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分类
网店货源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货源资讯 >  许衡文化:?字辈、孔孟曾颜诸子世家与《许文正公世家谱》字辈概论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许衡文化:?字辈、孔孟曾颜诸子世家与《许文正公世家谱》字辈概论

发布时间:2022-04-16 15:10:16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本账号

一、字辈及其源流

字辈,也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班派、派语等。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在起名时需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此处的尊卑并不是指政治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下。字辈的使用,对一个大家族,尤其是像孔门这样绵延数十代,繁衍达数十万的持久型家族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字辈的这种能够分尊卑、别长幼的功能,也就为其他一些需要分尊卑、别长幼的群体所借鉴,如宗教教派、社会帮派、武林门派等。这样一来,字辈这种原来纯粹为家族内部使用的文字形态也就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字辈的产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实际上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了一些在名字用字上反映同辈关系的萌芽或苗头,如选共同用字或在偏旁部首上体现出来。然而,这只能是萌芽,它离真正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进而预先选取一定数量,且有一定意义的 “吉字”作为一种规定性、后代子孙取名时必须遵守的字辈,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再说,汉魏时期以至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时人取名多为单字,字辈的区分更难明确。更有甚者,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几代名中均有“之”字,字辈不仅无从谈起,而且还从根本上违反了后世字辈的要求。所以说,这一时期,字辈是处于一种自发的萌芽阶段。隋唐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家谱资料基本上没有流传传下来,因此,无法对此做出准确判断。不过,从一些现象中,我们看到某些家族开始出现了同辈在取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堂兄弟中著名者有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颜曜卿、颜春卿等,大家都用一个“卿”字。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都有“页” 字偏旁,似乎也合字辈要求,但其曾孙名弘式,与颜杲卿曾孙名从览之间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这个“卿”字,到底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确定时对于不同辈分的用字是否都已确定,同时确定了多少代,这些都无法考定。不过,颜氏家族在某些代有字辈的规定,则是确定无疑的。赵匡胤画像
字辈最为明确的起源,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取名规定了十三个字加上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二、孔姓字辈与孟、曾、颜三姓氏字辈孔子画像
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即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孔子55代孙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56代孙孔讷先后袭封56代和57代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为孔子家族56世至65世字辈用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孔子家族行辈代序列表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为孔子家族66世至75世字辈用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为孔子家族76世至85世字辈用字,即:“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到了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第86世至105世字辈用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孔子家族56代至105代字辈用字表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被称为亚圣,所以孟家的辈分排列和孔家一样。同样的辈分排列的还有曾、颜两个姓氏,他们主要是因为曾子、颜回。不过,因为孔家是圣人之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一般说来,孟、曾、颜三姓氏要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遇到比孔姓高辈分的情况,孔姓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一般不去和他比辈分。要是比孔家低呢,就可以直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姓见到孟姓也一样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个礼貌的问题,不是让人一定要这样做的。
