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营销手段,利用了人的哪些心理特点?
欢迎补充。1.羊群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效精品跟风.如果一个产品被提升到了人人都用的高度,比如苹果,那么自然吸引客户,这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营销心理
2.刚好是羊群效应的逆反.一些产品宣传的时候以小众/高端/文艺做招牌,突显用户的class.
3.Psychological Pricing,比如在商场买东西看到29.9元,89.9元之类的东西
暂时就想这么多上图为影响力思维导图,我看的就是这本书啦。
参见营销领域的宝典《影响力》一书目录:
第一章 影响力的武器
难以察觉的影响力武器。
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同动物的机械反应),现代社会日益加速的步伐和大量的信息,使这一特殊形式的无意识顺从在将来变得愈发普遍。
策略: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利用条件反射的顺从(不思考就答应)
第二章 互惠
原理: 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第三章 承诺一致
原理:做出选择与立场,内心和外部压力迫使我们言行一致,压力下证明决定的正确性
第四章 社会认同
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在特定情形和场合。
第五章 喜好
原理:人总是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甚至不认识的人。
第六章 权威
原理:权威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第七章 稀缺
原理: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东西的恐惧要比获得同样东西的动力要大。昨天我去超市买套套,遇见一个很碉堡的销售。
我想买冈本,然后一个杜蕾斯的销售跑过来跟我说冈本不好用。
我问为啥,她一脸严肃的跟我说:“难道你不觉得冈本有点小?”
我听了之后愣了一下,默默的说“嗯……是”
遇见这样的销售,只能……从了……
我想是个男人都对那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吧。补个完整版
说个中国传统的营(pian)销(shu)手段,兄弟杵。
当消费者问推销员A某一件商品的价格时候,A会假装不了解商品的具体价钱,去咨询远处忙活着的推销员B,这个时候推销员B会在远处含糊的说出一个售价,比方说是70。推销员A为体现听不清楚会故意再问一次,在推销员B又重复了一遍价格之后。推销员A会故意跟消费者说一个比70元低的价格,例如60,让消费者误以为推销员A听错了,这个时候,消费者会认为占到便宜,毫不犹豫的买下这件商品。
这个方法也可以变种的使用,即兄弟俩开店,一人出价,另一人故意埋怨合伙人把价出低了,使顾客感到占了便宜,麻利儿又舒心的掏钱。
说了半天,感觉各种招儿单只利用“人都想占便宜”这个特性就够了。。。现有的回答都抽象了,下面我来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饥饿营销】
苹果的惯用手段,小米、锤子手机也用。。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
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同时,饥饿营销也可以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像现在的“秒杀”“限时抢购“限量版”等等,都是饥饿营销的类型。
饥饿营销主要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四种心理,即“求同”心理、“求美”心理、
“求新”心理和“求名”心理。“求同”就是从众心理,大家都买了,说明这个还是值得选择的,打折的柜台总会有很多人拍着长长的队伍等待。“求美”是以注重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求新”是以注重商品的新颖、奇特和时尚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求美”和“求新”实际上就是要给商品制造一种神秘感,激起消费者的好奇心理,让消费者很急切的想要揭开披在商品外面的面纱,一睹它的真面目。“求名”是一种以追求名牌商品或者是仰慕某种传统的名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购买动机,它一般是与炫耀动机相结合的。
【诱饵效应】
“诱饵效应”(decoy effect),就是指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另一选项则被称为“竞争者”。
【锚定效应】
人类也是一群幼鹅,一旦对某商品的第一次价格形成印记(锚定),就很难改变。以后购买同类产品也会参照第一次出价(锚)来决定出价。
【免费的诱惑】
先吃饭,改天再来写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曾经把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甚至是管理跟“七宗罪”做了一个捆绑分析,
简单如下:
淫欲:不解释了,到处可见,游戏广告为甚,虽然并不是色情游戏,但是女主角永远穿得很少,而 且目测都没穿内裤,有也是T BACK
暴食:逢年过节大街小巷,小吃,酒店,超市,都在打折,并且有不少文案都在暗示你:过节了, 可以放开整!
贪婪:第二杯半价;买满599打85折
怠惰: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偷懒
暴怒:可以搜索一下游戏中排名靠前的,或者比较受欢迎的,大多跟暴力脱离不了关系,游戏提供 了一个平台,一个让你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的平台,就好比阿凡达。
嫉妒:点赞,排名;服装模特,奢侈品广告都在刺激着挑衅着
傲慢:限量版手表,限量版跑车品牌名与产品名、品牌标识、外观包装、颜色、产品特点和诉求、同类产品对比、定价与档次、产品故事品牌故事。
我总结的消费者买东西时所关心的要点。
说到利用心理特点的,第一个想到的是吐槽,利用用户心理的“泄愤、调侃、好奇”等等一系列活动,促成用户UGC,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能让用户夸你、抱你、爱你,就让用户吐槽你”。
2015年,“斯巴达勇士”式营销事件层出不穷,“留几手”等段子手大行其道,网红“papi酱”火遍大半个互联网,六小龄童莫名其妙被推上春晚的风口。。。这些人(以及背后的人)露个脸、抖个机灵、玩个话题就能获得千万级的曝光,这些曝光为什么会产生?因为有爆点。爆点为什么会产生,因为有吐槽。吐槽为什么会产生呢,因为有背后那些丧心病狂的段子手和营销狗啊!!
就像答主这次要说的吐槽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被誉为“喷中之王”的papi酱(papi酱,一个集贫穷和平胸于一身的女子papi酱现在也算是当前炙手可热的网红,她吐槽系列视频被网友热捧,视频太麻烦我就不放上来了,想看的网上随便搜一下都有。
papi酱微博粉丝400万,秒拍粉丝200万,优酷、土豆、A站、B站各个平台的粉丝加起来也得近千万了,再看看这视频播放量,但如果是个温柔可人但只说人话的妹子,你还会爱吗?
