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频道总站
首页资讯主页 玩具批发 批发市场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2019-07-12 18:08:48  浏览量:3860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我觉得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正面(正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样的一个事,明明可以正面教育孩子,他偏不,他就非得给孩子添堵。你心情不好了苦大仇深了我就开心了。就连一顿饭都不放过孩子。


你说你出来吃饭,就不能让孩子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吃么,钱也花了心情也不好了,你图什么?你想让孩子回答你什么,爸那咱别吃了,省钱吧。你就满意了?然后虚伪的来一句,没事儿子你吃吧。(那你tm废那么多话干嘛??)


每次我们带我闺女出去玩,都是玩完了回来问她,好玩吗?好玩。我们能负担你出来玩的前提是你爸妈都有不错的工作不错的收入,所以你以后想玩的开心的前提也是要好好学习,这样才会有好的工作,有钱有闲才能玩,懂了吧?懂了咱就看书去吧。(懂个p,这逻辑链对于一个三岁娃来说太长了。)


====================


再多说两句吧。很多家长都有这个问题,明明付出了,还不落好,为什么?嘴太碎。比如一边帮你干活一边叨叨我付出这么多,头疼腰疼腿疼。一边出钱买房一边叨叨我付出这么多,要去睡马路了。大多数正常的子女(排除那一小撮真没什么良心的)看到家长为自己奉献,还是会非常感恩的。结果你这一叨叨,把子女的感激之情全都叨叨没了,气氛变得尴尬而微妙,出钱出力还不落好,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要付出,就大大方方付出,大家都开心最重要。别嘴上还得占两句便宜找补,让子女觉得欠你的,忒没劲。觉得太贵,别买就是了。


以上用来要求我自己,不对别人的三观和教育模式做任何评判。

好巧,前几天刚刚就我们家是不是很穷跟儿子进行了探讨。起因是儿子近期表现的很懂事,去商场逛逛问他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总说不要。但是能感觉到他在说不的时候其实是很想的。我就直接了当的说,妈妈怎么看你其实是想要?没想到他的眼泪涌出来。我儿子平时的确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但是那天的懂事后面是委屈,我感觉很心疼。细细问他,才知道,原来我老公有几次半开玩笑的告诉他我们家有很多的房贷!我儿子13岁,对这些东西没有概念,那个巨大的数字把他吓到了!在跟我哭诉的时候他表示他要省钱很让我们还房贷!当时我心里很生我老公的气,心疼自己的儿子竟然莫名其妙的就有了这么大的生活压力!然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他提及同学有这个有那个的时候那种隐忍的表情。我知道儿子不是在攀比,而是在心底里的那种失落和自卑!当时我没有说什么,但是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有点严重了。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就有意识的跟他聊买房贷款的问题,我从金融学角度给他解释,银行贷款多,在某些角度来说是个好事,银行肯贷给你说明你有还款能力,只有你有还款能力银行才可能贷给你,爸爸妈妈既然敢贷这么多就说明我们是有能力还的!他明白了之后也很理解,爸爸妈妈的确是很有压力,爸爸妈妈的确也是在很努力的工作。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对压力的感受现在是积极正面的了,而不是只有恐惧和自卑。

不应该。

一辈子替人懂事的小孩永远不会真的开心。

歉疚得想剜肉还母。大人不会明白的。

对小孩子来说,懂事是个特别糟糕的品质,生下来就愧对全世界,活着只是为了谢罪。

“懂事”之于小孩,就像“奉献”之于员工。它只是上位者给的一面锦旗,虚头巴脑,背后是一个接一个破碎的愿望,一桩又一桩不了了之的心事,一次又一次,最后提都不提。

最终连真实的自己都面目模糊。

没有索要幸福的底气。

嗯,什么都不要。欠的能还清就好。

求世界别讨厌自己,别觉得自己忘恩负义。

赚钱后第一次自己去逛超市,揣着自己赚的钱,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明明每一样都想吃,却总是想到“有必要吗?该买吗?是不是太贵了”

一圈逛下来空着手走出了超市,茫然了一会之后,突然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

我从未曾贫穷,却被教成了一个只有吃剩饭玩破烂穿旧衣才能心安理得的……垃圾人。

后来回老家,我妈给我叫了几个菜回家吃,每天嘘寒问暖,让我十分不适应,我勉强问了句是何原因,她告诉我,最近看到了一个特别穷的亲戚的生活方式,看到他家的孩子明明脏兮兮破破烂烂,却从来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大鱼大肉没断过,突然觉得亏待了我。

我愕然,无语,苦笑。

直到今天,我爸给我钱的时候都会念叨半天家里困难云云,我早已知道那不是真话,却只能配合他表演一波,我知道那表演毫无意义,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个长辈多余的教育心,总觉得这里不教育就缺了什么。

当然了,他自己是反应不过来这是多么大的伤害的。

我的立场也不容许我说出最客观直白的结论:

只有贫穷无能的家庭,才需要孩子在花钱上“懂事

如果你的孩子可以用渴望的眼神说出“懂事”的“爸爸我不要”,那一刻,你应该感受到的绝不该是欣慰,恰恰相反,这世界上没有别的事比这更耻辱了。

我至今,不吃任何零食。


评论区有人问我为什么,打了一些字,看着觉得乱,就发在这里了

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金钱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帮父母做事换零花钱之类的活动让其明白得到金钱需要付出;通过帮助计算家庭支出教导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孩子自己搞明白自己想买的东西到底值不值。

错误的方式:通过灌输愧疚和夸张的自轻自贱,让孩子产生劣等感;通过“懂事”这种虚拟的荣誉感,扭曲孩子对于消费的理解,无法正确处理金钱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比如做出为了省一块钱走几公里路的事;通过夸大自己的付出,夸大孩子的索取,使孩子无限看轻自己的价值,如果是女孩,很容易被一些微小的物质诱惑骗走,如果是男的,很容易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人,最后成为舔狗

不管是贫穷的家庭还是富有的家庭,都应该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导孩子。但是贫贱的家庭就很不一样,因为贫贱家庭的家长自觉的把全家都放在了一个无能的立场上,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家庭贫穷的责任,反而将这个责任过度到子女的身上,认为清贫的生活方式是正常,节俭胜过开源,养出来的孩子很难拥有大格局

千!万!不!要!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
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永远不要!

当一个家长对孩子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说:

“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你必须得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


“你看,我赚钱不容易,咱家又这么穷,所以你不能有欲望,你别指望我给你买着买那,别想报这个班报旅那个游咱家没这条件。你能饿不死长到大就不错了!”


