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不喜欢去菜市场?
菜市场有几个特点,1、脏乱、2、可能需要议价。
这两个特点是年轻人不喜欢去的原因。
年轻人也有几个特点;1、有时间观念,觉得时间就是金钱、2、不擅长砍价、3、和我们的长辈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金钱比较富足的时代,4、没有茶米油盐贵的概念、5、喜欢花钱买服务买顺心。
综上所属,年轻人比较爱惜时间,不喜欢议价,所以不喜欢在分类不够清晰,需要讲价而且自己又不擅长讲价的环境消费,我们愿意多花点儿钱买个顺心、安心;所以其实不是懒不懒的问题,是观念在变。
我总感觉菜市场的黄金时代,应该是在十到二十年前。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回老家拜年,车刚开到镇上,我爸忽然让我停车,说要去买几副春联。
我把车停在镇口的停车场,跟着他来到一条街上。这里有一个杂货铺,在杂货铺前面的空地上,支起了一个小摊子。摊子上摆满笔墨纸砚,一个中年男人就站在摊子后面,不时有人从杂货铺里取一张红纸给他,他便现场把纸裁开,挥毫写下一幅幅春联。
我爸似乎和他是旧识,上前和他攀谈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又在谈论春联要写什么内容。我对这些没兴趣,就往人群外走开,找了一块石墩,蹲在上面发呆。
和这里熙攘的人流形成对比的,是这条街背后冷清的菜市场。用来划分摊位的石锁锈迹斑斑,案台上落满鸡屎,一只只大公鸡在菜市场里争相啄食掉在地上的菜叶,整个菜市场里既没有商贩,也没有客人。那这个菜市场是什么时候衰败的呢?我隐约还记得往昔它繁盛的样子,但是就好像在一夜之间,它就如同被秋风抽干了生命力的大树般枝枯叶败了。
即使是小县城,人们也变得更愿意去大型超市里采购食材,包装清洁的蔬菜和肉制品从流水线上鱼贯而下,取代竹筐里刚从菜地采摘的蔬菜或屠夫现宰的生猪,一步步占领了我们的厨房和餐桌。
这是工业经济对小农经济的胜利,那些曾经人流如织,拥挤闷热的菜市场,它往日的光荣似乎已和菜贩们清亮的吆喝声一样,在时光流逝里一去不返了。
我回想起幼年时,和爷爷一起去逛菜市场的情形。
那时我约莫五六岁,幼儿园放寒暑假之后,我爸妈没空照顾我,就通通把我送爷爷家去。爷爷家有下蛋的鸡,用来吃的鸡蛋是不缺的,但是吃肉仍然不是一件经常的事情。所以逛菜市场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很神圣的,因为每次去菜市场,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天都可以吃到肉了。
从村子里出发,爷爷用扁担挑着我,走上二十里路,就到了镇上唯一的菜市场。
那个时候的它是多么地耀眼夺目啊——
摩肩接踵的顾客在日头下沁出浓厚的汗水,困倦的老狗缩在水泥柱的阴影后贪一丝清凉,水灵灵的白菜和青嫩的葱在菜摊上散落一地,纷飞的苍蝇在摆满猪肉的案板上空逡巡,屠夫用闪亮的刀驱赶它们,阳光在沾满血污的刀面上反射不出光明。
而年幼的我就跟在爷爷高大的背影后,满心激动又忐忑不安。
我还记得当时和爷爷一起买肉,爷爷说他要买肉皮,我说我不喜欢吃肉皮,我就喜欢吃肉。爷爷对卖肉的说就要肉皮,然后蹲下来对我说:可是爷爷就喜欢吃肉皮。
我只好提着一袋肉皮走了几步,爷爷看着闷闷不乐的我,无奈地走回去,又到肉摊上买了很小的一小袋肉,然后笑着对我说:其实爷爷也喜欢吃肉,不过肉皮更便宜啊。
自从爷爷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去过菜市场买菜。
记忆里的那个地方,我几乎要以为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幻影,如今却唐突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它已然荒废很久了,甚至化为了附近居民养鸡的佳所。
也许有一天,人们听到菜市场这个词时,脑海中再也不会浮现出鲜活的景象,而是会把它当成黑白默片般的旧时代遗物吧。
时间慢慢地流逝,曾经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在十八线小县城战胜了菜市场的大型超市,如今又在大城市被网上菜市场打得节节败退。
或许是一个宿命轮回——任何一个煊赫一时的时代产物,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都不得不黯然退场,把舞台留给新人。 就像脏乱的菜市场输给了干净的超市一样,干净的超市,终究敌不过同样干净,但是比超市更便宜、更方便的网上菜市场。
我们如今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这些琳琅的选项里,菜市场显然并不再是从前那个唯一的答案。也许我们仍然会怀念那个只有菜市场的旧时代,但那只是因为,我们怀念那个时候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
.
说菜市场脏乱差不愿意去的明显是对菜市场有误解……我们这儿的菜市场经过前几年的整顿后现在很有秩序,环境也很好,菜品也很齐全、新鲜、摆放得特别整齐,而且菜市场也可以微信支付宝支付,算是挺与时俱进了。陪我妈去买过几次,整体来说菜市场价格更便宜。能挑选相对来说新鲜的菜,适合有闲时间的人,所以经常能看见大爷大妈去逛。菜市场又不止是卖菜,生鲜,蔬菜,调料,干货,蛋糕,卤味儿什么都有。我开餐馆的亲戚说,菜市场的干货质量和超市一样,价格比超市便宜一半。所以我有时间能跑市场我就跑市场的。
确实菜市场很少见到我这样的年轻人,主要还是没时间。平日工作和生活都挺累挺忙的,更愿意在门口超市或者网上购买,图个方便。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老了以后也爱逛市场了呢哈哈哈。
至于说菜市场档次太低的,emmmm您开心就好,偶尔去逛逛吧,也挺开心的哈哈
为什么要去?主动去挨宰吗?
菜市场常态一:
选好青花菜:“阿姨,我要这颗青花菜。”
阿姨拿出带坨坨那种秤帮我称:“三(市)斤,x元钱。”
我接过菜掂了掂,却不忙着付钱,悠哉悠哉地从我的小包里拿出我的小秤。
“滴!”我的小秤又一次闪出智慧公正的光芒,闪瞎我的眼睛。
我揉揉眼睛再看看,还是显示一(市)斤半。
沉默,是我和卖菜阿姨的尴尬。
也是正要和这位阿姨买菜的另一位阿姨的尴尬。
–——以上场景发生概率80%。
剩下的20%中,
有5%是我忘了带小秤。
有5%是按份数卖的,不用秤。
还有5%,这位摊主是我亲戚。
只有5%,是真的足斤了。
菜市场常态二:
我独自去菜市场:
“阿姨,这青花菜多少钱一斤?”
“4元一斤。”
再一次和卖菜阿姨一起经历美妙的1.5斤称出2斤的尴尬时刻之后,我终于买好了菜。
回家,我妈问我多少钱一斤,我如实告知。
我妈:你咋又买贵了。xx姨今天去买才2元一斤。
哦……
菜市场常态三:
去买排骨。
我指着排骨:“老板我要一斤排骨。”
老板:“这个排骨15元1斤,你看这些小排骨才8元一斤。”
我看了看他说的小点的排骨,又看看我刚刚指着的排骨。差别确实不大,都是那种可以干脆利落吐骨头的排骨。
于是我向价格妥协。
结果我买的一斤排骨,老板加了一半杂骨。就是那种啃起来要双手和脑袋都配合的杂骨。
呵呵。
菜市场常态四:
去买杨梅。
我:“阿姨,杨梅怎么卖?”
