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源通是一个正规货源信息发布平台,发布信息前必须先实名认证,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高仿和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同时欢迎网民监督并向我们举报!
潮服
自主品牌潮服
化妆品
自主品牌化妆品
运动鞋
自主品牌运动鞋
包包
自主品牌包包

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分类 > 网店帮助分类 > 男装货源 > 因为搞主业并不能让老板给你更多的钱

因为搞主业并不能让老板给你更多的钱

来源:用户发布( 如存在侵权请联系本站客服删除)发布时间:2019-11-07 20:52

[] [] []

因为搞主业并不能让老板给你更多的钱

虽然听起来不是很善意,但是这个问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说说自己的想法:

1.「搞副业」和「好好工作」不矛盾

互联网时代,能做到主业副业两开花,真心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除了每天上班8小时,中午吃饭1小时,以及上下班时间外,最起码的,周末时间还是空出来可以做些其他事情的。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因为家庭关系,他从小就学过上海滑稽戏,讲海派清口段子溜溜的,口才好还能表演,所以他的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做婚宴主持人。请他做主持人,他还能表演一个助兴节目,模仿王汝刚,阿庆都很有一套。

回到工作,人做得很好,但因为有收入不错的副业,他并没有一心往上爬的那种欲望。

搞副业对主业肯定是有影响的。

但企业如何定义一个好员工?如果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还不够,还需要全情投入,义务加班,周末上班,24小时关注微信,随时准备接老板的任务……

那不好意思,有副业的人,真不愿意跪着赚这钱。

2.搞副业,来源于危机感

谁不愿意下班后,舒舒服服的追剧吃鸡好友聚会呢?

在国企工作的上一辈人,往往是不太搞副业的。因为收入稳定,公司不裁员,退休有保障。

日子过得这么安稳,换我我也不愿意偷偷摸摸搞副业。

现在的职场人,之所以要搞副业,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危机感。

君不见,2017年的热门话题是某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2018年至今的互联网裁员潮,其实是严重打击了员工对于企业的信心的。

我能理解,时代不同了,企业需要生存发展,不可能给员工铁饭碗的保障。

那企业也要理解,你不能给保障,那也不能要求员工一颗红心向太阳吧。

我在之前的回答也提过:

不辞职就找下家,属于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吗?
忠诚是相互的。企业要员工忠诚于企业(专心于主业),就需要展现对员工忠诚(让员工无后顾之忧)。

很多职场人已经意识到,大部分企业都会有裁员,都会优化调整,不可能永远为自己提供稳定的薪资和机会;所以,职场人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也是人之常情。

企业也应该意识到,你没法提供一辈子的承诺,那也别指望员工把你这里当成一辈子的归宿。只要员工把分内活干了,对得起你付给他的薪资,也就是双赢了。

3.「副业」是趋势所在

未来的趋势,在我看来是专家时代,个体崛起的时代。

三十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传统的工业时代的雇用市场逐渐开始消失,人才作为个体的价值迅速崛起。企业更多是扮演平台的角色

回到50年前,生产线上的工人是无法离开企业的,他的技能也没法去做副业,甚至离开了这个工厂都不好找工作。

但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时代的职场,我们个体人才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越来越大。今天的我们可以挑选我们喜欢的平台,可以挑剔企业文化,可以选领导,甚至在我们有了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后,我们可以成为独立第三方,为企业提供服务。

我老同事那种平时做顾问,周末做司仪的副业方式,可行,但不是趋势。

而像当年明月和刘慈欣这样摸鱼写出著作的,也是极少数……

未来的副业,是主业的延伸,是打造个人品牌。

比如 @菲凡 老师,她是外企HR,但副业上,她是职业规划师,也成为了职业发展领域的自媒体;

比如 @万能的大叔, 他是做广告营销出身,但副业上,他可以成为广告营销的培训师,还出版了自己的畅销书《刷屏》

主业副业联动,成为斜杠青年,最大的优势是打造个人品牌。

打造个人品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职场人来说越来越有价值了:

1.它提升你的可信赖度,接触到更多机会

在美国,有人做过调研,拥有优秀个人品牌的员工,收入最多要比普通员工高出25%。

对于人才来说,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你很优秀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懂得推广个人品牌,对于未来的自身发展会带来很大限制。

如果你做的工作壁垒特别高,是那种全国上下就10来号人擅长的工作,比如北京上海某三甲医院的某科室的主任医生,和你同档次的医生,全中国可能不超过10个,那很多机会会自己来找你,你再低调,都要把你挖出来。

但如果你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人能做,比如说财务专家,销售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光你们公司里一抓就能抓出一堆来。

那你就非常需要个人品牌,来让自己脱颖而出。

很多机会窗口期很短。只有已经在业内有一些知名度的优秀人才才有机会拿到第一手信息,很多时候好机会刚出来就消失了,因为提供这个机会的企业很快已经锁定了目标,直接去对接了。

2.它给你提供了一条后路

Sean Ye:工资多高,我们才不焦虑?

之前我写过自己的老领导,月入10万的外企中国区CEO也会焦虑的故事。

无论我们挣的是5千月薪还是5万月薪,我们都会焦虑。事实上,一个月挣5万的人焦虑更严重,因为他更难承受失去这笔薪水的代价。

所以职场人需要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备选计划:如果目前的规划失败,不至于向某兴的高管那样跳楼终结生命,至少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可以给你带来收入,或者帮你迅速找到新的方向。


3.个人品牌帮我们实现人生意义

我赞同职场人做副业,但我会建议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先专注于主业。

刚毕业的你们,只要挑对了公司,在主业里就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脱离了马斯洛需求中最底层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已经开始逐渐转向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场合里我们是有瓶颈的。

比如在一定位置上,我们就无法晋升了,或者在某个岗位上我们没有办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或者你想去哪个行业但是没法转型。

有个人品牌,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观这一点,因为工作之外,你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和见解,你不仅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还可以分享给互联网上的受众。从而提供了突破瓶颈,实现跨界转型的机会。

人生苦短,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不一定能够真正做自己100%想做的事情,业余时间的个人品牌一定意义上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梦想。


总结一下:

搞副业,并不和好好工作是对立的。关键看企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搞副业,是形势使然,如今企业和员工的绑定越来越少了,员工未雨绸缪,给自己留条后路,没错。

搞副业,尤其是基于主业来拓展自己的个人品牌,是职场正在发生的趋势。


以上

副业难道不是工作的一种?小学开始搞副业,你瞧瞧下面我这些朋友嘞:

兼职篇

教书育人做家教;

游山玩水当导游;

经济无忧是编辑;

牵线搭桥做婚介;

别样精彩做记者;

关注健康营养师;

发挥能力做翻译;

四处游走做摄影;

各行各业做策划;

健身特棒做教练。

地摊篇

街头卖袜不丢人;

打动人心小饰品;

丑陋玩具不丑陋;

“左撇子用品”要专卖;

成人玩具趣无穷;

时尚女装女人爱;

女人不离手提包;

手绘画册传健康;

礼品跟着节日走;

艺术筷子卖的火。

销售篇

周末卖场做促销;

IT代理最热门;

街头健身游泳卡;

