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里人事代理和正式编到底有什么区别?
作为体制内单位,编制控制问题和工作人员需求的矛盾一直存在,如何转为正式编主要看学校方面。有的学校编制已满,只有等其他在编老师退休后才能有空编;有的学校则是作为人员择优选拔的一种方式,工作一定年限且表现相对优秀的人员才能转为正式编制人员。高校人事代理和大家经常谈的“人才代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你去高校应聘,你自己又是硕士,那么就问人事科或人事处一个问题:这是正式的编制吗?他们如果回答你,是,解决户口,但档案放在人才中心,不放在学校,那么你就安心的要这个Offer吧。高校不晓得,说说事业单位。
正式在编,是指在省编制网站可以查询到的,公开的。
人事代理,是指编制不在本单位,但是由本单位代为管理档案及户口等。
差别:
1、只有正式在编才能被提拔干部(不排除特殊人才采用其他途径提拔)
2、只有正式在编才能被选调。
别的待遇什么的差别要看具体单位。
现在国家正在改制,所以,未来基本上都会变得一致吧。看国家政策吧。
…………………………………………以上为2015年12月31日编写………………………………
…………………………………………以下为2016年12月16日新增………………………………
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关于事业单位改制及同工同酬等相关政策(政策名字我忘记了,尴尬),事业单位正逐步取消编制,要么归属于公益化,要么走向市场,所以差别正在越来越小。目前来说差不多,甚至在我们学校人代的评职称还好评,因为名额多,但是以后不一定,人生这么长,谁也不能保证不遇到下岗潮,倒闭潮,到时候应该有区别,按说有编制是国家会安排再就业,而人代是自谋出路。把人才派遣说的这么清新脱俗,好听好听。
我理解的派遣就是临时工,跟扫地阿姨相比只是不同类型的临时工。
(这是我当临时工时候跟领导当面的自嘲。
希望不要嫌弃这种表达,话糙理不糙。
江苏地段,
我们学院的教授和院长的子女,我同事(北京名校硕士,父母双高校工作)等等,我(屌丝)都是人事代理,近几年我们除了一个轰动全校的关系户给了辅导员编制,没听过有谁行政人员是带编的。
人事代理是大势所趋,是去行政化的前提,至于铁不铁饭碗,面试没遇到关系户,绝对是我二十多年坚持做好事给我的福报呐!!!!!!!!
现在竞争那么激烈,干啥不失业?你要厉害,寒暑假做些事完全能点满你的第三技能。我校35岁以下的行政岗几乎全是人事代理,想进来,没那么容易,几乎全是皇亲国戚,我真是运气好啊~
利益相关:华东某985教育学硕士。
高校行政岗,没编(包括人事代理,劳务派遣)=不稳定随时可以让你走人+工资很低+干货能力退化+升迁无望(大概熬到上一批有编的到五十多退休了你才有可能,还只是有可能,而且那时候你一辈子也就那样了是吧。)
很多高校都对新进入其内部工作的职工实行人事代理制度。而且,这些人目前绝大部分集中在硕士这个层次。如果是博士的话,则不实行人事代理。对于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要和高校签订聘用合同,合同的期限从1年到3年不等。同时,人事代理人员的档案、工资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等都由高校委托教委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但是,党团关系依然要转入高校相应的党团支部。合同到期后,如果高校和人事代理人员不再续签合同,则双方不再有任何关系。
很多高校之所以对硕士实行人事代理制度,而对博士依然延续传统的事业编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同时,这些原因也构成了人事代理制度的特点。
第一,伴随前几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调,教师队伍急需扩大。一开始,由于博士稀少,高校教师队伍扩充的目标就主要盯在了硕士身上。开始的几年,硕士进入高校还可以享受传统的事业编制,他们的名字还会出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高等院校教师名册上。后来,硕士也急剧扩招,市场供应旺盛甚至相对过剩,而毕业的博士人数也逐年扩大。于是,高校就逐渐把“扩军”的目标转移到了博士身上。但是,博士毕竟还比较稀少,招收博士依然较为困难。可是高校教师编制有限,为了日后能够为博士进入留出空间,同时也要缓解眼下的人员缺口,所以,很多高校便对硕士实行起人事代理制度了。这样,新近招收的硕士既不用占用高校事业编制,为更高层次的人才流出位子,又有效地缓解了高校的人员需求,所以,人事代理制度大受欢迎。
