得触及私人生活边界,但也有一定的理由:



关心你,以及风险控制。

点赞和点关注的,你们一定是点错了。

回答评论和私信问题,兼做补充

说考我博士的同学,你等我五年哈

说202122年考我研的同学,签字画押不许反悔

--------------

关于问家境问题,我一般就两句话“你是哪里人”“你家是干嘛的”。第一句话无实际意义,第二句话是想知道是不是农村的,以判断学生对科研和未来的打算。

再多就不会问了,问了就太隐私了。

我们学校国内排名两千名外,大家也别猜了。绝大部分导师是不发助研费的。一个月发200就算很好的了。我调查了二十多个研究生,其中一个博士最高,300元/月。震惊不!

但小学校的学生也是人也要生活,学生天天看着隔壁二千三千的发,自然心里是不舒服的。

这里的老师,用学生名字套钱是经常讨论的事情,“某某学生的奖学金是实验室功劳,他应该交回来”是时不时会发生的事情。学生比较优秀而被延期且没有助研费是才发生的事情。

所以才会出现给学生发钱会惹怒他人。虽然我用工资给学生发过,但大多时候发钱要走账,走账就会人尽皆知。

不是我有多高尚,是我以前苦过。当年考托福的钱都没有,出国整了一半就放弃了,就是因为没钱。现在看到学生,就看到以前的自己。没必要为了一点点小钱在学生身上扣来扣去。我给学生发钱是想覆盖他的生活费(仅仅生活费,已经全单位最高,可笑不?),让他们安心做事情。(跟中科院或985学校四五千的比,还是恨寒酸的)

认真回答说考我研的同学:你还是好好复习考985top10比较好。考之前打听一下导师,每个单位都有好老师,也有人渣。

------------原答案---------

曾经一学生,看样子不算穷。

没问家境,但自己当初读研太苦逼,于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要照顾学生。

她是那年级唯一一个学生。

于是,让她承担助理工作,虽然钱不多,但事情也没多少,比在校外兼职强

于是,挖空心思给她搞奖学金,各种比赛给她堆,现成的文章优先送她

于是,逼着她学英语考雅思,让毕业后有更多可能性

于是,我还按月额外发工资,我认为学生都跟我当年一样穷

经常给她灌输要好好努力,女人要经济独立等等

她研究做的不好,我很着急,不能耽误了人家前程。我甚至还多方打听她毕业后,哪家单位有希望落实


我安排的事,她也一直不说啥话,只是偶尔会推托。我也没注意

后来,因为其他人的事情,才有了一次长谈,才知道



人家家里有矿,人家只是想来混个文凭赶快回家结婚生娃。我搞那么多事耽误了人家。

感觉自己好滑稽

隔壁课题组同学,

笔试过了,群面过了,

最后的一对一面试一上来,他导直接问:

你家庭经济条件怎么样?

他:老师,还行,过得去…怎么了?

老板答曰:

咱们专业没啥前途,家境一般的话就别念了,赶紧出去挣钱吧,别浪费时间了,

要是还行的话,就当念着玩儿吧,也没啥坏处倒是……




————————分割线——————————

二更:

一些小可爱问应用心理学到底有没有前途,

个人感觉,还行吧。

但除了在高校(中小学)当老师之外,

主要在一线城市和杭州比较有发展吧,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做用户研究或者产品经理的同学还是挺能赚的,但其他的地方就很不好说了。

(心理咨询行业不在上述讨论范围-。-,嘤嘤嘤)


三更:

考研的小宝贝们加油呀,真的不用太悲观。

读书这个事情,尤其是硕士,其实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视野得拓展、眼界的开拓,以及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接触更多更丰富的世界。

之前跟上面这个同学聊,问他是否后悔。他说一点都不,能来心理所读书是他这辈子最正确、最幸福的事情。因为他接触了很多之前没经历过的人和事,能跟优秀的小伙伴一起共事,能接触国内国际顶尖的科研项目,这是之前没有的。

读博士的话,对专业的能力、热爱很重要,毕竟目标就是科研上有所突破。基于国内目前各大公司对博士需求,个人感觉前景还是挺广阔的。

硕士的话,主要因为心理学专业门槛低,技术上竞争优势不强,需求量相对也不是很大,这可能就是上面隔壁老师说的“没什么用”。但优秀的人哪里都是稀缺的,个人感觉也还是不必太悲观。