探究问题: “吐槽”何以成为强大的内容生产力?
在这个人人可发声的时代,吐槽的门槛越来越低, 人人都是段子手不行,但人人都可以是吐槽手啊。参与度高,扩散性强,关键还不用费脑子。
另外有实验表明:更多的生气元素或幽默元素,能够增加人们的共享次数。"吐槽"似乎这两点都沾上边了,带着天然的幽默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轻度调侃,人畜无害,别无他意,却能轻松唤醒路人的情绪。(PS:这里得区分一下“真槽点”和“埋槽点”两个概念。“真槽点”是东西确实很烂,大家听完吐槽就完全没兴趣了,比如春晚。)
“埋槽点”则是品牌有意为之,全程把控用户的吐槽方向。比如《太子妃升职记》一上映,小伙伴们大呼:卧槽,还可以这样!迅速成为网剧爆款。其实在上映前制作方就分门别类找了不下300个槽点,然后伺机将这些材料放到网络上,观察哪些是网友最感兴趣的,集中引爆。
在企业的内容营销过程中,营销狗负责埋槽点,段子手负责吐槽,普通网民负责保持吐槽热度,最后营销狗们再来收割吐槽内容。
什么样的槽点能够让人爆发洪荒之力?
1、能够引发冲突
最典型的就是春节前的“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营销者们果断都是心机婊,抓住了“春晚”这个“扶不上墙”的平台,制造冲突:观众呼唤六小龄童上春晚,但春晚却不予理会连请都没请。这样有了敌人和冲突,观众的情绪就上来了,接着被舆论带着自动站队,自发吐槽。
再有去年的神州专车PK Uber营销事件:Beat U!我怕黑专车! 这句话就把冲突制造出来了,加上一个“吊打文案”的错别字。虽然舆论上在声讨神州,力挺Uber,但有趣的是神州却一夜之间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大众品牌。
2、槽点具有开放性
“上海姑娘江西男”话题在春节期间热了一个多星期,而同期的热点话题“引力波”,这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因其“相当专业”而使普通人完全插不上嘴”。同样在去年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流传的不是大会内容,而是雷军、周鸿祎那张充满槽点的照片。槽点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对事件的热度有极大的影响。
六小龄童上春晚:《西游记》情结、猴年春晚
上海姑娘江西男:城乡、爱情
【优衣库】试衣间啪啪啪:性话题
【途牛】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旅游话题
3、已经形成吐槽势能
人人都有吐槽欲,但大部分人都不想做第一个吐槽的。品牌做槽点营销,最怕的是出现了一点微弱的声音之后就被淹没了,结果只能沦为自嗨。只有形成一定的势能,路人才会群起而跟之。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在事先要准备大量吐槽内容,请段子手、KOL、媒体助势的原因。
神州专车的事件营销海报发出后,许多媒体第一时间选择了跟进,并且队形都非常整齐。显然是拿钱办事,神州想把势能快点搞起来。
吐槽是一件很有艺术性、娱乐性和技术含量的事情,而槽点营销更是考验着营销狗们的操盘能力。正所谓吐槽手常有,而操盘手不常有。各位且操且珍惜。
任性弱点之——懒!伸手党!
先说一个数据,在曾经工作的公司中,在微博中制作“大礼包”这个事情(整理好资源,只要留邮箱+转发,就会把资源发到用户邮箱里,这样用户参与门槛低,可以快速获得转发),用这个方式,每天可以几乎零成本(有时候会使用KOL帐号助力传播)给产品带来4k-5k的新独立UV。在我在职期间内,帮助网站带来了不止百万的用户,当然也有单天0成本带来4、5万UV的时候。
为什么资源盘点的方式非常好使?
1.整理资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拿来主义可轻松的多了,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人
2.重点是用户获取的方式非常简单,参与门槛低,留下邮箱即可,这样不管用户在用PC浏览内容,还是移动端,都可以方便的留下邮箱
3.用户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小,仅仅转发即可,转发一个资源盘点的内容,不是转发广告,不会招人讨厌,所以用户并不排斥转发资源的内容
4.网络上碎片化信息多,很分散。优质内容很少。
所以说回“互联网产品获得最初 10 万个用户的方法”,这一件事情做好即可。
我个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收集“闷声发大财”的公司案例,我实在是不太喜欢很多媒体报道的公司的故事,你会发现,通常媒体报道的那些有明星团队背景的公司,事实上自己并没有真正盈利,正式因为不盈利,所以才希望通过报道获得更多“曝光”,希望用自己的身份光环去吸引目光。反过头来,有一些闷声发大财的公司从来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前,但是就是超屌。
打包资源这件事情,我发现有这些业务在做,并且都取到了相当的成绩。
比如我现在一直学习的营销社区(点这里直达资源现场),各种【简历模板+ps资料+策划方案案例等等】资源白白免费给你,你说如果你需要,你去不去?
再给你看几个案例
1.某公考网站
就这个同时在线的并发数,帖子总数,每日帖子数,达不到这个数字的多了去了
2.某托福学习网站
3.某公开课网站
恐惧心理、同侪压力、稀缺心理等营销心理,用得好可以让你轻松改变消费者行为习惯与决策。
下面的几个场景,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
1.你过去经常喜欢亲吻纸币,然后说“人民币太香了,我爱人民币!”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一篇权威文章说人民币是最脏的东西,因为在你拿到它之前,不知道被多少人碰过,甚至有某种传染疾病的人可能会拿着它来擦屁股……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不再喜欢“亲吻“纸币了。
2.本来你不怎样看电影,但是你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我不是药神》,打开朋友圈都是这部电影的信息……终于,你也主动地去看这部电影了。
3.你淘宝购物车里的商品一直没有下单。突然收到商家信息说今天搞活动5折,且只限今天!