阿姨:“6元一斤。”
我:“我要一斤。”
阿姨开始称斤,过了一会对我说:“要不你买两斤吧。”
我:“我一个人吃不了两斤,我就要一斤。”
阿姨不太情愿地帮称斤,然后对我说:“一斤六,10元钱。”
我:“我就一个人,一斤六太多了我吃不完。”
阿姨开始卖惨:“你看我多不容易,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吧啦”
就这样我买了1斤6的杨梅回家。
……
所以我为什么要去菜市场买菜?
主动送去挨宰吗?
连屠宰场的猪都不是主动去的屠宰场吧?
更何况我不是猪。
我就喜欢早早地去超市买菜,价格公开不杀斤。
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主义买卖价值观。
而晚上去超市买菜,有时还能半价买回家,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喜欢买多少买多少,没人会卖惨压着你买。
符合勤俭持家的中华美德。
所以我就不去菜市场买菜。
不去!
当然,我妈拽着我去的时候,我还是得去。
唉……
——————3.27更新线————————
如果有知友来大理古城玩,要买零食之类的,尽量的去卖着水果和蔬菜的超市买。
小超市到处都是,价格是你懂的价格,货源是你不懂的货源。
尽量去连锁超市,比如古城墙外和墙内都有的四fj超市,再比如人民路上的大cs超市。
菜市场是个很讲规矩的地方,有着各种你想象不到的潜规则。
谁家的菜好,谁家的菜产自哪里,几点钟有什么菜,当季适合什么菜,什么菜应该长什么样,买什么菜有送小样,最重要的,什么价格。
这些你都没搞清楚,进菜场就是自取其辱。
门口阿姨的余光一扫,看到你身后的双肩包,脚下的运动鞋,就精品佛看到了对面中单选择了安琪拉,下路选择了鲁班七。
「跟这样的年轻人做生意没意思」,她想,「买又买不了多少,问要问一大堆,东看看西瞅瞅还拿不定主意」,她收拾菜叶子的手法,有点像你昨晚花木兰的两秒十一刀,是个高手。
「那个…」
「撒?」
算了。
卖肉的屠夫有着你永远看不懂的微笑,我每一次都能回想起以前打dota时,被对面屠夫支配的恐惧。胆小的,看到案板上飞起的肉已经走不动道了,我这样胆子大的,看着刀上的寒光,想这屠夫应该已经是拿了十七八个人头了。
「这肉怎么卖?」
「你要吗?我马上给你切」
屠夫举起了刀,刀上有寒光。
要要要。
水产海鲜是真正的王者。
真正王者的意思,就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幸而我有一些经营远洋捕捞的亲戚,称得上是抱上了王者大腿。
我也从来不在上海买海鲜。
「你能买到的都是渣」,王者亲戚说。
有一次王者亲戚带我去了见识了什么叫荣耀王者,从市中心出发,驱车两小时。
我第一次见到比我手臂还粗的带鱼,口感滑腻。
「这都是去韩国打来的带鱼,阿彪去年扣了两艘船在那边,现在鱼是越来越难打了」
我闷头吃,不说话。
「听说你喜欢吃北极虾,我回头找人送你两箱,我一个朋友,垄断了北极虾70%的市场,我最近和他合作…」王者抽了口烟。
我闷头吃,不说话。
「平时啊,你自己就不要买生蚝了…」
啥?
「你能买到的,都是渣」。
哦。
本来想写个正经回答的不知道为什么写成这样了,突然明白了高考作文拿不到高分的原因。
正经回答就是:
1、价格及折扣不透明(砍价到要从几块钱开始砍?另外声明一下,价格不透明的主要弊病不是贵,而是价格歧视的不适感)
2、商品信息不透明(这是啥?好的坏的?)
3、客户培育时间过长(真正从生到熟,买菜不犯错,要很长时间的熟悉,这对于非家庭主妇来说成本太高了)
4、整洁、规律和物料摆放(货架与仓库分离)也是有天然劣势。
5、占地面积很大,经销商市场的副作用。
6、至于其他的诸多好处,更是要混成“本地人”才能细细品味。
从这个角度来看,菜场圈和汉服圈、Lo圈子、ACG圈、粉圈,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是线下圈。
不过相比另外一个线下圈——电脑城,菜场可爱多了。
因为菜市场是个照妖镜,一旦抵达就能暴露我所有的生存短板!
1、我不会砍价
不知道为啥,从小就不会,跟我有没有钱没关系,就是不会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快感,所以当超市大面积出现的时候,我整个人生都轻松了,不用交流一句话就购物的感觉真棒。而在菜市场,不会砍价的我显得像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2、我不会看称
现在还好,都是电子秤,以前都是杆子称,商家会虚晃一枪De给你看一眼,你也假装看的懂的点点头,其实根本不认识杆子上那些芝麻点,感觉自己好无知。现在出了电子秤,又会出现什么预设重量,缺斤短两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去买草莓,都称好了要走,朋友一把拉住我,把自己的手机放到了商家电子秤上,结果发现比实际手机重量重了不少,那一刻我一方面觉得朋友好厉害,另一方面觉得很懊恼,不是懊恼我多花了多少钱,而是懊恼以后我的人生又要多一项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觉得更累了。
3、我晚睡晚起
菜市场好残酷的,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们都好会选菜,所以你9点去比8点去,买到的菜品质就差了一大截子,而你下班去,就连菜市场保洁都要打扫完了。完美衬托出你是个没有自己的生活的上班狗。
4、我不会挑菜
可能因为一直生活的比较糙,对菜的品质并不是太敏感,在超市或者用生鲜配送选菜很方便的一点就是『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便宜的一定没有贵的好』,这个原则在菜市场又被细化了——『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便宜的他也能分个三六九等』,这给我很大压力,我就想去了市场抓一把就走,根本不想仔细分辨。
5、我不想交流
去菜市场真的需要说很多话啊,菜名、价格、算账、偶尔遇到邻居的寒暄(好吧我瞎说的,我根本不认识邻居)、遇到不认识的菜还要询问,好麻烦,远不如网上订购,直接点点点就下单了,菜名、价格、重量一目了然,不认识的菜直接有名字,有的连做法都标好了,飞一般的爽,我爱这世界。
6、我懒得收拾
虽然我不是明星,但是去菜市场还得穿衣服,刷牙洗脸,我们这种长头发的,起码还得梳个头吧,不然万一遇到谁呢?这一些列动作,光犹豫要不要出门半天就过去了,真的好麻烦。
7、我不爱出远门
什么叫远?这么跟你说吧,我住7楼,我家1楼是个菜店,这个距离,远。
毕竟菜店就在脚下和菜店在1公里外,你出门的步骤一样多,所以只要菜店不在我家对门,都算远。
8、最后,你说菜市场更有市井气?
恩是的我不反对,但是我想,爱逛菜市场的人,大约也不懂互联网生活的乐趣,当我们这些人参加了满10减1、满15减3、下3单免配送费、节日8折、新品折扣等等这些优惠活动而省下来一丢丢钱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我们的日子也充满了烟火气呢。
新时代的烟火市井气,了解一下~
综上,当我在家网上买菜的时候,我是一个现代的、时尚的、冷淡的、慵懒的、自立的cool girl,但我一旦到了菜市场,就成了一个不识数的、不会节省的、孤僻的、没有生活经验的、起床晚了/下班晚了的、邋遢的、不被理解的低能儿,这两种形象之间的差别,可能也就是几块钱的事,换你,你怎么选?