再更:

其实真的也还好+。+

最近跟刚找到工作的同学聊,一位拿到百度某产品经理岗位,年薪大约20w+;一位拿到某国企用研/产品经理岗位,年薪大约22w;都在北京,排队/抽签解决户口。硕士毕业这个工资水平除了计算机类、金融经济类之外,很不错了。做基础工科行业的硕士,基本也就是上述的工资水平的一半。

上半年跟本科同班同学聊(本科非一线城市普通211)。他们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加上大三大四实习,目前算是有3年工作经验。跳过2-3次公司后,在杭州做产品经理的同学,一位到手19k,一位21k,还有年终奖。

当然,上述算是情况比较不错的同学,如果做HR岗位或者心理老师的岗位一般工资是上面的一半,但工作强度也小很多,主要行业决定,相辅相成。

所以真的也不用太悲观。


五更:

临床与咨询方向的培养方案发布了,文件链接见https://www.cpsbeijing.org/cms/show.action?code=publish_402880766305a05d016305ffc2710078&siteid=100000&newsid=f62d2144555a4fd7b5efdf2ee9f78925&channelid=000000003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可供参考。


关于心理学专业的具体设置,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答案来看,有以我所为例举出心理学大致的方向。

链接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46040/answer/301449290


继续更:

有些小可爱问,做用户研究的话工程心理学方向可以选择的学校有哪些?

国内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工程心理学组,张侃老师退休之后分成了两个PI组,PI分别是孙向红老师和杜峰老师(导师和课题组信息可以上心理所官网查询,非常便捷)。基础研究做的比较扎实,脑电、眼动、模拟器、AR、行为数据都有涉及。应用方面与阿里、华为、百度之类的企业也有很多项目上的合作,包括军队,应用上资源也很丰富,专业非常对口。

另一个是浙大的心理系主任沈模卫老师组以及新建的葛列众老师带领的研究中心。浙大的工程心理学历史非常悠久,早年王坚博士作为系主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王坚博士出走微亚研究院,后转阿里,浙大的工程心理主要是沈模卫老师传承下来。与江浙沪各大企业也有很多联结,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再次陕师近年来发展的很好,有几位大牛老师带领。首师也有一些年的发展积累。

浙理工的工程心理系n年前由葛列众老师建立,但几年前葛列众老师回到浙大建立了新的中心,浙理工一言难尽,不太推荐。

以上信息大家可以参考。

亲舅是大学老师,本科和硕士都带,他的答案基本和高票答案一样。


一方面,作为老师,他们自己上学那个年代,挣钱少,任务重,导师都把学生当牲口用,当然了,特定年代。现在轮到他们当老师,觉得孩子辛苦,想多照顾一下。


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因材施教,有的就是回去继承家业的,也没必要给人出难题。有的很可怜,家里父亲得了癌症,本来舅舅只是因为一个课题临时带了院长手下的一个学生,却想方设法给他三千块,还要安一个他干得好的名声。


总之,为了学生好吧,当老师的他们心里也高兴。

11.3:现在18:11,可能你们不相信,我刚从租的房子里来到实验室,没错就是睡到了五点半。因为昨天导师爸爸从十一点半一直聊到凌晨五点多。有时候他总说,哎,最近身体不舒服,可是,跟他聊天的时候,准确的说是听他训话的时候,他完全就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好不啦。

10.9:昨天老师邀请我们去巷子里的菜馆吃饭了。师妹问老师有什么开心的事,要请我们吃饭呢?老师说他跟师娘来过好多次了,一直想吃烤鱼来着,但是量太大,两人吃不完,一直没吃,就想让大家一起来,就能吃光了。

10.05:导师发信息告诉我,他家附近的巷子里有家菜馆味道很是不错,价格也较实惠,让我通知师弟师妹们假期结束一起去吃一次。这样的导师也太可爱了吧。


最近这个回答经常被点赞,可能是因为硕士开学了。准备申请博士或者有读博计划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专栏:申请考核制博士,会不定期更新一些关于科研方法、心态调整、申博经验的文章。共同进步吖,加油

以下是原答案。

作为导师,问不问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多能说上培养方式亦或是培养模式不同,仅此而已。

