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鞋子批发 >  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

发布时间:2019-11-14 01:00: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和我爸探讨过这个问题,以前的老人会有很多孩子,死一个都不会当回事,而且死孩子是常有的事,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是不像现在这样宝贵,能养活了就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前的社会,孩子都是女的带的,就算辛
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

和我爸探讨过这个问题,以前的老人会有很多孩子,死一个都不会当回事,而且死孩子是常有的事,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是不像现在这样宝贵,能养活了就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前的社会,孩子都是女的带的,就算辛苦也只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说句养孩子不容易,没有那种广泛的探讨,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像现在,男的也开始参与带娃体会了辛苦,女的也有了倾诉的平台,话题就起来了。

因为生活条件好了,要求越来越高

我奶奶经常讲她年轻时候,生完孩子喝完糖水就下地干活了,她村里有个女人,干着活突然要生了,跟丈夫说一声自己要生了就回家了,自己生出来自己用剪刀剪了脐带,丈夫见妻子一直不回来还回家骂她

那时候爷爷知青下乡,在乡下跟我奶奶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四个男孩都顽强的活了下来,那个年代能活下来就行,我爸一大点就去地里刨食吃

然后回城遇到我妈,生了我跟我弟弟,我奶奶经常说我俩多享福,因为能吃上奶粉,出门自行车后面有个座,还有个小伞晒不住

再之后我现在有了孩子,我妈说现在的孩子真享福,奶粉严格按照时间,比例喂养,三小时一喂,每个阶段几勺配多少毫升奶粉,吃饱了拍嗝等会再做腹部按摩,所以我儿子三个月前没有任何肠绞痛症状,醒了也是乐呵呵的

我妈那时候看到我哭就喂,还沏的很稠,觉得奶粉有水就不喂水了,导致我上火嘴周围起了很多泡子,而且彻夜哭,哭了再喂,问老人说没事,就很相信,也不管了

等我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一定会比现在孩子更难伺候,也更科学吧

我奶奶说:你爸小时候我们往地上一扔,拉地里尿地里,谁有那时间管孩子,都是你姑姑她们哄。

我爸说:你小时候啊,你妈把你放床上,过一会给你些玩具,过一会给你些饼干。

我老公说:天天上个公园(离家400米左右)还得拎着两个车背衣服纸尿裤纸湿巾两个水杯零食。


养孩子越来越精细了。

我爸小时候是能养活就不错了。

我小时候是不磕到碰到不哭闹就可以了。

养我闺女儿子不仅管吃喝拉撒,保证安全,还要注重孩子兴趣爱好,想办法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知识。

简单说一点,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独门独院。没事干,把院子的大门一锁,娃娃往院子里一丢,爱撒尿和泥,或者掏蚂蚁洞,亦或捅蜘蛛网……随意~大人们该干嘛干嘛,基本不用太操心。隔三差五的去看看就妥了。


现在,你试试把孩儿丟小区花园里,自己在家该干嘛干嘛~呵呵,后果自负。


所以说,现在带娃累,大概可能是因为,出门你得时时刻刻看紧孩子,在家你得打满鸡血陪孩子玩,醒着得照顾孩子一日三餐,睡了还得惦记着喂夜奶……你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在“陪孩子”这件事上,能不累么!


人吶,每天得有一些时间放空一下自己。神经24小时紧绷着,是个人都累。

我话说的难听,懂意思就行

养狗轻松吗

土狗是很轻松的,给口吃的就行

宠物狗困难些,要花时间打理

想要宠物狗听话有技能更难一些,自身还要掌握一定的知识

想要养一只能打比赛的狗,这就不是普通人的事了

养孩子同理

我有三位亲姑姑,三位亲伯父小爹,

三位亲小姨,两位亲舅舅。


他们属于家里孩子比较少的那种家庭,


邻居老一辈,就是我父亲那一辈,十兄弟,十姐妹,

就这种级别的数量,

生第五个的时候,就可以让老大老二看孩子了,没看好,就是一顿打,当然是先打老大了,

这也导致,家家户户,都是老大最成器。

这种情况,带孩子,能不轻松么?

以前看病也很简单啊

一个医生上能医头,下能治脚,从接生到割包皮,哥们一人全会

现在看个病,要先分科,挂号,然后找不同的医生,一项一项检查,麻烦死了

但我想没有人愿意倒回去看过去的医生

养也孩子同理啊

以前信息不发达,养孩子这种事基本上靠的是代代相传,你妈说怎么养,你就怎么养

你也不知道她说的是对是错

但现在不一样了,各种育儿书,育儿课,一抓一大把,那这些玩意学了,就要用啊

可通常来讲,获取更好的东西,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那可不就是越来越麻烦嘛


另外实名反对老一辈比现在更能吃苦这种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很难比较谁更苦

老一辈物质条件是不如现在丰富,但老一辈人也没996,不用操心房贷啊

所以看待问题,要与时俱进,随行就市

老把当年怎么样挂在嘴边,没什么意思

老一辈女孩子上完小学就算有文化了,然后回家干活,搁现在你敢吗?

老一辈男孩子读完初中,学习好一点的读高中,读完出去打工,搁现在你敢吗?

老一辈的婴儿感冒转肺炎,觉得浪费钱治不好就扔地里等死,你现在扔一个试试?

老一辈大人白天做农活,把孩子往家里一锁,泥巴地里任玩,你现在敢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

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老一辈几何倍数增加的外在风险,水电气,高楼汽车。

就这样老一辈的孩子成年以前夭折率高的惊人!

水淹死的不知几何。

之前听我妈和亲戚闲谈,就我们那一辈的孩子,各种夭折的,90年代初期,聊起来某家孩子因为某点小病痛就不治了一类的。

听的我胆战心惊!

那个年代尤其是女孩子,为了生男孩,生下来不健康的结局不用说,健康的送人,勉强留在家里的大的带小的,带不好往死里打!