“你看,我都已经这么辛苦赚钱了,可是咱家底子就是这么穷,我即使这么努力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你生在这么穷的家庭,这就是你的命,你别责怪我。”


这些潜台词,家长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这里面的情绪孩子完全Get到,而且,孩子会把这些情绪打成一个厚厚的包袱背在身上,这个包袱叫做:【愧疚感】


孩子天然是爱父母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把这种情绪归咎于自己的身上,认为“都是我的错,才害的爸爸妈妈这么痛苦”。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会开始做一件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

比如,当孩子路过学校门口的橱窗,看见一套心仪的芭比娃娃的时候,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芭比娃娃,可是,妈妈说过她赚钱很辛苦,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我不能给妈妈添加压力了。


等她再大一点,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她心里真正想学的是艺术,但是,如果妈妈对她说:“学艺术太不稳定了,还是学会计好,将来进银行工作,这样总归有个铁饭碗。”

那么这时候,这个孩子会在心里说服自己说:“虽然我很想学艺术,可是,妈妈把我养大很不容易,我不应该做让妈妈伤心的事,我还是选择让妈妈高兴的专业吧。

再过两年,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想跟她发生关系,她心里感觉有些抗拒,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就做这件事有点太快了,可她转念又一想:“他平时对我这么好,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如果拒绝了他,他会不会伤心?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她习惯于过度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她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一步一步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控制型的家长。

这些家长用什么来控制孩子呢?用愧疚。

从小在孩子耳边播放这样的背景音乐:“你看我多辛苦,你看我多不容易。父母永远是最爱孩子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爸爸妈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

不断强调自己为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愧疚感中,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在愧疚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根据我从事情绪管理工作这些年观察,这种孩子长大后大体上会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情况,如上文所说,成为一个讨好者。

这类人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又觉得人生没有成就感,每天活在煎熬与纠结中。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讨好伴侣,缺乏自己的底线,容易在感情中吃亏受伤。

另一种情况,则是彻底成为一个叛逆者。

这类人处处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让好好学习,偏不学;父母让好好找个工作,偏不找,或者三天两头换工作,混一天算一天。这类人会在某些方面非常放纵自己,如纵酒,纵性,纵食,过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潜意识是在报复父母。

这两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相反,实质上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

因此,这两种情况的人,要想真正地“站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要去重新认识一遍自己的心理发育过程,重新建立一遍自己的人格。这个过程普通人自己几乎无法完成,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协助。我本人就是从第一种情况里走出来的,这条路我走了7年(在心理老师郝敬红老师的帮助下),才真正完成了自我的重建。

(注:我自己的愧疚感并不是来源于“赚钱辛苦咱家穷”这个点,而是来源于我的原生父母关系不和睦,我的童年里充斥着父母争吵和指责,而孩童会把父母的争吵归咎于“都是我的错”。在父母长达四年闹离婚的日子里,我妈妈一个人照顾我,确实为我付出了很多,同时也确实把她承受不了的那部分负面情绪传导给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循着本能也产生了“妈妈这么痛苦都是我的错”的愧疚感。)

综上所述,我建议父母尽量不要采取“赚钱辛苦,咱家穷”这种表达方式,因为这种表达的副作用太大了,它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愧疚感,让孩子背着重重的包袱行走,它会把孩子小小的自我压垮掉,最终成长为一个压抑自我的讨好者,或放纵自我的叛逆者。


那么有些家长朋友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委屈:“那我不说赚钱辛苦,我说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珍惜金钱,知道生活不易呢?如果我一直不告诉孩子赚钱辛苦,那孩子万一对钱没概念,将来乱挥霍怎么办? ”

接下来,我就要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的解法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接到一位妈妈的咨询,这位妈妈问我:“孩子总是无限度地问我索要玩具,我的经济实在快要承担不了了,该怎么办?”

我反问了她一个问题,我说:“你的底线是什么?”

她停了一下,问我:“什么是底线?”

我说:“底线,就是你承受力的最低限度。比如,你一个月最多花多少钱给孩子买玩具,是你承受力的极限,你能不能说个具体数字给我?”

她想了想,说:“我算了一下,大概一个月拿100元给孩子买玩具是我的极限。”

我说:“很好,那么100元就是你的底线。下次孩子再跟你要玩具的时候,你就这样跟他说

——孩子,妈妈赚的钱是有限的,妈妈一个月可以最多拿出100元给你买玩具,再多的钱妈妈也没有了。妈妈答应你,每个月会专门给你留100元买玩具,至于这100元怎么分配,由你自己来把握。

这,就是我的解决方法——底线法。

底线法最好的一点在于:它真正保护了家长的需求。

家长不是神,家长的赚钱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钱也是有限的。

作为父母,你不需要像一个神一样,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没必要,你也做不到。

你只需搞清楚自己的底线:先留出一大部分钱,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和整个家庭的需求,然后,留出你能承受的一小部分钱,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了保护,父母心理就不会有匮乏感;父母心理没有了匮乏感,自然就不会传给孩子愧疚感。


前些天,有一个找我咨询的女生说:“巴赫老师,我现在考研,要报复习班和租房子,需要跟父母要一大笔钱,可是我心里非常非常害怕开这个口,怎么办?”
我问:“是你爸妈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你考研吗?”

她说:“不是的,我爸妈经济条件还好。可问题是,之前每次他们给了我钱之后,我能从他们的表情和语气里感觉到,他们又为我出了一次血,他们很心疼这个钱。我觉得自己心理压力特别特别大,我很害怕这次自己拿了钱又考不上,万一考不上,父母的钱就白花了。”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女生的父母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提前核对自己的底线。

如果是他的父母此刻就在我面前的话,我依然会让他们核对自己的底线——在不影响你心情的情况下,你最多能为孩子考研付出多少钱?

我建议父母们,千万不要一边拿出一大笔钱支持孩子学习,另一边自己内心又觉得很亏空,很委屈,然后拼命地跟孩子说自己赚钱不易,试图从孩子身上捞回些什么。

你真的不必这么做。

如果你的经济状况真的不那么宽裕,你只需要核对自己的底线,并如实告诉孩子就好,比如:“爸爸的经济能力有限,这次考研爸爸只能给你一半的钱,另一半,要靠你自己想办法去赚了。”

作为孩子,我特别特别希望听到父母如实的表达自己能力有限,我特别特别希望看到父母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样子!

因为,只有爸爸妈妈先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了,大人心里才不会委屈,才不会有不甘心,这样,孩子也不用为大人感到愧疚了!

我们就都自由了,都安生了。

其实,只给孩子一半钱也没关系,他可以开开心心地拿着一半的钱先报一半的复习班,然后一边复习,一边想办法做兼职给自己挣钱,等挣够了再去报另一半的班。

哪怕复习的慢一点,多考一年,也没关系。只要他的心里是清清凉凉的,不背着愧疚感包袱的,那么只要他一步一步地按自己计划去赚钱,去复习,他自然会有考上的时候。

一个人,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他所散发出来的能量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当一个人背着愧疚感面对考试的时候,哪怕他租着最好房子,报着最贵的复习班,可是,他内心深处的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会吞噬他,压垮他,他每向前走一步,耗费的精力可能是别人的好几倍。

而另一个人,他不背任何包袱,一身轻松,哪怕他没钱租房子,就在学校的走廊里就着廊灯复习,哪怕他报不起复习班,自己copy资料自己啃,即便如此,他内心深处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他的注意力就不容易被分散,他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事,一步个脚印的走在自己的节奏里,走着走着,自然就走到了终点,获得了胜利。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背上了愧疚感的包袱,请你马上把它卸下来,把它还给你的父母。

允许父母自己为自己的底线负责,你不必替父母的情绪过度负责,不要让父母的匮乏感污染了你的心理健康。


补充:评论区有朋友问,那么当家长对自己说“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呢?

这里我给一个措辞模板,供大家参考:“爸爸,你知道吗,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心里感觉非常愧疚,我感觉到压力很大。其实,如果你给不了我那么多钱,也没关系的,我不希望你给我一笔你负担不了的钱,然后你自己心里也难受着,这样我也很难受。所以,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具体范围,你最多能给我多少钱?剩下的部分,我自己负责去赚也可以的。我只需一个确定感,你给我一个准话就可以了。”

那么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我用这种方式跟父母沟通了,还是没用,怎么办?

