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17:16:26 浏览量:1070
去年我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原因是我想把屋旁的二十亩水田推成旱地种上果树,但父亲想继续种稻谷。
父亲出生于重庆云阳,年轻的时候是走南闯北的弹花匠,去过许多城市,也到过乡野。后来他到鄂西农村弹棉被,喜欢上这片丘陵地带,在我三岁的时候,全家迁徙于此。
起先住在小山顶,山下有四亩水田。
每每割完稻谷,捆成一捆,父亲便拿着钎担挑回家。这两百多米的上坡,一场秋收下来,父亲需要攀爬近百次。
有回给田里的母亲送水,回来时我走在父亲前面,他挑着一百多斤的草头(连着桔杆的稻穗)步履轻盈,很快便超越我,嘴里还哼着听不清的歌谣。
回到家我气喘吁吁,父亲把草头整齐地码放在一起,用肩上的毛巾擦试额头的汗水,笑着说,“儿子,给爸爸倒杯水来。”
后来父亲买了山下一位老人的房子,田随房走,他名下的十多亩水田也归了我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不像如今靠房地产和企业产生税收,而是农业支撑财政。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国家税收),还要交地方政府的提留。曾经家里卖了一万斤稻谷,时价7角每斤,挣了7000,但提留交了3800。
有的水田土质沙化、距离河沟较远,由于无法灌溉导致秕谷(米粒不饱满的稻谷)众多,俗称“望天田”。村民们不愿意种,到头来白忙活不说,还有可能亏本。村民上报给村里,只要不种就不用交提留。
水田一年不种就荒草成片,还长出手腕粗的小树。
附近的几块水田,父亲看着舍不得,拿着镰刀花了好几天把树木和杂草砍伐干净;买来抽水机和数百米的塑料管灌溉,把干硬板结的泥土泡软;然后耕田,赶糙数遍;最后插上秧苗。
这几块水田隔上三五天必须抽水,但往往供应不足,后来田里长满杂草,父亲和母亲又下田去拔除。虽然小心呵护,但还是有很多秕谷。
由于多了四亩水田,那年稻谷比往年多了2000斤,但除去提留还亏本。父亲本以为种的是荒田,不用交提留,但村里的干部说,“你种了国家的土地,不交粮食像话吗?”
父亲听完欲言又止。
第二年母亲反对父亲再种这几块水田,但父亲不听劝,一个人默默地抽水、耕田。母亲拗不过父亲,只好又跟着插秧。
这几块水田在父亲的拾掇下逐年增产,虽然不亏本,但相当于白干。直到几年后政府取消提留,再过两年国家还补贴粮食款。
这时村里一户人家眼红,叫父亲偿还当年他嫌弃的水田,父亲不答应,这户人家耍赖,抢先在田里种上玉米。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么好的一块水田又被糟践了。”
02
水稻种植过程复杂,不仅劳动强度大,还需倾注大量心血。
每年四月初父亲买来谷种,拆开包装倒进蛇皮袋子,然后放进围满旧棉袄破衣服的箩筐中,保存温度。
种子发芽期间,父亲经常睡不好觉,每隔三四个小时要揭开查看,并且需要温水喷洒,这样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并且均匀淋洒谷种。
父亲必须用手感觉谷种的温度,因为温度低了发不出芽,温度高了又热死芽苗。记得有一次父亲睡过头,第二天发现芽苗全被烫死,他只好又去粮站重新买种子,但因为晚几天,丧失最有利的气候条件,稻谷减产。
在等种子发芽的同时,父亲还要整理秧田。
首先抽水浸泡田地,稍后耕田,为了使稀泥细软,把一些杂物赶出去,父亲需要用梨耙一遍又一遍在田里赶糙,然后整成一垄一垄,最后把发芽的种子撒播在此。
农村现在也有抛秧,可以节省一道插秧的工序,省下不少劳力,但抛秧容易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
秧苗长成十多公分高的时候,就要开始插秧。
有的地方机械插秧,但我们那儿不行。因为田地分散,并不是一块几十亩的水田,而是由数块一两亩的田地组成;水田里有的地方是泥潭,稍有不慎牛都陷进去爬不起来,别说四个轮子的机械。
插秧需要农民一根一根地握着秧脚插入稀泥中,此项工作最熬人,猫着腰不说,往往双脚被肥料水泡肿。
插秧完成,农民最担心的便是水源。
水田旁本来有一条小河,但是小河的源头水库被村里承包给私人养鱼。所以不管多干旱,水库都不会放水,而河中早已杂草成片,只有一股涓涓细流。父亲不得不在河中挖出一个水潭,方便放入抽水电动机。