现在回头想想,我爸有原则不重男轻女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我一个阿姨给我说过,她现在正在带孙子,每天累到不行,又要培养自主进食,又要锻炼手脑协调,还要有良好的作息。

会想她小时候,还不会走路那会儿,都是父母上山干活,把她直接放在背菜的大竹筐里面带上山,父母干活干多久,她就在筐里面呆多久,保证她不出去就好了,每天如此。

突然感觉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加幸福。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呀。

现在中坚力量80代和90前期的青年人,在正常家庭长大,父母付出了比较多资源培养的,接受正规教育的,除了阅历、经验、时代机遇带来的优势外,在大多数方面是不是超过上一代?

你希不希望下一代能超越自己这一代?

家庭的养育方式,对下一代人格、三观、能力的影响大到不可估量。

但产出是需要科学的投入的。

老一辈带孩子看似轻松,实际是“没办法”;

现代人带娃看起来“科学”、“精细”,是因为“有条件”。

不过,看到了太多新手妈妈因为照料高需求宝宝而崩溃,我想在这里提另外一点:

某些时候,对孩子的精细照料,其实是对自己“内在小孩”的补偿。

我们在用精心照料孩子的方式,去照料那个内在缺爱的自己。

许诚在一家知名外企上班,收入还算丰厚,妻子芮晗原来是一名老师,生完孩子之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后来就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老公孩子,他们的女儿婷婷开学后升初二,成绩中上。

我们就来听听这一家子的内心独白。

丈夫许诚:

我这人吧,说来也奇怪,和别人盼着儿子不一样,我结婚之前就一直想着以后一定要有个女儿。朋友们都笑我,说我是“女儿控”。

老婆怀孕的时候,我就觉得一定是女儿,女孩子的衣服,从小到大的,我给她囤了一柜子!全是名牌!后来老婆生了,还真是女儿!

第一次看到女儿的时候,看着她那么柔弱的样子,我的心都要化了。

自打女儿出生,我就觉得,自己全部的奋斗都是为了她。都说女儿要富养,我一定要尽我所能给她最好的一切。所以我能理解那些焦虑的父母。老婆总说,我在外面威风八面的,回到家在女儿面前就像变了一个人,还说我太宠着她。

是啊,我当然要对女儿好了,她还没长大,就像一朵娇嫩的小花,很容易受到伤害,我当然要好好保护她,照顾她。

画外音

许诚成长在一个严父慈母的传统家庭中,威严的父亲一直教育他,男人一定要顶天立地,要有做男人的样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很小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咬着牙把眼泪咽回肚子里。

这令他否认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阴性的、女性化的部分,他无法用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弱小的小孩的部分,去给予自己柔情的爱,对此他有着深深的禁忌,根本无法做到这一步。

因此他将这种情感需要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一开始是妻子,然后是自己的女儿。

特别是女儿,这样一个娇滴滴的、可爱的、柔弱的小女孩,完全承载了他对于展现弱小、保护弱小的幻想,实际上,他是在用爱女儿的方式来爱他自己

妻子芮晗:

我和许诚刚认识的时候,就被他身上的男人味吸引了。他让我很有安全感,他说,会一辈子好好保护我,照顾我,给我幸福。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对我这么好,我很快就答应了他。

婷婷出生以后,看到他对女儿这么上心,我挺欣慰的,觉得自己嫁对了人

可是说实话,有时候看着他和女儿那么亲昵,我也有点失落,甚至有些嫉妒女儿,很明显,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下滑了……

不过,自打生了孩子,我的身体就一直不好,他能对孩子多一些付出,也算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吧。

说起来,我也挺对不住这孩子的,最早连母乳都没能让她喝上几口,作为母亲,我真是不够合格……

小时候我们家条件不好,其实我特别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再吃这份苦。后来我干脆把工作辞了,既然能力有限,就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吧。

别的不说,在吃上,我就没少花心思,每天早上五点多我就起来给他们做早饭。

许诚还劝我别太累了,我说,我苦点累点不怕,关键不能亏了这孩子的,她学习压力那么大,营养必须保证。看着孩子这么健康的,个头这么高,不像我,瘦瘦小小的,我真是特别开心。

现在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就靠许诚,我不敢乱花钱,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自己节省点都没关系。

我同意许诚说的,女儿要富养。

我这辈子大概就这样了,希望这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吧,我没享过的福她能享受上,所以现在我对她的学习督得挺紧的,没办法啊,我也是为了她好。


画外音

芮晗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子,她总是很自觉地替父母分忧,从来不伸手要东西,父母也总是夸奖她很乖,是好孩子。

久而久之,她便习惯于通过压抑自己的欲望去换取别人对她的价值的肯定与认可,维系她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她的索取和自我的部分在成长经历里被极大地压缩了,这让她形成了一种“受虐型人格”和“融合性人格”的倾向。

小时候,每次她处于一个很可怜的位置上的时候,父母对她的爱就会浓一些,对她的关注也会多一些,这令她把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感与一个“灰姑娘”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自己过得不好但别人过得好,会让她觉得自己很伟大,很了不起。

这种对于牺牲的过度认同,让芮晗在婚姻中也倾向于过一种过度利他的生活,自己生活简单,但一定要让孩子吃好的用好的,这其实是一种过度停留在原始的和孩子融合的状态。

她和女儿就像连体儿一样,她让女儿替自己过自己未能过上的生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究其实质,还是一种投射,就像许诚一样,因为缺乏爱自己的能力,而只能通过替代性的让别人满足来获得自身的满足。

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一种自恋,说明了芮晗的自我不够发达,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每一个很难坦然索取的人,往往都是因为有一种不能接受自己可以拥有,认为自己不值得、不配的内在信念,她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爱她,不相信哪怕自己什么都不做,别人也能尊重她、爱她。

为了不被抛弃,不受到伤害,她觉得自己必须低下头,为别人做很多事情才可以。有一句话说“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在芮晗们的身上是无法成立的。


女儿婷婷: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别人嘴里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病呻吟”,可是,我真的不快乐!虽然我什么也不缺。

爸爸这么宠着我,什么都给我买最好的,妈妈为了我省吃俭用,每天天都没亮就起来给我做早饭,有这样的父母,我还求什么呢?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觉得幸福呢?