即使你是开会时看到这条信息后,但你还是偷偷地拿起了手机,打开淘宝,找到购物车,点击付款购买,然后嘴角露出了一丝满足的笑容,甚至还发了条微信把你的“快乐“告诉了你的闺蜜。
上面的场景中,可能会有很多人经历过。但你知道让你做出某种行动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吗?
相信有些读者已经回答出来了。以上就是怪兽先森今天要给你分享的三种常见的营销心理。
1.恐惧心理
2.同侪压力
3.稀缺心理
这三种心理经常伴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营销活动中。了解它们,甚至掌握它们,将会更好地帮营销人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还可以给你的个人生活带来改变。下面就和你详细说说。
一、恐惧心理
餐厅的老板偷工减料,把你点的牛排参入其他的肉来忽悠你,如果你知道后,你会很生气或不安。
但是当你得知该餐厅里的牛肉含有大肠杆菌(有些会致命),你很可能都不会再来吃这家店的餐厅,甚至感到全身颤颤发抖。这个时候,你就产生了恐惧心理。
当看到一些恐怖片,有些人也会恐惧;当得知某种老鼠会带来瘟疫,且自己家经常发现这种老鼠时,也会感到恐惧…很多事都会让我们产生恐惧心理。
1.人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呢?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得知,当人接触到恐惧的事物时,会提升人的肾上腺素,创造出原始和本能的“攻击或逃避”的反应。也就是说,恐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
很多广告宣传经常采用恐惧心理来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尤其是对衰老、死亡、孤独、黑夜、疾病等方面的恐惧。
我身边有个朋友很喜欢喝可乐,而且还是冰冻的那种。尤其是炎热夏天刚打完球,他拿起一瓶可乐,一口喝下去,闭着眼睛能感受到清凉冰爽的感觉从喉间到肠间、再到全身,再打个嗝,感觉非常爽,瞬间整个人犹如置身于冰雪世界…
我跟他说,这样对身体不好。当然,他没觉得哪里不好,我也觉得没多大问题,就不怎么劝说了。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说刚运动完半小时内喝可乐会导致“碳酸中毒”。我一看文章来源还挺权威,就转发给他看。从此,他再也不敢一运动完就畅饮冰冻可乐了。
因为我所转发的文章里含有能够引起朋友产生恐惧心理的信息,所以更容易改变他过去的行为习惯。(当然,“碳酸中毒”的很多数据我还没有证实,此说法不能做为权威参考。当时是为了说服,忽略部分细节)
还有前段时间很多人转发各种“盐含有亚铁氰化钾有害健康”文章,也是一种对健康等恐惧心理而引发(此消息后来被证实为辟谣)。
2.广告营销对恐惧心理的应用
我回想一下,在我了解恐惧营销之前的那些年里,似乎就被这种恐惧心理“营销”了无数次。应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不妨来看看恐惧心理是怎么应用到营销上的(看来学营销作用之一,还可以让你不被“营销”,哈哈)
根据《品牌洗脑》和《爆款文案》一书所总结,恐惧营销的广告文案可简化成三个主要步骤:
(1)痛苦场景:指出一个痛点问题,或许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然后用场景手法展现出来。
(2)严重后果:加剧消费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焦虑
(3)解决方案:提出解决方案,让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
比如劝导大众来读书,很多人一般会说“好好读书,不然没有出息!”这样的话似乎对不想读书的人没有什么效果。而有一个台湾出版机构的读书劝说文案利用了恐惧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用“高人在谈笑风生,而你只能尴尬到无话可说”的痛苦场景来激起用户的情绪,
然后再说“不读书的成年人就像无知的小孩一样,在众多场合下还是显得愚蠢的感觉”等严重后果。最后,怎么办?那就读书吧!(解决方案)
摘抄: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
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谷。懂孙子兵法的甘地。
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
结尾部分平静叙述,但是也掩盖不了作者的才华。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我害怕阅读的人,
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恐惧程度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导致消费者不再关心你的产品,而是关心恐惧本身。比如有些公益广告为了让人戒烟,然后广告说“吸烟等于自杀”,导致吸烟的人看了吓了一跳,只能再吸支烟压压惊。
二、同侪压力
什么叫同侪压力?简单来说,同侪(chái)压力就是指在基础条件、身份等相似的人,而这些人的行为决策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心理对我们的影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我们与朋友聚会拍了集体照,如果朋友上传到微信或QQ空间,我们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出自己的,然后第二件事是什么呢?再打量一番自己与其他朋友相比起来怎么样。因为大部分会在想“照片里的我,看起来是我想要的样子吗?别人看了我和周围的人相比,会是什么印象?”等等。
又如去淘宝天猫等平台买一样商品,大多数人都会去看看别人是怎么评论的,再去决定是否购买。
再比如之前有篇文章叫《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在社交圈传播很广,引起了很多90后的焦虑。
(微信文章截图)
以上常见的现象说明了我们人类评估自己的行为或决定,大部分是与他人进行联系的。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生来就有表现出从众的行为。就算是在认知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前期也是通过他人与外界的反馈来不断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利用这种“同侪压力”来营销,关键就是背后的虚荣心。比如“微信运动”功能的每天步数排行榜,游戏的排行榜,公司绩效的排行榜(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基础的同事拿了奖金,也会激励部分人想要努力工作得到奖金)。
再比如我曾经写过一个产品文案:
“你和他同一年上班,两年后他却成了你的上级
——XX培训机构,为你的职场加速”
我这里讲的“虚荣心”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中性词。若用得好,可以改善我们很多问题。比如你在演讲训练中,受众对你的鼓励与认可,你虚荣心的满足与反馈会促使你不断进步。
三、稀缺心理
社会学家艾尔德·沙菲尔和桑德希尔·穆莱纳桑说,只要我们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比如食物、金钱、或者时间等,就可能会念念不忘,以至让自己的想法发生偏移,容易让人的大脑里产生一连串强烈的需求感。这就是怪兽先森要给各位分享的第三种常见的营销心理——稀缺心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天,你本来只是在街上随意逛逛,突然看到一个服装店搞大促销,你被吸引进去看了一下。在随便看看的过程中,你发现有件衣服很喜欢,但你并没有打算购买,你只是感兴趣。
可是当你看到店的促销广告写着“周年庆优惠,全场5折,只限今天!”于是,你又考虑了一下,再次摸摸那件衣服,迟迟不肯放手。你最后安慰自己说:“今天不买,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价格了…还是买了吧!”
