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批发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鞋子批发 >  甘肃省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甘肃省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发布时间:2019-11-06 10:17:35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甘肃省一幅“金银铜铁铬镍铅锌”每个字都有“金”为偏旁部首的对联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确,金属矿藏是甘肃省一张响亮的名片。可是矿藏丰富的甘肃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今天就从三
甘肃省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甘肃省一幅“金银铜铁铬镍铅锌”每个字都有“金”为偏旁部首的对联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确,金属矿藏是甘肃省一张响亮的名片。可是矿藏丰富的甘肃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今天就从三座城镇来走进甘肃。


上世纪50年代,随着这些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甘肃省陆续诞生了“铜城”白银、“钢城”嘉峪关和“镍都”金昌三座现代工业城市。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走近这三座工业重镇。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白银地区的采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明朝政府在兰州附近专设“白银厂”督办矿物。但清中期受地震影响,白银厂损毁,矿藏再次深埋地下。


新中国成立前后,地质学家宋叔和两次深入白银厂老矿区,终于勘测到白银厂铜矿床。1953年,东北的钻探队、东部的技术专家等便赶赴于此,展开铜矿的开采和冶炼。


献给铜城的开拓者


1954年,作为“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银光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之后当地花费近2万吨炸药,炸掉了连绵数百里的七个山头,临矿设企,因企设市,白银市在此诞生。


嘉峪关市的铁矿历史则源自“一五”建设背景下,对钢铁建材的需求。1955年,地震工作者在张掖肃南县西部地区的祁连山桦树沟发现了铁矿,这里后被命名为镜铁山矿区。


祁连山深处的镜铁山矿区


1958年,在这矿区不远处的北方,酒泉钢铁厂开办。该厂依托兰新铁路的交通线优势调运煤炭资源,实现钢铁冶炼生产。7年后,一座现代工业城市诞生,因靠近明长城嘉峪关关城,这座城市便称作嘉峪关市。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金昌镍矿的发现则来自群众报矿。经过反复勘测,1958年甘肃省地质局确认了世界第二大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金川镍矿床。


金川镍矿床旧照


被广泛用于军工制造业的稀有有色金属镍,也成为了甘肃矿藏大军中的一员。从1962年的金川镇,到1981年的金昌市,又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在河西走廊诞生。


在金昌的矿场旁发现了巨大的八卦

这是肿么回事(⊙v⊙)


白银、嘉峪关和金昌三座地级市的兴起,改变了甘肃省原有的行政区划版图和经济实力分布。


白银从原来的兰州市中释出靖远县、从定西释出会宁县、从武威释出景泰县,升格为地级市,成为兰州西北方向通往宁夏和内蒙古的交通节点。


金昌则从武威拿走永昌县,成立了地级市,横亘在武威和张掖之间。


夹缝中抠出了白银和金昌


嘉峪关则因东靠酒泉、西近玉门,在玉门南支线铁路(玉门东接入兰新铁路)和镜铁山支线的铁路支撑下,成为河西走廊西部的交通枢纽,商贸得到了发展。


嘉峪关和金昌的兴起,则彻底终结了历史上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的传统四中心的格局。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曾经创出连续18年铜硫产能全国首位的成绩;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则被誉为中国的“镍霸”,镍钴产量占全国90%;酒钢从80年代中期开始净利润也逐年走高。这些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资源。


上世纪末,白银、嘉峪关和金昌成为甘肃省除省会兰州之外重要的工业中心。三座城市的居民人均GDP相当高,拥有着较高的购买力,城市的商贸、服务业等也是发展迅速。三座城市内的国有企业及其所属的医院、学校等单位更是省内毕业生激烈竞争的热门单位。



密锁重关掩录苔

廊深阁回此徘徊


但是在国家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深入的情况下,这三座资源性工业城市开始陷入发展困境。


上世纪末就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要求企业根据劳动效力和经营成本配置劳动力岗位。同时将学校、医院等非生产部门向地方政府移交。这种改造最直观的一个举措便是裁员,当地人唱衰工矿企业之声不绝于耳。


钢铁和有色金属价格的变化更是让企业改革蒙上了阴影。在上世纪末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国的相关企业都受到了打击。对白银、嘉峪关和金昌这样过于依赖国有工矿企业的资源性工业城市来说,矿业的衰落也就意味着城市衰落。


去年曾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酒钢西沟矿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白银、嘉峪关和金昌的大型国有企业不再死守着家门前的那点资源,开始在全球配置资源和资本。


早在1995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便在甘肃陇南建设了厂坝铅锌矿。2013年,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一系列控股和合并成为南非第一、世界第九大黄金公司的大股东。


白银公司铜冶炼场景


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酒泉钢铁,也在兰州榆中、山西翼城建设了钢铁生产基地,在兰州、瓜州和山西翼钢投资建设机械制造基地。集团还在陕西和兰州进行物流业和房地产投资,产业格局早已走出嘉峪关。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已成为在境内外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40多家、参股公司20多家的跨国公司。



这样的改革方向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对三座城市来说却并非绝对利好:一方面这类改革有利于活跃当地市场、吸引外来投资;但是另一方面,在外部署必将限制这些支柱企业在本地的生产扩张,使得这些支柱型国企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开始减少。


留不住资源,城市尴尬的地理位置始终是一个桎梏。


嘉峪关站


酒嘉分治后,嘉峪关作为不管任何县市的迷你地级市,经济腹地资源受到行政区划限制。稀少的农业用地加之上世纪高收入催生的高物价传统,使得嘉峪关物价长期高于酒泉,人才和资本吸引力大大减弱。再加上酒嘉距离仅20公里,城市竞争非常激烈。


真...迷你地级市


金昌的城区金川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周边既没有足够大的地方性经济体消化产能,也没有雄厚的农业轻工业基础。这使得此地的投资吸引力大打折扣,而金昌、武威间投资的激烈竞争又时常搞得两败俱伤。


荒漠边缘的金昌绿洲

发展光伏产业倒是不错的选择


毗邻兰州的白银在工业门类上与兰州较为相似,在重工业投资的引进上没有什么优势。几十年来重化工业的发展造成的污染又恶化了城市环境,给新兴产业引进带来了难度。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油城已逝的玉门作为生动的反面教材,倒逼着白银、嘉峪关和金昌寻求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出路。



首先便是寻求区域的协同发展。


酒泉、嘉峪关近年来着手加强两地间一体化进程,利用各自城市优势协同发展:酒泉的农业基础和传统产业发达;嘉峪关则坐拥工业资源和交通优势,两地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工业发达的嘉峪关

与农业发达的酒泉


当前酒嘉间数条快速路和新区建设,正在不断提高两城的融合度。酒泉、嘉峪关作为甘肃省省域副中心,其城市建成区规模大大超过其他省域副中心。在不久的将来,两城可能还要合并管辖。