这种情况,说明你的父母目前不具备为自己的底线负责的能力,遇到这种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争取经济独立,拉开和父母的接触面积,通过自己奋斗获得独立,从而早日掌握自己人生的话语权。

【end】

微信公众号关注【巴赫爱喝胡辣汤】,回复【讨好型人格】,即可获得一份我为你准备的讨好型低自尊人格重建自我的急救包。

本文作者巴赫爱喝胡辣汤新书《不做情绪的奴隶》正在京东,淘宝,当当等各大网站持续热卖中,全国新华书店已全线上市。现在就下单,不做情绪的奴隶,成就强大的自己!

戳此链接快速下单:https://item.jd.com/12533816.html?dist=jd

如果反过来呢?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作为子女,如果辛苦工作赚钱给父母买好东西,父母问是不是很贵的时候,大家都会往便宜了说吧?


从来没见过有人给自己妈妈买个LV然后说"妈这个包可贵了,花了我一个月工资呢!"


不都是说"哎呀不贵,才几百"


所以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添堵?


到底是谁的爱更有私心呢?

绝对不要。


我家虽然在包邮区的一个三线地级市,但并不能算穷。家里有个小厂,且我是独生子女。


可是从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妈妈就会向我哭穷:“我们又没钱给你交学费了!”这对年幼的我简直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早慧真是一种折磨,我至今也没有参透妈妈为什么要对我这么说,她知不知道这让我至今都活在极度不安中。


至于题目描述的那个场景,我的妈妈也和我说过,07年她第一次带我去k记,她对我说这是“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考到年级第一的奖励”,还说她为此“存了一个月的钱”,我清晰地记得点了一个蛋挞和一份薯条。妈妈一口都没吃,她就看着我吃,就那么看着。我信以为真,从此不敢对k记m记有任何肖想,哪怕多么渴望,我都不敢表达出一点点的欲望。说来可笑,至今我踏入消费场所,都还会害怕。怎么说呢,只有带足了三倍于想要消费的东西的钱,我才会安心。


还是小时候,10岁的时候,看见妹妹有一个电动的芭比娃娃,我特别喜欢。去超市买东西,看着橱窗里面的芭比娃娃,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和爸爸妈妈说也想要一个,他们同意了,但是条件是“考到三门满分”。那几个月我很乖地学习,然后果然考到了,可是……可是,当我旁敲侧击提醒他们时,他们食言了。


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芭蕾舞,05年到15年,整整十年,每周一节课,一节课160元。他们说,这叫“把钱花在刀刃上”。我虽然很喜欢跳舞,但是每上一次芭蕾课,我都会体验一次罪恶感和自卑。一起学舞蹈的女孩子家境都是非富即贵,她们是真的白天鹅,而我是混迹其中的丑小鸭。而且160元是什么概念啊!对我来说,等于三四顿k记大餐,等于两三个精致的芭比娃娃,等于幼儿园一学期学费的1/7,天啊,多么奢侈啊。


最可怕的莫过于和妈妈要书本费文具费……和他们要钱就好像向他们索命,哪怕只要交20元,我都要忍受一番责怪。甚至初中的时候偷偷买了一支荧光笔,就被我妈痛骂一顿不爱学习。


我小时候一直都很乖很乖,很听话,很体谅爸爸妈妈所谓的“辛苦”,甚至是讨好,是克制天性。可是那骨子里面根植着的自卑的种子,让我现在常常焦虑而夜不能寐,面对困难畏葸不前。


所以当我意识到我家不是那么穷的时候,我感到被欺骗,我感到愤怒。

我开始叛逆。

又很迷茫和缺爱。哪怕别人稍稍关心了我一下,我都会感激涕零,甚至认为自己不配在阳光下面行走,不配拥有温暖和爱。

觉得自己像是阴沟里的鼹鼠,浑身脏水和恶臭,永远只能活在泥土里。





他们不爱我,他们只爱自己和钱。

我觉得我的诞生于人于己都是个错误,我不配呼吸空气,他们不配为人父母。

我12岁开始记账,今年才17岁。等到18岁高考完,我就去兼职赚钱养活自己,现在花他们的钱我会一分不少连本带息地还给他们,连同我的痛苦和我的羁绊。

之后远远地逃离这个城市,逃离家乡,逃离父母和我黑暗的童年。




……………………………………………………………………

我在努力重建我的人格,我读的每一本书,做的每一次决定,都在向小时候那个对妈妈深信不疑而胆小没有安全感的自己宣战。

久病成医,我读了不少心理学论文,我感觉自己在获得新生。

看到别的答主提到了“用愧疚感捆绑孩子”,我觉得在我的原生家庭中体现在我妈妈的幼稚和全能自恋上。她希望用病态共生的关系束缚住我,我爸爸,甚至爷爷。我分析过她的很多行为和语言,都指向了这样的一个内核思想“她觉得她是圣母”,在这样无懈可击的自我洗脑中,让伤害变得肆无忌惮,且打着相同的幌子:这是为了你们好。

她其实也很可怜,她没有了生活,也没有了自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32581/answer/213332526

链接指向的另一个回答,我写到了一些别的黑暗的思想,关于家族,关于人生,关于世界观,从其中写家庭的部分或许可以窥见我不幸的根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了解一下:D)

望博诸君一哂。



微信公众号“凝浓星球”

我的小小宇宙,期待你的到来

(线上钓鱼,愿者上钩)

凝浓星球

小孩子真的很单纯
对金钱方面没有明确的概念

我一二年级的时候
每天零花钱5毛
所以一直觉得钱特别值钱

有天放学
我妈特别严肃的跟我说
完蛋了 我的钱包在买菜时候被偷了
家里所有的钱和钥匙都没了

现在我当然清楚我妈是给我开玩笑
虽然我还是搞不懂这个一点也不好笑的玩笑意义在哪
但当时的我简直是眼前一黑
感觉天都塌了
自己躲到屋子里哭了一晚:
想着家里的东西还够吃几天啊

这个房子是不是也住不成了
我爸回来前我和妈妈会不会饿死啊
我胃口小 可以少吃点 我妈一个大人怎么办啊

我连乞讨的地方都想好了

后来战战兢兢过了几天
发现家里一切照旧
这一段也就迷迷糊糊过去了

只是这件事 当时的那种恐慌
我一直记到现在

可能有些跑题了

现在我的观点是
如果我要生养一个孩子
我一定会提前规划好
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双重准备
既然我要生他 那么为他提供花费就是理所应当的
赚钱难 这是我的问题
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和恐惧

当然这并不表示就要无底线地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这需要你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 关于物质和欲望的教育
就不另说了

这里举一个反例
我妈一个朋友 之前很有钱 过得真的很滋润
对自己的女儿也是完全的富养
导致现在高二的孩子 不知人间疾苦
然而在小孩初二还是初三的时候 他投资失败
穷到只剩一套房和一堆不可能还上的债务

就这样 在小孩高一的时候
他还借了五万块 带小孩出去旅游
又买了个单反
就因为孩子想要

他现在是已经有些抑郁了
毕竟债还不上 压力特别大
但是他的小孩对于他家一点都不清楚
被瞒得死死的
我都跟他说 可以慢慢跟小孩讲了
一点一点透露家里的情况
小孩会好接受一点
不然等到他再也瞒不下去
一下子给小孩摊牌
这个冲击真的很大
当初知道这个消息 我都有些心惊肉跳
更何况是一个保护得这么好的孩子


唉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当家长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的时候

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他还不明白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二、他还分不清“报恩”和“还债”的区别

