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分类
网店货源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进货渠道 > 服装批发市场 >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发布时间:2019-09-03 09:09:51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如果说上一代人的信条是「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我目前更能接受的表述是,「知识改变自己」。这当然是出自个人狭隘的视角。对于像我这样,有幸在一线城市中产家庭长大的人来说,命运已经在三十多年前被父母改变了,永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如果说上一代人的信条是「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我目前更能接受的表述是,「知识改变自己」。

这当然是出自个人狭隘的视角。对于像我这样,有幸在一线城市中产家庭长大的人来说,命运已经在三十多年前被父母改变了,永远无法感受到高考曾经是一种多么悲壮的孤注一掷。

命运好好的,不需要改变:开明的家庭环境,优秀的教育资源,足够一套房首付的家庭储蓄,在参加高考前就已经手握国外学校的录取,这对于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而言,如此千篇一律。对了,我是家庭中最低学历者,父母都是 PhD,而自己只不过拿了个法律职业文凭。

需要改变的,只有自己。

你可以选择把上一辈编织的社会安全网当成蹦蹦床,如此蹦上三十年,也可以选择走上一条家庭的社会资源和经验都帮不上忙、需要自己重新进行原始积累的道路,并为此储备对应的知识。

你可以选择终日和那些同样幸运而不自知的人们为伍,也可以选择去接触看似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驯服自己不安分的优越感。

在高考中全力以赴,考个好大学,争取和更优秀的人为伍,极大有助于实现上述两个选择中的第二个选项,尽管这或许不像四十年前那样,伴随着社会地位的大幅提升。

上面这张图片,出自我和 @王妈妈 的恶趣味,晒一下这些年拿的一堆证。上清华,没有让我们暴富,相反,因为见识了更多,所以更快地看到了自己的上限,明白了个人努力在什么时间点就开始边际收益递减,形成了更理性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上大学这件事,却彻彻底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看看相熟的同学们,每个人都在奋力游泳,很少有人上岸,却也见不到有人在随波逐流。

我必须指出,以上的感想,都是出自非常狭隘的个人经历。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人还是没有现实条件来把读大学视为一场惬意的个人修行。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统计,2011-18 年,有70% 的大学新生是家里的第一位大学生,他们所背负的期待要比我沉重得多。

而这才是我对问题的回答:恢复高考四十多年以来,上大学这件事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在有的人心目中它已经改变了,已经不再沉重而悲壮,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一切并未改变,高考仍然是无数人追求幸福的方式。

上大学,对于部分人来说,已经平凡如空气,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仍然承载着所有的梦想与骄傲。这种对立,在恢复高考四十年之后,是难免会存在的。对立不可怕,只希望四目相对时,彼此依然能够心怀坦诚。

80后中青年,21世纪初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代表前来报道。

我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爸爸是个普通的基层村干部,妈妈做小生意。家里条件很一般,算是普通的小康之家。

众所周知,在山东高考,算是最难的几个省份之一。小县城的学习生活很简单。三点一线,家、教室、食堂之间来回。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跑早操,早上两节早自习,早饭,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三节晚自习,我在的实验班还要多上一节。等到下课回到家都要十点后了。高三每个月放1.75天假。是怎么算出来1.75天的呢,每个月休假的那个周末,周六上午上完第二节放假,周日晚上来上晚自习,凑出来一个1.75天。记得高三前的暑假也才放了两周,还是热得有同学中暑才放假的。

经过高三的折磨洗礼,终于到了高考。高考成绩放榜,我成绩还算可以,看了看这个分数,能上个重点学校,家里就我一个孩子,爸妈也希望我离家近一点,为了稳妥起见,就报了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海大作为一个理工类高校,文科排名最往前的专业当年查了查是管理学院的会计系,就选了会计学专业作为我的一志愿一专业。最终也顺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转眼一个暑假过去,到了大学报到的时候。说实话来自小县城的我之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青岛,还是六七岁的小时候。现在要自己一个人独立在一个城市学习生活,其实还真的有点慌张。大学生活的画卷就在我的紧张不安中向我展开了。

军训后开始正式的大学生活。坦率的来说,当时图专业排名选择的会计专业好像并不是我喜欢的方向。一方面我对数字并不敏感,另一方面我自己是个很喜欢分享和沟通的人,而会计财务类的相关工作更偏技术和专业。但还好海大是个包容多元的高校。除了学习,我还有其他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很多的时间我泡在了图书馆,读了很多各类领域各个方向的书籍。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建设了一个名为阳光使者团的心理援助社团。这个社团最终通过四年的建设被评为几百个全国十佳高校社团之一。大二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拿到了去山东大学交换学习一年的名额,在山大期间也交了很多的好朋友。

除了学习和社团,当然也忘不了一起光着膀子打游戏的室友们。毕业多年,各位好兄弟也都进入了婚姻有了自己的生活,也祝大家都能过的越来越好。

毕业求职的时候很荣幸拿到了宝洁中国的管培生的offer。从北京到深圳到广州。从快消行业到管理咨询行业。现在我已经在广州结婚安家。

回想起大学生活,真的非常感谢大学给我的培养和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淡化学历和专业而更多强调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大学期间带给我的成长和对我个性能力的塑造和培养,真的让我终生受益。

祝母校发展越来越好。

2018年高考生

经历了千禧年扎堆生“千禧宝宝”

经历了“非典”时期的幼儿园

经历了刘翔12秒88破跨栏记录,那年正好入学

经历了08年汶川大地震时变成灰色的赛尔号和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经历了建国60年时第一次看阅兵仪式

经历了百花齐放的上海世博会

经历了2012世界末日的谎言

……

经历了河南省准百万雄狮过大江

经历了在某个不眠的夜晚,守夜查分

经历了纠结与痛苦的填报志愿

经历了不安等待与翘首以盼

终于在某个半睡半醒的午间,收到了那个久等的电话。

全程傻笑,全程傻笑,全程傻笑

连快递员说的“恭喜”都没有回答

现在,正坐在东南大学的宿舍里,听着外面新生军训的口号声。

虽然一直有很多人喷高考怎么怎么样,

但不得不说高考是人生当中较为公平的一件事情, 而且国家还不断的去完善这个体制促进公平。

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才能让更多的寒门出贵子。

我爷爷今年79了,在他们老一辈的印象里上大学是非常有出息的,当时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爷爷还问我学校包不包分配,在他们那个年代能上学都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上大学(我老家在四线城市),上了大学那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分配工作,甚至于有更好福利,随着教育的普及,现在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的含金量远远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更多人有了更高的追求,出国,读研,读博等等。 不得不说这也体现了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突破。(你比较一些当时和中国解放时差不多的国家,有几个能有我国发展的那么好的) 我坚信中国 会变的越来越好!