金昌和武威虽然距离较远,但是其互补关系也与酒嘉相似。武威市的城区凉州区,是河西地区唯一人口突破百万的市辖区。稠密的人口和发达的农业会是武威对金昌最大的支持。


狭小的金昌绿洲

与宽阔的武威绿洲


可惜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的金昌与以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洗选业为主的武威,在工业方面并无太多可衔接之处,两市经济一体化进展还较为缓慢。


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甘肃省的重点经济转型区,白银于是在兰州新区的建设的热潮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它将成为兰州主城、兰州新区、白银市区(白银区)三角发展格局的一角。


兰州新区


白银自己也再次在西南部开山建设新区,用以承接新兴产业。但是兰州新区目前不温不火的发展状况,让白银经济拓展和合作的空间受到影响。


兰州、兰州新区、白银


兰州严重受制于所在盆地

所以向外开发新区也比较远


其次是大力发展城市交运互通。


兰新客运专线的高效客运让酒泉、嘉峪关尝到了甜头。已经开工建设的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则将打通白银——兰州新区——兰州的快速铁路通道,为三地间产业互补和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而金昌、武威一再争取的兰新铁路三四线(兰张城际铁路)已规划确定经过金昌城区南缘,大大有利于金昌破除原来不利的交通条件。


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

并未直通兰州城区

而是首先经过了白银和兰州新区


最后,是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


除了光伏电等产业外,旅游业是嘉峪关、金昌城市大力扶持的产业。


金昌光伏之密集阵型


这其中,嘉峪关旅游业发展最为成功。过去明长城的嘉峪关关城和魏晋墓壁画砖等旅游内容,很少能让游客留宿以产生更多的旅游次生消费。嘉峪关市针对西北旅游市场特征,注重差异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先后建设了讨赖河湿地、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等景观。甘、青、宁、新省区分别建成的大型主题乐园,更大大提升了嘉峪关的旅游吸引力。


嘉峪关关城


讨赖河湿地


加上西面的敦煌和东近的酒泉,整个片区的旅游集聚能力得到凸显。如今,当嘉峪关第二座主题乐园又在关城脚下拔地而起之时,畅达东西的动车组已经为嘉峪关送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金昌则在荒山秃岭上造出了一个山体式的矿山公园,即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露天矿老坑和亚洲最长的主斜坡道是其主打的卖点。同时,在差异化旅游建设中,金昌则探索建设了紫金花城景区。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大大提升了金昌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可惜由于交通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瓶颈,金昌仍然无法与嘉峪关相提并论。


矿山公园一角


至于白银,则仍然在延续新兴产业落户迟缓、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问题。资本和人才很难在白银看到新产业的机会,复制嘉峪关的成功经验并不现实。它的复兴之路仍有待时代的弄潮儿去开辟。


白银




因矿而生的新兴城市,并不一定会因为矿藏的衰竭而走向穷途末路。若城市规划者能未雨绸缪地找到属于城市的新转型道路,矿产减少的矿业城市仍然能保持自己的独特增长趋势。


唯一的问题似乎是,人们该如何找到这种合适的新转型道路。甘肃这几座工矿城市目前的不同现状,正是关于这个问题活生生的一课。



END

1?,政治腐败,关系裙带复杂就不用多说了,土生土长二十年的甘肃兰州人想说,见过更多的是阶级分化和领导断层现象,同时我们可以从各省人才引进方案上看出端倪,比甘肃发展更好的陕西人才引进从本科生开始、其后还有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各省的引人计划,甘肃呢?作为应届大学生却没有见过和收到过相关政策。甘肃人才很多吗?孔雀东南飞看的很清楚了,相关领导只是走走过场,谁能考虑到那些真正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2,前几天在大街上看到初中几个混混同学摇身一变成了城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其身后丰富的背景。而一个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投简历临近企业无薪实习,却被告知非211不要,兰州只有兰大是985呀!且相关政务公开不透明,群众由于教育水平原因监督不到位,阶级分化很严重。相关媒体真的是最基本的信息公示都不到位。

3,更多同学都不会回到家乡工作,宁愿在北上广累死都不愿意来到这个交通拥堵、教育困乏、阶级分明、环境污染的地方了,

之前看到的,我大体说下意思。

有A点和B点,同时发现了大煤矿。

A点,每年盈利一个亿,老板赚9700万,剩下的分给100个工人,老板拿着钱出国挥霍,赌博,沿海城市买地。工人生活拮据,还要省吃简用给家里寄钱

B点,也是盈利一个亿,老板赚8800万,剩下的分给100个工人工资,雇佣高学历人才改进技术。老板用盈利的一部分钱在矿区建商品房,修路,建桥,建公园。

工人手里有积蓄,除了自己的开销,也去买老板的商品房,老板开的公园溜达。因为老板盖起了商品房,工人们把家人都接了过来。

然后就有了开饭店的,开大超市的,五金店,装修公司,水泥厂,食品小作坊。。。。。。。再后来孩子多了,又开办了小学,然后初中,高中。。。吸引的高学历人才家属也来了,越来越多,赚钱多的开始消费升级,奢侈品牌也来了。。。。。而且有几个技术挺好的做起了汽车零部件加工。。。


20年后,A矿和B矿都开采光了。

A矿老板移民美国,挣了20年的钱,全家过着奢侈的生活。工人回到老家,又辗转C矿打工。



B矿老板已经成为B城的首富,控制着大量楼盘和超市,还开了几家涵盖食品,五金等工厂他20年赚的钱不断投入到B城的投资建设。工人的家属还有吸引来的人早已脱离了煤矿,到其他厂里打工,学历高的在学校里教书,在研究所做研究。。汽车零部件加工作坊变成了世界名厂,成为本城龙头产业。他们成了B城人。B矿干枯了,但是这个城市早已不再依赖煤矿,B矿的倒闭甚至没有对这个城市有太大的影响。。。B城的故事继续着。


官员和资本家吃相太过难看。。。。。

本人甘肃人,在兰上研,毕业后又在家乡工作几年,实在看不到希望,离职现在深圳,谈自己几点体会吧,看看勿评。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论。全省偏远闭塞、干旱多山,交通出行极为艰难,交通不便导致物资、资金、信息不通。甘肃从汉唐丝绸之路以后就没再起来。

几千年下来守土观念很重,不愿出去,出去的也要被叫回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地理环境慢慢影响观念,保守、传统、固执、刻板,这是老几辈人的典型性格。落后贫穷,观念落后生活贫穷互为因果,观念更重些。且不说割让九寨沟,硬拒中科大,排挤长庆油田,没钱丹霞不申遗等狗血段子是真是假。兰州拉面反正铺遍全国都是青海人,兰州人守着城里的上万家正宗牛肉面不愿出去。守着河西走廊西气东输几条线,前些年河西几个地市竟然一直没天然气用。一线城市身边工作的见过几个甘肃的?之前的同事很多在外上大学,后打算留大城市或已经在那上班,结果父母用尽各种手段逼子女回家,好点的进行政事业单位,差点的三支一扶或者打工。