当你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上的时候

你要知道

此后二十年里你的操劳和付出

这并不是你对他生命的恩赐

而是你享受为人父母的权利的同时应尽的义务


既然决定成为父母

那就要明白

从此 就要再为一个人的生命负责

他的成长 他的教育

在他还没有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前

在他的一切都决定在你手里的时候

这都是你的责任


责任并不是说我给你口吃的喝的

我让你活着就行了

责任是你在决定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要为他或者帮助他解决一切他所遇到的问题


他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

你是他在这个世间唯一信任的人

既然接过了这份信任

就要同时接过这份责任

而并不是怀着一种我赐予了你生命

我对你有天大的恩情的姿态去对待他

有价值的不是生命

有价值的是包含了你二十年悉心呵护的生命


爸爸 你也吃呀

爸爸不饿 你吃吧

我想吃 爸爸肯定想吃 爸爸是想让我多吃一点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挣好多钱

给爸爸买他喜欢吃的东西


这叫报恩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这份东西不是我应得的

这是他给我的 我以后是要还的


这叫还债


报恩和还债的区别是什么

还债的时候

东西就是东西

今天我没有能力 你把这个东西给我了

我以后再把这个东西原模原样的还给你

我还能还给你更多

然后我就能用今天你对我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你

冰冷生硬 毫无感情


报恩的时候

东西不仅仅是东西

你对我的好 你对我的关心呵护都在里边

东西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东西之外的信任和关怀

你给了我 我自然也会给你

温温热热 暖人心窝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和你不亲了的时候

可别骂他白眼狼

人都是交互性动物

你对我怎么样我自然对你怎么样

你对我一副冤家债主的态度

我就不可能把你当亲人

你没教会我去爱

那你也别指望我可以再来爱你


亲情是要用感情去维持的 而不是伦理血缘

很不幸,我就是一个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在我小学升初中那一年,爸妈待的国企破产了,他们“光荣下岗”,从那一年开始,我就无数次的被这种言语洗脑直到现在,而且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

他们上班的时候,每人每个月挣350块钱,是的你没看错,350块钱。

上世纪90年代初,700块对于一个四线城市的三口之家其实不多,但彼时是大锅饭年代,住着福利分房,身边的人也都差不多,在那种环境下人根本就没有任何上进的念头,他们也以为日子大概就会这么一直过下去。

但当他们下岗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也没有积蓄(废话,一个家庭一个月才挣700块能有什么积蓄)。


然后,我妈就郑重其事的跟我说,我们家没有钱,你不要跟其他孩子攀比,你要懂事点。


那时候刚好碰上初中升学考试,本地最好的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中部开始实行私有制并单独招生,在全市范围内考试只招300个人,学费每学期1200。

我从小成绩就还不错,就是那种怎么考都不会掉出班上前十名的那种。

老师就推荐我去考,但我爸妈一听学费,有点迟疑,因为按当时的家庭情况,这是一笔巨款。

而当时我的成绩,已经够去一所公立的市重点了,每学期200学费。

可能他们也不忍心,就跟我说,你要是能考上,就去。

好死不死,我考上了,但我不敢说我想去,因为我知道家里没钱。

最后他们还是送我去了,当时已经离报名只剩几天。


之后他们只能跟亲戚借钱开始做生意,因为如果不出来做事情,根本负担不了我的学费。

但从此我妈开始经常性的跟我念叨我们家欠了谁谁谁多少钱谁谁谁多少钱,我们很苦,你要懂事点,这一念就是十几年。


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被迫懂事了,也变得对钱特别敏感。

初高中读书我没有穿过超过100块的衣服,而我周边的同学都是家里条件不错,但我不能跟他们比

读大学的时候生活费每月600,连买一件美特斯邦威我都舍不得。

不敢买超过100的东西,超过的话会先跟我妈汇报。

当然汇报完的结果就是再听一遍我们家欠了谁多少钱多少钱,我们赚钱很辛苦。

所以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是,我不能买东西,我要省,我要给爸妈考虑,我要懂事。


其实后来家里做生意之后情况已经转好了,也没有再欠钱,但我爸妈不知道是因为惯性还是怎么的,脑海里永远都是“我们仍然很穷”的思维。

家里的亲戚给他们小孩送出国读书,我妈说是因为他们有钱。

我读研的时候想出国交流,我妈说我们家没钱。

我每次买点什么,他们就要问我这多少钱。

他们买点什么,告诉我这是多便宜买来的,多划算。

我在读书的时候,所有要花钱的时间点,都会听他们完整的把欠钱的语录复述一遍。

直到我工作后,我妈跟我说的最多的话还是,省着点,赚钱不如省钱。

但凡听见一件事情要花钱,是绝对要阻挠我去做的。

去哪里玩也是,只要是要花钱的,就说我还不如在家呢。


其实我跟爸妈关系还不错,但是只要一谈到钱,就一定会吵。

我现在也特别反感他们跟我提到钱,一听到就紧张。


粗略算算,我们家现在条件其实还行。

但这种思维,已经是种在骨子里了。


也许对他们来说,这种话说一说就过去了。

但这,就是我的紧箍咒。


工作后我一直很努力,因为我想我自己独立,就能减轻点父母的负担。

我挣了钱,也不敢花,就算每个月能挣不少,还是不敢花。

想着怎么能多攒点,因为我家穷。


我舍不得买我想要的,看见一件好东西就本能的觉得它贵,它不属于我。

我不敢追求梦想,因为我家没那个条件,我们普通人只配好好活着。


我会习惯性的先体谅别人,再考虑自己。

习惯性的不提要求,只去承受。

总是告诉自己要懂事,不可以任性。


我一直想摆脱这种思想,但他们就像幽灵一样缠着我。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觉得,花自己赚的钱,是理所应当的。

我现在终于舍得给自己花钱了,但仍然只是少有的几次。


这样活着真是太累了。


昨天看奇葩说,奶茶说的话很触动我。

“我知道我现在很好很棒,但你们不知道这一路我有多辛苦。

如果能选,我还是选一个美好的童年。”


嗯,如果可以,我也不想这么懂事。


我不怪父母,他们的确能力有限。

但如果可以,能不能请各位做父母的不要把一个包袱太早的放在孩子的肩上。

他们还不够强大。

请给他们一点时间。


胡乱写了一些,不想再往下写了。

回忆起很多,真的太难受了。

现在只希望自己能努力多赚点钱,

不要把这种思维再带给以后的孩子。

也希望自己能慢慢的从内疚的情绪里把自己释放出来。

别。


——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后,他看出勾践本性阴险狭隘,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果断辞去官职,隐居在陶地做起了商人,他自称陶朱公,很快便成为当地大富翁,他的名气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个陶朱公。

被称之为朱公的范蠡,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捉了起来。朱公想救他,于是安排小儿子前往楚国。他给小儿子的公关活动费用是一千镒黄金,装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车拉。正当小儿子要出发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他坚决要求前去,可是朱公并没有答应。他的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做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子。”

说罢就要自杀。

朱公的妻子替大儿子求情:“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该怎么办?”

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

朱公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去找一个旧日好友庄生。他嘱咐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处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这个长子去了,可是他却瞒着父亲私自又带走几百镒黄金。

大儿子走后,范蠡叹息说:“如果小儿子前去,二儿子还有救。大儿子前往,二儿子就凶多吉少了。”

朱大公子到了楚国,打听到这个庄生住在靠近楚国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却看到,门外的野草已经遮蔽了道路门户,实实在在一户贫穷人家。尽管如此,朱大公子还是按照父亲所说,把信交给庄生,并留下了千金。

庄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对大公子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

朱大公子离开庄生的家,也没有再来探望,但是却并没有离开楚国。他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一个主事的达官贵人。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在楚国却很有名,从楚王以下,没有人不尊封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信用。换一种说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误会,以为这是拒绝替人办事。收下了,可以让朱公子放心。所以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诉别人一样,千万不能动用。”

然而朱大公子不理解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达官贵人。

这一天,庄生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进宫面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非常尊重信任庄生,赶紧问:“现在该怎么办?”