当然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毕竟高中奋斗了三年,(有时候会做噩梦回到高三,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最高兴的是自己被录取的时候。

再替我父母答一下,关于等待和希望的故事:

谢 @知乎校园 邀请

母亲1978年上大学,已经22岁了,而这是我大学毕业的年龄。在北京郊区的小村庄里,同龄人的孩子已经打酱油了。但是从小就有大学梦的母亲一直在等待,一直等待一个机会。

等待也是有风险的,她从18岁等待了4年才等到那个机会。在农村里,上次我提到了,如果是农村户口要挨饿,要吃红薯吃到不想吃。

她的很多同龄人参与招工,变成了城市户口,吃上了细粮。母亲从来没有提过那4年她经历了多少个漫漫长夜,而白天又要听着谁家孩子进城做工的,别人家孩子的故事。

1977并不是一个让她兴奋的年头,那个时候高考还需要政审,她没有通过。如果是我,可能我已经崩溃了,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你继续等待。

1978年,又是一年,母亲同样没说自己又经历了怎样的煎熬。这一次,她考上了:

夏天,母亲在地里干活,农村的送信时间说不准,忐忑不安也不能把农活耽误了。有一天,“大队”广播,说有母亲的信,她直接把铁锹扔在了地里,毕竟一年都没人给她写信,这肯定是等待了4年的那封信!

那天晚上破例吃了细粮,那是过年才能吃的

没有成功之后痛哭流涕,说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只有感谢,姥姥姥爷的支持和大舅的支持对,大舅也有大学梦,不过要养家,成绩很好的他选择了去县城工作。

进入学校她才发现从十八岁到三十岁,像母亲一样一直等待,一直心怀希望的人还很多,所以废寝忘食的学习,所以要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

每次提到这里,我那种吹空调,大自习室,十几个食堂的大学生活都让她......五味杂陈。条件好太多了,不用吃苦;条件好太多了,能好好学习么?

_____________

那个年代的大学分配工作,所以母亲选择了北京市属高校,毕业以后能留在市里,在一个单位,工作了24年。

母亲对我也没有什么溺爱,但是要求很高,我想这一点让我成为了相对自律能力不错的人。至于我自己的高考,似乎也没什么可以提的,那个年头不流行辅导班,庆幸的是有非常负责的老师们。

(注释一下....这个是我的录取通知...)

许是听了母亲关于他们那个年代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都能高考得中,我挺珍惜这种学习的环境,忆苦思甜,总要有的。

我的等待来是出国留学经历。我以前写过一个答案,连续申请了3年出国留学,也许是策略,也许是成绩没有对路,失败了两次。那个时候都是自助申请,连续两年之后,我自己也是丧气的。

身边也有很多人一年嘴里说坚持,但是同行者越来越少,最后也只剩下了我自己。我和母亲聊天,她没有支持或者反对,只和我说了一句话:

~我每次要放弃我就跑到山顶上唱歌,然后静下来想想,我觉得自己上大学有用。

接到国外学校录取通知的时候,我正在旅行,毕竟不能因为waiting list收了一堆,我就真的在家wait。那天晚上,手机振动,一个+1区号的电话,当年诈骗和骚扰还没这么多,这肯定是我等待了3年的电话!

当夜我和本科同学两个人吃了3万日元的“烧鸟”。

那三年总计有40多所学校了吧,最终只有一所要了我。我觉得有运气,可能也是命中注定,是母亲故事的传承。最终,和比我小5岁的人一起开始了留学生涯。

_____________

我和母亲22岁上大学一样,怀着等待的耐心和内心的希望。我们都相信自己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都相信短期的命运之轮可能回转,但是必将向前,我们都相信向前的道路必然曲折但前途光明。

恰如这过去的70年,我们的成果来自于无数人努力、等待与希望。未来会给这些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你问我上大学有什么变化?接到通知书什么心情?母亲在下地干活的时候接到了通知书,喜从天降;我在等一个海外电话,忐忑不安。只不过是通讯工具的不同。

也有不变的,不愧是母子,第一件事请都是:吃顿好的!

e从77恢复高考到我上大学,家里人经历了新中国的恢复高考重要节点的几个。

第一,恢复高考。两个姑姑那时候还在甘肃某大型国企开拖拉机,别笑,那个年代开拖拉机也不是谁都能干的。爷爷就有点文化,建国后中央招干考试成功考到进京指标,但是成分问题未能成行。两个姑姑想参加考试,爷爷表示支持。备考高峰状态,小姑一个星期基本不出卧室,清醒状态下都在书桌前。后来成功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大姑没考上,第二年也考上北京某重点高校。恢复高考那几年真的是百废待兴,诸位可以去看看那几年的高考题目,的确很简单,但即使这样大学生比例也非常低。原因在于,之前的教育模式让适龄青年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典型就是我老爹当时也在备考,据他说数理化完全不懂,因此只能考文科,当时有个前复旦的教授被打成右派后从上海回老家住我家隔壁,他大儿子在老头的熏陶下有些文化,当起了我老爹的家庭教师。不得不说那时候的人是真的很淳朴,良师益友共同备考80年的高考。然而,当年在一场武斗中,作为某团体的头头,我老爹的这个发小被打死了。属于我老爹的高考也戛然而止。遗憾与侥幸是他们那代人给我的感觉。

第二,90年代,大学免费制度的结束。彼时,大学还未大规模扩招,考大学依然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堂哥是90年初考上的某重点大学,据他说那时的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脸上都是自豪和自信。在校园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立志报效祖国。因为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时代的洪流下,作为佼佼者的大学生,他们可以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实在太多。研究生毕业之后,当时进入中国不久的微软就给他开出了1万的月薪。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的人更理想主义一些,他放弃了外企的丰厚待遇,进入大学教书做学问。去年过年见面,依旧是一副书生气质,我问他做了几十年的教书匠是否后悔,他说谈不上后悔,谁叫自己喜欢呢。理想主义,是他们这代人给我的感觉。