以我的经历浅谈询问家庭情况的导师。

毫无疑问,就是我的导师。在招生时,不怎么为难学生,他潜意识里认为学生能来找你首先是对你的科研能力的认可。但是进组以后导师会观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实验习惯,说白了就是人品吧,然后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矫正。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导师才会进一步询问家庭情况。我了解到的两个师妹,一个师弟,家庭不太好。老师会让他们做点横向或者象征性的打扫办公室,然后每个月的劳务费多给500左右。对于这种做法,说实话,我是折服的。不仅教育了我们做人做事为人处事的态度方法,在顾及学生虚荣心的情况下又帮助学生在经济上更好的度过了硕士阶段。据我所知,导师资助一位已毕业的师姐10W+,一直到现在,师姐的父母每到猕猴桃成熟的季节都会寄给导师两箱。

这样的导师在鱼龙混杂的高校教授中越来越少,或许这才能称得上教授吧。

他常说: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尽管考上了其它学校的博士,依然排除万难回来组里继续做研究。

读博的时候,我已经是组内大师兄了。硕士师弟给我打下手,帮着做实验,焊板子,搭电路。每次实验都一个半天,我都不好意思。后来知道师弟家境不是很富裕,经常晚上还要做家教,感觉挺辛苦的,家教给的也不多。后来,感觉自己七七八八能毕业了。找个实验,帮师弟撸了篇SCI(实验,文字都是他自己做的,我给出主意,帮改了几遍),师弟拿个国奖2万还挺开心,至少比当家教强。

后来毕业留校当老师了,经常也留意组里同学情况。家境不好的真的会多关心一下,有机会就请他们吃吃饭这样。有奖励尽量会帮他们争取,毕竟硕士补助也不高,家庭压力也大。

感觉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都好阴暗啊~~~

我讲个积极的吧,是我自己的真实例子。


研究生开学的时候,我的导师也问过我家里的情况,我如实回答:我家农村,情况不是很好。因为恰好我和导师都是江西人,我家和他老家都在鄱阳湖边,我家在湖西边,他老家在湖东边,他也知道鄱阳湖周边县市农村都那德行,穷的要死。


所以读研期间,导师让我管理课题经费,负责课题同学开会、吃饭的召集张罗,同时带我做些课题(我本科课题经验不足),带我出差见识各种场面、接待认识各种专家学者…


同时,导师每个月给我的课题补助,会比其它工作量小些的同门相对多一点


当然,按照现在高校普遍阴暗的论调,大家会说导师都把学生当苦力,各种使唤,物尽其用。


但是,于我而言,处理各种事情,让我学会了和别人打交道,本来性格偏内向的我,也因此变得能和大家好好沟通,使得我和同门、室友、学院和班级的同学关系都很好。

跟着导师出差、调研、参会,也让我眼界有所扩展,并在导师为人处事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很多待人接物的良好的习惯。

导师了解我的家境,并不是直接无条件给我补助比其他同门多点,而是让我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反而让我觉得这一切是自己努力付出换来的,并不会让我感觉这是出于导师的同情、怜悯之类的,这点我不得不说,导师考虑的很周全。


总之,人呢,凡事往积极的层面去想吧,只要不是遇到武理工王攀那样的变态奇葩导师,我觉得作为学生,读研期间,尽量别让自己闲着,导师再烦人,只要他愿意带你做课题,只要他不对你做越矩之事,我觉得能学到东西,就值得。


现在我毕业几年,不论是和导师,还是和同门,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我现在也自己在创业,开了一个二手书店「回流鱼」,在微信公号里,专门回收个人手上的闲置旧书,然后再翻新消毒,重新塑封,便宜出售,从而形成旧书的回流循环,同时也可以帮大家买到便宜好书。


微信公号搜:回流鱼(id:huiliuyu)

关注后,进“商店”可以买书。


如果你有闲置旧书,也可以卖给我,扫码估价下单,我叫顺丰上门收书,快递费我付。

收来的书我都会翻新消毒再上架售卖,希望闲置的旧书能回流循环起来,物尽其用。

我老板每个月都给我补贴,600块。

钱不多,但是几乎没听说过别的老板有给学生补贴,尽管医院有发文要求研究生导师每月发放200补贴。

我已经对我老板感恩戴德了。

但是前不久,碰到之前很相熟的一个学姐。寒暄之际,学姐跟我感概说:“你老板对你真的好好啊!”