有几次我攒下零花钱给妈妈买礼物,她都怪我乱花钱,最后东西摆在那里落了灰了她也不用,说实话我挺伤心的……

每次我劝她对自己好一点,多打扮打扮自己,她就只会说,哎呀我老啦,还瞎捯饬什么,看着我们婷婷漂漂亮亮的就够啦!这些话真的让我很难受!我心里特别压抑!我甚至恨我自己!

妈妈总说,让我好好学习,将来过更好的日子,可是他们从来不问问,我想过的日子是怎样的!每次聊起来,他们就只会说我的想法幼稚,可再幼稚,那也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想要的,你们凭什么就连正眼都不看一眼!

爸爸,妈妈,你为什么就不能懂做女儿的心呢?!


画外音

婷婷的苦衷并不是无病呻吟,她的父母虽然给了她很多,但很大程度上,那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爱,那只是一种幻想的爱,失去了客体和对象的爱

你可能会说,许诚和芮晗如此含辛茹苦,这还不叫爱?

是的,这种“爱”并没有建立在尊重对方需要的基础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看到孩子,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孩子不过是长着另一张面孔的自己的灵魂而已。

孩子本来没那么脆弱,许诚却非要强调她的脆弱;孩子对生活水平本来没有那么高、那么强烈的要求,也可以照顾自己一部分生活,芮晗非要全部提供;孩子本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却非要一笔抹杀。


一句话,对于孩子自己到底要什么,他们心中只有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却从未真正去面对真实的孩子。

这也是一种对人的“物化”,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物化他人,但过度的物化就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蒙蔽我们的心,让我们没法看到关系中的对方,不论是孩子,还是伴侣。

这种物化也是一种对对方的“矮化”,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性,不信任对方的能力,不认可对方的自主性,在这样的对待下,也难怪婷婷会觉得无助,甚至是愤怒。

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如何醒来?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芮晗见到了当年的同桌晓雪。这么多年过去,晓雪依然风姿绰约,袅袅动人,看她手机里和女儿的照片,就如亲姐妹一般。

谈话间,晓雪笑谈:别人总说女儿要富养,我总对老公说,老婆才更该富养好不好,就像老外说的,“happy wife, happy life”,一个家里,女主人的气场和状态才是决定整个家庭的氛围的关键,妻子开心了,全家才开心呀!

虽然羡慕,芮晗却本能地觉得,这是不是太自私了?这还有个家长的样子吗?

回到家,芮晗和许诚聊起这些,没想到被婷婷偷听到了,婷婷实在憋不住,冲进来对他们大声说出了压抑已久的话:

“妈!你就该像你们那个同学一样,好好享受生活!你们知不知道,你俩天天盯着我,我有多累多难受!我多希望看见你们能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啊!”

女儿的眼里闪动着泪光。芮晗和许诚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空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醒来了,松动了……原先那些坚不可摧的,在一点点裂开,消融……


图注:我做这些破事儿都是为了别人,然后等我有一天醒来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人,一辈子都要富养自己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总是过于强调“牺牲”、“奉献”、“无私”、“集体”,并不鼓励一个人为了自己个人去主张和争取些什么。

也就是说,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的需求,并旗帜鲜明地为了自己的需求去努力的时候,不论在内在,还是外在,都有可能陷入道德劣势。

在中国出一个傅园慧,太不容易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富养”起来,一辈子。

这种养,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通过学习,通过读书,通过去看更大的世界,始终滋养我们的自我,壮大我们的自我,让它不枯萎,不凋零,不萎靡,日日生长,年年不息,根系深入四面八方的大地,枝叶伸向广阔无垠的高空。

就像芮晗的同学晓雪,在女儿三岁之前,她也几乎全身心地扑在了孩子身上,直到某日,无意中翻出当年自己练习书法的笔墨纸砚,望着镜中憔悴的自己,才突然意识到——她已经很久没有“养”过自己了。

很快,晓雪和丈夫以及家人谈好,每周一定要确保她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书法研习班。在静心屏息中,她渐渐觉得,原来的自己又回来了。

从此,她拾起了从前的爱好,后来又发展出不少新的爱好,女儿大些了,她还扛起照相机,跟着驴友们去旅行、摄影。


晓雪的气色越来越好,状态越来越饱满,女儿并未因为妈妈的偶尔消失哭闹不安,反而受妈妈快乐气息的感染而开朗活泼,被她放心留在家照顾孩子的丈夫也感到了被信任的幸福感,更觉得自己的妻子日益勃发出一种新的吸引力。

有心愿,就自己去尝试,而不是看着别人替你做到;

有梦想,就自己去完成,而不是等着孩子去替你实现。

有不足,就自己去成长,而不是依靠伴侣来给你补偿;

这,才是男人之幸,孩子之幸,女人之幸。

有人说,“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我们说谢谢。但最后,我们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

但愿,你我都不会再成为这样的子女,这样的父母。

科学化的育儿并没有错,但比科学育儿更重要的,是做你自己。



有哪些道理是你结婚后才明白的?

如何评价成龙的夫人林凤娇?

是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到最后都会变得「平淡如水」?

老公对于宝宝跟我姓这件事一直很介意,不愿意跟着我爸工作,想自己找事做,我应该支持还是劝他想开点呢?

应知乎邀请,我参加了1021盐选会员日#职业档案局#,整合15年咨询经验,打磨出这份职业故事档案。点此围观别人的匿名故事,体验 15种不同的人生打开方式,修自己的心。1021 盐选会员日

@心理咨询师卢悦,70后,婚恋作者,央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多档栏目特约心理专家,心之助女性情感心理平台联合创始人。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亲密关系的重建》。

——心有助,不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心之助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养一只猪的时候当祖宗。

养一群猪的时候当畜生。


人也同理。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要求在提高。

实际上哪一辈带孩子都不轻松,各有各的困难,但人往往是健忘的,悲喜也是不相通的。

年轻一代觉得老一辈轻松,老一辈往往自己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熬过来了,就忘记了,他们有时候甚至会说,你看看现在带个娃这个费劲,我们那个时候给点吃的随便一扔就得。

果真如此吗?老一辈带孩子实际更苦,一天到晚的忙着劳作,回来找个空还要奶孩子,奶完还得继续劳作,而且干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活,累活,脏活。即使是怀着孕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啥活都不落,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不干就得饿死,有时候一天到晚的劳作都不一定能解决温饱问题,你说这不苦吗,不累吗,轻松吗?