所以,虽然我是个写了快200篇搞笑菜谱的业(懒)余(惰)小厨娘,但是我与其他崇尚返璞归真的大厨子们不同,我是真心的热爱并且拥抱现代化生活,啊~,方便就是我的命。
怎么那么多人要我去补这些短板啊?是有菜市场导游潜进来了么?时间不是成本么?不如大家一起从劈柴烧学起呀?人生难道不应该扬长避短么?我的人生可不是为了苦练铁人三项铁肺钢胃然后住在大自然里征服狮子老虎寄生虫成为万兽之王。
那什么,安利一波我自己吧,我就是那个专写美食专栏和猫问题的小桌儿呀,来关注一波吧!
顺手送上几个超懒(但超好吃)菜谱:
一个南瓜一颗蛋,新手完全能掌握的中式甜品蒸出来~ ~如果你有电饭锅,这只鸡会让你快乐~呐,这世间总有一碗简单又好吃的面在等着你呢!斩获无数吃(懒)货心,这是美食界乱搭一把的下饭CP!给你三碗万能凉拌汁,随你拌天拌地拌空气!太多了懒得贴了,自己去公众号找吧!
我在闲鱼上卖耳机,打算卖800,但是我会标价一千。为什么呢?因为闲鱼有成群的大刀党,上来就四五百地砍,你把底价直接写上去,卖的价格往往不如意。写个一千就多了讨价还价的空间,最终的成交价就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了。正是认识到了这种潜规则,所以我在闲鱼从来就只卖不买。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二手货成色不一样,有些好有些差。都是号称九成新,都是差不多的价格,但是东西可能会差很多。要挑到好的东西,劳心劳力,不如再攒点钱去买台新的。
菜市场同理。菜市场因为很多大爷大妈热衷于还价,所以很多东西的价格都有些高,要还过价才算实惠。肉贩子,菜贩子还喜欢把不同新鲜程度的肉,菜放在一起。没有买菜经验的小白很容易买到不新鲜的菜。我就这样被坑过,从此我买菜只去隔壁的沃某玛
沃某玛这类的大型超市明码标价,是多少就是多少。蔬菜肉类上都有生产日期,二维码还能溯源,我可以清楚的知道这蔬菜在来到我手边的之前经历过什么。就很放心啊,而且简单。拿了买单去就是了,再也不用和菜场阿姨斗智斗勇了。剩下的时间还能多刷会儿知乎。
年轻人不喜欢潜规则,把什么都在阳光之下是我们这代人的习惯。从菜场到超市,从潜到明,我觉得很棒!阳光下的规则体系更能保证每个人的幸福和平等。
从相反的角度回答下这个问题
我是特别喜欢逛菜市场的人。这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眼光、沟通和谈判能力的事情,年轻人具备这些能力的并不多,经常会遇到短板,更主要是所花的各项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年轻人大都不喜欢逛菜市场。
为什么喜欢逛逛菜市场?
业余爱好是美食和做菜,特别是做菜,学会逛菜市场是基本功。我坚信一点,不会逛菜市场的人,是没办法做好菜的。
很多人喜欢去超市、网上采购,觉得方便,干净,但这两点在做菜人眼中根本就不是关键问题,想做好菜,最重要的一点要去亲自去挑选食物,才找到新鲜的应季食材。
不亲眼所见、亲自拿手挑、翻,是没办法判断出新鲜程度和食材好坏的。大一点的菜市场,少则几十家,多则数百家,有些超大菜市场还有数千家的。在一个陌生人眼中看起来,杂乱无章,拥挤气味难闻,只有亲自走上几圈,才会知道今天的市场上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的价格趋势和食材的鲜嫩程度。
虽然卖同一类菜品的摊位有几十家,但各自进货渠道并不完全一样,总有几家的菜品质量与众不同,同一种菜品差上很大价格很正常,拿土豆来说,从5毛,到3、4块一斤新土豆,最少有七八种,各有特色,口味和喜好不同,自然选择也不一样。要是逛 市场时,遇到新鲜的应季菜品,如早上刚割的韭菜、新挖出来的笋、才捞上几小时的藕之类,一定要买点回家做菜,饭都能多吃一碗。
摊位老板的性格也不一样,有的斤斤计较,但品质过得去。有的价格便宜,但称不准,品质也有问题。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装菜的塑料袋,平时最常看到的红色和白色两种塑料袋,偶尔也会其它颜色,这两种塑料袋价格有一些差距,无毒的会贵一点。红色的塑料袋通常都是颜色混朦,触之发粘、发涩,抖动一下,声音很闷,不少都是回收垃圾所生产的,有毒,不合适装食物。白色塑料袋,声音特别清脆,颜色透明,通常是无毒的,可以装食物。新到一个菜市场,要是不放心,可以带个随身称,特别是买海鲜,可是大杀器。但要注意在有些市场里,有可能会被打一顿或者直接被老板赶走。
一天逛上几圈,一周左右基本就能对一个菜市场有所了解,哪家老板比较靠谱,值得常去。像肉类、海鲜的摊位,跟老板熟之后,能让对方帮助留一下很少能买到的东西。新鲜的牛尾、牛柳、牛腰肉(菲力)、猪内里脊、极品五花,不跟老板混熟的话,根本就买不到,东西少,而且基本上都熟客预定走了,在市场上基本就看不到。新宰杀猪棒骨或刚捕捞鲜鱼所做的汤跟到货几天后所做的汤,鲜度和美味完全不在一个口感上。
特别是海鲜,除了海边,常规情况下能买到的海鲜,不管菜市场或普通超市,大都是品质比较差的,不识货很容易被骗或者很难分辨,要是有本地或附近的江、河、湖捕捞的特产,大都很新鲜,优先考虑购买。对吃的比较有追求 ,海鲜、牛肉推荐电商平台或淘宝上,多花点钱买好的,品质大都要比菜市场上高一些,但应季蔬菜、水果、鲜肉、豆制品之类,菜市场才是最靠谱的。
刚开始逛菜市场时,都脸皮薄落下不脸讲价,找个经验丰富大妈,跟着逛,看她挑完讲价之后,马上跟着,就这个价格也给我来一份。
学会讲价,主要是货比三家,同一样一种菜,逛上三五家,自然就知道菜价高低,试着讲,行就买,不行就换一家,也没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次数多了之后,自然会讲价了。有些滩位老板专门会欺负不讲价的人或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有些对所有人一视而仁,从来不缺斤少两。多买几次,跟老板熟了,基本就不会坑你。
记得以前有一篇文章建议,有人想自杀,就带她去逛菜市场。
不过,那可要跟会逛的人一起才行。老板来条新鲜鲫鱼,一定要鲜的,回家烧个汤,不鲜可回来找你。蒜苗不错,来一把,配上几个新鲜的鸡蛋,炒上一盘。今天的五花不错,来一块,小炒还是红烧。烧个你最喜欢吃的菜。新出炉的烧饼来几块,再买点卤味和酱菜,明天的早饭就有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满满的都是期待,这样做出来的菜才合胃口,大吃上一顿,哪里还会想自杀。
要是没人陪,买块豆腐都缺斤少两,这么多人挤挤压压的看着就而闹心。哎呦,有人撞我一下,头都不回就走了。海鲜和肉摊闻着味道就恶心,螃蟹不错,买回家一看还好几个都是死的,活着有什么意思,我死了算了,跳楼。
在买房子时,特别是二手房,一定到附近的菜市场逛逛上几天,跟几个买菜的大妈聊上一会,所得到的信息可比满嘴跑火车的中介靠谱多了,有时还会遇到意外惊喜。能让你对周围的真实环境、居住的方便程度上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时还喜欢去调料批发市场中逛调料,常规的辣椒面、黑白胡椒粉、13香、姜、蒜、葱、小茴香、大料、八角、陈皮等等,在专业厨师眼中,有数百种调料,同一种价格能差上几十倍,门道极深,人少的时候跟老板聊聊能学到不少东西。
旅游时,不管国内外逛菜市场是我的一大爱好。不忙时找个城市,租个带厨房的民宿,住上几周,当地菜市场是必逛的。在陌生城市逛菜市场,才能对当地的文化、消费水平、饮食习惯有所了解,菜市场是最接地气的地方,南方买菜时按颗、个,一把都是多的,北方通常按斤,半斤、一斤很正常。
在陌生城市找个大的菜市场,去规模大一点肉摊或海鲜老板聊上几句,询问下他所推荐的特色饭馆、小吃和本地人常去的景点,可比大众点评靠谱多了,这些内容可不会在旅游指南中读到。觉得哪个当地特色菜好吃,买点当地的食材,试着做上几回,就又会了一道菜。
十多年前,电商还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全国到处出差,每到一个以前没去过的省市,返程时经常会在机场托运一、二箱当地的调味料或特产,回家做菜给家里人尝尝。
去菜市场买菜社交压力太大了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正规点的菜市场都有公平秤吗?