第三,新世纪之后,高考扩招。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猛增,学校软硬资源开始捉襟见肘,大学生就业开始困难,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逐渐兴起。我在这个时代考上了某985,拿到通知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的激动依旧历久弥新。可是坦率地说,我的大学生活是失败的。大学扩招带来了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大学四年的感觉是茫然。大一大二像读高四高五,大三大四专业课,时至今日,依稀记得,某些专业课上,就是听某些老师扯闲淡,侃大山。转瞬毕业,一大群没有职业规划的年轻人带着一脸的茫然开始进入社会,遭受社会一轮又一轮的暴捶。平心而论我也没有真正接受社会的花式吊打,但是我还是做出了和我哥一样的选择,回到校园,立志做一个简单的教书匠和科研民工。无论对错也无问东西。

狄更斯在《双城记》在开头写到:“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笃信的时代,也是疑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没有;我们全都会上天堂,也全都会下地狱。”同样,这样的评价也同样适用中国自77年来的四十多年的高考和大学变迁,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是寻求知识和科技带来无限可能的时代,是寻求智慧和人文带来无尽关怀的时代。在高考和高校的变革之下,大学生们会从最初的象牙塔包分配等体制羽翼下,逐渐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社会洪流中。今天上午收到院长通知,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努力参加CCF的CSP的认证和排名考试,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先机,心中有一阵暖,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去获取足够立足丛林的猎枪和弹药应该是高于SCI、EI的。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是史诗,幸而你我活在其中,幸而未完。

不妨从另一角度看,77年恢复高考起,那个时候接触大学教育的人。

他们现在正是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见证了一个新的高等教育时代的成长和崛起。


本科实验课课间的时候,我们学生总喜欢和教授闲聊。

因为教授会讲很多以前他读大学时候的事情,以及在海外留学时候的趣事。我对一件事印象深刻,他说:因为南开人对南开有感情,很多人毕业之后兜兜转转,还是想回到南开教书。而现在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老师,从77、78到81、82级,荟萃了一群优秀、勤勉、敬业的老师。


今年正好是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对母校的回忆越发多了起来…

公共实验楼里有一台很老的离心机,转速虽说可以达到每分钟八百转,但是停下来却需要很久,以至于我老师需要亲自做危险示范…大家在一片严谨又欢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

本科的时候在微生物病理实验室做实验,本科四年我待了三年,有时候要在早上八点的课之前转接好菌种,再拿上早餐去上第一节课。而老师进门的时候,对台下的我们说,早餐没吃完的同学,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吃,吃慢一点,对消化不好。

野外实习的时候,我们形象地老师形容为老妈子,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野外的教学内容,还要我们的日常和情感生活、生理和心理健康都照顾到……


我想说,不论在哪一所大学读书。

从前上大学,可能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阶层的跃迁,或者至少是光明的前程。而现在的大学似乎一直被人以过高的眼光审视,其实我们不妨说: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是独立生活、独立成长、独立思考的新阶段。

我还能想到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幻想了未来的无数种场景。

但是我发现,真实经历的大学,远比自己能想象的,多得多。而在你学习的一门专业,也是自己选择的专业时,你所做的笔记,你所读过的文献,都将成为将来你表达、你思考、你投入工作时深刻的烙印。

很多人说,没有挂科或者翘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不鼓励挂科或者翘课,因为真正的大学不会完整。带着遗憾上路,才是对将来人生最好一课。


今年,距离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

今天,距离百年校庆还有45天。

七年前进入到南开之前,可能从未想过南开,南开的老师会是这么的影响深远。


我是爱南开的。

今天我想说和校友周恩来总理一般的话。


附: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共招收学生96名,周恩来是首期学生之一(最后排左一为周恩来)。

距离我上大学15年了,昨天作为学校教工参加了学校的迎新活动,看到大一新生年轻开心的样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说来惭愧,我是2004年上大学,那时候信息并不发达,作为萌新的大学生都开学了我竟然不知道大学还分985,211(直到我考上研我才知道什么是211),在我的眼里,大学档次是这样的:1、清华北大 2、本科 3、专科

当时我真的觉得,除了上清华北大,其他学校不都一样吗。。。

现在的高中生,985常青藤C9双一流211一本二本三本双非专科等等层次,甚至学科专业排名,是分的一清二楚呀。

那时候没有平行志愿,甚至高中班主任和我的家长都对怎么报志愿没有什么系统的概念,可以说除了一志愿其他志愿都是我自己乱报的,因为我觉得一志愿肯定能上。结果是由于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各高校分数线变化较大,我一志愿报的北京某高校差了5分,我二志愿就是非常托底的学校,其实不应该这么排序。

所以和很多没有上一所符合自己预期大学的同学们一样,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是五味杂陈的。但是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当时那么高大上的名字,21世纪之光,我还是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开学季9月1号还是开开心心去上学了,那时没有网购,学校门口的服装城和超市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那时没有高铁,飞机也是奢侈的事。听说海南的同学坐火车做了三天来到了我们学校(学校在黑龙江),真是觉得好夸张。第一次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广东的同学第一次看见大雪的兴奋劲现在还是历历在目。

这真是一段崭新的开始。


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大学的时光,大学4年的生活可能是中国年轻人最重要的4年。

知识技能上,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创造的转换。

人生上,要完成被动接受到自己主动选择主动承担的转换。

从此,你是一个成年人了。

自觉阅历浅薄,不敢谈国家层面的变化。只说说自己高考那段时间一段记忆吧。

答主算是80后的尾巴,88年生人。老家在江西省西部的一个小县城,01年上的高中(算是县里唯一的重点中学),04年考上大学。

在记忆中,当时的环境下,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太多选择,每个人都已经默认,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甚至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机会。如果家里有高中生,那么头等大事就肯定是孩子高考,全家的压力都在高考成绩上。

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当然是难忘的,但是整个高考备战时期下来,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高考前晚发生的事情。

那晚的我因为太兴奋,整宿睡不着觉,一面想着考上大学之后生活会有什么改变,一定比待在小县城肯定精彩的多吧,各种可能性想走马灯一样在大脑里循环播放。一面又担心万一发挥不好,高考失利怎么办,复读吗还是找个一般学校将就。

不管强迫自己合上眼睛多久,大脑都是清醒的,一直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半夜大概12点的时候,听到我爸在房间门外小声叫我:

"伢子(江西方言的儿子),是不是还没睡?"