庄生说:“只有做德义之事,才可以避免灾祸。”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一定照办。”于是派人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消息传出,朱大公子找的那个楚国高官告诉他:“我王将要实行大赦。”朱大公子问:“怎么见得呢?”大官说:“每当王上要大赦时,常常先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昨天晚上,我王已经派人查封了。”

朱大公子以为,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释放,一千镒黄金等于是白白送给了庄生,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

于是他去见庄生。

庄生见到朱大公子非常吃惊,问道:“你还没有离开楚国吗?”

朱大公子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楚国。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今天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门的意思,说:“你的黄金都在那个房间里,你自己去取吧。”朱大公子真的入室,取走了黄金,他离开庄生家,还暗自庆幸黄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庄生感觉到被羞辱。他没想到被小儿辈鄙视。

于是他再一次进宫,对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星宿的事情,您说想用德义之事来汇报,现在,我在外边听路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人才实行大赦,只不过是因为朱公子才实行的大赦。”

楚王一听,大怒,说:“我虽然无德,又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

于是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

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后的第二天,才下达大赦令。

最后,朱大公子只能是带着弟弟的尸体离开了楚国。

家人都不明白范蠡为什么能未卜先知,范蠡说,因为长子是在贫困中长大的,深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看重钱财高于一切。而小儿子生在富贵中,挥金如土,因此,此事只有小儿子去,方能破财消灾,救下二儿子的性命。

家人听后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

孩子是这世上学习力、感受力最强的生物了,家里有没有钱,还用得着你来告诉他???

他的同桌全身阿迪、Nike在操场上踢球的时候,他穿的运动鞋磨破了脚,难道他不知道家里没钱?

他喜欢的女生或者男生,寒暑假不是去英国游学,就是去日本玩耍,而他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难道他不知道家里没钱?

高考比他低50分的人上了一年十几万学费的中外合资大学,硕士直接出国了,而他得赶紧早实习早工作开始赚钱,难道他不知道家里没钱?

凡此种种,还需要你来强调家里不富裕?

讲范蠡的故事,不是想强调“孩子一定要富养不然如何如何”云云这种鬼话,而是想说,匮乏会导致严重的缺乏安全感,很可能会导向自私、冷漠、不敢付出,最后的最后,是看不到别人的需求。

而能成功的社会行为,大都本就是互利的win-win行为。

但范蠡的大儿子看不懂庄生的需求,又可惜那一笔钱,所以连带着弟弟一起扑街。先穷后富的大商人家长子尚且如此,更别说一辈子都是普通人的平民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经济支持,大部分都只能给到一个基本,即衣食住行+教育成本,好一点会准备婚嫁资本。但其实这个经济付出,你给多少,孩子也只能拿多少,你拿不出来更多的,难道孩子会抢吗?

对绝大部分需要自我奋斗的普通家庭而言,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意义,其实还是精神支持,是爱。

你不能老让孩子觉得匮乏,因此在你承受范围的,该给的都给到;

给不起的要好好解释,家庭年收入多少,开支多少,现在这个事,我们努力了,但做这个可能不是很务实的选择......让孩子感受爱,知道爱,让他知道你已经尽全力在爱他。

让孩子和你成为一个共同进步的团体,同时,他是整个家的未来。

原题目描述中爸爸说的,“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听来有点可笑。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不欠孩子的,但其实,孩子也不欠父母的。

没有谁生来,就应该是父母贫穷的牺牲品。

千万别。


我就是在这种愧疚感中长大的,从小到大,父母给我的感觉就是:


我们家好穷,我们赚钱不容易,你一定要懂事,节省,少花钱,任何方面。


如果有那么一次机缘巧合,我们不得不在外面吃一顿肯德基之类的快餐。那他们一定会小心翼翼的把肉都给你,自己几乎不点什么吃的,看着你吃,然后全程感慨这东西好他妈贵,真不划算。

这样的美食,我宁可不吃,也不愿一边承受着这样的羞愧感,来咀嚼这些难以下咽的食材。让自己觉得是自己的任性,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

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个负担一般的存在。变得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丝毫没有尊严。


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有孩子的话,在外面吃比较贵的东西,我一定会点足三人的分量,和爱人,孩子有说有笑,大鸡腿给自己,因为当爸爸的饭量大,要干活儿。美味的翅根给妈妈,胶原蛋白可以美容。翅中给孩子,那里的肉比较香,嫩,好消化。我要让他知道,我们出来是来打牙祭的,改善伙食的,是出来享受生活的,而不是出来谴责自己的。我们有钱,就多享受。没钱,就适当的享受,想办法赚钱。我们要自信!因为即便生活艰难我们还是可以让自己快乐。孩子你要有安全感,因为你的身后永远有同样自信,同样渴望好日子的父母给你撑腰,我们之间是合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雇佣和奴隶关系。


只要有自信,一个人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就能积极的去面对每一天。


知道贵族和土豪本质的区别吗?


就是自信和从容。这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足够肯定,对世界的明确观念。


所以贵族没钱了,仍然是贵族。

而土豪破产了,就全都崩塌了。


各位父母,其实你们是有机会给孩子这样一份宝贵的财富的。即便你们没多少钱财。


从父母身上我没等来这些,离他们远远的之后从反思中得到了一点,我这个纯底层的年轻人就觉得自己生活路顺了很多。那么还来得及弥补的你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你要对孩子付的责任,到底都包含哪些呢?


祝好。

我一朋友。不是我,一女生。也是我们油田的,

她爸去东南亚昭和多年,而且是当地项目的头头,家里着实颇攒下了些钱。她妈老师。

她爸一般不提这个,但她妈经常跟她讲,你爸背井离乡打工,赚点辛苦钱,我在外面办补习班贴补家用,咱家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问题是,这女生,脑瓜子很灵光,而且一看就很灵光,大学考的也不错(按知乎标准可能就八十本了)。而且她家那个条件,那个大house,那个消费习惯,都明摆在那里,只要不傻就能看出来。

每次她妈一跟她絮叨她家有多困难,她也不反驳,就是用那种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她妈表演。

她爸吃瓜,看大庆三打一。

贼鸡儿默契。

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是这个水平,对于某件事的预算大概多少,如果超过了的话爸爸妈妈负担不起。

但是不要用这种口气说:你一分钱不挣,全花我们的,还有脸要这要那?你考试考好了吗?听大人话吗?知不知道养你要花多少钱?知不知道你买这一个东西够我们全家吃几天的?

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

一旦父母对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牺牲感”,就会自觉十分不易十分伟大,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亏欠了自己。当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负疚感,以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吃一顿肯德基——这顿饭得花我多少工资。

买一个玩具——为了你这个玩具爸爸妈妈想要的什么什么就不能买了。

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压抑自己,因为他不想承受那种负疚感,所以变得愈来愈不敢有愿望。可即使已经最大程度地压抑自己的心声,将愿望减少到最少甚至没有,家长还可能有的说——

养育你,供你读书,我们多么多么不容易。

当初生你,妈妈忍了多少多少委屈受了多少多少的罪。

这个水果妈妈可一口都没舍得吃啊,全给你留着呢,就这么一点,就要多少多少钱,太贵了。

就这些随口的话,经年累月,对一个孩子可能产生多么巨大而恒久的影响,是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说不愿意去相信的。

还有那种什么妈妈只爱吃鱼头的文章,奉劝大家千万不要给孩子看更不要盲目效精品。

如果一个孩子吃口鱼都要想着妈妈不舍得吃、只让我吃,他吃掉这条鱼的最大收获可能就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如鲠在喉”。那这条鱼的钱可就真白花了,不仅白花,还得搭上孩子的心理负担。

我的一个学生家长,有一次专程到学校找我,说儿子的屋子总是很乱很乱,她每天都要花很久给儿子收拾屋子,非常辛苦。可即便她这么辛苦,儿子也不知体谅,说他几句还不爱听,总犯态度,请老师帮忙教育。

我把她的儿子请到办公室,问他:“你需要妈妈每天给你收拾屋子吗?”