最主要的是那个时候医疗水平差,经济条件更差,对于生育也没有控制的能力和意识,孩子出生如果有毛病,不正常,作为父母不想治吗?不难过吗?不是,是根本就没有医治的可能,只能放弃。所以夭折的孩子大把,不是因为父母心狠,无知,视孩子如草芥,而是条件所限,大环境如此。

奶奶那代,拼尽全力,孩子不夭折就成。

父母那代,拼尽全力,孩子不渴不饿不磕不碰就成。

我们这代,拼尽全力,孩子不渴不饿不磕不碰,还要注重身心,人格塑造,兴趣爱好,视野开拓等等等等吧,即使如此还是感觉不成。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提升,经济条件的充足,人们思想的进步,养娃不在满足于不饿死就成的基本保障,所以娃越生越少,越养越精细。

娃越少,养娃越精细,付出的成本就越高,这个成本不光是金钱,也包括了身心,现在养娃简直是事无巨细,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精细到每个汗毛孔,下个楼奶瓶,玩具,尿不湿,纸巾,湿巾,小零食,娃一生病哪怕只是感冒也会牵动全家人的神经。

可是娃虽然越生越少,但竞争却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又不满足于精细,在精细上的基础又层层加码,怕吃的穿的用的带的落后于人,更怕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越跑线上,各种早教班,英语班,特长班,搞得人身心俱疲。着实不轻松。

时代不同,生娃养娃的方式和目的也会不同。所以没有哪一代是完全轻松的,各有各的难处,但有一点,不管时代怎么变,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没有减少过,只是时代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养娃嘛,就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个过程,没有什么特例和特别,可是只有繁衍才会生生不息,想开就好了(狗头)。

别的不说,我小时候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走路来回,接送,不存在的。放学路上边走边玩,到家自己写作业,辅导作业,不存在的。

现在,幼儿园老师天天的布置的作业,根本不是给孩子布置的,落实下来都要当家长的去完成。我侄女五一的作业是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然后要求妈妈写一篇不低于500字的感想。what?!我刚笑话完她,我女儿小班作业接踵而至,亲手制作绘本。我和老公两个人每天下班回家,一个剪一个贴,熬到半夜熬了一个星期。

苦了我80后,从小做到大的作业,一把年纪还要做作业。

读书的时候特别怕数学考试,毕业好多年了,压力一大,晚上就是梦里各种临考焦虑,抄作业的场景。最近梦境换了,前天晚上梦见背着书包去幼儿园,忘了带手工画,急得团团转。想想以后还要辅导作业,人生真是太难了。

「管奴隶的时候那么轻松,现代公司治理怎么还要学那么多管理学理论?」

我试着从育儿理念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训练系的育儿理念

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即使在家庭中也是长幼有序,「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弟弟从出生开始就得好好听哥哥嫂嫂的话;而当「万年媳妇熬成婆」以后,又是一代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恶龙的故事。

这种专制型的育儿方式,父母只需要发号施令就行了,当然轻松了。这类育儿理念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听话就行,别给父母找事,找事就是打和罚,直到孩子听话为止。

如果有精力和时间,就多管管,甚至事无巨细地管;如果没有精力和时间,就只管原则问题,只要别伤害别人家的财物和人员,别自己发生意外,其余的都不管。

图源:网络,侵删

我国一直很重视幼学童蒙,把孩子留在身边养育;但是欧洲社会则不尽相同[1]。在17世纪末之前,孩子刚生下来的最初几年,父母与之玩耍就像与动物玩耍一样;随后,儿童很早就会离开双亲,通过学徒制获得教育,在帮成年人干活时掌握所需的知识。

17世纪末,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让孩子得以留在父母身边,并构建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孩子,当时涌现出大量的《童蒙手册》,指导儿童和年轻人如何正确的说话、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具体的教条等。

直到19世纪前期,美国还在官方倡导专制型育儿。

作为行为主义者观点的创始者,1920年,约翰·华生(John Watson)曾做过一个「恶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在这项研究中,沃森将这个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放在有小白鼠和其他毛茸茸的物体上,让他自由玩耍。然而,只要小阿尔伯特一接触小白鼠时,沃森就会立刻用锤子敲打铁棒发出巨大的噪音。经过一系列的条件试验后,华生重新在小阿尔伯特的身边放置了了动物和毛茸茸的物品——现在,不需要他们再发出任何可怕的声音,曾经令这名小婴儿充满欢乐和好奇心的动物和物体,现在却让他瑟瑟发抖。
图源:https://onedio.co/content/the-most-horrible-experiment-in-history-little-albert-experiment-10962

尽管这一实验激起了强烈的伦理学争论,但约翰·华生却藉此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育儿理论,其中关于「爱和情感」的建议后来广受诟病:

「让您的行为始终客观,友善。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婴儿,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如果需要,当他们说晚安时,在额头上亲吻一次。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在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做得非常出色,请轻拍他们的头。」

约翰·华生作为时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参与编写了给美国父母进行育儿指导的手册,让这类内容得到大量传播。

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从训练到爱的转变

直到1958年,哈利·哈洛关于「爱的本质」的实验,才推翻了约翰·华生的育儿理论[2]

哈洛发现,如果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似度为95%,是最接近人类婴儿的动物)放在笼子里,这些小猴即使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但在裸露的铁丝网笼地板上却无法生存超过5天。