不喜欢去菜市场买菜,原因:社恐。我楼下有一个菜市场和一个超市,我个人是偏向去超市买菜的。说说我不喜欢去菜市场买菜的原因:
1.一进菜市场,每走过一个摊位,几乎都有摊主眼睛盯着你,走着走着,就精品佛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痘多年的原因,我很害怕和其他人眼神交流,害怕别人看我的脸。
2.很多摊位没有明码标价,你完全不知道蔬菜和肉类的价格,还要一次一次的问。我不会讨价还价,年轻人一进菜市场,就精品佛一只羊羔进入狼窝,最过分的是一些摊主看年轻人买菜,还刻意加价,拿不新鲜的食材给你。同款蔬菜,我多次发现菜市场要比超市贵很多,真的是天价菜了。
3.选择困难症。一个大型的菜市场,摊位太多了,你完全不知道该买哪个摊位的菜,看上这家菜,又觉得另外一家可能更新鲜。这家摊位的蔬菜新鲜,你又可能觉得下一个摊位又新鲜,价格可能会更划算。最后只能随机的去选择一家摊位,匆匆忙忙的买。我不喜欢这种随机的喜欢,喜欢应该是从一的。
4.不喜欢看别人讨价还价。不讨价还价也并不是因为自己多有钱。每次一看到一些阿姨只是为了几毛钱和卖菜的大爷讨价还价,你一句我一句的,骂骂咧咧,真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小时候和我妈逛菜场就不喜欢这种讨价还价的情景,精品佛看到若干年后自己婚后的生活,想想就可怕。
5.昏暗和脏乱差。菜市场的灯光完全没有超市明亮,一进去就有一股压抑感。地面很多泥水和血水,最受不了的就是肉类和鱼腥味,各种蔬菜,调料混合在一起臭烘烘的味道,我有点受不了。这就是是所谓的人间烟火气息?喜欢你就多闻一点,我不喜欢。
我的今年的饮食计划:
不点外卖,不喝奶茶,不吃甜点,少吃肉,自己下厨做饭。
和一位小姐姐说她反复长痘很多年,聊着聊着就聊到她日常喜欢吃辣条,奶茶之类,垃圾食品之类的。说实话,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我觉得治疗也没有啥意义,治疗好后不注意饮食之类的,还是会烂脸啊
很多人以为,痘好后按照指南说法:
外用维A酸每周使用3次,维稳6个月左右痘痘就不会复发。
但是经过自己和一些小伙伴的实践:只要稍微不注意睡眠,饮食,喝酒等生活习惯,痘痘就很有可能会复发,战痘真的是持久战,维稳也是如此,关键看谁能一直克制自己。医生虽然说的有点“mean",不过事实情况就是如此啊。
关于奶茶
奶茶才是最毒的致痘饮品喔
奶茶≈糖+奶
目前在饮食方面研究最充分的致痘因素:高碳水化合物和奶制品(都促进增加体内胰岛素和IGF-1的分泌,导致雄性激素分泌增加,容易长痘)。
关于辣条
高盐,高辣,高油,高甜,容易促进皮肤出油,加上爱吃辣条的年纪在青春期,雄性激素也比较旺盛,皮肤更容易出油,再加上没有清洁意识,毛孔容易堵塞,容易长油脂粒,然后粉刺,最后慢慢变坏。
刚开始做饭时就像打仗一样,各种着急各种乱:不知道菜怎么切,不知道盐加多少,不知道菜什么时候熟,尤其是油花四溅的时候,我感觉厨房都要爆炸了。
也挺怕麻烦,比如:买菜,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后面还要洗碗碟。
不过辞职后时间也多了。先从简单的煮一碗水饺,煎一个鸡蛋,炒一道菜开始,也慢慢喜欢去做菜了。
最关键自己做菜:卫生和省钱。平时一份外卖的钱,就够我两天的菜钱,一个人做菜真的很经济了,尤其是我这种不太喜欢大鱼大肉的人。
我没法活的像B站那些精致UP主:每天水果沙拉,酸奶麦片,芦笋牛排的饮食风格。下面一周的饮食,虽然不是特别的健康,早餐我都没有吃。不过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连续7天自己做饭吃,不好吃我也硬着吃完了,纪念一下,哈哈哈。食材全部来自楼下超市。
星期一
星期一去医院做了点阵激光,点阵后脸又热又疼,午餐就没有吃,只吃了一顿晚餐。菜苔,煎豆腐,鸡蛋等。
星期
午餐:胡萝卜炒肉,蒜炒香干(酱油加多了)。
晚餐:西红柿鸡蛋面,一截黄瓜,还有一份煎鸡蛋。我超级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面条,不过容易发胖。
星期三
午餐:一个煎鸡蛋和一份水饺(鸡蛋都煎啥形状了?
晚餐:2个小西红柿,鸡蛋炒平菇。
星期四
午餐:花菜炒肉,菜苔,黑米粥。刚开始做菜时,一直控制不好调料的量,尤其是盐,每次吃完饭都好渴,所以改变策略,煮粥,这样可以解渴,哈哈。
晚餐:香椿炒蛋,清炒蒿子秆。香椿炒蛋味道真的不错喔。果然煮了粥之后,吃完饭后,也不那么渴了,哈哈哈。
星期五
午餐:红烧鸡翅尖和千张烧肉,中午吃的真的是大荤喔。好久没有吃鸡了,好想买一只整鸡红烧,但是我的刀是那种不锈钢的小刀,不能切鸡骨架,遗憾!
晚餐:西红柿鸡蛋面,菜苔炒千张,味道不错喔。(再次说一次华为手机的拍照效果,真的非常差)
星期六
午餐:清炒豆芽和菜苔,外加两个小腊肠。
晚餐:依然是我最爱的西红柿鸡蛋面,洋葱和小西红柿。
星期日
今天,也是周日。午餐没有吃,只是吃了西红柿。晚餐:西红柿炒鸡蛋,胡萝卜炒鸡蛋。
这一周,你戒糖戒辣条了吗?