医药用品勤代理;

能说会道卖保险;

家具导购利润丰;

没车快点去卖车;

收入颇丰去卖房;

坐在家里能销售;

女人都需化妆品。

服务类

1元小店赚大钱;

小本利大美甲店;

周末医院做护工;

手艺不丢理发师;

不可小看足疗人;

酒吧服务不简单;

责任重大保安员;

周末空闲做保姆;

废品多淘有宝贝。

网络类

奢侈品代购开网店;

珠宝鞋包样样全;

长盛不衰评论贴;

论坛账号巧赚钱;

游戏代练两不误;

富有内涵网站编(辑);

程序员快把私活找;

自媒体营销照赚钱;

大V软文不能少;

点赞转发少不了;

足不出户卖U盘;

U盘嫌贵卖光盘。

餐饮类

早餐煎饼摊的快;

中午盒饭卖的好;

春天快把凉皮卖;

夏天烧烤啤酒摊;

秋天都说糖葫芦酸;

冬天热乎乎烤地瓜;

四季水果四季鲜;

酒吧就做调酒师;

不妨餐饮服务员。


特长类

能喝酒去代陪酒;

能开就去代酒驾;

陪人聊天把钱赚;

陪人过年钱包满;

婚庆现场做司仪;

替人哭丧敢不敢;

伴郎伴娘是生意;

家电维修己为民;

身材真好做模特;

皮鞋擦亮不丢脸;

节假日里忙走穴;

电脑维修把门上;

手机贴膜也要揽。

结尾篇

任意转载无需问,

文字游戏值几钱。

感谢看官来捧场,

手留余香把赞点。

副业课程找我拿,

赞和评论走一走。

时间有限统一回,

关注日后方便联。


老板搞副业你看不懂

爸妈搞副业你看不见

同事搞副业你看不惯

平民搞副业你看不上

别人怎样才能让你看对眼?

谢邀。事实证明,第一批搞副业的人已经成功解除了如下打工魔咒:随时被裁员、中年失业、被行业淘汰......

在明白打工已经不可能带给自己想要的金钱和自由之后,第一批醒悟过来的同学开始在黑暗中摸索“副业”。

平面设计师开始在各大网站挂出自己的作品,开始在下班以后接单给人画海报;

有摄影基础的同学开始琢磨提高摄影技术,工作之外的时间帮人拍照;只要有人请,周末出去拍一天几千块都正常。

能写点文章的开始给各大自媒体投稿,虽然通常给的稿费不高,但总算是有一点。何况也许,万一写出名了呢?

商务经理们会做什么?虽然好像什么都不会,但是做了好几年的BD,微信里好几千个白领好友,那只要对接一下旅行社资源,在微信群里卖旅游尾单拿提成也行啊,上班的时候瞄几眼就行,不耽误本职工作。

副业的存在有两大价值:增加收入,由于是个体户性质,只要有收入,收入一般来说比上班高;对冲本职工作风险。

但是本职工作依然有优势:提供保底的收入、正常的活人社交。以及,作为对冲,本职工作也在对冲的另外一端。

说到底都是被逼的。打工收入2万月薪已经是非金融、非码农里的比较优秀水准,而且会很累,要打工打成月入4万是非常难的;但是打工2万+副业2万这个组合,相对容易做到月入4万。何况副业收入有时候会远高于打工,打工2万+副业5万也属正常,但是打工要拿到7万月薪实在太难了。

另外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青春放在一个公司里,在如今太没有安全感了。副业的收入虽然并不稳定,但是多一个篮子的安全感总会更强一些。

无论多牛的大公司中层和基层职员,身上的焦虑感浓得要扑出来;

可每次见到经营副业还不错的人,发现他们身上都没有焦虑感。

他们都是从黑暗隧道中走出的人。

或许是因为副业的收益能够迅速得到量化,提供一种即时的正反馈;而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工作中能力和资源的积累,要通过比较长的时期才能体现。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接了一份辅导英语的家教,从圆明园地铁站上四号线、海淀黄庄转十号,一直到团结湖出来,往返折腾两个小时,再上两小时课,每周去一到两次,每次赚 400 块钱。当时可是把这份兼职当成个大宝贝来看待啊 -- 跑上四趟,一个月生活费就出来了,每次都拿着鼓鼓的钱包回来。这种满足感,在当时的确提供了一种莫大的正反馈,驱使我投入了一个又一个四小时。

相比之下,教育带来的正反馈要迟缓得多。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给他的生活费翻个倍,马上就能感受到激励;要是告诉他,四年乃至六七年后,你的选择可能会导致第一份工作起薪差个百分之几,却未必有这么强的激励感,哪怕后者贴现过来也远高于这点生活费的变化。

当然了,每周花八小时做家教,未必就会降低教育的回报,以上只是基于一个经不太起推敲的暴力假设所做的说明,但道理是那个道理:把时间花在副业上,收益非常直观;投入到主业上,收益更加虚无飘渺,这也导致人们对前者更有劲头。

--

这不是说,搞副业就是鼠目寸光了。私以为,以下几种搞副业的方式是非常有益的:

  • 通过副业来锻炼专业能力。不少程序员和设计师会接私活,也有一些律师朋友喜欢写东西、制作课程,更不要提媒体界的朋友了,给公众号写个稿啥的都是家常便饭。这些工作,可能会锻炼到一些对于本行业十分重要,但在工作环境的流水线中很少得到应用的能力。通过私活来运用一下吃饭的本事,手不容易生,知识技能可以得到更新,对于工作也有帮助。
  • 通过副业来增加发展机遇。 谁知道这个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会不会捣鼓出一款话题级别产品,火爆一时的千千静听不就是搞副业搞出来的吗?可能这个饼画得太大了,往小里说,通过搞副业来嗅探行业动向、结识一些脑子活络的同行,也不失为一种资本。
  • 把副业当作一种消遣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比如 @王妈妈 从小就喜欢给人介绍对象,现在用业余时间捣鼓一个相亲平台,看着还挺乐呵的。

也有一种可能,对于特定行业来说,搞副业是一种建立在现实之上的理性选择。

前面提到,要警惕沉迷于副业的短时回报,丢了西瓜捡芝麻,但如果所在行业摸索到尽头也没有西瓜呢?如果一份职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网,但向上的空间也很有限,在专业能力上的投资回报比很低,那么搞点副业也就相当合理了,此处不展开。

--

为什么副业如此诱人?或许还有一点:人们对副业的期待较低,时常抱有「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心态,干得成当然可喜,干不成也不会过度懊恼。而对于主业来说,工作搞砸了,上级的批评、同事的不信任、发展前景的挫折都会接踵而至,逃无可逃。

如果副业变成了主业,过往的快乐来源也可能变成焦虑的源头。工作之余写点东西,有人喜欢看,得到一些关注,感觉还挺有成就感;如果把搞自媒体当成职业,完了,一会担心阅读量、一会要伺候广告主,一会担心监管政策收紧了直接炸号,每天过得跟打仗一样。

我其实也动过靠写东西走上自由职业之路的念头,但看到张公子、跳舞、流浪的蛤蟆等几位的分享,瞬间被劝退了:自由职业,看似自由,但真搞起来,所需要的自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甚至高于朝九晚五(或者 996)。