哈洛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了两个「代母」:一位像真正的猴子妈妈的绒布妈妈,它温暖、柔软而耐心,但却不提供食物;另一位是金属丝网妈妈,她温暖但裸露出金属丝,同时为小猴子们提供食物。在连续165天的测试中,小猴子们虽然会去金属丝网妈妈那里获得食物,但更愿意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当向这些小猴子们展示恐惧刺激时,他们会躲在绒布妈妈的背后获得安全感;但如果笼子里只有金属丝网妈妈,他们则会四处逃窜,充满焦虑。

爬到绒布妈妈身上寻求安慰的恒河猴宝宝,图源:哈洛关于「爱的本质」的论文,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session=A19sRVsBY90pGgZLqKsmx52pUJ

由此,哈洛认为爱的本质之一,在于能为恐惧和危险的婴儿提供安全的避风港。

现代育儿理念的诞生和兴起

19世纪60年代末,哈洛的一系列实验严重撼动了行为主义理论在育儿方面的地位。就连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育儿指导手册都有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曾经和弗洛伊德共事,后来因为强调「不能将一切都归咎于过去」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大弟子鲁道夫(Rudolf Dreikurs)所创立的「阿德勒心理学」进入了父母的视野,并和现代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理论一起,一跃成为指导育儿方法的理论基石。

19世纪70年代后,简·尼尔森基于上述两大理论体系创立了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PD)。个人认为,正面管教是目前商业化做得最好的主流育儿理念,不仅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而且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都有很好的应用。

实际上,正面管教仅仅是全球范围内主流育儿方式之一。

19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又涌现出一系列育儿方式,包括美国政府正在各州大力推行的积极教养(Active Parenting),以及澳洲推出的「Triple P」(抱歉我有点不好意思讲它的缩写)项目等。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大弟子、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师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作者Elaine Mazlich的师叔、P.E.T.效能父母的创始人(这段称号真是堪比龙母的称号)——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曾经列举了9种主流的育儿方式,并将其划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适用于所有关系的:非暴力沟通(N.V.C.)、效能训练(P.E.T);
  • 第二类是基于民主理念的育儿: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积极教养(Active Parenting)、有效的育儿系统培训(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S.T.E.P.)、怎样说孩子才听,怎样听孩子才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第三类是基于专制理念的育儿:爱和逻辑(Love and Logic)、积极育儿计划(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 Triple P)以及提倡体罚的敢于管教(Dare to Discipline)。

这些育儿方式都有理论支撑,也有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没有经受过基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系统育儿理念和方式的学习。

引入中国的「亲密育儿」理念

「亲密育儿法」被引入中国后,很多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认为是在行为主义育儿垮台后应运而生的;其实不然。

1993年,西尔斯医生所著的《西尔斯亲密育儿法》才首次付印,于2009年由南海出版社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这本书能在中国父母心中扎根,和这里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父母有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集中投入到单个子女的养育。在国内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强调「优生优育」的重要性时,父母会认为对单独的子女投入再多也不嫌多,从而开始了从放养到圈养的转变。

其次,西尔斯的育儿理念符合国内部分观念。西尔斯提倡背巾法,基本就是过去养育一直在用的;农村妇女带娃,基本都是靠背巾把孩子背在身前身后,再大点就把孩子放箩筐里,背到田里去干活。西尔斯提供了「让宝宝健康不生病」的方法,并在随后两章中告诉父母如何进行婴幼儿常见医学问题的家庭护理、常见紧急状况的急救和处理方法等,对中国父母来说是很实用的。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小病就在家忍忍,去医院的都是大病。作为一本几乎包含了养育(raising)方方面面的育儿书,当然会受到欢迎。

第三,西尔斯的经历为自己背书。西尔斯是一名美国的儿科医生,他的老婆是一名护士,两人共同养育了8名孩子,这在国人看来,可比什么听起来飘忽但会被人质疑的「xx专家」更令人信服。

实际上,随西尔斯亲密育儿共同在国内兴起的,还有诸如《爱与自由》之类的育儿书——不难看到,这类书的畅销都反应出父母开始质疑过去的育儿理念时,所容易走向的另一个极端。

但我也要特别提醒的是,某些为了批判而进行的批判——例如有人批判西尔斯全是「亲密」,全然无视了西尔斯在书的一开头就强调「制定规则」,同时在第23章对常见但恼人的幼儿行为进行了诸多管教等。

写到这里大家也看得很清楚了,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更多是养育(raising),而不是真正的家庭育儿(parenting)。书里提到的抚触、袋鼠式育儿有研究支持的,但阅读的关键还是明辨是非,批判性吸收。

对孩子很冷漠的父母,我会推荐《西尔斯亲密育儿》;但对于已经很重视孩子养育的父母,我就会推荐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百科。

商业营销所带来的育儿焦虑

抛开国人对于阶层固化的焦虑、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不谈,我所看到的,很多商业营销也在加剧父母的养育焦虑。

比如,国内的正面管教常常开设体验课,有的讲师为了增加对父母的震撼效果,第一节课就设置「丛林」这种高压力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压力有多大呢?简单描述一下就是:

扮演父母的学员站在围成一圈的凳子上,用平时呵斥孩子的语言持续呵斥孩子;而扮演孩子的学员则挨个走过「父母」面前,他们永远只说一句话——我是个孩子,我需要价值感和归属感——也就是任何不良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

基本上,「孩子」走完一圈,有的「父母」就开始哭;项目要求走两圈,两圈下来,教室的气氛凝重得像铅块,甚至绝大部分学员都当场情绪崩溃大哭。但是,这些获得满满内疚和自责的父母就此走了,并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然,正面管教至少后续会提供工具和方法,让父母进行完整的学习;但是很多自媒体就日复一日地大谈焦虑,最后的建议也就是蜻蜓点水或者趁机推出产品……

父母能不焦虑吗?自己不看这种焦虑文章,还得接受别人好心转发给你的焦虑文章,真是一言难尽。

值得了解的当代育儿理念

我仔细考察过托马斯·戈登老爷子列举出的九种主流育儿方式(Parenting),也就是在家庭环境中所适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学校或知识教育(Education),并写过一篇简介,有兴趣的话可以看这篇:

Cecilia:干货 | 每个家长都该了解的主流育儿方式

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很少很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基本都是学校教育口的,而针对0~3岁的养育更少,最低龄的也是针对3~6岁的学前教育,毕业以后成为幼师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目前针对0~3岁的早教行业良莠不齐,还收费很贵。

值得学习的系统育儿理念中,我自己目前系统学习过有两门,一是积极教养,二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我就不细说了,昨天刚回答过相关问题,也根据中国父母的特点提到了「正面管教的正确打开姿势」

学习了许多育儿理论,仍然无法控制情绪吼孩子,我该怎么改变我自己?