“是啊,脑子里想东想西的,睡不着哩。”

“你过来爸妈房间,我们陪你聊天吧。”

于是高考前那晚,一家三口破天荒的挤在一个房间的一张床上聊天。

大概就是聊考上大学之后想干什么,去到大城市生活有什么变化,一定要学会适应等等。具体内容已经随着时间过去模糊不清了,只记得爸妈都小心翼翼的避开明天就是高考这个话题。

聊着聊着,声音慢慢安静了下来,但是其实我还是没睡着,时不时翻身换位置。

突然我听到我妈小声说了一句话,带着一丝哭腔,这话我一辈子都记得:

伢子,要是实在是难受,明天咱们不去考了,爸妈能养你。

当时我不知道该回应什么,只是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而这句话对年幼的我就像一剂强效但温暖的安神药,让我很快就睡着了。


幸好,后面几天考试发挥还算不错,我的成绩是全县前10,省里大概在1000名左右,最后顺利考上心仪的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第一时间我想的没有别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赶紧告诉爸妈,让他们高兴,算是当时尚年少的我,唯一能做的报答父母的事情。

后来多年后再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妈说当时那晚她和我爸都没睡,听到我卧室翻身的动静,担心我是害怕高考失利太紧张。在让我爸过来叫我之前,两人还在互相自责是不是平时给我压力太大了。她最后实在是忍不住说那句话,心里想的是如果儿子这么难受,觉都睡不着,第二天还得去考试,压力更大。不如不去了,咱家不要大学生也行。

咱家不要大学生也行,写到这句,我又在办公室抹眼泪了。

我很幸运,在高考前的那一晚,感受到了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这也成为了我以后人生迷茫或彷徨的时候最大的动力。

2004年我从县城去中山大学读本科

2008年全奖赴大学读研

2011年毕业留澳工作

2014年外派到印尼,留雅加达至今。

但是不管我走的再远,不管身在何方,成功或失败,我都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小镇,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永远爱着我。


回答可能有些偏题了,只是看到这个有关高考的问题,突然勾起了一些回忆,借着知乎平台给大家分享下。

每个人经历高考的时候,都还是孩子吧,相信大家在那段特别的时期里,都会有各自对家庭对父母的难忘回忆。

其实整个国家的记忆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家庭记忆组成的, 高考作为中国家庭的重要节点,不同时期的状态也见证了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轨迹。希望能通过这个问题,看到更多老一辈,同龄人以及下一代人高考记忆,作为鞭策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

以上。


【你好中国·问答70年】 系列回答:

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说的话??www.zhihu.com70 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www.zhihu.com


收藏夹: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www.zhihu.com

编辑于 12:5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977年,在经历文革10年后,我国决定恢复中断多年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

极限挑战-黄磊科普1977年高考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39250386436096

那年年底举行的高考,堪称一场百里挑一的考试,因为每100个考生仅录取5人。

回头看42年前1977年的高考,高考只有27万多人考上,这些人的命运是因为高考而改变了的。

极限挑战-黄渤感叹知识改变命运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39425490182144

1977年高考,570万人只录取了27.3万人,录取率低于5%。数据统计,现在中国的高考率取率超过80%以上。

1977年考上大学的27.3万人,后来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包括我国总理李克强和外交部长王毅。

当时十年之间没有高考,上大学靠推荐,作为第一批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大学的,所以都很骄傲和自豪。入学以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把陈景润作为典型,鼓励大家钻研知识,全社会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那样的氛围里面,大学生当然更加自豪。非常努力,明白自己被耽误了那么多年,起点不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烙印,明白自己的局限性。

对我国来说,1977年恢复高考最大意义是在非常紧的情况下 ,资源也非常缺乏的情况下,12月份举行了高考。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了一届大学生。除了早培养出一批人才,恢复高考还恢复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让人们看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罢黜之前靠推荐上大学。高考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社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这些人才才有机会为国家多做些事。这,可能比个人命运的改变意义更大。

小埋作为出生在新世纪的大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77年的高考,但是也能想象出当时经历过文革后,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匮乏,制度落后,很多学子怀才而不遇,无法用自己的才华施展出一片天地的局限。

但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下,资源也慢慢丰富起来,无论是学校教育、线下教育、在线教育都齐头并进,让很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丰富着我们对知识的吸取。

极限挑战-高考起跑线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39477101228032

加油吧!各位准高考生!希望你们不负青春,直取苍龙!

我的舅舅和舅妈都在另外一个县城里工作,做什么工作,我不太了解。我猜,可能就是普通工厂的工人吧。但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能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吃公家饭”的,算是有一个“铁饭碗”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初中专比较流行,尤其是在农村的初中,很多学习不错的,一般都首选上初中专,可以早点出来“吃公家饭”,早点赚钱。

所以,当我的舅妈问我初中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的时候,我说,我要上初中专,早点工作,早点赚钱。

现在,我依然记得舅妈当时对我说话的语气:瓜娃呀,你成绩这么好,当然得上高中考大学啊。

后来,不知道是因为舅妈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因为上初中专海得托人找关系,我选择了上高中,轻松考上了县城里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

可能高中里压力太大,也可能自己不够努力,第一年高考,考砸了,按照当时的成绩,只能上大专。和家人简单沟通之后,我选择了复读。

复读的高中是一所普通高中,但是,因为我高考的成绩还可以,所以,减免了我的学费。

我数理化成绩一般般,语文几乎一直是年级第一,英语也排在前列。

最终,虽然数理化成绩一般般,但语文成绩非常高,英语成绩还不错,总分超过了一本线40多分。

当年,是先估分填志愿,然后才知道能被哪所学校录取。

我第一志填的是深圳大学的师范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当年在众多的师范院校里,深圳大学的师范专业不用交学费。

第二志愿是某大学的电力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两个原因,其一,每月国家会有几十元的补贴;第二,想着毕业以后可以进供电局。

深圳大学没有录取我,我最终去了第二志愿的大学读电力专业。

有点搞笑的是,招生报上宣传的几十元补贴没见过,毕业那年,供电局也很难进,最终去了一家电力设备厂家。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在地里除草。

一个同村的叔叔辈的人骑着自行车赶到我家地头,喊着我的名字说,杨甚么,你考上了某某大学。

我扔掉锄头,奔到地头接过了通知书,父母在我后面小跑着赶了上来。很快,边上干活的邻居们也都围了上来。

兴奋过后,我开始发愁了,学费怎么办?虽然,当年所有的学费和杂费(含住宿费)加起来每年是2996元,但是,对我家而言,这也是一笔巨款了。

父亲对我说,钱的事,他来想办法。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小还哥特地采访了77年大学生老张、现在已经进入职场10年多的小刘(97级),以及公司刚刚入职实习的同学小海(17级)。

