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鞋批发壮丽70年丨龙泉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一批“鞋老板”……
整个村半数人与鞋结缘
在温州从事时装鞋的生产和销售工作
其中,经营鞋类生产企业的有30多家
年产值500万以上的有11家
……
让我们走进
龙泉锦溪镇岭根村
一个走出一批“鞋老板”的小山村
锦溪镇岭根村
该村距龙泉市区22公里,距锦溪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村庄倚山临水,形势雄秀。在古代,岭根曾是一个不小的山区集镇。每逢集日,商贾山民熙熙攘攘,颇称热闹。古时岭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不小的集镇,是因为岭根面临桑溪,是一个水运码头。
旧时,整个桑溪流域范围,山深林密,桑溪水量丰沛,水流平缓,使得游弋瓯江上下的木帆船,可以溯流八都溪,到达岭根。岭根水运码头,址在史书上记载的“岭根堰”下,叫岭根埠头。瓯江上的木帆船,从岭根,从桑溪源载去的是棕、笋、桐油、丝帛、纸、木炭、厚朴等物产,为山区百姓送来的是盐、煤油、糖、肥皂、棉布、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和日用百货。
水运发达,陆运却大不相同。通往村里的路既崎岖又狭窄,要是碰到雨季,路变得泥泞不说,还经常碰上塌方。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在我们小的时候,出行工具就是两条腿。走路十几里背挂行李和粮食,风里来、雨里去,偶尔坐上拖拉机,到外面已经是灰尘满面了。”
1978年
改革的春风吹拂到岭根村
不少村民决定走出大山
扎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去搏一搏
2017年吴向标采访视频(来源 龙泉广电)
1980年,在很多人还沉浸在计划经济的社会构架之中时,素有经商传统和极富市场闯荡经验的温州先人一步,开始试水市场改革。20岁不到的吴向标,不断接收着来自温州这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各种信息。
心动不如行动。吴向标踏上了去温州的班车,并在某制鞋厂找到一份夹包手(缝合配件的工种)的工作。吴向标说:“这份工作将我领入鞋业大门,让我熟悉了鞋子的制作流程,虽然当时常常吃不饱饭,却还是觉得收获大于辛苦。”
此后,他先后在龙泉、丽水开鞋店,去过义乌做女鞋营销和批发业务,最后又辗转回到温州,实现了他自己办鞋厂的目标。多年间,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市场敏锐度和诚信经营之道,将企业厂房从几百平米拓展到上万平米,企业规模从几百人发展为上千人,年产值从几十万做到了几个亿。
时代之变,让世界处处都有可能,人人都有机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
龙泉人特别是岭根人
在温州办的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岭根村半数人与鞋结缘
让这个小山村成为
一座名副其实的“鞋匠村”
温州俊龙鞋业董事长谢俊龙是在温州办鞋厂的岭根人之一。2005年,谢俊龙得知自己不少老乡在温州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在经过多方考察后,他毅然放弃了北京的外贸销售工作,来到温州办起了鞋厂。
“当时,鞋厂只有几十个工人,围着一条小小的流水线。”谢俊龙回忆着,起初缺乏经验,工厂连续几年都亏损。“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如果不能把它做好,可能我回到北京也是一事无成,所以我坚决地要继续做下去,直到成功。”谢俊龙说。
到如今,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谢俊龙终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了脚跟。其主打品牌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郑州、石家庄等全国各大市场均有批发零售。
截至目前,岭根村在温州专门从事鞋类生产的厂家有30多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就有11家。该村村委会主任张永平介绍,岭根村现在有800多人到温州从事时装鞋的生产和销售,占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递增。
一个小山村涌现出
这么多敢于开拓的“进取者”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泥房草墙成为过去式
大别墅、小洋楼骄傲地矗立着
新中国成立以来
岭根村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村庄环境也从“无看头、没法看”
摇身一变
实现了村美、房美、路美
实在是棒!棒!棒!
龙泉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周晓寅 通讯员翁琳慧
编辑 季卓奕
校对 项望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