--

最后,要警惕「斜杠青年」的称号。要我说,一些「斜杠」不过是为迷茫者定制的骗局:所谓「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XX 博主」,没有受过实用写作和新闻道德训练、游不出摄影论坛这么一点点大的池塘,对个人品牌和变现模式都没有系统规划,就急不可耐给自己添上了一道杠,却没想过自己扛不扛得起来。

要么当个普通的爱好者,别想太多;要么就当一份事业来做,琢磨透、下功夫。靠不断画斜杠来安慰自己,到头来却事事无所用心,这并不可取。

以此自勉。

1.资方需求单一性与工方技能多元性矛盾

通常情况下,资方只购买劳方多项基础能力+一项专业技能。

不是资方不想买多项技能,而是被逼的。无论一个公司是不是只有一个主业,只要它庞大起来,为了保证稳定性,只能完善组织架构,把工作流程细分,让每一个工方在庞大的机械中充当一个“标准件”,以削弱“不可替代性”,坏了直接换,避免“缺了谁就不转了”的问题。

但劳方通常不止有一项技能,比如 @vczh 编程序很牛,但他带逛也很屌呀!

这对个体属性与群体管理间的矛盾就是促使问题产生和变化的动力。



2.绩效制度受限

对于很多职业,很难进行kpi考核,明显的例子就是-公务员

交警曾经弄过绩效考核,然后他们为了增加自己绩效就小题大做、严贴罚单,不但不能促进公共秩序向好,反而有破坏作用。

这种行业,评价你的主要标尺(甚至唯一标尺)就是领导的偏好!但是,能不能看对眼这事需要缘分呀,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时候领导不喜欢你就是没眼缘,你说你咋整?

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寻找其他标尺,这也促生了副业的动力。

3.边际效用递减的岗位属性

有的岗位需要厚积薄发,前期发展缓慢,后期爆炸,比如搞科研和依赖经验的岗位。这种岗位慢慢坚持就是了。

但大部分岗位是容易上手、也很容易碰到天花板的,这时就有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付出30%可能获得30分,付出80%只能获得60分,付出100%只能获得70分,那很显然选择付出3个30%获得3个30分性价比更高。

(这条才是完全切题的,解释为什么搞副业,同时解释题主设置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好好工作”)


4.爱好

这个就高端了,按照老马对共产社会的描述,当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的劳动局不是考虑挣不挣钱的问题了,而是与爱好合一了。

第一,打工族的收入普遍不够开支。

其实就算在一线城市,也有不少人的月收入1W以下的。

这点钱别说买车买房,也别扯什么过上体面的生活,就是能保证不要有那么强烈的窘迫感都很难很难。更何况,在中国的普世价值里,你要结婚就得至少有套属于夫妻二人的房产,否则就是耍流氓。

年轻人过了买房的关卡,接着又是养儿育女的大山。现在的小孩儿还在肚子里就开始大把烧钱,什么胎教一类的培训班不要太多。等孩子出世,做父母的真是会一直操心到第三代。这中间得花多少钱?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都得吃饭穿衣,这些都是要现金流来填平的。

以上这么多的开支,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还别扯什么诗与远方,精神高于物质。要是你还有点其他的小爱好,比如旅游,收藏,数码,手表……

就你上班那三瓜两枣,你觉得这些开支够吗?又不是人人都有那能力进BAT,进华为大疆,多数人只能靠透支自己的时间来换取生活的延续。


第二,不想把希望和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上。

“不安全感”是比“压迫感”更要命的事情。

我的朋友们如果给我说,我想辞职,老板再三挽留,我该怎么办?

我都统一回答:如果你只是想矫情一下,你就借此机会给大家一个台阶下。但如果你确实觉得不满意了,该走还得走。

劳资双方的关系,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老板要炒你的时候,你跪下求他你也得走。老板要留你的时候,你不答应好像就成了你这人不识抬举。

打工的人心软放过了老板,可你见过几个老板放过打工仔!?

多数的老板,公司没钱的时候和你谈理想,公司有钱了和你谈分配制度。

需要你的时候,又不想多给钱,就和你谈奉献。不需要你的时候,就和你谈KPI考核。

既然如此,该留的后门一定要留好。该准备的救生圈一定不要马虎。


生存这件事,我对自己的保障,就是对社会稳定的最大贡献。至于公司,能有几个做得到你奉献十分,回报你五分的?多数都是给你一分回报都觉得恩赐了你!

尽量保证自己有两份收入。

你首先是你自己,一个具备xxx,xxx(自行填写)等技能的人才,而你的某几份技能下面的副产品,才写着你是某司员工。千万不要倒挂了,先把自己定义成某司员工,然后再围绕这个身份做文章,这样会出问题的。比如你是淘宝的产品经理,那你对自己认知应该是,你首先具备一系列技能,证书执照,工作经历,因为这些东西,你获得身份“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最下边儿的三级菜单里才显示,目前这个身份挂靠在淘宝。

但是主业占据我们大部分工作的时间,干得时间长了,人很容易忘记这个视角,很容易就先把自己定义成淘宝这个项目的员工,然后其它很多东西都靠边站了。

第二份工作能时刻提醒你,“技能-执照-经历——身份——目前所在公司”这个三级结构。

假如你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吃穿用度之后还有结余,另一份工作,一个月给你带来一百块钱收入,一个直觉是赶紧推掉第二份工作,一百块钱有啥意思。

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在能保证精力的前提下,第二份工作哪怕一个月只挣一百块,也要保持它的流动,就像你有两个文件夹,一个大小100M,另一个大小10k, 它们在系统里是平行的,如果你删掉第二个,时间长了你会忘记这个系统是由平行的数个文件夹构成的,哪怕大到100M,它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你要是总做一份工作,经常就低头工作,忘记抬头看市场行情,忘记观察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甚至陷入到一个小泡泡里面,把技能树点歪了,或者成了公司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旦有一天泡泡破了,就惨了。

第二份工作,或者时刻寻找主业之外的事情,让人保持在一个运动的、折腾的状态里,让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无形资产,哪怕你并没有从里面赚到多少钱,它也很有价值。

有人可能说,成功的人都很专注,搞副业就把主业耽误了。这个说法对,如果你想做武林高手,做学术大师,那就坐得冷板凳,苦练武功去就好。但是如果你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没有做副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有机会的话他们会跨行业作战。

做科研的教授,即便科研经费充足,偶尔也会接横向课题,不仅仅贪图那几个钱,也要在科研之外,跟业界建立联系。

任何咨询行业,做到合伙人,需要自己找项目的时候,绝不会说这事儿我们没做过,不能做,他们会思考行业未来的方向,做很多新的尝试。

往宽了说,任何一个领域有点水平的专家,一定会有工作之外的一些头衔,你猜这些头衔是不是充话费送的?

这几个例子乍一看很不好,因为不断找新方向做好像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副业。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老板的工作就是“不断找新方向的企业家”,而没有限制在“xx公司董事长”、“专门经营XX业务的商人”这些位子上,而你的工作就是“xx公司职员”?凭什么?凭什么你不是“具有....技能的咨询师/工程师”,而是“xx公司职员”?

