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学生欺凌!教育部最新明确 反映我国主体教育研究新进展新成果
治理学生欺凌!教育部最新明确 反映我国主体教育研究新进展新成果,
治理学生欺凌!教育部最新明确
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相应惩戒举措。要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和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对来电反映情况落实首问负责制度。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要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定期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提升识别、应对能力以及干预处置水平。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及时做好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加强对教师和家长教育引导。要在法律咨询、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技防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反映我国主体教育研究新进展新成果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主体教育哲学》
冯建军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23年7月出版
主体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主体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其研究主题不断推进和更迭。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持续开展主体教育研究,始终走在主体教育研究的前沿,引领着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方向。其新著《主体教育哲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时代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这是新时代主体教育的重要理论成果。该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该书依据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从总体上分析了古代社会的无主体到近代社会的有主体、从近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体到当代和未来社会的类主体的发展过程及其教育形态。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把主体性作为现代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逻辑起点,从逻辑和现实层面考察和审视了主体性教育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主体性发展的方案,即走向主体间性、他者性和公共性,最终实现“类主体”的人类发展理想状态。因此,依据这样一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该书探讨了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教育、他者性教育、公共性教育和类主体教育等主题,在每个主题中说明了每种类型的教育在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上的体现。最后总结和回顾了我国主体教育研究40年的成就,论述了主体教育作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标识性概念,为构建中国教育学提供了范例。该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前沿性,反映了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从“我”走向“我们”,是冯建军在《主体教育哲学》一书中建构的逻辑体系。正是这一逻辑体系,使其主体教育理论突破了西方单子式个人主体的困境,融入了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文化精神,更加符合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需求。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对于改变“精致的利己主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直接的引导价值。因此,这是一本有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的主体教育哲学。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经历了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正在向后现代社会发展。后现代在反思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和公共性,进而完善和丰富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认识和理解时代新人的内涵,需要放在人类社会发展之中,认识属于人类当代发展的人,这就是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公共的品质。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乐于奉献,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该书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时代新人,培养全球化时代有世界视野的现代中国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的主体教育研究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该书既反映了我国主体教育研究走过的路,又代表了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前沿。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阅读。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