我每周会去两到三次菜市场,可能是这个回答下面为数不多对菜市场有切身体会的人,所以,我也是来驳斥一些信口开河的答案。还是那句话,批评一件事物之前,必要的了解是一定需要的,不要假想一个靶子就开打,至于一些妖魔化菜市场的回答,真的是连吐槽的欲望都没有。
先说自己的结论,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菜市场、超市、网购以及新零售是生鲜行业中共存的几大形态,可能会有所涨落,但是谁也替代不了谁,因为没有哪一种业态可以做到所有的商品和所有的需求都是性价比最高。
为什么我会经常去菜市场?简单说,两个原因,一是我在家烹饪的次数多,没有意外都是在家吃饭,菜市场采购对我来说是最合理的形式,第二个原因是我的食谱中,水产品居多。
我很喜欢自己在家做各类海鲜的食物,这是我去年在家做的一桌年夜饭。
所以,我经常会在市场观察各类水产,这对我来说就是烹饪的一部分,有的食材比较少见,我会仔细地询问它的品种、生长地和烹饪方法,然后在网上搜索,直到觉得自己可以下手做的时候才会买。
比如,这是我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有意识地去菜市场拍的视频:
海鲜档https://www.zhihu.com/video/1094271614325174272这还只是其中一个摊位,至于龙虾、帝王蟹什么的,还有很多品种。对我来说,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食材,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然后从中考虑吃点什么。
最后,我选择了生蚝。男人么……
生蚝这种食物,还原性物质极多,又富含精氨酸,所以死亡两个小时之后就会有腥味,也就是那什么的味道,冰镇也没多少用(速冻是另外的技术,不一样),所以要么不能劈,劈开了就得赶紧吃。特别是有时候我还选择生吃,腥味与否影响就更大了。众所周知,法国蚝的吃法就是以生吃为主,加点柠檬汁就行,而柠檬汁的主要目的就是去腥,但是如果生蚝变质严重,柠檬汁也救不回来。
顺便做个广告,其实还有一种水果,比青柠檬还适合搭配生鲜,可以移步我的这个回答。
前几天去旅游,发现一种水果跟柠檬很像,一问才知道这是海南特有的青金桔,吃起来又酸又涩,这东西真能吃吗?但是,我虽然喜欢烹饪,却很讨厌劈生蚝,因为技术不过关,每一次都会把壳敲进生蚝肉里,而且颜色差不太多,所以很难挑出来,因此劈生蚝的活儿,我希望是由专业人员帮我完成,这就是我选择菜市场买生蚝的主要理由。
刀劈生蚝https://www.zhihu.com/video/1094277584199827456我经常到这个摊位买生蚝,因为小哥儿的手艺干净利索。
而且这个生蚝真的很肥,一般在菜市场劈生蚝,劈出来的品质不好,店家都会主动换一个。
处理好的生蚝,我拿回家即刻烹饪,不会存在变质的问题。
很多人会说,生蚝也能网购或者去超市购买。是的,我也这么做过,但是对于这个产品来说,选择去菜市场是最合理的。网购的生蚝,得自己处理不说,含沙是常见现象,更不用说个头和肥美程度有时候差强人意了。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如果你是养殖生蚝的,你最好的产品是给谁,是那些眼光狠辣的专业鱼贩子,还是网上的买家?至于超市,我也买过很多家,只在永辉超市买到的海鲜还说得过去,但是生蚝经常也是死的。很多超市也不管劈,所以我还带壳买到过发臭的。换当然是可以换的,但是这种购物体验确实让人不爽。
所以,菜市场在海鲜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看到即所得,不好的就不买。
那么,又有人说了,菜市场的海鲜活蹦乱跳,是因为抹了孔雀石绿之类的吧?这么说吧,如果菜市场抹了,网购的就更让人放心不了,这个道理不需要多解释吧?
至于菜市场的生蚝是不是很贵呢?一般比超市还便宜,但是比淘宝要贵一些,比如120克左右的,一般售价在4块钱一个左右,相当于每斤18块左右,而淘宝的十斤装一般每斤是13-14块。而我所买的,个头在180克左右,售价是7块钱一个。
所以综合来说,在北京这样一个不靠海的城市,我更愿意在菜市场买海鲜。实际上,我在厦门待了很长时间,厦门人最喜欢买海鲜的地方是八市菜市场。可见,殊途同归。
菜市场当然有缺点,但是在说这些缺点时,我要针对几个问题澄清一下。
1、菜市场很脏?
的确有这样的,但是这样的菜市场已经很落后了。
还是我买生蚝的这个菜市场(北京市通州区梨园二商菜市场),我给简单拍了一下内景。
菜市场内景https://www.zhihu.com/video/1094284126890307584你真的觉得这样的环境是不能接受的吗?分区很明确,摊位也相当整洁,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叫卖声,挺安静的。
不仅如此,市场巡查员不断地检查卫生,蔬菜区掉根菜叶都会被批评。而这也只是北京郊区一座普通的菜市场而已,我常去的还有另外好几处菜市场,基本都差不多,难道说水平真就是全国顶尖么?
我喜欢逛各地的菜市场,北京的确是有优势,但是很多回答把菜市场描述成都是十足的脏乱差,我只能说,可能还活在自己的记忆里,至少也别以偏概全吧。
2、菜市场缺斤短两?
是的,存在这样的风险,但是,菜市场有公平秤,有监督管理员,这些都是防范缺斤短两问题的手段。如果你认为菜市场缺斤短两,凭什么就相信网购不会呢?我网购的芒果,说是5斤,结果自己称了只有4斤,除了谴责给个差评,也没什么办法。但是这要是在菜市场,我真有心去看看是不是缺秤,当场就可以核实。
说到底,缺斤短两这个事,永远是看人,而不是经营业态能够管控的。小城市的超市里,我都遇到过缺斤短两的,因为超市的损耗率太高,有些摘菜员不想因此影响绩效,自然就把代价转嫁给消费者。
至于还有一些回答说是自己不会看秤的,那我就更无力吐槽了。这跟菜市场有一毛钱关系吗,不管在哪儿买东西,你不会看秤,不都不能确定到底买了多少么?
3、菜市场需要砍价?
不好意思啊,我这一趟在菜市场买东西,唯一的交流谈话是这样的:
我:“师傅,我要七个,你一会儿敲生蚝的时候我录一段可以吗?”
贩:“你随便录,没事。”
我:“好,我不会拍你的信息。”
贩:“拍了也没事,看你眼熟,是不是常来?”
我:“你眼力挺好,我过年来了就有四五次了。”
贩:“因为你每次都会拿着头盔,我印象深。”
(我去菜市场一般是骑摩托,所以手上都有头盔)
我:“哦。”
……
贩:“今天这个是七块钱一个,总共49块。”
我:“我用支付宝,扫哪儿?”
至于我后来买的其他食材,我就只用说最后一句话。
为什么要砍价?我在菜市场买馒头,4毛钱一个,在隔壁的超市,一块二一个,我需要砍价?我在这个市场买的草莓13块钱一斤,前一天在超市买的同样品种是15块钱,为什么在超市不砍价?
说老实话,砍价这事本来就是一个双方博弈出来的结果,你一个平常在超市砍不了价的地方,买着更贵的食材,怎么没见你说要砍价?还有些人,在网上能够和店家大战三百回合,为了几块钱的满减争来争去,然后到了菜市场,就觉得砍价活不下去了,这不是要疯吗?更何况,绝大多数菜市场的商贩都是抹零的,一句话多嘴都不用主动抹,对于几块钱一包的菜,经常就是打了85折到95折,你还想怎样?