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专业人士生活,或者在行业里生活,但是不要在公司里生活。

这就说到最后一个问题了,应该干什么副业,回到我们讲的“技能-执照-经历——身份——目前所在公司”这个三级结构,你的副业可能起三个作用。

第一,在同一身份下面寻求新的应用场景,比如兼职赚钱或者寻找备胎公司,设计院的人出去接私活儿属于这一类;

第二,提升现有“技能-执照-经历”,为身份加码,很多人觉得不务正业不利于职业发展,但是程序员下班之后按兴趣写项目,甚至钱都不带赚的,对职业发展会不会有点儿好处?

第三,扩充“技能-执照-经历”,增加身份,我有朋友想从A行业去B行业,就是干着A行业的工作,然后在B行业做一些外围的志愿,慢慢认识了一些人,搞了一个公众号,慢慢找到一个兼职,前前后后花了两三年时间,实现了身份搬家,稳。

说到这里,人也不一定非要搞副业,非要有第二份收入,也可以学习,考证,在另一些行业做志愿,业余做一些不赚钱但是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有没有收入自然是衡量业余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但也不是全部,自己想好就行。

至于微商代购什么的,时间有限就不评论了。还有就是干副业不要影响主业,不要做违背公司利益的事儿,不道德不说,走不长远的。

你乎各位年薪百万们,请扪心自问,按照三十年前的标准,你们谁敢说自己配得上“正式雇员”四个字?

当然我没有讥讽大家的意思,生活在这个年代,当然谁也没比谁好多少。我想说的其实是过去和现在两种经济模式下人的行为方式差异。

高福利低报酬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人们的工资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很低,但实际上,你的住房、医疗、教育,基本生活物资(米面油肉蛋菜,日化家纺,计生用品),甚至旅游度假,都是额外支付给你的。基于此,你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也依赖于你的工作岗位本身。单位支付给你的工资,真的就是你的“零花钱”,少了些对你的生活打击很小,多了些对你的生活质量提升也十分有限。如果你有一份这样的主业,那么你的“副业”,就是你真正意义上的副业,只是增加你的零花钱额度,让你多买件貂,或者两根钓鱼竿。如果你没什么爱好,那这些钱对你来说堪比废纸,进而你就不会选择去拥有一个副业。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东北很穷,但消费却并不低:大家还是延伸了计划经济时代把工资当零花钱的文化习惯。

而如今,绝大多数的就业人员并没有这样的“主业”,大家的所谓“主业”,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挣的比较多的副业,所获取的报酬是单一化的货币,许多企业为了尽可能地给员工多发现金同时降低雇佣成本,甚至对许多级别相当高、工资也相当高的员工也仅缴纳最低一级的五险一金。从本质上讲,你的主业和副业其实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为了获取货币。同时,你所需要的一切基本生存物资都需要货币购买,虽然你拿到手的钱多了,但是你被迫进行的支出也变多了。

这看起来是一个五马倒六羊的毫无意义的转变,但其实仍然有很大区别。需要承认的是,两种模式各有各的脆弱之处。

前者的模式下,只要体系安全,你就是安全的,你的基本生存永远有保障,即使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也没有权力辞退一个最底层的工人。但问题是这个模式本身并不安全,当整个体系都崩溃的时候,你的一切基本生存保障都变成了空头支票,同时你手里还没有钱。东北大下岗和苏联解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西欧福利模式的渐趋萎缩和崩溃本质上也是这一模式的悲剧。

后者的模式下,体系显然永远不可能崩溃,但这个体系随时都可以牺牲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下至打工仔上至CEO,所有人的不安全都直接写在白纸黑字上。就算你是个资本家,除非那种几百亿的巨富,哪怕你有几个亿,扪心自问,你离破产的距离有多远?真的很远吗?在这种情况下,你攒下的货币直接决定了你的安全程度,那么搞副业,本质上就成了一个提高安全程度的重要方案。

说白了,人们对副业的喜爱,本质上是基因本能里对安全的渴望。

因为人们都太不安全了。

先讲个几个小故事:

  • 大家知道,高速公路的ETC出来之后,收费员便大大减少,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甚至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此外,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总是推出各种各样便捷的服务,导致很多工种完全可以被软件或者AI替代,于是这些工种上的很多人怨声载道,抱怨科技的进步让自己无工可打。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股失业潮席卷互联网圈,很多大公司也开始纷纷裁员。一时间人心惶惶,换坑不易,再不敢轻易辞职。
网传18年裁人状况统计


为什么都想搞点副业呢?缺钱呗!没安全感呗!

今天来讨论讨论,为什么现在好像更容易失业甚至无业了?我们如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


01 科技和知识大爆炸

我想咱们很多年轻人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爆炸式增长。比如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从触屏到全面屏、曲面屏,甚至现在已经出现折叠手机。这个十年出现的技术进步比上个十年快了何止十倍。但是,难道我们仅仅是感叹科技进步之快吗?

如今,AI、无人机、移动支付、无人零售等等各种各样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很多工种因此被替代。但技术并非万能,也并没有自主性。不是技术替代了一批人,而是技术背后的一批人替代了一批人。

又比如,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纸媒市场迅速下沉,很多传统媒体人失业或转行,但也有一群人主动迭代学习新媒体知识,在传统媒体的经验加持下,反而比很多半路出家的更加出色。

新知识新技术,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那么就会被OUT,被替代。主动学习,也许是解决职场焦虑的方式之一。


02 企业生命周期缩短

失业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倒闭,被动失业。

今天的中国,创业蔚然成风,2018年平均每天有10000家企业诞生,但只有5%能活过18个月。

吴晓波在“预见2019”大会上这样说:“中国是一个年轻人创业非常多的国家,也是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的国家。他们拿着自己的生命和时间,用创业成全自己。”

所以,在我看来,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两大原因:

  • 知识和技术大爆炸,很多企业无法更新自己。
  • 新企业不断涌现,抢占市场,行业竞争剧增。

如果企业都倒闭了,你能不失业吗?


03 个人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本文写到这里才算进入正题了。

失业不可怕,失业后陷入无业才可怕。无业不是指“没有公司要”,而是指“无事可做”。

在这里引入一个词叫“路径依赖”。

什么是路径依赖呢?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的技术演进和制度变化有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不论好坏,都会一直沿着该路径发展下去,并锁定在该路径中,惯性力量可能强化路径选择,达到飞轮效应,也可能过度强化,陷入泥沼效应。

个人发展中也有路径依赖,比如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他们进入岗位后,通过不断的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让工作越来越出色,之后几乎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做好这件事,这就是积极的路径依赖。

然而ETC等新技术的出现,取代了许多收费员岗位,这些收费员可能做了几年甚至十年,没有掌握其他技能,失业之后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路径依赖产生了消极影响。


要摆脱个人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就必须眼光放长远,不断接触新东西,扩大眼界,多维度构建自己的能力图谱,避免产生泥沼效应。


04 我们该怎么做?

