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货源分类
网店货源频道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进货渠道 > 网店货源 >  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发布时间:2019-09-02 16:28:33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最近一句话非常火,“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当孙宇晨以及一众币圈老哥还没从虚拟货币的炒作营销以及击鼓传花的游戏里退出,一众更年轻的玩家又疯狂涌入了AJ圈。一双Air Jord
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最近一句话非常火,“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当孙宇晨以及一众币圈老哥还没从虚拟货币的炒作营销以及击鼓传花的游戏里退出,一众更年轻的玩家又疯狂涌入了AJ圈。

一双Air Jordan 1 Retro High Satin Black Toe 女款红丝绸,发售价格为1299元,而最高交易价格一度达到12000元,而且供不应求,仍遭疯抢。

1. “中产无产阶级”

对于球鞋这种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工业品,使用属性和设计成本早已经足够透明,却能被炒到这么高的价位而且依然有足量的购买力消化库存。

简直魔幻。

魔幻之处在于两点。其一,为什么一双鞋能被炒到这么高的价位;其二,为什么大家愿意支付购买。

难道大家的购买力水平如今已经这么高了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有钱人”?

很多人说,年薪20万是步入中国中产阶级的门槛。那年薪20万在中国是什么水平呢?

按照数据,夫妻两个人的两口之家,个人月收入不到两万,一年二十万出头,家庭收入一年四十万出头,算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家庭”。

那么这个高收入家庭全国一共多少人口呢?1000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71%,还不到1%。而超过70%的中国家庭,家庭年收入不到9万人民币。

也就是说,如果你年薪20万,已经可以合理估计你是全国收入前1%的人了。而这样的收入,买一双AJ,也得动用将近一个月的收入。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拿出一个月甚至更多的工资去买一双保值属性低下、稀缺性早就被工业化生产压到最低的球鞋呢?

这个问题就跟“为什么我年薪20万,在北上广生活的还跟狗似的”一样。

因为你落入了消费主义陷阱。

说通俗点,就是只知道买买买,更惨的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挣钱。以为吃穿用跟上层阶级一样,就能步入上层似的。

中产阶级的脆弱就在于此。明明不掌握生产资料,却非要模品牌资产阶级。

我认为“中产阶级”这个词带有很强的迷惑性。让人误以为比底层高一等,以为买了香奈儿卡地亚就能比底层优越。

其实与底层一样,都没有如资产阶级一样的生产资料和巨额资本来实现稳定变现的能力和渠道。

人家用银行里的月利润买一个几万的包,和你用一年的CBD里加班钱买一个包,能是一回事么?

这种非理性消费的劳动力群体,我们叫做“中产无产阶级”。

2. 完美的消费主义闭环

消费主义早就为所谓中产们设计好了一套完美的闭环,让中产们乖乖把本金掏出来,愉悦地享受购买。而失去本金的中产们为了维持“优越”,只能继出卖劳力,被资本压榨。

而这闭环的第一步,就是营销洗脑。

所谓“美好”、“个性”、“优雅”都是虚妄。

商品化的时代里,每一个商品都商家有意识地借用了这些抽象的意义。

到底什么是“美好”?很难定义是不是?咖啡品牌商曼士德告诉你,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到底什么是“爱情”?也很难定义是不是?珠宝品牌商告诉你,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到底什么是“个性”?球鞋品牌商AJ告诉你,拥有AJ,就是拥有个性。

好像只有买了他们的产品,才能获得美好的爱情、更好的生活、精神产品以及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另外,人们总是倾向于、甚至热衷于模品牌上层阶级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是需求创造了消费,而是阶层攀比的心理激发了消费。

简言之,消费主义就是在告诉你: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消费主义依靠这种机制,不仅在制造消费,甚至是在制造消费欲、批量制造消费者。