说个身边典型例子,老家一女同事,上海日语专业,本计划做几年翻译再去日本深造,结果母亲以嫁太远婚后受气无人管为由强行叫回家。她弟更惨,同济土木毕业,父母一哭二闹三上吊,死活给弄回来,结果关系不硬没进事业单位,只能考三支一扶,第一年还没考上,就先在本地一家火锅城打工领一千五低保继续考。这种事在老家不说家家都有也差不太多。

其次,资源禀赋不足。甘肃和周边几个省比起来并不是资源大省,之前有色金属矿还可以,挖了几十年很多都枯竭了,也就金川、酒钢好点。石油城玉门都空了,西峰油田归西安长庆。煤炭华亭窑街也到开采后期了,庆阳那的煤田都在一千米左右。其他的真没什么了。由于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荒漠沙漠较多,兰州周边全是干石头山和土山,河西走廊有雪山的可以,没雪山的多荒漠,仅有的东部东南部几个市雨水好却又多山,农业不行,畜牧业凑合。靠山吃山这条路够呛。

再次,人口流失。尤其是年轻人往东南方走,和东北一样,当地慢慢剩下中老年人,整个地方就变成中老年社会了,少年兴则国兴,没有年轻人还谈什么发展。兰州因为省会和几个大学的原因还凑合,其他的地级市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像武威、张掖等河西干旱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差,很多时候鼓励迁移,近些年人口呈下降趋势。我老家城市人口十几年不怎么变,不过年轻人很多都在临省大市上学买房,一逛街给人感觉蓝黑色衣服多,中老年人多,晚上九点多街上就没什么人了。

归根结底本省就业岗位少,企业少,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少(倒有几个国企,子弟都解决不完,何论外人),这点可能比东北还差些。

最后,还是落到观念上吧。之前工作关系在全省调研过,给我深刻感触也是我最后离开家乡的原因,硬件不行,软件也不行。观念落后是造成贫穷的主要因素。这种封闭、保守观念是全省各市县普遍的,往往在各类机关中更盛行,当不干事、推诿扯皮成为正常工作时怎么能发展?

一个小斑,窥个全豹:朋友因为经济纠纷打官司到LZtmd法庭(是拼音打头不是骂人),结果收了材料就不见动静了,每次去法官都出差了,后面竟然半年多电话不通,好不容易遇到月地日连珠,电话通了,法官又出差了,然后又不通,朋友都怀疑碰到假法庭了。来回折腾好几次都过了一年,法院才想起来没收费,然后急忙要钱,收了钱一周判下来:被告没在不立案。退钱又是几次折腾快半年。后面朋友到上级区法院,被告知他们不管;到市中院,说也不管;听说应检察院,结果网站上一个电话也查不到。至今无果。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如果要发展就看一带一路能抓住不。

山高皇帝远,无法无天。这几个字对甘肃领导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老家甘肃天水,我觉得这个问题我很有必要回答一波,大学本科是在辽宁读的,目前在河北工作,我来说一说我的家乡~

天水,甘肃第二大城市,地理位置也及其重要,按道理来说发展应该不会太差,其实在甘肃的地界来说,天水确实是发展比较不错的,应为它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气候也号称是陇上江南,可是,山太大了,坐火车从宝鸡到天水,隧道连着隧道,火车经过隧道带有莫名的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不光体现你的耳膜上,还往往带有心情的烦躁,天水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文化名城,每一个朝代的名人都在天水留下过传说,说伏羲女娲似乎有点古老,就有文献记载以来,说天水才是大秦正统,稍微有点文化的陕西人也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更不用说汉朝飞将军李广,唐诗仙李白,诗鬼李贺什么的,相比于甘肃的其他城市,天水要显得更为古老而又有魅力,起码跟任何一座历史名称吹比都不虚,这就导致了天水人往往不屑于跟本省其他城市对比,但对宝鸡却情有独钟,因为这两座城市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天水人什么事都爱拿来跟宝鸡对比一下,结果发现除了房价以外,啥事都比不过,宝鸡房价3000,天水房价过万,宝鸡拥有良好的工业体系,大型国企无数。而天水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都被莫名其妙的搞没了,在天水你叫不出一个响亮的国企名号。所以天水现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别的城市在秀工业肌肉,展现自己科技实力水平的同时天水在叫卖它的小吃,什么瓜瓜,什么洋芋擦擦,但同时它的房价就过万了,这显然就是不合理的,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天水地狭,但这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

天水四面环山,这就导致了人们道路闭塞,虽然现在道路已经打通,但体现在人们心中的闭塞估计要好几代人才能消除,大多数人都不愿出去,甚至连出去看看都不愿意,闭塞的道路造就了闭塞的心理,闭塞的心理造就了短视的目光,短视的目光导致从上到下的贪婪,很难想象天水高房价是靠大基数的农业人口堆出来的,利益阶级就肆无忌惮的吸着农民的血,外来企业在这群吸血者的包围下几乎无法存活。看看隔壁的宝鸡,打压炒房吸血者,招商引资各种外来企业,所以宝鸡的经济结构无疑更健康,说从上到下,说完上再说说处在下位的农民。曾经有一个事,就是最近宝兰高铁通高铁的事,秦安县周边的村民,听说周边要建高铁站,准确的来说就是天水南站,由于天水南站要占他们的地,当时的赔偿政策是占谁家的地,就按面积赔偿,地里有果树的,一颗树给多少钱云云,所以当地的农民就开始往地里插树枝,也算一颗树,其实这事,建造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由于他们太贪婪,插得太狠了,而且地价也要上了天,所以建造方不干了,这样硬生生逼的高铁站重新规划挪了地方,现在天水南站就在天水的花牛村,那些插树的村民,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那可是几百万的巨款啊,只能说他们活该。最后地方争取和多方沟通,就在原先规划的天水南站修了一个小的多的秦安站,如果你坐高铁就会发现,从天水南站开8分钟会有一个小的秦安站,高铁隔几分钟一个站,这在发达地区很常见,但在甘肃来说是不常见的。

说了这么多,就说一个事实,发布不发达,关键在于人,就天水来说,从上到下目光短视,贪婪,官本位思想严重,屁大一个芝麻官,都可以作威作福,不管你有啥事,只要你家里有个大大小小的官,都可以托关系办了。而且从上到下都是这个认知,有点便宜就有占尽。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穷的吧,也许是穷才会更加的这样干吧。

很多读了大学的人都不愿会甘肃了,所以有本事就跑出甘肃吧,东北人都可劲往出跑,他们都还曾过过一段辉煌的共和国长子的日子,甘肃就从来没有辉煌过,所以人们连跑的意识都没有,穷惯了~