4、菜市场是追求原生态的毒瘤?
有人说,既然享受挑选食材的过程,怎么不干脆从种粮食开始?
这就是纯粹抬杠了。烹饪的意义就在于将食材变成食物,挑选食材难道不是烹饪的一部分?你告诉我,就比如这个生蚝,我买不来新鲜且没有沙的生蚝,你让我怎么做出好吃的一盘菜?我自己都不敢吃!这并不是追求原生态,只是因为这种方式最合理而已。
凡事都有个度。我们要吃一碗米饭,从买种子、种水稻、收水稻、舂米、买米、做饭,你可以从任何一步介入,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合理的就是最后两步。有的人精细,一定要去看到水稻生长的样子才肯买,不代表他就是要自己去种水稻啊。
如果逛菜市场一定要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那么我也可以反过来杠一句,既然觉得逛菜市场太过烟火气,那么还做什么饭呢?现在外卖这么发达,一辈子吃外卖都没问题。
好了,接下来该吐槽菜市场的一些问题了。
1、菜的品质参差不齐
这个是菜市场最大的弊端,也是我认为最需要想办法整改的方向。
工业化的优势在于标准化,而菜市场在这方面是落后的。即使是北京,其实很多菜贩子也是从小农那里拿货,这就造成产品不够稳定,今天吃起来还不错,明天吃就不是这个味道了。
但是,这在短时间内我认为很难解决,如果连菜市场都不让普通小农户的产品进入,那么农民自产自销的货品就真的没有出路了。
说实话,对此我也很矛盾。我是坚决支持农业工业化,标准化,并且我也不会在菜市场挑选小农的产品(自产的成本高,单价也高,所以一般都要标注,而很多人会喜欢这种产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也需要顾及到小农的基本利益。这在我近期的一个回答及评论中也有表述。
如何看待 2019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的染色蛋冒充土鸡蛋?追求「土鸡蛋」是否有意义?2、菜市场普遍距离比较远
小菜市场可能一个社区都会有,但是大型菜市场通常会覆盖一片很大的区域,这是我认为年轻人不爱去的主要原因,因为习惯了网购之后,乐意跑这么远的人不太多了。
不过,另外一方面也说明现在年轻人自己做饭的频率很有限,如果一日三餐(或两餐)都要自己在家做,然后还要考虑菜色搭配等问题,一次去菜市场买上好多种,这是比较方便的做法。
3、菜市场需要考虑时间因素
早市、午市和晚市,市场上的菜品会有很大区别,更有甚者,有些食材如果不是早上去买,那就买不到了,这是比较让人崩溃的一点。我就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淡水鱼买的人比较多,下午再去很容易买不到。
最后,总结陈词,顺便把问题回答了:
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不爱去菜市场,原因之一在于买菜做饭的压力并不大,偶尔开一回火和天天做饭,对菜色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我当然知道,现在网购什么菜都能买到,但是,以现在的冷链技术和物流速度,确实很难做到各种菜送到的时候我还满意,如果我做饭频率不高,对此也就没那么在意,但是天天这样,不爽也是会积累的。
原因之二在于,逛过市场的人太少,对于菜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很多年前。
原因之三在于,习惯于标准化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对菜市场不喜的原因)。
在菜市场买菜的话……
买贵了/斤数不够——这么大个人了买菜都能被坑
不会挑导致买到烂菜(很多菜是捆成一捆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个菜都不会挑
买完菜需要自己择——这么大个人了菜都买回来了那就择了吧~
在超市买菜的话……
明码标价——我讲不了价,而且这个是“高级的(伪)”贵的好~
包装透明——能提前看好有没有烂菜
有预处理过的可选——简单冲洗一下就可以食用
我换个角度说菜市场的这件事,菜市场各种不足我都知道。但是,我之前做生鲜项目的时候过消费者访谈,有个和大家判断不一样的结论。
背景:当时我们找了四组访谈对象,①单身独居者,②无娃家庭,③娃还小的家庭,④娃大了的家庭。因为全程在幕布后面围观谈话,所以感受还是挺深的,我就直接说点我看到的东西了。
单身狗和无娃家庭访谈出来的内容是一致的,放在一起讲。他们经常在外面吃饭,经常会去小餐馆吃家常菜,用餐喜欢叫外卖,偶尔会买半成品。因为方便。他们对于菜市场场的观感是“蔬菜店太脏了”、“菜市场治理的很差”。但是实际上他们其实不太会做菜,去超市喜欢买买半成品,“不会做比较复杂的菜,即便对着菜谱也做不太好”,“做了菜成就感很好要发朋友圈”。在蔬菜消费行为上来说,他们消费的蔬菜最少:“不但不去菜场,其实超市菜和外送菜也不经常用”,“去菜场买水果比较多”
娃还小的家庭,不太喜欢去餐厅吃饭,因为带娃不方便。也不叫外卖,因为会觉得不够干净,担心油。所以日常做饭为主,同时因为有娃了,对蔬菜肉类新鲜度安全性要求最高,同时带娃占用了大量的业务时间。在菜场消费这件事,他们的观点是“去菜场比较费时间”“菜市场看起来有点脏“、”肉类还是买大品牌的最好”。他们的消费行为是叫各种送菜app。
到了娃大了之后家庭。这部分人群最喜欢去菜市场,因为“有熟悉的摊位,都是老生意”、“菜场经常能发现便宜的东西”、“有各种时鲜的,这个外面比不了”、“超市下午的菜没得选了”、“因为这么多年了,练出来了,眼力和讲价都不错”。对于电商的态度是“线上送过来的没法选”,”送过来的都是偏差一点的“。但是也是因为比较会做菜了,会买菜市场里半成品的肉(青豆虾仁蚝油牛肉这种)、买熟菜什么的“比较省事”。
总结一下就是
- ①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常叫外卖懒得做饭。
- ②二人世界甜蜜生活:吃遍小店,偶尔下厨手艺不精。
- ③孩子还小安全第一:走上了真正天天做饭的生活,但是带娃累得和狗一样,最好送上门
- ④孩子大了精打细算:这么多年做饭手艺出山了,但是也学会投机取巧买半成品了,对品质很了解对价格比较敏感。
可以完成的看出一个人的家庭化的成长脉络,饮食行为伴随着家庭形态所变化而变化的,买菜行为也是跟着饮食场景的变化所变化的。
题主的妈妈是④,精于选择的菜市场达人。年轻人题主是①,自己住的单身狗,饭都不怎么会做。所以二者之间会有矛盾。
其实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去菜市场,只是年轻人当前生活环境和他的兴趣,让他们还没有喜欢上菜市场。
反正我很喜欢,菜场是一个城市里最生机勃勃的地方。
最后贴一下国内最棒的北京三元里菜场,撒花。
再补一张家门口的菜店,其实没有大家说的这么不堪。明码标价, 要多少自己拿,没有脸色,价格便宜菜新鲜。多少买点也送葱....