所以,营销加上顶层人物背书,不知不觉我们就被洗脑,心甘情愿掏出钞票。

我们在不知不觉就被中产了。

当你掏出出卖劳动力换来的本金购买了所谓“上层社会通行证”后,资本消化了库存获得了利润,而你永远无法实现最初的资本积累,永远沦为为资本打工的“中产无产阶级”,只能继续出卖劳动力。

计划通。

这就是消费主义完美的闭环。

3.如何破局

消费主义的起源,与生产力的提高和产品过剩大有关系。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如何消化产品就成了资本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为了必然。

我不是批判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是消费主义在今天,已经泛滥了,危害到了个人的财富积累与人生幸福。之前网上曝光的大学女生裸贷就是赤裸裸的案例。

当面对每个月还不完的花呗和信用卡,当买再多包和鞋也无法解决职业焦虑,当抱怨为什么别人又买了第二套房,而自己却除了一串朋友圈旅行照片动态和轻奢种草打卡之外还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反思,如何在短期欲望和长远规划之间作出平衡甚至选择。

破局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简而言之:克制消费欲望。不会理财不会投资不要紧,先学会存钱

叔本华说“生命没有本质的意义,它仅依赖欲望和幻觉得以运转。”私以为非常正确。

当你开始存钱、规划收支,不再为那些消费环境里营造出的欲望和幻觉裹挟时,你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当你能节省下来本金,就已经完成了资本跳跃的第一步,然后我们再思考如何用钱生钱,逐渐脱离劳动力变现,陆续实现资产收入稳定。

贫穷并不可悲,富有也未必可喜。我是在教你如何拥有独立和自由。

—THE END—

本文首发于本人公众号“浅墨日记”,本帖欢迎分享转载。如需更多授权,请与本人取得联系。微信号:1064879863qianmoyuan

搜索微信公众号 “浅墨日记” 关注我,一起分享温暖与理性的文字。

被称为消费主义也好,品牌主义也好,每个卖的好的商品后面都必然会有一个故事。

原因很简单,它要宣传,需要让消费者记住,从而你在买同类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该品牌放在选项中。

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怎么能让消费者快速记住你,当然是讲故事了,一个好故事能让人印象深刻,从而对产品也印象深刻。既然要讲故事,肯定是要讲高大上的才能匹配得上一个高价位,消费者也更愿意为这类产品掏腰包。

所以,说欺骗就严重了,这只是营销手法。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指把个人的物质上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在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或风气。
我们这代年轻人已经被资本家带入了由消费主义为核心构建出来的陷阱,这个陷阱将所有的消费都包装成具有人生意义的哲理,让年轻一代堂而皇之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最后进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职中。
在商家的包装下,一年本来只有2.14、5.20、七夕三个情人节,然而商家却巴不得每天都是情人节,每天都陶醉在情人节光环中;
“生活要有仪式感”,所以粗茶淡饭远没有米其林的料理香;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将旅游包装成人生目标的寻觅;
“人不能只是活着,还要体面的活着”,所以名表和名牌包成为了家中的必备;
“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聪明的女人要懂得投资自己”,所以高端美容,高端护肤品占据了女人钱包的绝大部分。
这些人生哲理,都是资本家为了让年轻人能够毫无负罪感的消费,而宣扬出来的所谓哲理。
学着上海人的小资、北京人的大气、深圳人的前卫、每天一身光鲜的出入高档消费场所。
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在这座城市,竟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立锥之地。
打开支付宝/银行APP,发现自己居然还没有五位数以上的存款……
还记得登上热搜的“90后财貌图谱”话题吗?这个话题统计了90后的月收入状况。该数据显示:有93.28%的90后,月盈余不到月收入的一半,而月盈余为零的“月光族”更是有30.25%之多。
很多90后网友看后表示“扎心”:“感觉自己什么都没买,钱就没了!”