(图片仅供参考)
以上是我们大多数人常碰到的情况,而这家店采用“只限今天”的营销方法就是“稀缺心理”的运用,让本来没有什么购买打算的人在产生购买欲望后,从而促使他快速下单。
稀缺心理常见的营销方式有“限时优惠、前XX名限量优惠”等。上面的例子和双11、618等网购促销节日,就是利用限时的方式;还有我之前帮人写一篇零食的销售文案,在文章末尾写上“前200名下单可享受7.8折优惠与包邮!”——虽然很平淡的一句话,但是写或没有写上这句话,转化率天差地别。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稀缺心理进行营销时,最好需要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来消除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顾虑。不然用户会有“你的产品是不是质量有问题/卖不出去才搞促销啊”的负面认知,而如果你说今天是周店庆或情人节或会员日等原因才降价,那么就能大大降低用户对你产品质量的负面认知。
总结
如何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你的用户行为?怪兽先森在本文给你分享了常用的三种营销心理:恐惧心理、同侪压力、稀缺心理。合理运用它们,不但给你的营销活动带来一定的改善,还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
你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其他影响或改变你行为的心理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END
推荐阅读:
这5种打折促销的技巧,可实现销量提升又不贬低产品的价值
作者:怪兽先森,微信公众号:怪兽先森(ID:Mister-shou)。36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互联网营销,擅长写产品文案和品牌营销咨询。以人为本,剖析问题本质,致力于让营销更简单和实用的营销人。
PS:
1.关注【怪兽先森】公众号,回复“干货”,可查看文案技巧,营销方法、品牌策略的干货文章分类。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一个国内的丝巾厂家生产一种高档丝巾,卖200一条,销量惨淡。然而另一家法国公司从他这里拿货,也在国内卖,2000一条,竟然卖得不错。这是为啥?
因为很多人觉得用200的太丢人,拿200的东西送礼更丢人。于是大家都喜欢买2000的。
为什么要多花1800?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买得起,证明自己的地位不比其他人低。
这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虚荣心理。
另外一个案例,游泳健身大家都知道,同事W入冬以来足足胖了20斤,上个月兴致勃勃地在公司楼下办了健身卡,全年3000块。但是最后一个月也没去个两次。他说,次卡一次58,但是全年3000,滑到1次才不到十块钱,要划算很多。可是,能保证每天去么?
什么高尔夫、健身房、理发店的单次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衬托年卡的价值。
这就利用了人们的“精打细算”的心理。
除此之外,年卡光凭这个套路还不足以让你办卡,这时候销售员的话术就很重要了,他们会刺激客户爱面子的心理——“拿肾X的人不会几节私教课都买不起吧?”
会装可怜,利用你的同情心——“这个月的业绩就差你这一单了,大哥大姐帮帮忙吧!”
以上这些营销手段都还是“常规操作”,下面说一个比较高明的营销手段。
提到营销手段,一定要提一下营销大师杜国楹。
虽然他曾经表示,最烦别人叫他“营销大师”。可是,实际证明,营销确实是杜国楹成功的基础。
社会各界对杜国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都不可否认的是,杜国楹确实是一位营销高手。他5次创业成功的产品: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小罐茶,不难发现,都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背背佳,好记星是针对学生群体推出的产品,了解一点杜国楹的人都知道,他在创业前是一名教师,经常和学生、家长打交道,对他们的心理是非常了解的。
后面的3个产品是针对企业老板和部分员工推出的产品,这也和他之后的创业经历有关。所以,这几次的成功都说明一个问题,杜国楹十分擅长抓住身边人的心理。
商界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有需求就有市场。但是杜国楹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有追求就有市场。
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需求是没它不行,是必须要有的。追求是没有也行,但有了更好。比如背背佳,没有它,孩子上课写作业的时候姿势不正确,顶多需要老师和家长提醒一下。但是有了背背佳,就大大减少了驼背的情况。(当然背背佳这款产品的不足之处另当别论。)
再比如小罐茶,现在很多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都喜欢摆一套考究的茶具来显示自己的品味,杜国楹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推出了一个和茶具配套的高级茶叶,这就更能让那些老板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和档次。当然了,茶叶没有行不行?也行。
杜国楹利用的这种追求心理,不仅是体现在产品上,在其他商业领域也行得通。比如零几年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就是满足了人们一夜成名的心理追求,才让这档节目一炮而红,直至后来众多选秀节目应运而生;再到这几年的《跑男》,满足了粉丝对偶像明星真实生活和性格的好奇心。
不论哪种营销手段,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不仅需要在细节上拿捏到位,还要深刻的洞察人性。
微信最初推广的时候,并非是因为QQ的流量大,所以大家都去用微信。
而是微信开发了个摇一摇,让寂寞的单身男女找到了连接的桥梁,微信开始爆炸式增长。
后来微信又开发了个“附近的人”功能,微信第二次爆发。
在微信第三次爆发,是什么时候?靠春节期间和春晚合作,摇一摇领红包,这一次老少通吃。
不得不说,张小龙深谙人性啊。第一次的“摇一摇”和第二次“附近的人”,无疑是满足了人性最原始的欲望。
社交的一个核心作用在于人类的繁衍,加上互联网上有三成的流量是色流,通过性去做社交切入点,不得不佩服张小龙天才的营销能力。
摇一摇抢红包,满足了人性的懒和贪,摇一摇谁不会,抢红包谁不爱。懒和贪是人性的底色,张小龙应用的懒和贪应用的炉火纯青。
微信能够崛起的如此之快,一方面是基于腾讯QQ的巨大流量,另一方面是微信营销团队取得巨大成功。
最后微信的崛起,一度让qq开始落寞下去。
人性的底色无非是:懒、贪、装,再加上男人的色。
一切的营销手段,背后玩的都是人性。
所有的营销大师,背后都是人性高手。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玩了半辈子的营销,做了半辈子的营销人,依然生活在底层,因为他不懂人性,仅仅是追求术的层面,看事物永远只能看表面。
唯有直击核心,直通人性,即使一个从来没学习过营销的人,依然凭借着对人性敏锐的嗅觉,从而在营销领域获得一番天地。
看完三件事: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2.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关注公众号“boss修炼社”,每天为你分享赚钱项目、营销技巧、个人成长干货。免费领取《22个互联网创业项目》,关注后回复:666,即可免费领取
谢谢你的支持!