第二,人事代理制度有效地减轻了高校的用人成本。进入传统的事业编制的教师,如果不出特大事故,即使平时在教学科研上有个磕磕绊绊,也不会被辞退。同时,事业编制的教师的生老病死全部都由高校和财政担负起来。但是,人事代理的教师就不同。高校会像公司一样,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会从高校自己的账户上为这些人员支付工资。这个群体与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在编教师名册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和其工作的高校有关系。如果这些人在平时的工作中稍有错误,他们就要担心高校是不是会解除和其签订的聘用合同。他们也会担忧,等到合同到期的时候,高校是不是还会和其续约。高校也会在自身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维持聘用,在财政缩紧的时候辞掉这批人。这种十分灵活的用人方式,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中国多年来经济可以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综上,高校中的人事代理制度将教师分为两个群体,用形象的比喻说,那就是进入传统事业编制的教师就好像是“正规军”,而人事代理教师就如同“游击队”、“民兵”、“土八路”。用中国劳动领域的术语称,那就是前者是“正式工”,后者是“临时工”。正是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人事代理人员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危机。
首先,在目前以及今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明显大于需的情况下,由于担心合同被解除和日后合同的续订问题,所以人事代理人员普遍不敢对院系的事务直言不讳的发表意见,而是变得谨小慎微。在这种谨小慎微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学科研纪律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人事代理人员的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也同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和高校提倡思想自由格格不入。
其次,高校可以抓住人事代理人员的这种“天生的弱势”,在某些待遇上采取歧视性措施。例如,参加科研学术会议的名额、晋升高级职称的人选等等。而人事代理人员碍于“保住”饭碗的考虑,未必敢对高校的做法提出强烈的异议。
再次,即使人事代理人员兢兢业业的完成了工作任务,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依然不能去除。随着博士供应的增加,高校今后的录用人员将只能是博士,这对提高高校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也不能绝对,因为有很多博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课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有很多博士,虽然头顶着博士学位,但是其科研能力甚至不如很多硕士)。如果,人事代理人员不能在段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那么等到高校院系新进入的博士越来越多、师生比平衡之后,高校很可能就会对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人事代理人员实行“一刀切”似的裁员。
复次,一旦不能和高校续订合同,那么人事代理人员将可能会面临再就业的难题。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竞争力如何,取决于几个因素:学历、工作经验、年龄、社会阅历等。在学历上,这个群体不占劣势。但是,在目前高学历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再像其刚刚毕业时那样占有或多或少的优势。在工作经验上,这个群体有着较为丰富的高校教学科研经验。但是,这个工作经验如果不用在寻找高校工作领域,那么其价值大打折扣。毕竟,人家公司、企业等招收的是工作的员工,而不是天天给老板上课的先生。在年龄上,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将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失去当初的年龄优势。在社会阅历上,由于高校中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所以一旦踏入复杂的外部社会,如何适应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聘任制”和“聘用制”。前几天,国家发布消息,明年开始在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中推行聘任制。这里的聘任制是指单位职工依然属于事业编制,只是在具体的岗位实行聘任。例如,一位教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被高校聘任在副教授的岗位上;一个助教可能被聘任到教学行政岗位上。但是,不管聘任到什么岗位上,都不是高校辞退职工或者接触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不会产生人事代理制度所发生的效力。事业编制人员在和单位的关系上依然稳定。可是,聘用制则不然,高校如果在合同期内不满意该人员,可以通过付出微小代价或者不付出代价而解除该聘用合同。在合同到期后,高校也可以非常主动地选择不再续签聘用合同,从而使人事代理人员“失业”。