我哈哈哈:“是的!经常给我送好吃的!”

学姐:“不是还给你补贴吗?你知道吗?当时你出科后,你老板还偷偷问过我,问我知不知道你家境怎么样。”

我有点懵:“问这个干嘛?”

学姐继续说:“就是想了解你家庭条件怎么样,看你需不需要补助呗,他说他觉得我们研究生很不容易,独自在外求学,还要在医院规培,怕你钱不够用。”

说实话,那一刻我真的差点落泪。

想到他以前问过我一个月生活费多少,说钱不够了不仅可以找老爸,还可以找老板;

想到他问过我空闲的时候爱逛哪个超市,然后没几天塞给我一张超市购物卡;

想到他跟我说有人送了他几张电影票,让我和同学一起去看,还有免费爆米花哦;

想到他问我宿舍有没有冰箱,他有冷饮券想给我买冰激凌;

……

刚开学的时候学姐跟我说:你能跟你这个老板,真是上辈子拯救银河系了。

现在想来貌似不是玩笑话hhh

附很久之前截图一张

不都喜欢问问,唠唠家常嘛。

多大啦,家那儿的啊,家里几口人啊,找对象没啊……

要不然问什么?问你高等数学为什么才考62分?是对老师有意见吗?是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吗?这多尴尬……

我问研究生家境都问的特别直白:如果留上海,你家给你买房子,能承担的总价是多少?低于300万的,我都劝毕业以后别留上海了,回家乡省会城市发展更好。

没别的原因,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学生时期也不了解上海生活的不容易。问问家境,主要是给他们梳理清楚利弊,让他们毕业以后尽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补充:我知道有很多我的学生关注了我的知乎,所以想再展开讲讲,供大家参考。以下的房价讨论都以2018年为基准,并且假设房价稳定,没有暴涨暴跌。

0. 研究生毕业一般是24/25岁左右,在研究生毕业后的三到五年里,大多数人,尤其是女生,都面临着结婚生子的问题,是非常需要安定的。

1. 为什么门槛是总价300万呢?因为在上海,300万基本上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买到房子的,哪怕是在市区,也还是能找到一些总价在300万左右的老破小。用心收拾一下房子,这些老破小也能住的很温馨。如果在上海远郊的地方工作,300万甚至能挑到还不错的新盘。如果总价只有200万,那么上海市区是找不到合适一直住的房子的,远郊还有可能。但是,如果家庭能负担总价200万,那么离开上海,回到家乡省会城市,大多是能买个住的比较舒服的房子了。

2. 如果是家庭条件一般,我更鼓励直接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因为工作三年,如果真是省吃俭用住宿舍吃食堂,还是有可能攒出个二三十万的。家里再尽力帮衬个二三十万,工作三年后大概能有个四五十万的首付了,对应的是总价150万左右的房子,这种房子在上海没有,但是在很多二线城市还是找得到的,在三线城市还能找到很不错的房子了。而总价150万,假设首付50万,公积金40万,自己再商贷60万,一个人也能供得起。这套房子作为你婚前财产的话,会让你在婚姻中更有底气。如果是夫妻两人都是类似的家境,努努力基本上是可以在二三线城市安定下来的。

3. 特别的,对于选择当老师的同学,教师并不是那么容易跳槽的行业,第一所学校很重要。如果是想在上海锻炼两三年再回家乡,那么我也希望你是有能力买得起上海房子的情况下留着锻炼,如果过了两年你想留上海也能买房留下来,而不是由于买不起房子必须离开。买不起房,知道自己必须离开上海,工作时候心也不静。

4. 很多没有购房经验的同学好像不理解“总价三百万”什么意思,不是说你家里能拿出300万现金,而是说你和你的父母加一块儿,能够拿出100万的现金当首付,同时你的收入和你的公积金以及你父母的收入加一块儿,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能够稳定的拿出每个月1万5左右当月供。