以前农村偷盗成风,电动机虽然只有四五百块钱,但我家有一年连续被偷两个。父亲再也不敢大意,晚上抽水必定会一直守着电动机,还要时刻注意小河里是否还有水,没水了电动机就干烧,很容易坏掉。水田灌溉完成,父亲把电动机背回家,才能安心睡觉。
稻谷长出一定高度,父亲和母亲就要进入稻田拔稗子。它和稻谷争养分和空间,往往比稻谷长得还高。有一年父亲拔稗子不知被什么蛇咬伤,腿瞬间肿胀,去医院住院半个月才康复。
离稻谷收割半个月左右时,父亲会挖开水沟的口子,让水流出去,此时不再需要水,只要安静地等待成熟。
父亲这时喜欢背着手,在围着长满稻谷的田梗上转悠,有时会拿株稻穗看看是否染上虫害。
晚上,父亲会任意摘十株稻穗带回来,叫我数数每株稻穗的谷粒。我数一遍后,父亲不相信又数一遍,直到双方数字吻合才肯罢休。数完谷粒,父亲会得出结论:“看来今年应该不会减产。”
这是全家最愿意听到的话。如果父亲沉默不言,肯定今年稻谷收成不如去年。
稻谷成熟后,以前是人力用镰刀收割,用稻草编成的绳索捆成一捆,纤担插上挑回家,铺满稻场,父亲牵着牛拖着石滚碾压,使稻谷脱壳。最后父亲还需要扬谷,使一些掺杂在谷粒中的桔杆和杂质通过风力剔除出来。
后来出现收割机,每亩价格70元,这为父亲节省了不少体力,但父亲总是抱怨收割机漏掉粮食,父亲亦步亦趋跟着机械,生怕收割得不干净,叫司机慢点开。
九十年代末期,鄂西农村开始流行养殖鱼类。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户把稻田推掉,挖出十亩八亩的鱼池,只留下一两亩水田种植稻谷作为口粮。那时鱼类价格高昂,养殖鱼类的农户一年收入至少三万。
那时我叫父亲推鱼池,但父亲不愿意。
也有其他人惦记我家连成片将近二十亩的水田,多次愿意出高价购买。但父亲总是以我和姐姐还小,需要稳定的收入为由推脱。
前几年栽树成风,有许多人把水田推成旱田,栽上柑橘、橙子、桃树、核桃树、观赏树。果农劳动强度相对于种植水稻轻松,而且水果年年涨价,赚得也更多,有的农户二十亩果林,一年收入十万。但这似乎跟父亲也没关系,他依然心安理得地种植水稻。
这些年江城乃至整个鄂省,小龙虾成了夏天最受欢迎的美味,其经济价值也水涨船高。村里一位有钱人,想在我家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到时候赚钱和父亲平分。
父亲气哼哼地回绝:“我好好的稻田给你养龙虾?龙虾到处打洞,到时候肯定种不了稻谷,那田不是毁了吗?”
父亲总守着他那将近二十亩的水田过日子,但种植水稻并没有让他富裕。
很多村里人靠养鱼、栽树,在城里买了房,有了小汽车,正式步入小康生活。而父亲作为村里的“产粮大户”,年收成近两万斤稻谷,卖不到三万块钱。去掉种子、请人插秧、化肥、抽水的电动机、电费、机械收割等等,净收入也就一万块钱左右。这是父亲和母亲两人四个多月费心费力的全部收入。
如果完全靠卖的稻谷生活,我家肯定入不敷出。父亲为此每年收完稻谷就出门打零工直到过年才回家;等过完年又出去做两三月,春播的时候回家买谷种插秧。
父亲即便是打零工,一天也能挣200,投入和产出也远比种地强,但父亲似乎不考虑这个。
去年有次晚上,我睡得正香,隐隐约约听见客厅一阵窸窸窣窣。打开手机发觉凌晨一点,我小心翼翼地起床,发现父亲正在看电视。
“爸,您怎么还没有睡?”
“我在抽水,河里现在没水了,秧现在正需要水呢。”
“爸,您去睡觉吧,别把身体累坏了。再说就算稻谷丰收,也卖不了几个钱,身体要紧。”
父亲乜斜着我,没有说话。此时我睡意全无,或许是时候和父亲谈谈。
我在客厅坐下,随手关掉播放着抗日神剧的电视:“爸,要不把稻谷收起来后,我们也把田推了吧?我看了一下至少可以推成二十亩地。种上任何果树苗,三年后就可以挂果。到时候您和妈也可以轻松一些,毕竟您也快六十岁了,您得为晚年着想。”
父亲沉默着不说话。
我继续说:“爸,您天天看新闻联播。不管中央还是地方上,都提倡和鼓励农民发展新农业。传统农业根本不挣钱,您种了这么多年的水稻,花的心血和劳累比谁都大,但挣的钱还不如人家的零头……”
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枝烟来点燃,或许太急,呛了几口。我给父亲倒了杯水,父亲没接,只是低头不语。
我知道自己没有说服父亲,最后打起了感情牌:“爸,要不您为我推了吧?假如我在城里混不下去,回家您总不能让我种田吧?我又不会弄那玩意儿,栽上橙树也算是对我有份保障。种稻谷现在是既不挣钱,还特别辛苦。”
父亲抬起头来说,“种谷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一个农民,我不种谷子我能干嘛?”