呵呵,作为大学毕业回来肠子都悔青了的人来答一波

答主坐标天水,这个传说中的“陇上江南”,相信知乎上天水的同学不少吧。

第一:人才;我回天水这么久,从来没有听过有什么人才引进计划,更不要说能留住本地的这些在外学子,举个例子:企事业单位里面全部是近亲繁殖,没错,就是近亲繁殖,这个词用在这立面一点都不亏,极其恰当,你会发现,天水的父母会以孩子有没有正式工作为荣,相亲市场上,有稳定工作是大于你的收入的,大学毕业以后家长给的所有建议都是回来考试,三支一扶听说过么,进村进社听说过么,你以为考这些的人都是胸怀理想有远大抱负愿意去那些地方奉献青春?你错了,是因为过不了多久,各种关系再把你调回来名正言顺的进入XX单位,常见套路。我们一个五线城市竞争一个小学音乐老师报考的9个都是研究生,你感受一下?是我们这面人才都饱和了?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多少外地苦读多年的同学因为家庭原因或者对家乡的一腔热血回来了,然后发现,没用,你有学历?抱歉,我们这是看能力不看学历,你有能力?不好意思,我们这里饱和了。答主本人之前闯过业,上过班,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心已经凉透了,要不是年迈父母,早把房子扔下出去了。

第二:环境;号称“陇上江南”的天水,这几年拿的出手的也就是伏羲文化旅游节,说个难听话,说到这个节日,本地大部分人是无感的,甚至是厌恶的,因为这个作秀节,每年到时候要大肆折腾一番,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我身边大部分人没有参与过不是积极性不高是没什么机会,麦积山石窟号称四大石窟,里面确实有无数流传下来的古代的瑰宝,可是现在发展成什么样子?隔壁平凉的崆峒山,山上到山下,治理的井井有条,我们天水山上是石窟,山下农家乐,各种浙江批发来的劣质商品,路边等着的半吊子野鸡导游,平凉市长带头参加央视最美中国城积极宣传,我们这面没动静。说到气候环境,以前天水在我们父母说的冬暖夏凉水养人,不好意思没了,天水人都知道前几年娃哈哈来天水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能带动下当地经济,后面缺发现水越来越浑浊,听那里工作的人说是他们抽水的时候抽到了地下水(这点有待考证),以前清澈的自来水现在要么是黄的,要么有厚厚的一层沉淀物。然后就是修路,这是天水特色,近几年一年一修不夸张,不知道是不是政府需要带动我们的经济?

第三:经济;天水号称旅游城市,着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别的支柱产业了,那么除了麦积山石窟,上山能看看,下山被特色温州“天水特产”包围、高昂的农家乐住宿以外,基本上市区周边再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了,现在天水的支柱产业应该是房地产和小贷公司了,先拿个数据,这个是天水现在网上能查出来的招聘工资

华天电子算是天水现在能拿的出手的企业,卷烟厂的员工1971?是个天水人看到这个数字都想笑,然后看下我们这面16年报上去的人均收入

2016年人均收入5152,呵呵一下,然后官方的来了,17年的数据找不到了,之前网上标出来是6000多。

脸呢?

现在看看房价

不好意思,这个数据都不准,现在七里墩这面二手房价格7000多,天水市广场附近去年年底已经破万,红桥开盘的金水湾已经一万三四,这是一个五线城市,这是一个按你官方报的16年人均收入5000多的五线城市。

来说说我了解的情况,天水基本覆盖甘肃,就收入这面天水可以说是代表整个甘肃省了,因为我们毗邻陕西,相对来说发展比起张掖金昌武威这些快很多,企事业单位多数到手工资三千多,按政府的说法,平均工资非实发工资,算下来也就四千多,但是这个平均要算到所有人吧,据我了解,私企平均工资在2000多,没有错,就是2000多,不交五险一金,有的时候业绩完不成还是半薪,这样的例子太多,农村立面留守的就更低了。

所以,现在,天水社会流传的说法总结一下大概是:

“上学出来有撒用,本科生单位工资才比专科高几百块钱”

“不上学了赶紧出来学手艺,给人家贴砖改水电月入过万轻轻松松”

“你看我们没上过学照样单位工资拿的高,你看那谁读了个研/博,现在还在家待着呢”

然后,你能在工队,地产销售处,4S店见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些人有的初中都没读完就出来了。

都说天水出美女,反正我匿名,你们随便喷,实话就是:现在好看的年轻姑娘都开的是豪车,BBA,有人家里条件好,这个无可厚非,剩下的明眼人都明白。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关于东北的例子,其实甘肃也一样,要我说:

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省份,这是一双不愿从井下爬出来看看的眼睛,这是一个失去活力的土壤,竭泽而渔并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我也真诚的奉劝看到这个答案还在外面上学的诸位或者准备回来的诸位,如果你家里没有关系,如果你家条件一般,如果你胸怀理想并愿意有个更好的生活,去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市场的城市,去那里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去那里安家立业。

对这个城市,这个省,除了父母亲戚朋友,我没有一点感情,一点都没有,这面和女朋友也在努力,准备离开了

甘肃区位条件太差。

你写了那么多甘肃的美景,可是甘肃是国内旅游国际价格,东部发达地区来甘肃一趟,仅路费都够去东南亚的了。

客运贵货运也不便宜,我在甘肃投资建厂,运货的物流费就是非常大的成本。

以前东部地区的机构忽悠说要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但很多产业还没到中部就跑东南亚去了。

再者,甘肃主导产业是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也就是矿产资源加工,这个产业的价格一方面受国家管控,同时在新常态和目前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导向下难以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

所以,甘肃唯一的出路就是文化旅游,这条路很难,但是别无选择,总比无牌可打要好,身在甘肃的人们加油干吧。

前一阵网上流传有人破坏张掖的丹霞地貌确实痛心疾首,你们的破坏60年才能恢复,可能对你们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但那已经是我们甘肃的名片!希望地方能尽快建立对这些人的惩罚措施,保护美丽甘肃

补充一下下:现在天冷了,这地方偷油都疯了,太猖狂了。

现在在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修高速公路,不知道有没有同行?
刚过来五六天的样子,说一下我对当地人的感受。
当地人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赖特别多,从来不和你说道理,占了你的便宜还想占便宜。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敲诈外地人,装载机在地上压了一道印子张口要你五千块,不给就不让走。
路边的废土去铲一下,马上就有人来说这是他家的要你个3000块。
当地村民经常到工地上堵工,都是田地没有量钱没有拿,我想这跟当地政府有很大的关系。当地政府在拆迁这一块很不作为,从来不管不问。
县城里开车到处都是抢道的,从来不管你直行。
当地村民没有守约精神,签好的协议,过两天就不认账了,重新来找你加钱。
反正我从这走了以后,以后都不会到这里来,没有任何你值得留恋。