三段经历,时间跨度大体在20年左右,希望能同大家一起来见证这些年的变化。


1977年第二届大学生,老张 ,当时入学装备:脸盆、被褥、搪瓷缸;天之骄子,人人激情澎湃。

刚上大学那会,第一天到学校吃饭,晚上,就有白菜豆腐。

当时老张就想:‘’这又不是过年的地方,怎么有豆腐。应该是迎接新生才有这么好的待遇吧‘’

没想到第二天,油条,炒肉。最后,每个周末还有个红烧肉。

过了很久才知道,原来上面那些仅仅是日常,大学的食堂就是这么丰盛,远高于普通家庭生活水平。虽然这些菜在现在我们的眼里普普通通,但是那个时候学校的这些饭菜品质,要超过全国90%以上的家庭。

当时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第一批77年年底参加考试,第二年3月份入学;第二批78年8月入学;两届大学生都是78年入学。因为高考已停止了十年,所以,在学校里,不仅有18、9岁的年轻人,更是有30多岁的成年人。

老张说:“当时一个村子里面能出两、三个考上大学的人,那就是非常了不起敲锣打鼓的事情,我们那里只有两个人考上了,我和我的30多岁的老师一起上的大学

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带的东西也不多,一般来说带一床被褥,一个红双喜的脸盆加上一个茶缸子,这些都是必备的。

当时因为刚刚恢复高考,当时学校的学生学习劲头很足。在晚上,还会经常讨论如何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如何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做贡献。

‘’当时我们吃饭第一年是餐券制度,一个月生活费17.5,但是大多数是用不完的,要是不吃饭就作废了。第二年的时候餐券改为了饭票,可以换钱,一个月消费也就提升到了21.5。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在快速的改变和成长,刚入学时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米和面,而到了后来用钱就可以了。‘’


97级大学生,小刘 ,当时入学装备:钢笔、电暖壶、磁带录音机;更爱玩了。

这个时候上大学已经没那么特殊了,不过出一个大学生还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就在99年左右大学也开始扩招,三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从96-02年开始,国家逐渐取消了包分配的制度,事业单位不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进入的,粮票早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那个时候有银行卡,再银行存钱已经较为常见,包括生活费往往都是父母直接打到银行卡里面。

娱乐的话,当时别提电脑,上网,手机都见不到,最厉害的拿一个BP机,那可真是当时的奢侈品。

平时休闲的话就是打牌,还有就是打麻将,“拖拉机”“斗地主”现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打法在那个时候就存在了。学校基本都是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气氛更加开放,大家也更爱玩了。

比起老张的一月十几块的开支,小刘的消费水准更贴近于我们现在,当时学费大概一年四千左右,四年的学费加起来大概也在一万六七。

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什么额外消费的话400元就已经足够,盒饭3块5一份,2荤2素,大家出门最重要的是带钱包,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现金。学生有些已经可以通过家教补习去赚钱了,一节课40-50元,英语四六级的报名费差不多也是50左右。


17级大学生,小海,当时入学装备:笔记本电脑、手机、银行卡;生活在互联网中。

早起打开手机看看相关的新闻信息,晚上睡觉前刷15-30分钟的短视频;朋友除了身边的同学之外,在很多社交平台都会有自己的网友;娱乐方式也是以端游,手游为主......

互联网可能是这些年最大的变化。

学校有自己的线上课程平台,在网上可以听到远隔千里之外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名校名师课程,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眼界。

实习的选择除了传统的校招之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

其次很大的变化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方式改变,进大学之后除了交学费的那天,基本上没碰过现金,大二大三交学费的时候也开始支持线上支付,校园周边的商超,就连糖炒栗子的摊子都支付二维码付款。

当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不仅生活费更高了,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费一个月可能要1000-2000左右,而且一个宿舍的一半以上都用花呗、白条这类,每个月一到还款日大家就开始愁眉苦脸。不过因此对于信用的理解也加深了,知道信用可以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帮助。


20年作为间隔,三代人的大学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是祖国70周年发展,最好的证明。

2018年12月,我在国博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展”时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是1977年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给邓小平的来信,以及邓在9月6日的回复。


当时感触最深的是邓小平在批示中写下的这段文字:


“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初中一年级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要80%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招聘,才能保证质量。”


此前,清华大学负责人反映,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1977年9月,他问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招生,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


此前拟定的招生办法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老邓大笔一挥,把“单位同意”这条划掉。


从此,历史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1977冬天,570万应考者涌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天第二次考试,1180万人的总量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上的奇迹。


1978年,新中国首批公派52名留学生(平均年龄40岁左右)赴美留学,他们中大部分人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人物。


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最新数据显示,2017全国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4.1%——虽然跟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跟改开前比已是天差地别。


1978年到2017年间,我国共有374万出国留学人员,其中313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我也是其中一员)。


除了上面的宏观叙事,我也想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


家里有一张邓小平1979年访美,参观福特汽车公司时的留影。


欢迎人群的左上角有一个中国人的面孔,他是我太太的二舅公。1949年前他已赴美留学,时任福特公司工程师。作为当时福特公司里为数不多中国人,他参与了欢迎邓小平的仪式,并留下了一张同框照片。


二舅公视这张照片若珍宝,翻拍了很多送给国内的亲戚。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他对邓小平推动的中国巨大改变有着特别深的感受。


2013年我和太太去美国旅行,跟90多岁的二舅公通过电话。那时他的口齿已经不大清晰了,还记得他反复说:“你们现在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


我家里三姐弟,自小两个姐姐的学习都比我好。但在80年代,从教育水平较低的小县城考上大学还是件很难的事。最后,两个品学兼优的姐姐都没能上大学。这也一直是她们心中的遗憾,所以大姐工作了以后又读了电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父亲转业来到广州,主要目的是能让我在教育资源更好的大城市念书。


1994年,我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我去荷兰留学,回国后加入了某500强外企。2015年,为外企服务了10多年后,我走上了创业的路。


回看这一路,耳边不时回响起二舅公的话:


“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

90后,谈些我对这些年高考以及大学的认知。

大学生越来越多

在我刚有记忆的时候,我们老家村子里出一个大学生能被老人们形容成文曲星下凡,将来会是大人物,随着年龄渐大一点村子里出一个大学生也是要摆酒席并且喇叭通知的。

但是等到我高考完的时候我家人皱着眉头拿着我的不入流大学毕业证,品牌佛以后出门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更别说我很期待的摆酒席喇叭通知了。