“行行行,您想种就种吧,我也管不了。到时候您老了,干不动了,受苦的还是您自己。”说完我走进卧室,使劲地关上房门。
第二天上午,我没有理会父亲。下午父亲主动和我说话,“儿子,我带你去田里走走吧?”
父亲背着手在田梗转悠,我悻悻然跟在后面,父亲突然说:“我知道你推田是为了我好,我轻松些,也能挣更多的钱。但是你不知道我小时候想吃一碗大米饭可能要等到过年。”
父亲出生于重庆云阳的一个偏远乡村。那里并不是丘陵而是高山,农民的田地本来就少,何况大多在山腰,坡度陡峭,这些田种植稻谷根本不行,只能种一些耐旱作物,比如红薯、土豆、玉米。
父亲排行最小,上面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本来是溺爱的对象,但现实并不允许,饥饿逼迫着所有人。
当时每顿会煮些粥,粥里没有多少米,能清楚地数清碗里有多少颗米粒,就是这样的清粥,也只有当天干了活的人才能享用。父亲当时十岁,算不上真正的劳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伯伯们和姑姑喝粥。
父亲一般只能吃红薯、土豆,并且不多,吃完厚着脸去灶上端伯伯姑姑的,为此父亲挨了不少打。
父亲那时认为能喝上粥就算幸福,吃大米饭更不可能,只有家里来了贵宾或者过年才能吃上。
后来伯伯们和姑姑带着父亲来到山下河边的水坝,坝堤上有一块一分多的水田(一亩面积660平方米,一亩十分),吃的米饭正是来自于这块水田。
当时没有抽水电动机,他们只能一担一担地挑水倒进田里。田地被晒得干裂,往往一桶水倒下去,全从缝里漏了下去。他们一直挑了两天,田里才开始蓄水。父亲年纪小,但为了能喝粥,也挑着小半桶水跟着伯伯们的后面,一天下来父亲的肩膀磨掉几层皮。
耕田撒种后,如果不下雨,每隔一周或十天全家又要出动挑水。
粮食后来收割不到一百斤,打完米后也就六十斤左右,这是七口人一年的米饭。
那时父亲的梦想就是种上几亩稻田,顿顿吃大米饭。
父亲讲完,我沉思良久。抬起头来看见父亲背着手,走在前面,突然发现,他比我厉害得多,他实现且坚守了自己的梦想。
想看更多的真实职业故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真实职业故事(ID:zhiyegushi),365行职业情感倾述;
我有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经济好的话,可以把田地集中起来承包给个人,就是,一个人包几千亩,几百亩。这个东北那边很多,我们这在慢慢做。但是前提是解放后的劳动力要有比较高,比较稳定的收入。不然一旦经济不好,那么多人吃不上饭是个大问题,以往经济不好,还能回家种地,最起码饿不着,如果没有地,就失去了缓冲。刚刚和家里通了电话,顺便问了妈妈橘子果肉是卖多少钱,5分/斤
——————————————————————
原答案:
我家乡农民种的农作物主要是橘子。我家也是。
前几天我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今年没有人来村子里收橘子了(我们家那边橘子成熟之后,大家会先把橘子放在家里,等到一定时间就会有人来村子里收橘子),大家现在都在剥橘子,果肉有人收,果皮晒干了之后也有人收,但是价格估计会很低很低,低到不可想象,我只是说了句还好我们家橘子少(即使少,要剥完的话也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
小的时候,一年有三个长假,五一,十一,还有应该是农村学校特有的农忙假吧,放一周。农民真的是太辛苦了,就种橘子来说,一年的劳作包括但不限于:春天要除草,治虫,摘小橘子(在橘子还很小没长大的时候摘除,防止一棵橘树长太多橘子影响第二年收成),剪枝,秋天橘子成熟了要剪橘子,过一遍药水,每个橘子要包装起来。这些都是非常耗时间的。农忙假就是秋收的时候,大约10-11月份的假期。放假之后我就会帮家里面剪橘子,忙一周,光秋收阶段剪橘子还有包装橘子,我们家全家人都要马不停蹄地至少忙2个月时间或许还不止。忙完这一切之后,第二年春天就等着老板们来村子里收橘子,如果年份好,价格高,那村民们自己会比较开心,年份不好的时候,价格低,称斤的时候也会缺斤少两,卖橘子所有的收入都不比买农药化肥之类的多多少。再差一些的年份,橘子可能会低到一两毛一斤,劳作了一整年的收入都抵不上在农作物上的支出。印象中有一年,有新闻报道说那个地区的橘子剥开有虫子,那一年橘子就卖不出去,价格低到令人发指。