我就说说兰州的税务部门吧,包括地税和国税,你不给专管员点油水,他们能变着法整死你。

说个简单的,企业办公场所的房产税,理论上或者说法律上来说,都是按照租用合同的价格来征收的,但兰州的税务部门呢,根本不认,你拿着合同去都不认,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地税有自己的租金标准,你就得按照人家的标准交,这个标准比市场价高了不止一点点。

再说,房产税每年交一次,我前些日子注销公司的时候查税,因为搞丢了2014年全年的房产税发票,被要求全额补交,无fuck可说,我就不信诺大的税务局查不到我缴税的记录?再说,我要是真的没交,这些姑爷爷奶奶们早就罚死我了,还能忍到现在?说白了就是恶心你。

整个甘肃省,政治文化经济全面落后,坏风气倒是不少,和zf的无作为有极大的关系

出生在甘肃陇南,中学六年在甘肃天水,现在在兰州上大三。目前在准备考研,目标院校在广东,今年通过学历落户在了西安市。受够了甘肃的人事物(苦涩)。


下面是我个人经历的事情总结的几点甘肃落后的原因:

一、裙带关系,幕僚黑暗

小时候就深深感受到裙带关系的影响,家父家母在国企工作,由于关系不够广,吃了无数的亏,被坑了很多应得收入,那些钱够在西安买套房了。

甚至在一零年一次山区洪水,各级盘剥最后百姓没有见到像样的补助物资,除了方便面和发霉受潮的面粉

而,公司在此地区的官员可是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的。公司在天水白银西安成县的各个安置房里。。。。老百姓花一辈子的钱一套都已经很吃力了,那些领导的房产可是能媲美炒房大妈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以兰州地铁为首的基建建设的内幕,还有兰州新区。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甘肃省内的非国家直接管理的项目。。。只能抹黑。

二、天高皇帝远,法律基本不奏效。

逍遥法外的人有,全家绝望搬离甘肃的有,痛失爱子仅仅是因为看不顺眼的有,法律在这些事件中没有任何作用,,,,,,不深入了,太恶心。

三、普遍没有眼界,没有反抗意识

不接受新事物,不听年轻人的,固守封建思维。与大清下的封建农民一样。小农思维极端严重。

这直接导致年轻人被同化恶性循环或是人才外流。

四、没有意识去利用资源

尤其是旅游,九寨沟就已经很典型了。

甘肃省界狭长,包含了高原荒漠沼泽雨林,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还有天水等许多人文遗址遗迹。 那景点,,,,,不想说啥了,宰客,恶意抬高门票价格,不建设相关服务产业,只知道个农家乐,一堆一堆,没有规划没有治理。整个产业业态实在是乱得不行。

甘肃的自然资源给甘肃管理真的浪费。


先写到这,还有很多槽要吐,想起来再说吧。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生们早上要五点多六点起床去学校生火架炉子,每个班里分两袋煤炭,老师会召集学生们把煤渣混着土捏成煤球晒干备用,一整个冬天啊,西北零下十几度二十度,下没过膝盖的雪,吹把人推着走的风,女孩子男孩子的手在冬天基本上都是皲裂的,肿成猪蹄子还要在教室里握笔写字,最盼望的事情是轮换座位的时候离火炉近一点那样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趁老师不休息把手伸过去暖暖。下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围坐在火炉旁你挤我我挤你。春天的时候天气会变暖,但是会刮很多次风,迷你的眼睛,冬天的手脚已经消肿了,但是会发痒,所以我会偷偷在上课的时候去用凳子腿使劲压自己的脚,疼的时候就不会痒得难受了。

回家的时候用滚烫的热水烫脚,咕嘟嘟的。

真舒服啊。

同一个老师一年级的时候教语文,等我上二年级他就教我数学了,有时候还会是学校校长的什么亲戚临时在学校教我们。操场是圈起来的土操场,早上跑步的时候尘土飞扬,可是每周一我们依旧会在鲜红的国旗下面心怀梦想敬礼。那个时候梦想是什么都不知道,只听大人们说要好好读书,去上大学,才有出息。最喜欢的是体育课,那个时候很多人会在水泥地上磨红砖,把砖磨下来一堆粉末然后下课的时候用纸包起来,没有什么目的和用处,只是在磨得时候就觉得很开心,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别的可玩吧。

每年秋天的时候还要勤工俭学,就是帮各个乡镇的人摘辣椒摘棉花,赚的钱可能归了学校,也可能归了政府,我们得到的只是中午的一包方便面。从清晨干到日落,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吃干嚼方便面,那一定是我打过最便宜的工。后来因为有学生在勤工俭学期间坐着农用车出事故死亡,我们也就再也不用勤工俭学了。

尽管如此,直到今天我依旧只承认那是我人生最简单最快乐最无与伦比的时光。

后来就是上了高级小学,也就是五六年级,去了离家远一点的镇上上学。多了一门新的学科叫英语,教英语的老师很凶,她有时候会鼻青脸肿地来上课然后用高跟鞋踢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和同校的丈夫互殴,或者说她是被丈夫和另外一个女老师一起打的。我已经很努力地在学习英语了,可是我记不住那些用汉字来标记的英语单词读法。后来我抄了一整本英语练习册后发现自己的英语好了一点。有一些东西我记住了。

因为离得远,所以寄宿。学校的食堂只供应早饭和面条,早饭是馒头和粥,一大桶抬回教室然后每个学生拿着自己的饭缸从当值的学生那边领,(是的,这是2007年以后的甘肃,我后来在读《平凡的世界》时读到类似的一段,深有同感)。有的时候馒头会因为蒸汽而变得异常黏,拿一下整张手都沾满了湿的馒头块。午饭和晚饭都是面条,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加醋和没加醋,深色和浅色之分了。我们囤着干吃方便面后留下的调料包,或者从妈妈厨房里讨来的南德调料,再或者一罐油泼辣子。从周日的下午吃到周五下午。不过学校收的伙食费也不贵,一个学期好像才三四百块钱。供水的地方,一排排露天水龙头,洗漱饮用都是它,但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不按时来水,也不知道它的水质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宿舍里摆了一排排水罐装水,用来洗漱饮用,有一次我渴的实在不行了,喝了瓶子里的水,它是淡红色的,现在想来应该是水锈什么的吧。并不是因为缺水,而是缺少设施无法供应。

有一天半夜在宿舍被一个女生吵醒,然后迷迷糊糊看见一个大人跑出去了,后来问她她说那个人掐着她的脖子,她可真勇敢,要是我,估计都不敢出声。而那天她和我换了铺,本来睡在那个位置的人应该是我……后来我们去找了班主任,那个女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事就不要在家长面前胡说八道了。