儿子回答:“不需要。她一收拾完,我的东西就找不着,我说过不要她收拾,她偏收拾”

我转头告诉他的妈妈:“问题解决了。从今天起,他的屋子,别收拾了”

孩子妈懵了,她绝想不到一个高中班主任老师会这样简单粗暴不着四六地处理问题。

我接着说:“不仅是给他收拾屋子,所有,所有您心里并不愿意做,只要一做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委屈的家务,都可以不做。或者说,如果有一天,他主动请您去帮他收拾屋子,您心里不愿意,都可以拒绝。不高兴做的事,就不做。就是千万不要一边做一边抱怨和数落爱人孩子,那只能让您既受了累还不落好。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情愿您什么都不做,只要您时刻都能高高兴兴的就好。这比您包揽了所有家务,但一直在为此叨叨唠唠地述说不易、数落他们要让他们心里舒服得多。在咱们的家庭生活中,任何事,您心甘情愿再去做,做就不抱怨,不委屈,因为这件事是我愿意的。如果又委屈又必须抱怨的事,别做。您相信我,您不做饭,他们也不会真把自己饿死,您不洗衣服,他们也不会有一天让自己光着身子出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什么都不需要做但是必须一直听着唠叨和数落要轻松愉快得多。不高兴咱就罢工。宁当拙妇,别当怨妇。”

孩子妈让我说愣了,说了句会好好想想这些话,就匆匆道别,大概是不开心了。因为她的“付出感”和“牺牲感”,在我这里没有得到认同与支持。

第二天孩子告诉我,他回家后把我的话告诉了他爸,他爸说:“终于遇上个明白人了”

当然,家人自愿选择听数落听叨唠换不做家务的情况另当别论。如果你做着家务数落着家人,而家人看着电视听着你数落,你们双方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那也不赖,这种情况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举例结束,回归到问题本身。

生孩子之前要想好,这孩子是不是我愿意生的?生了之后我能不能负担得起他的成长,精神层面的,经济层面的…大到教育,小到买玩具吃麦当劳去游乐园以及坐超市门口的摇摇车…

孩子是我愿意生的,就别总强调我为了生你受了多少苦忍了多少疼,也别总一遍又一遍地说爸爸妈妈养育你付出了多少多少,怎样怎样的不容易…也不要在带孩子买玩具吃麦当劳去游乐园以及坐超市门口的摇摇车时说,这个钱爸爸妈妈要多么多么辛苦地挣多久多久…

你说你生孩子多疼赚钱多辛苦,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真的理解不了,也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强烈的焦虑不安以及负疚感。而你呢,在长期这样的思维惯性中,也会认为为孩子做的每一点都是一种付出和牺牲。养育孩子的快乐,你一点也感受不到。在这个过程中,你逐渐失去了自我。

所以,这种“付出感”和“牺牲感”,除了让双方心理都倍感沉重之外,毫无意义。

而且这种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为了养育你需要多么多么辛苦地工作的话,根本没道理啊。

没有孩子,你就不工作了吗?

如果是的,那生孩子之前千万问好自己,我是愿意选择不工作,还是愿意选择工作然后要一个孩子。

自由选择,自我承担。

无论选了哪个,心甘情愿就好。就是千万别在选了生孩子之后又天天因为自己工作辛苦数落孩子。

生孩子疼,不是孩子的错。

赚钱辛苦,也不是孩子的错。

他们真的不需要为这些而满怀负疚感。

而作为父母的你,也要明白,这些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尽可能从自己的选择里去感受快乐,那时你会觉得再辛苦都很值得、很开心。

就像我原先总和我闺蜜说,商场里最傻的不是花钱不眨眼的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敢买的人,而是犹犹豫豫哆哆嗦嗦地花了钱,买完又开始怎么看这件东西怎么觉得不好的人。

钱都花了,还没落个高兴,冤不冤?

买东西,养孩子,莫不如是。


插一句题外话:同样的道理,在爱情友情中也适用。

1997年,我八岁,

我第一次跟母亲出国,在法国的超市里,我很喜欢一个遥控汽车,

那时候法国还不用欧元,用法郎,那辆遥控赛车要40法郎,那时候的汇率基本在1:6左右也就是250人民币

我妈看我会喜欢,过去拿起来看了看放下,又拿起来看了看,想了很久又放下。

跟我说儿子实在是太贵了,要不你拿着它,妈妈给你拍个照吧。

我很听话的点点头,拍了照把遥控车放回了原处,不哭也不闹。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小学时候每个周末,我妈都会带我吃肯德基,后来变成必胜客,只是她自己都不舍得吃,坐在我对面静静的看我。

所以这在我长大以后给我带来了,很多时候,我也很舍得给别人花钱,但是对自己就很抠门。

跟我妈当初对我一样。


我家里条件一直不差,但也说不上大好

父母会怕告诉你他们有多少钱

我就贪图享乐,不再努力创造了,就一直会骗我

直到我27岁,离婚以后,他们跟我交了底

他们本以为我会大吃一惊,觉得他们也赚了不少

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那我去年有一个定增项目一百万起投,今年回款 都180%结算了,你们为什么跟我说没钱呢。

2015年我看了一个89方小套,那时候那地方一万一,因为看过规划以后有大型CBD跟双地铁口,跟父母交流以后,父母跟我表示已经给你买过房子了,无需再买,现在的那个小套成交价是三万一平。


我当然知道父母赚钱辛苦,不容易。

因为我自己也赚钱,每一分钱都要当孙子。

我当然也明白我的父母很爱我,他们把他们最好的,能给我的都给了我。

可是我依然很心疼。

看着我爸大使馆工作三年存下的30000美金,整整二十年了,美金汇率都从8.6跌到了6.8.

在二十年前他辛辛苦苦存的钱,可以付一个160平的首付,可是现在在我手上的存折滚成了35000美金。

还有几百万的钱全存了信托,虽然信托还没有不兑付的情况发生,可是存着8.8%的利率还要承担大风险,也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从小要给孩子养成的不是赚钱很辛苦的指导,而是去引导孩子树立对“钱”的概念

以前我们过年,拿了红包,妈妈都会拿走,说妈妈先帮你存起来,后面就大概率不翼而飞了。

可这正是给孩子培养“钱”的概念的机会

带孩子去银行体验存钱的感觉,,中国,招商等都有为孩子开户存款的业务,告诉孩子银行是干什么的。


存好钱是第一步,第二步可以开始理财


用一个本子,或者是一张大的纸贴在冰箱/墙上,最简单的格式,写四栏:

日期、余额、拿了多少钱、什么用途

一目了然,随着余额的减少孩子会自然“花钱有度”。“我的压岁钱只够吃十次肯德基啊.....”这样孩子自己得出的直观感受,比大人和孩子说教“爸爸赚钱很辛苦,肯德基很贵,不能每次都来吃”,要有用得多。从自己有限的pool里拿钱出来花,心情就完全不同,他们会犹豫到底舍不舍得花这笔钱?