而这一切,皆拜资本家所赐。在资本家的宣传、洗脑下,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资本家让消费主义产生了质的转变:那就是从为了满足需求而生产,转变到为了生产而制造需求。
资本家永远在寻求发展机会,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当很多行业产能过剩之后,生产方就会人为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而另一方面,消费主义经济极度依赖“需求”的唤醒,通过在人群中制造出新的欲望,并宣扬这些欲望的满足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现代传媒则为这种唤醒提供了方式和渠道,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精神催眠之下,消费不再是满足生活需求的手段,而是成为目的本身,甚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消费金融的兴起是这种无法克制的消费欲望的明证,当下的许多年轻人,在还没有能力过上某种理想生活的时候,通过各种网上借贷的手段来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
消费一时爽,工资不够用了,就借贷消费,花呗、白条、信用卡、网贷、最后发展为以贷养贷。
2019年5月28日,广东珠海某小区内发现,28岁女律师助理陈某在家烧炭自杀,并留下14张信用卡欠款87.8万元。家属打印信用卡对账单后发现,酒家消费、酒店住宿以及某些信用贷款产品,成为主要的欠款名目。
一张信用卡账单显示,今年3月26日,陈某在清远清城区某海鲜大酒楼消费1621元,同一天在清城区某休闲酒店消费1489元。
而这位律师助理的月薪,只有区区3000多元,这是一位被消费主义吞噬的牺牲品。
2019年6月,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他们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平均12万元人民币)。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享受你所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想象你还没有的东西。
而这些,恰恰是商人永远都不会告诉你的!

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例如:汉服、球鞋等宣扬买得贵才是爱得深,与物质挂钩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如何将消费等同于喜爱的?

划重点:消费主义 伪造文化 将消费等同于喜爱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什么是消费主义?

看到百度百科对于消费主义的释义,

突然感觉问题与描述好像不处同频,

所以问题便成为:

问题一:“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问题二:“汉服、球鞋等宣扬买得贵才是爱得深,与物质挂钩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如何将消费等同于喜爱的?”

问题一太广太泛,我还是选择回答问题二吧。

“汉服、球鞋等宣扬买得贵才是爱得深”

这好像不是商家所述,更像是消费者所述,

毕竟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毕竟人性所阐述:傲慢。

科普一下,七宗罪

再回归一下问题本身吧,

“买得贵才爱得深”

卖得贵的是奢侈品,是名牌,是虚荣心,

所述爱得深只是消费者为自己“装”所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所以问题本身可能便是悖论,

卖得贵的商品,

哪样不在卖品牌、卖情怀……

爱得深的消费者,

哪位不是在爱虚荣、爱品质……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找不到什么答案。

,换角度来看。

“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这些文化是如何将消费等同于喜爱的?”

上述所谓的文化,

其实只是这些昂贵的奢侈品那小小的Logo所代表的文化而已,

至于是如何伪造?如何将消费等同于喜爱?

可能并没有吧,

只是品牌定位的作用而已。

所谓定位,便是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定位没毛病,所以心智自然而然被占据。

倘若,把这些汉服与球鞋换成地摊货、普通货,

可能没有什么人会为之买单吧。

问题,问得有点小尴尬,

综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

欢迎小伙伴在评论区友好讨论。

如果你和消费主义敌对,你可能会看不清消费行为中隐藏的规律与合理性,往大了说甚至你会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才华明明不如你却过得比你好。

1、消费主义是合理的

消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有人编造一些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主张不存在谎言与欺骗,因为有广告法监管),让听众接受并为此付费,从而获得心理愉悦。

写小说的人为什么能赚钱?他编造了一些故事,让读者接受并为此付费,从而获得心理愉悦。

拍电影的导演为什么能赚钱?他创作了一些故事,让观众接受并为此付费,从而获得心理愉悦。

消费主义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获得心理愉悦,商家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鼓吹消费主义的商家,本质行为和写小说、拍电影的人是一样的,整个过程合理合法,双方互利共赢,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2、消费主义是无害的

消费主义有危害吗?即使有,也和普通的商品消费没什么区别。

有人担心消费主义会让支付不起的人落入消费陷阱,消费成瘾难以自拔。这个逻辑就好比,家长怪罪网络游戏,导致孩子考试不合格。

其实消费主义和网络游戏都是冤枉的,导致人们难以自拔的主要因素,不是这个事物本身,而是个人性格、家庭关系、心理状况等因素。家长怪罪游戏真是无理又无效,消费主义也是同理。有人看电视成瘾,有人看言情小说上瘾,那是不是也要禁止电视和小说呢?