我是这样选到我的硕导的

我大四的时候拿到本校的保送资格,本校是双非一本,但本专业是强势专业,4个博士点之一,正在犹豫要不要保送还是考个985圆个名校梦。

因为我父母是在相关行业科研单位工作的中层领导,单位跟我学校合作比较多,而且单位的领导们都知道我。有一天,单位的2把手(副厅级)酒桌上碰到我这个导师,闲聊到,诶我们单位有个子弟今年在你们学校保研呢。我导立马胸脯一拍:让他来找我,一定啊

我这个导师是这样的,那一年45岁,2级教授,欧洲读的博士博后回来,头上帽子一堆,本来在985高校当博导,后来被我校书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利给挖过来,安了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帽子。这样的人是学生找导师的大热人选,报他的人排着队……

然后我就去找他了。

我导当年我这届,招了三男一女,除了我以外另外三个都是农村的同学,家里没什么背景。我导对那另外三个人严厉点,对我反而有点放养,时不时跟我打听点我父母单位的消息。另外估计我比那三个人油腻一点,每次出门应酬都把我拉上,介绍我的时候都说,这是我的学生,他的父母是xx单位的xx,三年下来练就一身酒力……

毕业论文,随便搞搞就过了,我导写了篇sci我做了些工作,给我挂了二作,然后我顺利进入父母单位工作(我部门那届三个,就我一个硕士,其他两个博士,没错我是可耻的关系户)。

然后我导就时不时跟我联系(你们那部门xx和xx谁比较强势,哪个话语权大点;我在你们单位一笔账发票已经送过去了,你帮我去财务催下尽快结款……我今年想在xx项目立个课题,应该找谁说比较合适……你们单位最近刚调来那个领导,他这个人什么背景,性格怎么样……)这类的

于是我常常想到《无间道》里面曾志伟端起酒杯说:敬各位警官,的场景

要读博士的时候,一位学院里的老教授没有问我基础如何、对科研是否感兴趣,反而问了两个问题:

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家里有没有弟弟妹妹?

老教授应该是看遍了学生百态,尤其是经历过艰苦的岁月,知道一个学生能坚持走完博士生涯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当年见老板的时候,他问了我一句话:“你的退路是什么?”

我没反应过来。

他说:“如果你考上博,毕业以后做什么?”

我侃侃而谈,先说高大上的什么留院进站海外balabala,然后说:“如果我的个人能力不够……”

老板很有兴趣地看着我:“你打算怎么样呢?”

我说了几个省级医院。

老板摇头:“如果这些医院也进不去呢?”

我愣了下,说老家医院。

老板连连摇头:“你心气高了,回不去的。”

我说我的父母都在这个医院工作了一辈子,我的童年记忆里满是那所医院的病房和值班室,我在这里感到温馨快乐,我很希望能回去建设她。

老板笑了,点头认可了我。


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没有这些话,老板压根不会招我。

他不怕学生过来消磨时光混文凭,他怕学生读了个博发现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后悔。

所以我阐述了我的退路以后,老板认可了我。


要知道,上学的几年时光,太有可能荒废了。

硕士博士不比本科,拿到学历就算完成任务。

硕士博士也不比本科,同龄人都在上学,心里没比较,生活无压力。

多在学校待几年,如果没成果,眼看着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买房买车,心态容易失衡。

心态失衡了,不说跳楼,哪怕你就一肚子愤懑,对课题组影响也不好。


太富了,怕你混,太穷了,怕你崩。

老板说,科研讲究一个“devote”,要无后顾之忧才能做到devote。

以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家里如果不能提供援助,怎么可能无后顾之忧?

有了后顾之忧,就想另谋出路,如果谋不到怎么办?跳楼?

家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你将来的规划,将来的退路。

二次更新:

  1. 关于24如何博二。因为直博,本科22岁毕业同年九月博一。

听起来很厉害是吧?

真劝大家慎重,直博读不下来连硕士证都不给。要么一口气读完,要么就以本科学历退学。

再介绍一下硕博连读

硕博连读可能头一年或者两年是硕士,然后转博,这种两年后你要读不下去,还可以选择不转博。(比直博强,不过挺多导师不会同意你轻易转硕就对了,很难就对了,所以对于有些导师的学生,硕博连读惨如直博

2. 很多人犹豫到底要不要读博?