现在不是985、211,都不敢在贵乎大声说话了。

插个题外话:

答主幼年家境还算可以,由于家里开办的工厂在老家村子里,所以一直居住在老家村子没有搬家,初中开始家里出现一些变故开始走下坡路,但答主从小到大所上的学校都在县城里属于最好的,这在当时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眼酸。

由于高考考上了很末流的大学,那时候家里一些亲戚以及街坊开始落井下石说风凉话,大概类似“从小到大花了这么多钱供他上学还考成这样,不行别上大学了,出去打工吧,也早点挣钱”之类的。要知道那些亲戚以及街坊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去我家串门一个比一个勤快的。

当时是我母亲坚定立场,说孩子想继续念就继续念,家里再困难也要供孩子读完大学。

真的很感谢母亲当时的坚定使我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虽然我如今并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打脸那些落井下石的人。

不过那些亲戚的话也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已经不再稀奇了。

大学不再包分配工作

在我小时候大学=有工作,我从小学开始,奶奶就经常跟我念叨,让我好好上学,将来考个好大学分个好工作,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认为大学是一定分配工作的,所以高考就像一个任职资格证书的考试,通过了就意味着会有一份工作。

直到我后来大学毕业后回到村子里碰见上了年纪老人家还经常被问到分到哪工作了啊,待遇怎么样一类的话题,我实在不好意思跟老人家说现在大学基本不包分配了。

高考越来越受到重视

曾经有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风靡一时。

而现在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有谁高声阔谈“读书无用论”了,可能他说起来自己都脸红。

前阵子陪对象看《小欢喜》,其中几个家庭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我一点都不觉得夸张。

因为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我高考那年全县出租车对考生免费,所有考区不准鸣笛,不准车辆通行等,更别说《小欢喜》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下了。

即便高考不再意味着鲤鱼跃龙门,但高考仍旧是通往更高学府的桥梁。

我一直很赞同的一个观点,学历不是你就业的通行证,而是敲门砖,而高考是你能否拿到这个敲门砖的机会。



以上是答主浅薄认知。

小U以自己的工作角度来说一下吧,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学教育开始变得普及。

在小U爸爸那个年代,大学生是珍贵的,上了大学毕业了国家还会给分配工作。

上大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想上大学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

但是现在,走在街上十之八九都是大学生,剩下的不是海归就是硕士。

正是因为中国的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上升,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眼界开始高了,

从一心一意让孩子拼国内好大学,变成了一边国内高考,一边国外申请更好的大学。

也有很多国内没有那么优秀的孩子曲线救国,出国读大学,回来也是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唯一不变的只有清华,北大这类 Top大学,过了那么多年地位依然神圣。

怎么说呢,有好有坏,最明显的就是很多国外大学从觉得中国学生很聪明,转变成觉得中国学生会耍小聪明。

就拿澳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24的澳国立大学来说。从之前正常偏难的录取程度变成了难上加难。

ANU对于录取流程、录取标准和方式做出了颠覆性的改革花式调整录取标准,严卡中国申请人。

在这之后的日子,中国学生不可以配语言,雅思必须考过才能进,Con-offer和Con-COE都取消了,录取要分三轮,还是择优录取,还有地区配额限制。

种种限制都是澳洲地区大学的首创,ANU已经要取代墨尔本成为中国学生澳洲最难录取大学。

据ANU官方解释,这次改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申请的中国人太多,他们希望择优录取,保持学生的在读质量。

其实就是不想要那么多中国学生,因为中国学生聪明的太聪明,本地学生没有优势,没有那么优秀的又会砸自己学校招牌。

其实国外的通知书没你想的那么容易。

相关问答:

UNILINK:高考成绩申请澳洲大学是怎样一种体验?

更多留学&移民&生活

UNILINK:澳洲留学信息索引(持续更新)

有相关问题请尽情 @UNILINK

也可以下方留言or私信小U

写于2019年9月2日

从一个电影讲起,《女大学生宿舍》(1983)史蜀君

《女大学生宿舍》剧照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之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205号女生宿舍住进了五名新生。骆雪梅来自农村、单纯善良;辛甘则生活在城里,家境优越;匡亚兰自幼失去了双亲,性格刚强的她靠打散工来到了大学; 宋歌刚进大学就成了班干部,热心积极的她却也有阴暗的一面;夏雪蕙质兰心,却有点胆小。这五个性格各异的女生聚在一起,谱写了一曲丰富多彩的青春之歌。

电影里,男女主角经常出现在碧草青青小河边,手里拿着狗尾巴草,眼光投向未知远方,遥想人生的过去或未来。现在来看,真的好朴素好诗意。

武汉大学樱园老斋舍宿舍

宿舍环境简朴充实,没有电子产品,床头桌前堆满书籍。

各式各样的行李被热情的学长学姐接待,而现如今一个背包,一个手机就可以搞定。

新华书店在老工学院摆摊卖书

地摊书是最抢手的热门“淘宝”。

樱顶法学院辩论

辩论之风盛行,夜话交流成为常态。

把时间浪费在研究社会问题上,一伙人宛如举行政治协商会议,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对国家发展毫无贡献也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的讨论。

樱顶文学院课堂

老师上课板书流畅飘逸,身体力行。而如今多媒体电子产品少了一些朴素。

东湖野炊

周末的度假方式,野外自然也有别样风味。谈理想谈远方,谈喜欢暗恋的人。

珞珈山晨跑

早上都是跑步的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直接找校长反映问题,师生之间无隔阂,无障碍。现在也许校长也就只能在毕业典礼上拉一把合照了。

武汉大学樱园礼堂晚会

文艺晚会,没有绚烂多彩的灯光,却依然有真挚的感情和精彩表演。

简单的正装一年也穿不了几次,却为她们的青春留下最美的注脚。

武汉大学行政楼剪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国家的未来与每一个青春的我们息息相关。即使生活学习方式改变,但初心和使命的召唤让我们更加奋然前行。

纵然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忧国忧民的时代与理想高远的未来也一脉相承。

回顾在大学的点点滴滴,有的是懵懂逐渐走向成熟。我们靠的是什么?

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在大学铸就的自由独立灵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青春无敌的热血和意志!

青春有我,幸!我在中国,大幸!