失业不可怕,无业才可怕。无论是成为下个公司的螺丝钉,还是自由发展成为斜杠青年,又或者成为创业者,结合前文,我认为:


  • 学习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人类天生就有学习能力,也因此更快适应地球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信息唾手可得,百度或者谷歌一下就都知道了。很多人因此觉得没必要提升学习能力,反正随时能查。但是请注意,你查的是信息,这些信息是真是假?辨别后的信息能否在脑海中形成体系?能否随时调用解决问题?所以辨别、融合、反馈(输出),都是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长期实践形成。

学习能力也代表一种主动的态度,主动了解新事物,主动学习新事物,主动创新。

在流变的环境里,没有谁能一直保持优势,如果有,那一定是学习能力强并主动学习的人。


  • 漫漫人生,不要太早给自己设限。

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恭喜你,你至少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装载收获;

如果你感到绝望,那么恭喜你,至少你把希望看的很重,你有追求。

你并非无能,你只是太过专注,太过依赖,以至于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不如跳出来看看。


  • 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打造自身稀缺性

失败之后的焦虑不止来源于“失败”,更本质地原因是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假如你是一名销售,可能随时担心业绩不过关被炒。但如果你同时也是一位自媒体作者,文案高手,每月自媒体副业收入5000元,你还担心被炒吗?也许主管会让你负责网络推广销售吧。

无论是社交还是工作,必须让自己更有价值。

而提升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造自身的稀缺性:打造长板,多维发展能力,构建有关联的能力图谱。

——————

怎么样的能力才是有关联的?

如何为自己建立多维度的能力标签,提升自己的价值?

如何让自己的空余时间有更多收入?

有时间再慢慢谈,或者私我交流。


【 评论区有彩蛋】


我是高胜寒,创业公司COO
微信营销||社交电商||长期学习者。
*关注我,持续分享自我提升、互联网见解、副业创业项目等干货。
*本文纯手打原创,商业转载请先联系我。

我画了一幅收入支出图:

对普通人来讲,收入都有个见顶(扣除通货膨胀带来的收入自然增长)的时候。常见原因可能如下:

  • 能力不逮,无法再进一步
  • 触达职位收入天花板

收入见顶的时间,基本上落在35岁~45岁这个区间。有的人可能更早,30就见顶。有的人可能稍晚,50才见顶。这里的关键是,普通人的收入,总有个见顶的时候。

反观支出曲线,则会在30~45这个年龄段经历快速飙升,穿过收入曲线。

也就是说,在30~45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危机。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最自然的想法,就是发展副业,多赚一份收入。而且,得提前意识到危机很快会来临,及早准备,拼尽浑身解数,在危机来临前,完成爬坡过程,见到不错的、稳定的收入。如下图所示:

而如果一个人明知危机将来却不采取行动,那就只能靠另一半的收入,合两人之力,HOLD住家庭支出。但如果两个人的收入才能勉强覆盖住支出,那生活将会比较憋屈啦。

所以,有危机意识的小伙伴们,就都早早开始探索各种可能性啦。

先说一下我的经历吧。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是在书店上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又去了旅游局,从事公职工作。在工作期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和职业发展,考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当时在旅游局的同事看到我工作之余,都在兼职学习,很是诧异,聊天的时候对我说,目前在体制内你的工作算是比较稳定了,待遇的话不高,每个月两千多,加上年终奖金、津贴之内,也能够维持中等收入水平,为什么还要想着学习,去搞副业呢?

听到他们这么问我,我笑了笑对他们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自由的工作,不喜欢受拘束,在体制内工作有太多局限性了,而且随着八项规定等各种政策的变动,现在公务员的待遇也不一定比外面的工作要好,还要经常加班。

而且我身体比较差,有先天性多囊肾的疾病,不能过于劳累和熬夜,虽然目前是在体制内工作,但是有朝一日如果能有机会出去的话,我还是会离开旅游局的。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自己的身体。

听了我的叙述后,他们也表示理解,支持我的决定,都觉得职场上身体和健康最重要,如果发现工作对自己的健康会造成影响,那还是早做打算比较好。

后来,2017年8月我向领导提出了辞职申请,由于身体等各方面的理由提出了离开旅游局的想法。我是2014年进旅游局的,到2017年也干了三四年的时间。

这期间,我学了很多,不仅考取证书,还参加各种培训,自己身上有三份兼职,一是写稿,二是心理咨询,三是做培训讲师。

倘若平时工作以后有时间,周末的时候还可以去讲讲课,去机构里兼职做做心理咨询,每个月也大概会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

搞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经验,心理咨询和培训这块我觉得差不多了,在外面机构做得也还可以,就有了副业转为主业的想法,出来自己单干,开个人的工作室,或者以个人执业的身份与外面的机构合作做项目。

做了两年,个人感觉还挺不错的,日子比原来规律了很多,工作虽忙,但也不会天天忙到半夜,都能自由安排自己的事情。

有咨询就预约来访者到咨询室做咨询,早上有空就写稿,完成编辑的任务,外面有机构邀请上课,也会去上。

一年下来,大概也能有8-10万左右的收入。在贵阳这个地方,这待遇不算高,不过我的身体不算太好,也不敢多拼命,就让自己稳定一点,保持这样的中等收入就行。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加上从业多年的感受,我认为现在的人不好好工作,想搞点副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主业不稳定,无法支撑起漫长的职业生涯,在职场的过程当中,需要有副业来保障自己遇到困境时能够挺过去,不至于被裁员或者因为身体原因离职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我身边做副业的朋友,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想法。现在工作不是说能在一个岗位上能待一辈子,中间总会出点问题,要么企业效益不佳,待遇不好要跳槽,要么就是跟领导有矛盾,同事间相处不好要离职。

总之都有自己的烦恼。

来来回回跳来跳去,也不见待遇各方面会增长。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学一门技能,好好打磨一下,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吃饭,花个几年时间去学习。

这么一来,就有了副业的想法。

二是崇尚自由的生活,过不惯在企业打卡上班的日子。

相比较自己外面创业或者自由职业,在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上班还是很辛苦,打卡上班,任务都是别人安排,缺乏自主性,最主要的是,劳动效率还非常低,工作很累。

就像我来说,原来在旅游局上班就是很累的,平时没事还好,遇到国际生态会议或者旅发大会之类的活动,要被抽调到现场搞组织安排的事情,一弄就是天天加班,根本没有休息的机会,又要参会嘉宾的住宿安排,还得现场的协调统筹。

弄得自己是精疲力尽。

相信搞过大会的人都有过这方面的体会,每次一弄都要褪一层皮。

工作很辛苦,待遇也不见得会有多高,跟现在自己在外面工作相比,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是巨大的,现在我在外面培训上完一堂课500块钱,做一次心理咨询也是300块钱,写稿也是300块钱,只需要花半天就能把事情给做了。

做完以后,还可以有自己的闲暇时间,这就不像在单位,过得不自在,身体搞垮了得不偿失。

三是避免复杂的人际关系,想要做点单纯的实事,不愿意搞歪门邪道的东西。

我个人就是这样的想法,在很多企业上班,大多都是重复性的工作,本身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而且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一边要做事,还得协调好各种关系。

心太累了。

本来工作就非常不易,还得兼顾那么多麻烦的事情。这么一来,还不如学一门技能,出来自己干,和别人合作做点项目之类的,做完以后获取收入,这样还简单一些。

我现在就这样的,离开体制内工作,但目前仍会和司法局、戒毒所等部门合作,以心理咨询项目的身份入驻,做完事情上报台账,获取收入。

反正我只负责做事情,那么乱七八糟的杂事我都不想去做,什么督查任务之类的都不管,让工作变简单一些。

总体而言,大家去搞副业的最终原因就是一点:活干多了,太累,钱又少,不甘心,想多赚点钱,于是搞副业。

搞好了自由一些,有时候还有机会副业转主业,不至于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疲惫不堪,同时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目前经济环境不是很好的前提之下,有份副业作为保险,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副业才是你的事业,工作对于多数人来说,就只是个工作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把工作当事业,但首先你得问自己3个问题:

1.老板给你分股权吗?