农民真的是很辛苦很可怜,一年劳作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挣到钱。很心疼他们。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农广天地”告诉我们,农民想要增收,靠山,就要种山货、养蛇、养纯天然有机猪,顺便搞旅游;靠海,就要养鱼养虾养螃蟹,顺便搞旅游和垂钓;靠着城市,就要种草莓、蓝莓养带刺的豪猪(用来吃肉),顺便搞搞采摘农家乐什么的…
那么问题来了,上哪去找又有闲又有钱、上山下海、又是采摘又是垂钓的人呢?好像只能从城市里找,那么怎么能让城里人又有闲心又有闲钱往乡下跑呢?那就得让城市繁荣富强起来,那么怎么让城市繁荣富强起来呢?那就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如大飞机小芯片什么的。所以说,城市的产业升级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农村能不能发展起来…
未来的农民,就是农业工人。粮食不能自己留种,而是要到转基因种子公司买种子。土地就是他们的车间。
大量的农民都进了城,有的干些小生意,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有的进城务工,每天大巴车接送,成了工人阶级。
他们的子女,上了中专,大专,大学。再也没回农村,而是留在了大城市。去了互联网,房地产等产业,成了新城市中产。还有的考了公务员。他们的父母,最后被他们接到了大城市里。他们的父母老了,想要回农村也回不去了。那个人脉圈子没有了,就只好天天守着家,帮他们忙碌的子女带孙子。
还有些留在农村的,但很少了。有些特色农业的地方,搞了农家乐旅游,叫城里人来体验农民的日子。也有些地方,比如大城市近郊,搞蔬菜的搞蔬菜,养猪的养猪,种水果的种水果,养奶牛的养奶牛,有了合作社,等着城市来的经销商包括大超市来收购他们的产品。
也有些农民在等着拆迁,什么也不干。大楼都修到地平线上了,拆迁百万的算盘就停不下了。近郊的农民,拆一个,开宝马,没拆的,还是电动三轮。
也有些没拆迁的戏,也不愿出来到城市,就天天赌钱啊,买啊。等着中央的扶贫项目啊,比如光伏发电什么的,搞几个电池板放屋顶上,天天吃电费的利息。反正还是有政府兜底,政府为完成扶贫指标,还得给他送钱来。不然呢?这可以上访。
今后就没农民了。
当代马克思:eziv587
不知道未来中国农民会是什么样的,但可以聊聊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家往上捯两代就是纯粹的农民,现在农民亲戚也很多,就他们的现状看来,我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村子会消亡,农民会消失。
村子里的绝大部分人都在外打工,受过教育的(85-90婴儿潮这一波)在一线城市当脑力民工,照现在的房价来看,男性举家之力也不可能付得起首付,这一枝大概率会因为绝嗣而消亡;女性也普遍高不成低不就,把未来寄托在嫁个一线土著或者凤凰男身上,但往往难以如愿,逐渐变成大龄剩女。头几年回老家,老人们说的最多的是谁家的女儿在哪工作,一个月挣多少钱,我爸还经常拿这个来讽刺我。这两年,话锋一变,都成了谁家的女儿在大城市三十多了还找不着对象,让人发愁。
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有很多在国外当劳工,父子齐上阵给儿子挣老婆本儿。但现实是村子里的女性越来越少,结婚费用越来越高,在一个当地工资只有一千多块的村子,最寒碜的人家结个婚需要60万(彩礼、房子、车子、婚庆)。许多父子累死累活挣了几十万,回来翻盖房子准备娶媳妇儿,结果现在流行买镇里的楼房,钱不够,老子再背巨额外债,帮儿子讨了媳妇儿,然后马不停蹄地生娃,生完娃又马不停蹄地再出去打工还债,村里常驻人口越来越少,农民正在逐渐消失。
我妈有时候跟我说,老家谁谁谁家娶了个媳妇,又黑又胖又丑,真不知道怎么想的。我说,就这还得60万呢,你有吗?你都没有60万,还嫌人家娶的老婆丑。我妈说哪怕我不娶老婆,也不能娶那样的......