而那个时候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周围混混越来越多了,学生之间的欺凌,所谓校园暴力,在男生女生之间都存在。被逼跑腿,被殴打,甚至喝尿,在我的周围司空见惯。那时我们都愚昧无知,却也没有人来指点我们。我庆幸那时班上男孩子收回了他递过来的烟,我们也曾是朋友,可惜后来大家走了不一样的路。

再后来是初中,有国家供应的早餐,一周五天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午餐。宿舍有暖气设备了,可是冬天就是迟迟不肯开,正式供应的时候也就是半个小时。我已经学会了在睡觉前把装着热水的矿泉水瓶子先放进被窝,只不过第二天早上会被它冰醒。有书可读,有饭可吃,还有一点零花钱,有喜欢的人,那时候学习也好,除了我自己的那一片天什么也看不见。

中考的时候考的还行,然后到了县上去读我们那边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实验班。我第一次不安全感产生了,那些城里的孩子从气质上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骄傲自信并且对那座小城了如指掌。班主任对每个人的态度也不一样,有这些是讨好,一些是鄙夷,还有一些是嘲弄,不过这并不是很重要,高中生活很辛苦,每天晚上十二点四十才睡觉,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我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作息,明明没有好的休息就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可是我还是按照那样的方式过了三年。我那时依旧不明白大学是什么,外面是什么,只想时间过快一点,想好好地睡一个觉。最后,我的同班同学,有的上了双一流,有的过了本科线,有的没过,有的复读了,有的因为生病而辍学了。我读了一所本科,离家很远,但不够远,当时一股脑想去往北上广,最终还是错过了。

后来上了大学,做过很多迷失自我的事,但是没有违法犯罪…也没有贷款什么的,只是过得很颓废,我背叛了自己。可是我也原谅自己,毕竟每颗年轻的心,都会因为虚荣而自卑。我原谅自己的消沉,但不会继续下去。

我来自甘肃。

不来自上个世纪。

现在在上大学。

我想去改变我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决定背叛我的土地和家乡。但我永远承认我身体里流淌的是河西走廊的风,是沙漠的温度。

因为写了很多字,也流了很多眼泪,更像是自我反思,前面的那么多次,一不小心我可能就背离了现在的生活,可能成为女混混,也可能早早辍学嫁人像我的一些朋友一样已经生了孩子,过另外一种我并不很喜欢的人生。不自诩幸运,这一路每一件都应该记在心里,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请自己好好珍惜。

硕士毕业时曾经考虑过回兰州工作,找到一家国有企业面试,投了采购的简历。HR说你是硕士,不能投采购岗位。于是我修改为研发,HR又说只有博士才能做研发。我问,硕士能做什么,回答说:生产工。

我说生产工也可以,大概的工资是多少呢?”3400/月,且需要你提供SCI论文接收函,工作之后所有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正本需要上交公司“,这大概是2011年的时候。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在南方的工作,拿到了6倍的薪水。


发展不起来可能是因为真的不怎么重视人才吧。

如果说重庆是伪装成一个城市的一个省。那么甘肃就是伪装成一个省的“一条路”。路是什么路,丝绸之路。当海权时代来临前,丝绸之路一直站在贸易的最前沿,敦煌就是当年的港口城市,繁盛一时,敦煌莫高窟,可就是一代一代的豪族、官宦、富商大贾等出资凿出来的。那个时候你说什么甘肃没有平原,什么土地承载力差,都没有意义,贸易足以跨越千山万水。

等到海运从技术上和商业上都成熟了,连运河边的大都会扬州都要衰落,更别说陆路上的丝绸之路了。要知道,从经济帐上来算,海路要划算于运河,更是远远高效于丝绸之路,没有了贸易作用,加上清代甘肃逐渐丧失了军事作用,甘肃一直在边缘化。曾经的辉煌也只能成为历史的吟唱。


评论里好多学弟学妹,好多兰州本地朋友,好多外地在甘肃的朋友,感谢大家的认可。

很多人说现在没有克扣奖学金助学金的事情了,要是现在还有,那就说明这十年都没有任何进步,那不是更吓人么。

其他的写了点,一直被建议修改,不知道哪里敏感,只好又都删了。


1.

我是2008年上的大学,兰州交大,那时候国家奖学金是5000块,我得过一次,班主任说要扣留百分之二十充当班费,我拿到手只有4000块。

助学金是一个学期500块?因为助学金好像是一个班多少钱,可以由班主任自己分配,我们班主任就让很多人都领,然后每个人少拿一点。这个助学金,也是要扣百分之二十充当班费,拿到手只有400块。

这样每年下来,班费都很可观,平时基本上不用向每个人再单独收取班费。我印象中班费最多的时候有三万多块。

除了组织全班去徐家山烧烤了一次,刘家峡玩了一次,桃海那儿吃过一次自助之外,其他好像就是篮球比赛之类的会用点钱。这样下来,到大四的时候,班费还剩下一两万吧。

然后绝的来了,毕业要吃散伙饭的时候,没钱了。

要跟每个人收钱吃散伙饭,没人交钱。

最后才得知,剩下的一万多班费,借给两个同学交学费,那两人不还了。其中一个人是班长的狗腿子,平时跟个哈巴狗似的,另外一个是以前当过兵的,年龄比我们大好几岁。班长说是开学交学费的时候,这两人没钱交就借了班费,现在不还他也没办法。

你们信吗?

这两人也都是甘肃的,我也是甘肃的,他们家比我肯定有钱,当过兵的那个,对象工作了,每个月都给他打钱。

平时过节之类的,班长和团委书记啥的都会给班主任买礼物,一次好几百吧,当然了,都是班费里支出。拿大家的钱,买自己的人情。

2012年的时候,一万多什么概念,班长要不回来我勉强相信吧,班主任是傻逼吗?扣留毕业证之类的来让那两人还钱不会吗?

总之,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2.

有人说兰州地铁修的慢是因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可能有一些这方面的因素吧,不过青藏铁路的地质条件想必不会比兰州好太多。

我上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开始修建安宁到西站的BRT,从交大到西站不到十公里的距离,到我毕业都没修好,据说是毕业后两年才通车的。

这短短十几公里的快速公交路,修了四五年,也是因为地质条件复杂?

3.

有个同学搞农业的,申请项目资金5万元,批了半年多吧,发到手1万多,这还是他认识人的前提下。

4.

有个同学定西的,说定西区政府前面靠山要修建一个广场,挺简单的一个项目,也不要喷泉假山啥的,就弄个凉亭走廊,栽几棵树完事儿,修了三年。

还有当地的廉租房经适房,你在政府网站上查不到,不知道怎么申请,什么条件符合申请条件,一概不知。等你知道的时候,房子盖好卖完了。

当地一个企业家(旗下经营类目有民营医院,药店,火锅店,酒店,电影院,健身房,加油站等),到现在还在原单位领工资,领低保,自己住的经适房还是廉租房,两套打通,超大平层,豪华程度不得而知。

定西某农村(很穷的一个村子)的领导,前年在南京给儿子全款买了一套四百万的房子。

5.