2.你有较为确定的晋升可能吗?

3.你的工资在同行业具有竞争力吗?

如果上面3个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当经济寒潮来临,企业不裁你裁谁呢?

前进方向由自己做主,获得收益由自己分配,这才叫事业呀。

只会埋头搬砖,帮别人盖金字塔,做的再好也仍然是奴隶。


另一方面,副业和工作并不矛盾,在合适的情况下,还可以转化为正式工作。

如果刘慈欣不写科幻,那他就不会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幻作家,只是个火电厂濒临下岗的“电工”。

如果俞敏洪不搞培训班,那这世上就没有新东方,只是大学多了一个生活贫寒的讲师。

他们如果不做点副业,对社会能有这么大的贡献吗?

工作之余,与其浪费时间在搓麻将这种无用的社交上,为什么不尝试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

因为好好工作的人被打压,那些整天擦鞋不做事的人升职加薪了,还想指望好好工作的人继续认真干活?劣币驱逐良币,识得唔识得?


好好工作换来的不是更多的报酬,而是更多的坑,我为毛要好好工作?打份工啫!我还不如把心思放在副业上,赚回那些本该属于我的钱。


应该要问那些空降兵,关系户,擦鞋仔(女),为什么你们不好好工作?为什么你们出现了,本来好好工作的人都开始搞副业了?


即使搞副业,那也是情有可原,现在物价那么高,房子那么贵,领个死工资什么才能过上正常的日子?肯定要做啊,不做没钱用啊!


搞副业又不犯法,还是响应国家政策,自主创业,利国利民,做嘛介做唔得咯?

上班只能拿一份工资,而且,还会被裁员,甚至面临失业。


而副业是自己的,面对失业的时候,副业甚至会变成主业。


睡后收入,曾经一度刷屏朋友圈,就是被动收入,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





睡后收入是获得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的必要前提。


常见的睡后收入类型有银行存款理财,房租,知识产权等等。


但是稳定的睡后收入,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和积累。


职场中很多牛逼的人,积累了人脉和利用技能做副业,也能拥有睡后收入。


面对必然会出现的中年失业,职场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副业,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





很多做运营、设计、研发的朋友都会组建工作室,做行业相关的副业。


如果你要做副业,一定要做具备专业技能的副业,这样也才会长期、稳定、甚至副业也可能成为你终身的职业。


公众号



每个做公众号的小编,都会自己做一个公众号,也有一些很喜爱文字的朋友都会做一个公众号。


自媒体其实很赚钱,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写作能力,如果不热爱文字,很容易坚持不下去,因此大部分都会说自媒体赚不到钱,也是正常的。





只要你能够坚持下去的,那就一定能够赚到钱的。


我认识一个在外贸行业做丝绸的妹子,她热爱文字,坚持在公众号写文章。


家里还没有笔记本电脑,家里也没有网线,平时写公众号文章,都是在公司办公司电商加班写的。


2018年初,她开始做公众号,一年时间更新了两百多篇原创文章。


前期不懂去平台引流,后半年学会引流,加上文章内容好,她的文章上了人民网。


现在积累了八千粉丝,粉丝还在增长,工资四千的她,从今年1月份开始,每月广告费用已经超过了工资,而且很多杂志社跟她约稿,副业稳定收入。



抖音、小红书博主



美妆消费一直都是刚需,市场也很大,女人的钱一直都很好赚。


很多美丽的小姐姐,在抖音表演节目,在小红书写护肤知识,收获了一大批忠诚粉丝,他们通过在抖音和小红书卖美妆产品赚钱。





我的同学的妹妹,就是这样在抖音做副业的,她现在每个月在小红书上面卖东西,能赚一两万。


不过,她长得好看,加上具备专业护肤知识才火的,重点她会化妆,本身就是婚纱店的化妆师,所以,要红要火,还是要有专业技能和先天资本。



微商代购



微商,你是不是会想到你屏蔽的朋友圈刷屏那些微信好友,错了,那种刷屏的都是赚的很少的,真正的微商,都是在运营社群,不刷屏维护客户赚钱的。


我的一个妹子朋友,她主业是运营,毕业快一年了,工资八千。


但是现在她存款已经有二十万了,存款,都是靠做微商赚来的。





她之前在公司实习是做美妆的,后期离职的时候,加了很多人,她就利用这些好友,做社群微商。


自己去找进货渠道,研究美妆知识,慢慢的积累陌生人的信任,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帮她介绍生意,收入也持续上涨。


淘宝做设计



这个就是专业中介的了,我一个朋友,虽然说自己是设计师,但是他没有设计能力,就在家里国企上班,上班轻松,就在淘宝接设计转给学生做。





他淘宝做的也早,懂运营规则,在学校积累的学生人脉,可以把设计成本降低下来,从而赚更多的中介利润。


他靠做淘宝设计副业,毕业两年只靠自己买了房子,娶了在读研究生学生做老婆,现在幸福满满。


知识付费


互联网运营,特别是做社群运营和在线教育的,很多都会做自己的付费社群,或者帮忙做知识分销。


这种玩转流量的能力,做副业来钱很快,但是都要运营IP,打造人设,需要非常专业的运营能力和流量作为基础。





赚钱,从来就不会是轻轻松松的,都是需要有专业技能和相应的资源,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稳定副业收入。


如果你的工作还应付不过来,那就好好提升效率,把主业做好。


主业做好了,才会有时间、有能力发展与技能相关的副业。因此千万不要主次颠倒了。

好久没来知乎了

应答主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搞副业

就连主业都不好好搞

现实有这么一个朋友 在工地上班只是一个员工

但他是百万富翁

他搞他的副业一年最低赚几十w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专心搞你的副业

他给我说的话里我总结了几点

1.主业保持稳定 副业不能

他说他在工地上班 一个月一万多 吃住抽都不用愁

2.每个人每天工作的时间也就那么多 其他的时候都用来玩吗? 不如搞点副业赚钱

3.搞副业以后 因为会占用自己休息的时候 你真的会上瘾 哪怕你休息的时候盯着手机在忙 你都不会想着去打游戏。

真人真事,说假的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充实自己,增加其他收入,这就是搞副业的意义。


欢迎各位一起交流,看签名哦-

因为一份月薪3万的工作,辛苦程度要远远超过一份1.5万的主业+1.5万的其它收入组合。(当然,3万主业收入只是举个例子,2万、1万道理是一样的。)

我先说为什么3累于1.5+1.5。如果你月收入3万,在很多公司都已经是高级经理、总监以上级别的,能够做到这个位子的,基本上要管10个人以上,你在公司的人群占比至少是前10%以内,首先就是十里挑一,甚至百里挑一的难度来。其次,企业为了给你3万月薪,40万年薪,付出的综合成本(包括但不限于社保、公积金、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等)可能在60-80万。企业希望你能够创造多少利润,你猜?