如果你真的喜欢科研,喜欢科研工作(大学老师or研究员)你再考虑读。

不要有这么个机会读,又不舍得放弃就读了。

3. 关于博士期间接项目赚钱

难如登天,起码我身边就没听说过有什么人实现过。

要接也是导师接,本着培养学生的说法,扔给学生,钱一个月几百吧。廉价劳动力。

关于项目,不好说太细,总之分导师分情况。

4. 关于博士毕业以后从政

(1)高端点的——人才引进

好像北大清华人大(具体还有啥学校我不清楚,极少)可以,直接引进,挂职副县长之类的。

再下一层次走选调,不过需要你读博期间积累经验,参加活动,赴基层挂职,一去半年一年的(导师愿意放你去不?评论区提到延期毕业也是应届,想从政的兄弟们可以提前做点准备。

(2)咸鱼博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

【我未考虑过从政,我了解的不多,这些是我听身边人说的,如果有误欢迎指正,也欢迎补充。】

申明: 这还不讨论遇到不好的导师的情况。我所列举的一切情况都是正常导师。

百分之八十的导师都会接项目,完全不做的少。手下的学生自动成为员工。

至于为什么给学生分钱少?

一个项目,核心的是能接到这个活,大体想下怎么执行,这都是导师完成的。学生只是执行。所以以导师的角度,不会给学生分很多钱,因为学生的工作一点也不核心。也一点也不缺学生。

好像越写越伤痕文学,我也做个劝退吧,当了解清楚自己所面对的风险与压力,依然热爱科研,依然坚定科研工作,再选择读博。

祝大家顺利。

————————二次分割线——————


更新:

到底家境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读博?我昨天比较焦虑,有些说法不太理智。

其实大家观察了也发现,读博的人大多数都没有我说的那个“能兜底”的家境,甚至很多同学来自农村,压力比我大。

关于家境普通甚至差一点的同学,能不能读呢?

能(国家发补贴,活是能活下来)

但我建议做以下准备工作:

1,调整自己心态:

(1)能读到博,本科学习不错吧,免不了和本科同学比,不要比。人家在挣钱,你在赌博(我没打错字),性质不一样。

(2)不要和自己的过往比。能读到博,以往的求学经历都是顺利吧?年年期末成绩都能见到反馈,大多数人是相信:努力了,就能成。然而,科研不是这个样子。好比你很努力的种地,一场冰雹减产了。要明白这个风险,而不是抱着学生的老思路,努力学习,就能学会。

2,调整父母心态

(1)很多父母不明白读博是“风险投资”甚至是“消费”行为,或多或少抱着等你毕业,好日子就过上的期待。普及一下。我爸第一次知道不少人毕不了业,说“啊?!还有这回事?!我以为是个班,老师领着学”

(2)三十年前父敬子,三十年后子敬父。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想回报父母,很多父母也期望回报。想想生下来那么小的小人,一点点长大,现在都能挣钱养我了,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更幸福的事吗?

但是,现在科研前期投入时间成本确实大,30岁还有很多人在延毕在读博士后,回报父母等35岁吧,不行就40岁吧。

首先是自己过得好,再想着回报父母。30岁还没子敬父,不丢人。

现在有种言论是: 18岁以后父母没义务养你了,每花的一分钱都需要感恩。

这些其实只会加重自己的愧疚。

想想但凡是有稳定工作的父母,就像我家这样,只是普通工作,父母也足以养活自己(还可能每个月贴补你个千八百的)

不要内疚,不要愧疚,开心的、专注的追求自己理想,本身就是对父母的回报。

最后,当你认清现实依然热爱科研,如果你和你的父母愿意承受这些风险,普通家庭(近十年内无养老问题),依然可以读博。

评论里很多朋友鼓励我,说24就博二了,好棒,谢谢!



——————————分割线————————

我博二,9月博三,24岁,以个人体验说点我的看法: 家境普通的真的不要读博!不要读博!不要读博!

我有一篇文章在很好的期刊(极大概率)最后一轮审稿中,如果发了,必然可以毕业,工作也算解决了一半吧。所以我非常焦虑,在这段时间的焦虑中,我思考了一下家境和是否读博的关系。

还是以我个人来说吧,博二,就发了高档次文章很好,极其幸运。我做这个用了至少两年。

如果没发,如果按再需要两年来推算,博四发出来,似乎也还不错。

如果又没成呢?博六???压力恐怕那个时候爆棚了吧?