3、消费主义不可耻

什么是消费主义?网上的定义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大概就是:以满足物质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行为(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很正常,因为这个词汇我找不到一个公认的严谨定义)。

但问题是,满足物质需要很正常呀,一点都不可耻。咱们吃饭,饭就是物质,咱们天天吃饭,天天在消费物质,这很可耻吗?

再进一步,满足精神消费可耻吗?看电影、听交响乐音乐会、读世界名著,这些都是精神消费,可耻吗?都不可耻。

可见,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不能说是可耻的,都不是贬义,具体行为要具体分析,物质消费有好有坏,精神消费也是有好有坏,一杆子打死“物质消费”是不对的,“物质消费”这个词汇不是贬义词,应该是个中性词。

4,消费需求是被灌输出来的吗

是。但有什么不是被灌输出来的?

美国人被灌输籽邮和敏煮,中国人被灌输孝义和廉耻。最简单的“上街要穿衣服,否则会很尴尬“这个观念,也是被灌输形成的,有些原始部落的人根本不穿衣服。可见穿衣上街不是必须的。

“灌输”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有时候带感情色彩的词汇,会影响我们的是非判断,我更愿意称之为“意见影响”。

意见影响不是错,也没有罪。而不经思考就接受意见影响,才是问题所在。

5,不存在“超出需求”的消费

所有消费都不会超出需求,你看到别人买380万的跑车,觉得别人被收智商税。其实是你不理解别人的需求,你在用自己的消费观来衡量别人。当你花50元买一双很普通的运动鞋用来踢球,可能贫民窟的孩子同样会笑你被收智商税——踢球哪用穿鞋子呀?你可能怎样都没办法向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50元一双的运动鞋“是正常消费,而不是超出需求的消费”。

小结:我们应该反对的,是超出消费力的消费,而不是消费主义本身。两者的区别就不在此处赘述了,提示各位注意就好。

“个性化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个性本身会变成一种模式,被纳入到商业逻辑中。”——阿多诺

阿多诺的意思是,就像批量生产某款鞋子一样,商业也会批量生产某种个性。消费主义最擅长向消费者允诺:这个夏天你这样打扮就是有个性,因为某个明星或网红也这样搭配。

这一招屡试不爽的原因就在于,商业把“商品”包装成了“个性”。你付钱购买的不是某双鞋子,而是一种被消费主义承诺过的个性。商业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精准地洞察到了人性。人们骨子里是崇尚个性的,而购买流行商品,似乎是最简单的一种“拥有”个性的方法。

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个性是最安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消费主义承诺某款衣服有个性时,这款衣服一定是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人们会选择购买一件流行的、别人也可能买到的衣服,但大多数人会拒绝穿一件真正大胆的、仅此一件的衣服。因为后者这种有个性的穿着,很容易被大众视为奇装异服。

香奈儿是一个奢侈品品牌,结合香奈儿女士本人的人生经历,媒体会告诉你香奈儿代表了一种独立的女性精神。试想,“独立”和“女性精神”这两个词汇,和“香奈儿”的产品真的有相关性吗?往极端点说,所谓的“品牌”,其实就是在用语言来建立“品牌名”与“意义”的关系,从而混淆你的认知。

情人节(玩梗,买花,买礼物,开房)

传统情人节(同上)

光棍节(买买买,这个最狠)

618(买买买)

818(买买买)

双12(买买买)