同时,鉴于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正式工、非正式工之分,加上《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出现的种种令劳动者担忧的现象,所以,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人事代理人员身上潜藏着各种危机,不可不察。
工作时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晋升机会及医疗保险,工会活动上。退休后则表现为退休金。
我刚进学校是人事代理然后慢慢转编评职称。我们同事辅导员进来是人才派遣,然后转人事代理再转事业编制。
没啥差别,退休金有些差别吧。没编制的话跳槽会更容易些。
现在高校硕士进入基本都是人事代理了,基本能做到同工同酬,晋升机制也差不多。区别就在于养老保险以及医疗等差异。就江苏目前来讲大部分在编人员是公费医疗,事业编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加职业年金制度。而人事代理人员是企业养老保险,如果相同基数那退休金会比在编少职业年金那一部分吧,医保的话也是正常的医保。先匿,看到好多回答都是好几年前的回答或者以事业单位来说,忍不住回答一下。坐标江苏,某省属大专。我们学校在零几年就开始实行人事代理了(逼不得已,历史问题,没合并过学校,编制少的可怜),隔壁的大专现在硕士研究生还给编制呢。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是小部分人有编制(领导,教授,副教授,博士),大部分人都是人事代理。至于待遇,起码明面上的待遇是一样的(查过几十个编内和人事代理的工资条,对比后的结果)。暗地里可能会有一些差距,比如说职业年金,人事代理是没有的。至于评职称,目前来说还是靠自身的科研,教学能力。职务晋升,目前第一批的人事代理也到了中层领导职务(也被安排进编了)。
一般认为,编制是铁饭碗,人事代理是临时工,因此,人们一般都喜欢前者而不喜欢后者。但是,在现在的大学,情况恰恰相反。能够进编制的博士,恰恰不想要这个编制,因为编制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保护而是束缚:有了编制,档案扣在学校,学校可以给你设置各种障碍,别想轻易跳槽了。对于人事代理的硕士而言,因为学历不占优势,所以他们很想要编制,但是恰恰不给他们。因此,他们的生存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好恶,相比于在编的博士而言,他们被迫无限度地讨好领导,以便在合同到期的时候得以续签合同。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主要是他们的身份决定的。
一本高校人事代理管理岗辞职。
说和编制一样的,只能骗骗自己。
说下待遇吧,坐标三线省会,房价17000?。工资参照在编,科员每个月到手4100,年终看情况吧,5000-20000不等,取决于当年学校余额。全年额外绩效4万多,公积金单边1200?。
其实待遇也还可以,工作也相对轻松,管理岗一年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
接下来说说人事代理和在编的区别:
1.晋升有天花板。只能到正科,因为副处及以上需要在上级组织部备案,人事代理说白了合同制,和学校签订劳动合同,组织部那边没这个人。当然,也有人比较幸运,得到领导赏识,领导为了提拔他,给入了编制。
2.社保为企业保险。在编人员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事代理人员缴纳企业保险,双轨制仍然存在,且企业保险一般缴纳基数较低。
退休后无法享受学校的额外福利。以我省为例,目前每年发放一次性奖励,退休人员发放金额为在编人员的70%,有编制的退休人员是可以拿到的。人事代理人员,想想也知道,学校会不会发给你。
3.无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即为养老保险的补充,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缴纳。相对应的是企业年金,一般学校为了节约开支。不会给人事代理人员缴纳任何企业年金,更不用说职业年金了,职业年金仅仅针对在编人员。
4.无房补,无法参与学校福利分房。我省省直事业单位有房补,普通人每人每年一万多,接近两万。然而,人事代理人员没有。若是哪天学校福利分房,人事代理人员同样没有。
5.职称不受校外承认。人事代理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是可以评定职称,学校予以聘用,但这个职称只受校内承认,出了这个校门就没用。
6.稳定性问题。在编人员内心安全感较足,不用过度担心得罪领导。人事代理人员则不同,临沂大学已有先例。
前几天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情,我们学校某领导对下属不满意。该下属为人事代理人员,合同3年一签,领导公开场合表示,再忍他一年……
额,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