人性与营销结合在一起,真的是威力巨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策略。
我写过一篇文章《摆摊卖糕点都在用的营销心法,你居然还不知道》,刚好就揭露了一个几乎是所有营销人都可以运用的方法,简单、实用,刚好借此问题详细说明。
前段时间在武夷山,我们吃完饭出来,刚好看到门口有人在做武夷山的一种糕点,用木头的锤子把糕点打扁,下面在加热,打扁得差不多就翻面。
我们觉得这个挺香的,然后那个老板就说,你们可以免费品尝试一下。免费品尝肯定尝一下对不对?所以好几个朋友就品尝了一下,品尝完之后觉得很不错。既然来武夷山游玩,都希望给亲朋好友带点特产回去。
所以我们就都买了一点,因为它也不贵,大概百来块钱。买多的也就买了几盒,大概两三百块钱。我也买了一盒半,具体多少钱我有点忘记,也就一百多块钱。
好。买完之后,再上车的时候,这个司机就不开心了,他说你们不应该让我等,你看你们买的这个糕点,你们不知道而已,他只是现场做的时候是趁热打的,其实盒子装的都不是现场做的,都是加工厂弄出来的,味道并不好。
好,停一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糕点的案例,我想通过做糕点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呢?
这个糕点的店铺很简单,位置在饭店门口,只搭了一个棚子,弄了一个标语,就把糕点一盒一盒的放在那里。旁边就一男一女,男的拿了一个大木头锤子在捶,女的就在翻面。然后因为是加热的,所以捶起来是很香的香味,这个香味是不是就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
所以你们有没有发现,营销第一步都是要抓住注意力,AITDA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抓住注意力。
然后,第二步激发兴趣,第三步建立信任,第四步刺激欲望,第五步催促行动。
它这个过程就很简单。首先,香味抓住了我们注意力,我们走过去之后,看制作的过程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怎么建立信任?很简单,免费品尝。我们试吃之后,发现味道还不错,因为刚做出来热热的,吃起来有点甜甜的、酥酥的。
这样就建立了信任,然后他又刺激了欲望,他说要不买点带给家人吃,我们就买了,很简单一个流程。
但我想让你看到里面的营销的密码,首先第一点,他有没有抓住注意力,很明显抓住你的注意力,所以你在做任何动作的时候,你要想能不能,有个东西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比如说你要在朋友圈发一篇长文案,那你这个标题能不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或者你在今日头条上,如果那个标题没有抓住你的注意力,你是不是就不会主动去点击。
所以原理是一样的,首先它抓住了注意力,第二个他用了什么?虽然它盒子里面装的糕点,可能跟他现场做的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它盒子里面装的就是现场做的呢。
很简单,在双雄老师讲的人性的秘诀里面,其中一个秘诀叫“凡是相近的必有关联”。因为他是现场做的,所以我们就自动认为,盒子里面装的也是现场做的,但其实并不是,但是我们会产生了这样一个联想。
这就是为什么街边上很多卖草莓的,在草莓下面铺一层绿色的草地,即使草地是假的,但很多草莓生意的水果店铺这样做,生意就变好了。 因为别人会误以为草坪是真的,就觉得草莓是很新鲜的,刚刚采摘的!
所以说为什么很多新疆卖羊肉串的,他们在烤羊肉串的时候,在旁边直接挂了一只现成的羊腿,因为这样会让你误以为,羊肉是从刚刚羊腿上面直接刮下来的,是新鲜的,不会让你觉得是从冰箱冰了很久拿出来的肉。
这就是“凡是相近的必有关联”,这个招式可以用在非常多的地方。
举例上次线下课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学员来到,都想要跟双雄老师合影,其实很简单,因为双雄老师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营销专家,对吧?营销大腕,那么和双雄老师合影之后,就有照片留念了。
那么对双雄老师有认知的人,看到你跟双雄老师有合影,就会觉得你也很了不起,因为你在大咖身边,能跟大咖一起聊天,那肯定也很厉害。
就假如说你看到一个人,他天天跟成龙混在一起,两个人勾肩搭背,你也会认为他也很厉害,他可能也是个明星。这也是“凡是相近的必有关联”,所以人性秘诀是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购买过程很简单,对不对?抓住注意力,然后产生信任,最后就买了。
写在最后:
本人不喝酒不抽烟,没啥爱好就喜欢研究营销,这九年来,写了不少营销干货,最擅长的就是将生活中的经历用营销的思维剖析一遍。你在生活中看到了哪些很不错的营销策略,留言我,一起来探讨。
西方经济学中,有三大基本前提假设,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
然而有过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做出购买决定的时候,大多是盲目的状态。不信请看本条问题下的几个高赞答案就可知道,有效的营销往往是直冲着人本能的弱点去的:色欲、贪婪、虚荣、懒惰......