所以必然会往死里用你。员工对996还可以说三道四,你作为小领导,你总得做出表率吧。你总不能是部门里第一个下班回家的吧?

公司要裁员,裁三个小兵,不如裁你一个小中高层,毕竟你是老板兄弟。而一旦你失业了,收入就断崖式地从3降到0。

至于题主说的主业副业,我更愿意理解为“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

跳出来介绍一下对我影响非常大的《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罗伯特清崎提出了穷爸爸的教育理念,就是,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挑水”,而不是“运水”;去更好的大公司,用“金扁担”挑水,而不是用渠道运水。一旦哪天挑不动水了,就得挨饿。而你前面十年的投入,全部是老板的,你一毛也带不走。

同时,作者提出了他对于财富自由度的定义:你不工作,同时不降低生活质量,家里的现金流可以支撑的天数。富爸爸的思路,是投资于能带来现金流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被动收入。商铺、著作权、版税、股权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你不用去挑水时,也能给你现金流的收入。当然,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具体的项目,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上世纪的美国,但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如果你们家有拆迁房,每个月1.5万租金收入,那,那还要啥自行车!

这就是我想给大家强调的后半部分,不要把你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主业3上(尤其是上了30岁的家庭支柱)。积极开拓、探索那后面的1.5,而且是被动收入的1.5,哪怕前期只有0.1、0.2,这都是希望。

我在大企业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看到我的老板,整天飞来飞去,而且,越往上的老板,越忙越累,陪家人的时间越少,我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必须要收入越高,能陪家人的时间越多,而不是反过来。

如果有一份主业工作,不侵占你的私人时间,哪怕工资低一点,但你可以有大把的时间精力去探索副业收入,而且是被动收入,完美。而不是,你有一份副业,这个副业依然需要你每天996地“挑水”,一旦哪天你副业搞不动了,主业又没搞好,最后,还不如老老实实拿主业收入的人。

当然,我一再强调,这种副业是因人而异,要自己去探索的,别期待从我的答案里找到答案,因为我也一直在探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的“被动收入”。我家里也没有矿,十八线小县城到上海来打拼,房价洼地的红利木有赶上。

但是,对于我而言,自媒体、知识付费、版税这种,可能是适合我的:既可以用到我的经验,同时又是我喜欢擅长的,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我的斜杠经历,可以看这一篇:

拥有「斜杠力」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也希望你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副业被动收入!欢迎分享给我,苟富贵勿相忘,哈哈哈。

看到这个问题,我很想来回答一下。

因为自己上周刚刚在一个中学生生涯规划群里做了有关斜杠青年的分享。

关于“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好好工作,都想着搞点副业?”,我归纳了以下三大原因:

一:社会舆论导向,盲目攀比


近两年,“斜杠青年”这一词大火。

那么,到底什么是“斜杠青年”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斜杠青年”这一概念的背景和起源吧:

其实“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是在2007年,也就是12年前,从美国纽约引入的,当时《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写了一本书,叫作《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中文翻译过来叫做《不能只打一份工》。

写这本书是因为她发现在纽约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都拥有不止一种身份,每当遇到“你是做什么的"之类的问题时,这些人并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用一个完整的词比如:医生,警察,律师来介绍自己的身份,而是选择用Slash,也就是“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身份,于是“斜杠青年”这种很炫酷的新新人类就此诞生了。

然后,过了10年,也就是在2017年,一位中国的现代女性Susan Kuang写了一本书《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正式将“斜杠青年”这一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

比起美国,国内接触“斜杠青年”这个概念要晚了整整十年。

但仍不排除,现代社会,人人都想要成为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这一炫酷的标签也被大家广泛推崇。

不仅仅这种理念席卷了我们,现在很多被大家所熟知的“斜杠青年",比如韩寒:他的三个标签:作家,导演,拉力赛赛车手。

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他的书影响了大批80后的小伙伴,他今年年初导演的电影《飞驰人生》创下了票房新高。

而这些多重身份的明星,名人们,还比比皆是,这无时无刻不刷新着我们的价值观。

Susan Kuang本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的斜杠青年,她本人是美国名校拿全额奖学金的MBA,回国七年来,她创办了两个个人成长的沙龙,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独立运营自媒体项目,刊登过上百篇文章,出过五本个人杂志,还担任CrossFit一级健身教练。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她曾经也和大多数的人一样,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她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注册金融分析师。

而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普通人,通过发展副业,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甚至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让人羡慕不已的。

所以,就不难理解,现代人的攀比心理。大家都在思考: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来自物质世界赤裸裸的诱惑,人们都想要增加一份甚至好几份收入。

不管是现代社会追求金钱至上,短期高效赚钱也好,还是通过发展副业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罢。很多人在没有综合评估自己有没有斜杠实力的情况下,都萌生出了想要搞副业的念头。

可是,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发展副业的前提是在主业做得足够好,不影响主业的前提下才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谈发展副业的。

二:现代人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追求多元的生活方式


比起我们的父辈们,现代人越来越多地追求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了。

也想要过更好的生活,追求灵魂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不好好工作,都想着要搞副业的一大原因。

很多人本末倒置,一门心思扑在了发展副业上,而把主业毁得一塌糊涂。

举个例子,就像一名大学生,热衷于在校门口摆地摊,却忘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样的道理。(当然,这和比尔盖茨退学不能相提并论)


一说到搞副业,大家脑海里面首先考虑的问题会是:

搞副业忙不过来怎么办?
我们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加八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如何挤出时间留给副业呢?
如果搞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或者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爱好,还能发展副业么?
如果发展副业影响到了本职工作该怎么办呢?
如何才能保证副业的收入持续而又稳定增长呢?

......