怎么会,逛菜市场是一件特别酷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我每去一个新地方都要先踩好附近菜市场的点儿还有公园的,不到一个星期就跟附近卖菜的大妈大叔打成一片,什么菜好什么菜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常年逛菜市我对菜价都一直有个良好的认知。
卖菜的摊主没有你们上述脑补的那样缺斤少两骗年轻人的钱,每个菜上都会立个牌子表示每个菜多少钱,也不会因为你只买一个西红柿嘲笑你。哄抬物价更不会出现,每家的东西都带着价呢,除非不想做生意了,掏一掏同样的东西在菜场深处甚至能买到更便宜的。
再说到怕挑到烂菜这事儿上,塑料袋自己拿手上,别劳烦别人动手给你装,成捆的挑那种叶子绿且精力旺盛的菜,尽可能的别拿那种蔫了吧唧的。眼睛没问题的年轻人,自己挑选是根本没可能买到烂掉的青菜,烂掉的西红柿,坏掉的洋葱等等的东西。
再说到肉铺,我买龙骨排骨煲汤挺多的,一般去了都是问你买哪个位置的,要不要帮忙剁了,包饺子的话老板还可以给你去皮打馅,还可以买到新鲜宰杀的活鱼,你要愿意老板甚至可以给你片好打包。只要你心里清楚自己要做啥饭,需要什么料,去了菜市场就不可能慌。
当季的时令菜一般来说是最便宜的,偶尔像生姜,香菜等一些调味用的菜会被炒高价,那几天不要买等风头过去再买,春天的香椿芽有时候会被炒高价,其他的像是鸡蛋,油,米等东西的价格基本一年到头都是恒定的。冬天的萝卜土豆白菜包菜一类的,是最便宜的,很长一段时间白菜都只卖三毛钱一斤,土豆一块,二十来块钱的菜我能吃一个礼拜,在添些钱买些肉,我五十块能日子无比滋润的过一周。
不能说是现在所有的年轻人都不爱逛菜场,只能说是有的年轻人不爱逛而已,超市我也爱逛,超市水果比菜场多倒是事实,但是菜真的不如菜场新鲜。
独自在外的人都会想家,逛菜场的感觉让我能回忆起小时候我妈带我逛菜场的时光。怎么挑到新鲜的菜,做出带着家味道的菜品也是妈妈亲手手把手的教的,可能以后会走的更远,但是只要你把这个口味学到了,在哪里都是家。
我身为一个年轻的刚大学毕业的妹子,日常全扑在做菜上了,因为是陕西人,所以其实还是蛮擅长做陕西地方菜的,也会做些川菜新疆菜等等的,会做手擀面和扯面拉条子等等的面食,要是够闲馒头都能自己给蒸了
我住的那附近是西安洒金桥,那儿有个我觉得全西安最酷的菜市场,每周四周日有会,会上啥都有卖的,花鸟鱼文玩能有一整条街在卖,平时觉得特别古早估计已经失传的东西,在那里也能找到,我更爱逛菜市场了?
事件一
高三暑假
给了鱼摊老板娘五十块钱买个鱼头 老板娘说 小妹 等一会儿啊 等我把这条鱼杀了再找你钱
嗯嗯好的阿姨
等她鱼杀完了 我说阿姨你还没找我钱呢
老板娘:哦 不好意思 忘了 你刚刚给我多少钱来着?
我:五十
老板娘:五十 ?!不会吧 你看我这个装钱的罐子里压根就没有五十啊
我:我今天出门就带了五十 我肯定是给你五十的
老板娘(站起来手叉腰):小姑娘 你也看到了我这个罐子里有五十吗?你年纪轻轻的不能这样啊
旁边小贩跟着符合 对啊 小妹你不能这样啊
怂到不行的我 夹着尾巴在一片谴责中走了
事件二
大学毕业刚一年
和朋友合租 偶尔自己炒菜 差根葱
我是真没做过菜也几乎不买菜 于是我就问老板 一根葱多少钱呀
老板:一根葱呀?看你小姑娘家的一块钱拿走算了
我:好嘞 谢谢叔叔~
菜市场将市井小民的斤斤计较爱贪便宜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差那些钱 就是恶心的慌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菜市场是一个人均劳动产值很低的地方。
菜贩为什么要和客户斗智斗勇讨价还价?主要原因在于他单位时间成单率太低。如果他每分钟成单10笔——也就是每笔6秒,时间仅够过秤的,他也不会浪费时间多说话,就和超市员工一样:过秤,封装,贴码一气呵成,然后下一单。一口价,不买别排队。
讨价还价,对菜贩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有效行为,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无效劳动。社会需要的是把合格的蔬菜以合理的价格运送到每个人家里,这个过程只需要超市检验(质量保证),顾客挑拣,超市员工过秤。整个过程超市方付出的人工越少越好,如果一个员工一小时能卖5000元的蔬菜,那么对比菜市场的优势将是碾压性的。
这就像我国的小农经济对抗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一样,人均产量差太多了。所以中国农村劳动力这么便宜(相比美国),农产品价格照样比美国高。
其实挑拣——过秤这个环节也不是最经济的,最经济的是蔬菜标准化,论个卖,每个蔬菜贴个收费码。这样过秤员也可以裁了。这是未来的趋势。
自古以来大多数改进都是提高生产力降低人力劳动的。例如邮局从收现金改为卖邮票,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后来发现邮件分拣成本远高于运输成本,于是收费就不按里程分类了。劳动力短缺一定会逼着社会改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们的人口红利马上要吃完了,这个历史进程,需要加速了。
Emmmm
看了很多回答,感觉自己很失败
我每天都要去菜市场
因为,我女朋友做饭不好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开始都是她做饭
她还耀武扬威的,觉得自己很厉害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了。
就跟她说,青椒先用油爆一下,在炒肉会好吃很多
她就嫌我烦,还说要我自己弄
当时我也是蠢,直接就说我做给你吃。
然后,稍微展示了一下以后。。。。
我就从一个帅气的小哥哥变成了一个做饭的油腻帅气小哥哥。
然后,在我做饭以后,她的体重直线上升
直接胖了7.8斤
看到这肉没?
都是我喂的
因为,我外公是个很厉害的厨师
当然咯,我并没有跟我外公学厨艺,我是跟我妈学的。
因为!
我外公在做菜这个事情上,非!常!严!格!
要是在他旁边做饭,很容易被骂
以前他的徒弟们都被骂的怀疑人生
甚至有个徒弟抽烟的时候,跟我说
:“炒了3.4年菜了,到你外公这里,我感觉我连炒个蛋炒饭都不会了”
可以参考驾校的一些教练
就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痛心疾首的怼人的那种
所以,我是跟我妈学的厨艺。
自从我做饭以后
我才发现,我女朋友是真的非常能吃。。。。
然后,每天都得去菜市场
因为,挑选食材非常重要
我对于人家讨价还价这一块儿,我也不会
反正,举个例子
我要买青椒,然后走到青椒摊位,挑选好满意的
看着旁边的大妈手舞足蹈,眉飞色舞
一口一个:“少一点,不然我就走了。我真走啊!你便宜点”
人家不同意
她起身,走两步又回来
继续买
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个摊子的东西最便宜了
我就会等她给钱的时候,在旁边跟老板来一句
:“对,就这大妈这个价,给我来一斤”
跟菜市场的小摊贩们玩熟了
Emmm,一进去就有种进夜总会的感jio。。。。
“小帅哥!今天我这里有上好的排骨,要不要来几斤?”
“帅哥!过来过来!正宗黄牛肉!天天吃排骨怎么行?”