通知书对比一下

1978年通知书
2016年通知书

哦对了,以上说的是变化。可以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其他都在变,武大的老建筑和樱花、人文自由的情怀都没变。


最后,欢迎小可爱们报考武汉大学~~~

说一个身边的事例,真实发生在我姐夫父亲身上的故事,在以下简称为我的大爷。

在计划生育实行之前,一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是非常普遍的,我大爷在家里排行老大。

那个年代的农村解决温饱都是问题,能够识文写字就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更别提什么读大学,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当时农村盛行读书无用论

有上学的功夫,还不如下地打工,能够写个名字就够了,识那么多字干嘛?

就是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我的大爷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专,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了大学生满地走的假象。现在好多人可能瞧不起大专,但在他那个年代,考上大专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录取结果出来之后家里本是满心欢喜,在农村里能够出一个大学生十分罕见。

可令人悲伤的是,大爷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高考胜利的欢喜与家人离世的悲痛聚合到了一起,这可能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间喜剧。

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继续供他读书,家庭的重担也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于是他不得不辍学,将整个家庭担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某次和他闲聊的时候,我问

你会后悔吗,会不会抱怨自己的家庭?

“不后悔是假的,如果我当年继续读书可能现在就不用去靠卖力气养家糊口了,可生活就是这样,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就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我的努力,让俺妹妹变得有出息了,这就中了。”

语毕,他点燃了一支烟。

他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妹妹,那个年代读大学就是铁饭碗,毕业之后直接分配工作,现在我姑姑在市政府工作,工作十分体面,有着不错的收入,每次回家都是西装革履,与大爷的粗衣乱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实的讲他们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阶层。

恢复高考之后无数人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这一制度尚不完善,可就目前的社会而言,高考仍然是最公平的方式,他给我们每个人攀登阶层的阶梯。

错过读大学,功利的说大爷会失去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他当初上了大学,可能就不会再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穷苦农民,而是另一番人生。

大爷现在过着平淡的生活,身上的重担已经将他的背压垮,可他拥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孙满堂,对于他而言,看着自己的儿孙快乐健康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恢复高考四十年,有多少人的命运随之改变? 知乎校园得到了新华社的特别授权,为大家带来《国家相册》系列节目之《高考四十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912682822213632

节目通过大量新华社独家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我们还原了那个不平凡的秋天。

1977 年 8 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参会的 33 名代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回忆道,「恢复高考」,是那场会议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恢复高考,给数千万在困苦中徘徊的中国青年带来了希望。

随着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高考全面停止,一千多万名初高中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国家教育体系陷入混乱。

很多知识青年是在田间劳动时收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的。他们拿起幸而没有扔掉的课本,开始临阵磨枪,蜡版印制的复习资料瞬间被抢购一空。

1977 年,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考场,27 余万人通过此次考试进入大学。参加考试的学生年龄差别巨大,师生同台、父子上阵的场面并不罕见。

那一届考生,坚信高考能改变命运,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茹振钢在考入大学时,还生活在饥饿的阴影下,他也因此有了一个朴素的目标:学习农业科学。后来,他培养出多个高产小麦品种。在今天,我们每吃的八个馒头之中,就有一个来自于他的工作成果。

《高考四十年》节目评价道,恢复高考成为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第一声号角。

在今天,高考录取率超过 80%,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厮杀声已经渐渐远去。但不论如何,依然推荐大家透过这段视频,来感受恢复高考给一代人留下的印记。

我爸是83年的大学生——军校大专。

77年,他刚去当兵就恢复高考,气得他当场就想吐血。于是当兵两年,复习两年。好容易准备好,我爸不但自己复习,还在连队里组织战友一起复习高考。结果退伍两个月前打战了,他被选中,去前线。

本来以为自己和大学是无缘了,没想到还是被部队选拔上去的。

那天湖南下着大雪。

我爸还是一个保密员,他值着班。刚打完战回来的他,那几年过得特别开心,当时他正偷偷用饭盒在炉子上煮盐水白菜,突然就被领导叫了出去。我爸吓了一跳,赶紧让一起值班的战友看着火,套上军装跑步前进。

他后来回忆,有一种预感,会有啥好事。因为他那天难得穿了干净的军装,觉得自己棒棒的︿( ̄︶ ̄)︿。

当领导告诉我爸:小李呀,收拾一下,去读个书噻!

我爸懵了。

去读大学,送你去军校,读大学。

我爸更懵了。

等我爸回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一边哭一边走!因为太激动了,回去的时候,盐水白菜煮好了,他也吃不下。值班结束了,他就回去写信,发电报,取钱请客。

他一直没有真实感,直到通知书到他手里,看着自己的名字就在上面,他才觉得这一切都是真的。他拿到通知书的那个晚上,特地把中国地图拿出来,看看那个城市在哪。在此之前,他除了家乡,驻军,去最远的地方就是越南。这次去的地方比越南还远。

他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的人年纪都挺大的,大家都打过战,有相同的经历,都是干部,有钱有时间,玩得特别开心。他们是三个人一间宿舍,宿舍还是苏式建筑,特别大特别舒服。当时他们有一个人已经恋爱了,把我爸和另外一个给羡慕得要死。就是有一点,因为我爸是福建人,他的大学在北方,他的福建腔让别人觉得他有点过于……斯文。

后来我长大了,我爸同学来找他玩,还在笑他这件事。

小李,你在读啥书?

哎呦,我在读哦,战争论哦。

……

每次阅兵,我爸都会念叨一件事。84年阅兵就来他们学校挑人。当时学生都坐在教室里,挑人的教官看到我爸,指了指。

你!

我爸那叫一个激动啊,立刻站起来:到!

……坐下!

老爸到现在耿耿于怀。

我爸:?·°(???﹏???)°·?就差八厘米,我要再高八厘米,就能去阅兵了。

老妈和我无语。这个时候,谁也说不出口:对人类身高来说,八厘米基本等于没戏。

我爸在军校里除了学习军事理论,他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图书馆,第一次知道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大仲马等等文学家。他以前一直以为《茶花女》讲的就是资本家小姐的花前月下。后来他仔细读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以为《牡丹亭》不就是封建文化残余,后来才明白自己过去多片面。

毕业以后,老爸最大的变化就是喜欢买书,喜欢文学,喜欢莎士比亚。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爸的大学读得比我值。因为大学开阔了他整个世界。

我的大学比起他那种雪中送炭,我的更像是锦上添花。

我05年上大学,那时还是电话查分数,不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机。拨号上网也是昨天的事,宽带都是时髦玩意。

我爸妈等不及,两人替我查的分数,激动得左右开弓,把午睡的我当骰子摇,硬是摇醒不说,还差点把我摇晕车了。所以我现在都不记得自己具体分数,反正是过了重本,过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

那就去读呗。

不同于我爸读大学时的激动,我读大学这事特别顺理成章,顺水成舟。

从小重点班读过来,不是自傲,我这种类型的学生考不上大学才奇怪吧。

所以我拿到录取通知书,也没什么激动的。

班主任通知我去拿录取通知书,我当时打游戏都给忘了这事,后来想起来还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应该当面去领,和老师说声谢谢。

我打完游戏才想起来,给同学打电话,她说帮我领了,给放保安室。我踩着拖鞋,骑着自行车就去取了。

唯一心情有点起伏的就是我们学校有个传统每届高三毕业,就会把所有学生和其录取学校写在黑板报上。把那个信封取回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名字被人用花体字端正地写着,有种感觉:

我也和这间学校告别了。

唯一比较好玩的就是爸妈送我去大学,看到我们四人寝室,其实在当时大学是很不错的。其他家长都是:哇⊙ω⊙不错啊!