有个亲戚华北电力的,2007年毕业的时候各省电力系统前去招人,电力系统大家都懂,子弟优先占活少钱多的好岗位,但其他省还是会招一些没关系但是专业对口的去真正干活的,唯独甘肃电力的去后直接问我那亲戚,有关系没?我们只招有关系的。

有的人总说,你说的只是你看到的个别方面,我怎么没见到,可能您生活在上流社会吧。

有的人爱家乡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的人呢,吃屎吃惯了,容不得别人说不好。

每个在甘肃省外的甘肃人,走进全国各地的“正宗兰州拉面馆”时,多少会有些异样的心情。

那是一种被假冒了,又有些亲切的复杂。

说到被假冒,自小在甘肃长大的人,一走进店里没听到厨房“砰~砰!”的拉面声,大抵就知道这家店绝非“正宗”,应是青海邻居的生计了。

说到亲切这一点,是因为能在一些僻远的街道、闭塞的乡镇吃一碗拉面,汤料多少有点西北味,还是蛮开心的。

在美食文化品牌化这点上,除开富庶的江浙等沿海地区,往西往北的一些省份,山东有杂粮煎饼,东三省有东北饺子馆,陕西有陕西面馆,宁夏有枸杞,新疆有大盘鸡和切糕......

提起我大甘肃,全国人民能脱口而出的,大概只有兰州拉面了,还都是青海邻居们开的。

在这点上反映出的,是甘肃整个地域“品牌意识”的薄弱。

说得更通俗点,就是甘肃人对甘肃这个省,很少有统一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很标准的“正宗”兰州拉面馆了


记得上大学时,学校里甘肃老乡并不少,然而天水人和兰州人,方言相互间有些听不懂,更别提武威、金昌、这些地方的伙伴了。

相反,我一个天水人,看《白鹿原》和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时,常能看得眼眶湿润,精品佛其间的每一个字都有如童年。

陇南接近四川,天水更像宝鸡,兰州那一带则自成体系,还有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和藏族同胞的文化相近。

网上有个段子,说是新疆的大学生去内地上学,前天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说是刚进甘肃;过了快一天父母问到哪儿了,说是还在甘肃。过了几个小时再问,说出甘肃了,没几个小时就回家了。

这个段子从侧面反映出,甘肃面积不是最大的,但长是真的长。坐火车驶过甘肃,大抵是从福州到西安的距离。


以前火车慢横穿得一天一夜,现在快了些


再说说历史脉络,就比较一下周围的几个邻居,提起陕西,嗬,八百里秦川,关中沃野,汉唐辉煌!提到四川,嘿,千载蜀道,天府之国!提到宁夏和内蒙,吆,金戈铁马,原野牛羊!提到新疆,西域胜地,楼兰风情。

对于甘肃,多数人在文化上,缺少一个像汉唐、西域、元蒙这样源远而强烈的文化标签。

本来地形就狭长,又缺少文化的统一认同性,这使得甘肃精品佛是一个拼凑起来的省份,甘肃人在文化上也是拼凑着的心理。

甘肃人在外地很少抱团,也几乎看不到相互提携,最多就是发现彼此是甘肃人,感慨一句:“老乡啊!”

就算在省内,甘肃人也很少为“甘肃”这个品牌争取什么。

九寨沟?又不能种粮食,喜欢就拿去呗!中科大?搬来分我家粮食吃咋办?不要不要!正宗兰州拉面?管它呢,反正都是面就行。

许多甘肃学子向上的动力,不是要改变家乡,而是要努力要走出这里。


甘肃也是有美食的,比如......呱呱!


其实甘肃也挺好的,不过它在经济发展的潜力上,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

甘肃的地形在整体上多山,部分平原集中在河谷地带,极为狭长,很难像河南与山东那样,有农业作为经济的基地。

毕竟山地很难展开大规模机器作业,而许多农业人口又流入沿海的工厂,唯有一些特色的农产品,如樱桃、苹果等,能赚一些钱。

在重工业上,甘肃是以前有绝对优势的,毕竟污染了没人管,大烟囱黑烟到处飘。现在国家环保查的严,这条路也就半死不活了。

至于轻工业、精密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不好意思,甘肃从来都没这么条件,也不具备此类的基因。

我的一些发小,回老家开瑜伽店、酒吧、健身房,还有办工厂的,都未见到起色。倒是一些进了公家单位的,日子有点滋润。

一个水平很好的文案,在天水一个星期,找一份四千工资的工作都很难。不是学子不爱故乡,而是故乡山高云低,无法展翅翱翔。


很美、很棒、很好的麦积山~


依我之见,甘肃经济的突破口,重点还是在于文化旅游产业及特色农业。

毕竟在这个时代,智能物流和互联网,为甘肃这类比较边缘的地区,提供了无数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

至于旅游资源和风景,就不多自夸了,无论是莫高窟、月牙泉,还是麦积山、拉卜楞寺、嘉峪关,文化与风景兼具,再加上“丝绸之路”这一标签的加持,前景无限。

唯一让我忧心的是,文化产业毕竟是需要人去搞的,然而我故乡的许多“大爷”,真的不咋样。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做生意需向银行贷几万。正规程序走了,还得托人找到行长,一起到饭馆里搓一顿才能快速放款。

而我在四年前,有一次回乡补办身份证,户口本落在出租车上,到市区的几个派出所调监控。

几个派出所警员的敷衍、踢皮球,以及商业城旁某个派出所警员的凶狠、威胁,让我至今有些难以释怀。

市区的派出所找遍了,除了一肚子气之外没有音讯。反而是好心的司机大叔,交到公司的保管处,我打了一个电话就拿到了。

我受过的那些气,或许也是部分游子不愿回乡发展的原因吧。


杜甫诗云:“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这是北流泉啦~


但我仍深爱着故乡,只是希望自己在年轻时,能多去经历一些人与风景,让生命变得更精彩。

在任何地方,我仍时刻以“甘肃人”自居;当别人诋毁它时,为它而争辩。

当我很老的时候,我大抵会落叶归根;当我很富足时,我也应有心力去建设家乡。

但在此之前,我应先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甘肃人。


希望看到这些文字的朋友,能去甘肃走一走,那是一片朴实而又安静的土地。

1、从地形上看,历史上甘肃的设立,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考虑,控制河西走廊,连接陕西和新疆。

河西走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向西可以用兵西域,向南威胁吐蕃,向北夹击蒙古(西夏),向东屏障关中、汉中、巴蜀。

在众多少数民族控制的地区之中,甘肃是中央政权控制西部广大地区的一块战略要地。控制河西走廊,就能切断草原民族和高原民族之间的联系。自古以来,一旦失去河西走廊,关中就很容易震动,领土面积会大幅度缩减。每一个中原王朝强悍时代,都必须把河西走廊控制在手里。