村里每人七分地,种地基本没啥收入,所以大部分人就只种自家吃的,吃不了就干脆抛荒。副业也搞不起来,我大姨夫剃头的,村里人都没了,剃谁的头。倒是那些“温州发廊”什么的生意慢慢变好。
城镇化还在进行,城市还在扩张,村里的去镇里买房,镇里的去市里买房,这在我们那儿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土地被不断征用,先是南水北调工程,然后又是区政府征地盖办公楼(好大一片),村子也在逐渐消亡。
村子和农民的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逐渐消失的农民看不到未来。
—————————————————
评论里有歌颂农村生活好的,好的当然有,比如华西村、南街村。答主以前在成都上学的时候,也感觉周边的小镇、农村生活惬意。但大多数地区的农民真的很惨。
以下网上找来的河南省种地收益,虽然数据是2011年的,但还是能给大家一些关于种地收益的概念。
河南老家种地成本和收入(来自天涯社区:流浪不等寒酸)
一,肥料:
1,化肥:(小麦)包括秋天播种和春天施肥.我家有6亩地6亩X55元=330元
2,磷肥:(小麦)播种时撒在地里的.6亩X28=168元
3,积肥:(自己家或买别人的鸡粪)需要运到地里 6亩X25=150元
4,尿素:生长期尿素施肥(基本上一袋够了,100多现在估计买不到了 6亩X23=138元
5,秸竿还田:(有专门的粉碎机)6亩X15=90元
小计:876元,每亩每年用肥料146元
二,种子:
1,小麦种子:一亩大概15斤左右6亩X15=90元
2,小麦播种:现在都是找大型播种机6亩X25=150元
3,玉米种子:6亩X25=150元
4,玉米播种(自己找人帮忙播种,不过要管饭)2餐X70=140元,喝啤酒
5,浸种:防止生虫6亩X5=30元,农药价钱,
小计:560元,每亩每年用种子93元(含部分工费)
三,翻地(耕地)
1,秋天小麦耕地(有专门大型翻地机的)6亩X45=270元
2,小麦平整:(垄地,搞成一畦的)6亩X20=120元
3,玉米地,不用耕地,自己田间管理
小计:390元,每亩每年65元(含部分工费)
四,浇水
1,小麦:耕地前,浇水一次,春天开春一次,生长期一次,收割前一次,看天气情况可省一次
6亩X4次X15=360元
2,玉米:生长期一次到2次水,河南的夏末,雨水比较多,不然要多浇水6亩X2次X15=180元
小计:540元,每亩每年90元(含部分工费)
四,杀虫锄草
1,小麦喷药:每茬小麦,至少2次,春天生长期和晚期出穗6亩X2次X6=72元
2,玉米喷药:至少2次 6亩X2次X6=72元
3,打锄草剂:小麦和玉米 6亩X2次X10=120元
小计:254元,每亩每年44元(含部分工费)
五,收割和晾晒
1,小麦(大型收割机)6亩X50=300元
2小麦粮食运输和晾晒(自家车油钱)6亩X12=72元
3,装袋,编织代一元一个,不过,我们把用过的化肥袋留着用,偶尔买一些30元,
4,玉米收割(自己找亲戚)管饭次数2餐X70=140元,喝啤酒
5,打玉米籽,晾晒(专门打玉米机)不用请人6亩X15=90元
小计:632元,每亩每年105元(含部分工费)
六,农机器具磨损,折旧
1,农用车:运输粮食,几乎家家必须,10年折旧期4000除以10=400元
2,车辆修理养护,换机油,修理等 每年120元
3,交通工具,10年折旧期,电单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约3000元除以=300元,我家几乎2年就换一个单车,3-5年一部
电单车.
4,浇水用水泵:800元一套,5年折旧期,一年160元
5浇水用水带:长长的塑料带,用来运送水,一套50米大概300元,3年一换,每年100元.
6,其他工具:镰刀,小播种器具,铁锹,锄头,铲子,平整地用的系列工具,塑料布(盖粮食) ,粮食囤
等等,这些东西,很多是很容易坏的,基本上用一两年就要添新的,500一套,折旧5年
一年100元,很多时候零零碎碎,买的,根本100一年不够.
小计:1180元,每亩每年197元(其实过去十年来,我家买过的工具车辆几乎有1万5)
七,其他
1,人工(回家收秋收麦路费):基本上,自己家的人,不算人工,但是每次收割和播种,都要从外地赶回家,要路费
每年回家2次路费:2X400=800元/年,我们家的人一般到天津唐山北京等地打工,
2,国家现在免除农业税,值得广大农民开心,
小计:800元/年每亩每年133元
我家6亩地成本总计:5232元/年,平均每亩成本872元,这些数据不含人工,不含伙食费,不含住宿及住宅修缮费,不含工伤,几乎没养老保险,几乎没有任何补贴,不含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减产,不含土地贫瘠造成的减产,不含靠近住宅区,靠近马路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减产.多年以来,肥料,收割,翻地的成本逐年上涨,而,粮食价格,从2000年开始,小麦的价格几乎没动,玉米的价格上涨30%左右,而,我们常用的日用品,食油,蔬菜,肉类,价格几乎是当初的几倍,农民,越来越脱离土地带来的收益,好象,出去打工才是主业,种粮食成了副业,
八,粮食收入:按照目前的产量,小麦亩产900斤,市场价0.96元/斤=864元/亩6亩共计5184 元,玉米亩产1000斤,1.05元/斤,1050元,6亩功绩:6300元.合计6亩收入11484元/年
1914元/亩收入,减去成本,11484-5232=6252元,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粮食卖掉,每年可以卖掉纯剩下5700元左右.每亩可以收入950块左右,这和我自己家这几年的粮食收入相吻合.这是一家7口人一年的经济来源,当然,不出去打工,根本,不够的.