人的大脑中,感性的反应与理性思考,往往是精品佛闪电和雷声的关系:总是先看到闪电,好一阵之后才听到雷声。而在这两样现象出现之间的时间差里,可能购买的决定、甚至购买的行为早就已经完成了。
以下是三种利用人(错误/有偏差)感性感觉诱导购买行为的方法:
1. 由场景设定产生的错觉
这种策略就是通过一些手段(例如对比、折扣等),让消费者产生这个价格是”超值“、”性价比超高“的感觉。虽然实际上,这种感觉常常是“幻觉”。
例如,在车展中,两辆外形和性能指标都相差无几的车并排放在一起,而其中一辆比另一辆贵出近一倍的价格,那么另一辆看起来可不就是“性价比超高”吗?而实际上,这种由对比而产生的感觉,根本无法说明这种配置的车在这个看起来较低的价格上是否真的谈的上是“超值”。
2. 数字游戏
原本5块钱的东西,告诉你促销打折便宜了1块钱,是不是没什么吸引力?但是如果告诉你这个东西打八折,是不是就比较有购买(占便宜)的欲望了?
20000元的东西,告诉你可以便宜5%,是不是内心毫无波澜?换成“满20000减1000”的说法,是不是就比较有诱惑力一些?
3. 着重强调心理需求,忽略实际需求
面对某些特定的人群,告诉他们一个产品如何如何好用,他们是无动于衷的。与其努力想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实际上,人们生活中有刚性需求的东西是占非常少数的...),不如绕过这个难题,将购买与心理需求的满足串联在一起。
“限时促销/买到就是赚到!...”(占便宜)
“限量版/最新款...”(虚荣心)
“多买多送,送礼优选!”(占便宜/社交需求)
“日本原装.../欧洲贵族之选.../美国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成果...”(印证刻板印象/迷信权威)
“网红爆款.../2亿人的选择...”(盲目跟风、赶时髦)
双十一快到了,希望大家能够善用理性,每日三省吾身(“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会去用它吗?”、“它的价格真的便宜吗?”),在这场钱包守卫战中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文/红树林小编
花了点时间,整理出了七个营销常见手段,以下详细解释
目录:
1.量子速读法——贩卖焦虑
2.人群效应——人喜欢去爆满、排队的店买东西,而不喜欢去冷清、无人的店买东西。
3.潜移默化——大喇叭天天播放“商品宣传”
4.人喜欢熟悉的东西——经常出现在眼前的事物,让人“放心”。
5.吊胃口——先让你看一半,剩下的请“下载某某某观看”或是“购买某某某查看”
6.勾引你的馋虫——小吃街的香气,是故意排放出来的。
7.扰乱你的判断力——放音乐、摆放杂乱的商店,让你更容易“买错东西”。
1.著名的“量子速读法”,利用的是【人的焦虑感】,这种营销手段叫做“贩卖焦虑”。
什么叫贩卖焦虑?很简单。
我先让你焦虑起来,你如果是孩子的父母,我就说“别人家的孩子掌握了量子速读法,几分钟看一本书,你家孩子还在好几天看一本,太落伍了,你家孩子输在了比赛场上!”
这种焦虑贩卖,有3个特点:
①先举例,用作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远远超过你家孩子了
让你着急,你着急了,就会失去一部分理性思考能力,就很容易上钩。
②讲出“补救手段”——你家孩子虽然落伍了,但你只要让孩子上“量子速读班”,你家孩子还是能很快追上进度的!
③无脑的夸赞“自己产品”——我这的量子速读,比别人家的还高效!你家孩子不仅能追上“别人家孩子”,还能反超他们!
先说别人已经成功了,你还没成功,让你感到焦急、焦虑,让你认为“自己错失了许多机会”。
然后再利用“你很着急的心态”,告诉你还能补救,让你认为“我还能抓住机会、我还能赶上来”。
最后抛出诱饵“你只要加入我们这个…”,就能成功,甚至反超,让你认为“我不仅能追赶别人,我还能超过别人!”
这个手段可以用在任何方面,比如各种培训…甚至知乎上也有很多这种营销——先说别人已经月入几万了,你还傻乎乎的“给别人打工”,然后告诉你“有绝世秘籍”,你只要“关注某某某”就能领取!