相信每一个正在考虑发展副业,或者已经走在探索副业之路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思考过以上这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

你只要去网络上随便一搜,就会搜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甚至是付费的课程。

这就会让我们误以为,发展副业是有套路和方法的,任何人只要认真学习,都能在短期内掌握这项“技能”。

而现代社会,又鼓励我们发展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一旦你看到别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打造出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你自己也不甘示弱,于是副业的神秘面纱就被完完全全地揭开了,众多的付费课程也为现代人的视野打开了一道窗户,让大家跃跃欲试,趋之若利。

但其实,发展副业,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周围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想要发展出斜杠身份。

我想那是因为,大家都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斜杠青年是多元化的一种人生发展模式,个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精彩。

那些不好好工作,想着发展副业的人,相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践行的过程中,有点操之过急了。

三:互联网经济盛行,个人主义兴起,人人忙着打造个人IP


在我们父辈那一代,没有更多的选择,常常是听从家里长辈和组织的安排,一个工作干一辈子是特别正常的事情。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父辈们所践行的集体主义让他们少了选择的烦恼,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选择,传统文化已经给他们定好了该走的人生路线。

而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强调的则是个人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尽管个人主义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个人主义已经成为了所有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而个人主义的兴起,每个人都在追求进步,一边焦虑和迷茫着,一边又忙着打造个人IP,也是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好好工作,都想着搞副业的关键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相对的,不过,个人主义并不是要反对集体,也不是不需要集体,而仅仅是认为,个人是先于集体的,因为在个人主义看来,个人才是目的,集体只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手段,任何集体都没有权利和资格去压制个体。

但是,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和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传统文化的约束力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固定的某种身份的束缚,而是渴望成为“我自己”,做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以彰显我们的个人价值。

我们也不愿意再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是想要为自己而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发现,原来自己干了那么多年的主业根本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或者逃离。但往往又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不敢贸然辞职,以至于不得不委曲求全,通过发展副业的方式去找回本真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很幸运地把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相结合,一步一步地把副业做大做强,最后完完全全告别了主业,实现了自我成长的突破。

也有的人,发展副业只是为了宣泄对现有工作的不满,副业做得并没有任何起色。反而浪费了大把光阴,把本可以好好提升自己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时间用在了发展副业上,最后却一事无成。

事实上,我举的那个成功案例,仅仅是个人主义好的一面,即“自己选择”的那一面,个人主义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自己负责”。

任何选择,一旦有了“自己负责”这个附加条件,就会变成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即便是我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算搞副业失败了,我们也愿意承担结果。

但选择依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选择本身是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关注公众号【生涯研习社】后台回复“价值观”测一测吧)来做支撑的。

换句话说,搞副业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我是谁”,“我到底想要通过副业获得什么”,以及“现阶段,什么才是值得我追求的选择”,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迈出了发展副业的正确一步。


作者:紫柠檬Nancy,新精英编辑部原创作者,感性、自律的二胎妈妈,热爱马拉松,游泳,徒步,旅行,配音,努力践行时间管理,断舍离,非暴力沟通的理念,生涯咨询技术的终身学习者。

更多职场干货,请关注【生涯研习社】

后台回复“霍兰德”测测你的职业兴趣,看看还可以 [搞点什么副业]!!!!

一条生活馆,是个公众号起家的垂直电商社区

主要是做“新中产生活”主题的内容生产

创始是人徐沪生,创办一条之前是《外滩画报》总编

2014年从传统杂志跨界到新媒体!

之所以能跨界成功,得益于之前杂志的沉淀,多年的杂志训练,让徐沪生对精美的画面格外敏感,这也成为“一条”的重要基因。

短小的时长、精致的画面,是“一条”最重要的用户印象。

他的跨界得益于核心技能突出。

而新媒体、互联网只是形式,内核来源于他之前的工作积累!

想着搞副业的人,大多都是在本职工作上没有建树的人

或者觉得本职工作没有发展空间

同时又不甘心堕落,想通过其他途径改变命运的人。

但非常可惜,搞错了方向了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搞副业能赚钱的恰恰是专业技能突出的人!!

在这个高度互联网化时代,只要你有核心技能,赚钱太容易了!

你有核心技能,别说副业,跨界都很容易。

但是没有核心技能,那就非常可惜了,你将什么都没有。

而核心技能往往都是长期职业深耕带来的

这是一个矛盾结合体,非常有意思。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你不深耕主营业务,还想着投机取巧

那接下来的日子会很难过。

上班族的困扰

现实生活给上班族带来了诸多困扰。

关于困扰,大都集中在几个方面。


​职业发展受限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行业发展空间不大、晋升通道狭窄、好工作机会极少,工作没有成就感,你感觉遇到了职场天花板。

事实上,你有更大的抱负,但无法施展。

你觉得,也许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收入潜力不高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就算你很努力,也得不到足够让你满意的收入。

这可能和公司有关,也可能和行业有关系。

你觉得,也许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有更高的收入回报。


厌恶职场规则

年会要穿不喜欢的衣服跳舞,公司有奉承文化,有开不完的无聊会议,有各种勾心斗角,闲言碎语,这些都让你厌倦了。

讨厌坐班、无法安静。


无法掌控时间

老板又来电话要加班。

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通勤已经很辛苦,高峰时间开车堵车、挤公交地铁让人怀疑人生,想要请假也很麻烦,还动不动要加班。

想要去旅行,但必须得上班,请假也不能随意请,很苦恼。

每天工作很辛苦,回到家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想多休息,没有足够精力自我提升。

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太少,如果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则更无法兼顾。


独立创业,或者自由职业似乎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考量,很多人选择从副业出发。


好的副业

一个好的副业兼职想法能够开启你未来无限的可能。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各样的小成本创业机会。

其中有大量机会完全可以在一边保留全职工作的同时,每个月赚取一定的数千、上万人民币,甚至更多的收入。

很多人找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方向,有的人选择保留自己的全职工作,还有的人选择了辞职,将原先的副业转变为主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在全职工作之外,能够每个月有一定的额外收入,这意味着:

  • 有更高的收入
  • 更高的风险抵抗能力
  • 获得更多的外界资源
  • 个人能力的更大提升
  • 有更大的自信心
  • 能有更多的旅行
  • 能有更多的消费,而没有负罪感


一切都值得

如果你愿意,你的人生是可以更精彩的。


大多数人

大多数人都安于现状,他们追求安稳,他们会观望、羡慕那些更自由的人。

很多人经常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自己能力不够,自己没有资源,经济形势太差。

有的人稍作尝试,但刚刚开始没多久,就放弃了。

这对于你来说,是一种优势。

简单举个例子,在国际自由职业者平台upwork注册的2万名中国用户中,真正赚到钱(一美金以上)的大约15%。没有赚到钱的大多数人,难道真的是他们水平不行么?其实,很多人还没接到第一单,尝试了两三次就放弃了。

真正下定决定要做的,即便是普通人,按照国际自由职业平台的成长路径一步步做,都接到了单,不断晋级挑战自己。

或许你说坚持很难,是的,但正式因为能坚持,你才成为了拥有赢家思维和永不放弃的少数人,你可以不断巩固自己的竞争壁垒,独占细分市场上的大部分收益。


降低风险

万一你突然失业了?你将如何支付你的账单?

你有没有工资以外额外的收入渠道?

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渠道,你可能只能依赖自己的存款储备,或者要依靠你的爱人、父母,甚至亲戚朋友孩子。

要不,只能到大街上讨饭,喝西北风了?(其实很多时候对不少人,这真不是开玩笑。)

和理财投资一样,对于收入渠道,你也需要分散你的风险。

拥有一项或者多项副业兼职,增加你的收入渠道,可以大大降低你未来现金流中断的风险。


精彩人生

投资你优秀的副业机会,将它(们)不断积累发展,你是完全有机会将它转化为你的主业的。

通过更多的业务机会,你将会扩大你的圈子,提升你的影响力,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你也会因此得到更强的自信心,你的人生本来就应该更精彩。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