感兴趣的可以按照我在文中的,去读一读正面管教的书

现在,我简单说一下「积极教养」(active parenting)在育儿理念方面的最新进展。

积极教养的教材已经更新到第四版了,并且还在根据最近的研究不断调整和丰富。我很喜欢的新增内容包括儿童的大脑建设和正念训练(brain building activities and mindfulness training)。

正念在国内还有另一种意思,积极教养所给的定义是「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fullly in the present moment on purpose.」强调在某个时间段内全神贯注地进行某件事的训练,我之前写过的情绪罐子(Mind Jar)以及具象化呼吸等,都是典型的正念训练。这类正念训练能让父母学会在产生强烈情绪时停下来、管理好自己的压力、能用最好的一面和对方相处等;也能让孩子烦躁不安时获得抚慰,延长专注时间,聚焦于事情的重点等。

专注力确实是可以训练的,以往的研究都在讨论「如何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但正念训练从正面提供了对专注力的训练方式。如果有这方面困扰的父母可以试着做起来,但这本书是针对5~12岁孩子的。

引入了大脑建设活动和正念训练以后,积极教养变得更有意思了;这些可以让父母带走(take out)的小游戏和亲子互动,让父母育儿时更有抓手。

可惜目前积极教养搭上了美国政府的线,在美国搞得风生水起,遍地开花,但国内还没有引入官方的正式出版物。相较于Triple P主张由父母指定规则的理念,正面管教也好、积极教养也好,都提倡孩子可以参与规则指定,算是对父母权威的一种挑战,所以执行起来难度可能也比较高。

毕竟,要平衡好「哪里是规则,哪里可以放手」,确实也是对父母处事智慧的考验。


题主问「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的育儿理念在不断变迁和动荡时的现象。

从「孩子就得听话」到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再到反思「自由的边界」——并不断探索到底管什么?怎么管?要不要管?管得好不好?

这个意义上来看,也算是社会在进步的体现吧。

「像伺候祖宗一样带娃」是奢侈品。

过去我妈常说「谁谁谁家娃养的可精细」,那人家肯定是城里人,城里人=更发达的经济水平和更先进的生产力。

我出生那年我爸在部队,我妈自己在家怀着我带我姐,还要张罗家里几亩田。

关于护理

我妈怀我到九个月的时候在地里收玉米,扭了一下腰觉得很疼,第二天早产了我。

我出生在自家床头,我妈坐在几块砖头上生的,之后后脐带结没打好,一直出血,血全流到襁褓里没人发现,大半天后我妈看我小脸青白觉得不对,抱起来检查才发现襁褓里全是血。

重新把脐带打好结,没有人提出去医院,大家都盼着我能挺过去。

我挺过来了,长大成人。

我的女儿,叶女士,她在出生之前她的父母已经去学习了海量的育儿知识,了解了不同的育儿理念,甚至于儿童教育的内容我们已经开始学习。

出生后每天检查肚脐,碘酒棉签擦拭,月子里还有大夫上门检查。她小屁股一红我们就已经下单了几种不同的屁屁乐准备应对,同时有几种土法准备尝试,一点点伤痛都舍不得她受。

关于哭闹

出了月子我妈白天下地干活,把我放在床上一放半天。

我妈对我出生后哭的厉不厉害完全没有印象,因为她总不在我身边。

她把我面朝墙放,因为怕窗外风景看多了晚上不好睡觉,一岁之前没让我出过卧室门。

我的早教就是一面墙。

叶女士不到一岁便会叫爸爸妈妈、认得很多物品、会走会闹,我妈总是说她聪明,说我小时候八个多月还是只会躺着,不会哭也不会笑。

是啊,没人教我,我怎么会呢?

整一岁的叶女士在草地上玩耍,多幸福!

关于辅食

我爸常说:你八个月的时候我回家探亲,看你瘦的可怜,给你买了奶粉,甜丝丝的,你可爱喝呢!

我妈常说:你一岁断奶的时候,晚上为了让你不哭,我给你喂饼干,你可爱吃呢!

我妈又说:你断了奶就吃大人饭啦,我给你做的可好吃,不少放盐,你吃的可香呢!

看叶女士现在每天摄入的营养:奶粉都是进口的,按年龄分阶段,定点定量喝;每天肉蛋奶菜淀粉一样不落,单独做的辅食又软又香不放盐;水果换着花样吃,根据心情和身体状况随时调整;该补充的维生素一样不落,每天认认真真执行。

带娃的标准不一样,工作量自然不一样。

我不会去评价现在的育儿方式有多「好」,现在更不会去抱怨我父母对我的养育有多「差」,我明白:

老一辈看似育儿轻松,生活却不轻松

老一辈带孩子轻松,那是因为劳累和辛酸都在讨生活里。家里吃啥都没着落,哪还有心情去管孩子哭没哭?

他们只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育儿,现在有时候看我爸妈照顾叶女士,他们还像新手一样小心翼翼,属于他们孩子儿时的天伦之乐,这时候才补上。

吃饱穿暖,已经是父母能给予的最多了

老一辈的心里,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已经是最顶级的好了。

至于孩子的性格怎样?习惯怎样?成绩怎样?

那都是孩子自由发展的问题了,不在养育的范围内。

对娃的精细教养,是对当年我们自己缺失的补偿

我特别听不得叶女士哭闹,我宁愿牺牲自己的睡眠和时间去哄她,把她哄好的时候,好像也哄好了当年独自哇哇大哭的自己。

虽然刚出生的记忆已经没有了,但我心里总能闪现一幅画面:一个小娃娃在床上歇斯底里的大哭,可是没有人听到。

所以每次听到叶女士大哭,我就自动带入了自己,这么惨痛的经历不能再让我的孩子在经受一遍!