一般的孩子从6岁开始可以适当给零用钱的,我曾经看到美国教育里面有一个表格说6岁可以每周给6美金,这个每家情况不同,适量就好。


孩子的小金库可以从固定收入的零用钱,到额外年终奖的红包,到参加二手市场,闲鱼置换自己不玩的旧玩具旧图书,我自己的观点做家务是不给额外报酬的,因为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家务是他们该做的。


所以孩子自己买玩具,买所需要东西的时候你可以给他这样的引导

你有可以替代的便宜一点的选择吗?
如果是需要且不可替代,你钱够不够?

如果够,你可以自行决定买不买,我们不管
如果不够,那你只能等、通过其他机会赚钱、以及攒钱。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钱不够的时候,会问你们先借

这时候跟他们讲讲借贷、利息、投资....应该也很不错。
经过这样的等待、攒钱的过程,孩子会明白一个道理:

好东西都要付出长久的努力和等待,但如果你真的需要,拿到手那一刻的欢愉会让你明白,等待是值得的


我想这比简单的告诉孩子,爸妈赚钱很辛苦,更有用的多


上面也是我收藏的一张表,用来参考还蛮好的。
教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金钱概念

3-5岁:
  • 认识硬币、认识钱
  • 明白什么东西需要花钱买
  • 明白钱是通过工作赚来的
  • 明白want和need的区别
6-10岁:
  • 讨论零用钱方案
  • 讨论如何花钱的选项
  • 学会比价
  • 开一个储蓄账户


11-13岁:
  • 至少有10%的积蓄
  • 设定一个目标
  • 理解、肯定工作的价值
  • 自控 - 不该花的钱不乱花
  • 理解隐私、钱的安全性


14-18岁:
  • 设定一个预算
  • 明白不让自己陷入信用卡卡债的重要性
  • 理解税,以及税会怎样影响你的工作

换一个角度,莫非家长要在孩子面前隐瞒家里缺钱的事实吗?怎么瞒?

何谓贫,何谓富?

一百万是贫是富?一千万呢?一亿呢?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人生最重大的一种因果倒置——价值判断先于价值观

一百万、两百万,这是事实,“穷”和“富”却是附有沉重的价值效应的主观判断。这一判断势必要带来价值审判。没有教会小孩价值判断的体系,也没有为子女建立承受着价值判断的心理结构。直接将价值判断的结果丢给他们,意味着他们只能依靠稚嫩的心灵强行接纳这个先被规定的结论,将会迫使儿童的心灵自发创造适应机制。其结果常常要到几十年后的婚姻咨询和抑郁症咨询里才被明确的发掘出来。

为时已晚。

这不仅仅是在贫富课题上,还在几乎一切价值观问题上存在。

好人/坏人,能干/没用,聪明/愚笨,优秀/落后。家长们以为只要丢给孩子自己的判决,孩子就可以自动被判决推动着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有几个人能提供坏人与好人的确切判定标准?有几个人能提供“当我被认定为坏人时我该怎么办”的可靠方案?

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自发的凑巧踩中强健的方案,这些人会在将来成为万人瞩目的“教学案例”。被完全逻辑错误的用在“贫穷教育”、“富养论”、“挫折教育”、“鼓励教育”这类蹩脚的鬼扯里面当论据。一万人里出了一个“成功案例”,就能将一种根本没有效力的做法变成一亿人的肘后千金方。

悲哉!

无知的家长们以为“既然只有要么不说、要么说贫、要么说富三种选择”,那么必然三者之一会是对的。

这是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因为顺序弄错,则三者皆错。在肉都没化冻的时候,是该先热锅呢,还是应该先入油呢?

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因此任何答案都无意义。提供再多“案例”,在没有先明确的理解这一点的前提下,都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

问题根本不在于家里的贫富状况,而在于在没有给子女建立一个恰当的承受贫富的态度。无论家里贫或者富,你既要能过没钱的生活,也要能过有钱的生活。

不是你没钱你才要学节俭,而是你有钱也要节俭。不是你有钱才要讲体面,而是你没钱也要讲体面。你若不能教育他拥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价值观,那么你教会他过穷日子,富日子就会对他构成诅咒,你教会他过富日子,则穷日子就会对他构成诅咒。这种诅咒,并不需要对应的情况真的实现,仅仅是自觉贫穷而对富贵病态的饥渴,或自觉富贵而对贫穷病态的恐惧,就已足以发挥它最大的威力。

何仇何怨,你要如此诅咒ta?

作为家长,太少有人在二十几岁生育时就想通了贫贱富贵免疫的价值观,也太少有人在子女价值观成型的三十几岁明了如何传授这些道理。所以这种饥渴和恐惧的双重夹击才代代相传,造成三世而斩百事哀的悲剧。这是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的家族兴衰起伏,代代积累才会明了的东西。但这些本来最宝贵的遗产,被骤然而起的现代化稀释掉了。

现代人全部来自古老的家族,可惜现代婴儿潮大大的胀破了世家传统所能照顾的范围。无论如何,现在的实情已然如此。现代人普遍的缺少一种基本的认知——人的竞争,首先是家族的竞争,任何不懂的积累家族史的家庭,都是对后代放弃了自己最基本的责任。生与养,只是在延迟你自己家族的灭亡,立刻开始建立自己的家族史,才是作为祖先最大的责任。无论前几代如何失败,只要你有这个意识,家族不绝嗣(其实你可以依靠养子或者精神继承人),你必将开创一个新的成功的家族。

家族必然成功。

你们不要忘了,你们不仅仅是父母,你们还是新家族的祖先。

回到正题上来,教育的规律——如果你在构建子女的财富观之前,丢给他既有价值观产生的价值判断、身份认定,你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将他本该得到的教育抛弃了。你等于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在世上横行的魔鬼任其附身——这只要一句“我们家穷/有钱”就能办到。

何仇何怨,竟然要如此厌弃ta?

你自己有一个说得通的财富观吗?请问?

当你自己感到穷困时,你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效吗?当你自己净资产高涨的时候,你觉得安心吗?你如何确定这份财产是好事,而不是给绑匪准备的奖金?靠高薪聘请的保镖和隐姓埋名吗?

在你想明白之前,不要跟子女说什么穷和富,保守的策略是先教他们什么是财富、要如何获得财富、财富会带来什么样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何面对金钱的缺乏和过剩(如果你没有金钱过剩的概念,这是一种能致命的错误)。

在金钱观不明确的前提下,你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教会他贫富的相对性。

那至少在将来能保他的命。

正确的财富观,是要从你的信仰为起点依着坚实的逻辑重新构建的。

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的财富观为什么与你的信仰一致?回答好这个问题,再去教子女金钱的事。

什么狗屁“家里穷”“家里不穷”,都是错的。

这句话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作为家长,核心的逻辑是要让孩子知道一万块钱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挺严重的,我大概在三年前意识到孩子们对钱没有概念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带我姑娘出去溜达,我给她买娃娃机的币,她抓了可能有200块钱的娃娃机了,还不停手。我说今天差不多了,可以走了,她回我:不就200块钱么? 这是其一。

带她去万豪吃自助,她吃了几口不吃了,我说这顿饭不便宜,你多吃点,她说,不就300多块钱吗?

和她一起逛进口文具店,一只自动铅笔100多块钱,我觉得贵而且没必要,她说:不就100多块么?