2.群体效应/人群效应,人喜欢去“需要排队的店”,而不愿意去“空荡荡的店”。
有些店会故意让店显得拥挤、繁忙。
打个比方,很多饮料店的“前台很大”,就是同时有3个工作人员能够制作饮料。
但如果买饮料的人不太多,店里就只有一个人在前台制作饮料,其他两个人“藏起来”或者“做其他事”,总之他们是不会去做饮料的
道理很简单,门口有3个人在等奶茶,我10分钟3个人能做3杯奶茶,这3个客人就只需要等10分钟,门口刚刚排起的队很快就会解散。
如果只有一个人制作奶茶,就是10分钟做1杯奶茶,这3个人一共需要等30分钟。
他们会在门口排30分钟的队伍,起到“30分钟”的吸引效果。
如果有客人急了,开始催了,这个时候,在前台工作的人,可以呼叫“在后面工作的人”过来“帮忙”。
反之,平时如果很忙,门口排了非常长的队伍,那么就会是3个人一起做奶茶。
道理很简单,只有两个:
①人喜欢去排长队、爆满的店买东西
②店前面如果排起长队,就顺其自然,如果没有排起长队,就想办法让它排起长队(比如上面的例子,比如“找托站队”)
很常见的恶性循环,人多的店,人会一直多。
人少的店,人就一直少。
3.利用“人会被潜移默化影响”,用大喇叭天天播放“商品宣传”。
我们这就有不少店,天天喇叭播放“商品宣传”,什么什么奶茶好喝,什么什么东西好吃…
它播一天,你可能不以为然,你可能不想吃。
播两天,你可能还是无所谓。
但它持续的播放下去,你天天“听到这个商品”,总有一天“会想买一个吃点”。
潜移默化嘛,一天一点的影响,时间长了你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个喇叭播放、人力叫卖,可不仅仅是为了“吸引顾客”。
4.利用“人对熟悉的事物有安全感”,天天做广告宣传。
打个比方,我前几天买牙膏,不知道什么牌子好,我就买了某某某牌子的牙膏,原因是——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见这个,就买这个吧,反正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好。
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很简单,我认为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牌子的牙膏,所以“它是我熟悉的牙膏”,因为“我比较熟悉它”,所以“它给我一种安全感”。
跟陌生人坐一起聊天,你多少会有些防备,但你跟熟人坐一起,肯定很自然,就是因为“熟悉,所以安全”。
但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陷阱,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个产品,但我并没有用过这个产品,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但我本能的认为“它是好的,因为我经常看到它,我比较熟悉它”。
然而我并没有用过它,我怎么知道它是好是坏?万一是坏的呢?
这跟“熟人”是不一样的,你经常与熟人在一起,互相了解,所以才是熟人。
但我只是在电视上看见很多次广告,可我从来没用过!
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一般不会想这么多,所以很容易受到广告的持续影响——何况我想了这么多,我还是买了。
5.利用“比起完成的任务,人更在意没完成的事”——说话说一半,剩下的得“下载某某某观看”
这个其实没有多少要说的,只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特点。
比如说你看番不能一口气看完,就很别扭,心里老是惦记着。
但你如果一口气看完了,你很快就不会想这个了(除了比较跌宕的番,这种会有“余味萦绕”,不过我们也不是来讨论这个的。)
道理很简单:说话说一半,能吊胃口吊死你!
利用这种特点的,小说在章节末尾留悬念、电视剧在每集末尾留悬念、动漫之类,总之就是下回分解。
网上很多广告也是这样,先讲一半,剩下的得“下载某某某”观看。
还有一部分的“内容”也是这样,先看一半,剩下的得“购买”查看。
6.勾引你的馋虫——小吃街上弥漫的香气,是故意排放出来的!
这一点不完全是利用人的心理特点。
它是先利用了人的本能特点,勾起“你的大脑”,然后你的大脑会“催你去买”。
先利用你的本能,再让你的本能影响你的心理。
你以为小吃街上那弥漫的味道是巧合吗?是小吃自然散发的味道?
不存在的,那是故意排出来的香气!
这也是很多小吃“在外面闻起来很香,但吃的时候一般”的原因。
这里我只简单讲下原理。
人闻到香味,大脑会判断它是食物,会释放“多巴胺”。
“多巴胺”喜欢催你行动,它会告诉你,你只要吃了这种食物,你会很快乐。
所以你闻到香味,很容易就控制不住自己,很容易就去买点小吃。
你本来不想吃,但你的大脑不听话,它擅自“想吃”。
它不仅自己想吃,它还让多巴胺告诉你,“你也想吃”。
于是你的心理就被影响了,你也就“想吃”了。
7.商店放音乐、广告、东西乱七八糟的摆在一起,能“扰乱你的判断力,让你变糊涂”。
这个很常见,就是店铺进门,似乎都是一堆东西乱七八糟的摆在眼前。
店里还放着音乐、广告。
我也不说长篇大论了,我只讲原理:
①杂乱的摆放会影响你的判断,因为它实在是太乱了,你大脑需要时间去整理分析这些东西(不是主动分析,但它是要分析的)
②播放的音乐也会干扰你的注意力,让你心不在焉——你心不在焉了,就更容易“买错东西”。
这一点实在是没什么要说的,基本上就是利用了“人分心之后会发挥失常”这个特点。
准确的说,所有的营销手段,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
通常影响消费者选择,无外乎三个理由:
第一,贪便宜。
在互联网的今天,信息泛滥,原本希望的是靠互联网的信息便捷的特点,来解决信息的对称。
结果是,信息太便捷了,导致信息泛滥。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还是无法找到最有效的信息。
所以说,理论上,我们永远都买不到最便宜的产品或者服务。
但是,即便这样,80%的消费者,还是愿意为所谓的便宜埋单。
所以,80%的营销手段,都会给消费者营造一个便宜的假象。
虽然打折、跳楼价,这些老套的促销手段已经老掉牙了,但是,还是有人会相信。就好像前几年电商都喜欢打一折销售,即便这么假的折扣,一部分消费者还是愿意相信。
尤其是那些一块钱包邮、三块钱包邮等等低于9块9包邮的销售区域,都是从来不缺顾客的。
无论你买到的东西是多么的没用,或者多么的垃圾,都不影响贪便宜的顾客继续购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购物探险之旅。
第二,满足虚荣心。
与贪便宜比较,还有10%的顾客一点都不贪便宜,就喜欢买贵的。
即便因为财力真的优先,买不起那些真正的奢侈品,退而求其次,用虚荣心成就了另外一种价格水分满满的“轻奢”概念。
这是一种典型的虚荣心作祟的结果,买不起奢侈品,又不甘心去随大流,于是把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众产品,硬是推起了“轻奢”概念。
原本商家只是标个虚价,本来是要打折卖的。结果因为还没有来得及打折,就被这些带着沉重的虚荣心的消费者给推起了“轻奢”一族。商家也很乐意成就这些顾客的“轻奢”需求,有钱赚,不好吗?