目前农村沉淀了大量农民资产,许多农民工一生的收入都投入到家乡建房。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将有相当多的中老年农民在未来二十三十年内会返回农村养老,他们不会轻易抛弃这些。农村将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功能而非经济功能。
农村未来二三十年,很可能不是什么大发展,没有什么高科技,而是伴随这些老人的死去而死去。
下一个时期,随着老人的死去,年轻人不再适应农村生活,空心村将成为绝大多数。
由于小农经济注定被淘汰,而现有分散的土地产权无法支撑现代农业,普通农民是无法利用现有土地致富的,所以农村的闲置资产很可能被年轻农民以租赁甚至销售的形式抛弃。资本将进入农村收割土地、山林、河湖。可能这个时候农村将会焕发新的生机,但此刻的农村已大多不是原生农民的农村了。
此刻的农民很可能包含一部分类似现在村霸的留守者,他们将充当资本的先锋、代理人,很可能双手占满血污。其中的佼佼者可能利用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翻身成为原生的大农场主。
那些抛弃农村的年轻农民,大多将成为小镇、三四十八线城市的市民,从事低端产业,最终随着小城的衰败迁徙。其中的佼佼者将停留在大城市,或成为中产,并期望下一代继续上升。
没想到这么多人看。补充一点疏漏的地方:
疏漏了一点,就是城市周边农村,尤其是各大型城市。
未来城市周边的农村很可能是另一种样子。会如国家鼓励的那样,通过发展农村旅游、生产高附加值、高实效性的农产品(如生鲜、有机蔬菜)保持一定程度的繁荣。
并且会吸收一部分城市人口回迁农村。很可能成为一种农村城市二元结合的状态。大白话就是成为连接各城市群的大郊区。
但这个范围不会太大。
看了评论,我觉得还是要补充几点:
1.未来不是极度悲观的。农民放弃土地应该是一本经济账。有人放弃农村户口,有人把田租掉,有人卖田,都是因为这样更划算,所以不存在药丸。
2.没丸哪来的双手血污?因为农村现在就是强权说得算,未来农村由于年轻人进一步减少,人口密度进一步下降,留守老弱将更容易受到暴力的掠夺。现在农村治安已然成为大问题,我很担心未来农村成为法治的荒漠。想想你家老人住在农村被人威胁诱骗,你远隔千里却无能为力,真是很凄凉。
3.关于土地流转甚至售卖。我强调下,这个时间点是二三十年后,而且我原话是“租赁”,“甚至”,“销售”土地。我认为主要是租赁承包。“甚至销售”的意思是我觉得国家土地政策在未来是有可能走上自由买卖的路子的,但是应该不会改变土地用途。而且现在农村土地管理混乱,村民私自买卖田土用作建房已然正在发生,只是不受法律保护罢了。
5月18日更新。
家父以前是庄稼兵,也就是东北垦荒的兵。去年曾重游故地,发现原来已经裁掉的部队资产已承包给了公司(暂用“承包”二字,具体怎么运作我也不清楚)。公司由留守退役军干部组建,无行政级别,企业身份,自负盈亏。公司早已现代化(80年代末就已机械化,我还记得小时在农机修理厂玩,到处是大机器),有自己的小飞机,效益不错。
我想,也许未来的农村也会是这样,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运作,农民分成。
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中,那些有地“农民”(姑且还算农民吧)岂不是变成了腐朽的食利阶层?在造福贫困人口的同时,会不会产生一批不事生产的青壮年?政策制定者会允许吗?