圣诞节(苹果很贵的,包装一下就更贵了)

……

还有那些倡导“精致生活”的,倡导透支消费的,搞网贷的。

分享理财专家Money King对消费主义和财富自由关系的解读:

1、商家的胜利

最近几年消费主义盛行,不少同龄人,甚至00后还没挣钱,就已经学会了一千种花钱的方式。

什么猫抓杯、椰子鞋、Dyson吸尘器……

什么精致生活、轻奢主义、匠人制造……

一样样网红爆款,一个个消费概念,成功让人用肉疼的消费,来赢取彰显价值的勋章。

没有LV包包,没有TF口红,没有Lamer面霜,总感觉自己很廉价。

生活、工作的快节奏,金钱、教育的压力,让人难以静下心来去思考这样买买买的意义在于何处?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商家们就抓住了这个心理,广告里夹带的价值观就是只有买了他们的产品,才能获得美好的爱情、更好的生活以及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这两年经济不景气,但大家剁手的冲动依然高涨,这让电商们业绩亮眼。

阿里巴巴最新的一期财报显示,营收增长42%,净利润309亿,增长54%,这么大的巨无霸,还有这么高的增速,着实可怕。

京东、腾讯、拼多多不甘人后。

特别是拼多多最新季报大超市场预期,总营收72.9亿元,增长169%;月均活跃用户为3.66亿人,增长88%。

昨晚一举超越百度,成中国第五大互联网上市公司。

更不用说已然“飞天”的茅台……

2、消费金融的狂欢

除了懂你的商家,还有懂你的消费金融公司。

花呗、借呗、微粒贷、白条、信用卡已俨然成为标配,每个月工资还没焐热,就都用来还欠款了,接着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信用卡分期背后的坑,谁用谁知道。看似低廉的月手续费背后,有着深不可测的套路。

根据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

不少人已经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透支-借钱-还钱-透支”,无穷尽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们赚得盆满钵满。

2017年和2018年,个人消费贷款都新增2.3万亿以上,这是增量啊,老铁们!

2018年,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合计盈利超过40亿元,排在第一的捷信金融爆赚14亿。

这些利润就源于大家超前的消费理念,爽快的消费分期。

这届年轻人真敢穷,月薪3千,欠款3万都已司空见惯。

在超前消费加持下,你用最快的速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上“不将就”的人生。

3、尊重金钱,财富才会向你靠近

真正的富豪其实特别“冷漠”。

他们不关心别人开的车、穿的衣服以及买的东西,对所有消费品都表现出高度冷漠。

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的成就就是彰显价值的勋章,根本没有必要向外界展示任何能凸显自己地位的东西。

正是这种冷漠,让他们将收入转化为财富。

我们常常把收入和财富划等号——高收入的人必定是有钱人。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当我们使用“财富”这个词时,指的是一个家庭的净资产,即所有资产减去所有负债。

举个例子,一个人年收入是100万,同一年里花了120万,那么他的财富是负债20万。

因此,只有量入为出才能真正的积累财富。

首富王永庆也说过:你赚的钱并不是你的钱,能存下的钱才是你的钱。

月光族哪来的资本去成为百万富翁,不啃老已经是烧高香了。

一些收入不菲的金融白领、4A广告人都有类似的现象。

名字必须英文的,穿戴必须牌子的,包包最好限量的,外卖不能重样的。

一个月工资拿到手,交够房东或是还完房贷的,扣除还信用卡的,留足人情往来的,剩下就没剩几个钱。

想要获得财富,就必须要尊重金钱,这是财富自由的前提。

不管是真精致还是伪精致,在花钱之前,请先问问自己,这笔钱值不值得花出去,别被消费主义洗脑,这是对金钱最基本的尊重。

消费主义+咪蒙毒鸡汤造就一批中华田园女权。

关于变后的命题,真是亘古不变。

在我这种80后的眼里,护肤观念中还有一个三部曲——水、乳、霜。

而到了现在,乖乖!