当然,一篇文章被一个好期刊拒了可以再投别的好期刊,实在不行降一个level再投,肯定不是拒了就废了。然而我目前投的期刊,已经是A level里相对最易的了,这都没保住,投到其他的A level被拒概率更大。投B level??呵呵,想在学术圈找工作,肯定需要一篇代表作,也就是A level 期刊,如果你没这个,证明你最高水平就是xx,能找什么样的工作可想而知了。

说来说去,就是必须发一篇A level文章今年不行,明年,明年不行,后年大后年。

马上切入正题——家境

首先,我的家境: 母老师,父小生意,家四线城市。家里没钱给我在一二线买房,二线首付,差一点的房子,有可能吧。标准的一般家境。

我在考虑,父母可以气定神闲的等我读多少年博?即“毫无发表,能毕业吗,不能,能找到工作吗,不能”的状态,能有多少年还依旧支持我科研。我问了父母,答案是:

三年

你边读边体会着,过了三年没成绩,说明你可能不适合这一行,要不退学考个公务员?

所以,以我作为例子,广大普通家境(非农村赤贫)父母可以忍受你多久没有长期稳定工作,也不知你以后能不能留在这一行,只能忍三年。

诸位准博士生们,你觉得你三年能做出来点啥吗?扪心自问。

其实这个答案我一开始就明白,当初他们支持你读博,是因为:有学问,光耀门楣。更是因为:

等着你成为教授,挣比白领多的钱!

怎么确定呢?你爸妈和同事亲戚邻居炫耀儿子(女儿)录取了博士,对方是不是说:

你儿子(女儿)真出息呀,等以后毕业了,你们两口子可享福了。多好呀,大学老师。

你爸妈是不是极其受用地点了点头。

好了,那现实是什么呢?是你爸妈期待的你成为的人,几十个人里就几个成功了

(具体概率我没算,总之,拿到终身教职或者业界同等职位的人,在博士生里少数。一定要梗着头说,我没你说的那么厉害,我也很学渣的,勉强混的毕业,我现在工作也挺好。那这种人极有可能把对自己的未来预期降低了,很好,知足常乐。要么有家境等其他扶持,这里先按下不提)

对于普通博士生,还有种最惨的结局是什么?没有职业经验,博士也混不到毕业,比起大学毕业打拼职场的本科同学,不如

如果真到了这一天,需要什么呢?

(好了终于进正题了)

家境好

你父母国企中高层领导,给你兜个底,虽然没有接班的说法,但走动关系,给大学毕业的孩子安排个工作还是有可能的。

你父母做生意,而且可持续点的生意,不说非得是什么公司,保教会你,能一辈子饿不死你吧。

或者

你父母给你买好了房子,车子,每个月还能轻轻松松、洒洒水的补贴你5000元+,你照样娶妻生子。你当个小白领,一个月挣三千也无所谓。

如果,以上都不是,那博士期间确实焦虑,总会想到现实问题,总有崩溃的可能。

所以,导师招学生,问问家境,也不难理解吧。

哪个导师都不能保证你成才,家境好的,有人兜底的,不行就不行,退就退了。家境差的,又不行,有爆炸、跳楼等极端事件的风险。

最后,一点检讨:

我这种期待父母给兜底的心态其实是不好的,咱中华儿女要勤奋,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但现实问题是:

我懂,我不怨父母,但我没法控制自己的焦虑。

最后,祝大家安好吧。

某985工作几年,带了三十个硕士,还有几个博士。我的工作一部分偏科研,做项目。一部分偏产业化,跟公司合作比较多。所以每年愿意来我实验室的人比较多,相对好找工作。所以我一般都面试选择一下。

我比较喜欢要目的性强的,我会提前把我的不同工作以及未来发展说清楚,这样我好安排他做科研还是做产业化的工作。他自己也有推动力,这样事半功倍。当然也有学生听了之后不来的。这就是缘分。

但往往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所以我要帮着去分析,一般会问家境。从哪来,可以看出视野。父母做什么,可以看出他们对他的是压力,期望还是宽松支持。未来想做什么,是否愿意留在所在城市,是去公司还是继续深造。帮他捋清楚。