第三,跟风。
超过50%的顾客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或者说没有能力识别产品的品质,或者说,没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或者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别人买什么,我就跟着买什么。
还心理自我安慰,这种方法准没错。
于是,在2000年前,就有了“托”的概念。在互联网的电商把这个“托”理解为制造销量。新零售或者网红把这个理解为雇人排队。
营销手段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以上三大核心。
我是莒句,欢迎关注我,专业解答营销问题,免费咨询。
这个说来复杂,专业性也很强,但好在可以举例子,举个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微信群,
对,就是微信群:
- 某深夜,老王突然馋虫犯了想吃宵夜,咋整?第一反应,当然是去微信群里看看苏先生的龙虾馆有啥今日优惠啊,一直在这个群里,成员很多【从众效应】,而且经常和群主扯淡【从熟效应】,还有张抵用券不用可惜【沉没成本】;
- 某日,老王回家停车,不小心碰到台阶蹭掉漆了,咋整?第一反应,当然是去微信群找金诺豪车快修啊,群里好多车主都去那里修,准错不了【从众效应】,而且群主经常在群里分享汽车知识,确实很懂车【从专效应(权威效应)】,别的店没去过,谁知道会不会被宰,除非抛锚在别人家店门口,否则一般不会考虑【承诺一致法则+路径依赖】;
- 某次,老王写门店策划案疲乏了,突然想看个X片醒醒脑,咋整?第一反应,当然是去找那个Davys xd群啊,群主是我哥们【从熟效应】,何况这东西本就不那么好找【稀缺心理】,有现成的干嘛到处去找【路径依赖】?
心理学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幼稚,实则谁都摆脱不了,它能直接帮你做决定,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即便你有心违背它,潜意识也会把你拉回来。
可以说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个动作,或每一次决定,都可以追溯到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这是一种本能,本能之所以是本能,正因为其无法违逆,若轻易就能挣脱掉,便不能称之为本能。
不论年龄、性别、学历、见识、修养、意志力,哪怕你是心理学家也好,也都逃不过本能的支配,只是各自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这就是心理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著名的【冰山理论】:
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看起来复杂,其实无非一句话:
行为只是表象,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潜意识的合力效应。
即:人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主导人的一切行为。
所以,人性,是暴富的最优解。
最近有句话比较火: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我再补充一句:人性思维大于科学思维。再来个靠人性来赚钱的案例:
2017年左右,很多“从业者”都在做一个项目:
- 微商号推假大师;
- 假大师免费算命;
- 收费才能看详批。
很多人照葫芦画瓢,但却始终收效甚微。为什么?因为野鸡命理师没有背书不权威,且粉丝池内屌丝居多价值低。怎么“破局”?
于是某君开始这么玩,抛弃屌丝受众,转而面向企业人群:
- 网络上找个厉害的“大师”,为其开设一个公众号,发布风水理论、顾客案例等。
- 通过各企业名录网站联系各地的初创企业,自称XX中华风水协会,并称在举办活动:2888元可以请大师视频远程办公室堪舆,送大师手制风水摆件(1688网200元批发)。
- 对方若无意向就推大师公众号,关注免费领堪舆秘籍电子书一本。对方关注公众号后自动回复客服微信,说加大师徒弟领取……电子书里夹带堪舆介绍以及500元代金卡,限领取后一周内使用。每月群发升级版电子书并跟进堪舆意向。
- 在58同城上联系各地的注册/税务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只要推我们可拿走50%销售额。而作为初创企业这样的“大韭菜”,一来资金充足,否则谁敢开公司?二来雄心勃勃,都想图个“好彩头”。
于是一套流程一个员工,首月流水就达23W,除去大师提成8W、员工工资2W,纯利13W到手。至于现在还有没有在做,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点评:创造性地将一个本是ToC的业务,拔高为一种ToB的业务形式,且从中巧妙利用人性: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求,使“对的产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这就是所谓:人性,是暴富的最优解。
正如计算机的编程语言,越是基础的计算机语言越是凌驾于高级语言之上,再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如C++、java、BASIC,也永远都摆脱不了低级语言如汇编语言和计算机二进制之宗法。
同理,心理本能再强大,也依然对抗不过更低级的生理本能,
- 渴了要喝水,
- 饿了要吃饭,
- 困了要睡觉,
- 冷了会哆嗦,
- 疼了会挣扎,
- 累了会停下。
既然无法违背它,那就好好利用它,利用心理学,利用人的本能,利用人们的人性。所以人性,
- 既是营销的根本问题,
- 也是营销的终极答案。
把人性研究透彻,让它为你而工作,不显山也不露水,却如热刀切黄油。最厉害的营销,永远不是电视购物频道那种唾沫星子横飞的激情澎湃打鸡血,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以上,祝发财,
我是@澎湃王侯,
除了做一条健身狗,
还在公众号【创收方法论】
用轻创业话题,讲个人成长&商业思维,
直说了吧,
教人怎么做“皮包公司”的,
方法不多,只有62种,
且内容更加系统。
公号回复“创收”送:《互联网创收工具包》,
系多年积攒赚钱利器,资源整合,盈利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