其实过去很长时间以及未来很长时间都有这么一个趋势。
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部分发达地区以外,大部分都地区的农民无非三条路,少部分留守,更少部分通过读书(主要途径)和其它途径在各类城市扎根,成长为中产阶级或者准中产阶级。大部分出外打工成为城市有依附者,做着类似工业集中区工人、各类服务业最基层员工、小商小贩等工作,绝大部分沦为夹心蛋糕,农村已经回不去,不想回也无法谋生,城市无法扎根,只能做依附者,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坚持到退休,大部分人还得回农村。
经过半年的行政诉讼我们胜诉了,开心的要死,但是今天,镇政府给了我们一个不予赔偿决定书,刹那间觉得自己像个跳梁小丑,撼不动那些大树。漫长的诉讼期自己诉讼费精品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真想知道我们这样的小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以下为原答案
我家祖辈都是农民,我思考了一下现状,想认真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家有6亩8分地,从我记事起就是种蔬菜,玉米,再也没有种过其他。一年靠种地可能只有不到2万左右的收入,我家如此,村里的人也是如此,是的这个是个贫穷的小山村。我记得在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还是贫困村,还在拿着救济。是的,这个收入情况导致这个村里的人普遍文化素质都不高只知道卖苦力赚钱。我想这是大多数农民的现状。
至于未来?中国农民没有未来,这个思想可能比较悲观,但是确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为什么没有?因为在去年我们村里引来了一个项目天猫小镇,据说是马云投资的。知道这个消息村里的人很开心,因为这些农作物可以当做土特产卖个旅游的人了,终于不用靠卖苦力赚钱了。但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开发商看中了我家门口3亩2分地,想在上面建房,村委会因为利益开始多次到我家跟父母进行协商。父母因为给的钱太少不同意出租。意向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村委会强占了这块地。父母都是老实人,我们上访,找国土局,找农经站,找派出所。没人管,互相推诿。是的作为农民能有什么未来?保护不了自己的土地,无处伸冤,没有赔偿。年近60的父母连地都没得种,社保?不存在的,农民哪有上社保的。是的年近60的父母没了收入所有收入都来源于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开发商占地可以不用走农转建的手续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访也不管用了,互相包庇,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这么大胆的侵犯农民利益,不把人当人看了。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农民有没有未来,我只知道我们村的农民没有未来。对了,我在北京首都,天子脚下
就中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农民做人都难。。。
会活着,依靠“商业化”而活着。
这张照片中所有人员均为农民,箭头所指蓝胖子为龙牙本人,红圈为该村年轻一代农民的代表。
蓝胖子在该村承包了382亩土地,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这个村子位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101省道旁边,去往日喀则珠穆朗玛峰、阿里冈仁波齐、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等地旅游的游客必须经过该村子。日均20座以上旅游车经过数量在800台以上,这算成旅游人次不低于16000人。长期以来,空有游客经过却没办法留下消费,村子里的人都跑到拉萨打工补贴家用。
蓝胖子准备在这个地块建设一个旅游服务区,一片农业温室大棚。
蓝胖子的赢利点主要在于:
1、旅游服务收入。
蓝胖子准备首先修一个厕所,一个干净卫生可以洗手的厕所,并以此为基础发展餐饮与购物、旅游用品出租。
很多人到西藏旅游,首先表示最痛苦的就是膀胱和肺。膀胱主要是憋的,肺不但要缺氧,还要忍受各种旱厕所的不明气体味道。龙牙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先把厕所建起来,有蹲便、坐便,能冲水,能洗手,看不到排泄物,这样就会有人气。
然后,您好不容易放空了膀胱,一身轻松,顺便吃个午饭呗?旁边有洗好切好的水果,不买点带上?零食瓜子口香糖?
最后,您看到有出租充电式制氧机的,晚上宾馆充电两小时,全天有氧气供应,妈妈再也不担心你上珠峰大本营高反了。
2、农业收入。
农业和旅游服务是互补的,吃自产菜,卖自产水果,省不少钱。
附近还有两个国家级新开发区:贡嘎机场空港新区和雅鲁藏布江江北新区,就近供应,直销配送,能省不少钱。
红圈非常支持蓝胖子在此投资,并且有明确的利益共享计划。
红圈表示只要蓝胖子的园区建起来,他愿意组织村民提供旅游项目,愿意组织村民参与园区劳动。
红圈的赢利点主要也是两点:
1、旅游项目收入。
红圈准备组织村民弄一批藏族特色旅游项目,比如歌舞表演、藏民家访、牛皮筏子漂流。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组织几个大老爷们、小姑娘,搞点歌舞表演是没问题的。
藏族人民表示欢迎任何游客来家里坐坐,酥油茶管够,各种民俗表演都有,只要给钱。
藏族人民表示你们汉族人真是没见识的渣渣,牛皮做船有什么稀奇的,祖祖辈辈都有牛皮筏子,想去雅鲁藏布江漂流,没问题的。
反正小钱钱,真心甜,小钱钱拿来,美好回忆带走。
2、就近务工收入。
交通费也是钱,能够在自己村子打工,干嘛跑到拉萨去呢?