看看各大品牌的护肤类目,洁面、面膜、爽肤水、精华,促进精华吸收的精华的精华,乳液,面霜,去角质面膜,磨砂膏,睡眠面膜……

简直是护肤界的“创造101”。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但是,对于进入了家庭的女性,生活的挤压很大。

又要工作,又要料理家务,又要备孕,又要照顾四位老人。

越来越多的女性推迟婚姻的进程,甚至拒绝婚姻。

而与此同时,她们有需要留住自己的年轻,对自己的生活“保值”。

对于皮肤,女性往往需要更多的可控性。

当遇到不可控因素时,也需要找到一个消费概念来往上套。

比较典型的就是敏感肌

敏感肌

要知道,在医学上,是没有“敏感肌”这个概念的。

但是,有不少姑娘,

把对某个产品的不耐受归结为敏感肌;

把脸上的红疹归于敏感肌;

甚至把爱长痘归于敏感肌……

好像承认自己是敏感肌,用着敏感肌专用护肤品,就能避免熬夜、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失调等等带来的皮肤问题。

更多的时候,不是消费主义的问题,而是自我判断力缺失的问题。

你真的是敏感肌吗?

  • 皮肤受损、角质层薄,容易干燥、紧绷、泛红;
  • 用化妆品时容易出现瘙痒,甚至刺痛感,对护肤品耐受性差;
  • 皮肤保水能力差;
  • 皮肤水油失衡,外油内干,容易出现长痘、粉刺、闭口等。

出现以上症状的,为敏感皮肤。

敏感肌是怎么造成的?

除了少部分人天生敏感角质层薄,遇光易敏感外,绝大部分人的敏感肌是“作”出来的!

在健康状态下,我们的皮肤屏障,可以抵御外界有毒有害物质,抵抗各种化学和物理刺激,抵挡紫外线,保湿,还能自我调节。

但是,皮肤屏障很容易因为不恰当的护肤,变成一道废墙!

那么,如何针对性地对敏感肌制定护肤方案呢?

三步!

适度清洁、适度保湿、重点防晒

对于护肤品,也需要保持一个理性的观念。

  • 不要只看成分!
  • 不要使防腐剂为洪水猛兽!
  • 注意各个成分之间的协调作用。
  • 不是所有的皮肤问题都能用护肤品解决。

泻药。

不吹,下面这篇文章应该可以解决你对消费主义和奋斗逼方面的大多数困惑。

这几天密集答了两个相关题目,都在下面了。

大学男生如何护肤?

这是讲护肤品的,里面引了不少论文,讲了一下伪需求是如何被创造的,商家的手段和目的。

如何看待目前疯狂的球鞋市场泡沫?

这是题主提到的炒鞋,基本能分析的都给你分析的明明白白了。

有兴趣深度了解消费主义的朋友还可以在护肤那篇文章里的链接里看我的《资本主义个人反抗(二)》,专门讲消费主义。

这三篇量大管饱,可以看一天了。

关于我自己的实践在这里:

断舍离的人后来会变成怎么样?

同样是拥有100块钱,花钱有乐趣,不花也有乐趣,你应该做的是多开发不花钱的乐趣而非花钱的乐趣,因为这能让你剩下100块钱。

关于从高消耗高收入转换向低消耗低收入(包括储蓄)可以看下面这篇。

24岁一事无成,该怎样走出这失败的人生?

这篇里提到的反抗系列八。

资本主义个人反抗指南(八)奋斗逼:内卷的老百姓和宫女的小确幸

(感觉以后再有相关问题我直接发这个答案就可以了…)

大家可以长期收藏我这个答案,我每分析一个类似护肤品或者炒鞋的行业,都会把答案链接塞进来。以前讲过p2p和网贷,有空也会一并塞进来。

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在知乎逛久了,连我的消费观都出现了一点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有点“拜金”,更爱财了。

可是这些鼓吹消费主义的人,竟然也能放出来一套他们的理论。

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你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舍不得花钱的人怎么能赚到钱呢?你不改变你的思维,将来怎么可能有钱呢?