有时候我媳妇儿也会说我,孩子稍微哭一哭没坏处的。

我心里知道:受不了大哭的不是叶女士,是我。

·end·

基于事实提问,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基于偏见提问,你只会来到一片知识的荒原。

——阿尔伯特·大可

(刘看山:啥?我?怎么了?)

老一辈带孩子轻松吗?

我们暂定老一辈指的是爷爷奶奶那辈人,带的是我们父母那代孩子好了。

上世纪60-70年代,国人整体过的是什么日子?刚从战乱中建国不久,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建设中掺杂着各种运动,精神和物质说不上哪个更加贫穷。红糖、鸡蛋、奶粉是孕产妇最珍贵的补品,生完孩子几天就下地劳作的农村女性比比皆是——不是因为身体恢复的快,而是不劳动就可能吃不上饭。

带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纸尿裤、洗衣机,婴儿辅食,能吃上饭不饿肚子已经属于日子过的好的家庭。生五个孩子的英雄母亲可能家里只有丈夫一个人有收入,只有部分福利好的企业才有托儿所,不然就只能自己带孩子。

全国性疫苗接种工作尚待开展,小儿麻痹、百日咳、流脑、麻疹这些最近十几年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流行疾病时刻如同利剑一样悬在头顶。万一有孩子不慎中招,能不能有机会治疗,是否可以痊愈都是很难预料的事。轻则大病一场,重则丧命或者终身残疾,这在今天都是不可想象的。

来自2019年5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发布《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中提到:

新中国成立前,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薄弱,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

这里还有一份资料数据更加详细的统计了建国初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婴儿死亡率: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80后这批人诞生之时,婴儿死亡率尚在55.9‰徘徊。现在你还敢说,老一辈带孩子轻松吗?

老一辈带孩子轻松的印象,多半来自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我们往往能够听到老一辈侃侃而谈:”我们当时带孩子都是放养,随便喂喂也长得很好。“忽视了社会进步、防疫体系、个体差异,单纯的把孩子顺利长大归功于自己“随便养养”——这就属于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从这个角度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

如果还要把这些结论奉为真理来指导今天的生活,那我只能摊手祝你好运了。

类似这个提问的还有:

为什么以前女人生四五个娃都好像没什么事,现在女人生一个像大病一场?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的孩子那么热爱学习?等等

基于事实提问,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基于偏见提问,只会发现自己的认知狭隘。

重视养育下一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进化的基石

用“像伺候祖宗“这个词来形容照顾孩子,我觉得题主有点过于情绪化了。但是,善待孩子,给他们尽可能良好的环境成长,这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本能吗?

从母系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孩子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人类特有的价值体系:

饥荒年代,成年人会把节省下来的口粮优先供给孩子;
遇到灾难,让妇女和孩子先撤离;
马路行驶,校车优先……

所以,当代父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要给孩子更好的养育,这个行为本身也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嘲笑人家伺候孩子过于精心,实在是一种酸葡萄心态。

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的照顾孩子,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用革命前辈的话来说:“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5G都要来了,还要参考老一辈带孩子的方法吗?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啊!


参考文献:李鸿斌:《重新构建解放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婴儿死亡率》中国医院统计杂志-2015年05期-中国知网

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啊!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这一理论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多系列本科教材里面都会出现,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马斯洛的书:


有了这个理论题主的疑惑就很好理解了,在温饱还成问题的时候,孩子能拉扯大就不错了,根本无暇去想“伺候”的问题。

更不要说,老一辈时候,多少孩子养不活。

下面这两张图来自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显示的是1991-2007年儿童和新生儿死亡率,一目了然。


其实1991严格来讲只能叫上一辈了,老一辈的这个数值只会更加触目惊心。


正如我昨天在这个回答里面提到的,不是“高需求宝宝”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多父母了解到“高需求”宝宝的概念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高需求宝宝”出现,是否和现在养孩子太过精细有关?

与其说老一辈带孩子轻松,现在带娃像伺候祖宗,不如说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关注精神生活了,科学育儿不就是精神生活进步的一个表现吗?


也就是近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高需求宝宝”的概念才开始真正在中国流行起来。

同样的道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科学育儿的概念才开始真正在中国流行起来。

越来越多父母在实现温饱步入小康之后开始在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方面更用心,反映在育儿方面就是对孩子倾注更多精力,从而显得现在的孩子不好伺候了。

其实,问问妈妈问问奶奶就知道了,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带孩子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只能说这一届的孩子是幸运的,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孩子们也会越来越幸福!


不信吗?推荐你看一部电影《何以为家》

这是一部2018年的电影,讲的是发生在黎巴嫩的真实故事。

小主角赞恩的父母有七个孩子,但是像我们描述的老一辈一样的“轻松”,因为只管生不管养,大的带着小的,活不活得下来全凭运气!

11岁的女儿被逼嫁人难产而死,12岁的儿子打工流浪犯罪被抓,从而引出了状告父母的故事。


提出和关注这个问题的大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已经有条件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

但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角落,有多少父母在为让孩子吃上一口饭而挣扎呢?