我发现。。。。卖猪肉的好像都比较。。。那啥,胖(这个可能是我个人的感觉,因为我经常就在那一家买猪肉,我喜欢固定)
卖牛肉的,都比较强壮。
其实他们真的挺辛苦的
像没有自己摊位的菜农
每天3.4点就会到菜市场来占位置
最夸张的是,晚上10点多就开始直接坐在最前面,然后倒头就睡的
第二天4.5点就起来摆菜,因为6点多就会有人来买菜了。
真的挺不容易的。
经常逛菜市场
你的消费观也不会那么浮夸了
因为,你会看到有些人为了几毛钱苦苦哀求
你也会看到有些人,吃着馒头就着水
他们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去吃8块钱不限量的自助餐,我吃过一回,那个卖猪肉的老哥请我吃的。
真的非常难吃,我是就着酸菜勉强吃完了一小碗
老哥抽着劳白沙说:“你他娘这样吃,是吃不回本的”
那次,是因为他的肉被一个做白事的全买了
我去买的时候,没肉了
他就请我吃了
也不是说,没肉了
是因为,我每次买肉都很挑剔,其他的摊主总是像我摆脸色
他不同,总是很耐心的给我处理肉
嗯,这个世界有一些人在努力的活着
他也跟我说过,要不是因为上有小,下有老
他一定去当个保安,每天悠哉悠哉的过日子。
他还讲过一段话:“做人啊,和卖猪肉一样一样的,有些肉,长对了地方,就是好肉,卖的贵。有些肉啊,长的梭(我理解的就是肥肉),卖的贱。人也一样的,有些人生来就在有钱人里,吃穿不愁的。像我,就是一块梭肉,每天累死累活的,还勉强混口饭吃”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大家好,我是每日优鲜 CEO 徐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喜欢线上消费的 90 后和 00 后,他们喜欢短平快的节奏。他们没有逛菜市场的习惯,喜欢线上购物,动一动手指就能下单,每日优鲜稳稳地抓住了这一趋势,洞察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做到了顺势而为。
那优鲜做了什么呢?过去几年我们其实做了 3 件事情。
第一,我们在一到三级的城市推出了每日优鲜这样的社区电商,它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讲就是 8 个字,让用户手机买菜又好又快。
第二个事情,我们做了一个三到五线城市,在中国的纵深市场消费者消费升级的每日一淘。
第三个事情,我们做了一个建筑级的零售,无人的便利购,我们在过去不断的尝试各种新的物种,在尝试做这 3 件事。
先说一下优鲜,每日优鲜其实在做解决生鲜流通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是我们有一个创新叫前置仓,前置仓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它是不是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我觉得判断一个事情好不好,就看两头,对用户而言是不是体验更好,或者说价值更高。
第二,对供给侧产业角度来看的话,是不是效率更高,价值和效率是判断一个商业物种生命力的两个基础。那前置仓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不是给用户体验更好呢?它是不是产业效率更高呢?如果它两个都具备,那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新,如果具备一个是一个不错的改良,如果两个都不是,对不起,他什么都不好。
所以我们先看用户价值这一侧,前置仓是一个可以让用户首次在线上买菜和线下现有传统零售业态,获得一样便捷性的业态,甚至更好。原来买菜呢,在网上买完以后,大概 3 天才能到,2 天才能到,或者第二天才能到。
这就很难在实际的场景中解决用户的问题,比如说今天是周五,早上出门的时候,如果我太太问我说,你礼拜天晚上想吃什么,你赶紧告诉我,我要下单了,因为他礼拜天才能到货。你说不出你想吃什么,到时候就下啥吃啥。这是没有每日优鲜的时代,老婆如果想不出门买菜要干的一件事情。
但现在她可以说你晚上想吃什么,我比较好遇见,因为我确实很难遇见明天周六的时候,蒋老师请我吃饭,中午吃的是牛肉还是鱼,蒋老师请我吃牛肉,我礼拜天可能就想吃鱼了,蒋老师请我吃鱼呢,我礼拜天晚上可能在家就吃个牛肉。所以我回答不了我太太的那个问题。我只知道我那个点要吃饭,吃什么我没有那个计划。
所以对用户来讲,即时性的购物场景决定他买菜的时候就比较好买,所以传统生鲜电商这个点解决不了的就会成为用户的一个补充性购买的场景,什么意思呢?反正我们家该吃什么吃什么,到点定个大闸蟹,晚三天到我们家的大闸蟹那顿就晚三天吃,早三天到呢,我们就早三天吃,反正尝尝而已,日常买菜跟它没关系。
所以,用前置仓的模式可以让用户下单一小时到的时候,它就获得了这种计划性,所以对用户来讲,便捷性首次线上完美的超过了线下,原来是方便而不快捷,现在是方便且快捷,这是第一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大家好,我是每日优鲜 CEO 徐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喜欢线上消费的 90 后和 00 后,他们喜欢短平快的节奏。他们没有逛菜市场的习惯,喜欢线上购物,动一动手指就能下单,每日优鲜稳稳地抓住了这一趋势,洞察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做到了顺势而为。
那优鲜做了什么呢?过去几年我们其实做了 3 件事情。
第一,我们在一到三级的城市推出了每日优鲜这样的社区电商,它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讲就是 8 个字,让用户手机买菜又好又快。
第二个事情,我们做了一个三到五线城市,在中国的纵深市场消费者消费升级的每日一淘。
第三个事情,我们做了一个建筑级的零售,无人的便利购,我们在过去不断的尝试各种新的物种,在尝试做这 3 件事。
先说一下优鲜,每日优鲜其实在做解决生鲜流通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是我们有一个创新叫前置仓,前置仓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它是不是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我觉得判断一个事情好不好,就看两头,对用户而言是不是体验更好,或者说价值更高。
第二,对供给侧产业角度来看的话,是不是效率更高,价值和效率是判断一个商业物种生命力的两个基础。那前置仓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不是给用户体验更好呢?它是不是产业效率更高呢?如果它两个都具备,那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新,如果具备一个是一个不错的改良,如果两个都不是,对不起,他什么都不好。
所以我们先看用户价值这一侧,前置仓是一个可以让用户首次在线上买菜和线下现有传统零售业态,获得一样便捷性的业态,甚至更好。原来买菜呢,在网上买完以后,大概 3 天才能到,2 天才能到,或者第二天才能到。
这就很难在实际的场景中解决用户的问题,比如说今天是周五,早上出门的时候,如果我太太问我说,你礼拜天晚上想吃什么,你赶紧告诉我,我要下单了,因为他礼拜天才能到货。你说不出你想吃什么,到时候就下啥吃啥。这是没有每日优鲜的时代,老婆如果想不出门买菜要干的一件事情。
但现在她可以说你晚上想吃什么,我比较好遇见,因为我确实很难遇见明天周六的时候,蒋老师请我吃饭,中午吃的是牛肉还是鱼,蒋老师请我吃牛肉,我礼拜天可能就想吃鱼了,蒋老师请我吃鱼呢,我礼拜天晚上可能在家就吃个牛肉。所以我回答不了我太太的那个问题。我只知道我那个点要吃饭,吃什么我没有那个计划。
所以对用户来讲,即时性的购物场景决定他买菜的时候就比较好买,所以传统生鲜电商这个点解决不了的就会成为用户的一个补充性购买的场景,什么意思呢?反正我们家该吃什么吃什么,到点定个大闸蟹,晚三天到我们家的大闸蟹那顿就晚三天吃,早三天到呢,我们就早三天吃,反正尝尝而已,日常买菜跟它没关系。
所以,用前置仓的模式可以让用户下单一小时到的时候,它就获得了这种计划性,所以对用户来讲,便捷性首次线上完美的超过了线下,原来是方便而不快捷,现在是方便且快捷,这是第一点。
有一次去菜市场,不知道买什么菜,就随口问了一下辣椒的价格,然后掉头就走,被阿姨叫住说可以便宜一点,然后买了一堆辣椒,真的是本地超辣辣椒!!!辣到第二天屁股疼的辣椒!!!我还吃了三天!!!
脸皮薄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