三、许衡后裔字辈用字许衡画像许衡(1209—1281年),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字仲平,号鲁斋,历官元朝京兆提学、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资善大夫、教领太史院事等。赐赠荣禄大夫、司徒、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正,封魏国公,从祀孔子庙庭。著有《授时历经》、《鲁斋心法》、《读易私言》等,经历代编辑而成《鲁斋遺書》、《许文正公遗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许文正公世家谱》最早起源于许衡逝世24年后的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历经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嘉靖二年(1523年),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治十年(1871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次大规模撰修。《许文正公世家谱》最初收录于《许文正公遗书》之中,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文正公十二世孙许准等编辑单独成册传承至今。从谱中可以清晰看到,从先祖许通,一世祖文正公许衡至修谱当年,许氏家族各个时期的全部人口名字,相互间的世系关系,部分名人的生平事迹,谱前收有皇帝、名人的论赞与祭文、文正公像,各时代的谱序、祠堂图、茔堂图等,所记载的一代代许姓世族传承兴衰更替的发展史,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佐证。《许文正公世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至嘉靖二年(1523年)间,由许衡后裔从孔府领取了第8世至第17世辈分用字,依次为:“泰世宗一允,千图达九天”;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许衡后裔又从孔府领取了第18世至第27世辈分用字,依次为:“广闻徵传继,昭来庆毓衍”;现代公元2005年,许衡后裔又从孔府领取了第28世至47世辈分用字,依次为:“建昌敦钦焕,修懋欣道--念,绍隆纯令德,安定景瑞贤”。许文正公世家世序辈字列表《许文正公世家谱》的传承约定,许文正公后裔辈分字用完后必须去孔府领取,不能擅自起字。
四、世祖与世孙的概念和算法许文正公九世孙——许宗曾十八代世系图世祖就是长辈,所谓曾祖父是三世祖,祖父是二世祖,父亲是一世祖,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即:父亲是一世祖来推定父亲之上的先祖是几世祖。乙为甲的几世祖,要从甲的上一代(即甲的父亲)开始往上数,数到乙本人,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祖。如《许文正公世家谱》十世中,明朝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举人,任直隶庆都县知县,转升奉政大夫、湖广永州府同知的许宗曾,其一世祖许世俊(敕赠奉政大夫)、二世祖许泰和(武功县知县)、三世祖许伟(鲁王府审理)、四世祖许骥(常德府知事)、五世祖许志刚(常德府知事)、六世祖许绳祖、七世祖许从宣(太保府长史、中书右三部照磨、内台御史、都水监都水、福建按察使、工部尚书、河南参政、湖广参政、陕西左丞)、八世祖许师敬(吏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左、右丞),许衡(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谥文正、封魏国公)为许宗曾的九世祖。因为九世祖以内有具体的称呼,分别是:鼻祖(九世祖)、远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二世祖)、父亲(一世祖);而九世祖之上,就没有具体称谓了,只能用多少世祖来代称,所以说世祖是九世祖之外的补充,这是世祖的第一个含义。世祖的第二个含义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又称“代祖”,属于认定概念。若认定某人为本族始祖,那么始祖为“一世祖”,简称“一世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比如,在《许文正公世家谱》中,许衡被认定为本族始祖,所以称许衡为“一世祖”,而许衡之子许师敬为“二世祖”,许衡之孙许从宣为“三世祖”,以此类推。什么是世孙?世孙是辨别辈分的术语,即后代,包括儿子,儿子是自己的第一代后代,故而、家谱中称“儿子”为一世孙,二世孙才是真正的孙子。“世孙”中的“孙”,不是“孙子”的意思。谁是谁的第几世孙,也就是说:谁是谁的第几代后代,当然,儿子是自己的第一代后代,古书中称之为“一世孙”或“第一世孙”。世孙在“九族图”中有具体的称谓,即:自己、儿子(一世孙)、孙子(二世孙)、曾孙(三世孙)、玄孙(四世孙)、来孙(五世孙)、晜孙(六世孙)、仍孙(七世孙)、云孙(八世孙)、耳孙(九世孙)。九族图之外,没有了具体称谓,怎么办?世孙是九族图之外的补充,用世孙来补充。世孙的算法:“乙为甲的几世孙”,要从甲的下一代(即甲的儿子)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本人,能数出多少代,便是几世孙。换句话说: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一世孙,自己的孙子是自己的二世孙,自己的曾孙是自己的三世孙,往下,以此类推。比如,在《许文正公世家谱》中,“昭”字辈的人是许衡的几世孙?这要从一世祖“许衡”的儿子“许师敬”开始往下数,数到第22为“昭”字辈,即“昭”字辈为许衡的第22世孙。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转载,本站仅仅分享信息不保证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大家不信遥不传遥。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又或者信息不真实等情况请发邮件到2435147949@qq.com 告知,本站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网店货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