我爸看了一遍,呵呵一声,拍拍我的肩膀:

艰苦是艰苦一点,苦心智,劳身骨嘛!

我无语:当然没办法和你的学校比啦!

老爸:哈,和我比?!干嘛想不开?

读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却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金77银78,这是后来人对于刚恢复高考那两年入学的学子编一个顺口溜,也就是说首届77级的大学生,珍贵如黄金,绝大多数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次届78级的大学生,虽然不如黄金那么金贵,也稀少如白银,能够获得成功。如今,虽然大学生再也不像当初那么风云际会,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读书无用论的强调。但是,作为一个很典型的农村学子上大学者,我一直认为,读书是值得的。

在农村,除了读书,很难有其它的出路,家里关系硬的能够安排到县里面某个机关或者国企上班,家里差一些的就只能去沿海地区打工。男生早早的结婚,女生早早的生娃。我从不丑化农村,因为我一直对自己农村出身比较“自豪”,因为我从小剥过蛇、杀过蛙,赤脚在田埂飞奔、光屁股在门口洗澡,为了追一只兔子和小伙伴一起将别人的一块油菜田踏平、然后被父母打个半死;为了吃桑葚吃个饱爬上桑葚树坐在上面边摘边吃,满嘴乌红,被爸爸抓下树下来就是一顿打。这一切,都是我一想起,就泛起暖黄的回忆。

但是,农村不是田园牧歌,它只是一种比城市更加原始的生活形态。原始中除了美,还有残酷。我曾见过邻居的姐姐,长得漂亮、学习也好,但是父母因为想要她妹妹继续读书,她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后来早早的结婚;我曾见过八十的老太太,子女不孝,生病之后我爸爸开一块钱的药都舍不得要,最后送给了她;我曾见过村里的女人,家庭不顺、张口就是一瓶农药。

农村,真的不适合年轻人。莼鲈虽美,但还是要男儿立志出乡关。

很幸运,识得了几个字、读得了几本书、算得了几个公式,通过高考进入了一所还行的学校,玩也疯玩过,学也疯学过:

曾为了学校社团联的成立,连翘三周课;也曾为了考研,老僧枯坐半年;

曾通宵喝酒,不省人事;也曾为写论文,搭模型品牌真到半夜;

曾在鹏翔门口和朋友们痛哭过;也曾在大活之中意气风发过。

最后,凭着文凭在电网中谋得了一份自我满意的工作。虽然对于这份工作,同事们聚会时会一起吐槽工资太低、工作太多、杂事太烦等等,但是,就像两口子总会相互吐槽一样,当一个人真的决定离开,连关门都悄然无声。

如今,有自己的房子,虽然位置不中心;有自己的车子,虽然档次并不高;能相对自由的发展自己读书买书的爱好,虽然并无什么珍本善本;想吃美食就呼朋引伴的出去搓一顿,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想喝酒就餐馆酒吧坐一坐,虽然来不了什么纸醉金迷。这一切,我很满足。

古代帝王的劝学诗说得很赤裸也很夸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别人有宝剑,我有笔如刀。

现如今,想这些都是虚妄。但是高考至少给了绝大多数人一个可以更快更有效过上比现在更好生活的相对公平的选择,这就够了。

最近,很多人又在重提什么“不唯分数论”的高考体制,对于这种看似温情脉脉的提议,我一向是嗤之以鼻的,越温情的提议,后果可能越是残酷。因为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正是“素质教育”口号最响的时候,所谓的“素质教育”和“不唯分数论”的高考体制,到最后,必然导致权贵狂欢、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一地鸡毛。

幸运的是,我还保留着我的高考准考证、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信息登记表,把三份文件放在一块儿,真不知今夕是何夕:

今年高中的班级群里,班长在号召举办毕业十周年纪念,一瞬间晃了神,猛的反应过来:原来已经毕业十年了。

高中的时候背“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个时候还在继续着“朝六晚十一”高中生活的我,真个是“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一打眼“十年”这么永恒的词语,觉得远得像一辈子。

一转眼,高考了;一转眼,进入了天津大学;一转眼,读了个研究生;又一转眼,到了现在。

虽然我曾经无数次和校友们一起吐槽:

天津的夜太静,连个夜生活都没有;
天津大学这个学校太保守,一切以学习为主;
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实在不合理,什么都学一点,又什么都不会;
………………

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我曾在此读书,也很感谢高考,能给我一次与具有无数出身背景、成长环境、个人性格的同学与朋友,一起成长的机会。

高考,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公平的竞争,不论出身、不论贫富、不论美丑,一切以真实的分数为准;

大学,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公平的长跑,不论出身、不论贫富、不论美丑,一切以真实的成果为准。

在中国,不要否认阶级的存在,但也不能固化阶级的存在。一个没有流动的阶级社会,注定是一潭绝望的死水。而高考,恰恰是阶级流动的主要渠道。虽然目前对于寒门学子的形式越来越严峻,但是依旧是目前来看,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因此,虽然我校的录取通知书的确很简陋、很直男审美,但是我依旧会将它一直保留。说这是改变我人生的一张纸,不至于,也太矫情。它只是一把钥匙,让你能去开更多的门。录取通知书的作用不是改变人生,而是让自己有能力进行更多的选择。大学给人的也不是所谓改变人生的一夜暴富,而是由更大选择的平台。选择的余地,有时候比黄金更重要。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gtd131418
  • 广州市健凡服饰有限公司
  • 广州市健凡服饰有限公司
  • 广州市健凡服饰有限公司
  • 合肥联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 © 网店货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