2、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循环日益以水运为基础。

全球主要经济带都在沿海200公里以内范围,(长江由于具有良好的通航性,所以可以认为是海运的延伸)。

除非有矿产的地区,否则人口必然日益流失。

3、由于战略地位和矿产资源,甘肃不会太落后,但是目前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很难。

当年高考甘肃一千多名,觉得报兰大亏,就出省读书了。大一大二还一直想着毕业后回去工作,大三大四时就彻底不想回去了,从我的角度来做一个分析吧。

1.环境问题。甘肃的生态环境是真的差,每次坐火车回家,一路从茂密的山林到低矮的灌木再到茫茫戈壁滩寸草不生,视觉冲击力很强。

2.就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原因还有如下几点:

(1)就业岗位少。回去做什么?最好的工作就是考公务员或者三支一扶事业编,企业太少而且工资普遍很低。我姐当年从陕西的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回到兰州的该企业分公司工作,在陕西时管吃管住,员工宿舍二人间,员工餐有肉有菜有水果,回去兰州,不管吃住工资还降低了一千块钱!这也是普遍现象。

(3)人才断层。假如我回去考公务员,而回去考这些的人都是高职二本三本的学生,连一本的都少之又少,回去的话学历优势根本无法彰显,我当年拼命学习苦战高考大学里又不敢懈怠是为了什么?

(4)官僚气息严重。假如回去考了公务员事业编,可能还会被那些高职二三本毕业和你年龄差不多的领导对你吆五喝六颐指气使。每次回去政府部门办事都要跑好多冤枉路受很多气,比如办助学贷款的科员如同我大爷一般告诉我不给办!开贫困证明的科员告诉我不给盖章!结果被我同学的妈站在政府大院里一顿劈头盖脸的骂之后乖溜溜的给盖了。我一个同学回去在银行工作,月薪扣除各种之后才一千八,行长年薪30万,还搞各种拉帮结派牌系斗争。

3.还有许多网友提出的政务不公开透明关系户众多的问题,我也深有感触,很多扶贫工作或者民生工作都是内部安排了,作为普通民众根本不知有那么回事,直到公示出来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回事,怎么又是那几个人。

4.还有官僚主义问题。我中学班主任经常跟我吐槽,哪怕是觉得远离政治的学校里,她也经常被连副科级都不算的什么狗屁领导各种批评指示,如果去大学呢?曾经遇到一个老婆孩子都在家里那边但自己一个人出省到我读书的这个省某大学当老师的人,我问他为什么不在省内某大学,他说我太年轻,甘肃都是靠关系,一个萝卜一个坑,没关系的评个副教授难之又难,出来就公平的多,都是靠个人本身,等他在省外评上副教授再回去,就快的多。

5.信息闭塞。这方面确实挺严重的,由于地处内陆,木办法。比如,看看国防科大各省份录取分数线,甘肃有多高。看看甘肃有多少人推崇军校国防生。这里我就不细说军校国防生的不好了,但都2019年了,那里的人感觉考个军校就跟考了清北一样。

6.最后一点,不太好总结。是这几天看到陇西一个中学生被同学殴打致死的新闻时想到的。这种学校里的黑社会风气甘肃各个地方都有甚至很严重,从我中学那个时候就有了,我也被那种小混混欺负过,人家都是通过勾结校外黑社会混混群体,对校内学生进行欺辱殴打甚至勒索,欺负别人的都是那种不好好学习最终辍学的混子,受欺负的都是些唯唯诺诺听话的好学生,有些时候就是人家看你不顺眼欺负你没理由。但是呢,我中学毕业都8年了,10年前的这种被人诟病让我上个学都怕被别人打的风气到现在了还没有根治,这种事全国各地都有,但是甘肃确实非常多!为什么说优秀人才不回去主动承担责任建设家乡?难道让我的孩子将来也去面对那样的事情吗?本来这种扫黑除恶的事情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只要肯作为铁腕一点,威慑力还是很强的,那些小地方的混子都是些没本事的二流子,在公安部门的威慑下屁都不是,但据我所知很多地方都是这种黑白勾结一起发财,我高中势利最大的混子就是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他欺负别人的时候吃亏了就有黑社会势利为他出头打别人。所以越到要成家的年龄想起这些事越不想回去呀。且不谈除了兰州个别强势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其它学校的师资都一言难尽,连给祖国的花朵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都做不了,将来好不容易出来了,只要能在外面混下去,谁还敢回去?

==================================

更新,以上是原答案,不会修改。

其实这个问题下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年纪稍长者和出省待过的人都能乐观讨论评价甘肃的好与不好,反而是一些一直在省内读书的小年轻各种不让说家乡,什么家乡把我养了这么大,说他的不好就别在甘肃待,这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下狭隘的小农安土重迁思想。我国如今贫富差距大,都说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下很多甘肃青壮年都背井离乡去乌鲁木齐和江浙一带,很多都扎根新疆也不远回这个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希望我的家乡变得更好,拥有和东部地区一样更好的交通,医疗,教育,治安,更完善的就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更公开透明廉洁的政务,更好的居住条件。很多方面都有不足,希望从上层建筑和顶层规划开始转变,创造甘肃更好的明天。

我,今年40,兰州土著。说到为何发展不起来,案例说明。

同样的项目,同样的投资额度,在甘肃天水和四川广元与政府部门对接情况如下:

1、甘肃天水,电话提前约好,在某区招商局局长办公室等了近半个小时,来了位工作人员,简单沟通后,答复你们来投资我们还要考虑一下,因为你们的投资需要排队,你前边还有几个企业。我们最近还有其它的工作,等我的回复。我问我们的项目落地马上可以形成税收政府不需要吗,工作人员回答很犀利,说:就好比他不坐飞机,所以天水在哪建机场与他无关。

2、四川广元,电话提前约好,某区招商副局长火车站接站,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一路讲解区域招商情况及政策,直接进入项目考察地域后,政府各相关主要部门一把手现场办公回答我方提出问题,高效畅通!下午政府组织专门会议再次落实双方问题与需求。

亲们,这就是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啊,揪心难受,谁来可以改变我们的甘肃。大把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限制浪费啊!

不尊重人才。

政府机关单位去北大忽悠选调生,许诺两年内给实职和一定数额的安家费。把人骗来以后,安家费大打折扣,职级待遇完全不落实。人家正儿八经法律科班出生,被当做内勤,书记员使唤。处长们一个个都是半路出家的乡棒,看个案卷都不利索,但就是把持着不让选调生办案。最后这批选调生一个个不是去省级单位就是去沿海城市了。

就这样你指望人才来建设你大甘肃啊?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强岭商贸
  • 东莞档口
  • 一诺儿书店
  • 淼富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2
  • © 批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