@知乎亲子

其实我挺开心看到现在大部分父母养娃都很用心的这个事实,这是时代的进步,证明咱们日子过红火了,证明咱们思想变开明了,证明咱们不再像祖辈、父辈那样在命运的夹缝中讨生活,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参与孩子的成长,见证一个小生命的蜕变。我们看过的大多数老一辈人养娃样本是生而不育,简单粗暴,但事实上,哪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情况,哪怕是现在,身边也不乏对待孩子专制甚至暴虐的家庭。所以我想从养育的主观能动性上谈谈这件事。

1、任何一个时代,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如果想要用心,那都不会太轻松。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我妈怀孕后照常上班,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家与单位。那天快下班的时候,她发现孩子要发动了,特别认真地做完了工作交接,然后打电话告诉我爸。我们家在小城,那会儿别说是手机,对我们这种平头老百姓来说,家里连座机都没有,我妈幸亏是借用了单位的电话,才联系上我爸,然后她骑着自行车就近去了我姥姥家,我妈说她本来想骑车载着我姥姥一起去医院,但是肚子已经开始阵痛了,于是俩人决定坐7路公交车,是的,那时候也没有出租车。下了公交车,还有一条长长的甬路要走,那条路的两旁种满了法国梧桐,日子已然深秋,落叶遍地,我妈在我姥姥的搀扶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而此时此刻我爸正骑着自行车夺路狂飙,往医院赶啊赶。生完之后,我妈被推进病房,走廊上凉风瑟瑟,病房里床位不够,大夫就安排她和另外一名产妇共用一个床位。我妈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时光流转,30多年后的现在,轮到我生孩子,早早就备好了待产包,医院提前预约了床位,手术那天全家老小安安稳稳地护送我进产房,手术室门口娘家人、婆家人、好朋友站了一大堆,手术结束,一波人来关照我的情绪,另一波人去照看孩子,那情景,不像是生孩子,倒像是过大年。

当年老妈怀着孕,要挺着大肚子骑自行车,要一直上班到生产当天,没办法,经济条件不允许,社会发展不允许,大环境就是这样,那个时候爸妈工资低,既要照顾孩子,还得赡养老人,两个人养活了一大家子,日子苦不苦?难不难?我爸妈没研究过硅胶奶瓶和玻璃奶瓶有什么利弊,没讨论过国行奶粉更好还是进口奶粉更佳,没为了给孩子选个三轮车把市面上出现的所有款型都逐一比对到处找测评,他们能给我买个钙奶小饼干泡着奶粉吃就觉得那是人间美味了,在养娃的精细程度上,没有那么追求极致,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确比我们现在带娃轻松多了。然而,并不是他们不想追求啊,那是因为生活所迫,是因为命运不济,他们在物质上都过得紧紧巴巴,又怎么能在有限的物料中带给我们更大的享受呢?

但我又特别佩服我爸妈,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没有网络没有育儿大V的年代,育儿书,就是他们能获取养育知识的最佳渠道,所以无论日子有多难熬,我爸妈还是会拿出钱来买育儿书,他们尽力从书里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储备。我家里至今还留存着几本80年代的育儿书,一块零两毛,与现在育儿书动辄几十块的价位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但这也是他们微薄工资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他们在竭尽全力去呵护那个新生命,在拮据的日子里,生活可以苦,精神上得甜。


时间再次回到30多年后,我孕期开车上下班,工作上有领导和同事照应着,参加了医院免费的孕妇学校课程,收听了各种线上育儿大咖的讲座,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科学……各种养娃相关的书籍我都统统买了来,光是《发展心理学》就买了三套,三种版本对比来读,耐心做好笔记,不用为了买几本书而节衣缩食,生活质量也不会因为买了一堆育儿书而有所改变。

现在这个时代,生活条件好了,交通发达了,联系便利了,可岁月荏苒中依然有一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身为父母,总想要把自己能给予的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带给孩子。父母为我们提供的,是他们认知范围内能给予的最好,我们为自己孩子提供的,亦如此。

所以你说老一辈人带孩子真的轻松么?那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仍尽力许我们一个更好未来的父母,那些在养家糊口与培养孩子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的父母,那些背负着生活的重担还在用最大善意去陪你成长的父母,他们根本不容易,他们过的比我们现在还要难的多。

我今天看到 @翘囤奶爸 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特有触动,哪位母亲不是在为孩子拼着命呢,在那个时代下,他们能给予的,真的就是他们可以传递出的最佳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轻松二字。

2、我们到底要怎么带孩子?

上幼儿园那会儿,绿色蔬菜就是我的克星,吃一口愁半天。我妈为了让我爱上蔬菜,变着法地做早餐,把蔬菜切碎揉到饼里,大早上的时间紧,她就边给我梳头编辫子,边哄我吃菜饼,怎么哄呢,她每次都会编一个小故事,然后把各种蔬菜都塞进去当人物,头发梳好了,故事也讲完了,我也欣欣然把菜饼吃完了。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故事的内容,只有几个片段在不停回闪,依稀记得她说小油菜开心地跳舞打招呼。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它让我觉得最平和的养育就是爱与接纳,给孩子不配合你的权利,也会尽力用平静的方式去沟通,养娃不是专制统治,也不是奴才似的的跪捧,多用智慧,多用心。

多年后的当我和老公成为父母,就更加感慨做父母的难,已然中年的我们,背负着房贷,肩负着工作,早上送孩子,白天忙上班,晚上再接孩子,回家我俩还要花式陪玩让娃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娃的每一天都扎扎实实又忙忙碌碌。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家长的生存现状,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是芸芸众生,是沧海一粟,也许咱们给不了孩子多么高大上的物质生活,养娃过程中也做不到精致得无可挑剔,但至少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陪伴,用钱供起来的祖宗未必内心安稳,用爱灌注的生命却必定一路芬芳(当然啦,又有完美无瑕的物质生活,还有父母耐心的高质量陪伴,那就更好了)。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现在在育儿圈出现一种怪现象,有时候你带娃太过精致用心会被吐槽,有时候你带娃太过粗枝大叶也会被diss,两种理念甚至还会互掐。但其实无论哪种育儿方式都有存在的道理,一家一个实际情况,一人一个带娃风格,没必要树立鄙视链,大家能平和生活在太阳之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自古以来,带娃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从“把孩子养活”到“把孩子养好”,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汉字,更多的是育儿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对这个时代来说,这是精神上的进步,对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对了,我怀孕的时候,也曾在深秋挺着肚子重走我妈临产前走过的那条甬路,30多年过去,甬路两旁的法桐尚存,落叶还是那样自由地飘落,地上重重叠叠,树间疏影斑驳,流淌在年轮里的,有回不去的日子,和变不了的爱与坚强。

@知乎亲子 感谢邀请。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