一般来说,农村出来,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父母务农,是比较难做科研的。因为坐不住,心静不下来。吃饭都是问题,怎么安心做科研?我还见过学生父母倒着跟学生要钱的,搞得学生几个月都处于游离状态。

如果有头脑,技术不错,我会安排做产业化的事,有些硕士除了学校的补贴,我会多给两三千。学生一天30元的餐费,起码能保证营养。最关键是之后工作好找,现在硕士做硬件可以拿到三十万。这样大家都满意。可以养父母养弟妹。

如果家境不错,父母压力不大,那比较适合做研究,适合深造。我一般会让他做科研的同时,发文章,考英语,出国或者留在我这里。

有规划的学生很少,所以我只能帮着去分析和规划。你让家境贫寒的人,去读博士,到了一定的关隘,他很难过去。你让他硕士做基础研究,工作不好找,他毕业时候也会充满怨念。所以最好的,就是双赢。

比较难。但是这几年做的还可以。因为硕士生人数的红利,可以每年去挑选。遇到一些不错的学生,给我干了很多活。每个月我也尽所能多给点钱。毕业的时候,每个人的工作找的还都比较满意。每年教师节,每个人都会给我买礼物。毕业的也会网上买了寄过来。

所以,问家境,不一定是恶意,更多的是可能跟我一样,是想了解你更适合做什么,这样大家才能双赢。

我导师那一届招了五个学生,其中两位来自内地农村,两位来自上海,一位来自江苏农村。导师一个月内能把我们的家境摸个清清楚楚。但他不直接问父母的工作和收入。往往在他请吃饭期间,不经意地,他会讲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的故事,讲怎么被村里孩子欺负,然后问同学们有没有欺负别人和被人欺负的故事。大家话头一打开,他顺着故事随便问,就知道大家家境的基本状况了。

然后,他会让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做事情,接待学者啊,整理录音啊,会务啊,然后同学不仅在卡上得到一笔学院给的报酬,还能得到导师另外给的钱。

实验室有个同学,清本某专业第一,数学双学位均分90+。

当初他想转系去物理系读博,热衷于天体物理方向。


他联系了一个教授,对方问他,你家有钱吗?

答曰:没有。

教授叹了口气,说你不适合读这个专业。

今年如愿录取本校直博,在我见老师之前先加了微信,老师一开始没有问我家境等问题,而是一步步深入下去,给我讲读博的苦难艰辛。

以下为老师原话:你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都是没有人解决过的,要靠你自己大量阅读文献、想方案、去尝试,也不会一次就成功,会经历很多失败;你的同学可能步入社会赚钱了,你还要在学校坐冷板凳,几乎没有收入。要面临这种心理落差,所以读博士更多的是对人心智的磨炼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局限在知识的积累。

这是在老师没见过我的情况下,除了一份好看的简历对我一无所知说出来的一段话。首先给我讲述科研过程,是为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考察我独立自主能力,第二句话则是潜意识告诉我要承受心态上的不平衡,比如同学去了地产设计院一年几十万而我一个月2000仅供生活,当然也有了解家境的意思,最后则是告诉我读博并不意味着全心全意从事科研,这是翻越一座山攀登科研高峰的路上人生得到历练,至于读博之后潜意识告诉我由我自己决定。

从小学到本科,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在模精品学习借鉴,而非创造,从基础教育到中等数学等理科或者文科再到所谓的高等教育,我们所做的核心就是打基础完善牢固知识体系。而进入研究生代表你要独立从事一个小课题或者大课题,假如把人类上万年来知识体系比作一个圆,所有的知识都放在这个圆里,从远方遥望你看到的是个精美无比只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圆,但当你走进你发现这个圆可能这凸出一点那里凹进去一些,研究生的工作就是用尽一切办法把你所从事圆的一点给扩展出去,就像人类第一次举起树枝钻木取火火光照耀在脸上纯真的求知欲,进而化为责任感,那就是人类前进的方向。

导师问家境,如果家境良好那可以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如果次一点会想办法给你补助让你心里得到平衡。

后来见面我问老师科研的意义在哪?她说科研就是人类社会的灯塔,船舶前进的瞭头,麦田里的守望者,黑暗里的执灯人,让这个社会尽可能避免犯错误。导师问你家境代表他的良心,想了解你从事科研的目的和想法,想让你在这条路上尽可能不受世俗外界干扰。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