红圈表示,蓝胖子在人力资源够用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雇佣本地人。本地人保证积极参与劳动,学习农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蓝胖子应当保证同工同酬,保证对农业技术不能藏着掖着。
基于以上共同利益需求,红蓝双方达成协议:
红方组织本地旅游项目并负责管理,独立运营,蓝方不干涉不参与,只提供稳定客流;
蓝方组织旅游服务区建设并负责管理,独立运营,红方不干涉不参与,但享有优先客流权;
红方组织本地村民参与园区劳动,负责劳动质量,保证劳动效果;
蓝方拓展市场、提供新技术,独立经营并且仅支付劳动报酬。
红蓝双方就其它问题进行了交流,确保不出现“脸上笑嘻嘻、心里MMP”的情况。然后就是喝青稞酒,拍照完事儿。
中国农民正在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接受市场经济商业化,基于市场决定自己的经营模式。
死守土地当然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问题不光是你们城里人知道,农民看得更清楚。当一个劳动力在土地上获得的报酬,低于他进城务工的收入的时候,放弃土地是自然的选择,不用你去教。
条件合适的地方,农民会开展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经营活动;条件不合适的地方,农民自然会放弃土地进城去。
所以我们看到眼下农民的做法就是,地里随便糊弄点庄稼,拿到国家农业补贴就行。平时都在城里打工,挣钱要紧。
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过渡模式,总要改变的。
土地总有吸引力,种地的人太少了,种地的利益就会自然大于进城务工,农民自然会开始种地。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个问题,问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从业人员过少,人力成本就会上升,劳动力自然会回流。从业人员过多,人力成本太低,甚至不愿意使用机械和自动化,劳动力自然会外流,干别的活儿去。
而市场化、商业化的农民,自己知道怎么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依靠商业化的头脑在农村里活下来。
在某农村待过。
该村是很传统的农村,没有工厂和企业(私人造纸厂和砖厂之类的不算),大家都是务农。这两年,陆续来了承包户,把村里的大多数土地都租下了。
那些承包户种水稻只种一季,割完之后,到秋天会长出稀稀拉拉的稻谷,他们称为“义禾”,村民们通常三五成群去田里割义禾。这种谷子卖得比较贵,因为全程无农药,无化肥。
平常,村民们都闲赋在家,管着屋前屋后几块土地,蔬菜自给自足,米从镇上买。有时,承包户会叫村民帮忙干农活,不过很多人并不会去挣这辛苦钱。
值得一提的是,去干活的人,反而是家里儿女比较争气的,混得比较好的。某些卖女儿的人,则完全闲着。
下大雨时,鱼塘泛起一片白,鱼老板雇了几个人往岸上扔鱼,村民们在岸边捡,这个月大家都吃鱼、卖鱼、鸡鸭也吃鱼。
天气顶好,菜老板的菜疯狂生长,卖不出去,直接回家了。这几个月,大家都吃菜、卖菜,猪也吃菜。
有个承包户种了一片哈密瓜,忽然,不知谁说,瓜老板跟菜老板一样,也回家去了。这个月,大家都吃瓜,卖瓜,猪也吃瓜。瓜农回来一看,遍地狼藉。后续不知。
忽然飘来了一阵浓烟,仔细一看,不知谁烧田(荒芜多年,重新开垦),一不小心,烧到人家屋门口。有人撒腿朝那处屋子走去,意欲通知屋主,却被一帮人拉住,“忒傻,告诉他干啥,他会感激你?”屋主的邻居站在自家楼顶上,看着火苗,隐隐蹙眉,若有所思。
此县有某种经济作物,种在山上、树林里,有些勤快人,挨个山头去采,为了避免被主任看见,都是披星戴月去采的。政府到处挂了横幅,严禁x月前进山采摘,然而,x-1月之前,山上都光秃秃了。有很多人全家出去务工,还有很多人已经懒得挣这辛苦钱了,因此倒也太平。
村民们多半有儿女在外务工,儿女们大多有所回馈。不过,70以上的老人大多还住在土屋里,等着一些富人们过年时救济一二。政府对孤寡老人很好,不仅发钱,还帮忙盖房子,有子女的则一概不管。
村民之间借钱不还;有人强占了十几户人家的土地(当年一人一棵果树,后来树没了);每户邻居都为了土地界限的事不和。
多年前,那里的民风还算较淳朴。当年总听说别处有人交学费前夕,爸妈准备卖牛,结果牛被毒死。这类事情在那儿倒是没发生过。
先做一句话答案,留着以后慢慢答。
中国农民将再次回归从“小企业主”到“微型企业主”再到“自雇商人它雇劳动力”的原始经济身份,从过去单纯的“劳动力”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经营者”。
大家谈农村的明天,好多还是就农村目前有的产业、资源发展逻辑而谈农村。然而资源和产业能代表农村吗?以前或许可以,以后恐怕就未必。
未来最能代表农村的是什么?一个是作为环境的乡村,一个是生活在环境里的人。
随着通讯、物流、交通、互联网的发展,区位的重要性在发生着变化,乡村作为城市的附庸的状况也必将变化。未来人们选择生活在农村,不见得是因为那里有就业机会(这是现在的逻辑,是现在都市人的焦虑),而极有可能是因为那里有生活。同样,选择在城市里,也是因为喜欢城市里的生活。而不只是这资源、那资源什么的。这种商业化的思维,不可能永远维持其对人类生活的暴政。
生活不止是就业和消费,而应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有暇去思考越来越多就业和消费之外的事情。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农村才是对头的,而不是鼠目寸光或者破罐破摔。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凯鹅
农村未来会越来越好看美国。
等农村人口密度低到农民可以当农场主的时候,他们就爽了。
但在这之前,谁引进大规模机械化谁就是失地农民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