几次下来,我意识到两点,第一,她对钱完全没概念;第二,这种金钱观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带她去菜场,去超市,也去很昂贵的五星级酒店吃饭,给她比较100块钱在不同的地方能做的事情。花了几个月,她终于明白,100块钱在楼下菜场能买一大堆菜,但是在星巴克只能买三杯咖啡。需要注意的是,100块钱在菜场买便宜点的菜和花300块钱在进口超市买同样品类的菜,这里面没有正确或者错误,只有需求和个人的选择问题。就像牛排、鱼丸、鱼肉这种东西我从不买便宜货,但对蔬菜什么的我也不追求所谓有机产品一样。我不会传递只追求性价比的价值观给我女儿,但我会告诉她按需选择是个比较合适的过日子的方法。


她也明白,我今天一个月能赚好几万,也可能一个月只能拿到几千块钱,而这里面的区别并不是她所想象的:不就300块钱么。

300块钱,有时候能要穷人的命。

我从不给她解释我们到底是富裕还是贫穷,但我会跟她解释赚100块和赚100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一样很辛苦。作为孩子,要敬畏金钱和劳动,也要看淡很多虚荣。

所以,大概过了两三年的疏导,她已经明白这些逻辑并自己决定哪些东西要买哪些东西没必要买了

我不是我生母养大的,有一次去她那吃饭。


我夹起一块鱼肉。

她说:天底下的妈妈都会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因为要把鱼肚子的肉让给孩子吃。

然后我再也没碰那盘鱼。



另一次,我陪她去同母异父的姐姐家。


姐姐很熟练得吃一条鲫鱼所有刺多的部位,然后把鱼肚子鱼背都让给生母吃。

姐姐说:从懂事起,我就知道要把好的让给妈妈吃。





现在,我自己生了小孩。


有些东西就是母性,我可以不出去吃饭,不买衣服,护肤只一年用一瓶小黄油,可以自己能省则省一点。

但是儿子的东西,该买就要买,绝不抠门。



但是这些东西,有什么可说的?


我跟我儿子说这些干嘛?



我他妈的心甘情愿的呀!



他是我的心肝头,小宝贝,虽然我天天叫他傻儿子,丑儿子,可我爱他爱到愿意拿命换。


他花我钱,不是应该的嘛!天经地义啊!




我也想过,等儿子大一点,等他自己能吃饭,他跟我抢鸡腿怎么办,跟我抢鱼籽怎么办。


为什么要教育小孩愚孝呢?


大家当朋友也好啊,我们公平相处,这一次鸡腿他吃,再一次轮到我吃,我们商量好,一人一次不好吗?



或者妈妈我多赚点钱,咱们买两只鸡,四条腿。一家三口一人一根腿,还有一个鸡腿给双儿吃。

咱们买三条鱼,三份鱼籽,光吃鱼籽,肉都给西西吃。

岂不美哉?



任何事都有解决办法,为什么一个家庭里,非要去争,非要去让孩子接受了,却心里不舒服?



很多父母爱提“付出”,不是真的因为付出得多,付出得心甘情愿。


而是告诉你,你欠我的,以后要还。


就像,很多父母在养孩子的时候,已经不停灌输要孝顺父母和回馈家庭的观念。


其实扪心自问,是不是把孩子当成了一份养老保险?




我从来不想在儿子面前提这些,因为我从来不需要他回报我。


我自己愿意生的他,所以我要负责。


他爱我粘我信任我,已经是我作为一个人,能感受到最温暖的感觉了。




为娘的不要他今后还我钱,


钱算什么!


这种感觉,多少钱也买不来!






~~~~~~~~~~~~~~~~~~~



(这是我的丑儿子)


(丑儿子和傻双儿)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博:施盈大人




看一枚萌宝+8只柯基的故事~






~~~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大概有两点,

1,既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2,还要让孩子对钱有概念,学会正确的花钱。

具体的方法呢,我也考虑过,

1,不花花不起的钱。

虽然给孩子花钱天经地义,但也不要花超出消费能力的钱。吃穿用度不用孩子担心,也不用他感恩,更不用在他跟前唠叨辛苦,要珍惜什么的。这样,他也不会负疚,不会担心生活。

钱花的心疼,就要找回点额外价值,心理才能平衡。我舍不得吃这个,但我给你吃,所以你就要考第一。这有逻辑关系吗?没有,但很多家长就是这么想的。其实,边际效应递减,超出一定程度后,钱花的越多,所得的额外价值越少。

念叨孩子感恩,不如教他坦然。

2,建立积分系统。

有安全感,不代表孩子就懂得钱了。吃穿不用担心,但还是要知道钱的价值。哪些值得买,哪些不值,要会取舍,撒泼打滚是没用的。

我的想法是,建立积分系统,表现好,赚星星,星星可以买玩具,礼物,一颗星星抵五块钱。正常的开销父母包,额外的玩具你想要,可以,赚星星去。既体会到了赚钱的辛苦,又学会了如何计划花钱。想买啥,不必求人,回家数数有几颗星星就可以了。


作为工科出身的父母,想法总是要落地的。在实践这两个方法时,也遇到了不少情况。

我们带孩子出门,一般在饭店吃。但新加坡主要的就餐方式是食阁,自己找位子,自己点,自己拿,5,6块钱一顿饭,选择和味道也还可以。

有天,我和老婆不知吃哪家,就打算去食阁吃。儿子不愿意,非要吃饭店。

我就问他,以后你和你的朋友们出去,不一定所有人都够钱去饭店,那你们怎么吃呢?还是说你只能和吃饭店的同学做朋友?

他开始思考... ...

不是说花钱不心疼就可以了,还要有意识的让孩子接触不同的选择,不能窄化孩子的眼界,钱还没赚,就比父母还讲究。

积分系统的落地就有更多问题了。

做什么能赚星星?

进步,挑战自己,才有星星。比如说,自己一个人睡,第一个星期,每天两个星星;第二个星期,每天一颗星星,之后就没星星了,因为已经成了常态,不是挑战了,不可能天天睡觉,天天赚星星,躺赢,是不可能的。

所以,积分的标准要不断调节,鼓励孩子挑战自己,而不是重复已有的东西。

孩子能不能决定如何花星星?

一开始,我觉得他赚的星星,随便他花。但现实中,有一些问题。小孩子没有积蓄的概念,有几颗星星,就立刻花了,没有想多攒点,买个不一样的玩具。

就多设了一些规则,不能买重复的玩具,不能买太便宜的玩具,不能买质量差的玩具。这样情况就好很多。

孩子想买的玩具不值那个价钱,怎么办?

有一次,儿子想买一个精灵宝可梦的玩偶,很小,贵,不值,但他有足够的星星,怎么办呢?

没有立刻买,等一个星期,如果还想买,就买。

一个星期后,我都忘了,他还记着,要买,没问题,买了,他玩的很高兴。

值与不值,都是相对的,我觉得不值,因为有其他选择;他觉得值,因为他就看中了那一个。我不用他和我看法一致,但他要和他自己一致。

一个星期,就是个冷静期,冷静期后,忘了,说明他自己觉得不值;没忘,还是想要,那就买,别人觉得值不值不重要。

当然,即使有冷静期,他也买过一些不爱玩的东西,但毕竟是他的星星,他要做决定。

免责声明:本站是一个免费货源信息发布平台(非购物网站)属于非盈利性质平台,全站内容信息及图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版权、知识产权、法律责任均归上传者所有(请自行斟酌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本站仅免费提供信息储存服务与货源信息参考用途,所以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温馨提示:市场有风险,请注意!如有违法信息或不诚信行为请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