这套理论看起来漏洞百出,不合逻辑,但是洗脑效果却很强。多少人就把自己“贫穷”的原因怪到了所谓的(偷换概念过的)“穷人思维“上,就开始大肆买买买,美名其曰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为了摆脱“贫穷”来学习如何“消费”。每年六一八双十一丽人节新势力周年货节,你又总能看见他们买买买的身影。


我们来看看消费主义的历史,很有趣。

我们直到近代才能负担的起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其他商品。消费主义的历史能将我们领向一个更明智的未来吗?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61783307493376


我的花呗额度每一次提高我都提高警戒,生怕哪天为了一时之爽买什么,最后还要借钱还花呗。

所以,不要掉进“消费主义陷阱”,把钱存起来,或者拿钱多学些东西投资自己的爱好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一定要量力而行。


新西兰银行的这支温情广告,告诉人们,人的欲望何其多。

唯有懂得拒绝小的诱惑才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860938243272704


所以那些所谓的“文化”,只不过是商家想要从你口袋中骗走他们想要的钞票的一种手段罢了。

最有名的“钻石骗局”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将钻石捆绑到爱情,然后卖出天价,可笑的是人们还趋之若附。

物依稀为贵,当时钻石骗局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然而实际呢,我们来看一下钻石的储量。

1克拉的钻石,很多人都买不起,但是如果把地球上已知的钻石都挖出来,足够地球上60亿人每人都分20克拉!

注意“已知”二字。

也就是说钻石的储量根本不足以支撑的它高昂的价格。

但是在可以人工制造不逊于天然钻石的今天。

钻石商仍旧用天然钻石来捆绑爱情,使它仍旧卖出高价。

但是钻石肯定也有价格之分,钻石商的套路很简单,越贵的钻石越能呈现出真情。

单独看是不是很匪夷所思,爱情用物质去衡量。

但放眼望去,这个观念几乎可以说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

甚至很难转变过来让青年男女去购买人工钻石,他们甚至会觉得人工钻石玷污了他们纯粹的爱情。

不得不承认,钻石商这个营销做的很成功,让人佩服。

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小罐茶各种节,钻石,脑白金,黄金酒,球鞋,口红,包,乱七八糟,数不胜数

这不能叫欺骗,也不能叫伪造,只能说是一方提出意见,征求另一方的同意。如果这种文化已经得到年轻人的认同,那就说明生产商创造了赢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双方都是在自由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买卖,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做主,决定哪种鞋子,哪种衣服更好或者更不好。这种决定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就举个例子:阿里巴巴体系

线上,各种关于生活的美好,年轻的励志,购物的折学等走心广告。

线下,锦鲤真牛逼!羊毛真良心!我站马云爸爸!

其实这些都是消费主义在洗脑,我不是否定支付宝的便利,可消费主义就是这样现实存在的,而且消费主义像空气,无处不在,虽然商家都不合作,但就是不约而同的组成一种气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环境,成为大环境......

球鞋和汉服算什么,钻石,彩宝,手表,奢侈品服装,高档护肤品和化妆品,茅台酒等等。

一般人是绝对不可能是商家的对手的,因为当你说这个东西实际上没价值的时候,你的敌人是该商品的目标用户和雇佣的水军,别人给你贴上,酸,穷,没品位的标签,然后辅以你没用过怎么知道xxxxxx,你就哑口无言了。

1.筛选目标人群

2.创造信仰

3.剥夺思考



不过我个人倒是不讨厌这个,社会终究会分层,你买买买,我买的理财才能有收益。

伪造节日文化:七夕、520、圣诞节、情人节……纷纷变成了炮节,炮节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怎么来,花钱啊,学费啊。这个稍微隐秘点,相当于泡良。

伪造消费文化:6.18、8.18、双11,双12,这个就比较赤裸裸了,相当于诱奸。

伪造圈层文化:无论是包装还是广告语,都是在明里暗里告诉你:买了我你就是XX类人。包括不限于古风一族(汉服)、萝莉小组、嘻哈团体、旅游达人、知道分子(知识付费)、无法定位的话就叫品味一族。相当于传销。

伪造流行文化:各种网红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大小网红流量艺人,没有其它的含义,就是潮流,你不想OUT就来吧。相当于骗小孩。

伪造品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各种联名款、定制款,一个手机壳本来只卖20块钱,印上一个LOGO,200,一件T恤本来只卖30块钱,印上一个图案,300,还限量,你买到还觉得占多大便宜似的。

这是对年轻人,对中年人则用伪精英伪禅学伪断舍离伪养生伪国学伪茶学伪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标签来欺骗。对老年入采取恐吓+亲情主义,就是大家熟知的卖保健品套路。

谈不上欺骗。

消费主义的盛行,固然与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脱不了干系,但在某些时候,它几乎完全是人们自发的选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纹身。

你见过哪个纹身店在电视、网络上疯狂打广告了?可不还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在旧时的社会语境中,纹身就等于罪犯。但经过几百年人文主义,尤其是科学、民主、自由的熏陶——做自己,爱自己,为自己而活的思想已经成为绝对主流。

一切陈旧的封建思想,都在近百年来的一波波冲击中房倒屋塌。

随之而来的,就是年轻人不再愿意为传统道德而活——既然身体是自己的,那只要喜欢,为何不能纹身?

既然我是自由的,那大家各取所需,约炮、一夜情又有何妨?

既然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我花我的钱管你什么事?


消费主义的浪潮,就这么跟在传统坍塌的身后,占领了世界。

在以前,人们买东西是为了使用。(这当然也有经济水平不足的缘故)

而今天,人们买(某些)东西就只是为了买它。冲动消费、远超自己收入水平的消费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

得益于思想解放,这其中的逻辑是很自然的:

第一, 我是为自己而买,实用与否不重要。我买了开心,这就够了。

第二, 我的钱我想怎么花怎么花,我有这个自由。

于是,人们消费时,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不再是第一考虑,物品附带的社交意义、心理满足成为了最终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旧时代的传统思想约束了人们对消费的要求。很多东西,是你想做而不敢做,想买而不敢买的。

而今在思想解放及城市化的浪潮之下,年轻人纷纷勇敢地脱离了宗族、父母的桎梏,那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了:

为所欲为。

月薪三千买一万的包怎么了,我自己用得开心你管的着吗。

一双AJ一万块怎么了,我觉得它好看值这个价就是要买。

——认真地说,你敢告诉父母,你买一双鞋花了一万多吗?(真富二代当我没说)


而更可怕的是互联网。

在网络能轻易触达世界每个角落的今天,资本家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做广告轰炸机。

你打开知乎微博抖音B站头条……到处都是广告、软广告、大数据广告。(更不必说购物网站了,整个一广告博览会)

你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在商家的数据库里,是一张张精准画像。

还有,七十余年的世界和平,和中国飞速增长的GDP,也为消费主义助了一把力,浇上了最大的一把火——所有人都相信工资会涨,面包会大,未来会更好。

既然如此,我先借点钱花又有何妨?



有钱的时候,再高的消费也不是消费主义,没钱的时候,再低的消费也是奢侈乱花钱。

消费主义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是无法逃避的——你总不能为了防止陷入“消费主义”而不吃不喝不用。

一万块的鞋、五千块的鞋、一千块的鞋、五百块的鞋……到底多少才算合理?

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为了喜爱的事物所付出的金钱到底有没有越界。


.

11月11来是所谓的光棍节,因为1的形状像棍子,可为啥就变成购物节了呢?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网店货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